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波林
-
2 # 墨娛
對於張艾嘉這個女人,留在大家心裡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就是那首情歌——《愛的代價》,以及催人淚下的《阿郎的故事》。
而她身為導演的身份,倒是很多人未曾留意到的。
祖籍來自江西省五臺山的張艾嘉,骨子裡就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讀書的時候她便在空軍廣播電臺演唱,直到1972年,她投入嘉禾影視,開始了自己的演藝之路。但是僅僅演了一部《龍虎金剛》後就離開了嘉禾。
三年後,張艾嘉就憑藉與林鳳嬌、秦漢主演的《碧雲天》而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進步速度不可謂不驚人。
五年後,張艾嘉憑藉電影《我的爺爺》獲得了金馬獎影后。
而這部《搭錯車》,就是張艾嘉作為總監首部參與策劃的電影。然而張艾嘉懷才不遇,因為力挺文藝片線路而被臺灣冷遇,遂黯然辭去總監一職。
在當時,林青霞和林鳳嬌已是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但張艾嘉以自己的全能和不服輸的幹勁,為自己開闢出來另一條道路——從演員到編劇、導演、製片人。
事實證明,張艾嘉確實是個人才,在她開始放手一搏之後,她自編自導自演的《最愛》,給自己拿到了金馬獎、金像獎雙料影后!同時還獲得了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插曲提名。
她堅持的文藝片道路在《阿郎的故事》身上開花結果,此片以3000萬票房重新整理了當時港產文藝片的歷史記錄。“阿郎”這個角色也助力周潤發第三次獲得金像獎影帝的稱號,這也是周潤發從影生涯中為數不多的文藝片角色之一,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如果細數她的成就,那真是幾千字也說不完,她參演拍攝了100多部影片,執導編劇獲得無數次獎項,無論是演員還是編劇、製片、導演,甚至是歌曲,她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是李宗盛口中的“張姐”,是欣賞其才華的羅大佑的“小妹”,是李心潔、劉若英的“恩師”——張艾嘉執導的《少女小漁》成就了劉若英的影壇地位;李心潔是張艾嘉力捧出道。
她是個有故事的女人,我們都記得《童年》這首歌,羅大佑創作了五年,她便是首唱。羅大佑甚至專門為她寫了一首《小妹》,彼時兩人的緋聞傳得沸沸揚揚,而那時張艾嘉還在婚姻之中。
20多年後,她回憶與羅大佑的過往,含糊其辭: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音樂家……我沒嫁過他,他也沒有娶過我,就這樣,呵呵。其實我們沒有什麼故事,就和普通的男女朋友一樣,都過去那麼久了。
張艾嘉第一段婚姻持續六年,稀裡糊塗的就結了,又稀裡糊塗的離了。最後奉子成婚嫁給了商人王靖雄。懷著兒子的時候,她已經做好了做單親媽媽的準備,因為王靖雄當時還是有夫之婦。但沒想到王靖雄很快就離婚,與她舉行了婚禮。
當年很多人覺得她輕狂,為愛不顧一切。而如今再看她這段婚姻,竟然再也挑不出毛病來。“我和他之間是有親情,可是也一定要有愛情”。所以老夫老妻的,依然會攜手去看電影,大庭廣眾下也會親吻先生。
她對今年已64歲的年齡毫不避諱,她說“60歲才是新的開始”
她沒有誇大其詞。
因為,就在這個月,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相愛相親》剛剛獲得了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劇本4項提名。
從當年的堅持文藝片道路被冷遇,到如今憑藉文藝片獲得國內國外數十次大獎,張艾嘉創造了女性的傳奇,她就如那陳年的女兒紅,越來越香醇,由內而外都透著濃烈的甘甜。
-
3 # 銳影Vanguard
提起張艾嘉,大家首先想到的她的身份肯定是一位演員。如果再問她演了什麼代表作品,年齡大一點的影迷自然會想到《阿郎的故事》,而年輕的觀眾或許只會記起最新的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她與董子健的那段不倫母子戀讓人印象深刻。事實上,張艾嘉演過太多經典作品,曾經以1981年《我的爺爺》和1986年《最愛》兩次獲得金馬獎影后,並以《最愛》和2000年《心動》兩次獲得金像獎影后。
其實,她是以歌手身份出道,很小的時候就在廣播電臺唱歌,後來又轉到電視。1981年,她與羅大佑合作,推出專輯《童年》,成為臺灣百大唱片。1992年的唱片《愛的代價》大賣,同名主打曲傳唱南北。
然而,演員和歌手只是張艾嘉的臺前身份,實際上她是一位全才,做過製片人、編劇、導演,堪稱”一代才女“。上世紀八十年代,正走紅的她卻主動轉到幕後,在香港成立了比高電影公司,出品了許鞍華的處女作《瘋劫》,並在臺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系列中發現了留學歸來的楊德昌。1982年,她出任香港新藝城在臺灣的分公司總監。除了公司管理外,在創作上張艾嘉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由她編劇的作品《心動》《生日快樂》《我們這一家》入圍了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獎,其中《心動》獲獎。而她根據嚴歌苓小說改編的《少女小漁》獲得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作為導演,張艾嘉的作品並不多,從1987年到2017年的30年間共有8部,但幾乎每一部都是經典。1995年的《少女小漁》提名金馬獎最佳影片。2000年的《心動》提名金像獎最佳導演和金馬獎最佳影片。2017年的《相愛相親》又入圍金馬獎多項大獎。作為女性導演,張艾嘉的電影也都以女性為主角,關注女性在不同時代環境中的命運,充滿人文關懷。她的電影敘事細膩生動,善於透視人物隱秘的內心活動,同時有很大膽,往往能給人強烈的心靈觸動。因為被演員身份奪取了鋒芒,張艾嘉的導演才華並不太被人注意,但事實上她是華語電影界少有的大師級女導演,如果她專心拍片,相信成就不在許鞍華之下。
-
4 # 開屏映畫子非魚
昨日,由張艾嘉導演執導的新片《相愛相親》於北京舉辦首映禮,這部曾斬獲本屆金馬獎七項提名的口碑之作即將於11月3日與觀眾見面,而這部電影也勾起了大眾對這位奇女子的記憶。
早年,張艾嘉老師以演員的身份出道,出演了《我的爺爺》、《最愛》、《地久天長》、《山河故人》等優秀的作品,並藉此分別斬獲金像獎與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獎項各兩次,其精妙的演技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與喜愛,更令人歎服的是,在表演一途上取得驕人成績的張艾嘉在導演編劇的道路上同樣展露了不俗的實力。
從《最愛》到《少女小魚》,再到《念念》,張艾嘉作為導演創作了眾多優秀的電影作品,而這部新作《相愛相親》同樣讓人非常感動,即使在二刷的時候,鏡頭之中透露出的情感同樣令人感觸頗多。即使是戲份較少的角色同樣展現出了自己的魅力,比如譚維維,在張艾嘉老師的排程下,成功地展現出了從未見過的性感一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女主還讓人來電,這是非常值得稱讚的,一個導演,如果能成功引匯出演員的情感和展現欲,那麼這部電影就成功了一半。
此外,張艾嘉老師在臺詞的拿捏方面也非常準確,情感類電影最忌諱生硬的煽情,而《相愛相親》中描寫了三代人的情感故事,眾多出場角色間的親情、友情、愛情穿插,劇本必須非常小心地把握其間的平衡,張艾嘉老師不僅讓每一段情感都自然流露,而且精確的把握著其間的度,不讓情感過分溢位,這種剋制反而增強了劇情的真實感,也讓片中情緒爆發的片段更為震撼人心。
當然,在筆者看來,張艾嘉老師最令人欽佩的是那種永遠保持學習新知識的態度。從出道至今,張艾嘉老師一直能把握住每個時代女性的情感,而且不會被這種情感所侷限,在每個時代都給人新的感覺,抓住女性心裡的那個情感。張艾嘉曾說過,她一直在體會新的,一直是個少女。但與時俱進往往說易行難,而保持初心更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永遠做一個少女,這樣的人生,恐怕是天下絕大部分女性的夢想吧。
-
5 # 曾念群
在我眼裡,張艾嘉是才女,而不僅僅是演員。
她的演員生涯裡,早在1976年,就曾憑藉《碧雲天》擒拿臺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1981年又憑藉《我的爺爺》斬獲臺灣金馬影后。
她的導演生涯裡,1986年自導自演《最愛》,成為臺灣金馬和香港金像雙料影后,1995年的《少女小魚》獲得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
她的編劇生涯裡,1995年的《少女小漁》獲得亞太電影節最佳編劇,1999年《心動》又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肯定。
她的歌唱生涯裡,專輯《愛的代價》紅遍兩岸三地。
2014年起,編導演唱全才的她,司職臺灣金馬獎主席。
最近一次看她在電影裡驚豔到我,是在賈樟柯《山河故人》裡,不僅是因為她大膽和小鮮肉董子健滾傳單,而是演得真好。
最近她的作品《念念》和《相愛相親》都有看。
《念念》屬於小眾電影,很素,而且小陰暗,但很細膩。很多人當初說《念念》不好看,是的,相比爆米花快消品,它似乎並沒有那麼好看,但是我喜歡。大魚大肉之外,來點有機蔬菜甚好。可以讓自己靜下心來,觀照自己的童年,觀照自己所遇人生的點滴。
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人生境況,未必都是一帆風順,也未必都是好的,但那就是你的生活,就是構成你成長的點滴,也是你人生走向的牽引力。我們不必哀怨什麼,經受了什麼,就承受什麼,不喜歡什麼,就自己去改變什麼。
哪怕是一些不盡美好的過往,也未必要用橡皮擦把它抹去,因為經歷的都是積澱,正視它,跨越它,沒準它還為你所用。
至於明日要上的新片《相愛相親》,換個話題我再作答。
-
6 # 壹條電影
我有些忘記是什麼場合了,張艾嘉說過一句話,大意是:“我不怕人老,不怕樣子老,我更在乎、更害怕的是心老。”
說實話,近期見過她的人,並不會相信張艾嘉已經64歲。時間消耗了她的一部分美貌,卻也帶來了更多氣質和經歷。
回顧張艾嘉出道的四十多年,能夠發現她身上有很多令人驚歎的力量,跟同時代的女演員相比,她好像很容易得了很多認可。先是歌手入行,轉型做演員早早得雙料影后,25歲開始當導演和編劇後又獲最佳,每一重身份在她身上都不是負累,都是時間贈予的禮物。
一、她風風火火的樣子最動人
張艾嘉在導演方面,有許多關鍵詞,比如:人文、敏感細膩、新時代女性、強調情感表達,跟她在大眾面前的形象如出一轍,知性、得體、舒展。
所以很難想象,她在少女時期有過十分反叛、任性的經歷。
她13歲去美國紐約讀書,經歷了一段半工半讀,獨立生活的日子。張艾嘉說:“幫人照顧小孩,很多人喜歡用我,每週都能賺到很多錢”,但她毫無做乖乖女的想法,談過很多男朋友,聽披頭士,穿超短裙,“短到上樓梯需要倒著走,不然會被看光了”。以至於母親擔心她太過叛逆,要求她趕快回臺灣。回來之後,她順利成為歌手,20歲時又跟嘉禾簽了五年長約,開始拍電影。
她屬於那種有靈氣的演員,當年李翰祥打算拍紅樓夢,張艾嘉和林青霞入組,她演寶玉,林演黛玉,但後來臨時調換了角色。等戲拍完,導演特別認真地說:“林青霞是個偶像,但張艾嘉是個演員。”
哪怕是憑著《我的爺爺》和《最愛》拿過臺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後,她也不誇耀自己在演戲方面的成就,總是淡淡地說:“成為一個好演員需要什麼?三分天賦,三分努力,三分運氣,還有一份未知”。
這是天然的通透,不好學,也學不來。或許,與她是親厚師徒關係的奶茶劉若英才能懂得幾分。
那個階段,她只認“戀愛大過天”。但嘉禾不準女演員談戀愛,張艾嘉深受束縛,並被高層評價“不聽話”,待了兩年後,由著性子解了約。
她真是那種活得自我的人,隨性不羈,追風逐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管是跟新藝城七怪打成一片(前段時間,她還撮合早年決裂的幾個人重新聚首),還是後來從臺前完全轉到幕後,出任企業在臺灣地區的總監。她全都做了,而且做得不錯。
提起張艾嘉,這些並不是最令人感嘆的,反而是她的複雜情史更惹人側目。不管是前夫劉幼林,還是藍顏知己李宗盛,都有令人唏噓的故事.
二、沒有失敗的感情,只有不合適的人
其中,最不受大家祝福的是她第一段失敗的婚姻。
26歲那年,張艾嘉不顧家人反對,嫁給比自己大16歲的劉幼林。這段婚姻並不被看好,僅僅維持了六年,在她31歲時以離婚收場。
那段婚姻生活,令她陷入了5年的情感低潮期,等到慢慢走出傷痛,她開始重新投入生活。
36歲的張艾嘉,在於楊德昌合作《浮萍》時,傳出緋聞,但兩個人並沒有走到一起。她坦言:“曾有機會發展,但停止了。”這段經歷為她日後對拍電影生出興趣到底有多少作用不得而知,但她的確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對楊德昌的惋惜之情。
之後一年,她與音樂才子羅大佑交往甚密,那時候她也在唱歌,但唱得很辛苦,從小受鮑勃·迪倫等人的音樂影響,在早期進入歌手圈子時顯得格格不入。
張艾嘉談及過往的時候,都不提情感,更多是感激。就算有人說她唱歌能紅,她也會歸到自己早期遇到了羅大佑,是他幫自己寫了許多適合那個年代的歌。
三、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
但在緋聞男友這件事上,至今仍經常被人問起的那個人是李宗盛。
此前張艾嘉在接受魯豫採訪時,就回答過“李宗盛愛過你嗎?”這個問題。她不止一次認真否認了這段感情,他就是一個那樣的人,需要了解對方的想法、情緒,要很愛那個人,不然寫不出那麼深情的詞。如果連自己都打動不了,又怎麼打動別人呢?
而李宗盛也講過:“每一個音樂製作人都要愛他的歌手,要把她們的前途當做自己的前途,只有這樣,才能做好音樂。”
可我們作為聽眾,也都知道他是懂她的,所以,他說“張艾嘉的聲音雖然不甚專業,但有一種安定的感覺,是一種神經質的溫柔情感。”也正是在這份欣賞的基礎上,他寫出了傳唱至今的《愛的代價》,也是他“唯一一首寫到一半就哭的歌”。
不管如何,這些經歷都給了張艾嘉足夠的成長,並推進著她的成熟。正是因為過去的她,才成就了現在的她。
這就是張小姐的魅力,她憑著一腔熱血去愛,轟轟烈烈,燃燒自己,哪怕到了三十六七歲,也還是這副動人的樣子。
在認識現在的先生時,對方尚有妻兒,是香港有名有姓的富商,單身女性不該招惹。但她愛上了就是愛上了,最後落得插足別人婚姻、未婚生子的輿論之中。
我不知道那個階段她是如何熬過來的,但至今張艾嘉都不太願意提起,只坦言“做第三者壓力很大”。在生下兒子奧斯卡的第二年,王靖雄辦妥離婚手續,正式迎娶了張艾嘉。至今兩個人都過得很安穩、幸福。
人可能就是如此,只有真正轟轟烈烈地愛過,才能理解平淡生活的真諦。
從來都不嘗試的人生,過一天和過一輩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四、電影成了盛放她人生經歷的載體
如果你覺得張艾嘉熱烈、豐盛的人生就開始趨於下行的話,那真是錯了。她踏入四十歲之後,還拿了好幾個分量很重的獎項。
在進入後半生時,拍電影成了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這份工作並不輕鬆容易,也並非指導指導演員如何表演就能勝任。她磨了許多年,才磨出一些體會。
記得,她在某次頒獎典禮現場說:“電影創作大同小異,大同在於,我們關懷的主題都是人性,也都是人,人跟環境、跟他人、跟自己、跟過去、跟未來,可就是因為這些小異,他的文化背景、思考方式、個性、視野、詮釋,令我們每一部電影都那麼精彩,有它獨特的精神。”
這句話並非多麼深刻,但凝結了她當導演後的諸多體會和感觸。也是自那之後,我集中看了她導過的所有電影。
每一部電影裡都有她對生活、情感、碰撞、摩擦的理解。
所以她才會說出“看到網上有人評價我是溫室裡的花朵是,都覺得好笑,我也經歷了很多你們不能想象的磨難。”
《念念》裡未婚先孕,總執著於父輩情感的育美,有一個總低著頭畫圈的鏡頭,非常簡單,卻印象深刻,我能感受到她沉默中湧動的情緒。還是《20 30 40》裡不同階段,有不同問題的三位新時代女性,其中40歲階段的女性,有著我更不能理解的矛盾,張艾嘉出演了這個角色,有個細節是她決定離婚,女兒問她為什麼,她說長大後就會懂的,而身邊的朋友勸她不要輕易做決定,離婚以後遇見更好的或許也不會要。
張艾嘉追問一句:好的為什麼不要?!這是一種殘存在體內的生氣,她對生活還有期待。無論怎樣,從這些角色身上我都能看到張艾嘉的影子。她在愛中的掙扎、彷徨,繼而堅定、果斷,似乎就是在看某一個沒有具體面目的女性成長。
所以,回到電影本身,張艾嘉從自身提煉出的情緒,能夠讓人產生共鳴,當我們看完她的電影后,總會覺得心被揪疼了一下。
在張艾嘉的新電影《相愛相親》中,也有很多打動人心的細節,最令我感動的是,姥姥這個角色。
她幾乎守了一輩子寡,等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姥姥沒有名字,就叫嶽曾氏,也沒有年輕時就出走了的嶽老爺子的照片。後來,薇薇的男友阿達給他倆合成了一張,郵寄回來。
收到信封的那天下了雨,她佝僂著背,拿信封擋雨,回到家時,照片沾了溼信封,老爺子臉上有處糊了。她想擦乾淨,拿了毛巾輕輕蹭了一下,但整張臉都花了。那個瞬間她紅了眼眶,手指摩挲著照片,一下子痛哭起來。
老一輩演員的表演太過真摯,飽滿到一觸即發。我坐在觀眾席中,跟著掉眼淚。
張艾嘉似乎不太講很宏大的東西,總是在探尋幽微的人性和情感,並用一種特有的溫柔的方式,講述一些看似殘酷的事實。
這可能是她最新的收穫,也是想要透過電影傳達的想法。
五、老就老,誰怕誰
前幾個月,張艾嘉去了《朗讀者》,董卿跟她簡單聊了聊,提到一個問題。董卿說,很多女性到了三十歲,或過了三十五歲,就會避諱自己的年齡,問張艾嘉怎麼看。
她很放鬆地說:“我不覺得有什麼需要躲躲藏藏的,只要自己能夠面對美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就可以了。我還蠻滿意自己到了這個年紀,還可依繼續工作的。”
時間十分公平,再回首時,能看到很多過不去不曾看到的東西。
拍《念念》時,她重新唱了1992年創作的那首《愛的代價》,張艾嘉說“是心在唱這首歌,那顆心經歷了更多的事情,所以那裡面的每一句歌詞,都是一個畫面,都是一個故事,特別感傷。”
可她並非要沉浸在這種感懷世事的情緒裡,而是“很多事情都過去了,我們還是要繼續往前走。”
一個有味道的女人,需要經歷,需要被品嚐。她相信這味道來自於“自己的人生態度、怎麼好好走過這條路”。
我想,這就是張艾嘉,前半生愛的轟轟烈烈,後半生活的知性優雅。
-
7 # 映畫臺灣
1、要說張艾嘉,絕對是活著的,華語娛樂圈的一個女性傳奇,這一點,是沒有人有質疑的
2、其實,我們叫他演藝圈的大家長和活動家,比較合適
是她於1981年製作臺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請到美國回來的楊德昌執導其中一段,發現楊德昌的才華,又用自己新藝城臺灣負責人的身份,幫楊德昌拍出了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她也親自擔綱女主角,大獲成功
張艾嘉無意中,成為促成著名的臺灣新電影的一個重要推手
3、張艾嘉在著名的香港新藝城影業時代,身兼演員和監製等身份,拍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4、是張艾嘉促成了《明天會更好》這首華語經典合唱歌曲的誕生
5、作為一個電影演員,她的成就還是很高的,主演過很多經典電影,得到過兩次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和兩次臺灣電影金馬獎影后及一次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這是將金像獎和金馬獎都得到的《最愛》
6、其實張艾嘉作為導演,第一次是迫於無奈,1978年,在拍攝《舊夢不須記》前,導演屠忠訓不幸車禍去世,主演張艾嘉就乾脆執行導演完了整部電影
但8年後,也就是1986年,她才拍了第一部導演電影,也就是編導和演一起的《最愛》,之後再一次獨立導演,已經是1992年鞏俐的《夢醒時分》
張艾嘉當導演的次數並不多,哪怕就是在她自己高產的1990年代末期,也是兩三年才出一部電影
不過呢,她還是拍出了《心動》和《少女小漁》兩部經典
進入到新世紀後,她也只有《20 30 40 》、《想飛》、《一個好爸爸》和《念念》,以及最新的《相愛相親》五部電影而已,算不了高產,也沒有憑導演獲得什麼重要獎項
7、所以,如果單以導演來評價張艾嘉,只能說她的導演生涯,並沒有她當演員,以及電影活動家事業家的成績出色,基本上就是這樣的
但張艾嘉在總體成就上的偉大是毋庸置疑的
-
8 # Eileen樂活至尚
聽Eileen小主把時尚講成好看的故事
熱鬧的金馬獎頒獎禮後,
我注意的卻是顆粒無收的她……
This is the Eileen Show.
昨晚是第54屆臺灣金馬獎的頒獎禮,影帝和影后的桂冠被內地老演員塗們和三屆香港金像獎影后得主惠英紅摘得。
塗們和惠英紅
紅姨今年先得金像獎,再憑《血觀音》奪金馬獎,自己也激動非常。她的故事我曾經專門撰文,一生跌宕起落,曾青春得意,也曾蹉跎抑鬱,如今功夫女星醉心表演,靠演技實力得到認可,也實在讓人為之喝彩。
《血觀音》這部電影不僅拿下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劇情片兩個重量級獎項,片中飾演紅姨女兒的小演員、14歲的文淇殺出葉德嫻等一堆老戲骨的重圍,奪得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這小姑娘當真前途無量,因為她還憑另一部影片《嘉年華》獲得了本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與紅姨、舒淇、張艾嘉一同角逐獎項。
還有點嬰兒肥的文淇表演極富張力,獲獎發言時雖然也激動到忘詞,但比去年的雙生影后似乎還沉穩了幾分。說到馬思純和周冬雨,她們這次也作為頒獎嘉賓來到了典禮現場。
馬思純 in Chanel禮服
周冬雨 in Burberry禮服
舒淇憑《健忘村》獲最佳女主角提名,一襲Elie Saab 2017禮服成為紅毯焦點擔當。
舒淇 in Elie Saab
我曾經介紹過的“勞模姐”金球獎影后傑西卡·查斯坦,是此次最佳女主角的頒獎嘉賓,與李安一起把金馬獎盃頒給了惠英紅。
這種場合自然也少不了“康熙”組合,小S寶藍色深V禮服,紅毯上不忘各種搶鏡凹造型。
蔡依林作為表演嘉賓,演唱了《甜蜜蜜》等一系列經典的電影插曲,只可惜一開始氣息不穩,出了點小狀況。
蔡依林 in RalphLauren
浮光掠影地講了本屆金馬獎的要點之後,我真正想聊地卻是張艾嘉。今年是她最後一年擔任金馬獎主席,明年就將“傳位”於李安。
張艾嘉 in Dior禮服
這一次她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相愛相親》獲得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在內的金馬獎7項提名,原本可以算個完美句號。
電影《相愛相親》
只可惜在各獎項的評委投票中都是小差距惜敗,最終顆粒無收。
換了白色禮服的張艾嘉和《相愛相親》劇組再走紅毯
會有遺憾和悵然吧?可是像她這麼一個特立獨行、把傳奇活成日常的人,這一時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
她是羅大佑的小妹,楊德昌的伯樂,
李宗盛的大姐,劉若英的恩師,
她是臺灣文藝圈教母,橫跨影視歌演導,
是70年代民歌潮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是80、90年代最出色的影后級演員;
是千禧年後最執著的文藝片導演。
她是64歲的張艾嘉,
可是也許你們都想不到,
她現在有多優雅,年輕時就有多叛逆,
她現在有多知性,年輕時就有多瘋狂。
若論家世背景,
張艾嘉是實打實的大小姐出身。
1953年7月,張艾嘉出生於臺灣,
父親是空軍軍官,
母親是老牌閨秀,圈內的社交名媛,
外公是前臺灣新聞局局長、中央通訊社社長;
小姨是《中國日報》的董事長,
叔叔是作家張北海。
可是她一歲時就遭逢鉅變,
父親因事故離世,家中失了經濟支柱。
名媛母親時髦老派的作風,
只得靠不停變賣古董為繼。
後來母親改嫁了,
張艾嘉是跟著外公外婆長大的。
傳統的中式教育,
並沒有抑制張艾嘉的天性,
她小時侯把外公的喀什米爾羊毛毯
從中間剪開,套在頭上做披風。
外公竟然沒有發飆,還讚許地說:
“小妹,你穿這個披風挺好看的”。
60年代,十幾歲的張艾嘉去美國讀書,
趕上了嬉皮士文化盛行的大浪,
就更放縱了她不羈的性格。
她光著腳軋馬路,
敢在中央公園的大草坪上大聲唱歌,
會幫人帶小孩掙零花,放肆地大談戀愛,
鮮活恣意地揮霍少年時光。
後來母親擔心她交太多男朋友,
走歪路,就勒令她回國,
去一家著名的女子寄宿學校讀書。
可她回到臺灣後,並不潛心學業,
反而混跡於合唱團,到廣播電臺做DJ,
穿著當年驚世駭俗的迷你裙,
腳踏木屐,手戴十個戒指,招搖過市。
少女時代的張艾嘉,簡直是個“妖精”。
19歲的時候,她被香港嘉禾看中,
簽約拍攝了電影處女作《龍虎金剛》。
《龍虎金剛》劇照
可還不到一年,
20歲的叛逆少女戀上有婦之夫,
不顧公司反對,執意要談這場戀愛,
甚至任性地解除了合約,
只是這戀情沒持續多久就結束了。
她開始輾轉各大片場,試鏡各種角色,
連搭配衣服、配飾,都得自己一手包辦。
林青霞、林鳳嬌並立的玉女時代,
張艾嘉並非經典的美人型別,
所以一開始並不被看好,
甚至被導演直言拒絕:“你太不上鏡”。
可她才不管,只憑著一腔熱愛,
愣是在電影圈裡漸漸闖出一條路。
1976年,張艾嘉與林鳳嬌、秦漢
主演電影《碧雲天》,
獲得第13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這時她23歲 。
轉年拍攝黃梅戲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
原本讓她飾演寶玉,林青霞演黛玉,
卻因為兩人的身高差被李翰祥導演臨時對調,
才有了這版風格獨特的林黛玉。
殺青時,導演李翰祥意味深長地說:
“林青霞是個偶像,張艾嘉是個演員。”
1979年,她與趙雅芝搭檔,
出演許鞍華的處女作《瘋劫》,
位列當年十大華語片第一位 。
1981年,她出演《我的爺爺》中徐怡貞一角,
憑藉細膩真摯的表達,
斬獲第18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
出道九年,終於封后,意氣風發。
那個時候的張艾嘉率性而為,
不在乎旁人眼光,甚至曾經醉臥街頭。
她這種性格在愛情中既投入又自我,
每每有離經叛道的行徑,不容於世。
25歲時,她不顧周遭的詫異,
嫁給了比自己大16歲的劉幼林,
在拉斯維加斯教堂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誰知結婚才半年,
便傳出她出軌婚變的訊息,
一時緋聞滿天飛。
她是那個時代最優秀才俊們的“夢中佳人”,
所以她的緋聞物件,
能串聯起一個臺灣的文藝圈。
她與羅大佑於片場初見,便一眼萬年。羅大佑親暱地喚她的小名“小妹”,把花費五年寫的歌送給她,還為她擔任音樂製作人。那首唱遍大街小巷的《童年》,還有耳熟能詳的《光陰的故事》,都是張艾嘉首唱。
羅大佑的那首《小妹》便是寫張艾嘉的,但流水帶走了光陰,也帶走了無疾而終的愛情。
她與楊德昌合作拍劇《十一個女人》,兩人整天泡在剪輯室裡,日久生情。她忙前忙後為他的電影《海灘的一天》拉贊助,但隨著相處,她卻發現楊德昌是一個非常細膩的導演,也是一個壞脾氣的男人,這段尚未開始的戀情也就戛然而止了。
《海灘的一天》劇照
再後來,張艾嘉遇見李宗盛,成了他的伯樂,也就有了那首李宗盛為她寫的《愛的代價》。他說:“這是我唯一一首寫到一半就哭了的歌,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 當時張艾嘉剛再婚不久。
2006年,李宗盛在北京開演唱會,羅大佑和張艾嘉是受邀嘉賓。在臺上,張艾嘉問他:“小李,你到底有沒有愛過我?” 彼時頭髮花白的李宗盛赧然地低下頭,又唱了一次《愛的代價》,眼角有淚光閃爍。
如果說她與羅大佑的婚外戀是荷爾蒙痴狂;
和李宗盛的緋聞源於才華的致命吸引;
和楊德昌的萌芽發乎情,止於“理”;
那麼她插足、未婚生子、最終換來的婚姻,
就不是能簡單用瓊瑤的愛情至上論調博得原諒的了。
1986年,她認識了富商王靖雄,又一位有婦之夫,他們談情說愛,無視世人眼光。1990年,37歲的張艾嘉懷孕了,此時王靖雄還未與妻子離婚。張艾嘉說自己當時想法比較自私,就覺得到了這個年紀,突然有了孩子,就算沒法與王靖雄有結果,也執意要把孩子生下來。
她說打定主意要做單親媽媽,倒並未籌謀什麼逼宮的計劃。但是王靖雄終究還是為此離婚了,在兒子奧斯卡13個月大時兩人結婚。不管羅生門的真相如何,是非對錯,終無可辯駁。
婚後,她也和所有媽媽一樣望子成龍,鋼琴、小提琴、地道英語、國際童裝秀……悉心培養兒子,如她所願,奧斯卡紅遍臺灣。
但一場臨時起意的綁架,卻改變了張艾嘉行進的方向。2000年7月,給她家裝修的工人一時起了歹意,綁架了奧斯卡,勒索贖金2000萬港幣。她四處打電話借錢,也只湊夠了800萬。幸好警察後來抓獲3名綁匪,並在一輛轎車的後車廂裡找到了昏迷不醒的奧斯卡。
受了驚嚇的奧斯卡因此經歷了3年的自閉,張艾嘉減少工作,陪著孩子度過了那一段黑暗,這也讓她張揚的性格逐漸變得內斂。
小S曾經說張艾嘉,是所有女孩子都想變成的那種人。這話當然不是因為她顯赫的家世,更不是豐富卻並不大值得炫耀的情史,而是因為她永遠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然後不受約束地去達成。
雖然她從25歲到40歲都糾纏在愛情、婚姻、孩子這一堆紛繁複雜的事情當中。可是並未因此影響了事業的發展。相反因為她是個如此多情的人,讓她無論做演員還是導演都可以演繹好紅塵間各種糾葛的情感。
她與周潤發合作《阿郎的故事》,
飾演一個痴心不悔的富家女,
義無反顧地愛上週潤髮飾演的賽車手,
奈何命運捉弄,悲喜不由人,
劇中的真情演繹引得無數痴男怨女追捧,
以3000萬票房重新整理了當年港產文藝片的賣座紀錄 。
她是《吉星拱照》裡的灰姑娘,
與闊少相戀,快樂多過煩惱;
她是《飲食男女》裡的錦榮,
和好朋友的父親在一起,令人瞠目結舌;
她是《廟街皇后》裡的舞女華姐,
獨有風情、命途多舛;
她是《地久天長》裡的母親李慧珍,
照顧著患有先天性血友病的兒子,
讓人們在一個悲愴的故事中看見,
希望之光在流動。
最近十幾年來,她很少做主角了,
但是她喜歡和年輕導演合作,
只為夠得著那份熱情,
她坦白自己也怕老,
卻不是年齡上的老,而是心態上的老。
《觀音山》,她與李玉、范冰冰合作,
飾演失去兒子和丈夫的中年女人常月琴。
江湖傳聞《觀音山》裡范冰冰原是給張艾嘉做配角的,但因為戲是范冰冰投資的,所以在後期剪輯時,便把張艾嘉的戲剪成了女配。而張艾嘉曾公開表示,《觀音山》是很好的戲,但剪輯有些可惜了……番位之爭在娛樂圈確是司空見慣。
在《山河故人》裡,
張艾嘉和93年的新生代演員董子健,
要演繹一段相差40年的忘年戀,
兩人憑演技處理得真摯而迷人,
他們的眼神讓觀眾不禁相信,
這真的是愛情。
《華麗上班族》裡和老拍檔周潤發搭戲,
演一個八面玲瓏的女上司,
一出場氣勢上便秒了湯唯。
不再做女主角的這些年,
張艾嘉也更多走到幕後,
很早就跟著楊德昌、徐克、侯孝賢、李安,
這些當時中國最頂尖的導演拍戲學習,
她以驚人的悟性從演員蛻變為導演,
從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成長為講故事的人。
33歲的張艾嘉,
自編、自導、自演影片《最愛》
提名包括最佳導演獎在內的金馬獎九項大獎,
而張艾嘉本人也一舉拿下
金馬獎和金像獎雙料影后。
1995年,她擔任編劇,
導演電影《少女小漁》,
獲得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獎,
同時也捧紅了劉若英。
轉眼到了1999年,
下沉的時間讓懷念放肆生長,
有些東西一輩子都忘不了,
那可能就是心動的感覺。
於是她寫了一個清清白白的愛的故事《心動》。
劇本創作時,她每天凌晨四點起床,
寫到十點或十一點,
期間因為甲狀腺問題,脖子不停地流汗,
但絲毫未影響她的激情和思緒。
《心動》讓她拿到第一個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
2004年末,
她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20 30 40》上映,
這部拍給現代都市女性的愛情圓舞曲,
有細緻入微的洞察,也有刻骨銘心的溫情,
因此提名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
“我們就是這個世界的人,
每個地方我都應該可以很自在的活下去。”
也許正是這樣通透的心態,
讓她在每個年齡階段都自在的活著:
想做就做,想演就演,
不怯歲月,不畏風雨。
2015年她執導的電影《念念》上映 ,
當全世界都在看梁洛施“被豪門拋棄”的笑話,
是張艾嘉讓她在鏡頭裡重生了。
2017年,還是她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
《相愛相親》以豆瓣8.6的高分,
逆襲為中國產電影口碑之師,
此時已經64歲的張艾嘉,
就算錯失了金馬獎,又有什麼關係呢?
她設計了一款帆布鞋,
送給今年金馬獎的所有提名人,
上面印的字是:
我才不過是64歲,
跑起來,路仍長。
從1986年到2017年做導演的30多年裡,
從《最愛》到《相愛相親》,
張艾嘉所講述的每一個故事,
都有一種別緻的動人,
那是女性的美在不同年齡的釋放,
是經歷過的人,臉上不一樣的風霜。
拍文藝片真是費力不討好的,叫好不叫座,可她這一拍,就是三十年,“因為想認真做一些有深度的事情,總要有人來做。”
在《朗讀者》上,張艾嘉剖白自己,她說:“女人的味道是要被品嚐的,味道是來自自己人生的態度,怎麼好好走這條路,那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回頭看她做的每一件事,
似乎都能風生水起。
做歌手,
唱片《忙與盲》名列“百大唱片”第19名,
《童年》第20名,
多少人唱一輩子都唱不出一首經典,
她卻不經意地唱了許多首。
做演員,
8次提名金像獎,
6次提名金馬獎,
4度榮膺影后。
做編劇,拿下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做導演,拍不掙錢的文藝片,提名金熊獎,
拿出手的,都是歷久彌新的扛鼎之作。
一如她書中所寫:
生命是沉重的,
但到了某個時刻終於明白了,
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她很溫和,卻很少妥協,
像極了她電影裡的角色,
不怯懦,有一種溫柔的強勢。
老友田壯壯說:“張艾嘉是一個懂情的人,
不光是男女之情,各種情她都懂。”
她的前半生,“愛情很重要”,
為吃瓜群眾攢下許多風月奇談;
她的後半生,“愛很重要”,
把生活中的動人都裝進了電影的瓶子裡,
情緒很重,表達卻很輕。
舊夢何當記,人生得意須盡歡。
這就是張艾嘉,
不管你喜不喜歡她,
也得承認她活得真的挺精彩!
安,親愛的們!
文/Eileen小主
-
9 # 飛多寶文化
娛樂圈少見的才女,既能導又能編又能演,在這裡強烈推薦一部由她自編自演自導的非常有味道的老電影《最愛》。 白芸(張艾嘉飾)喜歡上了朋友的未婚夫俊彥,俊彥是個對待感情唯唯諾諾的男人,雖然和白芸兩情相悅,但因為不懂拒絕自己不喜歡的女人,最後無緣和真正中意的女人廝守終生,而白芸也嫁給了自己根本不喜歡的男人。 當所有人都以為白芸的孩子是和自己丈夫所生,結局卻出人意料。 本以為兩個女人的爭鬥會在各自組建了家庭時而收尾,實則,卻跨越了整個美好年華,這期間,她們各自的丈夫死去,孩子也已經長大,兩個人老珠黃的女人卻還在為過去的事情產生悸動的情緒,必然也少不了為她們曾經共同喜歡的男人爭風吃醋,但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 白芸說出隱藏了十幾年的秘密,她主動伸出雙手請朋友共進晚餐,過去的種種又在持續了半輩子的友情中如同冰釋,剩下的也只有時過境遷的傷感。 三角戀的劇情主線雖俗套,但因為演繹的是從青年到中年,較長的時間跨度又為整部電影增添了情懷。
-
10 # 人間是劇場
張艾嘉可謂是才女,一直以來都以旺盛的精力在創作,她既能當歌星,一曲《愛的代價》成為經典;也是演技派的影星,曾經憑藉《碧雲天》得第13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1981年,又以《我的爺爺》奪得第1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影后,隨後也是得獎不斷。而張艾嘉的能力顯然並沒有停留在“表演”,她近年來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也非常好看,比如《20、30、40》、《念念》和最新的《相愛相親》都是很有思想性、氣質清新的電影作品。
張艾嘉的人如電影,都很真誠,很幽默,很謙和,雖然有些淡淡的憂傷,但又不乏治癒的力量。與很多走商業化路線的香港導演不同,張艾嘉的作品並不以任何噱頭來吸引人,她講述的故事與現實相關,但又不世俗,比如《相親相愛》展現了一個家庭內部不同年齡的各種糾葛。
張艾嘉在創作時並不功利,她明明知道有些作品偏於文藝,不能夠換得票房,但是,她並不在乎這些,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反映出當今世界一個角落裡正在發生的善意與和解。
張艾嘉本人也很和善,接受記者採訪時會認真地回答每個問題,不會像有的導演那樣自誇、自戀、自以為是,她就像是一位姐姐,跟你說一說心裡話,聊一聊家常事。她是一個活得很通透的人,成熟又有童心,閒的時候,她喜歡看天空,甚至跟雲彩談心。總之,她超凡脫俗,但又與這個世界“同塵和光”,保留著自己的獨特個性,卻有讓別人很舒服,這可以稱作為一種“修為”,無論在事業還是做人方面,她都很成功。
-
11 # 毒藥君
上週末去資料館刷胡金銓的《山中傳奇》,張艾嘉作為女二,美爆了。
尤其是那雙眼睛,當得起汪曾祺的一句話,
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後來張艾嘉開始學劇本,因為有人說她不上鏡。看完《山中傳奇》,我覺得說這話的人,可以去拉二胡了。
作為影壇常青樹,張艾嘉已經成功轉型,全方位發展,從演員到導演,她的表現確實優秀。
當年從李安手中接到《少女小漁》的本子,走上導演的第一步。
這部作品好的地方是審視女性在戀愛中的角色 ,女性應該恪守傳統 ,為男性放棄自我嗎?
同樣是美飄題材 ,按照張婉婷的處理 ,就是《秋天的童話》,而張艾嘉明顯繼承了原著的優良基因,做出了女性獨立的故事。
這部電影還讓同樣有才女之稱的劉若英拿到了金馬影后的提名,並且成功出道。
兩人由此有了師生情誼。後來張艾嘉叫上劉若英和李心潔拍出了《203040》。這部作品可以看成張艾嘉最好的作品《相愛相親》的青年版。
《相愛相親》拉來了中國第五代導演中最冤的田壯壯(總是被封殺)做男主角,可見張艾嘉在圈內的勢力。
作為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相愛相親》卻是拍攝出了中國內地的情感故事。一個臺灣女子,能夠有這麼強的能力,就像一個俄羅斯人納博科夫憑藉英文成為了文體家,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希望張艾嘉有更多好的作品。
-
12 # 有書共讀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象朵永遠不凋零的花。”,一曲經典的《愛得代價》,使我們記住了原唱張艾嘉。
1953年,張艾嘉出生於臺灣名門望族。身為空軍的父親因空難早亡,她自幼就在母親強勢與祖父母溺愛中成長,由此養成了獨立卻有些叛逆的個性。19歲就不顧媽媽阻攔踏足娛樂圈,誰能料到並非科班出身的艾嘉,在演員、導演以及編劇間自由轉換,金像獎、金馬獎拿到手軟。星光璀璨的她亦未耽誤結婚生子享受家庭溫暖,可以說她家庭事業雙豐收,如今已年過六旬還未安享兒孫繞膝之樂,仍活躍在影壇。
曾有人說,無論你喜不喜歡張艾嘉,她都精彩絕倫活得夠本。那又該如何評價張艾嘉呢?且聽有書君為你梳理分解。
一,堪稱演藝圈第一才女的智慧女人。
艾嘉未學過表演,當初母親之所以反對她躋身娛樂圈,就是怕她成為花瓶式人物。叛逆的艾嘉抱著既便做花瓶也要踏足娛樂圈的心理入行,卻發現如果沒有實力連花瓶都沒得做,根本沒人理。
艾嘉雖長相甜美,可在林青霞等眾女星美豔映襯下,絕無驚豔之感。其自知容貌不足以傲人,唯有靠演技來彌補缺憾。她最初只是在電視臺做一檔節目主持人,偶爾在電視上唱唱歌跳跳舞。可看似毫不起眼的她卻在默默揣摩演技積蓄力量,有一天也許是其清純的主持風格吸引了導演羅維注意,邀她出演了電影《龍虎金剛》,這就成了其演技厚積薄發的開端。
很快其出色演技就獲瓊瑤青睞,在電影《碧雲天》中飾演碧涵,與她演對手戲的則是如日中天的林鳳嬌。艾嘉就有那種初出牛犢不怕虎的勁兒,她與林鳳嬌飆起戲來絲毫不怯場,並一舉獲得金馬最佳女配角獎。
艾嘉靠演技折服眾人星途一片光明,可她的追求從不設限,其膽量亦令人大跌眼鏡。有一次艾嘉參演的影片《某年某月某一天》只開拍十天,導演卻突然遇車禍去世。影視公司看著眼前這堆亂攤子找不到合適導演一籌莫展時,艾嘉挺身而出要求試試,公司也只得死馬當活馬醫第一次啟用艾嘉當導演,那年她25歲。
她從未上過影視院校,其電影理論知識嚴重匱乏,只得依靠現場經驗一點點揣摩。第一次執導電影不太成功,可並未磨滅她繼續鑽研導演的決心。她向李翰祥、楊家昌等名導討教學習,沒事時就上街體驗人生百態,揣度怎樣用自己的視角講述百味人生。
艾嘉從一名演故事的人逐漸成了講故事甚至編故事的人,由她自編自導自演的《最愛》大獲成功,一舉摘得金馬、金象雙料影后。其自編自導的《少年小魚》更是摘得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
艾嘉拿遍各種獎項可並未被商業化感染,當她因堅持文藝路線被限制時,她轉型在羅大佑、李宗盛鼎力支援下發行專輯唱片《童年》、《忙與盲》,其中原唱《童年》與《愛的代價》更成經典中的經典。
艾嘉從一張白紙描繪上自己五彩斑斕的標籤顏色,至今無人能如她那般在各種身份中自如轉換並做到極致,其才情無人堪比,演藝界第一才女美譽名至實歸。
艾嘉能打破母親花瓶預言,不只靠自身才華,更擅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找準目標方向。如無當日臨危救場,又何來今日導演張艾嘉?如此艾嘉難道不是智慧女人嗎?
二,愛得轟轟烈烈如風一樣的女子。
艾嘉幼時雖不缺乏愛,但其心中終有父愛缺失感,一直渴望一位年長男人的愛與被愛,其情路亦比別人異彩紛呈。
艾嘉第一位丈夫就年長她十六歲,也許是她當時年輕還未做好準備,這段婚姻很快就以離婚告終。雖說後來羅大佑、李宗盛等人與艾嘉傳出緋聞,可她知道有才華之人大多更專注事業專注自我,並非其心中如父般的男人,他們不可能給她一個夢中的家。
直到一次宴會艾嘉邂逅香港商人王靖雄,他如父兄般的寬容令她徹底沉淪。可惜使君有婦,艾嘉之愛承受著巨大壓力。有一天她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雖說王靖雄當時還無法給其名分,她仍執意生下孩子。未婚生子世人紛紛揣測誰是孩子父親,甚至將艾嘉稱為最出位女星,可鋪天蓋地的輿論並未動搖艾嘉意志。
也許這是其少女時叛逆天性再現,不懼他人眼光只追隨自己內心。也許王靖雄感於艾嘉勇敢生子的執著,終於與前妻離婚將艾嘉母子迎進門。
艾嘉終於有了婚姻夢中的家,穩固的家給其事業奮進開足動力。
三,勇於承擔責任的偉大母親。
當年艾嘉未婚懷孕,面對漫天輿論、面對未來可能要獨養孩子、甚至事業會墜入谷底的風險,義無反顧承擔起母親責任。兒子出生後,她為他取名奧斯卡寄予美好期許。
艾嘉婚後為彌補對繼子愧疚之情,對他們百依百順儘量滿足所求。可她對奧斯卡卻嚴格按照紳士管理,不能大聲說笑跑鬧,就差拿尺子規範每一步要邁的距離了。
艾嘉對兒子的紳士打造,終因兒子慘遭綁架驚嚇患上自閉症後戛然而止。當時只有九歲的奧斯卡被綁架後,雖被成功解救,卻再也不願走出房間甚至都不願與媽媽說話。艾嘉將兒子自閉狀況看在眼裡痛在心中,於是決定要陪兒子做出困境。
艾嘉成功帶領兒子走出陰影后,又成功演繹了陪伴兒子與病魔抗爭、以及千方百計幫助兒子成長等不同母親角色。她之所以能把母愛詮釋如此到位,皆是她自孕育兒子開始,到她險些失去兒子再到陪伴兒子走出自閉,一路風雨走來對母親本色最真切的體悟。
如今奧斯卡已經成人,艾嘉雖有失落仍果斷放手目送兒子獨自前行。雖然她自詡愛嘮叨為自己為母成績減分,可她勇於承擔責任的行動,難道不算偉大母親嗎?
如今與艾嘉同時代的女星皆已選擇不同道路,唯有她的身影還活躍於影壇。終其一生她都在探索電影無止境的奧秘,她享受這種一直保持自己的狀態,藉此也得到丈夫與兒子的敬重,做到事業與家庭完美平衡。
觀艾嘉一生,她猶如千面女郎將各種角色發揮到極致。
其一生活的夠本,可她是用能量與膽量下本,其才情與敢抓機遇以及面對困境勇擔責任的膽量相輔相成,才塑造了年過六旬仍魅力四射的艾嘉。她一直在努力,所有美譽值得擁有。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回覆列表
《輕描淡寫》是臺灣導演張艾嘉的第一本文字作品,是她這些年來的一些隨筆集結。每章一個主題,大部分與她的電影、舞臺創作有關,因此可以說是一部私人筆記。張艾嘉說,收入書裡的這些文字,是創作間隙陸陸續續寫下的私人筆記。據悉,張艾嘉將會出席四月底分別在北京、上海兩地由出版方文景主辦的兩場“輕描淡寫”讀書見面會。經出版方授權,澎湃新聞選摘書中兩篇。
男·女·導演
電影圈一直以來都是男性主導的行業。大眾會介紹我是“女導演”,絕不會稱徐克是位“男”導演。會在訪問時問我“男女導演”之分別,這個問題絕不會在男性導演的訪談中提出。這種現象當然在東方比西方嚴重。往日我對此問題是嗤之以鼻,近年來我開始覺得“女導演”應該算是一種尊稱。原因諸多。
基本上,導演的生活態度就是自私,要百分之百由他人配合來達成自己的慾望。在工作期間,家庭﹑愛人是隱性的, 但又不能沒有精神安慰和照料生活的伴侶。多數男性導演身邊的女人都非常崇拜他的才華,卻受苦於他生活上的無知。當然也有極少數的特例。
反觀女性導演,不難發覺,她們要身兼數職,最難逃避的責任一定是家庭,有上一代要照顧的,會考慮不要再有下一代的包袱。有孩子的,必然就要面對選擇。遇到願意一起分擔的配偶也必然會有良心地減量工作,不然婚姻的破裂是難免的,所以大多數女導演選擇單身或是有一個能懂得理解甚至可以幫助她們的工作伴侶。
我常用玩笑的口吻說男女導演的分別只是去廁所方便之差,其實它並非玩笑,而是一個天註定的事實,殘酷﹑痛苦、完全無法逃避的事實,尤其是未過五十歲的女導演,每個月的那幾天在深山野外拍戲時,不敢喝水,苦忍生理上的疼痛是必經之道。
我沒有把創作包括在內,總認為創作偏於個人性格,而非性別。有男導演比女的更為細膩,也有女的比男人更大氣。觀點、角度﹑手法都因人而異,不侷限在男女之分。
最近拍戲又注意到一不同之處:現場的氣氛。呼來喝去,粗口滿場飛,不罵人不像是導演。我這才感受到我拍攝的現場有多麼的溫柔,輕聲細語,充滿了母性的愛意。不知道這跟我這隻巨蟹有關,還是與大男人主義和女人大地之母的本性有區別。無論是哪一種方式,我們最後都善用自己的能力把故事說了出來,所以真的要分男導演﹑女導演嗎?
張艾嘉和媽媽
家訓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魏景蒙
外公臉上有兩道傷痕,像是被抓傷的。
“You have scratch on your face!”
他毫不隱瞞半開玩笑地回答﹕
“Yes! A scratch by a bitch!”
他對外孫女也太誠實了吧!
外公身高五呎二、三,既無一身肌肉也沒有俊美的面貌,但他在無數女人心中絕對是一個最有魅力的男人。他的才學﹑幽默﹑真誠﹑活力讓其他男人也無法不喜愛他。
我愛他是因為他留給我的家訓,並遵守至今。
— 政治是政客玩的遊戲,是一條不歸路,玩不起。
— 不要因為有特權而濫用。反而要避免。早年可以有人到飛機艙門口接機,一路快速過關。一併不準用。
— 嘴要謹慎,不需要把重要人物的名字掛在嘴上來顯示自己的地位。要尊重別人的隱私。
— 儘量能夠幫助開口相求的人。尤其是年輕一輩。常常你的舉手之勞是他人莫大的鼓勵。
— 唸書並非唯一的出路。念死書也只能讓人成為書呆子。活用自己的長處,但要“善”用。
— 不要離婚。承諾是一種責任。(這一點是我當年沒有遵守的)
有一天晚上我坐在視窗,時間剛過半夜,大廈入口的木閘柵已下。有車子回來按個喇叭,管理員就從休息室出來開閘。過沒多久,我見到外公的車子駛入,慢慢停在入口。沒有喇叭聲,只見他小小身影下車,自己開啟木閘,把車開了進來再放下木閘。他沒有煩勞管理員,自己能做的事很簡單順手的就自己做了。這一幕,我永遠記在心裡。
和他相處時間並不多也不長,但不知為何每一件事都鮮明深刻。
我偷偷地把他一條蘇格蘭格子喀什米爾羊毛的溫暖毯子在中間剪開一長條縫,往頭上一套,就成了我時髦的披風。有一天他看我穿著它,看了許久然後輕描淡寫地說﹕
“小妹,你這個披風挺好看的。”
許久以後,他寫了幾個字給我。
“人實役物,不可役於物,繪事娛己,不可娛人。”
外公,我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