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崇禎殉國時,擁兵幾十萬的左良玉在哪?南明弘光政權期間,左良玉還領兵幾十萬以清兵側的名義攻伐南京。
3
回覆列表
  • 1 # 澤安君

    在武昌。

    我先來介紹下當時的明末局勢: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軍河南,時河南因為旱災爆發了大饑荒,史載: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此後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連遭敗績,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二圍開封城,崇禎一邊從牢裡將已經關押三年的孫傳庭放出來讓他去河南救援,另一邊派侯恂為督師拿著崇禎東拼西湊湊出來的五十萬兩白銀犒賞左良玉所屬部下,讓左良玉出戰去打已經坐大的李自成。(因為之前朝廷已經催促多次,左良玉都以沒錢做理由拒絕出戰)

    結果呢,左良玉的明軍與李自成會戰於朱仙鎮,左良玉大敗,一潰千里跑到襄陽。從此喪失了和農民軍交戰的勇氣。(孫傳庭於是趕赴陝西接替剛剛戰死的汪喬年出任三邊總督)

    李自成沒打算放過左良玉,於是跟著攻打襄陽,左良玉不敢應戰只能帶著軍隊逃跑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員、要糧餉,均沒得到補給,憤恨之下左良玉縱兵掠奪武昌包括漕糧鹽舶。

    到九江後左良玉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其實都是散兵遊勇烏合之眾,精銳很少)。後張獻忠克武昌,朝廷嚴令出兵,才出戰大敗立足未穩的張獻忠,收復漢陽。待張獻忠入蜀後,出兵收復武昌,於是左良玉便在武昌立穩了腳跟,對外軍隊號稱有八十萬。

    另一邊被關了三年的孫傳庭,剛出來不瞭解農民軍已經壯大到動輒數十萬的規模,相繼在柿園之役和郟縣戰役吃了敗仗,之後孫傳庭便入潼關堅守不出,奈何崇禎一再催促,崇禎十六年(1643年)孫傳庭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結果再次大敗,孫傳庭這隻秦軍精銳被徹底殲滅。

    陝西秦軍被李自成殲滅之後,左良玉這點人馬,已經是明朝最後的生力軍了(除了邊關的吳三桂的關寧軍)

    等到李自成的大軍跨過黃河,進入山西,明廷形勢已經危在旦夕,崇禎多次下命令讓左良玉帶兵進京勤王,但是左良玉已經被農民軍打怕了,拒不奉詔,於是兩邊就在那扯皮。

    朝廷也沒辦法啊,等到李自成的軍隊已經降服了整個山西,進入崇禎十七年三月,朝廷真的急了,你左良玉什麼條件都給,只要你出兵就行。

    崇禎下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給事中左懋第順路經過時督促他出兵作戰,良玉於是慢吞吞的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

    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京師被攻陷了,崇禎帝殉國。

    崇禎十七年三月,朝廷下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給事中左懋第順路經過時督促他出兵作戰,良玉於是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京師被攻陷。

    崇禎上吊自殺後,福王繼位,南明晉升左良玉為侯,蔭封他一個兒子為錦衣衛正千戶,並且一同加封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為四鎮軍官,都蔭封他們的子孫世襲官職。把長江上游的事專門委託給了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為太子太傅。當時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了,左良玉利用這個時機收復了湖北西部的荊州、德安、承天。湖廣巡撫何騰蛟以及總督袁繼鹹住在江西,他們都跟左良玉很友好,弘光朝廷就把這一帶靠作屏障。

    結果朝堂被馬世英之輩把持,黃澍是左良玉派系的人物,與馬世英矛盾激化。左良玉維護黃澍,於是黨政內鬥又起。恰好,李自成戰敗南下武昌,左良玉打不過闖軍,於是打起“清君側”旗號,率軍東下。

    這是弘光朝廷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史》:十七年三月,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給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戰,良玉乃條日月進兵狀以聞。疏入,未奉旨,聞京師被陷,諸將洶洶,以江南自立君,請引兵東下。良玉慟哭,誓不許。副將士秀奮曰:“有不奉公令復言東下者,吾擊之!”以鉅艦置炮斷江,眾乃定。

  • 2 # 你的姨媽90後

    不打算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想從其他方面談談漢人最後一個王朝。

    明朝的滅亡,是天災,人禍,瘟疫一起作用的結果。只能說,氣數已盡。1,先說說天災。崇禎運氣真的很不好。他從登基以來。自然災害連連不斷,西北連續大旱,別說農作物了,人活著都是問題。大量農民流離失所,只能聚在一起揭竿而起,到別的地方搶糧食,明朝最大的流民問題徹底不可收拾,最終釀成明末農民起義活動。

    2,然後說說瘟疫。據查證,明朝最後兩年,北京,河北一帶爆發瘟疫,北京盛傳爆發了鼠疫,給了本就殘缺不堪的明朝軍隊火上燒油,軍隊戰鬥力嚴重削弱。

    3,最後說說人禍。後人總結了很多原因,其中這幾點大家比較認可。 第一,政府沒錢!明朝的財政收入,主要是依靠田稅,鹽稅,稅收收入非常單一,一年才僅僅四五百萬兩,是真窮!遙想400多年前的宋代,財政收入一年至少6000多萬貫,摺合白銀近1500萬兩!是真有錢。明朝到了崇禎時期,軍隊的糧食,軍餉,基本只能靠將領自己籌備了。比較有意思的是。自從崇禎團滅了魏忠賢一夥以後,財政收入更是一年不如一年,據說取消了商稅,實在是作繭自縛。 第二,黨爭幾乎癱瘓朝政。天啟時期,閹黨和東林黨雖然形同水火。但是在政治上,雙方保持了一個政局上的平衡,實際是東林黨轉入地下黨階段,但是依舊實力雄厚。國家運轉沒出大問題,天啟時期,在遼東和後金政權爭奪領土,在山東民變不斷,但是依然沒有影響國家運作,在遼東還取得了寧遠大捷,在山東民變已經基本解決,這說明拍去解決問題的人,基本都能出色完成任務。但是到了崇禎時期。這些情況卻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崇禎,皇帝上臺以後,把閹黨連根拔起,在喬局上,東林黨一家獨大,開始把控整個朝廷。隨後就是黨同伐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堅決不用。大家知道,崇禎時期。能打仗的大將不少,袁崇煥,洪承濤,孫承宗,祖大壽,曹文詔,楊嗣昌,左良玉,一部分死於崇禎的猜忌,另一部分死於黨爭。 第三,謀略失誤。為何不遷都?為何在第一次完完全全把所有的流寇領袖包圍卻又放過他們,結果他們詐降又反叛,放虎歸山,終究害人害己。崇禎應該可以體會到當時白起為什麼要坑殺40多萬的趙軍。

  • 3 # 梓鷟

    當時的左良玉部在南方早已淪為一支亦官亦匪的流浪軍,根本就不受中央的節制。所謂流浪軍實際上就是穿著官軍軍服的流寇。幾十萬人的流浪軍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餉,因此左良玉部所到之處就要勒索當地官員交錢交糧,不交就攻城,攻城之後就劫掠官邸搜刮百姓,實際上和李自成張獻忠的匪軍並無二致。就像蝗蟲一般,洗劫完一個地方就去下一個地方,好比一個已經擴散的惡性腫瘤,將帝國的心肺蠶食殆盡。

    因此,指望左良玉的想法是非常天真的。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左良玉的兵鋒不向北指,卻要往南京來清君側,就是因為江南富庶,有吃有喝還有金銀財寶。

  • 4 # 論史

    在這個時候左良玉的軍隊早已變成了一支不聽朝廷節制、亦官亦匪的軍隊。

    就比如說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與李自成在河南之朱仙鎮打了一場,左良玉大敗。然後《明史》記載:帝聞良玉敗,詔恂拒河圖賊,而令良玉以兵來會。良玉畏自成,遷延不至。然而,明朝廷已經不能拿左良玉怎麼樣了。《明史》就記載了崇禎帝對這件事的處理,“帝怒恂,罷其官,不能罪良玉也”。

    而此時左良玉在哪裡呢?答案就是湖北武昌之地,《明史》記載:“崇禎十六年八月,乃入武昌,立軍府招徠”。從此開始自崇禎帝殉國就沒有離開過。

    當然了,也不知道出於真心還是做樣子,左良玉在崇禎皇帝殉國前,“乃條日月進兵狀以聞”。只是“疏入,未奉旨”,北京就已經淪陷了。

  • 5 # 聶作平

    甲申之變時,崇禎上吊殉國,左良玉在武昌。

    儘管之前崇禎就向全國發出了勤王旨意,但眼看大廈將傾的軍閥們沒幾個真的去拯救他們的君王,其中自然包括擁兵80萬號稱100萬的左良玉。

    在晚明的高階將領中,左良玉屬於人品最差者之一。左良玉本是遼東前線的中下級軍官,因為受到侯恂——也就是著名文人、李香君的男朋友侯方域的父親——的賞識,很快升到高階將領行列。

    左本人也有幾分本事,他曾在松山戰場表現不俗。後來調回關內與農民軍作戰,曾兩次大敗張獻忠,並一箭射中張的肩膀。但在和李自成作戰時,卻不是李的對手。

    左良玉生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他明白,作為一個職業軍人,儲存自家實力是頭等大事當左良玉還只是箇中級官員時,他就以儲存和發展自身實力為第一要義。當他駐守懷慶時,因與上司意見不合,“因是生心,緩追養寇,多收降者以自重”。對上司的檄調,如果可能傷及自身利益,那就採取陽奉陰違的辦法,能不聽就儘量不聽。

    所以,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崇禎孤城死守,他卻在武昌穩坐不動了。

    明末與農民軍作戰的官軍,軍紀大多很壞,而左良玉的軍紀無疑是最壞的。燒殺搶掠簡直如同家常便飯。左良玉被李自成從襄陽追趕到武昌時,向楚王索要二十萬人的糧餉,楚王沒有答應,他就縱兵大掠,放火燒城。

    《三垣筆記》記載說,左軍勒索老百姓財物時,常常把被勒索人用木板夾住,再用小火燒烤,稍胖一點的人,被烤得滿地是油。至於在大街上公然姦汙婦女,幾乎是每入一座城池都會發生。當士兵們把搶來的婦女拖上船載走時,如果這些婦女望著岸上的家人哭泣,站在她們身後的左軍士兵就會一刀砍掉她們的腦袋。

    南明建國後,左良玉不滿馬士英把持朝政,以清君側為名,率軍順江而下。但就在軍至九江時,左良玉暴死,其子左夢庚降清。這支數量最龐大的明朝軍隊由此變身為清軍。

  • 6 # 常棣tandy

    左良玉是崇禎朝崛起的軍閥之一。他自崇禎十二年瑪瑙山戰役之後長期擁兵自重,蹂躪地方,朝廷無可奈何,一味姑息牽就。弘光登極的時候,他坐鎮武昌,位處南京上流,扼據戰略要地,部下實力又比較強大。

    一、佔據荊楚

    朱由崧登極詔書頒發到武昌時,他開初不願承認,在湖廣巡撫何騰蛟、巡按黃澍等人的勸說下,才同意開讀,表示擁戴。然而,他的跋扈自雄卻比在崇被時期更加明顯了。由於弘光帝主要是依靠馬士英會同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四鎮擁立的,左良玉沒有參預,算不上定策功臣。

    陳子龍記載,“上之立也,不與推戴,心常怏怏。既專制荊楚,益桀”。朝廷對馬士英的信賴,視四鎮如驕子,都引起了他的反感。湖廣巡按御史黃澍本是個齷齪小人,在左良玉同弘光朝廷之間猜忌日深的情況下,不僅沒有居中調停,反而以左良玉的兵力為後盾,企圖在弘光朝廷中提高自己的地位。

    甲申年(1644)六月十八日,黃澍在弘光朝廷上痛斥馬士英,不過是有恃無恐地借題發揮而已。到1645年三月,李自成部在清阿濟格軍的追擊下經陝西商洛、河南西部鄧州一帶進入湖北襄陽地區時,左良玉不敢同大順軍主力作戰,又故伎重演,率部順江東竄。

    二、東進南京

    當時南京正為假太子、“童妃”等案件鬧得滿城風雨,馬士英、阮大鋮的掌權又在官紳中引起強烈不滿,這就給左良玉提供了避戰東下的藉口。三月十三日,左良玉偽稱奉先帝太子密諭前往南京救護,以討伐馬士英為名,全軍乘船順江東下。

    臨行之時,下令把武昌居民屠戮一空。這件事在吳晉錫《半生自記》中記載如下:

    初,黃直指(直指即御史,黃澍時為湖廣巡按御史)自觸士英深忌,鬱郁久泊道河,適傳假太子至南,直指陰乘小與夜見寧南,謂拔營往南中可圖大事。寧南夙有此志,以兩臺調和之故未發,一聞直指言,從之。欲劫撫軍(指巡撫何騰蛟)以行,以撫軍素愛民,非盡殺省中之民不可。寧南傳令無少長戮之。楚民以撫軍仁愛,爭匿都院中,撫軍坐於門,向內坐,聽百姓入。

    餘役以投文至,撫軍命之隨;寧南見百姓以都院為藏身地,復令從院後破垣入,舉火焚之,匿者悉死於火。撫軍即解印付家人令速出城,無為所得。寧南脅撫軍行,餘役乃奔。寧南欲與撫軍同舟,撫軍曰:另與小舟為便。寧南遣四副將守之,置撫軍舟於後。黎明,各船俱發。撫軍舟次漢陽門跳入萬丈江濤中,守者懼誅,赴江死。撫軍順流二十里至竹牌門,遇一漁舟救之起,則關帝祠前也。未幾,家人持印來,亦會於此。

    三、身死九江

    四月初一日,左良玉兵至九江,邀江督袁繼鹹到舟中相見。左良玉從衣袖中取出“皇太子”密諭,“設壇刑牲,與諸將歃盟。武人不知春秋大義,一時欣然附和”,逼勒袁繼鹹一同前往南京“清君側,救太子”。袁繼咸認為“皇太子真偽未定,密諭“不知何人傳來”正言厲色道:“先帝之舊德不可忘,今上之新恩不可負”,並且向諸將下拜,請求他們“愛惜百姓”。

    左良玉回答道:“謀陷太子,臣下所為,與今上無干。若愛惜百姓,大家本心,先生何必過慮?”隨即拿出“誓文、檄文”給袁繼鹹看了一遍。袁繼鹹回城後,命部將堅守九江,不準左兵進城。不料部將張世勳已經同左部將領私下勾結,夜間縱火焚燒全城,頓時大亂起來,袁部諸將不能存身,劈門而出,同左軍合營;左良玉部兵乘勢入城殺擄淫掠。

    袁繼鹹於絕望當中準備一死了之。左良玉派部將張應元把他擄入舟中,袁繼鹹一再投水自盡,都被救起。左良玉竭力向他表達自己並沒有推翻弘光帝的意思,要袁繼鹹一道東下“調護兵將”;監軍李猶龍也再三勸說徒死無益,不如見機行事。袁繼鹹無可奈何,只好同左良玉及其麾下諸將約定嚴禁燒殺搶掠。

    正當左軍由九江準備東下時,四月初四日左良玉“以久病之軀,慟潯變之慘,一時殞命”。距九江之變只有三天。關於左良玉的統兵東下直到病死九江舟中,南明人士記載常有恕詞。

    如李清記:“繼鹹正冠裳帶將就死。黃澍入署拜泣曰:‘寧南無異圖,公以死激之,大事去矣。’副將李士春密曰:‘隱忍之,至前途,王陽明之事可圖也。’繼鹹以為然,出城面責良玉。良玉疾方劇,望城中火光,大哭曰予負袁公!嘔血數升,是夜死。”

    談遷記:“左良玉兵至九江。袁繼成過見於舟中,俄見岸上火起,報曰:袁兵燒營,自破其城。良玉浩嘆曰:此我兵耳,我負袁臨侯也。嘔血數升,病遂革。”從當時實際情況來看,左良玉早已成為一個擁兵割據的軍閥,勇於虐民,怯於大戰。

    他的統兵東下主要是避免同李自成率領南下的大順軍作戰,假借偽太子“密詔”赴南京“救駕”顯然是一派謊言,離開武昌時就大肆屠戮,對弘光朝廷任命的巡撫、總督等方面大員任意拘留,心目中既無朝廷,也無百姓。其直接後果是導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正文完)

  • 7 # 歷史愛好者小周

    左良玉是明末將領,也是一位相對複雜的將領,因為其剿匪有功,曾為明廷立下汗馬功勞。卻也經常違抗聖令、放任士兵劫掠百姓,於是善惡忠奸難以下定論。

    在左良玉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是叔叔撫養他長大,他身材修長、矯健勇猛,擅於騎射,是武將的好苗子。將在謀而不在勇,左良玉最厲害之處就善於帶兵,這也是作為將領的重要素質,足智多謀的左良玉很會安撫士兵,令其甘願以死效力。

    這跟南梁名將陳慶之很像,陳慶之雖然武力值很低,卻是個統兵高手,總能讓士兵發揮最大戰力,才成就了陳慶之的不世之功。

    從軍後的左良玉很快受到上層重視,崇禎四年,左良玉升任副將,在松山、杏山下與滿清作戰,論功排名第一。隨後左良玉被派去鎮壓農民起義,隨著戰爭的繼續,左良玉也在積聚力量,他的部隊數量也越來越多,成為明軍中不可小覷的一股勢力。

    這種擁兵自重的現象在明代很少出現,源自統治者對軍權的絕對控制,武將要私自調動部隊很困難。明末亂世就不同了,戰事頻起,朝廷不得已只能增強武將的權力,況且很多時候明廷也開不出軍餉,很多部隊成了將領的私人武裝。

    當然,這些都無關痛癢,我們下面分析左良玉為何遭人詬病?

    一、不聽指揮

    所謂軍令如山,就是上級下令,部隊必須無條件執行,只有這樣指揮官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戰鬥力才能充分發揮。假若下屬部隊不服從上級命令,那就很危險了,有可能是兵變的前兆,也許是造反的預謀。

    史料記載:

    “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應,放兵掠婦女。”

    崇禎十年,安慶傳來警報,朝廷命令左良玉前去救援,左良玉不聽,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次要求左良玉出兵,左良玉還是不聽。面對朝廷軍令,左良玉置之不理,還縱兵擄掠婦女,奈何朝廷的控制力早就不復從前,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只能安撫,不能強迫。

    二、劫掠百姓

    作為國家武裝,最不地道的便是劫掠百姓。明末的大地上,起義軍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而來,原因為何?

    朝廷橫徵暴斂、自然災害肆掠、地方官員作威作福,於是乎農民揭竿而起。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被李自成擊敗,退到武昌。左良玉向楚王索要二十萬人的軍餉,楚王不同意。為了糧餉,左良玉再次放任軍兵劫掠縱火,武昌城中的火光甚至把江面都映紅了。至此,軍隊和土匪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倒黴的還是那些無辜的平民百姓。

    史料記載:

    “良玉縱兵大掠,火光照江中。”

    哪怕左良玉立過再大的功勳,滅過再多的盜匪,只此劫掠百姓一點,他就配不上“忠臣”的稱號。

    三、延誤勤王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兵臨城下,面對岌岌可危的北京城,只差臨門一腳。崇禎下令天下兵馬勤王,當時勤王部隊除了吳三桂的關寧軍,還有左良玉的軍隊。左良玉手下號稱八十萬軍兵,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多,因為他的部隊魚龍混雜,加之軍紀不嚴,有一戰之力的部隊也超不過十萬。

    就算如此,左良玉也是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面對勤王號令,左良玉磨磨唧唧,就是不起兵。一方面他對李自成有畏懼心理,畢竟他曾經在李自成手下吃過大虧,另一方面,左良玉年事已高,並且他對部隊的戰鬥力也沒有信心。

    當然其中也有左良玉的私心,那就是儲存實力,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手裡有兵心裡才不慌,假若他左良玉進京勤王,被李自成擊敗,失去軍隊的左良玉,就可能成了他人案板的魚肉。

    史料記載:

    “十七年三月,詔封良玉為寧南伯,畀其子夢庚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

    為了讓左良玉出兵救援,明廷也做了表態,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予他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印,如果勤王事成之後,左良玉父子可以時代守把武昌。這開出的籌碼也算是很優厚,要官有官,要地有地。

    到此階段,崇禎也只能如此了,左良玉出不出兵他無法決定,這支部隊的控制權早已不在崇禎手中,崇禎只能給予一定好處,希望左良玉能幫他一把。在給事中左懋第的督促下,左良玉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書,交了上去。

    四、左良玉的可取之處

    只是不論左良玉是否出兵,都為時已晚,李自成攻破了京城,崇禎在煤山自縊而亡,皇帝都死了,將領只能自尋生路。左良玉得知國破家亡,失聲痛哭,我相信此時的左良玉是真的痛惜和後悔。

    史料記載:“良玉慟哭,誓不許。副將士秀奮曰:‘有不奉公令復言東下者,吾擊之!’以鉅艦置砲斷江,眾乃定。”

    江南擁立新帝福王,很多將領想率兵東下,左良玉拒絕了,他要在武昌作為分界線阻擊敵人,並將艦船橫列江中,阻止敵人南下。從此可見,左良玉仍是明朝的臣子,他雖然沒有膽子和李自成火拼,卻在明亡後駐守陣地,也彰顯出英雄豪氣。

    左良玉無論做過什麼,但他沒有背叛明王朝,這一點比吳三桂強了許多,如果左良玉投靠了滿清或李自成任何一方,也就不會有什麼忠奸的爭議了。

    況且以崇禎的做派,想令武將們忠貞不二,實在很難。袁崇煥一心報國,並無私心,取得兩寧遠、寧錦兩次大捷,最後的結果卻是凌遲處死。盧象升誓死抗清,卻因崇禎的猶豫不決,死於滿清屠刀之下,該有的榮譽一項也不給,楊嗣昌還刁難盧象升的家屬,實在是讓前線的將士們寒心。

    崇禎的疑心病和不作為,也是左良玉不聽軍令的原因,難道王侯將相的命就是命,將領軍兵的性命就不重要嗎,這大概就是左良玉的想法。勤王不及時不是左良玉想背叛朝廷,只是他在考慮這個代價有多大,到底值不值得。

    另外,在崇禎十一年,在許昌發生兵變,恰巧左良玉的家人都在許昌,在亂軍之中全家被殺,只有兒子倖免於難。這樣的結果誰能接受得了,誰能承受得了,也許左良玉會把家人的死歸罪於朝廷,隨即改變了很多。

    當然,最終南明小朝廷也在各種內鬥以及清朝軍隊(包括投降清軍)的夾擊之下,滅亡。而左良玉,後來起兵討伐馬士英,最終戰況失利,又重病纏身,望著九江城的熊熊大火,吐血而亡。

    總而言之,左良玉還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私心和兩面性,面對生死存亡,是盡忠報國還是苟且偷生,只有自己清楚。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他自始至終沒有投降清朝,反而是他的兒子左夢庚最終率部投降了清軍。

  • 8 # 小編虎哥

    首先就是崇禎剛愎自用,對手上的忠臣奸臣是非不分,對大臣的處理方式更是讓人膽寒。被凌遲處死的袁崇煥就是左良玉的榜樣。而左良玉前去救駕,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崇禎會以某種態度對待他,左良玉實在無法想象。而不去救駕,則是最安全的一種選擇。

    他手下的這些軍隊其實都是些由兵色組成的雜牌軍。這些人在欺壓老百姓的時候聲色俱厲,,但實際上,左良玉雖然號稱有八十萬大軍,但是這個部隊的戰鬥力卻是很有潛力。但在戰場上方對真正軍隊的時候,經常就畏懼如虎,包裹足不前。況且左良玉之前曾與李自成戰過一次,並且輸給了李自成。如今李自成攻勢迅猛,自己去北京未必是李自成的對手,去了也是白給。

    儘管左良玉沒有救駕,在認識崇禎皇帝自殺的訊息後,左良玉還是非常後悔,沒有早點出兵,為崇禎皇帝盡忠忠。當福王登基的訊息傳至武昌後,左良玉手下一些將領建議引兵東下,逼迫福王退位,改立對己方更有利的潞王或桂王為帝,左良玉考慮到此舉將引發大動亂,所以堅決承認。可見於大是大非面前,左良玉還是愛國的。福王即位後,也派人前來籠絡左良玉,讓他作為抵抗禦北方的屏障。

    只不過是南明小朝廷在國家日薄西山的情況下,不思進取,仍然內鬥。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把持了朝政,並瘋狂迫害東林黨人。而左良玉因為早年受過東林黨人的恩惠,所以在自己病重之際,在其他人蠱惑下,決定東下造反,為東林黨人報仇。左良玉偽稱奉崇禎帝太子密諭,前往南京討伐奸臣馬士英。

    然而還沒有出發,左良玉就病重身亡,而他的兒子也率領部下投降了清廷。

    左良玉作為了一個武將,在大明王朝存亡之際,面對多重選擇,他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條路。而對他評價,說他是奸賊,他也沒投降大順和清朝,說他是忠臣,他既沒有北上救駕,臨死前還準備發動內亂。

  • 9 # 指禪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朝廷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給事中左懋第順路經過時督促他出兵作戰,左良玉於是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後還沒有得到朝廷的答覆,就聽說北京被李自成攻下。左良玉部下的將領人心惶惶,因為江南擁立了福王朱由菘,請求率兵東下。左良玉痛哭失聲,發著誓言不許他們東下。副將馬士秀說:“哪個不聽左公命令要東下,我殺了他!”並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斷長江航線,大家這才平靜下來。

    福王繼位後,晉升左良玉為侯,蔭封他一個兒子為錦衣衛正千戶,並且一同加封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為四鎮軍官,都蔭封他們的子孫世襲官職。把長江上游的事專門委託給了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為太子太傅。當時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了,左良玉利用這個時機收復了湖北西部的荊州、德安、承天。湖廣巡撫何騰蛟以及總督袁繼鹹住在江西,他們都跟左良玉很友好,弘光朝廷就把這一帶靠作屏障。

    左良玉擁有八十萬兵力,號稱百萬,前五營是他的親兵,後五營是投降過來計程車兵。每年春秋時節在武昌的各座山頭上操練兵馬,每座山上只有一種顏色的旗幟,山谷中都給插遍了。演習的辦法是用兩個人並排騎馬飛馳,稱作“過對”。馬蹄聲震天動地如打響雷,幾里外都能聽到。東部各鎮的兵馬只有高傑最強,但也遠遠趕不上左良玉的兵力。不過左良玉自從朱仙鎮一戰失敗以後,精銳的兵力差不多喪失完了,後來歸附他的大都是一些烏合之眾,軍容看起來壯觀,但左良玉不能很好地駕馭部下了。左良玉的家族在許昌被滅門,他在武昌時,各軍營的將領都通宵達旦地有歌妓舞女相陪,左良玉自己總是潔身獨處。有一次他夜間設宴招待部下,召來了十多名軍妓過來上酒,她們在房裡走來走去,不一會兒左良玉向左邊側著臉咳了幾聲,這些軍妓們趕忙依次退出了。賓客們為之肅然起敬,沒有哪個敢抬頭看他。左良玉對部下的駕馭很得體,就象這件事一樣,他受到了部下的佩服。但是這時左良玉已經年老並且多病,沒有收復中原的雄心了。

    左良玉做官曾得力於侯恂的推薦。侯恂本是東林黨人。馬士英、阮大鋮掌權後,擔心東林黨人依靠左良玉跟自己為難,就口頭上虛偽地跟良玉結交,暗中忌恨他,並修築板機城作為向西防禦的屏障。左良玉嘆著氣說:“如今西面有什麼好防的,大概是防我吧!”適逢朝廷中的各種事情一天不如一天,監軍御史黃澍仗著良玉的勢力當面頂撞了馬士英、阮大鋮。黃澍返回後,朝廷派遣錦衣官員來逮捕黃澍,左良玉把黃澍留下不肯交出。於是黃澍與其他一些將官天天請良玉出兵清除皇上身邊的壞人,左良玉猶豫不決,沒有答應。不久,北來太子一事發生了,黃澍藉此機會激發大家的怨氣藉以報復自己的仇恨,召引了三十六營大將與自己結盟。

    左良玉於是下定了造反的決心,釋出檄文討伐馬士英,從漢口到蘄州,排列了二百多里長的軍艦,浩浩蕩蕩地順江東下了。當時左良玉的病情已經很嚴重,到九江後,他邀請總督袁繼鹹進他船中來,從袖中拿出一道密旨,說是皇太子送來的,以此來劫持當地的將領與自己結盟,繼鹹嚴詞拒絕了他。良玉的部將郝效忠暗中進入九江城,放火把城燒燬就離開了。左良玉看著城中的火光,說:“我對不起袁公啊!”當場吐了幾升血,這天夜裡就死了。

    死年是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各位將領秘不發喪,共同推選他的兒子左夢庚為軍主。七日,大軍東下,朝廷傳令讓黃得功渡江防守,剿滅叛軍,左夢庚率餘部投降清朝。

  • 10 # 祖佬爺

    在武昌,逃去武昌的時候,左部只剩下一支小部隊,十幾人還是幾十人忘了!

    為補償他,崇禎允他永鎮武昌!他就留那兒整軍了!

  • 11 # 大言身寸

    左良玉有幾十萬兵,其實大多是強拉的壯丁,真正能打的有萬多人了不起了(參考家丁制)。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救援開封時,其部先行潰散,差點死在那兒,連老巢信陽都沒有保住。

    要知道那時李自成外有左良玉劉澤清,內有河南總兵等一大批兵力,形勢比明軍更危險。

  • 12 # 天涯看點歷史號

    左良玉成名於崇禎時期鎮壓農民軍,多次大敗張獻忠,到了崇禎後期已經漸漸有了尾大不掉之勢,對於上級的命令陰奉陽違。但是,隨後他碰到了比張獻忠更厲害的李自成,被李自成擊敗,從此帶著二十多萬的部隊龜縮在武昌。

    李自成

    1644年正月,李自成帶領大順軍向北京進發,一路上勢如破竹,沿途明軍大多數投降了李自成,很快李自成就逼近了北京城。面對李自成的攻勢,崇禎皇帝開始下令各地將軍進京勤王,除了山海關外的吳三桂,在湖北的左良玉也是崇禎皇帝“求助”的主要物件。

    崇禎皇帝下旨封左良玉為寧南伯,並許諾如果成功擊退李自成,將封他們父子二人世代鎮守武昌。但是,左良玉已經在湖北等地領略到了李自成的厲害,而如今李自成又勢頭正勁,左良玉豈敢北上與其爭鋒。所以左良玉就使了一招緩兵之計,他擬定了一個進軍計劃,並上呈朝廷批准,結果公文還沒批覆,崇禎皇帝就被逼得上吊了。

    而在北京城破、崇禎皇帝上吊自盡之後,左良玉的表現則更加可惡。

    李自成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清軍聯軍擊敗,退回陝西,卻被清軍兩路夾擊。1645年三月,李自成在清軍阿濟格部的追趕下,放棄了西安等根據地,經由河南如湖北,此時尚有十數萬大軍,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而鎮守湖北武昌一帶的正是寧南侯左良玉,崇禎皇帝自盡以後,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左良玉怎麼會將這個落魄的藩王放在眼裡,於是當弘光皇帝登基的詔書傳到武昌時,左良玉竟然不想開讀,擺明了就是不想承認弘光的合法性。雖然最終在湖廣巡撫何騰蛟的勸導下勉強開讀,但是這對君臣之間的隔閡就此種下了。

    當李自成率軍南下湖北時,左良玉不敢與之交戰,但是又不能主動放棄駐地,正在兩難之時,湖廣巡按黃澍建議左良玉利用南京的“太子案”一事發難,打著為崇禎太子“正位”的藉口,率所部兵馬東下南京,企圖恫嚇弘光皇帝,逼迫其禪位給崇禎皇帝的“太子”,然而此時,這位“太子”的真實身份尚未得到核實。

    由此可見,左良玉此舉並非出於公義與忠心,而是出於一方面躲避大順軍鋒芒,另一方面趁機以大軍要挾把持朝政的目的。

    為了阻止左良玉的東下,馬士英建議調江北的黃得功和劉良佐到南京上游禦敵,而此時江北的防守也是壓力山大,因為多鐸已經率大軍逼近江蘇北部,江北與南京的防守壓力極大。此時,如果將三鎮中的兩鎮調去上游,則相當於敞開胸懷迎接清兵。

    沒想到,左良玉在進軍途中竟然病死了,失去了主心骨的左部雖然奉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作為主帥,但是畢竟士氣大損,於是被黃得功等部擊敗。左夢庚率餘部敗走,而與此同時,多鐸部已經攻克了南京、蕪湖等地,與西邊的阿濟格部將左夢庚夾在中間,左夢庚誰都打不過,也不想南下,所以帶著手下的二十萬大軍投降了清軍。

    左良玉為了一己私利,置大局與不顧,竟然在清軍大兵壓境的時候,率軍攻打自己國家的首都,從而讓清軍坐收漁翁之利,導致了剛剛立國一年的弘光朝廷倒臺,左良玉與馬士英等人責無旁貸。再加上之前對崇禎皇帝的見死不救,可見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臣。

  • 13 # 仁勇校尉

    左良玉的幾十萬大軍水分很大,有戰鬥力的不多。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朱仙鎮之戰,左良玉損失慘重,失去了大部分有戰鬥力的部隊,之後一直對李自成畏之如虎。崇禎殉國時,左良玉也畏懼李自成在武昌一帶沒有全力北上。

    (左良玉)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大敗明軍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嶽統帥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總兵力18萬人的大軍,率先潰逃的左良玉部在此戰中也損失慘重,退回襄陽。

    崇禎十五年(1642年)閏十一月,李自成、羅汝才等農民軍南下湖廣,襄陽的左良玉不戰而逃,李自成逼近武昌時,左良玉再次拋棄武昌逃亡九江。李自成沒有佔據武昌回師對付孫傳庭時,張獻忠乘機佔據武昌一帶。

    左良玉這時還有一定實力,但對李自成已經開始消極避戰,擁兵自重,對朝廷的調遣推諉應付。北上進攻李自成自然做不到,連進攻張獻忠收復湖廣都沒積極性。

    崇禎十六年(1643年)九月,李自成在河南郟縣大敗孫傳庭,接著十月攻入潼關,孫傳庭戰死,隨後李自成佔據陝西。在李自成佔據陝西后,張獻忠覺得李自成一統天下之勢,在崇禎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放棄已經佔據的湖廣地區向西入川,左良玉乘機收復了張獻忠放棄的武昌等地。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的大順軍從西安出發開始東征。李自成這次東征勢如破竹,一路進軍儘快,除了寧武關之戰明軍基本沒有大的抵抗。左良玉在張獻忠入川收復武昌等地後,對李自成佔據德安、襄陽等荊襄四郡發起一些襲擾,但讓其北上是絕對沒有膽量的。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明廷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這次同時封賞了吳三桂、劉澤清、黃得功等幾個明軍中僅存的軍頭,期望他們用心勤王同李自成作戰。然而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就已經攻下北京,左良玉即使有心勤王這次也來不及。

    當然,左良玉自己肯定不可能去和全盛時期的李自成作戰。弘光政權期間,左良玉大軍以清兵側的名義進軍南京,實際上很大一個因素也是害怕同南下的李自成作戰。此時的李自成早就在和清軍作戰中喪失大部分部隊,只剩一些殘兵敗將了,左良玉尚且畏之如虎。

  • 14 # 置身黑白的精彩

    標準答案是:左良玉正在準備出兵前往救援崇禎的路上,嗯,路上......

    而且,這個路還沒開始走,原因很簡單,他剛剛規劃完該如何進軍、從月到日到行軍速度都進行了“詳細”且周密的計劃,並回復崇禎使者,讓他回去稟告皇上,看方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他將立刻啟程進軍勤王

    如果說的直白點,就是左良玉壓根兒就沒想管朱由檢的死活!

    話說擁兵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左良玉左大將軍,咋這麼不上路子呢?

    左同志到底在打什麼算盤呢?為何手握重兵卻毫無作為?

    作為明末最能打的名將之一,左良玉親眼見證了兄弟夥們的悲慘結局,盧象昇慘死、洪承疇投降、賀人龍被廢、楊嗣昌被逼死,而遼東系名將吳三桂除了在邊關溜達溜達,從來都沒露臉過,這仗還怎麼打?

    原本,這些個能人的離去應該加強了左良玉同志的地位和重要性才是,可問題偏偏就出在這,這些個人是怎麼廢的?不都是崇禎玩廢的麼!他可不想成為下一個盧象昇、也不能變成賀人龍!

    打定注意的左良玉,準備放崇禎的鴿子,但也不能明目張膽的表示“你愛咋地咋地,與我無關”吧,所以才出現了開篇所講到的,左良玉在接到崇禎求救的密旨後,二話不說就拉著部下一起開會研究,無論是出兵時間還是行軍速度、甚至說行走路線都做好了規劃,好比今天要做旅遊攻略一番,先從思想上進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力求完美

    結果也如左良玉所希望的那樣,這封寫好的計劃還未送到京城,崇禎就被逼著跑到景山上一死了之了

    不是左同志不努力,是局勢太複雜,容易掉溝裡

    換句話說,如果左良玉喝點小酒,以國家興衰為己任的想法湧上心頭,夜裡挑個燈看個劍啥的,會不會就決定大軍進發了呢?

    答案是,等他酒醒了一定會後悔,並且立刻放慢前進的速度,因為他害怕李自成!

    說來有趣,明末的這些個名將,真的是各有特點,有的一根筋(盧象昇)、有的小心眼(楊嗣昌)、有的情商不夠(孫傳庭)、有的二桿子(曹文詔),而左良玉是個比較奇特的存在,他很能打也有過傲人的戰績,但他的問題是——抽風

    如果說,他可以追著張獻忠這種大佬級別的農民領袖抱頭鼠竄,也可以被李自成打的丟盔棄甲、全軍覆沒。如若不是張獻忠跟左良玉商量,以養寇自重為名達成協議僥倖躲過一劫,左良玉真能給張獻忠擒了送到北京去!可到了李自成這兒,卻是屢戰屢敗,死活就是打不贏

    面對這樣的老對手,左良玉是萬萬不敢造次的!畢竟無數次的失敗已經擺在了面前,如果進京勤王再被李自成給削了,不但皇帝救不了、自己也得完蛋

    賠本的買賣,左良玉一向不做,透過南明建立後他的表現,也能夠表明

    為國盡忠不該是武將的天職嗎?左良玉就一點血性都沒有嗎?

    當國家利益和個人安危只能二選一的時候,有的人可以前赴後繼、為國盡忠,但有的人卻選擇自保,畢竟人總是自私的,生命誠可貴嘛

    至於左良玉,他應該也做過相對“激烈”的思想鬥爭,並最終得出了一個不太樂觀的結論,那就是如果他選擇勤王,無論結果是否理想,他都無法保證個人安危

    明末將領中,左良玉所率部隊紀律極差,燒殺擄掠不亞於農民軍,如若不是因為用得著他,早就被拉到京城咔嚓了。那麼他如果進京勤王,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如若戰敗,一如前文所講,崇禎得掛,他也跑不了,再加上和李自成本來就有仇,弄不好一家人都得結伴上路;如果左良玉韓信附體、大敗李自成呢?答案也是一樣的,甚至說還要慘烈

    狡兔死、走狗烹的老套路,我想他比誰都清除,何況他既不是狡猾的兔子、也不是中心的良犬、他只是個貪心狡詐的狐狸,李自成一旦被幹掉或者元氣大傷,大明算是保住了一半,自然要從內部開始整頓,弄不好還得滿門抄斬

    思前想後,左良玉明白了一個道理,與其說冒著風險去拿身家性命賭一個為國盡忠的美名,不如手握重兵為自己謀劃一個美好的未來!

    明末之所以會是這種亂象,跟崇禎有莫大的關係,從搞倒魏忠賢的那一刻開始,明朝的權力制衡就徹底被打亂,皇帝這一支的力量遭到嚴重削弱,至於崇禎後期,文官難以制約、武將難以制衡,雖然自己個乾著急,卻無法挽救大明的危局

    多次自毀長城的行為,也斷送了崇禎最後的希望,無論是盧象昇的孤立無援、力戰而死;還是孫傳庭被逼出戰,敗亡潼關,或者說再早一些的袁崇煥,同樣都是間接或直接死於崇禎之手

    待到恍然大悟之時,也已為時已晚,無可奈何的崇禎,也只能在景山自縊之前,以血為墨,發出“文臣人人皆可殺”和“諸臣誤朕”的感慨了!

  • 15 # saman0

    左良玉那也叫兵?都是一些難民混在一堆而已,真正有點和綠營一戰之力得也就一兩萬人,人多也就騙騙文官,多要軍餉,嚇唬一些不懂軍事的人。朱仙鎮之戰就是這個垃圾帶頭逃跑,導致全軍覆沒。

  • 16 # Mer86

    左良玉這個人,名為官軍,實乃土匪。連張獻忠在私底下都罵他太能搶了,比大西軍這種正牌流寇都狠!他要去不當去賊,都可惜了他的土匪天賦……

    就是這樣的一個流氓玩意,在崇禎後期硬是憑藉亂世,慢慢坐大,坐擁武昌、九江,號稱擁兵八十萬,變成了事實上的軍閥。當然了,刨去隨軍的軍屬,能打的人其實沒多少。但是有也比沒有強,崇禎要被李自成打死的時候,就下詔讓左良玉進京勤王。畢竟左良玉雖然不是個好東西,但他還是當時的六大軍事集團之一,崇禎也不得不倚重他。

    這裡先介紹一下當時的六大軍事集團。排第一的自然是滿清,坐擁東北關外之地,戰鬥力最強;排第二、第三的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兩大流寇集團,他倆分別佔據了華北和西南地區,倆人隨便動一動,大明朝都要跟著一起顫抖。比李、張二逆賊要弱很多的是以鄭芝龍為代表的東南軍事集團和傳說中的江北四鎮。這兩個集團當時分別佔據福建和江淮地區,因此這倆也可以合稱為明朝的南方軍事集團。

    排在滿清、李自成、張獻忠之後,鄭芝龍和江北四鎮之前的第四大軍事集團,就是以左良玉為代表的湖廣軍事集團。在崇禎朝的後期,他的實力在明朝官軍中排第一,但是遜色於農民起義軍。

    這裡可能有人納悶了,左良玉一代能人,當年追著李自成和張獻忠屁股後面打,咋個還越混越倒退了,反被李自成和張獻忠在後面攆著他打呢?這是因為左良玉這廝,罪行累累,很多言官都彈劾過左良玉,力主將他斬首示眾。但由於當時天下大亂,明朝也確實是沒人可倚重了,只能讓他在前線挑大樑。結果被左良玉看穿了套路:只要流寇不滅,朝廷就不會殺他。

    因此,左良玉搞起了養寇自保的策略,每次追擊起義軍時都會留一條生路,不趕盡殺絕。結果這就導致李自成越打越強大,到了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的實力遠超左良玉了。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大鬧河南,左良玉率所屬部隊前去平叛。當時李自成已是兵強馬壯,非左良玉能匹敵的。但左良玉這廝不以為然,仍然覺得李自成不過一流寇爾,不當回事。結果朱仙鎮會戰,李自成的起義軍戰鬥力爆棚,幾路明軍都敵不過,左良玉也被打得大敗,率軍退至襄陽,狼狽不堪。其後不久,李自成圍攻開封,朝廷再遣左良玉去救援,他一開始也是死活不去,被李自成打怕了。

    當時駐藩在開封的周王朱恭枵,吸取了福王朱常洵的教訓,毀家紓難,變賣家產犒賞守城計程車兵。開封的明朝守軍拿到真金白銀後,戰鬥力爆棚,多次打退大順軍的攻擊。李自成攻不破開封,便又打起了左良玉的主意。李自成當時想,左崑山這廝畏戰,說明他怕了。越怕我越要打你!

    於是,李自成調轉大軍攻打左良玉,左部人馬不出意外的再次慘敗,主力盡喪,只有一點殘兵隨他退到了武昌。

    到了武昌後,左良玉人困馬乏,便向駐藩在武昌的楚王朱華奎要兵員、要糧餉。楚王也不是東西,什麼都不給。左良玉乾脆心一橫,縱兵劫掠了武昌一番後,率軍跑到了九江。又整軍備馬二十萬,在九江觀望自保。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克武昌,把摳門的楚王連人帶錢一鍋給端了,而且還是拿刀頂著楚王一門全家老小全部,逼著他們全部跳長江淹死的。訊息傳到北京,崇禎皇帝顏面掃地,大發雷霆。

    他給左良玉下詔,讓左部二十萬人馬從九江逆長江而上,攻打武昌的張獻忠。張和左兩路人馬在武昌展開了拉鋸戰,打了幾仗後左良玉作罷,又退回了九江,主動讓張獻忠控制了湖廣大部分土地。

    張獻忠拿下湖廣後沒有罷兵,而是繼續進軍四川,和四川總兵秦良玉火併了一仗,打的秦良玉晚名不保,張獻忠佔領了四川。左良玉此時趁張獻忠主力打四川,湖廣空虛之際,一波反攻奪回了武昌。而此時,距離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只有幾個月了。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鋒直指北京,崇禎皇帝調左良玉進京平叛。左良玉看著崇禎的詔書很為難,他要是不去,以後難免會被崇禎收拾,但是去不去,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因為此時的左良玉軍事集團,已經是一個具有唐朝藩鎮割據性質的集團了。左良玉對自己的部下雖然有指揮權,但不是絕對指揮權。他其實更像一個帶頭大哥,部下是堂口的堂主。他的命令如果符合大家的利益,那還好說;如果不符合大家的利益,那就會集體抗命。

    當年朱仙鎮會戰時,左良玉所部被李自成打怕了,這個時候讓他進京,部下都不會執行。所以左良玉就沒有去!儘管崇禎皇帝封他為寧南伯,封他兒子左夢庚為平賊將軍,許諾以後讓他們世代鎮守武昌。但是顯然崇禎沒有搞清楚左良玉的處境,以為擺平了左良玉就能擺平左部人馬。其實並不然……

    由於左良玉沒有進京勤王,李自成一路順風順水的攻破了北京。城破後,崇禎上吊自殺。大明王朝覆滅。聽說崇禎皇帝自殺後,左良玉所部士卒人心惶惶,都很害怕,不知所措。因為他們跟李自成和張獻忠有仇,李自成絕對饒不了左良玉。現在北京北被李自成攻陷,說不定將來的天下皇帝就是李自成。如果讓李自成當皇帝,那麼左部的幾十萬人馬就必死無疑了。

    兩個月後,他們聽說江南有新皇帝登基,就要求左良玉帶領軍隊去投奔南明,左良玉一開始不允許,並且在長江兩岸架上大炮,截斷了長江的航運。後來馬士英、阮大鋮掌權,他們跟左良玉不是一路人,就設定防線防備他。左良玉看出來了,很是不滿。後來又因為一些別的事情,左良玉軍中的文武群臣們開始有了明確的清君側傾向,想把南明小朝廷搞倒。

    不久後,南京傳聞說太子從北邊逃來,卻被南明朝廷關在監獄裡,左良玉軍中群情激奮,左良玉看到機會,釋出檄文討伐馬、阮,步騎二十多萬人沿長江東下,四處搶劫燒殺,到了九江時,因為與在此鎮守的袁繼鹹有交情,就下令不準搶劫九江,結果還是有大軍進入九江城燒殺,左良玉很生氣,在當夜晚上病死了。

    其實回看這段歷史,可以發現左良玉這個人其實也很悲劇。他本身就是個混不吝,他的部下比他更混!自從開封與李自成作戰失敗後,左良玉的精銳喪盡,以後招攬的軍隊大多是明朝各地的潰軍和流民,各成體系,和當年起義軍的三十六營差不多,部下只是奉左良玉為盟主而已。所以當李自成大軍攻打北京時,他選擇按兵不動,也就可以理解了。

  • 17 # 楊充

    左良玉的發家本領左良玉的個性有關:務實主義,沒有過多的忠君之心。左良玉自小就沒有父親,由叔父養大。長大後,左良玉連母親的姓氏都不知道。左良玉從小就沒有讀書,只是腦子好使,謀略多,善於和士卒打成一片。有謀略,善於收買人心,這就是左良玉能夠崛起的根本原因。左良玉軍是否有戰鬥力然良玉自朱仙鎮之敗,精銳略盡,其後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復相懾。良玉家殲於許州,其在武昌,諸營優娼歌舞達旦。這種公然在軍營中優娼歌舞達旦的軍隊,除了耗費明朝的軍餉和搶劫百姓之外,還有什麼戰鬥力。左良玉在崇禎帝自殺時擁有兵力80萬,號稱百萬。但左良玉軍都是毫無軍紀、勇於搶劫、怯於戰鬥的烏合之眾。從崇禎九年左良玉軍中開始漸漸以投降的農民軍為主後,左良玉軍就開始質變了,從保家報國之軍,變成了唯利以圖的不法之眾。這個轉變的原因,就在於左良玉原本就沒有將軍、治軍的才能,不過是靠一些謀略和善於收買人心。和歷史上以軍令、從嚴治軍的將軍們不同,左良玉從來沒有治軍的能力。在本來就是為了利益而投降的農民軍成為左良玉軍後,左良玉的個人意志根本就不能左右部下。崇禎皇帝為何混得如此落魄左良玉、吳三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救駕行動遲緩。劉澤清、高傑等人裹足不前,絲毫沒有勤王的意思,崇禎皇帝為何混得如此落魄?因為這些手握兵權的武將們有著自己的小算盤。第一,自己的這些兵馬能否打得過李自成。李自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1644年的李自成的實力已經達到了頂峰,而且還處在上升趨勢,儼然有橫掃天下之勢。左良玉雖然兵馬眾多,但是他在湖北屢次敗給李自成,已經有了恐懼心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雖然戰鬥力很強,但是絕對數量落了下風,即使關寧鐵騎以一當十也難敵數十萬大順軍。第二,崇禎皇帝時期,勤王的武將都沒有好下場。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後金軍隊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率軍來到北京城下勤王,結果擊退皇太極之後,崇禎皇帝卻將其投入監獄,後來凌遲處死。第三,為自己留條後路。既然打不過李自成,與其被他消滅,還不如把手中這些軍隊當做投降李自成的資本。如何做才能保全自己袁崇煥的慘死使左良玉等想要勤王的將領顧慮重重。因為當年袁崇煥勞師遠追皇太極,雖然成功退敵,但是由於東林黨主導的朝廷文官的詆譭,使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處死了袁崇煥。而東林黨人更陰損透頂的是他們還鼓動北京市民吃袁崇煥的肉、喝他的血,典型的整死還要踩一腳的卑鄙無恥行為。左良玉當然深知這一點。因而,他既不馬上發兵勤王,也不拒絕。而是大張旗鼓的和手下制定詳盡的作戰計劃。這樣既能堵住東林黨為主導的朝廷的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文官之口,避免崇禎皇帝起疑心,也可以保全自己。手握雄兵的左良玉為何見死不救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面對崇禎的不信任,左良玉已心灰意冷,加上家族被滅、有知遇之恩的侯恂被貶,他已沒有扶大廈於將傾的雄心。其二是左良玉的親信、嫡系部隊已不復存在,他對手中大軍沒有絕對控制力,救駕對他來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左良玉始終無法得到崇禎信任。左良玉率軍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得到崇禎的信任。早年,他在河南與李自成交手屢獲戰功,崇禎的嘉獎沒到,派出的巡撫、總兵官和6000名京營部隊卻到了,還讓宦官監軍。在大臣提醒下,崇禎才給左良玉安排了個援剿總兵官職務。袁崇煥死後,清兵威脅京城。左良玉率兵援救,走到半路崇禎卻詔令他回師去河南。破罐子破摔的左良玉沿途大肆掠奪百姓,崇禎下詔讓他戴罪立功。數月後,左良玉在羅猴山大敗被貶官三級。左良玉已失去對部下絕對控制力。崇禎殉國前,儘管左良玉手握號稱百萬大軍,但實在是一群烏合之眾,主要由降兵降將組成,主要副將惠登相就是降將,當年率農民軍起事時綽號叫“過天星”。左良玉軍分為十營,前五營是過去的官兵,後五營全是降兵。朱仙鎮兵失敗後,跟隨左良玉數十年的精兵基本打光了,眾多降兵降將缺乏親信的有力掌控,左良玉的軍令常無法通達。退兵武昌時,各營都通宵達旦的歌舞。而在之前1638年許州兵變中,左良玉全家老少被亂兵所殺,家族滅門。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部落格大彙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 18 # 歷史雲頂

    都說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是不至於亡國的亡國之君,因為他勤於政事,不近美色,不貪圖享樂,二十多歲就因為過於操勞而白了頭髮,是一位非常勤懇的好皇帝。只是因為聽信了群臣的話,在軍事方面做了誤判,才落得亡國的下場。最後李自成闖入京城,崇禎帝親自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最後在樹上自縊而死,死前還說,讓敵軍隨意處置我的屍體好了,只要不傷害我的子民。真是個悽悽慘慘慼戚的結局啊。然而,在明朝完全覆滅之前,左良玉手上其實還有最後的80萬兵力,但最終他卻選擇了歸順清軍,去攻打曾經的自己人,這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其實,當時明朝末年,民間已經開始流行起抽大煙,軍中也不例外。而且從崇禎元年開始,天下就已經有亡國的徵兆,連年乾旱,糧食不足,所以當時的軍隊,已經沒有了什麼戰鬥力,也沒有了與大明共存亡的決心,很多人進軍隊就是想混口飯吃吃的,所以左良玉的80萬大軍,看似很多,戰鬥力卻並不強。

    再者,此時的左良玉已經連年征戰十幾年,不僅年老病重,而且眼見農民軍和清軍各有愈演愈烈之勢,就喪失了平定中原的信心和決心。在朱仙鎮一戰中,左良玉向後方要軍餉和補給都沒得到,最後被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這一戰,讓他徹底怕了李自成。

    並且,左良玉成為左右國家存亡的關鍵完全是偶然,他原本只是總軍一級,手下管理的很多都是俘虜,被當成主力實在是崇禎的無奈之舉。左良玉身為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武將,本身就有不服管教的特點。此時要他突然承擔起天下興亡,難免力不從心而選擇逃避。

    最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左良玉在率軍駐守陝州的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即由於明朝國庫虧空長期不發糧餉,導致許昌發生叛變暴動,左良玉的全家都被滅門了,僅僅留下一個也在參與戰事的兒子倖免於難。此時的左良玉,中老年的年紀從一族之主突然變成身後空空的孤家寡人,難免把家族的滅亡怪罪於明王朝的不作為。而他的軍事傾向,也在這之後很明顯地發生變化,除了唯一的兒子,他似乎再也不在乎任何事,甚至連兒子也管不了了。最後攻打明軍的行為,很可能是出於報復。

    其實,很多後人都把明朝的滅亡怪到左良玉頭上,這是不明智的。天下興亡之際,作為一介匹夫,一軍統領,卻連自己的家族都保護不了,何以談國家?關於明朝的滅亡原因,我們應該追根溯源去看到更深刻的源頭,而不是一味看表面。

  • 19 # 飛哥說史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被迫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在此危難之際,左良玉擁兵八十萬,完全可以擋住李自成進攻,那他人在哪裡?

      時間回溯到1643年11月,李自成擊敗大明最後的精銳秦軍,殺死名將孫傳庭,破潼關,進西安,建國“大順”。此後,渡黃河,進山西,勢如破竹,明軍望風而降,大順軍很快就攻到了北京城下。

      這個時候,左良玉在做什麼?為何沒有率兵回援北京?說出來你可能有點不信,他正在舔舐傷口,還有就是搶劫老百姓擴充軍隊。

      為什麼會去搶劫老百姓?因為沒錢,國家已經沒有錢來支付軍費了。1642年,崇禎皇帝東拼西湊拿出來五十萬兩白銀給左良玉,讓他出戰去攻打李自成,在此之前,左良玉多次以軍費不足拒絕出戰。

      朱仙鎮一戰,左良玉大敗,跑到襄陽,李自成率兵追了過去,左良玉被迫逃向武昌,向楚王要兵員糧餉,均沒有得到補給,憤恨之下縱兵掠奪武昌。

      到了九江後的左良玉,擁兵二十萬,靜觀其變,以求自保。後來張獻忠攻打武昌,在朝廷的嚴厲命令下,左良玉這才出兵,這一次戰勝了尚未站穩腳跟的張獻忠,在武漢立住了腳,軍隊號稱達到八十萬。

      自從秦軍被滅後,左良玉的這支軍隊,是明朝最後的主力軍了,當李自成進入山西時,明朝已經危在旦夕,崇禎多次命令左良玉出兵,但是左良玉已經被李自成打怕了,所以拒絕再跟李自成對著幹。

      後來,李自成降服整個山西,朝廷真的急了,就對左良玉說,只要你出兵,你有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緊接著,崇禎封了左良玉為寧南伯,又把平賊將軍的大印交給了他兒子,並承諾大功告成後他們父子可以世代把守武昌。

      這個時候,左良玉才慢吞吞的按年月制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可惜的是,這根奏疏還沒有遞交上去得到回覆,就傳來了京師淪陷、崇禎駕崩的訊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回老家會不會被長輩催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