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淵閣

    這件事就跟金庸武俠中的華山派一樣,本來一開始都是玩兒劍和練內功一塊進行的,玩著玩著就出了問題了,有的人劍玩得好,有的人內功玩的好,這就玩兒不到一塊了,得分家,最後分成了“劍宗”和“氣宗”。這孔子、孟子、荀子本來也是儒家三巨頭,人家孔子和孟子只研究儒學,專業性很強,荀子就不一樣了,這個人不僅研究儒學,他諸子百家都研究,最後成了集大成者。這樣一來,在對儒學的思想上出現分歧了,特別是儒家老總孔子去世之後,這派別就出來了,孟子成了“性善”派代表,屬於感性一方,認為“人性本善”,主張以道德教化治理天下;荀子則成了“性惡”派代表,屬於理性一方,認為“人性惡而偽善”,主張以禮法制度治理天下。

    到了宋朝的時候,儒學發展成理學,代表性人物朱熹非常推崇孟子,於是在他的鼓動下造成了一邊倒的學術傾向,使荀子的地位受到嚴重衝擊。自然也就沒人贊成其進孔廟了。

    其實,以荀子的學問成就,自成一家根本不是什麼問題,請人家進孔廟都未必肯進的。

  • 2 # 逆維思維

    說起《荀子》,人們最容易想到其性惡論與孟子性善論的差異,這種想法當然合乎情理也有獨立的理論意義。不過,人們常常因為這種差異而忘記了二人相同的地方,這就是孟、荀二人都面臨著一個大體相同的時代背景,那就是周天子大權旁落,諸侯相互爭戰,禮樂征伐出自大夫,乃至陪臣執國命,總之,天下大亂。 與此相關的是,孟、荀也有相同的問題意識、相同的時代課題,那就是如何在天下大亂的情況下,重建一個穩定的政治秩序。

    正是在如何重建政治秩序的相同問題上,孟荀有不同的思考。

    孟子主張透過以道德的方式來重建秩序;

    荀子則期望透過政治的方式來重建秩序。所謂透過政治的方式,其實質意義就是藉助政治國家的力量來實現秩序重建的目的,這樣,荀子思想特重“禮義”,但禮義的實際意義所表現的是“國家理由”,換句話說,在荀子那裡,禮義是以國家理由的形式出現的。

  • 3 # 羅得一意

    不是沒進孔廟,是在明朝時候被移除孔廟。因為他說提出的性惡論不符合明朝統治者所推崇的程朱理學的主流思想,在嘉靖九年,皇帝批准張璁的奏摺,取消從祀被移除孔廟。所以後世就一直沒有恢復其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跑步越跑越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