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八卦研究室

    成語典故《鞠躬盡瘁》。

    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隨後,諸葛亮追隨劉備東征西戰,幫劉備實現了三分天下的抱負。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他的兒子劉禪即位,是為蜀漢後主。劉禪為人昏庸無能,只知道享樂,於是,治理蜀國的重任全部落到了諸葛亮身上。

    為了不辜負先主劉備的重託,諸葛亮夜以繼日地工作,凡事親歷親為,非常操勞。為了使蜀國更加強大,諸葛亮在政治上一貫主張聯吳伐魏,他一面和東吳交好,一面率領大軍,平定南方邊境,同時積蓄力量,準備北伐。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諸葛亮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北伐。在出徵前,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了一道奏表,要劉禪聽信忠言、富國強兵。這道奏表就是著名的《前出師表》。但是,這次北伐並沒有成功,諸葛亮只好又退回蜀地,期待下次伐魏的機會。

    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諸葛亮決定再次北伐,並又給後主劉禪寫了一道奏表。奏表中,諸葛亮詳細分析了當時的敵我形勢,說明蜀漢和曹魏勢不兩立,同時指出即使現在蜀不伐魏,將來魏也必定會伐蜀。後主劉禪看了奏表,同意了諸葛亮的北伐。

    這第二道奏表,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後出師表》。在這道奏表的最後,諸葛亮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結尾,表達了他忠心為國的意願。

    遺憾的是,由於蜀魏力量相差太大,這次北伐又未能獲勝。但諸葛亮並沒有恢心,他仍一直謀求機會討伐魏國,直到最後病死在軍中,實現了他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

  • 2 # 修人哥車茶館

    蜀離典故?還是黍離典故?黍離典故出 處

    《詩經》“王風””,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說的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周大夫行役路過鎬京,看到埋沒在荒草中的舊時宗廟遺址,有感於周室的被顛覆,悲傷而作【黍離】。描述了當一個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廈坍塌埋沒於苗草中時的難受心情,這首詩兩千年來不斷被傳唱著。以至於人們把發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稱作‘黍離之悲’。

    《黍離》全文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三章)

  • 3 # 奧利給瘋之子

    少不入川,老不離蜀,是四川的民諺,沒有具體出處。

    “少不入川,老不離蜀”這句話,它是講這天府之國實乃溫柔之鄉,好吃好喝好山好水之外還美女如雲。少年當胸懷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堅定者難免流連忘返,樂不思歸,如此則一生平淡,難成大事。

  • 4 # 創五魁

    黍離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之作。東周的宗室大夫來到西周故都,看到原來的宮室生長著果實累累的莊稼,心情十分沉痛。想到西周盛世已經不再,東周又已滅亡,於是呼天搶地,表現出深沉的家國之憂與人生感慨,後世遂將這種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之感稱為“黍離之悲”,歷代也將這一典故當作一切不幸之事的同義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做好電商運營?需要去上課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