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牧遙

    小時候每年吃過年夜飯,父親就安排大年初一我必須要做的事情了,無一例外我要去二伯家拜年。二伯家就在村頭,平時也經常走動。照理也沒什麼,這不新年嘛,好像我不再是我,二伯不再是二伯似的,因此拜年自然就成了沉重的負擔,想到大清早的就要去二伯家恭恭敬敬的向二伯拜年,我就覺得特別彆扭,我都愁S了。可是父親那副家長式的威風,硬是逼得我五六年沒敢提出異議。

    有一年,大約是讀小學四年級的樣子,我終於憋不住了,弱弱地表達了不想去二伯家拜年。父親馬上不高興:不去也可以,那就在家寫信!事實上,我寧可寫信。那天我就呆在房間裡,以我的名義給父親的六位朋友每人寫了一封信,結果皆大歡喜,從此父親不再安排我出去拜年。

    時間一年年過去,厭煩拜年一點都沒有改觀,是沒出息嗎?我不想承認,好像也不是。反正我就喜歡呆在家裡,簡單過,挺好的。

  • 2 # 益心加重

    沒有吃穿,乾巴巴的看著別人家過年,食不飢充,衣不著體。到了改革開放的1986年,家裡沒錢沒糧,就夏天曬的幹野菜煮了用5毛錢買的蒜苗放點鹽過了個窮年。

    富人家是過年,

    窮人家是過難。

    您說呢?

  • 3 # 海伯

    回憶童年過年的那些事

     

     

    小時候過年最開心的就是放開肚皮吃好的。當然還有其他,還最樂意放爆仗,最樂意逛沙灘。過年期間,濰縣的沙灘上熱鬧非凡,賣吃的,賣耍的,孩子時代,我記憶最深的是,賣紅纓槍的、木頭刀的、鬼臉子、鼓盪子(玻璃玩具)、水鼓堵(泥做的哨)、泥孩子、歡氣曇、粒糕、拉洋片的、耍猴的、套圈的、打氣槍的等等。

     

    但,還有一項最艱鉅的任務非完成不可,走親戚。儘管自己是不樂意去的,但知道這是父母的心意,必須去。

     

    過年走親戚,是延伸親戚家的血脈親情,作為男孩子,到了十歲後,要代替父母走親戚,大爺家、姑家、姥姥家、姨家……我家的親戚大部分在近郊農村,走親戚要穿上新衣服,穿上新鞋,拿上禮物,很有儀式感。禮物一般是點心類,步行一個多小時。十多里路不算遠,但是,新做的布鞋,發硬,往往會將腳磨起泡來(一般家庭不買鞋,自己做)。

     

    到了親戚家,因為是“城裡人”,鄉下的親戚很高看,把最好吃的東西拿出來招待。雖然是孩子,但也給倒上白酒。吃飯,都是上炕,屋內暖洋洋的,先是輪流誇獎一番,說我好,長得人樣,個子高等等,過年嗎,都是說好聽的話。吃晚飯,就要返程了,我留下點心,親戚家都要換上禮品,地瓜、蔓菁、胡蘿蔔。這些東西很重,揹著回來累一身汗。後來有了腳踏車了就方便多了。走親戚,一直延續到老人去世,這門親戚的過年禮遇就算結束了,因為你也老了。

     

    那時就知道了每個村子,都有一座小廟,要敬天敬神。村村都有一個大池塘(灣)與河溝,為了夏天排水與蓄水。家家戶戶貼對聯,貼福字,貼攔門錢,過節的氛圍比城市要濃。

    農民心裡的年,比城市人更重要……

  • 4 # 火紅生祥雲

    我小時侯一直在農村生活,那個時期的國家經濟不是很好,農村的生活條件和物質水平還是比較差的。平時,我們只穿破舊的衣服和鞋子,吃著紅薯、糙米飯之類的粗糧,吃的菜也長期是青菜、醃菜之類的素菜,如果偶爾吃上一次豆腐,都算是改善生活打牙祭了。

    因此,作為小孩的我們特別期盼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時,我們才會得到一套嶄新的衣服和一雙新鞋子,家裡也會買幾斤豬肉,一條三斤多重的草魚,還有幾斤油炸豆腐,外加自己家裡養的一隻雞,作為過年的食物。

    一年到頭,很少聞到肉腥味的我,只有到過年時才能吃幾天好的。

    小時侯我特別饞嘴,最喜歡吃雞把子(雞腿),可是要吃到雞把子是很不容易的,那幾乎成為我年頭到年尾的夢想。

    終於過年了,看著媽媽將香噴噴的年夜菜端上桌,其中就有兩隻泛著油光的大雞把子。

    約定俗成,我知道這兩隻雞把子在年夜飯上只是擺設,不會給我吃的,但我趁著父母低頭吃飯沒注意的空隙,眼疾手快將雞把子夾起來,剛要送進嘴裡,不料一雙筷子伸過來,準確無誤地將我筷子上的雞把子搶走了。

    母親將雞把子重新放入桌上的雞肉碗中,平靜地對我說:“這雞把子是待客的,小孩子要懂規距。”

    然後,這一對雞把子便用來待客。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只要有帶了小孩來家做客的客人,母親便會客氣地將雞把子夾給小客人吃,懂事的小孩會自己謝絕,不懂事的小孩則由大人謝絕。結果,每次待完客,那對雞把子還是完好無損。從初一到十五,這個年算過完了,該待的客都待過了,在正月十五(我們叫出宵)的元宵夜,那對令我無數次饞涎欲滴的雞把子終於歸屬於我了,可是經過無數次的加熱蒸煮,儘管母親小心翼翼用盡了她保鮮的智慧,但是雞把子還是失去了應有的鮮香味道。

    所以,我很厭煩這種將雞把子讓來讓去卻只是當成一種擺設,想吃卻不能吃的習俗。

  • 5 # 想向生活請個假

    不光小時候,現在還有,說不上多厭煩,只是不喜歡,就是全家大聚會,七大姑八大姨,帶著一家老小,今天在我家,明天去你家,表面看上去一片和諧其樂融融,箇中滋味只有自己體會了。

    小時候,從大年初一開始,我和姐姐就要挨個去給在一個城市的親戚拜年,然後就開始幾家輪著請客,今天我家明天她家,我和姐姐不喜歡,兩個原因,第一,我們隨了爸爸的性格,不喜交際,也不像親戚表面看到的那種活潑開朗,很多時候只想靜靜的吃一頓飯,但是因為是小輩,除了拜年還要敬酒,飯也吃的不自在,說的不好還會被笑。第二,從小媽媽就教育我們要懂事,吃完飯要幫著收拾桌子洗碗,去了親戚家也一樣,媽媽會主動推我們去洗碗收拾,所以我和姐姐無論在自己家還是別人家,經常都是幹活的角色,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吃完了坐著玩或者聊天,我們頂著懂事的帽子直到現在。其他的什麼家長之間關於孩子的攀比就不一一列舉,所以小時候很不喜歡這樣的聚會。

    結婚以後,也是因為親戚的孩子也結婚生子,並且去了其他城市,我家這邊的聚會終於告一段落,本以為可以好好的在家過年休息,老公那邊又開始了,剛開始老公也不願意,還各種藉口不去,後來頂不住親戚的冷嘲熱諷,還各種道德綁架,不得不去,結果至今很多人只見過一兩面,一年到頭也沒聯絡,還要擺出一副很親的樣子,神煩,有了孩子更煩。

    我不知道是我淡漠親情還是怎麼樣,從小就不喜歡過年所謂的串親戚,想著又快過年了,心裡並沒有一絲期待。

  • 6 # 彩虹之南R

    現在過年的約束是越來越少了,小時候你最厭煩的過年習俗是什麼?

    小時候過年的習俗很多,受的約束也多,特別是小孩子受著約束時難免不開心,但那時就是因為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傳統習俗,過年也就越發的有了年味!

    還記得小時候年三十吃年夜飯,煮燉的豬肉在鍋裡熱氣騰騰,肉香味縈繞灶間,肚裡的小饞蟲以經不住這肉味飄香的誘惑,於是一家人就吃起了手撕肉(俗稱砧板肉)你一坨我一坨就用手兒抓著吃,屋子裡瀰漫著肉香味,還有其樂融融的一家人。晚上吃完年夜飯後,烤著火開始看春節聯歡晚會,當然大人們都還得忙著準備大年初一的早飯,新年的第一餐飯是很重要的,準備也比較豐富,最好的菜餚都會端上餐桌。

    要說最厭煩的過年習俗是什麼?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年三十睡覺時,外婆一定會叮囑我和妹妹還有弟弟,說明早我叫你們起床吃飯時,我一叫你們一定要回答“好”,然後立刻要起床,不能拖拉。我們老家過年大年初一早上吃飯,有吃的越早就越好的習俗,於是村子裡的人大家都會去用一掛鞭炮去告訴大家在什麼點吃飯了,小時候總在睡夢中被鞭炮聲吵醒,其實也用不著外婆叫了,這鞭炮聲把整個早晨都提前叫醒了!那時最厭煩的就是不想早起。

    現在回想起來,雖然那時有點厭煩,但深深的濃濃的年味情一直鐫刻在我的腦海海里,縈繞在我的心間,我依然喜歡這個有點煩的年味!

  • 7 # 光影雲笑

    最討厭的就是“算賬“!每到大年三十這天晚上大人都要給我們小孩"算賬"。小孩又沒錢算什麼賬?就是算你今年有那些不聽活,做壞事,做錯事的賬,算賬是要捱打的(是真打,打屁股,打掌心),所以我們最怕大年三十夜晚。但也最喜歡,因為打完後大人就給我們發紅包(壓歲錢),說我們新的一年要聽大人的話,會發財(才),會辟邪闢災,會保平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天裝修房子通風多久可以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