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沒有人能分楊秀清的權利,才最終導致了天京變亂。
2
回覆列表
  • 1 # 作家醉伊笑紅塵

    史學界經常有這種假設:蕭朝貴和馮雲山早逝,是不是註定了太平天國的失敗?

    先來說說馮雲山和蕭朝貴這兩個人的本事和能耐。

    南王馮雲山:

    太平天國開國元勳、功績最為顯赫的南王馮雲山。

    祖籍和石達開一樣,也在河源市轄的鄉鎮,這可能是很多人未曾聞知的。

    馮雲山,本名乙龍。這個曾用客家話說動後來的翼王、客家人石達開參與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天生奇才(謝炳《金陵癸甲紀事略·馮雲山傳》評價),出生在廣東花縣(今花都),少年時與同是出生在花縣的洪秀全一起學習古代經典。

    馮雲山還很喜歡鑽研天文、地理、兵法、歷算,對相面術也有研究,他認為洪秀全“有王者風”,從此死心塌地為洪秀全出謀劃策,成為太平天國最重要的領導者之一。

    馮雲山有毅力、有能耐,極受信徒尊重,最艱苦、最基礎的七年紫荊山傳教,均是馮雲山奔走。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的加入,也是馮雲山的功勞。《李秀成自述》曾提到:“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金田起義後,親赴盤石說服天地會首領羅大綱率部2000人加入太平軍。咸豐元年二月二十一日(1851.3.23)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登極,受任為前導副軍師後軍主將,謙讓退居楊秀清、蕭朝貴之下。在武宣,協助洪秀全先後擊敗廣西巡撫周天爵、提督向榮6000清軍的圍堵攔截。在官村,又與蕭朝貴配合大敗向榮清軍主力,使向榮部軍械全失,幾不能軍。

    在永安,與秦日綱屢敗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清軍,晉封南王、七千歲,規劃、編制和首創太平天國設官分職的《太平官制》、太平軍軍制的《太平軍目》、太平天國軍律和法規的《天條書》、太平天國曆法的《太平天曆》、太平天國朝儀稱謂的《太平禮制》和記錄洪秀全言行、起義經過的《太平天日》等。

    永安突圍北上,偕東王楊秀清負責中路保護天王洪秀全及婦孺輜重,與西王蕭朝貴伏擊烏蘭泰清軍追襲,殲敵四五千人,陣斬四鎮總兵官。二月二十九日抵達廣西省城桂林,駐紮在南門外繼續阻擊烏蘭泰清軍。四月主動撤圍北上,破靈川、興安。抵達全州北門時坐輿中炮,身負重傷。在湘桂交界地蓑衣渡被襲擊陣亡。

    西王蕭朝貴:

    蕭朝貴自幼隨養父長大,家境貧苦。1846年他加入洪秀全創立的上帝會,與好友楊秀清最早成為拜上帝會成員。拜上帝會以秘密宗教結社開始,逐漸演變成反清組織,最終成為武裝反清的精神支柱。在這當中他首先神化洪秀全,要大家共同擁戴洪秀全為太平聖主,共扶真主。

    1849年廣西遭遇天災,清朝政府賑災不力,為拜上帝會舉事起義提供了契機。為表起義決心,蕭朝貴帶頭變賣家產,用於製造兵器的開銷,並且燒掉了自己的房子,其衷心可見。1851年1月,洪秀全等人齊聚金田舉行武裝起義,正號太平天國,史稱金田起義。蕭朝貴封為前軍主將,肩負著軍事指揮的重任。2個月後太平軍越山到達武宣東鄉,洪秀全登基,自稱天王,同時下詔分封東、西、南、北、翼五王。蕭朝貴被封為西王,其位僅次於洪秀全、楊秀清兩人。他甚得洪秀全器重,並將其妹洪宣嬌許配與他為妻。

    金田起義

    在金田起義時,太平軍就有嚴格的軍紀。由於很多人都是全家參與起義,太平軍制定了《定營規條十要》和《禁律》。其中有一條便是“男行女行”,意為男女要分開,即便是夫妻也是如此,否則軍法從事!太平軍《禁律》規定:“凡夫妻私犯天條者,男女皆斬”。而蕭朝貴的養父母,就是犯了此條天規。蕭朝貴為了維護軍紀,更是維護自己的權威威信,竟斬其父母以警眾,並說:父母違犯天條,不足為父母也。

    1852年8月,蕭朝貴統帥前軍進攻湖南,在強攻長沙南門時,他親臨前線執旗督戰,不幸被清軍炮彈擊中胸部,因傷勢太重,未能搶救,是年僅32歲。這是太平天國最早犧牲的王級人物,洪秀全痛心不已。

    蕭朝貴初露頭角,就中道而逝,三駕馬車只剩下洪、楊二人。但他的軍事才能,卻已譽滿全軍,是太平軍裡是少有的有政治才幹的將領。在太平天國的文獻中,他的老部下李開芳盛讚他打仗最厲害,李秀成也稱他勇敢剛強,衝鋒第一。

    他不但驍勇善戰,而且謀略、才智出眾。在金田起義前夕,蕭朝貴就為主平息過拜上帝會與各地天地會勢力的矛盾。在進軍途中,又挺身而出,堅決打擊叛變投敵、為虎作倀的張釗一夥,團結了部眾。太平軍在進入湖南期間,蕭朝貴釋出了《奉天救世安民諭》、《救一切天生天養華人民諭》等重要檄文,猛烈抨擊清朝的倒行逆施,起到了重要的宣傳鼓動作用,清政府也危危可及。

    蕭朝貴和楊秀清不同,雖然地位僅次於他,但蕭沒有太多雜念和野心。在太平軍定都天京後,洪、楊二人爭權奪利,發生了天京變亂自相殘殺的慘劇!天京事變成為了太平天國由盛入衰的轉折點。假如蕭朝貴在的話,也許可以調解二人之爭,說不定太平天國運動以當初之勢都有推翻清朝政府的可能,他的過早凋謝確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重大損失。而馮雲山更是太平天國早期的帶頭大哥,而且辦事公正公允,且智謀勝於洪秀全太多,假如他在的話,一定會給天平天國這條大船保駕護航,可惜,歷史不能假設,是非功過只能留於後人評說。

  • 2 # 老夏說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結果。縱觀歷史,農民運動要麼被統治階級剿滅,要麼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被利用。因為不管哪一個時代,農民階級都不是最能代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階層。加上農民階級歷史侷限性,導致農民階級只會是運動的主力軍,但不會成為領導者。

    太平天國運動本質上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改良運動,可以算是當時華人民的一次抗爭嘗試,或者是社會的一次抽搐,並不是一次徹底的大爆發。加上當時的外部環境,封建實力依然很強大,西方國家並不希望清朝這個比較順手的傀儡倒臺,從自身利益考慮必然會支援清朝,除非太平天國賣國賣的更徹底。太平軍本身又不足以保持初期的進取精神,一旦停下來,就離失敗不遠了。

    所以,不管這兩位王什麼時候死的,太平天國都註定要失敗。

  • 3 # 秦右史

    歷史雖不容假設,但即就是蕭馮健在,也無濟於事。太平天國的失敗不是因為某個人、某件事或偶然因素而導致的。

    註定太平天國失敗的因素是,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綱領和制度設計,逆時代潮流而上。有意思的是,時代潮流是個很奇特的東西,有時候它毫無作用,有時候逆時代潮流而上,只會粉身碎骨。

    太平天國依舊是傳統農民起義模式,不過披了一個“被改造”的宗教的外衣。藉助於西方的形式而仍然是東方的傳統,大量刊發聖經,西方的教義難以與鄉村的實況巢狀彌合,其失敗不可避免。其兵鋒所指,在中國18盛存在了約14年之久。1854年太平天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公里。

    太平天國試圖重構清平世界,然而此次動亂,損失人口約5000萬,清政府耗費軍費約3億兩。因清朝推行剃髮易服,太平天囯則均不剃髮、不結辮,披頭散髮,故太平軍被稱作“長毛”,清廷蔑稱其為“長毛體賊”、“毛賊”、“發賊”、“發逆”、髮匪等等。又因天國領袖洪秀全為廣東花縣人,廣東簡稱粵,故清廷當局亦蔑稱其為“粵賊”、“粵匪”、“粵逆”、“粵寇”等,而太平軍則蔑稱清廷為“清妖”、“胡妖”等。

    狂飆四起,那種無目標群雄爭霸的時代已經過去,農民暴力政權眼界低沉。追求虛無的平均主義和樸素的平等,帶來的是開國軍功集團更大更嚴重的特權。而且太平天國體制採取君權與神權雙軌並行的模式,這種宗教色彩非但沒有實現集權,反而促使內部分化,“幾個創始人”之間明爭暗鬥,暗流湧動。

    可笑的是,楊秀清和蕭朝貴稱,太平天國崛起乃是天父皇上帝的第四次顯聖,第一次是全知全能全在的聖靈之父,天父皇上帝用六天時間創造了天地萬物,卻又用四十天洪水滅世。第二次是他“降凡救以色列出麥西國”。第三次是他“遣救世主耶穌降生猶太國,替世人贖罪受苦矣”。第四次則是天父皇上帝遣“天使接天王昇天,命誅妖,差天王作主救人”,套用相當不成功。

    太平天國聯合捻軍、天地會之流而無法合理吸納改造,使得其軍力更魚龍混雜,難以實現戰略目的。《曾國藩全集·奏稿·卷二》曾國藩《嚴辦土匪以靖地方折》記敘其事說:“湖南會匪之多,人所共知。去年(即咸豐二年,1852年)粵逆入楚,凡入天弟(地)會者,大半附之而去。”不僅如此,軍事將領沒有自主權。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二·太平天國的政體》太平天國的政治體制是“軍師負責制”,“軍師”是政府首腦,掌握一切實權,主將只是聽命于軍師,在制度上並沒有決策權。

    在太平天國起義前夕,楊秀清與蕭朝貴分別取得了代天父上帝與天兄耶穌傳言的宗教特權,從此,如同希伯來人須透過摩西之口來聆聽上帝的指示那樣,太平天國包括君主洪秀全在內的全體君民須透過楊秀清和蕭朝貴之口來聆聽上帝和耶穌的指示。蕭朝貴戰死後,仍有東王楊秀清能“代天父傳言”。

    永安建制後,天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國的君主,是政權的代表。天王是上帝教的教主,但卻沒有天父或天兄附身下凡、代天父或天兄傳言的宗教特權。當東王作為天父下凡的時候,楊秀清就是天父皇上帝,就是最高神權,天王須跪在東王之前,俯首聽命。從上帝教理論和教義說,只要東王願意這樣做,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從形式上看,太平天國前期確實表現出神權政治的特點,其主要特徵和表現就是東王握有神權,而天王為一國之君,東王所掌握的神權卻凌駕於天王代表的政權之上。

    動亂時代,軍功為核心。由於流動機制不暢,加上戰事之故,太平天國濫行封王,導致朝野難以聚力北伐。違揹人性的是,實施男女隔離、聖庫制度,這是無法順應人心的。洪秀全等人喪失銳氣,生活腐化。所謂“天國”,簡直就是人間地獄而已。

    佔領城池後,大開殺戒,不惜民生,破壞江南的富庶。趙烈文之《能靜居士日記》:“破城之日,全軍掠奪”,““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餘人,秦淮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窯可控者,盡遭殺死”“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殺以為戲,匍匐道上”“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遠”,其殘暴由此可見一斑。

    至於洪仁玕後來主持頒佈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不過有名無實,曇花一現,無法挽留衰敗的頹局。

    而且,江南地區列強利益關節所在,太平天國勢力影響了他們的介入。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前十年,英法等列強一直採取中立態度,沒有介入中國內戰。如1861年12月20日,英國駐華參贊巴夏禮與海軍司令何伯來到太平天國的天京。西方國家試圖與太平天國建立外交關係,以失敗告終。最終他們聯合清政府,剿滅此次起義。

    “我們不必縱論其他之一切,但看他們那些國名、官名,就知其必然會失敗。若太平天國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國歷史失敗了。當時的洪楊,並不是推不翻滿清,但他們同時又要推翻中國全部歷史,所以他們只可有失敗。”這是錢穆先生對太平天國的評價。太平天國不太平,失敗不可避免。

    誰也改變不了崩盤。

    參考書目: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

    (美)裴士鋒《天國之秋》

    洪仁玕、韓山文《太平天國起義記》

    鍾文典《太平天國開國史》

  • 4 # 白遊紀

    其實都一樣。這兩人的早死確實讓楊秀清失去了掣肘,但兩人即使活到南京估計對未來局勢影響也不大。無非是動亂豬腳由韋昌輝變成了馮雲山或蕭朝貴,僅此而已。至於軍事上就更沒影響了,楊秀清若在,換誰帶兵都一樣,楊秀清若死了,換誰帶兵也都一樣。將軍姓馮還是姓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獨自帶隊根本打不贏。說句不客氣的話,不是那塊料,就不要勉強運籌帷幄了。

    至於兩人不死太平天國會不會更好,答主覺得結局還是一樣。太平天國的宗教本質和楊秀清一枝獨秀的軍事能力讓天京動亂成為歷史必然。自古以來,功高震主者要麼不得好死,要麼主子不得好死,就看哪邊先動手,哪邊佈局深了。唯一能想到的反例就是諸葛亮,但他也不會打仗啊。如果他出祁山打贏了,或者透過別的途徑統一天下了,你相信他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

  • 5 # 金山萬丈

    雲山嘆

    皇天失道神州蕩,

    西風怒吼滿目瘡。

    哀鴻聲遍,黔黎盡亡。

    南海硝煙隨波散八荒。

    丈夫立志拯國危,

    七尺豈作書生狂?

    泰阿湛盧,劍作其芒。

    揭杆嶄蛇非為夢黃梁。

    雲山萬重水天長,

    西江清波月如霜。

    魂系故鄉,百轉柔腸。

    夢醒唯見冷天罡,

    窮途猶作《南風》唱。

    荊山綵鳳棲,

    紫水蛟龍翔。

    跋山涉水,執糞插秧。

    陋室聖難藏,

    道義傳四方,

    蒼生望。

    八年苦旅英傑聚,

    風雲際會旌旗揚。

    身陷囹圄,不輟軍行。

    太平盛世百代基業創。

    鐵騎狼煙故鄉毀,

    悽風苦雨親人喪。

    夢歸故鄉,涕淚千行。

    情重如山恩義難相忘。

    吞吐日月心胸廣,

    至將成基讓洪楊。

    情似水柔,志比山剛。

    拓土開疆如反掌,

    奈何上天妒賢良。

    全州悲風冽,

    蓑衣水蒼涼。

    人事易為,天命難量。

    壯志終難酬,

    英年作國殤。

    武侯悵。

    半生辛勞苦,

    後人棄如常。

    金蘭之盟,血沁街巷。

    忠魂亦悲惶,

    早逝或未傷。

    嘆!

    深山孤冢憑誰吊,

    故人遠去在何方?

  • 6 # 三生有畫

    這場運動,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凡是藉助宗教起義的,沒有一個成功的,大多是攪亂天下,為他人做嫁衣。

    宗教這個東西,可以很好的統御人的思想,但是往往存在諸多極端迷信之處,也即是有很多不現實的東西,或者說,不考慮人之常情,特意去忽視客觀因素。

    這就會導致宗教起義,剛開始會很迅速的壯大,那是因為那個年代,老百姓愚昧,民不聊生,紛紛加入,但隨之而來的,才是真正的挑戰。

    脫離現實,只談宗教,就會掩蓋了農民最需要解決的,最深層次,最渴望的需求而不能滿足。

    太平天國,天天講天國,講來世上帝,但是農民是要土地,要生存的。誰願意被宗教奴役,被人奴役?太平天國畫了一個餅,卻從來沒有認真的去實現過,解決這個問題,最終也會喪失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精神力量和民心。

    這才是歷代宗教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不能建立合理的制度,不能真正替老百姓解決問題,不能真正化解社會矛盾。這些都核心問題,都想利用一種信仰,一種思想給捂住。但是人不會一直都頭腦發熱,終究會覺醒的。

    所以,太平天國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而他的政教合一體制,漏洞百出,最終導致從內部瓦解了政權的凝聚力,戰鬥力,內部分裂嚴重。

    內部的分裂問題,一直都是太平天國無法避免的問題。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天王是個書呆子加神經病,並無多大軍事、政治才能,導致教權旁落,而封王太早,4大異姓王王爺權勢太重,這就埋下了日後不斷的禍根。

    打天下,必須只有一箇中心。中心權力不集中,必然分裂。

  • 7 # 桂臨塞上

    馮雲山最關鍵!他是各王間的最佳潤滑劑,低調謙遜果斷是他的標籤,有他在洪秀全不會飄飄然;有他在楊秀清不敢自我膨脹這麼厲害;有他在石達開不會憤走貴州,落得個英雄末路;有他在沒韋昌輝什麼事!

    其次,蕭朝貴最大的作用是制衡著楊秀清,雖然他們是同盟,但彼此都壓制著對方。

    兩人不在了,楊秀清就一家獨大為所欲為了,才會造成由盛極衰的一幕。

  • 8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太平天國運動是由洪秀全組織發起,最後也葬送在洪秀全的手上。洪秀全最大的本事是能忽悠人。他憑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便召集了無數死心塌地跟隨他的信徒,從而開始了金田起義。

    太平天國起義後,儘管遭受過波折,但總體來說是平穩的,這得益於洪秀全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量的處於掙扎中的民眾的加入和支援,同時也離不開他的一幫好兄弟的鼎立支援。歸納起來就是太平天國的開國六王,除了天王洪秀全,還有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

    這六大王當中,如果說洪秀全是數萬教徒的召集者,和金田村的發動者,楊秀清則是軍事的排程者和制度的執行者,他有人格魅力,他的排程能力是強的。同時,執行制度也是剛性的,只是他過於囂張,最猖狂的時候,連天王洪秀全都敢打,這犯了大忌。

    蕭朝貴勇猛剛強,太平天軍初期,他幾乎一直承擔著急先鋒的角色,可以稱之為先鋒者。

    韋昌輝因為交際能力強,他可以稱之為太平天國的外交者。後來,當洋人干涉中國內政時,韋昌輝經常和他們進行“會見”,令洋人不敢胡作非為,使得太平軍能夠放開手腳和清軍對抗。

    石達開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牛人,因為戰功赫赫,可以稱之為太平天國中的武力者。

    其實,這六王中,馮雲山才是真正的“完人”,他能文能武,有勇有謀,既是起義的策劃者,又是義軍發展的規劃者,更是太平天國體系的締造者。

    總之,太平天國開國六王,每人都有著各自的優點,他們各司其職,因此使得太平天國成立後就迅速壯大,並且很快佔領了半壁江山。

    然而,隨著馮雲山和蕭朝貴兩大王的過早去世,太平天國的最高層的團結格局和權力分配都發生了質的改變。

    特別是馮雲山的去世,可以說是太平天國最終失敗的根源所在。

    要知道,除了天王洪秀全,馮雲山可以稱之為太平天國中的定海神針,他無論組織協調能力,還是作戰都能力都是一流的。

    可惜的是,馮雲山卻過早離世。關於馮雲山的死,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說馮雲山死在了全州城,二是說死在了全州城外的蓑衣渡。

    專家們經過考證,得出的結論是:馮雲山死在了全州城。

    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賊情彙纂》的記載,馮雲山是在帶兵攻打全州城時,在桂林一帶被清軍擊斃的。二是曾國藩在記載江忠源功勞之時,並沒有提到擊殺馮雲山的事件。三是江忠源曾經給好友寫信,說明了蓑衣渡之役的激烈戰況,但卻沒有提到擊殺馮雲山這件事情。可見馮雲山此時早已去世了。

    專家還還原了馮雲山的死的過程。1852年4月份,太平軍向湖南進軍,並沒有想去攻打全州。結果在路過全州時,那裡的守將以為他們是來攻全州的,主動開炮,炸死炸傷了不少的太平軍。當時義軍的領袖馮雲山見了怒不可遏,當即下令攻打全州城。

    因為攻城心切,馮雲山沒有注意防備,結果因為所乘轎子太過招眼,引起了清軍的注目,重炮向其發射,馮雲山不幸中炮,終因傷勢太重,而不治身亡。

    坐鎮後防的洪秀全聽聞噩耗後,悲痛欲絕,馮雲山就是他的軍神,也是太平軍的定海神針。為了給馮雲山報仇,洪秀全下令讓太平軍盡全力攻打全州城。最終,太平軍拿下了全州。隨後,洪秀全下達了屠城令,以洩心頭之恨。

    總之,馮雲山的死最終使得太平天國在鼎盛時期發生了“內訌”而走向了衰亡。如果馮雲山不死,憑藉他的才智,定是能處理好內部問題,讓洪秀全和楊秀清兩人和平相處,可以說馮雲山不死,太平天國最終取代清朝成為新的朝代並非痴人說夢。

  • 9 # 小佛說史

    不管他們是否早逝,都不能改變太平天國的命運。要知道,洪秀全才是真正主宰太平天國命運的人。

    蕭朝貴不死,只會成為楊秀清的左膀右臂,楊秀清指哪他打哪。從太平天國現有記錄來看,隨著太平天國的發展,蕭朝貴被天父“上身”的次數越來越少,後來直接不上身,全部都是楊秀清在扮演被天兄上身的角色。再者,蕭朝貴個人能力不足,卻憑藉天兄上身,要洪秀全承認太平天國的發展和壯大是依靠他和楊秀清,和洪秀全沒啥關係;他看不起讀書人,故意在洪秀全面前說自己不識字,洪秀全只能恭維他幾句,結果他又開始誇自己多厲害,是天父派他下來幫助洪秀全,不然洪秀全自己是很難有好的發展。按這樣的情況,他如果不死,基本和楊秀清同命運。如此能力不足的蕭朝貴活著,情況只會更差。

    那如果馮雲山不死,情況又會怎樣?很多人說馮雲山是太平天國元老,有能力有學識,他要是不死。絕對不會任由楊秀清亂來,斷送太平天國,或者說站在洪秀全的立場,像當初傳教一樣,死心塌地的輔佐洪秀全,幫助洪秀全壓制楊秀清。但實際上呢?馮雲山根本就是獨身一人,他到廣西傳教的時候,把妻子兒女都留在廣東,以至於後來家人被清政府盯的死死,想去投靠他都是接著洋人的幫助,不過最後也沒到達他跟前。楊秀清和蕭朝貴就假借被上身都能把馮雲山壓制的死死的,有什麼能力去壓制楊秀清?頂多落一個被外派的結局。

    他們不死,天京事變也會發生,天京事變才是真正決定太平天國命運的大事,除了楊秀清和洪秀全有大的改變,兩人攜手經營,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天京事變一發生,太平天國的命運不會被改寫。

  • 10 # 司徒伯雷

    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失敗,與蕭朝貴馮雲山早死沒有關係。

    太平天國從制度上說,沒有擺脫中國傳統的專制體制,洪秀全起義後無非是叫天王的皇帝,制度上沒有根本革新。太平天國起義之初,西方列強對太平天國持觀望態度,如果太平天國的制度真的令列強欽佩或認可,很可能就會得到列強支援,此時清朝和太平天國的力量對比就會發生轉變。但歷史事實是,太平天國並未獲得列強認可。

    那麼太平天國是什麼制度呢?其核心是嚴重不平等,比如天王每餐都可以吃肉,士卒只能喝湯;天王可以娶88個老婆,士兵過夫妻生活就是犯罪。所謂的《天朝田畝制度》也壓根就是一紙空文,從來沒有落實過,即便落實,也會導致嚴重的災難。

    在對外態度上,太平天國也是相當糊塗,依然擺出天朝上國的態度,缺乏國與國平等交往的理念,自然令列強大為不滿。

    更可怕的是,太平天國並未用真正先進的意識形態去吸引和凝聚人心,而是採用裹挾的方式:“凡是拜過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燒之”,自斷後路;士兵則沒有私產,臉上都被刻字,以防止逃跑;太平天國的統治方法,是“弱民”:“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基於這樣的理念,太平天國治下民眾,必須將除滿足基本生存所需的糧食外,餘下一切產出,全部收歸國庫,這樣的弱民政策,這樣反動的制度和意識形態,怎能不失敗?

  • 11 # 歷史救生圈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當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從廣東到廣西傳教,遇到了一些困難,最後洪秀全就自己回廣東了。馮雲山紮根廣西山區,繼續傳教,楊秀清,石達開,蕭朝貴等等人,其實都是馮雲山找來的。他們也都是因為信服馮雲山才參加了拜上帝教,等馮雲山已經發動起幾千人以後,洪秀全才從廣東跑過來摘桃子。所以,其實蕭朝貴,石達開,楊秀清,韋昌輝等人都和洪秀全不認識,他們參加拜上帝教,也不是奔著洪秀全去的,而是奔著馮雲山去的。是馮雲山這個所有人的傳教師,介紹大家認識了洪秀全,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個人。蕭朝貴是天父天兄體系裡面,天兄耶穌的傳話人,而且還是太平軍兩大軍事家之一,太平軍攻堅戰第一人。楊秀清是天父上帝的傳話人。可以想象,當馮雲山和蕭朝貴死後,太平天國實際上就出現了巨大的權力和協調空缺。如果馮雲山還活著,天京之變也許就不會發生,畢竟馮雲山在天朝老兄弟裡面,才是最有號召力和信服力的哪一個人。我們說過,太平天國在廣西的老兄弟們都是馮雲山鼓動起來參加拜上帝教和反清的。因此,太平天國最大的損失,就是馮雲山死的太早了。導致在整個太平軍最高層,缺了那麼一個讓大家信服,可以調和所有人矛盾的人。最後建都天京以後,勢必很多人不服氣,就會想,我們都是馮雲山找來的朋友,兄弟們發展到幾千人,一起出生入死,你洪秀全只是,最後才一個人跑來的,啥也沒幹,怎麼就成了所有人的首領?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釋出了封王詔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再加上洪秀全自稱為天王,便構成了太平天國初期的“永安六王”。

    (永安六王)

    太平天國早期,“永安六王”各司其職,太平天國也一步步發展壯大,很快便攻克了南京。隨著時間的推移,諸王之間開始產生間隙。尤其是東王楊秀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驕橫專行、肆無忌憚,引發了諸王的不滿。

    在洪秀全的命令下,北王韋昌輝率軍血洗東王府,楊秀清慘遭滅門。而姍姍來遲的翼王石達開,因為自己部隊計程車兵遭到了韋昌輝的屠戮,也與韋昌輝發生矛盾。隨後翼王石達開逃出天京,起兵討伐韋昌輝,韋昌輝情急之下攻打天王府。最終,韋昌輝也在混亂中被斬殺。再接著,天王猜忌翼王,翼王憤然離開天京。

    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變”。

    在這場事變中,太平天國損失了東王、北王,出走了翼王,各部軍隊相互猜忌,兵刃相向。這件事也成為了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天京事變前幾年,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就已經在戰場上犧牲。失去了西王、南王的牽制,也促成了楊秀清的驕橫專制,最終才釀成了慘劇。

    (天京事變)

    那麼,如果蕭朝貴、馮雲山不死,天京事變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呢?

    先說蕭朝貴,蕭朝貴是太平天國名義上的第三人,地位僅在洪秀全、楊秀清之下,被稱為八千歲。幼時的蕭朝貴家庭困苦,在不到二十歲的年紀,他就已經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在得知馮雲山傳播的拜上帝教後,蕭朝貴和楊秀清在1846年入會,成為最早的一批成員。後來馮雲山被捕入獄,教會眾人開始出現動搖。正是楊秀清和蕭朝貴假託了“天父”“天兄”下凡,才安撫了教眾,鼓勵他們堅持鬥爭。

    這件事後,蕭朝貴便擁有了“天兄傳旨”的特殊身份,成為了僅次於楊秀清“天父傳旨”的超然人物。

    在金田起義前,蕭朝貴更是帶頭自毀房屋,率先向眾人展現出了放手一搏的決心。此後的各種戰鬥中,蕭朝貴成為了輔佐楊秀清,把握局勢、排程軍隊的關鍵人物。

    蕭朝貴英勇善戰,這點在《醒世文》《忠王李秀成自述》等史料中都有提及。李秀成評價他為:“勇敢剛強,衝鋒第一。”也正是由於蕭朝貴每逢廝殺必然身先士卒,在1852年12月與清軍的戰鬥中,蕭朝貴在前線指揮炮兵攻擊,卻不幸被敵軍炮彈擊中。在回營後不久便因醫治無效而死亡。

    (蕭朝貴劇照)

    就蕭朝貴一生的軌跡來看,他應當是屬於楊秀清一系的重要人物。但兩者不同的是,蕭朝貴這個人並沒有楊秀清那般巨大的野心。儘管在軍事上盡力輔佐楊秀清,但他卻始終以戰鬥為先,不太喜歡勾心鬥角。假若他還活著,也許楊秀清不會逼宮洪秀全。

    再來看馮雲山,馮雲山雖然是南王,地位不及洪、楊、蕭三人,但他卻是太平天國成功最為關鍵的人物。《忠王李秀成自述》記載:“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在拜上帝會早期的傳教活動中,馮雲山是最為賣力的一個人。馮雲山在紫荊山地區傳教,在短短几年內,便開創出了一個全新的革命組織,這讓洪秀全的工作變得非常簡單。早期六王中除洪秀全和馮雲山本人外,其他4王幾乎全都是馮雲山招攬來的。

    後來馮雲山被捕,不僅自己要被殺頭,並且家屬也要遭連坐。但馮雲山卻無所畏懼,反而在監獄中研究出了一套一年分四季,以立春為歲首的“天曆”。

    (馮雲山劇照)

    在金田起義之前,馮雲山一直都是穩坐第二把交椅的。但由於楊秀清、蕭朝貴二人有“下凡傳旨”這個特殊功能,並且軍權也是由他們掌握,所以馮雲山在後來擔任了一個副軍師的虛銜。但太平軍所有的官制和禮制,都是由馮雲山制定。

    但可惜在1852年,馮雲山遭到清軍埋伏,同樣因炮火命中而亡。

    不過,雖然蕭朝貴、馮雲山很重要。但並不表明,他兩人的存在,“天京事變”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為什麼呢?

    因為太平天國軍是農民出身,文化較差,軍紀較差。領導層之間出現矛盾,是遲早的事。哪怕蕭朝貴和馮雲山都沒有死,並且在洪、楊二人出現矛盾時全力調解了。但類似於“天京事變”這樣的政變,也是一定會發生的。

    楊秀清因為其性格,在太平軍將領中樹敵太多,被火拼是遲早的事。而洪秀全一旦掌權,必然也會將自己的兩個哥哥封王,來牽制諸王的勢力。像石達開這種脾氣好的,會為了避免矛盾出走。但如果是韋昌輝這種狠辣之人,也許就會直接和天王火拼。到那個時候,太平天國依然是長遠不了的。

    (參考資料:《忠王李秀成自述》《醒世文》)

  • 13 # 史無止境

    提起太平天國運動,不得不提“開國六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國的發起人,他先是建立了拜上帝會,召集了大量信徒後,發動了金田起義,後來自封為天王,後率太平軍打下了南京,就在此地建立了根據地。而其他四王都是戰功卓越,成為太平天國佔據半壁江山不可或缺的功臣。 而其中有兩大王的“英年早逝”非常可息,這兩大王便是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 馮雲山是最早跟隨洪秀全的人,拜上帝會時,他深入基層進行廣泛發動,吸引了大量教徒的加入,是太平天國實際的締造者。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後,他又巧妙地把西方君主制和中國農民民主主義相結合起來,獨樹一幟地創立了天王+軍師的政體:天王是最高元首,臨朝不理政,政務由軍師負責。其功績居諸王之首。因此,很多人說馮雲山才是太平天國真正的軍師。 洪秀全分封五王時,馮雲山之所以排位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之下,不為別的,只因楊秀清和蕭朝貴比他更“聰明”,兩人分別是“天父、天兄”的代言人。 天父天兄對於太平軍來說是神靈般的精神支柱,因此馮雲山只能屈居在他們之後。李秀成被俘後對馮雲山的評價是:“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而史學家是這樣的評價:“其忠勇才德與智謀器度實為太平天國之第一人”。 然而,不幸的是,馮雲山在經過全州城時喋血沙場,成為太平天國第一位隕落的王。 關於馮雲山犧牲的具體地點,在民間爭論不休,流傳著兩種說法:一是說馮雲山死於進攻全州城,二是說馮雲山進攻湖南時,死於全州的蓑衣渡。

    後來,專家考證後,得出的結論是:馮雲山死於進攻全州城。主要理由有三點: 一是有文史為證。 據張德堅所著《賊情彙纂》記載,清廷聞太平天國起勢,派重兵剿討,在江忠源當時募集上千鄉勇,在桂林一帶負責阻擊太平軍。壬子四月,攻撲全州,都司武朝顯以勁兵四百,與賊大小十數戰,更率百姓登陴,以熱桐油稀飯澆之,十日之內,斃賊無算,雲山亦死亂軍中。 而湘軍的建立人曾國藩的《江忠烈公神道碑》卻對蓑衣渡之役只有這樣的記載:“大捷於蓑衣渡,賊不得掠舟而北,衡、永以安。”

    二是有勁敵為證。曾國藩在其中把江忠源的功績一件件列出來,唯獨沒有提到了馮雲山之死之事。如果江忠源真的殺死了馮雲山,曾國藩為了表功,肯定會把這件事列出來。

    三是有真兇為證。 江忠源在給好友書信中關於蓑衣渡之役也只自吹說:“鏖戰兩畫夜,奪獲賊船三百餘只,賊之精悍若無幾矣”,其中也沒有提到打死馮雲山的事。 因此,可以很清晰地推斷出馮雲山不是死於蓑衣渡之役,而是死於進攻全州城。馮雲山之死之所以爭議不斷,是因為他的死亡是4個字:純屬意外。原來1852年4月,太平軍按既定路線向湖南境內進發,原本不打算攻打“堅城”——全州,準備繞道而走。結果全州城的清軍卻主動留客——用炮彈打傷了很多太平軍。太平軍在進攻桂林受挫原本就一肚子氣, 負責“殿後”的南王馮雲山憤而攻城,結果他靠前指揮時,因為太打眼,成了清軍重點轟擊的物件,結果馮雲山被大炮擊中,身受重傷。 聽聞噩耗,洪秀全急忙下令回軍,義憤填膺的太平軍全面攻城,拿下全州城後,太平軍在城內大肆屠殺搶掠。洩憤之後,大軍繼續前行。然而,只行到離全州不遠的蓑衣渡時,馮雲山身亡。 馮雲山也因此成為太平天國第一位隕落的王。馮雲山殉難,天王洪秀全大哭道:“天不欲我定天下耶,何奪我良輔之速也”。事實證明,洪秀全的評價非常中肯,無論是楊秀清、石達開,還是後來的李秀成,都無法輔助洪秀全奪取天下。

    後來,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不是馮雲山的早死,楊秀清也不至於這麼獨斷專權,目中無人,甚至想取天王洪秀全而代之,引發駭人聽聞的內亂,導致了天京事變的發生,以至於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相繼死於非命,翼王石達開憤而出走,最終只剩下天王洪秀全獨自一王撐危局,最終使得太平天國走向了滅亡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把馮雲山轟成重傷的炮兵在太平軍屠城中僥倖逃過一劫,後來因戰功升至守備,太平天國滅亡後,他才“邀功”——陳述出了當年驚心動魄的現場經歷,引發軒然大波。結果獲得清廷嘉獎,官職連升三級,令人感嘆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長的難看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