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白白野
-
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這裡有個時間和空間的對應問題。同樣是嶺南,在大唐是宋之問筆下的“處處山川同瘴癘,自憐能得幾人歸。”放大清那會就已經是開放第一城,鴉片戰爭之前,就有大批外華人聚集在廣州,十三行的很多商店,都是用拉丁字母來裝飾招牌,不少店主都能直接用英語與他們交流,當時世界上有的東西,在這裡幾乎是應有盡有。
所以,考量的重點,不是同一時代的嶺南和寧古塔,而是唐代作為流放地的嶺南,和清代作為流放地的寧古塔。
唐代被流放嶺南之人,譬如韓愈,便曾因反對佛教而遭貶至八千里外的海邊小城潮州當刺史。即所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嶺南的惡劣,在於一個“瘴”字,即南方山林中溼熱蒸鬱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氣體。這種所謂瘴氣,在古代傳說為一種極為惡劣,北方人一到此處,稍有不慎,便會染疾身亡的疾病。而唐宋年代,因萬山重疊、森林茂密,交通閉塞、環境惡劣,蚊蠅群舞、蟲媒猖獗,於是瘴癘在廣東廣西的一些偏遠地方,相傳極為流行,因此北方人便將此處視為"蠻荒"的"瘴癘之鄉"。
有唐一代,流放嶺南有史可考者,流人和降官近五百人。名氣比較大,便是劉禹錫、韓愈、柳宗元這幾位。柳宗元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但他47歲就死在柳州,實在談不上長壽,加上心情鬱悶,確實有這方面的因素。韓愈在潮州,劉禹錫在連州,因為時間相對短暫,很快得以移往別處。
但嶺南這一片,在唐宋之後便獲得騰飛式的發展,一方面是北方人口因為中原戰亂而大量南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戰事不波及,所以贏得了和平發展的良機,而海路航運的發展,更賜予了這塊土地前所未有的良機。
所以到了清朝,嶺南已經富庶到幾乎不可能把犯人流放此處,於是便設立了東北的寧古塔,作為新的流放點。
為什麼選中這裡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裡冷(唐代流放嶺南則是因為那裡熱),古書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華人亦無至其地者。"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寧古塔,在清朝人眼裡,就等於咱們心目中的西伯利亞。
那麼這裡有哪些知名人士來過呢?譬如鄭成功他爹鄭芝龍,就被流放到此地,後來死也死於此。據說,"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也就是說,中原和南方的罪犯,只要夠得上級別,都會被安置在這裡。而後便是等死了。
至於唐代的嶺南和清代的寧古塔,哪一個更惡劣?其實就是比炎熱傳染病和寒冷無衣食,哪一個更讓你覺得痛苦?老實說都挺可怕的。實在一定要分的話,也許熱死會比凍死好一點。
但問題是,對於中原而言這裡是苦寒之地,可對於打更荒涼寒冷的西伯利亞過來的俄國鬼子,那又是一塊樂土了。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須將大半個寧古塔大部分割予都割讓給了沙俄,成為俄華人的濱海邊疆區。如今,俄羅斯遠東最重要的太平洋港口海參崴,就在這裡。
-
3 # 老頑童374236889
唐代的嶺南當時屬於所謂的荒蠻化外之地,瘴氣瘟疫,毒蛇猛獸奪人性命。
清代的寧古塔也屬於未被開發的荒蠻之地,而且冬季冰天雪地,寒冷刺骨。
兩地相較,似南方稍好一點。
-
4 # 大星去野
經常看古裝劇的都知道,犯了錯的臣子通常就會被流放,比較常見的流放地點就是邊疆、寧古塔、嶺南,這些地方非常偏遠,一路上凶多吉少,半路會遇到不測。就算曆盡千辛萬苦到了流放地,等待著的也是非常辛苦的勞作。所以在古代,“流放”基本等於生離死別了,但如今這些地方卻成了人人嚮往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交通非常不發達,千里之外,通常要走幾個月才能到,意味著此生不復相見。而且死後和老後不能迴歸故里,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這些流放地都是非常偏遠的地方,不適合人居住,所以一路上人煙稀少,如今這些地方發展的都非常厲害,來看看都是哪些城市吧。
邊疆
邊疆主要是中國的西北地區,具體點大約是如今的新疆的伊犁地區,發配到邊疆的人可以說一般是犯了重罪的人了,因為我們都知道新疆特別遠,至少幾千公里的路程,步行走到哪裡幾乎就沒命了。而發配到邊疆一般是要充軍,閒時充作勞動力,為邊疆的軍隊增加一些戰鬥力。如今的新疆伊犁地區,有“塞上江南”之稱,風景非常優美,是個旅遊勝地,很多人慕名而來。
嶺南
嶺南約是如今兩廣地區,古時候嶺南人煙稀少,溼氣和瘴氣很多,很多人都死在了發配的路上。但是如今兩廣地區發展的非常好,尤其是廣東省,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一個省,不光經濟發達,它的省會城市廣州和深圳都是一線城市,是很多年輕人非常向往的地方,盼望在發達的地區闖出一片天地。
寧古塔
寧古塔是中國的東北地區,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叫寧古塔的重鎮,但是這裡卻讓很多人心碎。我們都知道東北地區到冬天非常的寒冷刺骨,犯人們衣衫單薄很難扛過難熬的冬天。而且這裡一毛不生,很難找到能果腹的食物。如今的東三省,都是以重工業著稱的地區,都是經濟發達的地區,這裡有很多的著名景點,比如北極村、長白山等都非常有名,是千萬遊客愛來的地方。
-
5 # 漫談公子
嶺南地處韶關以南,今廣州與湖南搭界處,而寧古塔位於今黑龍江海寧市,顯而易見寧古塔惡劣多了!
嶺南氣候相對宜人,春暖花開,四季溫度相對平和,適宜生活!
日常飲食也相對豐富,住也比較方便,哪怕搭個草棚,也能勉強度日!
寧古塔冬季寒冷,如果沒有特別抗寒的衣物與住宿條件,大多都熬不過一個冬天的冰天雪地,吃自然也就成了問題!
-
6 # 碼字的蝸牛
首先要弄明白寧古塔和嶺南在哪兒
一、寧古塔
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
這裡在清朝時期,可不是現在的北國旅遊經典之處,是真真正正的北寒之地,雖然那兒有那個唱著火紅的薩日朗蹦蹦跳跳的傻狍子存在,可是老虎、餓狼、熊這些大型動物也不少,而且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糧食產量也不是很高,另外一年裡只有五個月的時間是比較溫和的時期,其他時期都是寒冷的。根據《研堂見聞雜記》寫道:“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也是《研堂見聞雜記》這本書的描述,說當時還有另外一個恐怖的流放地叫做尚陽堡,是清朝專門流芳文字獄犯人的地方,也是經常死人的,可對比寧古塔,尚陽堡還有房子能在冬季時讓犯人躲避風寒,寧古塔早年是沒有足夠的房子的,康熙時期的犯人是需要挖地坑來躲避風雪。直到乾隆時期,才逐漸形成集市。
二、嶺南
唐朝時期的嶺南雖未徹底開發,但並不十分荒涼,相反有些地區還很繁華。如柳宗元被貶到嶺南時,寫下的《嶺南江行》:
瘴江南去入雲煙,望盡黃茆是海邊。
山腹雨晴添象跡,潭心日暖長蛟涎。
射工巧伺遊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
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髮待流年。
雖然詩中表達了當地荒涼落後的自然環境,來述說著自己被貶後政治環境的險惡,可是詩中也描述到,江面上的船隻和岸上的遊人。而且柳宗元在柳州時期,帶領著人民開荒墾地,種樹種菜,開鑿水井,修建書堂,釋放奴婢,這也間接說明了當時的柳州已經是一座小型的城市的存在。
而且作為嶺南的代表性城市廣州,到唐末黃巢起義時,攻破廣州城時,屠殺了18萬的阿拉伯人,也間接說明了當時的廣州城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
其實唐朝時期的嶺南環境並非是惡劣而導致可怕,真真可怕的是當地的土客之間的紛爭,嶺南地區的民族哪怕是清朝時期也是比較混亂的存在,有苗、瑤、僮(壯)、京、黎等等,甚至是早在秦漢時期就遷入的老客家人,與新客家人之間的矛盾,崇山峻嶺之間的原始森林,使得王法只能維持在城市裡,城市外的農村是依靠本族的族長或宗教來維持。
甚至因清末以及民國時期的混亂,導致了新中國建立之後也不得不在廣西面對十多萬的土匪(多為官匪—潰兵),而不得不調遣軍隊進行大力圍剿。
因此,清朝時期的寧古塔是因為環境的惡劣才導致了可怕。而唐朝的嶺南是因為人,而導致的可怕,而非環境(嶺南是餓不死人的,最低的標準,水系較為發達,果類很多)。
所以到了明清時期,流放嶺南的不再主要集中在廣東區域,而是在廣西、海南、雲南的邊陲,也就是東南亞的羈縻地區。
-
7 # 智者無懼
相對而言我認為清朝流放地寧古塔環境更惡劣些!那裡的冬天太冷了,讓那些住慣豪宅大院的先生太太哪能受得了,而唐朝流放地嶺南,雖蟲害多,但和土族相處的好,或者找一處靜地生活,還是比寧古塔舒服多了!
-
8 # 今晚聊歷史
對於單純的地理環境而言,一熱一冷,都是偏遠之地,對於流放之人來說寧古塔可能更苦一些,但嶺南的瘴氣、瘧疾也不白給,生命威脅之下,兩者實在說不出哪邊更差一些。
更重要的還是流放這個事本身的苦。
流放嶺南,很多人實際上還是去做官的,只不過是被貶官而已,像韓愈、蘇軾,都是流放嶺南,實際上可以算支援邊疆建設去了。其最大的懲罰在於遠離權利中心,政治報負沒法得到滿足。
而流放寧古塔,是去做奴隸的。千里迢迢去路,很多人在路上就被虐殺,去了以後在苦寒之地與披甲人為奴,生存是最大的問題。
政治報負能否得到施展,和能否繼續存活下去,顯然不是一個等級的需求了。
這其中的差距,大概也能看出唐宋與清朝對待臣民的不同。
回覆列表
所謂流放就是當時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的人被髮配到邊遠偏僻地域。嶺南和寧古塔都很惡劣,如果兩者比較,我感覺寧古塔自然條件更惡劣。我打個不恰當例子:嶺南地區秦朝派人逐漸征服佔領了,寧古塔地區唐朝打下來,畏懼這裡的寒冷自然條件,也沒法移民的,甚至惡劣氣候都無法進軍。
唐朝流放嶺南是有的官員被降職外派,像柳宗元、韓愈等,而清朝流放寧古塔基本是文字獄案或其它事情導致徹底的犯人流放,到當地失去了官職。
嶺南是中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以五嶺為界與內陸相隔,範圍很廣。嶺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南部,具有熱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特點。氣候溫暖,植物茂盛。流放的人能夠生存下去,只是這裡有蚊蟲叮咬,瘴氣等需要適應,還有當時嶺南相對來說比較落後,當時居民比較野蠻,有一些陋習,還有村莊部落之間的械鬥有些危險。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寧古塔對流放的人員來講要面對的困難是寒冷漫長的冬季和飲食問題,清朝時期這裡也是地廣人稀,天寒地凍,這一帶居民當時可能主要是滿族人,後來滿族人從龍入關很多,這裡人更少了。據史料記載,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和野獸眾多,時常出沒,很多流放人員死在道上,消失在路途中。
宋朝蘇東坡被流放惠州曾賦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後來又流放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習。
我去過海南“五公祠”,是為紀念唐宋兩代被貶謫來瓊的李德裕(唐朝宰相)、李綱和趙鼎(均為宋朝宰相)、李光和胡銓(均為宋朝的大學士)五位歷史名臣而建的,由於人們景仰先賢“五公”而得名。
蘇東坡和李德裕、李綱等人被貶流放,對他們本人來講遭了不少罪,但是他們也沒有沉淪,而是繼續努力,有所作為也很好地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等發展。
我前段時間看見一篇文章,報道:黑龍江省寧古塔一帶陳姓居民在當地建有宗祠,陳姓居民前輩是清朝文字獄案牽涉的人員,流放到寧古塔,祖籍是福建省的。現在,黑龍江省陳姓人家透過家譜已經找不了祖籍福建省的陳姓人家了。有資料顯示,流放寧古塔人員不少人有文化知識,他們在流放地編寫詩集唱和,促進當地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