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武王伐紂,周公東征。

    兩次戰爭,周人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不過,周公取勝後,未及班師,就讓微子啟統領殷商王族,並以宋地為他們的封國。

    好不容易打垮了殷商,為何周公又要如此急切地給他們封地呢?

    這,正是周公高瞻遠矚之處!

    一道難題

    商、周,及當時天下各族群,都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組織。

    因此,各個族群之間的文化、習俗差異極大,周人不可能直接統治其他族群族人,只能依靠這些族群的族長實施治理。

    殷商雖然敗了,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殷商貴族仍然對殷商遺民保持著統治,對當年臣服於商王朝的族群依然有極大的號召力。

    相比之下,周雖然已成為天下共主,但他對殷商遺民,及跟隨殷商的其他族群依然缺乏實際統治能力。

    周武王為了安撫人心,讓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統治殷商故地,只是讓自己的三個弟弟加以監督。

    可是,周武王死後,武庚與“三監”一起作亂。

    這說明:一旦周統治出現鬆動,強大的殷商殘餘力量將隨時威脅周的統治。

    周公東征,平定了叛亂。

    不過,周公大軍回師後,這些遺民、部族是否會甘心受周的統治,仍是未知數。

    如何處置殷商遺民,對周人來說,仍是一道關乎生死存亡的問題。

    分封殷商王族於宋,一箭雙鵰

    周公急切地將殷商遺民於宋,正是一招破局的妙棋。

    1、安撫人心。

    儘管連遭打擊,但是,殷商遺民依然人口眾多,族群複雜。與叛亂有關係的部族也非常多。

    地盤太大,人口太多,部族關係太複雜,周人一時間難以全面、系統地做出安排。

    周公先將殷商王族分封於宋,正是給天下一顆定心丸:連殷商王族都能得到封地,繼續祭祀祖先,何況其他部族呢?

    2、規範殷商王族後裔許可權。

    武王伐紂後,對殷商的勢力仍然得到了較完整的保留,殷商王族後裔對殷商遺民、當年的附屬部族依然有合法的影響力。

    周公分封殷商王族於宋,就是將殷商王族後裔的影響範圍做了明確規定。

    殷商王族後裔的合法統治範圍從此被侷限於宋,他對其餘的殷商遺民、當年的富庶部族,不再具有合法的管理許可權。

    系統化建設,基本解決殷商遺民問題

    周公回師後,周人經過周密部署,基本解決了殷商遺民問題。

    1、分化殷商遺民。

    最難搞的殷商頑民,被遷徙到了成周,由周人直接監視、管理。

    其餘殷商遺民,被封給了其他諸侯。

    魯獲得了殷商遺民六族,衛獲得殷商遺民七族,燕國也統領了較多的殷商遺民。

    如此,殷商遺民的人口被“分而治之”,難以以整體反抗周人的統治。

    2、監視殷商貴族。

    周人對殷商貴族的處置非常細緻。

    留居在王畿的殷商貴族,散落在周貴族的采邑之間。

    被分封為諸侯的殷商貴族,又被包圍於周族同姓國之中。

    比如:宋國西是應、蔡,東是曹、滕,北是衛,南是陳,完全被周人包圍、監視。

    3、融合。

    從考古發掘來看:殷商貴族在各諸侯中依然享有很強的特權,許多殷商貴族受到了諸侯,甚至周王的重用。

    如此,殷商貴族被吸收到西周的統治集團,幫助周治理遺民。

    總的來說,周公分封微子於宋,是高瞻遠矚之舉。

    從此開始,周人以鎮壓與安撫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了殷商遺民的問題,為西周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2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實際上先秦時代的滅國之戰並不如演義中那樣徹底,也沒有演義那樣精彩。周武王伐商,也只能是針對紂王,而無法針對整個殷商,這實在是那時候的政治規模和組織形式所造就的。

    殷商如同週一樣,有許多分封的小諸侯,就是滅國後,我們知道當時還健在的小諸侯就不下五十個,其規模可見一般。

    那時候分封不像後來郡縣那樣是管軍管民,治理一方,當時我們和眾多少數民族雜居,你分封一處地方,要能立的住,有能力,否則很可能被周圍蠻夷給幹掉,所以分封也未必全是好事。

    周朝建立後,也陸續分封了一些諸侯,然當時地域之大,之分散,很多地區還需要殷商小國去管理,所以不立殷商後嗣是不行的,就立了紂王的兒子武庚,但又不放心他,變把周武王三個弟弟分封到他周圍監視他,稱之為三監。

    周武王死後,他兒子年幼,由弟弟周公旦輔政,引起三監不滿,他們糾集武庚一起叛亂,可見當時殷商之實力,這次反叛到底誰主誰次還在討論之中。雖然叛亂被平定,但周朝也算傷了元氣,便不得不再立一個殷商之後,則選擇了紂王庶出的哥哥微子啟,因為他是親周的,至少在政治上比武庚更可靠,這對周初穩定政局是很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政治手段,不設或換了他人,殷商還可能再叛。

  • 3 # 葉之秋

      

      一個朝代將另一個朝代推翻,絕不是簡單的攻破其都城,誅殺其天子,還要佔領其土地,收服其人心。這中間,需要有強大武力的支援,又需要有一定懷柔政策。

      歷史上的商紂王並非一個單純的殘暴之君。

      那時候的商朝與秦漢之後的王朝並不相同。夏朝與商朝更多的類似於部落聯盟。商朝是部落聯盟首領,其他大小諸侯各有自己的領地,領地內的官員百姓都不受商天子任命。

      商朝末年,東夷一族強大,商紂王派出大量兵馬征討東夷。西岐部落強大,商紂王又找尋名目囚禁西伯侯姬昌。《封神演義》中商紂王誅殺妻子,還是岳父,囚禁姬昌,彷彿一個殘暴之君。其實,對映的是歷史上商紂王與東夷,與西方周部落之間的殘酷鬥爭。

      政治鬥爭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果然,在放走姬昌之後,姬昌就開始圖謀滅商。在姜子牙輔佐之下,西岐崛起,周武王孟津會盟,率領諸侯反商。商紂王也派出大軍反擊,不過因為種種原因,被周國率領的聯軍擊敗。商紂王本人身亡。

      只是,商紂王雖死,商國依然是天下諸侯國中僅次於周的強大勢力。如何處理商朝的殘餘勢力呢?

      簡單來說,就是化整為零,蠶食鯨吞。

      周武王宣佈商紂王種種大罪,許多追隨商紂王的大臣自然也淪為罪臣,其家產土地統統被沒收,被周武王以戰利品的方式發放給自己的子侄以及功臣。在原來商國的領土上建立新的諸侯國。像周公建立的魯國,就擁有“殷民六族”;武王的弟弟衛康叔建立衛國,擁有“殷民七族”;唐叔在晉地開國,帶走“懷姓九宗”。

      另外,還有一部分商國貴族主動投靠了周武王,這部分人的利益自然要照顧。像 微子啟就被封為宋國開國之主。

      還有一部分人雖然沒有事先投靠,但是在商國內部多行善舉,名望極高,周武王為了顧及輿論也不能輕易將其殺戮。

      因此,周武王先是冊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朝歌開國,延續商的社稷,同時派出弟弟監督管理。後來武庚叛亂,周公出兵平叛,將武庚擊滅。商的社稷便轉移到了宋國。

      應該說,周武王、周公對於商朝的殘餘勢力處置的還是頗為到位,既有武力打壓,也有懷柔安撫,因此那些勢力最終也融入周朝。不像秦朝,依仗武力一統六國,最終卻因為對待六國貴族過於苛刻,導致六國再度叛亂。

    秦末起義看似是陳勝吳廣引導的農民起義,骨子裡還是六國貴族領導的復國運動。只不過後來劉邦的出現扭轉了歷史的軌跡。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了800諸侯,率領5萬聯軍攻打商都朝歌,商紂王組織了70萬奴隸軍隊對戰周軍,雙方在牧野打一仗,結果商紂王的70萬奴隸大軍一碰到周軍就崩潰了,反而掉頭去打朝歌,因為這些軍隊都是商朝在戰爭中抓來的奴隸,而商朝軍隊的主力則在東方討伐東夷。

    之後,周軍攻入朝歌,商紂王在鹿臺上自焚而死,商朝就此滅亡。準確地說,周滅商之戰,是一次斬首行動,當時實行是分封制,整個華夏有上千個大大小小的部落諸侯國,周武王滅商一下子就聯合了800個諸侯,而商作為當時的宗主國,勢力還是很強大。

    周武王

    並且商軍的主力還在東方討伐東夷人,還有仍然效忠於商的諸侯國存在,牧野之戰只是殺死了商紂王,滅亡了商朝的中央朝廷,但是商朝的骨幹還在,而且當時以周武王的實力,不可能一口氣消滅所有商的附庸和軍隊。

    周武王在滅亡商朝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分封諸侯,二是興建陪都,然後就返回了周的根據地,也就是周原,在陝西省寶雞市扶風和岐山一帶。

    先說周武王的分封,周武王封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商都朝歌,為了防止武庚叛亂,又在朝歌的周圍分封了三個姬姓諸侯國,分別是邶國、鄘國、衛國,由周武王的三個弟弟分別來鎮守,其中朝歌的東邊是衛國,由三弟管叔鎮守,朝歌的西邊、南邊是鄘國,由五弟蔡叔鎮守,朝歌的北邊是邶國是八弟霍叔鎮守。

    牧野之戰

    另外,周武王還封了商紂王的庶長兄微子啟為諸侯,爵位是公爵,微子啟建立了諸侯國叫“宋國”,宋國的地盤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到江蘇省徐州市一帶,這個宋國一直活到了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宋國出了個宋襄公還一度稱霸,宋國一直到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滅亡。

    周武王一共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53個是姬姓諸侯國,也就是周武王的族人,比如周武王封弟弟周公旦為侯爵,建立魯國,周公旦沒有去封地,由周公的長子伯禽即位,再比如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叔鮮為侯爵,建立管國,封自己的弟弟姬叔度為伯爵,建立曹國。

    那麼問題來了,周武王殺了商紂王,卻封商紂王的兒子和兄弟,難道不怕這些商人反叛嗎?

    其實是周武王在當時現實情況下所採取的最有政治智慧的一種處理方式,由於周滅商是斬首行動,只殺了商朝的首腦,商的根基並沒有動搖,而當時周的實力又不足於滅亡所有商朝殘餘勢力,於是採取了一種折中的辦法,並分封商紂王的兒子兄弟,再以緩慢的手段來解決商的殘餘勢力。

    周初分封

    之所以一定要分封商紂王的兒子和兄弟,是為了拉攏商朝的遺民,也就是說周武王滅亡商紂王是想給商民一個感覺,他只想滅不人道的商紂王,並不想牽扯太多商朝的遺民,因為商紂王在任時,打擊了以比干、箕子、微子啟為首的一大批商人貴族。

    比干和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庶兄長,其中比干被商紂王所殺,微子啟投靠了周武王,後來被封在宋地建立了宋國,箕子則不願意投靠周武王,又受到商紂王排斥,於是遠走他鄉,來到今天的北韓建立了箕子北韓,就連北韓這個名字也是箕子取得,他帶走了一大批不願意投靠周武王同時又不能容忍商紂王的商人和貴族。

    而周武王之所以能夠討伐商紂王成功很大原因也是利用了商朝內部的矛盾,同時商軍主力不在朝歌,所以商紂王即使被消滅,周武王的天下也並不太平,周武王想利用分封達到兩個目的:

    商末三重臣:微子、箕子、比干

    1、拉攏一部分商朝遺民的民心。

    這是透過三個方式達到的,一是消滅了殘暴的商紂王,商朝內部有不少人對商紂王不滿,周武王可以拉攏這批人二是分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這是拉攏忠於商紂王的商朝遺民,因為武庚是商紂王的兒子和繼承人,同時武庚繼續在商朝都城朝歌。三是分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微子啟代表了一部分投靠周武王的人,周武王透過分封的方式也想繼續拉攏這批人。

    所以周武王用三個不同的方式想拉攏三批不同政治觀念的商朝遺民,只要能拉攏這批人,就能透過兵不血刃的方式奪取商朝的天下。

    2、擴大周族的勢力。

    周武王滅亡商紂王后一口氣分封了71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不是周武王的族人,就是周武王的功臣,當然是忠於周武王的,周武王把這71個諸侯國分封到他認為重要的地方,從分封的地圖看,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基本上包圍他認為是威脅的敵對諸侯國,這就是在戰略上為後面的平叛行為進行策劃。

    商紂王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周武王三個弟弟所建立邶國、鄘國、衛國合稱三監,包圍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只要武庚叛亂,就很容易被自己人所消滅,雖然後來出了意外,武庚叛亂後,盡然拉攏了周武王的三個弟弟邶國、鄘國、衛國一起叛亂,這確實出了周武王的意料之外,也是讓人想不能的地方,但在周武王分封時,這樣的安排確實是合理的,換了誰也會這麼分封。

    周武王透過分封把周族的勢力擴充套件到整個華夏,基本上奠定了周朝的勢力,沒過兩年,周武王去世了,武庚聯合周武王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一起叛亂,然後被周公平定,周公平定了叛亂之後,周朝的勢力進一步擴充套件。

    此外,周武王在世時還透過興建洛邑陪都的方式將周王室的勢力擴充套件到了中原腹地,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陽,這在當時是華夏的中心,西周當時的政治中心是豐京和鎬京,合稱豐鎬,這裡遠離中原,為了加強控制才會在洛邑興建成周,而豐鎬則被稱為宗周。

    周武王分封

    周武王滅亡商朝後,雖然整個天下以周為最強勢力,但是當時通訊是極其落後的,而是城邦制,所以的諸侯國其實就是從一個城池開始的,城池外只能說勢力範圍,並不被嚴格控制,所以周武王必須得靠分封來控制整個華夏,而周武王分封商紂王庶兄長微子啟的行為,就是周武王控制整個華夏環節中的一個小環節。

    周武王在分封之後,並不是不怕叛亂,而是他早就意料到會發生叛亂,並且依靠分封而提前佈局,比如武庚的叛亂,他只是沒有料到自己的三個弟弟也會跟著發生叛亂,而周武王根本不擔心微子啟會叛亂,因為微子啟已經背叛了商,他得不到商人的支援,只能依附於周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研大多數拿小白鼠做實驗,這是為啥?小白鼠不是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