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eiyi立
-
2 # 隱得若失
個人覺得吃瓜群眾都是想主持正義的人,還有一小部分是不嫌事大的人,大部分人在網上都想是正義的使者,法律的化身,現實生活中卻都很無奈,都做不了正義法律的使者,所以更多人願意在網上發揮僅懂的一點知識,去給弱勢者主持公道,當吃瓜群眾!不喜勿噴!
個人覺得吃瓜群眾都是想主持正義的人,還有一小部分是不嫌事大的人,大部分人在網上都想是正義的使者,法律的化身,現實生活中卻都很無奈,都做不了正義法律的使者,所以更多人願意在網上發揮僅懂的一點知識,去給弱勢者主持公道,當吃瓜群眾!不喜勿噴!
不管什麼時候,成功人士突然破產、美女明星承認整容、拋棄前任、被現任劈腿這樣的訊息都會吸引眾多人的注意力,因此還產生了一個新的網路熱詞:吃瓜群眾,用來專門形容那些愛看熱鬧的人。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彭凱平在接受《新週刊》採訪時對這種現象做了分析,他認為,人類對於有些事情,比如性、八卦,天然比對嚴肅話題的興趣大,這和人的原始慾望有關係,因為那樣的訊息會讓人產生興奮感,產生多種引發愉悅體驗的神經化學激素。看熱鬧,不僅帶來心理滿足,也帶來生理上的滿足。
彭凱平說,從心理學上來說,之所以產生“吃瓜群眾”,有這麼幾種原因:
第一,“看熱鬧”屬於人類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看熱鬧這件事,和他個人沒有利益衝突,這正好可以滿足吃瓜群眾的訴求,比如填補空虛的內心、消磨時間,給自己找點事情幹。尤其是人們在遭受困難與挫折時,做一個吃瓜群眾看看熱鬧,能夠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讓人恢復心理平衡。
彭教授認為,人們之所以關注別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關注自己。透過別人的樣子,能更好地瞭解和安慰自己。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映象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人們會把他人當作鏡子,如果別人過得很好,在某種程度上就會顯得自己過得不好,這就讓我們不開心。人們會傾向於忽略這件事情,這就是另一種防禦機制——否認;而如果別人過得不好,我們就越發想去關注他,甚至關心他,因為這從另一角度反映出我們過得很好,至少沒有遇上太大的災難或羞辱,這對自尊心也是一種補償。
王寶強事件之所以鬧得沸沸揚揚,就是這種心理,人們會想:“雖然我沒那麼多錢,也沒人認識我,但畢竟我老婆還睡在枕邊,我的錢還乖乖地待在卡里。”這樣,很多人頭一次對自己本來並不如意的人生產生了認同和滿足感。
從這一點上說,吃瓜群眾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心理上的弱勢群體,不分社會階層和經濟實力。
第二是道德執照效應,這裡的“執照”就是“駕駛執照”的那個“執照”。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做了好事之後,再讓他做一點不道德的事情,他就會心安理得。就像一個想減肥的人,在認真鍛鍊一整天之後,就不會為晚上吃了一個冰激凌而感到無比懊悔,畢竟他已經鍛鍊了一天了。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道德執照效應。吃瓜群眾在圍觀之後,也常常能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道德優越感”。不過在彭教授看來,這種道德優越感其實是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因為當人們相信自己的道德比他人高尚時,就會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並且會自動認為這麼做合情合理、天經地義。歷史上發生的大規模殘殺就是道德優越感的體現。猶太人被迫害,正是因為德華人認為自己在道德上比猶太人高尚許多,所以滅掉這些人是應該的。
第三是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解釋。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讓華人沒有太多的個人和社會、他人的距離感。華人喜歡和別人的生活連在一起,喜歡關心別人的事情,這和中國的農耕文化有關,也跟教育、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再加上華人有泛道德主義的傾向,很多事情都喜歡用道德來判斷,這就顯得華人特別愛管閒事、愛八卦,從而忽略了注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工業化比較早的國家,人們更早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隱私。
最後,雖然彭教授不否認“吃瓜群眾”的合理性和積極性,但是他認為,從社會角度而言,圍觀的負面作用大於正面作用。他認為在一個正常、理性的社會,群眾圍觀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從長遠角度講,這根本算不上什麼好事情,也算不上進步,反而說明其他正常的訴求渠道不暢通。甚至在有的時候,還會破壞距離感、規則感和法律感,從而造成對他人的傷害,還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集體迫害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