-
1 # 傑克秀
-
2 # 娛樂仕
A 盤、B 盤、C 盤……這些字母叫碟符(disk letters)。Windows 給驅動器(drive)指定碟符,來自 MS-DOS 時代的習慣。MS-DOS 設定碟符,是繼承自 MS-DOS 的前身、微軟收購來的 86-DOS。86-DOS 是 DEC CP/M 作業系統的英特爾 8086 晶片移植版。給驅動器指定碟符,就起源於 CP/M 系統。微型計算機發軔的時候,硬碟太貴了,IBM PC X10 自帶了 10MB 硬碟,但整機非常昂貴,而大量 PC 相容機則透過去掉硬碟、降低售價來贏得窮學生和 geeks 使用者,因此,那時候的個人電腦多沒有硬碟【此段感謝@bombless 的評論】。與此同時,晶片也太貴了,導致記憶體都不大,而需要處理的資料都在外部儲存介質上(即「盤」),因此要想管理這些儲存介質上的資料,就需要一個系統。於是磁碟作業系統(DOS)應運而生。諸多 DOS 中,最出名的——也因此發家的——就是微軟的 MS-DOS 了。MS-DOS 從 1982 年釋出的 1.0 版本開始就儲存在 5.25 寸盤上。最早的 MS-DOS 作業系統的用法是,你將啟動盤插進軟碟機,電腦讀取盤裡的啟動資訊,將系統基本指令拷到記憶體裡去,然後就用寄居在記憶體裡的系統指令來操控整臺電腦。(想象一下凌波麗和零號機。)然後,你再將啟動盤取出來,插入你要處理的資料所在的軟盤,然後讓系統來處理。後來,作業系統越來越大,有一些擴充套件指令放不到記憶體裡了,如果要使用這些擴充套件指令,就需要系統盤一直在軟碟機裡。此外,基於 MS-DOS 的第三方程式的指令也無法放到記憶體裡去,儲存了這些第三方程式的軟盤,在使用的時候也不能從軟碟機裡取出來。這時候,一個軟碟機就不夠了。正好,由於 5.25 寸盤的普及,技術成熟,價格下降,越來越多電腦開始配備雙 5 寸軟碟機,這樣就可以用一個軟碟機放系統盤,電腦讀取裡面的作業系統擴充套件指令或第三方程式,然後處理另一個軟碟機裡軟盤上的資料或檔案。單一軟碟機的時候,MS-DOS 給其指定碟符為 A:,亦即 A 盤。雙軟驅出現後,第二個軟碟機就自然被賦名為 B:(B 盤)。所以,雙軟碟機最早的時候,A 盤和 B 盤都是 5.25 寸盤。後來 3.5 寸盤問世,體積更小而儲存量更大(5 寸盤單面儲存量 160 KB,3.5 寸盤單面儲存量 720 KB),加上配備了 3.5 寸軟碟機的蘋果 Macintosh 風靡,因此新的個人電腦都開始傾向於配備 3.5 寸軟碟機。但 5.25 寸盤市場佔有率還是很高,於是 PC 廠商便做了一個妥協:雙軟碟機,一個 3.5 寸盤,一個 5.25 寸盤。這樣,雙軟碟機配置便逐漸成為了主流。(所有錯誤回憶的開始!)隨著個人電腦要處理的資料進一步擴大,技術開始成熟的硬碟驅動器,開始進入個人電腦。主流都是雙軟碟機嘛,於是硬碟的主分割槽的碟符,就順延為 C:。實際上,在 MS-DOS 5.0 之前的版本,都是多一個軟碟機就多順延一個碟符。也就是說,如果一臺電腦有四個軟碟機和一個硬驅,那麼在 MS-DOS 5.0 之前,這個硬驅的碟符就是 F:。剛開始有硬碟的時候,硬碟是不能作為啟動盤的,除非主機板 BIOS 支援。於是啟動盤還是 A 盤軟碟機。隨著 BIOS 支援增多,硬碟開始逐漸作為啟動盤,從 MS-DOS 5.0 開始,作業系統強行指定帶有啟動資訊的主硬碟主分割槽為 C 盤。主硬碟的其他分割槽、次硬碟、更多軟碟機,乃至後世的光碟機、U 盤,就都從 D: 開始順延。C 盤作為「第一個盤」的地位便從此奠定。--------------軟盤小史--------------5 寸盤之前還有 8 寸盤,但 8 寸盤並未被微型計算機接受。5 寸盤後面又被 3.5 寸盤取代。8 寸盤是 IBM 在 1971 年推出的。
其發明團隊的老闆艾倫·舒加特(Alan Shugart)後來離開 IBM 自立門戶,創辦 Shugart Associates,該公司也成為 8 寸盤的市場老大。8 寸盤,沒能在微型計算機上普及開來。對於個人電腦來說,體積還是太大了,並且價格昂貴,一個 8 寸軟盤驅動器的價格,比一臺微型計算機整機還貴。5.25 寸盤,也正是 Shugart Associates 於 1976 年發明的。原因很簡單:8 寸盤太大啦。Shugart Associates 的一個大客戶——當年大名鼎鼎的王安電腦的創始人王安,一次在吃飯時對 Shugart Quattroporte說,我要推出的新款字處理機很小巧,8 寸盤太大,給我弄個尺寸更小的來。Shugart 的Quattroporte問王安:你覺得多大合適呢?王安指著桌上的方形餐巾紙說,這個尺寸就不錯。王安電腦的 PSC-II 也成為計算機史上第一臺內建 5.25 寸盤的微型機。【題外話之 1】5 寸盤的發明和老舒加特沒有關係,因為他在此之前兩年就被董事會掃地出門,原因是公司業務不濟,董事會和投資人希望他集中精力發展軟盤業務,而舒加特卻固執地非要繼續做和 IBM 競爭的整機產品。【題外話之 2】舒加特被踢走之後,另起山頭,不過這回終於乖乖地做了一家專門做儲存的公司(你說他作不作),但公司名字叫 Shugart Corporation。後來 Shugart Associates 被施樂收購,施樂起訴舒加特的新公司名稱,於是,新公司更名為 Seagate(眼熟吧?)。3.5 寸盤,是 1980 年代出現的,因為隨著微機的體積進一步縮小,5 寸盤又顯得大了。在早期,很多家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 3 寸軟盤標準。由於 5.25 寸盤市場佔有率太高,於是哪家的 3 寸盤標準都因為力量分散而推行不開。1982 年,微軟盤業委員會(MIC)基於索尼 3 寸盤的設計,制定了統一的 3.5 寸盤行業標準,這才為 3 寸盤的普及鋪平了道路。真正推動新 3.5 寸盤行業標準獲得市場成功的,是 1984 年問世的蘋果 Macintosh 電腦,它壓根兒就放棄了 5.25 寸盤軟碟機,而內建了一個更優雅的 3.5 寸盤軟碟機。 -
3 # D工坊
家用電腦出現的時候,只有5.3寸軟盤啟動器,一般會有兩個槽位,A盤槽位用於插OS系統盤,B盤槽位用於插各種運用軟體盤或儲存盤。3.5寸軟盤啟動器出來的時候,因為價格比較貴,於是出現了3.5+5.3的配置,之後硬碟出現,因為價格更感人,5.3也存在價格和相容性優勢,於是出現了ABC共生的配置。之後5.3退出歷史舞臺,但因為當時很多軟體已經將預設路徑設定在C,所以B就空了出來,A盤作為一種便攜的資訊共享配件也存活了下來直到隨身碟的出現。為什麼不把AB重新利用,和很多陳舊但很屌的行業軟硬體有關,這些軟體到現在預設儲存路徑還是AB,更有些行業級硬體現在還在用串並口,每次相關部門換新電腦,還得去給它們配上USB轉串並口。比如說電子秤,經典的針式寬幅印表機等等,而且這些硬體的驅動,通常就是1-2張3.5寸軟盤,更坑的是,當初為了防山寨,只能預設從A盤安裝驅動程式。有時候可以透過subst這樣的DOS命令把一個目錄虛擬成A盤來混過去,碰到會檢測軟盤驅動器硬體是不是存在的盤古級防山寨技術,還真只有去把軟盤驅動器找出來裝上。
-
4 # 以荒島之心度紅塵
騰訊科技:
所謂的硬碟分割槽號就是碟符,也就是驅動器號,是微軟體系的電腦對驅動器(Driver)的命名方式和識別符號。對UNIX和LINUX系統的電腦而言,沒有碟符的概念。
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IBM PC是高階的象徵,硬碟價格阻礙了微型電腦的普及。其它廠商因此推出了不帶硬碟的相容機,因其價格低廉而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
電腦沒有系統就無法發揮作用,在那個年代,DOS系統盛行,尤其以微軟成立初期收購的86-DOS以及此後大紅的MS-DOS為最。它們早年間就開始給外部插入的驅動器分配碟符,那時候預設的第一個碟符其實就是A盤,對應的是當年主要的儲存裝置軟盤。
早期的軟盤尺吋有8吋之大,不利於微型計算機的設計和普及,在MS-DOS紅火的年代,真正為微型計算機所接受的是5.25吋軟盤。
按照摩爾定律指引的方向發展,5.25吋軟盤的技術不斷成熟,同時價格不斷下降,而另一方面系統對驅動器儲存空間的要求越來越大,因此微型電腦配備雙驅動器的做法也開始普及。
因此,A盤和B盤都留給了軟盤驅動器,並且都是5.25吋盤。
5.25吋和3吋軟盤是這樣子的: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3 寸盤開始成為主流配置。3.5吋盤的優勢在於容量是5.25吋盤的數倍,體積卻更小。隨著3.5吋盤的出現,雙軟碟機的分佈也逐漸變成了5.25吋+3.5吋。
摩爾定律同樣也在硬碟領域生效,隨著硬碟技術的發展和價格的下降,硬碟逐漸成為微型電腦主要的儲存介質。
前兩個碟符已經被軟盤驅動器所佔用,所以從MS-DOS 5.0開始,系統強制將主硬碟主分割槽命名為C盤,Window誕生後也沿用了這一慣例,此後無論是新增的硬碟分割槽還是光碟、隨身碟、SD卡和行動硬碟等新的驅動器都只能順延使用D盤之後的碟符。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光碟驅動器、隨身碟等快閃記憶體介質驅動器的發展,軟盤逐漸被取代。
2007年2月,歐洲最大電腦零售連鎖店PCWorld宣佈停止銷售軟盤以及軟盤驅動器。
2010年4月,曾於1981年率先推出3.5吋軟盤,擁有該市場70%份額的日本索尼公司宣佈2011年3月徹底停產3.5吋軟盤。
但儘管如此,當年確立的碟符命名規則卻從此確定下來,在A盤和B盤成為歷史名詞的同時,C盤已然是Windows電腦中預設的第一硬碟分割槽。
-
5 # 夕日爆料
在計算機剛誕生的年代,還沒有硬碟,那時資料儲存主要靠軟盤。軟盤驅動器按照順序佔據了A和B盤的位置,後來隨著硬碟的應用,就出現了C盤及以後的碟符了。
A是給3.5英寸軟盤預留的
B是給5.2英寸預留的
A,B兩個碟符是給軟碟機的,過去有五寸軟碟機,安裝兩個軟碟機時就有B盤了,後來一般就安一個軟碟機,就沒有B盤了
dos下
a盤是原來的 3.5英寸軟盤
b盤 是原來的5.3英寸軟盤
c盤以後都是硬碟分割槽
windows沿用dos下分割槽的設定
而隨著時代進步、電腦的迅速發展,而今軟盤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儘管只有一小部分人還在使用,但是,C盤的這個劃分、稱謂也就這麼沿襲下來了。
-
6 # 光陰影工坊
A盤b盤是軟盤,以前電腦都有軟碟機,c盤為硬碟,c盤以後的def等盤都是從c盤裡分出來的硬碟,軟盤由於儲存量小的問題,一點點被淘汰了,大家已經習慣了c盤就是硬碟,也就沒有必要再去改變習慣了這是軟盤,需要插到軟碟機中,就是a盤b盤了
-
7 # 清請情感
這個問題在90年代初電腦還在386-486的時候,不要小看386~486電腦,貴的離譜,一般家庭是買不起的,當然那時的儲存是靠軟盤的,5.25寸的是512k賣5塊錢,3寸盤1.44m賣10塊錢,當時a盤要有個引導系統,進入dos還沒有windows,在dos系統裡用basic或者debase語言進行程式設計。後來有了硬碟才是c盤。以前的電腦和現在的電腦比起來真的是一個優盤頂當時全世界的軟盤了。可以看出時代的進步不是一點點,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這個歷史了
-
8 # 指令集
有A盤B盤,為軟碟機預留的碟符。家裡有臺IBM早期PC,有兩個5.25寸360k軟碟機,碟符分別為AB。還一臺586,A盤是1.44M軟碟機,B盤是512k軟碟機。
-
9 # 快啟動
硬碟分割槽碟符是從C盤開始的,無論是用磁碟管理分割槽還是用第三方軟體分割槽,都是預設從C盤開始,好奇的小夥伴肯定會問:A、B盤去哪了?
硬碟分割槽號:碟符
所謂的硬碟分割槽號就是碟符,也就是驅動器號,是微軟體系的電腦對驅動器(Driver)的命名方式和識別符號。對UNIX和LINUX系統的電腦而言,沒有碟符的概念。
A盤、B盤代表什麼
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DOS系統盛行,尤其以微軟成立初期收購的86-DOS以及此後大紅的MS-DOS為最。它們早年間就開始給外部插入的驅動器分配碟符,那時候預設的第一個碟符其實就是A盤,對應的是當年主要的儲存裝置軟盤。
早期的軟盤尺寸有8英寸之大,不利於微型計算機的設計和普及,在MS-DOS紅火的年代,真正為微型計算機所接受的是5.25英寸軟盤。
按照摩爾定律指引的方向發展,5.25英寸軟盤的技術不斷成熟,同時價格不斷下降,而另一方面系統對驅動器儲存空間的要求越來越大,因此微型電腦配備雙驅動器的做法也開始普及。
因此,A盤和B盤都留給了軟盤驅動器,並且都是5.25英寸軟盤。
C盤成為第一個碟符的由來
摩爾定律同樣也在硬碟領域生效,隨著硬碟技術的發展和價格的下降,硬碟逐漸成為微型電腦主要的儲存介質。
前兩個碟符已經被軟盤驅動器所佔用,所以從MS-DOS 5.0開始,系統強制將主硬碟主分割槽命名為C盤,Windows誕生後也沿用了這一慣例,此後無論是新增的硬碟分割槽還是光碟、隨身碟、SD卡和行動硬碟等新的驅動器都只能順延使用D盤之後的碟符。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光碟驅動器、隨身碟等快閃記憶體介質驅動器的發展,軟盤逐漸被取代。但儘管如此,當年確立的碟符命名規則卻從此確定下來,在A盤和B盤成為歷史名詞的同時,C盤已然是Windows電腦中預設的第一硬碟分割槽。
-
10 # rpinx
首先謝邀。一開始是有a盤和盤的,好像b盤是軟盤,a盤忘記了。但是後來人們不用了,也就保留了從c盤開始的習慣。以上都是建立在windows系列的系統,而Linux核心的系統或者bsd核心的系統,比如centos,mac os ,它們沒碟符,它們的分割槽,一般掛載在資料夾上。
-
11 # 泡泡網硬體
哈哈哈,不得不說,你這個問題問的真的非常好,相信這個問題也是很多朋友的疑難,為什麼電腦的系統盤直接就是C盤,而不是A或者B,因為在早年,是有軟盤這個東西的!A是給3.5英寸軟盤預留的 B是給5.3英寸預留的,當然現在軟盤已經停產好久了,但是系統預留這個傳統還是一直延續了下來!
-
12 # Beepbug
現在的電腦與IBM PC是一脈相承的。現在電腦的韌體BIOSROM也是從IBM PC的BIOSROM發展而來的。BIOSROM設定,A和B分別是第一、二個軟碟機,C和D分別是第一、二個硬碟。你喜歡A是第一個硬碟也行的。你修改一下BIOSROM就可以了。現在多半用EEPROM,你自己可以改寫的。
-
13 # 古今統計師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要從早期的電腦開始講起。電腦出現的初期還沒有硬碟和光碟機,人們只能將檔案和應用程式都存放在軟盤上,連電腦的啟動都要藉助軟盤驅動器。那時,電腦一般會安裝兩個軟盤驅動器,也就是我們以前常見的3.5英寸軟碟機和5.25英寸軟碟機,它們其實就是電腦的A盤和B盤了。之後,隨著科學水平的提高,硬碟應運而生,但A盤和B盤的位置已經被佔了,因此只能從C盤開始算起。現如今,軟盤已經被淘汰,A盤也已經被今天的隨身碟所取代,因而人們便只能在電腦中看到C盤之後的碟符了。
-
14 # 魔鬼冷知識
我們會發現,電腦中有C盤、D盤、E盤和F盤等,但沒有A盤和B盤。
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早期的電腦開始講起。電腦出現的初期還沒有硬碟和光碟機,人們只能將檔案和應用程式都存放在軟盤上,連電腦的啟動都要藉助軟盤驅動器。
那時,電腦一般會安裝兩個軟盤驅動器,也就是我們以前常見的3.5英寸軟碟機和5.25英寸軟碟機,它們其實就是電腦的A盤和B盤了。
之後,隨著科學水平的提高,硬碟應運而生,但A盤和B盤的位置已經被佔了,因此只能從C盤開始算起。
現如今,軟盤已經被淘汰,A盤也已經被今天的隨身碟所取代,因而人們便只能在電腦中看到C盤之後的碟符了。
-
15 # simen9317241
估計題主年紀比較輕了,沒有用過1.44M的軟盤。就是這個東西
有軟碟機的年代,是有A、B盤的。A盤是3.5寸軟盤,B盤是5.25寸軟盤。我學電腦的時候是沒有硬碟的,我同學買的一臺單顯(黑白)機,我每天就是拿著一摞軟盤去上面敲dos命令,最開始的時候是DOS5.2,後來是DOS6.22,到DOS7.0的時候慢慢就進入圖形介面了。我記得在BIOS中還是可以設定A盤為啟動盤的。
不過沒有隻是循例沒有,如果你一定要還是可以手動設定修改出來的。
僅僅是在裝置管理中修改了硬碟碟符而已。
-
16 # 綠燈科技
很多95後都沒見過a盤,b盤,這得益於這十幾年儲存裝置的跨越式更新升級,相信很多70後,80後上學的時候尤其是初中上機課的時候,微機系統還是主要基於dos系統,那時候軟碟機很普遍,不像現在,基本上的電腦都不再配置軟碟機,所以你自然就看不到a盤,b盤了,而ab盤就是主要是來源於dos系統對磁碟的劃分。
大家上大學的時候是不是經常裝系統,尤其是ghost系統或者恢復系統時是不是經常出現下面這個介面
這裡可以清晰地看到A盤了吧,當然window系統上如果帶軟碟機也會顯示出來的。
DOS一開始,磁碟驅動器就是用不同的字母命名的,這一規則一直沿用到現在最新的win10。而Unix類系統(unix,linux)則使用/dev來表示。
A和B主要分給軟盤驅動器,俗稱軟碟機。若是系統只有一臺軟碟機的話,DOS允許這臺軟盤驅動器同時使用這兩個代號。這麼做可以讓使用者把檔案複製到不同的軟盤上,或是執行某一片軟盤上的程式,然後把資料檔案存放在另一片軟盤上。
最早硬碟的分割槽字母是為C和D。在一臺硬碟驅動器上,DOS只允許一個活動分割槽的存在。
隨著支援的硬碟數量越來越多,磁碟代號的命名方法演變為:先將磁碟代號指派給每一顆硬碟驅動器的活動主分割槽,然後第二輪將代號指派給邏輯磁碟區,第三輪再把代號指定給非活動的主分割槽,最後才將代號指派給光碟驅動器、RAM disk,以及其他的硬體。
一般來說,磁碟代號都是依照驅動程式的載入順序,按字母順序指派的,但驅動程式也可以要求系統指派不同的字母。例如網路磁碟驅動器的驅動程式通常會指派最後的幾個字母。
當然也可以自己改驅動號,在磁碟管理裡面可以方便的改。
因為DOS的應用程式會直接使用這些磁碟代號因此若是新增了需要分配磁碟代號的硬體,可能會導致這些應用程式出錯。比如原本是硬碟中的邏輯磁碟區,此時新增一顆有主分割槽的硬碟的話,由於主分割槽擁有較高的分配優先權,所以原本硬碟的邏輯磁碟區的代號就會改變。
此外,就算是新增一顆只有邏輯磁碟區的硬碟,還是會影響到RAM disk及光碟驅動器的代號。這個問題一直到9x系列的Windows都仍然存在;NT系列才有解決方案:磁碟代號會保留給已存在的磁碟驅動器機,除非使用者手動更改。
解析:RamDisk就是將記憶體一部分空虛擬化成硬碟以提高訪問速度。主分割槽就是上面圖中藍色代表。
-
17 # 歷歷萬世
前兩個碟符已經被軟盤驅動器所佔用,所以從MS-DOS 5.0開始,系統強制將主硬碟主分割槽命名為C盤,Window誕生後也沿用了這一慣例,此後無論是新增的硬碟分割槽還是光碟、隨身碟、SD卡和行動硬碟等新的驅動器都只能順延使用D盤之後的碟符。
回覆列表
最早的計算機是用軟盤儲存資料的。軟盤驅動器按順序佔了A盤和B盤。A盤是3.5英寸軟碟機。B盤是5.3英寸軟碟機。
後來硬碟的出現,加之5.3寸軟盤使用率走低漸漸退出市場。就只剩下了A盤了。由於AB都被佔據,所以硬碟只能以C碟符開始了。
後來出現的光碟機,由於其晚於軟碟機和硬碟。只能佔據硬碟之後的碟符。依次順延了。
當然,現在不裝軟碟機後,也可以設定A碟符和B碟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