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祖佬爺
-
2 # 弄潮兒2231
說過一點:志大才疏!他想學唐太宗外平番邦,閃有文治;可惜無論永樂本身的政治丶軍事能力,還是手下文臣武將的能力都與唐太宗和唐太宗手下都有較大差矩,永樂手下武沒有李靖丶李績,那怕是尉遲恭這樣的將才他都沒有,文也沒有長孫無忌、房杜這樣的大才,所謂的三楊在歷史上怕給房杜提鞋子都不配,更重要的是永樂的氣度與唐太宗差太多,李世民能容下突厥中離心勢力,而永樂連支援他的朵顏三衛都容不下,讓蒙古離心勢力合在一起,加上奪位後政策上的原因丶內政上窮兵黷武並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多大好處,只是他當皇帝比建文更合格,也算得上有能力的皇帝,評價肯定不高
-
3 # 清水空流
總體來說,永樂大帝朱棣的歷史評價不低,至少有明一代,朱棣應該是能進前三的,至於說篡位應該不算個事。唐太宗李世民殺兄屠弟篡位登基,宋太祖謀朝篡位。對於一個皇帝的評價,首先要看他的文治武功,再說其他,還有就是不能用今天的道德觀去看歷史上的人物。就算朱棣評價低也和他篡位無關。說朱棣評價低,主要原因在於朱棣登基以後對建文時代的舊臣過於苛刻,都是篡位登基,底氣不足,李世民待人以寬厚,朱棣待人以殺戮。
明史評價朱棣:“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應該說滿清對朱棣的評價還算中肯。但殘暴不仁,嗜殺成性也是讓他特點,超過他的父親(朱元璋)與李世民比肩應該是朱棣的內心深處的渴望。所以親政漠北,編纂《永樂大典》。這些實際上都是他一種“贖罪”式的行為,但又為了證明自己合法性,殺人如麻,取消自己侄子建文在位四年的存在。革除了建文年號。又顯得朱棣過於小氣。
朱棣在位22年,始終處於一種半黑半白的態勢、亦真亦假的跟了朱棣一輩子,毛主席看《明史》最生氣,卻讚賞朱棣“搞得比較好”。應該說,從朱棣登基那天開始他就在為自己證明,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建文帝的下落是永樂大帝揮之不去的夢魘和心病。所以他的國策只能或必須與建文反著來,建文仁,朱棣就嚴。建文不尚奢華,朱棣就好大喜功。如果把前朝的皇帝和朱棣做一個類比的話,朱棣很像楊廣,萬幸的是朱棣有個好兒子,而楊廣沒有。朱棣在網路上頗有爭議頗大,就是覺得朱棣在位於民生無功。朱棣五徵漠北用處不大朱棣是朱棣算是一個能君和暴君,但絕不是仁君和明君。明史對朱棣過譽了。
由於得位不正,朱棣顯得有些疑心重、不厚道。但實際上,朱棣對“靖難之役”功臣功臣十分厚待。在這一點上比他爸要強,重用宦官,加強特務監聽系統,這是朱棣政治錯誤。至於說朱棣被冠以“大帝”二字顯然是評價太公,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贄道:“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在李贄眼裡,明朝被稱為大帝只有明太祖。朱棣的功績光彩照人,他的殘暴也是人人唾棄,由於當時文人掌控話語權,朱棣的惡事被不斷放大,再加上朱棣個人能力強勢。使得他與文官集團關係不大容洽,後世評價自然就不會高。
朱棣是有個有能力,有本事的皇帝,對皇帝的優劣不能用好壞來形容。有為而好殺,雄才而殘暴應該是朱棣的真實寫照。明史大家孟森對主朱棣的評價很中肯: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
4 # 我來讀歷史
永樂大帝朱棣的評價一向高的不得了。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都是透過非正當渠道取得統治權,雖然說李世民弒兄逼父、明成祖起兵反侄奪位,但後世對他們的評價卻很高。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對自己拼了老命獲得的江山,那是萬分的珍惜,這在朱元璋的思想意識裡面,就是江山永固,永遠姓朱,這個思想幾乎就是像一個烙印一樣烙在他的頭腦裡,潛意識的深處。不得有任閃失,不得有任何人可以染指,不得有任何人可以影響絲毫,要傳千秋萬代。
朱棣,作為朱元璋兒子,年齡差朱元璋大致在30上下,這個年齡優勢,幾個兄長都太大,都先於朱元璋去世。而朱棣卻參與了朱元璋所有的成為帝王軌跡,對百姓還有軍隊的理解非常深刻,因而具備了相當好的政治基礎。
朱元璋在世時,為了集權將所有異姓王的兵權都拿回,甚至將一些本該留給儲君的人物也剪出,像藍玉就是與太子有非常深關係的軍隊領袖。接任皇權的是朱允炆,沒有經歷戰爭,而且性格寬厚,雖知藩王勢大,卻不能像朱元璋一樣輕易奪取,而燕王的勢力是最大的。
因而才有了靖難之役,參戰人員之多是任何一個朝代不能比擬的,比袁紹兒子的鬥爭激烈多了,那可真是血流成河。繼位後,能夠順利解除幾個兄弟的威脅。這些都是其能夠開創永樂盛世的先決條件。
所以朱棣的運氣很好,中國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繼而開創一番霸業的恐怕只有朱棣了。以一隅敵全國,實力上不佔優勢,以藩王對正統,道義上不佔優勢,但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朱棣偏偏就成功了,運氣是一方面,個人實力更是基礎。
朱棣透過篡位獲得皇位,還能夠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就說明了他的能力。至於他是否利慾薰心,是否對大臣苛刻,這都跟老百姓沒太多關係。一個對官員嚴酷的皇帝,並不代表著不能讓老百姓過好日子。
所以古往今來但凡當皇帝的,總有勤政也總有懶政的,勤奮的朱棣以他爹朱元璋為榜樣,早晨很早就起床上班開晨會,到了中午就看書學習,下午繼續忙工作一直到晚上,終於累得半死不活的朱棣,選擇找人幫忙,內閣制度應運而生,雖然這一舉動被人批評為偷懶,但史書中也少見關於朱棣工作上的負面新聞,如他爹一般,他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對得起他爹打下的江山,也把它治理的足夠好,雖然不如他爹精力旺盛,但也有情可原,畢竟老朱同志從小幹農活,身體素質真沒得說。
而作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皇帝(也可能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從東南亞一直溜溜達達,甚至到過非洲,一路上,幫助國際友人處理國家戰亂,給貧窮的朋友送去人道主義關懷,永樂大帝的名字,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朱棣每次出兵,韃靼人就遠走戈壁,論作戰能力,韃靼不行,論行軍遷徙明軍不行。明軍根本追不上韃靼人。最關鍵的是當時蒙古分成三大部分,韃靼,瓦剌,兀良哈,永樂初年,韃靼最強,瓦剌次之,兀良哈最弱。到了永樂十年左右,正是韃靼衰弱,瓦剌崛起,偏偏明朝對韃靼進行毀滅性打擊。
所以,朱棣是有大抱負的,一個皇帝,幹一件流芳百世的事"就很了不起,朱棣幹了好幾件,後世對他評價高,很正常。但是,朱棣也幹了一件對整個明朝不太好的事,那就是教太監識字,一幫沒文化的太監,如果沒有朱棣開此先河,宦官執掌權力就不可能了。
當然,朱棣的初衷肯定不是這個。
-
5 # 惰性人兒
網上對朱棣的評價很低,是有原因的;但不僅僅是因為他搶了朱允炆的皇帝寶座。
歷來人們對朱棣的看法都不太好,評價也不高。原因有以下幾點:
1.經過元末長期的戰爭,天下黎民百姓剛剛才過上了安穩日子。而朱棣為了一己私慾,重新燃起戰火,給天下蒼生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2.朱棣奪得皇位之後,沒有像歷代皇帝那樣寬宏大量,表彰獎勵敵對一方的忠臣,以取得天下士人的歸心。他反其道而行之,對忠於朱允炆的忠臣大肆屠戮,手段殘暴之極。尤其是對建文忠臣的妻女,採取的侮辱報復更是人神共憤,令後世讀書人讀到這段歷史,無不扼腕痛罵。
3.朱棣為人暴虐殘忍,不亞於歷史上任何一位暴君。他曾經為了後宮一點兒宮闈之事,一次就把3000宮女凌遲處死。其心腸之兇狠,古今無人能及。
4.朱棣奪取天下,並非是他的力量有多麼強大,而是因為朱允炆及其身邊的書呆子們太愚蠢了。
朱允炆不讓將士們在戰陣中誅殺朱棣;書呆子黃子澄推薦無能無恥的李景龍擔任統軍大將;等等。一系列錯誤,等於是建文帝及其書呆子親信們拱手把大明天下送給朱棣了。
就這樣的神助力之下,朱棣那所謂的“靖難之役”還打得非常艱難,幾次差點兒完蛋了。說明朱棣也沒有多大本事,只是上天想讓他上位而已。
-
6 # 老龔166916589
大明燕王朱棣,為了謀王篡位,他的陰謀用到,無可不用其極。裝瘋賣癲,作為一方諸王,每天在大名城內大街小巷,篷頭垢面,周遊六街三市,從百姓來看,燕王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在人多熱鬧場所,拾得馬糞當早餐。嘴裡還唸唸有詞,天王地王……什麼的亂七八糟。
。當然朱允炆皇帝,年紀雖輕對維護國家政權也是有一套辦法,頭腦比較清明,他所採取的措放也比較辣手,對每家同姓王都要送一子到京都(南首)作為人質,還在每家同姓王的封地派秘密使節,進行監視平時一切活動按時向京都報告情況。這麼做對朱允炆來說,已經做到萬無一失,髙枕無憂。
。朱允炆聽密使報告。四叔朱棣已經瘋癲了半年多了,並得息將馬糞當早餐,真實性很強。所以發還他的兒子。到建文元年七月,即1399年八月,朱棣一反常態,起兵討伐南京,朱允炆用將不當,幾次臨陣換將,南北兩京爭奪戰四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改克南京,朱允炆失蹤,從此以後朱允紋失跌。究竟到了那裡。有很多說法:有出家說:有逃往海說,有在亂軍中被殺記。不管那種說法都無根據。其實朱棣兵臨城下,城破之後將允炆帝暗殺了的可能性最大。朱棣為啥要裝足勢頭尋找朱允炆,他怕的是如果明目張膽殺叔兒,其兇相必露被眾兄弟藉口,群起而攻之,到時就很難收場,也不能確定花落誰家。像朱元璋這種傳位長孫,也是萬不得意。本身是一種動亂的導火索。
-
7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很搞笑,朱四汗何德何能當的起大帝兩個字。一個君主如果被稱為大帝,那麼他必須要建立了偉大的功業,在世界範圍內有一定的影響力,這個偉大的功業,可以是開疆拓土的武功,也可以是利國利民的偉大工程。那麼如此說來,朱四汗根本當不起大帝兩個字。
那麼為什麼朱四汗當不起大帝兩個字,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從道德上來說,朱四不忠不孝。我原先覺得這一條太牽強,但是想了一想還是算上,因為在古典中國那種道德社會,忠孝是評價一個人的重要依據。
他作為朱允炆的臣子卻豎起了反幟,推翻了朱允炆黃袍加身,這是不忠;朱允炆繼承皇位是他爹朱重八安排的,他違抗他爹的遺命叛亂,就是不孝。而且他為了塑造自己的合法性,不認他親媽碽妃,說馬皇后是他親媽。這種為了皇位連親媽都不認的玩意,還算什麼東西?說他不孝都已經是輕的了。
第二、殘暴不仁。這還需要我多說嗎?看他是如何迫害建文忠臣及其家眷就知道了,可以說朱四在這一方面把人類的殘暴發揮到了極致。比如誅十族、瓜蔓抄,等等,當然這些在《明實錄》以及《明史》當中都找不到,因為全被清朝給抹了,康熙就曾經命令明史館必須要給朱四汗遮羞。我就納悶了,清朝幹嘛要這麼厚道,把這些現成的黑材料公佈,不更能體現清朝的合法性嘛。
而且,根據北韓《李朝實錄》記載,朱四汗還曾經活剮三千宮女,天天下朝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凌遲真人秀。話說殘暴到這種程度,古今中外簡直是無出其右。當然,這段也被清朝給抹了。而且,朱四汗還虐待長子朱高熾,因為朱高熾是一個比較仁厚的大胖子,自然很不討殘暴不仁的朱四汗喜歡,成天找朱高熾的麻煩,想找個由頭把他弄死,話說虎毒還不食子,你朱四虐待親兒子,你怎麼想的?簡直有違人倫之道!也是朱高熾福大命大,幾十年太子熬出頭,把朱四汗給熬死了。
所以,就單憑這兩條,朱四汗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東西何德何能當的起大帝兩個字。
第三、好大喜功。朱四汗為了塑造自己造反有理的合法性,五徵漠北,並派太監鄭和(傳說中創立絕世武功葵花寶典)下西洋。但是,除了吹一波、買個面子之外,沒什麼卵用。
因為朱四汗五徵漠北,也就兩次有點戰果,消滅了不少蒙古騎兵,但是另外三次也就是出塞武裝大遊行而已,實際上沒有什麼收穫,不過是出去喝了幾口西北風而已。歷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只要打仗沒有不燒錢的,朱四自封為皇帝之後,如果他還有點理智就知道應該首先恢復經濟生產,因為北直隸、山東等省份因為朱四的靖難之亂被禍害慘了,所以恢復生產不折騰老百姓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但是朱四為了塑造自己的合法性可不管這些,為了籌集軍費從民間橫徵暴斂,還徵調了大量的民夫,要不然唐賽兒造反怎麼會有支援和響應的。
而且,朱四汗所謂的五徵漠北,三犁虜庭不過是史書上吹的響亮,實際上蒙古各部並沒有遭受太大的影響,否則不可能在幾十年後就被矮子裡拔大個的也先太師刷出個史詩般的土木堡大捷。更何況,朱棣勞師遠征也沒有建立開疆拓土的武功,反而放棄了大量長城之外的軍事據點,讓明朝邊防陷入被動。
所謂七下西洋也是搞笑,朱四的下西洋其實是明朝海禁達到頂峰的標誌,因為自由貿易被明朝強行掐斷,海外貿易變成了花錢買面子的朝貢貿易。而且,鄭和下西洋摧毀了大量東南亞的華人據點,其中不乏經營幾百年的據點,如果加以利用必然是明朝對東南亞施加影響力的重要棋子。但是由於朱家的小農思維,這些據點被摧毀,華人被強制回遷,這對明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而且,由於朝貢貿易厚往薄來,一個村的頭領只要願意承認明朝的權威就可以獲得鉅額賞賜,甚至明朝中期訪華的西班牙教士拉達都說,明朝認為全世界都在向他們朝貢,實際上是明朝在向全世界朝貢。
而且,下西洋帶回大量的香料,導致市場上香料供大於求,大幅貶值。再加上由於朱四好大喜功花空了國庫,連官員的工資都發不出來,只能拿香料來代替。考慮到香料的貶值,這是在變相的剋扣工資。那麼官員的損失從哪找回來?一來是變本加厲的盤剝老百姓,二來就是剋扣士兵的軍餉。
綜合來說,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好大喜功卻未建立任何武功,只知道透支國力的朱四汗何德何能當的起大帝的讚美?也就是野生明吹護主心切罷了。
全文完
-
8 # 使用者6161899116
朱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記錄。明成祖朱棣一生幾乎不幹人事。我細細數來,單單空前絕後的大惡就有七八條:
《永樂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書,古書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卻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孫的社會特權只斷絕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從此朱元璋的子孫禍害百姓更加瘋狂了;
建立內閣,徹底確立皇權絕對的地位,從此官員縱然有“為生靈立命”的心也不能決事了;
在沒有徹底解決與北方民族的矛盾就遷都北平,放棄戰略緩衝(明王朝好比是一張弓,可惜根本沒有拉滿的空間),從此明朝老百姓揹負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兵役(戍邊)和勞役(修長城);
北伐蒙古,連蒙古正規勢力鳥毛都沒摸到;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剷除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勢力,之後除了給他們權貴間的庫房裡多幾個賞玩的小玩意沒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卻絕了中華民族向地球南部發展的路;
錦衣衛和東廠是個什麼東西?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壞蛋的代名詞。
逼殺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氣,儒家最後一口氣就會被散掉。其禍如果促成,其影響會刨掉漢族的根。
-
9 # 關河南望
朱棣能坐上皇位,確實是有些爭議的。他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另外一方面,他又有各種文治武功的輝煌成就,被後人稱之為永樂大帝。朱棣在位期間,發生過一個影響至今的歷史事件,就是遷都北京,後來的清朝,直至新中國成立,都是延續了以北京為首都的政治策略,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政治格局。
在國家治理方面,他勤勉治國,勵精圖治。加強皇權,繼續削藩;改革吏治,完善了文官制度(監察機構,科舉制度,大明律的完善);創設內閣,這個後來也被西方國家所效仿。在軍事上,五次親征漠北,年過六旬仍然連續三年帶病出徵,最終死在了征途中,為了維護了明朝疆土的安全,可謂是操碎了心。
在文化方面,命人編撰《永樂大典》,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了,對古代文化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比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還要早300多年。
朱棣還組織了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展示明朝當時強大的國力,促進對外交流,以此來實現朱棣“萬國來朝”的願望。在朱棣掌權的永樂年間,他也實現了這個理想,來明帝國朝貢的國家激增,在《明史》中記載,朱棣時期來朝貢的國家有30個,但後來又經考證,最多的時候達到60多個國家之多。特別是鄭和下西洋之後,許多國家的國王都直接跟隨鄭和船隊來親自朝見永樂帝。
朱棣的歷史功績雖然碩大,但他的秉性經常被世人詬病。他在攻佔南京之後,對建文帝的遺臣全部處以死刑,甚至對方孝孺做出了歷史罕見了誅十族。但人無完人,偉大的人物也是一樣,秦始皇統一六國,但也有焚書坑儒的人生汙點。明成祖朱棣從功過對比來看,朱棣的功絕對是要大於過的。
-
10 # 李飛叨
的確在網路上看到過對明成祖朱棣的貶低之言,但我認為這些觀點都有失片面。我們可以提出這樣兩個問題:朱棣和朱允炆誰更適合做皇帝?如果朱允炆成功降服了朱棣,明朝的歷史走向會是什麼樣的?
首先,朱棣和朱允炆誰適合做皇帝。歷史上的朱允炆,他的幕僚集團主要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些理想主義者,他們力圖打造一個烏托邦式的儒家夢寐以求的大同世界。而且在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修改了大明律,對於百姓和官員都寬仁了許多,的確得到了文官集團的一片歡呼。但後果如何呢?他的寬仁並沒有換來文官集團的效忠,朱棣打進南京城,文官集團裡除了少數人外,其他的基本都成了新君的臣子。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倒是殺身成仁了,但也只是螳臂當車,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朱允炆當國,大明王朝會有一段時間的歌舞昇平,但很快就會貪汙腐化,弊端叢生。
即便這個國家在朱允炆的治理下文治燦然,那麼在面對蠢蠢欲動的蒙古人的時候,朱允炆是否還會有他爺爺的赫赫武功?他的那些在朱棣面前不堪一擊的將領和部隊,面對蒙古人的不斷犯邊,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恐怕土木堡之變要提前到來了!
反觀朱棣登基後,文有永樂大典,武有鄭和下西洋,更是三番五次地追到蒙古人的老家,吊打對方。為了能夠保證大明王朝的安寧,他不顧朝廷大臣的反對,毅然決然的遷都北京,對蒙古人形成了從始到終的威脅,也立下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可謂壯哉!有人對朱棣評價低,無非是有幾點:奪了侄子的江山,滅了方孝孺十族,奢殺成性等等,但我們細想,作為一個帝王,他的成績大還是過失多?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
1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其實,明成祖朱棣在歷史上的評價並不低。雖然朱棣是透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的,也因此身負“篡逆”之名,但卻仍不失為明朝較有作為的皇帝。
朱棣雖非完人當然他也做不了完人,但卻還是為鞏固明朝的統治作出了無法磨滅的貢獻。他的成就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其一:朱棣即位後集中人才編纂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內容包羅永珍,集古代各類典籍於一體。編纂《永樂大典》有助於儲存中華傳統文明。
其二:朱棣透過派遣鄭和下西洋,加強了海外諸國對中華及中華文明的瞭解,起到了促進交流、擴大中華文明影響力的作用。
儘管鄭和下西洋也有耗資過於巨大以及收支不能相抵的弊端,但卻仍然不失為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留下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三:蒙元殘部雖已退往漠北,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其殘部仍能對中原構成一定威脅。朱棣即位後透過多次主動出擊,大大削弱了殘元諸部的威脅,為鞏固明朝的邊境安全作出了貢獻。
倘若朱棣消極避敵,坐視對手逐漸恢復實力,可能在明英宗兵敗土木堡之後,明朝就因無法遏制草原諸部的反撲而丟掉中原。屆時,明朝除了淪為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還會有更好的結果嗎?
其四:朱棣即位後毅然決定遷都北京。儘管遷都北京耗資巨大勞民而又傷財,但對於鞏固明朝對全國的統治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南京的位置過於偏南,而且在歷史上又多為偏安政權的都城,所以對廣大的中原地區末免有鞭長莫及的缺點。
況且歷史上帶給中原王朝的嚴重威脅,往往就是連綿千年而不絕的北疆邊患!朝廷能不能對漠北遊牧騎兵的挑戰作出及時反應,決定著整個王朝的戰略走向——以攻為守?還是以守為攻?或是攻守結合?
在古代交通不發達,資訊傳輸手段也很有限的情況下,應對北方邊患的最佳辦法唯有國都北移。
只有這樣,朝廷才能對邊境的風吹草動作出及時反應。因此,朱棣遷都北京之舉無疑是正確的。明朝能夠將統治延續兩百餘年,遷都北京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朱棣的遠見卓識絕非自幼長於深宮的建文帝朱允炆所能比擬的。與飽經歷煉的朱棣相比,朱允炆是一個理想大於實踐的不成熟的君主。若非朱允炆苦苦相逼,又豈能激發“靖難之役”?即使沒有發生靖難之役,也很難設想朱允炆會將大明王朝引向何方?
-
12 # 方城人
朱棣殘忍的殺害方孝儒十族,殘酷的對待建文弟一朝的大臣,為了帝位不擇手段,殘殺三千宮女,刻薄寡恩,如果不是他做的太苛刻了,朱高熾在位僅僅十個月,怎麼就落得仁宗一個好名聲!
-
13 # 老樊說史
一般而言,網民的聲音就是公平的聲音。所以,現在的民調組織的少了,要參考哪些因素,上網看看網民的反應就是第一手材料。有時候當面所言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內心想法,因為有面子、場景所限,會有很多掩飾,相反網上所言可能更客觀和真實。
朱棣不被看好、評價低,應該是這麼幾個原因:(一)、自行倒戈,違背了儒家大義。儘管歷朝歷代皇權更替都充滿血雨腥風,但大前提是符合傳統文化內部邏輯的。比如周推翻商,是由於商背離了上天的旨意,周對它發動的戰爭是正義的,符合傳統道義。朱棣的所作所為顯然背離了這一點,這世界應該有必要的法則,不是誰野蠻、誰動粗、誰會武功誰就有理。夏朝的時候王位禪讓的美妙故事多得很,在民間傳為佳話,已經滲進人們的血液裡,以此衡量朱棣只有丟份。(二)、功利性太強,永樂之治與社會進步、為底層老百姓的利益,沒有多少必然聯絡。他做了二十二年皇帝,全部目標就是皇權統治,如大興土木興建北京都城,耗盡全民的財力;一生五次北征蒙古,屬於一種窮兵黷武,建立不起與少數民族共處的有效辦法,犧牲了大量老百姓的生命和利益;組織鄭和下西洋,揚國威,實則勞民傷財;編纂《永樂大典》,進行文化封鎖、禁錮等等。這些大手筆並沒有推進社會進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相反耗費了國家財力,傷害了老百姓的直接利益。(三)、為人陰毒殘暴,與儒家文化倡導的仁政相去甚遠。朱棣對前朝建文帝的舊臣耿耿於懷,致死不放過,有一部分人蹲了一生的監獄,就連後代也無法像常人一樣讀書、考取功名。特別是像方孝孺、解縉等正統知識分子慘死在他的高壓政策之下,方孝孺被誅十族,成為古代殘暴統治的唯一。還有史書記載,對反對過他的官員除了殺頭、充軍外,還把他們的家屬流放、女性家屬充軍遭士兵凌辱。
做一個明君並沒有多少量化的要求,朱棣稱帝以後,所作所為,用推動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兩項衡量,他的得分都很低。所以網上評價下落就很容易理解了。
回覆列表
永樂造反是被逼的,裝瘋都躲不過了,你還要他咋樣?
永樂打平北元,威服日本,吞併越南,派鄭和下西洋。。。
除了搞錢手段和他爹一樣噁心,沒什麼大缺點!
堪稱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