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小孩子2-3歲期間,大腦快速發育,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強。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引導?
1
回覆列表
  • 1 # 晴暖育兒寶典

    孩子長到三歲之後,父母們普遍反映孩子好帶多了,不會動不動就哭鬧了,能很好地表達自己了,能自己獨立完成很多事了……同時父母也對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能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甚至還會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性活動。

      同時很多父母也反映,這個階段的孩子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如入園的問題、同伴交往的問題等,不知該如何應對。今天的文章,我們就結合的父母問題,一起來談論一下3-6歲孩子的成長關鍵點。

    孩子入園,父母要耐心陪孩子度過

      與3歲前相比,“入園”是3-6歲孩子避不開的一個大課題。因為3歲以後,孩子們有了社會化的需求,開始走出家庭、進入集體(幼兒園),有了集體生活——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大轉折點。當然也是孩子的一大挑戰。

      一位媽媽說:“我家寶寶從進幼兒園開始就哭鬧著不肯去,一開始的時候,每天回來連吃飯睡覺玩遊戲都沒有興致,纏著大人鬧著不去幼兒園。老師反映孩子在學校看到陌生老師特別膽小、也不怎麼跟別的小朋友玩,還動不動就哭。但是在家裡或平時我們帶他出去玩的時候,他從來不認生的。孩子必須得上幼兒園嗎?他這麼痛苦,我們想幹脆不讓他上幼兒園了,不知可不可以?”

      應該說,每個人在面對新事物時內心都會既期待又忐忑,這是人類的本能反應。入園焦慮反應也是如此,只是因為孩子的情緒反應更為直接,內心裡的不安、擔憂、恐懼也會被無限放大。

      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個案例中,媽媽自己的焦慮顯而易見。若是父母總擔心孩子小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或憂慮孩子吃不好睡不好,怕孩子受欺負……無形中會加劇孩子的焦慮反應。這是因為,父母的焦慮孩子是能感受到,並會傳遞給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入園焦慮,只是每個孩子的反應時間不等而已,有的是幾天,有的是幾周,有的可能需要一兩個月甚至更長。這是孩子成長過程的陣痛。如果父母前期給予了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好,那麼孩子適應入園就會更加容易、適應期也就更加短。

      面對孩子入園時出現的分離焦慮,父母最該做的是,一方面要經常與老師溝通,瞭解孩子的情況,並做好孩子與老師溝通交流的橋樑;另外,每天多跟孩子互動,關注孩子的積極表現,多鼓勵誇獎孩子;另一方面,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在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多共情,並做積極引導。再則,多跟孩子聊一些幼兒園開心的事,幫孩子與老師、小夥伴熟識起來,可跟小朋友相約一起上下學、一起做活動等。

      額外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入園後,的確父母會比以前輕鬆很多,但父母不能就自認為完全放鬆、可以把孩子全部交給老師了。父母與老師的隨時溝通非常重要。

      我們需跟老師及時反映孩子的一些特點或者遇到的一些問題,同時瞭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其中,家長尤其需要留意老師對孩子的反饋和評價。因為在孩子心中,老師的地位是至高無法上的,老師的話更是舉足輕重。有時候,老師給孩子的評價並不一定客觀,此時很容易給孩子帶去負面影響,這就更需要父母及時的、分別去在老師和孩子中間做好溝通、解釋、正向引導工作。

      當然,家長與老師方面的溝通要注意技巧,不可僅憑孩子的一些話就對老師產生主觀上的敵意,因此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要在尊重老師的基礎上,用客觀的、請教的口吻跟老師溝通,這比用批評、責怪等方式更容易讓老師接受。

    所謂“問題”,其實是孩子在探究自身與世界的關係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不聽話、沒規矩、脾氣比較擰,不聽大人勸,不好管教等問題,這是因為,隨著孩子慢慢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這個時期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標誌就是標準和規則,表現為:孩子很重視生命中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師)的一言一行、重視他們的評價,高自尊,喜歡跟他人比較,纏著父母開始會尋根究底問“為什麼”、問理由,這些都是孩子在探究自身與世界關係,並試圖納入到自身世界觀中的一部分。

      如,一位媽媽這樣說:

      “我家孩子是個搗蛋鬼,到處搞破壞,一會兒將玩具拆了,一會兒又把杯子打碎了;一會兒將小貓的鬍子拔了,一會兒又招惹鄰居家小孩兒了。每次說他、讓他改正,他總是找各種理由,要麼就是想看看玩具車是怎麼走的,要麼就是很喜歡那個杯子,想要給它畫只恐龍。為此,我很冒火,有時候會忍不住對他發火。”

      孩子犯了錯,大多數父母下意識的行為是“對還是錯?”“該不該?”這是典型的結果導向性思維,而對孩子來說,他們常常注重的是過程,正如上文媽媽所說的那樣“每次說他、讓他改正,他總是找各種理由。”在媽媽看來,孩子是在找藉口,是在拒絕承認錯誤。對此,父母的態度常常是說教、打罵、甚至體罰,結果是父母發洩了情緒,孩子的問題沒有解決,還傷害了親子感情。

      要知道,孩子的學習是在不斷試錯中進行的,孩子要成長,不可能不犯錯,父母應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孩子嘗試。否則,孩子會害怕犯錯,不願意去嘗試,這樣的孩子大都比較膽怯、害怕失敗,事事依賴他人;要麼總是跟父母對著幹。

      其實,對於孩子的搗蛋行為,父母只要找到恰當的方式,是能正面引導的。如,在孩子拆了玩具後,爸爸可陪孩子一起嘗試修復,甚至創造機會,找出家中久而不用的物件,如鬧鐘、電話、八音盒等,交給孩子,請他幫忙修補……

    所謂“不聽話”,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未能得到父母尊重

      3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越來越像個小大人了。這個時候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孩子常常會和大人唱反調。大人的話孩子經常不願意聽。一方面孩子需要更多體會自己做主的感覺,另一方面家長又有必要給孩子定立一些社會規範、行為規則。這兩者之間發生衝突在這個年齡段非常多見。

      比如,一位家長這說:

      “我孩子四歲了。他玩的時候就要一直玩,玩到夠為止,否則怎麼都請不動。比如,洗澡之前,怎麼叫他都不願意,好不容易洗澡了吧,又在澡盆不肯出來,出來之後上床看書或玩玩具,也得一直持續到他喊停為止。說去小朋友家玩,他死活不去,去了又不願意走;小朋友來家裡玩,他不樂意,等人要走了他又哭著不讓人家回去!”

      3-6歲階段,是孩子規則意識建立的關鍵期。要知道,有規則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否則就是過度寵愛與放縱。父母在尊重孩子的選擇、順應孩子個人意志的前提下,因勢利導,這樣孩子才能自發地遵守規則,如果可能,父母最好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另外,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所以在要求孩子的同時,最好能做到以身作則,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正如,很多父母反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但卻又處處打斷孩子的注意力;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對人有禮貌,卻動不動就對孩子非訓即罵、非打即罰。

      具體就上面的例子來說,可以想見,孩子正在玩的時候,父母突然打斷他,讓他去做另一件事,孩子肯定是十分不願的。與其強制要求孩子馬上帶著負面情緒去做某事,不如跟孩子設定一個時間限制,一是給孩子一定的預留,二也是給孩子一個期限。如,父母可跟孩子說:“你還可以再玩五分鐘,之後我們必須得去洗澡了。”洗澡之前,父母可先跟孩子說好:“水差不多涼了就要起來了”,至於孩子如何玩,父母就不要過多限制了;看故事的時候,父母事先跟孩子約定好可以看幾本書,看完就睡覺。經常這樣做,孩子就能有一定的時間意識,知道需要遵守一定的約定才能繼續下去。跟朋友玩耍也是一樣,到時間分離,就開心地歡送朋友,並約好下次玩的時間。

    關注孩子同伴交往,引導孩子社會化成長

      心理學者曾做過調查研究,發現受歡迎兒童是具有較高、積極社會技能、樂於合作,對他人友好、有獨立觀點的人,而那些總是被拒絕的兒童,往往表現出許多消極的行為:對他人充滿敵意、自控力差、比較衝動,經常與同伴發生衝突。對3-6歲孩子來說,同伴間交往十分重要,是這個階段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習得社會角色和行為規範的“試練場”,是孩子發展社會能力、滿足社交需求、獲得社會支援和安全感、提高自尊的重要源泉。所謂,試練,就需要父母多提供機會讓孩子與他人接觸,多引導孩子的積極行為,並交給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

      如,一位家長這樣說:

      “我女兒4歲半,跟小朋友們玩有個不好的習慣,總是想要接近對方,比如她想牽小夥伴的手,她不說,緊貼著別人去牽,別人不願意只能躲著。小夥伴不讓她進房間,她非要,力大無比強行要進,拉都拉不住,對方發脾氣也不管。事後我問過寶寶,你是想爭贏還是想看看房間,她說我想看看。也好好和她說過要尊重別人,別人不同意的事我們忍住不要做,寶寶說會忘記,到了下一次還是老樣子。”

      要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雖然有了同伴交往的迫切需求、渴望得到同伴的迴應,但卻不太會處理交往時的問題,不知道人際交往的界限,大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如,喜歡對方就不由分說地拉著對方的手,想跟對方玩就纏著對方,不懂設身處地替對方想。這時,就需要父母教給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當然不能太抽象(如上面的例子中家長所說的“要尊重別人,別人不同意的事我們忍住不要做”那樣,孩子根本無法理解),最好能具體詳細,如,告訴孩子喜歡小朋友,想要跟對方拉手,需要先禮貌地詢問對方意見:“我們倆一起拉拉手吧?”想要玩對方的玩具,“我可以進你的房間嗎?”等。

      再如,“我家女兒快四歲了,最近一有不如意的事,她就會大發脾氣,具體表現在打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大聲說:我不跟你玩了,然後就不理人。我一般都是冷處理,過段時間再去跟她講道理,如果打人就會嚴厲批評,嚴重會罰站,她會哭,然後說: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打人了。但是下一次可能還會有這種情況出現,這樣該怎麼處理好呢?謝謝!”

      應該說,每個孩子都會出現這樣一個階段,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表達自己的情緒,一是因為身體的表達比較直接,二是,孩子藉助“打人”、“罵人”等來探索他人的反應(打人對孩子來說是“試驗”也是“試練”,他們會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待孩子打人的態度,要麼兇巴巴地制止,要麼打回去。可以想見,在與這些父母相處的經歷中,我們的孩子學會了什麼呢?只能是用強勢、用武力壓迫對方,自然地,下次面對這種情況,他還會打人。

      父母應該怎麼辦?首先在孩子發脾氣時,理解孩子的情緒、安撫孩子的情緒,很簡單,關注孩子的感受而非行為——要做到這點比較難,特別是孩子的行為是不被父母允許時,可這又正是問題的關鍵點。通常,孩子在覺得自己是被關注、被理解的情況下,他的不如意情緒本身就已消解了一大半。

      父母要做的是,可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回想曾被欺負的經歷、甚至透過講故事等,幫助孩子認識到打人是不對的。在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後,還需引導孩子勇於道歉。對於學前期孩子,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透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當然,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還會面臨諸如膽小、不敢/善表達自己,害怕表達自己等情況,父母除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多鼓勵和表揚孩子外,還需多提供機會讓孩子勇於挑戰自己、發現自己。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這樣說:“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地球的手。”孩子成長得如何,跟父母的積極引導關係重大。

      養育孩子的過程,或痛苦、或快樂、或痛並快樂著,關鍵在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一系列變化和成長。如果總是將孩子看作是“麻煩的製造者”,那麼“養孩子就會很累”。要知道,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臺階,是父母引導孩子成長的一次機會。父母要做的是,看到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成長契機,才可能幫助到孩子。

  • 2 # 書唸的婦人

    三歲左右的孩子從嬰幼兒的朦朧時期漸漸進入了自我意識清晰的時期,這正如題主所說的,是成長關鍵期。

    我認為,父母應該在這幾個方面對其進行引導。

    生活好習慣方面。這個時期的孩子學習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也是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時機。做父母的應該把好的行為習慣該如何做,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地告訴孩子(這個年齡的孩子忘性大),並且自己身體力行。因為孩子是會模仿大人的。

    價值觀方面。在生活中可以把一些正確的價值觀漸漸地告訴孩子,比如不可以浪費東西和食物,愛惜玩具,學會分享,要有愛心,要勇敢,不能欺負人等等。

    文化知識方面。這個時候的孩子學習能力強,可以適當地教他背一些唐詩或兒歌,寓教於樂,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的興趣愛好。

  • 3 # 大視野

    陪伴是最神奇的,最有效的愛。如果在3歲小孩的成長期缺席了父母的愛,相信很多小孩是沒有安全感的,也沒有後期補救的措施的。最好的做法,就是陪伴,感受小孩的每天的變化。

    突然有一天,他的話多起來,突然有一天,又感冒了。突然有一天,上吐下瀉,突然有一天,這些所以的事情,都是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才能很好的瞭解的。不在身邊的父母,可能爺爺奶奶,沒有多說,但是,並不是說這些事情沒有發生。

    可想而知,一個小孩,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紀,缺愛,還希望他以後如何調整心態。好難了。所以請在小孩該需要父母的陪伴的時候,好好的愛孩子。

  • 4 # 9零後不服輸

    各位寶媽好!如果回答的不好還請多多諒解,如果覺得還不錯記得點下關注喔!

    3—6歲的寶寶是幼兒時期學習的最佳時間段,因為孩子在3—6歲的時候,很容易養成各種好習慣,前提是需要父母去給孩子進行規劃!孩子幼兒時期的思想是空白的,需要父母去給孩子填補!想讓自己的寶寶更優秀?想讓自己的寶寶從小就有成為學霸的潛力?

    主要有五個方面:好閱讀、好懂事、好情商、好習慣、好專注。

    透過這五個方面讓孩子成為五好寶寶,寶寶就會變的很優秀!

    1、閱讀會把孩子的思維和情商開啟,很多知識是父母教不了!俗話說的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小就養成孩子愛讀書的習慣,真的會受益無窮!3歲寶寶先從繪本開始!

    2、好懂事的寶寶我相信大家都會喜歡的,引用我自己的一段小故事,大家就明白了!寶寶早上去幼兒園,我對兒子說“兒子我們早上去幼兒園見到老師和門口的阿姨,可以大聲的給他們問好嗎”?我們有獎勵的哦,兒子說“好的,我放學回家,要貼3個獎勵貼”,真的到了學校門口,寶寶大聲的對阿姨說“阿姨早上好”,以前都是阿姨對兒子說“小朋友早上好”,兒子即使有時回答聲音也比較小,這次兒子表現真的很棒,放學回家,兒子也主動跟老師和阿姨說再見。經常鼓勵寶寶,寶寶真的進步很大。一定要做到,每天給寶寶鼓勵,給寶寶點贊。

    好懂事不僅體現在禮貌上面,更體現在一些生活方面。

  • 5 # 妞兒媽媽

    三歲的確是孩子成長關鍵期,之前總是說三歲多的孩子進入第一個成長叛逆期,現在準確的說法是,孩子第一成長叛逆期是2歲到4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孩子,一個是有了自我意識的萌芽;二來、自我感覺很好,覺得自己很棒,我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做,我是超人,我是奧特曼,我特牛,我要成就感和自信心。三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愛說“步步、不要不要、我偏不。”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好帶,父母會發現再用對待小寶寶的方法對待他們不好用了,很多時候,父母為他們穿衣,給他準備好的飯菜,會被他拒絕。好不容易幫他穿好的衣服,他會脫下來自己再穿一遍,好心給他夾得飯菜,他會倒回去自己夾菜?多數父母看到這種情況多半會暴脾氣上來吧?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這三個特點,所以更需要父母給他充分的耐心,鼓勵和正確的指引,可以讓他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做,讓他去嘗試,他做完了,在幫他一塊找找哪兒做得好,表揚,哪兒不足鼓勵再來一次。

  • 6 # 親子溝通如何說

    結合三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發展階段,建議家長從如下三方面努力:

    第一, 強化孩子的安全感。三歲孩子的常常被稱為trouble three,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心理上已經有了“獨立自我”的意識,但是生理上很多事情還需要靠爸爸媽媽幫忙,正是這種渴望獨立又不能獨立的特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會很容易情緒化,如果父母能瞭解孩子的這個心理特點,則更容易接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這也為他以後上有幼兒園時減少分離焦慮奠定基礎。

    第二, 捕捉並尊重孩子的敏感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會有秩序敏感期,肛欲期,執拗敏感期的特徵,比如,對於很多家長認為無所謂的細碎小事,孩子常常會表現出“非要……不可”的架勢。不瞭解孩子敏感期的家長會在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各種負面標籤,比如“死心眼”,“強迫症”,“太事兒了”等等。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如果能夠得到理解和接納,敏感期也會成為孩子學習啟蒙的關鍵切入點。

    第三, 抓住啟蒙好習慣的良機。孩子會要求“自己做很多事情”,比如,選擇衣服,疊被子,做飯,洗衣服等等,如果孩子有這些要求,無論他起初看起來多麼不協調,速度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也請家長耐心地給孩子一個嘗試的機會,並給予讚美。因為這是孩子學習這些技能的最好的啟蒙時間。

    此外,考慮到孩子即將上幼兒園,建議家長漸漸培養孩子的作息習慣,自己吃飯、穿衣服的技能,閱讀和幼兒園有關的繪本,為孩子順利入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 7 # 後來的後來後來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不管是幾歲都應該多陪孩子,學習,玩耍,等等。三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基本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了。尊重鼓勵孩子的同時一定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這個年齡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強,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身上缺點亦是父母的缺點,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也是需要學習的。

  • 8 # 諾媽育兒叨叨唸

    謝邀。我家寶寶現在就是三歲了。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出現叛逆的小情緒,然後對於一些事情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一邊有時候被氣的咬牙切齒,一邊也覺得這也是件好事情。畢竟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並不是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了。要順應孩子的天性來教導,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可以任由孩子自由發展,給孩子一個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是最好的。

  • 9 # 沈飛燕86424011

    三歲看到老,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成長教育會決定孩子將來一生的命運,孩子的大腦發育很快,做孩子家長的父母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並及時跟上好好陪養。否則孩子怎麼輸在起跑線上都不知道。哪是很遺憾的事,我談的不管對錯,關心重視孩子總不會錯,但願孩子都健康成長,不負人們的厚望。

  • 10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兩、三歲這段時間裡,小朋友們都或早或晚、或輕微或明顯的出現了一些讓我們成年人很頭疼的現象,比如粘人、愛說不、倔強、自私、不分享、執著、耍橫、說謊,不一定全部都有,但是有其中幾點,已經很讓爸爸媽媽頭疼了。

    可是,出現這些現象,孩子們開始讓我們頭疼,說明孩子們長大了,因為孩子的體能、情緒、認知能力、社交能力在快速發展,倔強、自私、不分享、執著、耍橫、說謊、這些現象才會出現。成長就是痛並快樂著的過程嘛。一定積極的看待孩子們現在出現的麻煩,記得下面五點,那爸爸媽媽的心態可能就好多了。

    1、孩子的反抗不是難搞

    2、孩子說謊不是不誠實

    3、一直問“為什麼”其實不煩人

    4、孩子太粘人不是不獨立

    5、容易發怒,不是經受不住挫折

    如果還能讓孩子也明白下面這5個道理,孩子和家長的生活都會平和很多:

    別人也有權利

    沒有人是完美的

    除了哭,還有別的解決辦法

    感覺是會改變的

    爸媽知道什麼是對我好的。

    先調整好心態,再和小孩子溝通就好很多了。

    人與人之間,溝通很重要,這個大家都知道,可是和2、3歲的小孩子,怎麼溝通呢?

    試試“反思式的傾聽”。

    小孩子現階段的語言能力,是心裡什麼都明白,但不一定都能說清楚,說不清楚就容易著急發脾氣。所以家長需要幫他把心裡不高興的事情說出來。不要訓誡、不要講道理、不要爭辯,這些通常都沒有用。你可以這樣說,“看上去你真的生氣了,你還想玩玩具,但又不得不把它收起來,這真是太掃興了,你心裡肯定難過死了,但是你只是哭了,你沒有尖叫、沒說不禮貌的話,你很尊重我,等你舒服一點了,我們可以一起收。”

    別擔心這樣會誤導孩子不聽你的命令,相反這是在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讓孩子感覺到你愛他,同時,你也在堅持你的規則,更重要的是,幫孩子說出了心裡不高興的話,那麼你也幫助了孩子疏解情緒。

    總之,想讓孩子從叛逆的小怪獸變成有愛心、善良、有安全感的小天使,那麼一定得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包容。你要知道,只要你處理得好,哪怕不容易,也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要對自己有信心,時刻牢記著,2、3歲的孩子,智商情商一定不比不過你,你一定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請儘量使用積極、正向地解決辦法,儘量不要擴大矛盾。

    最後一句:請不要使用暴力,因為這一定是最壞的!

  • 11 # 三亞書評人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到底是危言聳聽還是真有這麼神奇的理論支援。

    美華人最愛用資料說話,一個叫做布魯姆的著名心理學家曾經對上千名的兒童從出生開始追蹤到成年,得出的結論是: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

    因此,孩子從出生到7歲這一階段,對家長來說,是必須要密切關注和把握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因為語言是孩子學習一切事務的根基,所有的學習都需要透過語言來交流溝通。

    那到底要怎樣保障我們不會輕易錯過孩子語言的關鍵期,不會讓孩子們輸在最基本的起跑線上呢?

    那可以好好讀下《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這本書,書裡面用大量的例項來描述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甚至細分到孩子們具體成長的月份的語言發育指標,教會父母、祖父母及與孩子一起生活或者工作的所有人士,怎麼去激勵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雖然書裡的發音是基於母語是英語,但是孩子成長中的發育模式是共通的,借鑑意義非凡。

    《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的作者是紐西蘭的瑪格麗特.麥克萊根和安妮.巴克利,瑪格麗特.麥克萊根是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溝通障礙系教授,已經研究兒童語言發育30年。是悉尼大學學士,麥考瑞大學碩士,更是倫敦大學學院博士。而安妮.巴克利則是語言治療師,醫學作者,編輯。

    《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這本書從結構上可以劃分成3大部分:

    第一部分說的是孩子在發育過程中,哪些方面需要警惕甚至需要求助專家,而哪些情況是正常行為無需過多擔憂的等等一些常見問題彙總。

    第二部分說的是孩子在18個月以內的語言發展能力,以及隨之出現的生理機能發育的描述。

    第三部分是探究在一個特定的語言學領域,比如遊戲環境中小孩子的學習方式,還有最初學會的單詞,以及孩子發音的錯誤越多就是進步越大的種種情境探究。

    其實自從做了父母后,我們生怕落後於任何父母,書也是看了一大堆,但是好像越看越焦慮,越看越發現自己的不足,但是滿世界都是各種孩子成長的細分化的書籍,我們就是沒日沒夜地看,也看不過來呀。

    於是焦慮就成為了我們這一輩父母的通病,看書的也焦慮,不看書的更焦慮,上早教班的也不認可,不上早教班的更是遺憾,我覺得這本書雖然沒有特別深刻的定理,或者是立馬見效的可執行方案,但是有幾個小小的建議卻可以很好地指導我們,甚至都不要求你去讀大量的書籍,這些讓我非常欣喜。

    第一個建議是從懷孕的那刻起就要開始保持跟胎兒說話的意識:當你在懷孕期間對孩子進行胎教的時候,無需去唸什麼詩集,故事,只需要保持你正常說話的速度,跟他聊天即可,聊什麼都可以,他或者她聽到的主要是母親說話時候的節奏和起起伏伏的音調。

    這些胎兒說話的習慣,也是跟出生後的寶寶互動打下紮實的基礎,因為自說自話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尤其是你的心情起伏不定的時候,更是無法做到每天都保持跟肚子裡面的孩子說話的習慣,但是你一定要去做,每天都保持跟她說話,這是你保證孩子贏在起點的必要條件。

    只有在意識上形成了這樣的強制邏輯,出生後你跟他/她說話就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當你做好了自己的同時,你的愛人,親人也會逐漸進入到這種氛圍之中,那對於孩子的語言啟蒙就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第二個建議是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讓孩子犯錯,越來越多的錯誤就意味著進步,不需要去刻意糾正他們的發音,你只需要精準地表達正確的發音即可。

    孩子小的時候發音是很難一下子就發準確的,比如我朋友家的女兒說魚,總是說成無,西瓜說成咿呀,但是朋友說不要緊的,我們只需要正常跟她交流,發正確的音即可,她在自然而然中就學會了,你不斷去糾正她的發音就是在暗示她的失敗,暗示的越多她就越膽小。就是因為她在學習大量的詞語,她積累的詞彙越來越多的時候,出現“錯誤”的機會也會增加,所以發音才沒有那麼精準,朋友的話跟這本書裡面的邏輯不謀而合。

    第三個建議是無需額外去購買專門的、學科廣泛的書籍,就是簡單的以孩子們喜歡為主的書籍就足夠了。

    而你要做的就是抽出時間跟孩子每天都保持閱讀的好習慣,這樣的習慣一旦形成也是終身受益的事情。入學前不需要學各種學科的書籍,就是喜歡的那幾本來來回回讀即可,有的是故事的,也有的可能是繪本,甚至是數字書,都不要限制,其實要的就是一種習慣和滲入讓孩子發自內心喜歡學習的那種熱情。

    但是書裡也有推薦在閱讀中跟孩子聊天互動,尤其是1-2歲的孩子更加喜歡你們跟他聊日常生活的話題,比如洗澡、睡覺等,3歲以上開始喜歡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有時候將書放到到處都是,只要確保孩子能夠夠到和注意到的地方,這也是讓孩子被動閱讀的好習慣。

    第四個建議是接受孩子瘋狂提問,讓孩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吧。養過孩子的人都知道,他們在2歲到5歲孩子會瘋狂地問為什麼,哪怕你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同一個答案,但是小寶貝們依然不依不撓,其實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厭煩,甚至嫌棄他們,你只需要反問一句:寶寶,它是什麼?你來告訴我好嗎?孩子就會告訴你她所知道的一切,而你只要洗耳恭聽就好。

    這點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極其困難,因為我們對於極度重複的東西不自然就會生出厭煩的情緒,嚴重的時候還會發火,尤其是當我們手上一堆家務活要做,又有人催你工作的時候,你就會抑制不住地爆發情緒。一定要認識到這些細小的地方,這也是孩子一生中最為關鍵的點,他們的好奇心和幼小的小心靈一旦得到保護,爆發的潛力才無可限量。

    這4點看似非常簡單,執行起來還是比較難的,就如同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故事: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給他的學生上課。他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不講哲學,只要求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手往前擺動300下,然後再往後擺動300下,看看誰能每天堅持。過了幾天,蘇格拉底上課時,他請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結果,90%以上的人舉起了手。過了一個月,他又要求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只有70%多的人舉手。過了一年,他又同樣要求,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這個人就是後來也成為了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是的,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在磨練我們心性的過程,堅持下來去做這些基本到不行的動作和行為就不會擔心你抓不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當你把握住了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那對他整個人生來說就是贏在了起跑線上,人們總是說萬事開頭難,頭5年的辛苦換孩子一輩子的穩定發展,怎麼苦都值得。

  • 12 # 遙爸

    一、記憶力培養。

    二、讓孩子愛上書,愛看書。

    三、讓孩子喜歡思考。

    四、讓孩子學會快樂學習。

    五、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 13 # 李夢龍

    作為父母特別是新晉父母肯定都會有這樣的擔憂,作為父母也都想讓孩子更加優秀並且擁有良好的習慣與能力,這是每一個家長都所希望的。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優秀呢?

    第一:豐富自己。

    我認為作為家長首先你要豐富自己,懂得並瞭解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學習和發展特點,瞭解孩子的心理以及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可以透過書籍、雜誌、文章以及與有經驗的人士學習交流,從而豐富自己的育兒理念與認識,然後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總結。

    第二:嚴於律己。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的榜樣,家長的行為舉止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還有生活習慣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因此作為家長應當嚴格的約束自己的習慣與舉止,為孩子做良好的模範作用。

    第三:配合家園共育。

    三歲的孩子一般都該上幼兒園了,如果家長不懂得如何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如多和幼兒園老師溝通交流,瞭解孩子在幼兒園需要遵守什麼樣的規則,培養怎樣的生活習慣,之後在家用同樣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導孩子。

  • 14 # 教育秀秀看

    首先,我們家長是孩子模仿的物件,那我們就要做好榜樣,首先一點就是要父母關係和諧。只有父母關係和諧,父母之間是有愛的,才是孩子教育最堅實的一個基礎,也是我們孩子內心心理健康的一個源泉。如果父母關係不和諧,我們的孩子內心就會有不安全的感覺,當我們的孩子感到內心不安全的時候,他就會用一生的時間都去尋找這份安全感。所以父母關係首先要和諧,那麼父母關係和諧,我們就要學會夫妻之道,在相處的過程中要互相謙讓,要相互認可,每個人的長處,也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缺失的一部分,那我們應該相互的扶持,共同的把這個家經營的和諧友愛。

    第二方面,作為父母,要成為一個愛學習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的,我們也是伴隨著孩子成長的,那孩子的每一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徵,行為模式,以及每一個年齡段兒應該用什麼樣的家庭教育策略去應對,這些是作為父母來說應該去學習的。因為,我們發現,電子裝置都要翻說明書才會用,而如今做父母卻沒有說明書,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去教育我們的孩子,那怎麼辦?請大家加入到學習育兒知識的團隊當中來。

    第三,我們要從幾大方面對孩子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第一方面,就是親子閱讀,我們要在兩到三歲期間,一定要大量的進行親子閱讀。跟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幫助性的作用,那我們的孩子需要讀,適合心理年齡的圖書,家長如果可以給孩子讀故事,用不同的語氣和語音語調讀,因為故事會讓他聽到以後慢慢的進入睡的這種狀態,時間一久,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為他將來進入學校的學習為打下一個基礎。第二方面,就是情商的發展,在這個階段,家長應該經常帶孩子到社群裡面,到同齡孩子當中去,到不同的人群當中去,讓孩子去感受與不同人接觸和交往的一些技能和技巧。因為兩到三歲的孩子,在家庭當中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社會交往需求,他們可能有的就要進入早教中心,進入幼兒園託班,這樣呢,跟同齡的孩子進行一個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交往,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都自我意識比較強,所以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小衝突,而這些衝突是他們的心理世界決定的,他們都想佔為己有,那麼家長就應該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慢慢的學會分享,學會等待,學會理解和包容等等一系列社會交往的優良品質。同時我們可以設定一定的場景,比如說分享,我們可以在家裡面裝一些吃的,帶到社群裡面或者託班裡面,讓孩子分享給其他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們收到了以後呢,一定對她說,謝謝,那我們的孩子收穫到了就是,因為我分享了食物而得到的一種讚美,或者是感謝,他的內心世界也是比較積極的Sunny的。第三方面就要從孩子的財商方面要進行一個引導,家庭當中都可以設定這樣類似於生活遊戲類的,我們如果帶孩子進超市裡,可以讓孩子去選一樣物品,全程由他選,選完之後由他去付錢,之後呢,如果找出來的零錢,再讓他還給父母,這整個的過程,千萬不可用刷微信的方式去付款,因為孩子並不知道,這個潛在手機裡面的這個原理。但是如果我們給他一塊錢,十塊錢,讓他拿去花掉,它還有結餘,他會慢慢的體會到,原來我們所用的物品是用錢換來的,而錢是從哪裡來?從勞動當中來。那慢慢的,讓孩子對未來的工作,我們的勞動,多一份理解和多一份愛的關懷。

    剛才我講了,我們的家長要從閱讀,也是從認知水平上,要進行一個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認知的一個過程,第二方面,要從情商發展上,重社會交往關係方面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第三方面要重財商的發展,要讓孩子帶入到生活當中去,設定一些買賣場景的一些遊戲,讓孩子去感受。那最後一點我想說,兩到三歲的孩子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可以多帶孩子去遠足,如果我們沒有時間帶孩子去。那麼哪怕每天半個小時,哪怕十分鐘,只要是全心全意的陪伴,對孩子而言,也是最幸福最快樂的。那麼也只要在父母的陪伴下,他的大腦才能夠接收到更多,積極的正向的一些資訊,儲存到大腦當中,那麼也為未來他的某一些方面去提取。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15 # 小璐夫人

    我的同事貝貝,從小學到985大學碩士畢業,一路上都是眾人豔羨的“學霸”。

    小學一路跳級,初中讀了兩年就進入當地最好的高中,又以高考數學滿分的成績從山西的一座小城市來到北京上大學,本科尚未讀完就收到了知名碩導拋來的橄欖枝,最後以特別優異的成績拿到碩士學位為自己的學子生涯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而等她成為某知名餐飲媒體的首席記者的時候,她的童年小夥伴才剛剛畢業正在為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而發愁。

    我講貝貝的經歷並不是鼓勵父母們都強逼著自己的孩子去“跳級”,而是要引出貝貝的父母,一對特別有修養的父母。

    礦區那座小小圖書館,盛放下了一家三口最美好的時光,也給了這個家庭更多的收穫。貝貝跟著爸爸媽媽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她從書裡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在小夥伴們天天想著去遊戲廳、網咖玩的時候,她已經開始為自己心中綻放的那個小小的理想而開始奔跑——“我長大了一定要做個寫文章的”。

    帶孩子讀書,僅僅是這對有修養的父母身上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他們的有修養還體現在對女兒其他方面的塑造與影響上。他們從來不會特別去督促貝貝學習,但他們特別注重女兒各種好習慣的養成。因此,他們經常會以身作則,比如今天要讀的書一定要今天讀完,所以貝貝的作業從來沒有過一次“晚點”。

    “我爸媽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他們的修養,他們是很普通的礦區職工,但他們在不斷昇華自己的過程中也深刻影響了我,給了我一個有很好家風的家庭,讓我特別自律,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比別人有章法,所以這可能是我不論是高考還是考研都取得不錯成績的根本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CSGO玩家,你怎麼評價守望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