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外出吃飯的時候,應該怎麼點菜,才比較健康呢?
6
回覆列表
  • 1 # 有料食研所

    《美國高血壓雜誌》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每週在外多吃一餐飯,患上前期高血壓的風險就會提高 6%。而且,年齡越大,這種在外吃飯帶來的危險也會越大

    一些飯店老闆很實為了提升口感會放很多鹽和味增劑(味精、雞精等),我們就會攝入很多鈉。

    鈉攝入過多,會增加患高血壓、胃癌和腎臟疾病的風險。

    此外,鈉還會損害面板、促進水腫,還可能引起咽喉不適和莫名的頭痛。

    我們在外面吃完飯後會覺得異常地渴,怎麼喝水都不解渴,還是因為鈉攝入量過多的原因。

    一般來說,即使不考慮營養的平衡和衛生問題,由於飯店老闆要控制成本,他所採用的各種原料品質也不會高。

    要避開很鹹的菜哦

    為了提升口感, 很多餐館都會有重油重鹽的菜,比如干鍋、水煮之類的,都需要大量用油。

    煎炸過後的油可能就會反覆使用,畢竟油也不便宜,剩下的就會做成油汪汪的菜,比如水煮魚之類的。

    所以,儘量選擇涼拌、蒸煮、白灼等不需要油炸或者過油的菜。

    實在忍不住想吃重口味的菜,點些酸湯、紅燒、悶燉的作為主菜,再配些清爽少油的蔬菜。

  • 2 # 漁人至樂生活小影片

    每到節假日,親朋好友相聚之時,小編總覺得自己在家做飯太麻煩,不如去外面搓一頓,美食與聊天兩者兼得。看著到選單上誘人的照片,糾結半天,也不知道點什麼才好。以前,我們見面的招呼語是“您吃了嗎?” 如今,生活越來越好,招呼語也從“您吃了嗎?”也演變為“今天您吃對了嗎?”在外就餐要想吃出健康,點餐有哪些健康黃金法則?

      1. 觀察左右

      進入到餐館第一件事就是要觀察左右的“鄰居”而不是急於找位子或是翻選單點菜,觀察一下別人點了什麼、菜量大小、成色以及進食程度,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點到了口味不合適的菜和因菜量大小導致浪費或者不夠吃的尷尬情況。

      2. 注重做法

      這裡的做法可不是“坐法”,只要不影響他人和自己進食,怎麼坐都可以。很多人到飯店都願意點那些做出來形狀漂亮,容易“下飯”的重口味菜,有時選對了食材卻忽略了做法。

      瀏覽選單時,要多留意菜餚的做法。儘量少點含有香炸、乾煸或乾鍋等字樣的菜,特別是乾煸做法的菜,傳統做法是用少量的油長時間煸炒,而現在多數餐館為了省事直接用大量的油來炸,這樣不但使維生素損失嚴重,同時產生的丙烯醯胺等物質對人體健康也是有影響的。

      特別提醒:長期食用高脂肪的油炸食品會變成胖子哦。所以在瀏覽選單時多留意蒸、煮、燉、拌這樣的烹飪方法,不但能保住營養,也不至於令味蕾過分的疲憊,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也低的多。

      3. 葷素搭配、主食為輔

      在餐館裡“冷盤—熱菜—湯—主食”的上菜順序已經成為固定模式,因為這樣的上菜順序能減少餐館廚房的工作壓力,也能讓宴請人有緩衝的時間來招待客人。但這樣的上菜模式往往會造成人們在最飢餓、食慾最強的時候吃進去大量的動物性食物,所以主食和熱菜的上菜順序調換一下就能相對減輕腸胃的負擔了。

      餐廳裡的湯是不是很美味呢?大量的味極鮮、雞精等造就了味鮮氣香的湯頭,像排骨湯、雞湯等肉類的湯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膽固醇,如果一定要喝最好選擇比較清淡的豆腐湯、西紅柿雞蛋湯等。既可以避免鹽和脂肪的過量攝入,又可以減少食量。

      很多人習慣性地點一些肉類冷盤作為開胃菜。其實,選一些清爽的素食冷盤,能平衡主菜油脂過多和蛋白質過剩的問題。像生拌、蘸醬類蔬菜,以及澱粉含量高的冷盤,如糯米藕、山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清淡的食物既能保證膳食纖維的攝入,還能避免蛋白質用來提供能量而被浪費。

      4. 警惕餐桌小“酌”

      飲酒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在《尚書·酒誥》書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如何在我們日常就餐中掌握好酒的度量就要在選酒上多下功夫啦。

      為何要適度飲酒呢?

      1克的酒能產生7Kcal熱量,而蛋白質和糖類及脂肪,雖然也同樣產生能量,如1克蛋白質和1克糖各產4Kcal熱量,1克脂肪產生7Kcal熱量。酒精不能直接導致肥胖,是因為它不會轉化成脂肪,如果沒有酒精的時候應該是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三大營養素產能,但是因為它產能了,就增加了總能量的攝入,所以它是間接導致肥胖!加上飲酒的同時要吃大量的菜,所以無論什麼酒,都引起發胖的。

      進餐時選擇紅酒或黃酒會更好,紅酒的度數在10~13度左右,黃酒一般15度,高的20度,不僅是因為度數低還因為這兩種酒的釀造工藝以及營養價值,黃酒含豐富的功能性低聚糖,可促進腸道內有益微生物雙歧桿菌的生長髮育,可改善腸道功能。葡萄酒中富含抗氧化物質能透過促進新陳代謝、清除自由基、營養面板組織,使面板更顯嬌嫩,更具生命活力。

      這兩種酒既沒有白酒的度數高容易醉,也不會如啤酒一樣因為度數低不好掌握攝入的量,在就餐時喝紅酒選擇容器也很重要,晶瑩剔透的高腳杯握在手裡會不自覺的讓人控制飲酒量,每次與人對飲時為保持姿態美觀絕對不會讓你一飲而盡。黃酒沒有那麼濃烈的味道卻風味醇厚,在觥籌交錯之中一小盅黃酒能帶來的回味絕對凌駕在紅燒肉的口感之上。

  • 3 # 薄荷健康

    外面吃飯有這樣幾個弊端:油鹽重、食材不一定新鮮、搭配不合理。今天小薄荷來教大家幾招,讓外食也能吃的健康。

    一日三餐的基本原則

    一日三餐應當均衡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一類都不能少。減肥的人可以減少油脂和澱粉食物,但並不能完全不吃。

    早上吃好,意思是質量要高,但不油膩。質量高體現在食物營養平衡上:不僅有主食(麵包、饅頭和粥等),還要有至少兩種蛋白質食物(蛋、奶、肉、豆製品和堅果),以及至少一種蔬菜和水果。

    午餐的種類要充足。主食和菜餚都要吃夠,食材品種儘可能多一點。

    晚上吃少,不意味著餓肚子。而是熱量低一點,油少一點,而且要儘量彌補早上和中午沒有吃到或沒有吃夠的食物。

    常見外食的缺點

    蓋澆飯和麵:

    蔬菜嚴重不足,很鹹的湯汁全部拌入米飯當中,無法控油控鹽,食材多樣化情況差。

    建議:多要一份蔬菜,米飯和湯汁不要拌著吃。

    米粉、酸辣粉:

    蔬菜不足、湯汁很鹹,較油,食材多樣化差,蛋白質含量比麵條低,維生素也更少。

    建議:加個雞蛋,湯汁儘量不多喝,直接喝白開水或檸檬水。

    麻辣燙:

    食材選擇方面要豐富一些,因為它可以在一餐中吃到多種蔬菜、豆製品和肉蛋,有機會獲得營養平衡,主要的問題是太油太鹹、新增劑過多。

    建議:少放調料,選擇清淡一點的湯底,如果太油可以在水裡涮一下再吃;少肉多菜。

    外食的最佳選擇

    午餐如果必須在外面吃,最好的方式是幾個人合作在餐館點菜,平攤下來價格不會太貴,也能吃到更多種類的食物。

    點餐小tips:

    (1)相比油鹽較重的炒蔬菜,可以選擇涼拌菜或者燉煮的蔬菜。

    (2)儘量少點油炸食物,不點甜食,不點甜飲料。

    (3)女生可以考慮兩個人分食一份主食,減少一半的白米飯或麵條,多吃些果蔬增加飽腹感。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在外面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嚥。狼吞虎嚥不僅影響我們仙女的形象,一不小心吃多了身體都來不及反應啊!

  • 4 # 營養百事通

    現在的吃貨越來越多,微信朋友圈裡曬美食,曬餐廳已經氾濫成災,相比過去,人們更多的會選擇外出就餐。去餐館進餐,或者是叫個外賣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在外面吃能像家裡做的飯一樣,滿足營養需求並給健康帶來益處麼?答案是有可能的,不過呢的確需要花一些精力。大部分的餐館包括廚師,還是為了追求味覺上的完美,所以呢餐飲店的食物通常會有很多的能量,脂肪飽和脂肪鹽和糖等。 如果我們在外邊吃又想吃的健康,我們怎樣來點一些健康的菜呢?

    建議大家可以遵守以下的幾條建議:1、瞭解餐廳的菜量嚴格控制數量,點菜的時候根據用餐人數,嚴格控制菜品的數量,儘量保證夠吃就好,一般外出就餐按人均一個菜來點(一些農家菜館菜量較大可適當減少),這樣既可豐富菜品又可以較好的控制菜量。如果你想多品嚐幾道菜,那麼可以在上菜的時候就把多餘的部分趕緊裝在外賣的盒子裡。 2、點菜的時候儘可能點蒸、煮、燉的烹調方式菜餚,少點或不點油炸、乾煸、煎烤類菜餚。一定要點蔬菜或沙拉,並儘量要求不要額外將炒蔬菜的菜餚淋明油。 3、 不要將甜品糕點代替主食,雖然好吃,但是背後可能是高熱量,高糖分,或者高油的存在。也不要點蔥油餅、黃金大餅等油多的主食,可點水餃、玉米餅子、蒸大豐收(玉米、地瓜、芋頭等)這樣的傳統主食,另外主食的在餐桌的出場順序應靠前,特別是在空胃狀態下,先攝入一定量主食。 作者:趙素華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大連市營養學會理事

    高階麵點師

    衡膳學院講師

  • 5 # 陝西憨厚娃

    這個問題非常的沒有水平,現在餐廳的菜只要是看著有食慾,賣相好的,麻辣的,香辣的這一類全是重油,重味精,重雞精,重鹽,就包括一些清燉的,清炒的那雞精味,味精味能把人吃,反胃,嘔吐一點都不奇怪。

    點菜怎麼能達到最健康?不能說達到最健康,只能說你達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在你點菜的時候,或者點完菜的時候提前告知服務員,輕油、輕味素、輕雞精,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你心裡所謂的最健康。

    既想好吃,又想最健康,那隻能看這個餐廳廚房的廚師的水平了。比如我炒菜就很少用香料味精,雞精。

    滷肉,醬肉,燉肉,乾鍋,烤魚,香鍋,五香,就這些味道的菜裡面香料就達到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你再算上它所加的什麼老抽,蠔油,生抽,雞精,味精,亂七八糟的調料,還有一些新增劑,比肉味王,增香劑等都能達到上百種,一點都不稀奇。何來的健康而已,只有好吃不好吃,香與不香,好看不好看,又沒有食慾而已!!!

    一碗蘭州拉麵,一碗山西刀削麵湯裡面的香料就達到了幾十種雞精,味素直接吃的人,第二天口乾舌燥,嘴唇掉皮。

    即使白灼的清蒸的菜生抽蒸魚豉油,一些東西里面也含有很多的新增劑。

    真正的想要健康,只能在家自己做,現在餐廳裡面找健康,真的等於在煤堆裡找烏鴉。

  • 6 # 健康生活在路上

    想減肥或者需要控制油脂攝入量的人注意了,下面這四類菜都要少點!

    “水煮”菜

    吃過水煮類菜品的人都知道,無論水煮魚還是水煮肉片,基本上就相當於把食材泡在了油裡。雖然會加入一些白菜豆芽之類的蔬菜,但別指望這些蔬菜能提供太多營養,一是因為煮了太長時間,水溶性物質如維生素C等,都已經溶解在湯裡;另外,蔬菜吸收了大量的油脂,熱量很容易比肉還高,想用“水煮”菜來補充蔬菜營養,怕是不太可能了。

    “乾鍋”菜

    大部分的乾鍋菜,其實就是半熟的菜在油裡繼續加熱,持續吸收油脂,等到吃的時候,食材已經浸滿了油脂。比水煮菜更糟的是,乾鍋持續加熱,很容易燒糊,而燒糊燒焦的食物,會產生致癌物苯並芘等,危害身體健康。

    “乾煸”菜

    乾煸的正確做法是少量油,用中小火長時間翻炒。但大部分餐館或外賣店家為了減少時間,會用油炸代替乾煸,這就讓乾煸菜的油脂含量一下子高了很多。所以,建議乾煸類菜品還是儘量在家做,儘量不要在外食用。

    “鹹蛋黃焗”菜

    鹹蛋黃焗南瓜、焗土豆等做法近些年忽然流行了起來,不過這種流行菜品的熱量實在不低。因為在用鹹蛋黃在使用之前,需要先用油炒到軟黏,而用來焗制的蔬菜,也需要先油炸,才能保證口感香酥。所以,鹹蛋黃焗菜的油脂含量相當於炒+炸的雙份。

    看完之後,可能有讀者要崩潰了:難道這些美味以後都不能吃了嗎?當然不是,畢竟愛吃是人的天性,不過,就算愛吃這幾樣菜,也要控制住自己點單的手,或者選擇自己在家做吧,這樣才能控制好烹飪時的用油量。

  • 7 # 茄子營養師

    每個人都有一顆“吃貨”的心,難免都會遇上在外就餐的情況,特別是節假日、聚餐活動以及在外出差的時間,在外點菜的機會又大大增加了,我們則應該需要控油點菜:

    1、注意葷素搭配,儘量做到葷素比例1:1的配比,不要只點葷菜,卻一點綠葉菜的影子都沒有,同時,蔬菜選擇也需要注意烹調方式,餐館炒的蔬菜油水會比較多,所以儘量選擇涼拌、白灼或上湯類等烹調方式的蔬菜。

    2、前面說到了肉類,肉類除了儘量避免肥肉和油炸烹調外,還需要注意不同肉類種類的含脂量是不同的,一般是豬肉>牛羊肉>雞鴨肉>魚蝦肉,優選魚蝦肉,豬肉靠後選擇。

    3、需要有一份湯,可選擇菌菇湯、豆腐湯等清淡的素湯,儘量避免油脂含量高的葷肉湯。

    4、主食以紅薯玉米等粗雜糧來增強飽腹感,如不方便可以選擇白米飯。

    5、避免含糖飲料和酒,以茶水來代替。

    按照這幾點來點菜也不能說最健康,可以說是更健康,本身在外就餐的條件限制比較侷限,所以達到這些要求做就挺不錯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融專碩畢業的你年薪多少?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