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業生涯規劃師

    前面兩位回答的夠細緻了,推薦的書也沒有問題,唯一想說的是,居然只有兩個回覆,和購房、戀愛等民生問題,沒法比較,動輒數千條回覆。心理學~任重而道遠

  • 2 # 趙小明心理團隊

    心理學的確是一個不適合自學的學科,所以當我們打算給大家推薦大家自學的一些書目的時候,就會發現非常的棘手。如果你用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去告訴大家,想有一種自學的方式來學習心理學的話,這問題就更難以回答了。

    一隻腳踩在自然科學領域,一隻腳踩在符號學領域

    這問題最難以回答的在於心理學學科本身是一個分裂的學科,它的分裂性在於,它一隻腳踩在自然科學領域,一隻腳踩在符號學領域,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呢,全世界各有千秋。有的學校發文科的學士學位,有的學校發理工科的學位,這就是心理學這個學科的分裂性。那麼不管你學的是文科的心理學,還是學的是偏理科的心理學,上學的時候,我們照樣得文理兼修,偏文科的心理學也得學數學、學統計學、學實驗心理學。那麼偏理工科的心理學要學的東西就更多了,他們甚至要學更多的包括大腦掃描、生理心理學,那麼更不用說對於統計學的要求。考心理學博士時候對微積分要求都是很高的。

    理工科的心理學

    那麼為什麼心理學要學這麼多理工科的東西呢?原因在於心理學的自然科學的屬性要求要進行大量的心理學的實驗,而很多心理學實驗就不可避免地會和醫學、生物科學產生聯絡,所以你必須要有很好的一個數學科學的自然科學的研究的功底,你才可能對心理學能夠進入到更高的一個平臺上去。

    文科的心理學

    大家不要覺得好像文科的心理學似乎就比理工科的心學好學,也不好學。為什麼呢?文科的心理學內容量太大,比如說心理學所涉及到的跟所有的文科它基本上都有交叉,它是個交叉學科,也叫做邊緣學科。比如說說到文學,你可以找到有文學的心理學,有文藝的心理學;那麼說到管理學,你可以找到管理學的心理學;到社會學有社會學的心理學;那麼到藝術有藝術的心理學;而我們大多數從外行進入到心理學自學學習的朋友們,大家所熟知的心理諮詢,其實還只是我們說的心理學學科體系的一個很小的分支。比如說我現在站在我的書架面前,我能看到的是:比如說廣告心理學、軍事心理學、營銷心理學、行為心理學、工業心理學、媒介心理學,那麼也就是說,只要是文科的每一個學科,心理學都可以和他們產生一種交叉學科。那麼有人就會問心理學我可不可以不學那麼多種種類的心理學呢?我只學其中某一個學科可不可以?答案是否定的。

    要學心理學,還就得把各個領域性學,至少你得大概都要讀上一遍,那麼我說的這麼多,大家肯定會想,唉呀那太複雜了!沒錯,學習心理學的確比我們學的任何一個學科都要複雜得多。

    心理學其實是所有學科裡面他最不適合自學的學科

    心理學其實是所有學科裡面他最不適合自學的學科。如果說到數學物理,我覺得你專門研究研究,你都能看得懂,但心理學如果沒有人帶入門,沒有個豐富完整的心理學體系,單獨對某一個新學領域去學習,最終學會的心理學,他都是對人性的誤解、偏差,然後最終害了自己,害了別人。

    那麼我們很多學心理學主要入門吧,大家剛開始入門的時候應該怎麼進入心理學學科呢?我的建議是這樣的,我們剛一入門的時候,首先我們一定要來進入到學院派心理學的基礎學科,因為它能幫助你打下一個基本功和一個基本體系完整的一個框架。

    那麼這個框架的第一本書我推薦的是什麼呢?瞭解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心理學簡史》

    那就是我們學習心理學,首先要了解心理學的發展歷史,所以應該先買一本心理學史來看一看。與心理學史搭配的看的還有包括心理簡史,不過心裡簡史這本書大家要注意它同樣的名字有好多種不同的版本,有些是國內某些人編湊的一個版本,那個就不好了。要買最好的版本的心理簡史。好的心理簡史應該是從古至今把心理學整個發展的脈絡給大家梳理一遍的。

    《進化心理學》

    那麼這本書讀完之後呢,我們就應該去學一學進化心理學,因為進化心理學對我們的價值在於我們人現在身上所有的跟心理有關的形成,其實都是進化中一點點進化而來的,所以看完進化心理學之後,大家才能瞭解到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性格?我們為什麼會焦慮?為什麼會得精神病?原來它都是進化中形成的,而且在我們的進化中一度來說,對我們來說反而是個好的東西。就比如說一個人如果不焦慮,他可能在人類發展歷史中,它可能最早就滅亡了。焦慮是一個保護自己的一個有效措施,所以類似這樣的東西我們應該首先先學,所以先了解一個心理學歷史,再瞭解一個心理現象,人的心理特徵是怎麼樣一步步進化而得到的。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是在進化中起到一種作用的,所以要看看進化心理學。

    瞭解人心理現象的生理基礎:跟大腦研究的一些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看完之後,我們得了解人心理現象的生理基礎,這個生理基礎一般人就只是大腦,那麼所以大家應該看一看跟大腦研究的一些心理學。比如說像我們人的智慧、認知心理學、生物心理學、還有就是和人的心理現象有關的三大系統,比如說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講這些東西的心理學,這些基礎知識最普通的一本書就是我們大學時候學的普通心理學,不過普通心理學還是簡單了。所以大家讀完普通心理學之後,如果覺得不過癮,還可以再看一些與此延伸有關的對大腦進行研究的一些興趣的書目。在大學裡面還有本書叫做心理學與生活,也有不少與大腦研究的內容,也是適合大家去讀的。

    那麼因為心理學又特別容易走偏,很多學心理學人甚至很多專業學心理學人都走偏了。走偏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在上學的時候,他們並不重視心理學體系的完整性,而有偏差的只選擇學習某一型別的心理學,最後使得自己心理狀況出現偏差,自己寫的東西出現偏差,而且自己講的課出現偏差又誤導了更多的人。那麼前段時間大家所知道的像巨嬰國這本書就是典型的一個心理學學習出現偏差之後的一個結果,他對事物、對人性的瞭解都是偏差的。

    為了防止這種偏差:《對偽心理學說不》

    因此,為了防止這種偏差,我們再給大家推薦的一本書,就是叫作《對偽心理學說不》,那麼看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分辨出,在心理學裡面混雜的很多偽心理學,這些東西過去不屬於心理學,它們為了能夠得到一個自己的洗牌的機會,然後搖身一變就鑽進了心理學裡面去,而且很多人真的誤以為它們才是心理學。恰恰相反,這些偽造的心理學對我們很多學心理學,那才是最大的一個誤會和誤解,會引起我們完全走到一個錯誤的領域上去。當然,一旦走到錯誤領域上去之後,很多還自以為自己學的是心理學,實際上永遠都走不回來了,這輩子也不可能真正的能夠進入到專業科學的心理學領域去了。

    群體心理學:《烏合之眾》《網際網路心理學》

    那麼除了這些以外我還想推薦的是什麼呢?我們這個時代正好處於一個臨界點,就是過去時代和現代的臨界點。未來的時代是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時代和過去時代的心理學會完全不同。過去我們人類創造的大多數心理學都是個體心理學的研究,而網際網路時代是研究群體心理現象的,所以為過去我們很多研究出來的心理學的理論在未來時代都要失效,所以在這塊大家要補充一些群體心理學知識。群體心理學的知識首先我建議大家閱讀的就是勒龐的烏合之眾,第二部推薦的書是我自己寫的,網際網路心理學,是想讓大家明白未來的心理學是怎麼樣的,那麼這兩本書讀完之後,大家有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豐富的一個興趣框架體系了,然後再去選擇你所感興趣的一些心理學的領域再去學習,同時,最好能找一個靠譜的老師,逐步的引導你指點你或者聽他的課程、微課,類似這樣東西,一步一步讓自己始終走在一條正確的心理學道路上。

  • 3 # Miss張小豆

    這是你對心理學有興趣的話,可以先嚐試去尋找那些描述在生活上可能由於某種心理活動而出現的行為表現的書籍。這些書籍在很大程度上會換氣看書的人的同感,你也會因此而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奇妙了,人的心理活動也十分的有趣。例如大眾心理學、愛情心理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學現象等等這些書籍都可以把你帶入到初步的心理學世界當中。假設在你閱讀的這些書籍之後想要進一步學習更加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的話,那麼你就可以先考慮去看一些理論性的書籍,例如心理學導論、心理學史、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測量學、認知心理學等等的一些屬於心理基礎學科的書籍,這也是學習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在開始踏入這一行業的時候需要掌握並且鞏固的心理學知識點。在大概瞭解心理學的發展歷史以及心理學的主要內容之後,你就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看看自己比較更加喜歡哪一個方面的知識點,並且以此做出更加詳細的深入理解,例如假設你喜歡人格心理學的話,你可以嘗試去圖書館或者是我在網上尋找相關的人格心理學的資料以及現有的學術研究,看看他們在探討人格發展的方面有沒有一些有趣的研究,並且如果你想繼續在這個領域上發展的話,你也可以嘗試去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或者在這個領域繼續深入學習,你會發現在心理學的世界當中有很多事情都非常的奇妙,研究出來的結果有時候也是十分有趣的。

  • 4 # 瓶子81323

    感謝邀請!可以從自己喜歡的方面看起,比如喜歡兒童心理學就看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如果是喜歡社會心理學那也可以從社會心理學方面看,一般基礎的書有以下幾種:1.普通心理學,他是學習心理學知識方面的基礎書籍。2.心理學研究方法,3.統計心理學4.心理測量學5.發展心理學6.教育心理學7.社會心理學

  • 5 # 芳香心理

    如果你是心理學的初學者,想認真地去學習去探索心理學,我建議你先從基礎知識開始入手。

    市面上關於心理學的書很多很多,但是有些書帶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觀想法,有些書又基本是模仿別的書而寫出來的,還有的書簡直瞎扯一通。

    初學者適合的心理學書我推薦幾本,好多書的內容其實都是從最基礎的心理學裡面演變的,我附上了些目錄,可以更直觀的看到書中主要內容。

    1.最基礎的心理學書《普通心理學》,從心理學是什麼到心理學的發展再到研究,很值得學習的一本書。2.津巴多的《心理學與生活》

    3.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4.《變態心理學》可以及時發現一些異常心理。5.《發展心理學》,市面上好多家庭親子教育的內容,就是從發展心理學某些知識點延伸出去的。

  • 6 # 鵜鶘心理陳小康

    心理學包含的內容非常的多,種類非常的廣泛。不知道題主所說的是哪一類的心理學入門書籍,那在這裡,我就從不同方面來推薦一些書。

    這本書是入門心理學的必讀書籍,基本上包含了普通心理學的所有知識,可以讓你對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些瞭解。這本書通俗易懂,深入生活,可以將心理學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聯絡起來。

    如果你對精神病人感到好奇,那你可以去看這本書,這是對精神病人的一些訪談手記。裡面講述了一些心理障礙患者的所思所想。你可以瞭解到所謂的瘋子或者天才的內心世界。其內容已涉及到佛學,宗教,生理學,等眾多領域。

    心理學其實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在它的發展中,會涉及很多與自然和社會相關的心理學實驗,那麼這本書中就介紹了非常著名的40項研究。在這裡,你可以瞭解心理學的一些發展以及這些研究帶來的後續影響

    如果你對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感興趣,那麼這本書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用他畢生的經驗總結出了這本書,給心理治療師作為工作的備忘錄。透過這本書,你可以,初窺心理治療的面貌,理解心理諮詢師是怎樣工作的。

    當然,這僅僅是眾多心理學讀物中的,寥寥幾本並不足以深入瞭解心理學,如果你對某一個方面感興趣,比如心理諮詢,繪畫治療,社會心理學或消費心理學可能要深入去看幾本相關領域的書籍。

  • 7 # 鵜鶘心理

    其實真的沒什麼好推薦的了。心理學我感覺如果你只是一般性想了解了解,而不是專業去從事的話,我想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說法,因為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都不一樣,喜歡的都不一樣。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夠給你一個統一的答案。就像我自己,我感覺先是要看看一般心理學常識性的東西,看看心理健康的診斷標準,瞭解有哪些大致的心理流派,各自有哪些特點以及治療的基本原理。看看心理問題的種類等等,再初步瞭解一些專業術語和技術。這類的書網上或者實體店裡都是很多很多的。只要你找到心理學板塊,就能找到這種書。瞭解這些基本知識後,可不要以為自己就可以豬鼻子插蔥裝象了。這些僅僅只能說是瞭解一些概念而已。我個人總認為學習心理學是要靠天賦和悟性的,不是每個人都能適合的。我們現在的心理學理論基本上還是來源於國外,是不是真的適合華人的心理特點,這還需要打個問號。所以我會去看一些中國傳統思想的書,來驗證這種理論和我們華人思想的契合度。除了一些古典的思想,對於現代心理學家的著作,我個人對於朱建軍、楊鳳池、李子勳三個人的書比較關注一些,因為作為本土化的心理學家,他們相對來看,在結合理論與華人心理的實際上還是做得比較好一點。當然,如果你對哪個流派特別感興趣,也可以去找那些代表性人物的專著來看看。

    要是你想以後專門從事這個行業,我想你還是需要經過系統的培訓,這個心理學專業知識不是自己能夠自學就可以學好的了。

  • 8 # 霸王課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的的科學,並且與我們的生活、職場息息相關。想要學習心理學的知識,首先要多看一點心理學的書,尤其是專業性強一點的,比如:

    《心理學與生活》

    這本書是入門心理學的人一定要看的書,它是心理學基礎教材典範之作、是經典理論與科學研究的完美結合、貼近生活與實踐。這本說一共是18章的內容,從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和感覺、知覺、意識、情緒、智力等方面來寫作。

    你在書中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比如含羞的原因。為什麼有的人會害羞,而有的人不會害羞。有一個原因是“天性”所致,有的人從一生下來,就與不熟悉的人或環境接觸時,顯得拘謹和不大方。還有可能是在小時候,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誤,從而被人嘲笑,於是不再敢表現自己。

    《社會心理學》

    津巴多曾評價這本書的作者戴維邁爾斯清新、嚴謹的寫作風格,優雅、雄辯的文辭在當今整個心理學界無人能出其右。

    這本書一共有13章,它涉及到的概念比較多。比如社會思維、態度和行為、從眾和服從、說服、親密關係等。

    《自控力》

    這本書既是一本心理學,又是一本時間管理、自我管理的書。它對於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分鐘,總是月光的人來說非常有學習意義。跟著作者的思路和書中的內容,你能有所掌握自己的時間和生活,並且它會教你瞭解為什麼會失控。

    綜上所述,心理學涉及的知識涵蓋面較廣,我覺得想要系統地瞭解一下心理學,可以把心理學考研需要看的書看一下,然後再看一些其他的心理學書籍。

    ——END——

  • 9 # 行者無疆中

    我上大學的時候看過兩本書,戴爾卡耐基的兩本書,我覺得非常好,曾經推薦給朋友,讀了說不錯《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優點》,你可看看。

    我只看了兩本書,個人覺得,思維方式還是有很大改變的,起碼生活中事情,我處理起來還是得心應手的,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思考,什麼時候應該放下,大腦就像蘋果手機系統一樣,從來不需要清理垃圾的軟體,但也從來不卡機,所謂學以致用,我覺得這就是這個道理。

  • 10 # 思悟心蕾

    學習心理學有兩個方法,一種方法就是看書,《普通心理學》該書都是一些比較系統規範的理論知識,還有另外一方法就是踐行。我的心理學修養主要是走的是後者,只學不用只能成為之上談兵。我是在無意識的幫助他人之中,逐漸發現自己對心理學的修養在發生提高的。心理學參悟的深淺,取決於自己心境的程度和層次。我則把心境劃分了很多層次。最初的五個層次就是用不同的心境去詮釋心理學就有不同的收穫。

    第一個境界,就是發現心理學問題,但是發現了就是處理不了,是有點尷尬。但是要堅信這樣的一句話,發現的問題不算問題,發現不了問題才是大問題。

    第二個境界,就是撫平心理存在問題,撫平一個缺陷和漏洞需要的不單單是知識,更需要智慧的滋潤,每撫平一次心理問題就會讓自己成長一步。

    第三個境界,就是覺察心理問題的規律性,這是由淺到深,從牙牙學語到咬文嚼字的開端,同時也是真正開啟了從智到慧的演變。

    第四個境界,就是思考,我們祖先遺留下的知識太多,同時知識的另外一個名詞就是——學問,意思是指學前人留下的,並且能夠詮釋出未知的答案來。只學不問只能成為一個書痴,只問不學,真理永遠不會存在自己腦海裡。

    第五個境界,就是明悟,能夠做智者的人在當今世界可以說數不勝數,但是能夠做到慧者的則是寥寥無幾。

    總之,學一門知識,不但是看看這麼簡單,一定要鑽進去才能詮釋出自己生命智慧的火花。同時也是使得自己成為人上人的開端。

  • 11 # 心夥伴

    對於比較理性的朋友來說,最感興趣的應該是這兩門學科了,第一是物理學,第二是心理學,物理學的詮釋為根據身邊之間已知物體的相互關聯,然後推匯出一個我們未知的世界,可以理解為物理學能帶我們瞭解整個世界。

    而心理學,它是根據其它生物個體為樣本在經過多次測試後,最終得出的人類心理行為準則,也就是它帶我們瞭解了自身。比較適合心理學初學者的書,有這三本,一般來說,初學者都想看比較有意思的書,而不是呆板或沉悶的書。

    1、怪誕心理學

    這本心理學書籍,專門研究那些比較奇特的人類行為,最終得出更加奇特的解釋,透過這些,大家平常在生活中都能看見的行為,怪誕心理學能夠告訴你的東西往往更多,而且是你不曾想象到的,在這本心理學書籍中,有一些試驗的確做得十分之巧妙,讓人回味無窮。2、三分鐘愛上心理學

    影響力這本書主要是從人類個體與人類社會群體之間產生的互動,然後推匯出回饋給雙方的影響力,這本書是一本有關於營銷的心理學,當你看懂了十之八九後,也許受益無窮。

  • 12 # 東疆血

    心理學方面我也是自學的,聊聊自己的經驗,僅供參考。

    第一本是《行為心理學》,感覺相當枯燥,是咬著牙看完的,而且看完後感覺想白看了一樣,但是後來在看關於心理朱德術,感覺很容易看懂,這本里很多東西都是心理和行為的基礎關係,還有一些基本概念化解釋,對以後學習心理學幫助很大。

    第二本忘記書名了,是關於催眠的,催眠技能沒學會,但是反催眠我是實打實的學會了,這個對我的幫助很大,以後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最喜歡和別人聊,我可以非常準確的發現他們的心理暗示手法,對所有的催眠技巧都有本能的抗拒。呵呵,感覺這個屬於自我保護,能保證自己的心理不受影響。

    看完這兩本書後,就找自己感興趣的看吧,我以後看到有變態心理學、犯罪心理學、預審心理學、心理戰等等。

    對心理學高興的人95%都有窺探他人內心的想,這和偷窺沒啥區別,呵呵,只是心理偷窺更高大上一些。

  • 13 # 一起書店許新悅

    文章開始前,我們進行一個小實驗 請你閉上眼,聯想一下「面具」和「生活」這兩個詞彙,並記錄最先跳出來的三條資訊。 「每個人都要帶著面具生活,為什麼?」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帶著面具生活?」 「帶著面具生活,你累嗎?」 「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帶著面具生活。」 …… 不知道以上列舉的幾條資訊中,是否有你的答案,這是我在搜尋引擎中隨機搜尋的結果。

    「面具」這個詞,在如今的生活感悟中,大多隻能算是一個貶義詞。追根溯源,面具在遠古時期,是人們出於對神靈和大自然的敬畏,而製作出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

    為何我們會漸漸扭曲了「面具」的含義?為什麼保護我們的工具,現在卻變成了痛苦的枷鎖?這是因為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類的思維和情感也越發複雜,如果我們無法正確認識自身人格的多樣性,就會為自己「擁有兩幅面孔」而感到虛偽、自責和痛苦。

    著名心理學家黃國勝先生所著的「隱藏的人格」一書,透過剖析「人格面具」的型別、形成原因及變化過程,並結合眾多實際案例,向廣大讀者解讀心理障礙及內心痛苦的來源,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變化。不論是積極的、消極的、光明的還是陰暗的,只有正視自己內心的各種聲音,找出隱藏的事件原因,才能讓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去追尋我們想要的生活。

    一、究竟什麼是「人格面具」呢? 人格面具,意指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範或模式。它是社會化和社會適應的產物。 成長就是不斷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過程。 而人格是由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表現(即人格面具)構成的。

    以上書中的解釋,是不是讓你對「面具」的理解,更加正面一點了?其實你也可以用另外一種解釋代替,那就是——人類在生存和成長過程,由於外界資訊而自動形成的一種高階的「自我保護機制」。

    就好比我們在職場工作, 白天我們在處理各種事物時必須保持冷靜、專業和謹慎的形象,以此獲得更好的工作表現和升遷機會。到了夜晚,和朋友聚餐時我們又展現出幽默、豪爽和隨性的一面,讓大家喜歡。回到家中,面對父母我們可能是一副乖巧、穩重的模樣,在丈夫或者妻子面子,又要展示不常見的親暱和性感。這應該就是大家所謂「不同的面孔」吧。但是這些戴著不同「面具」的你,難道就不是真正的你了嗎?只能說當你面對不同情境時,你會調動你對生活的認知,來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應對,這就是人性的「趨利」本質。而這些不同的行事風格,最終組合成了你作為一個社會人的面孔。

    如果丟棄社會人的一面,在我們身體裡存在的就是所謂的「動物性」。 在人類社會還沒有建立起來的遠古,原始人餓了就吃肉,渴了就喝水,性也只是繁衍的一種手段。不會考慮不同的食材要用不同的烹飪手法,不會考慮不同的場合要穿不同的衣服,不會考慮面對不同層級的人,例如長輩、同輩、晚輩之間的語言區別。所以一個現代人,必定是由社會性的「人格面具」和動物性共同組成的。

    二、每個人的「人格面具」是怎麼形成的呢? 「人格面具」主要透過內化和實踐兩種方式形成。「內化」也稱模仿,就是把他人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乃至思想感情記錄下來,形成客體面具。實踐,就是透過身體力行把自己的言談舉止和思想感情記錄下來,形成主體面具。

    嬰兒的第一個「人格面具」——「寶寶面具」的形成,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先「內化」後「實踐」的過程。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人格面具的,他接觸到的第一個客觀面具就是「媽媽面具」。我們常會聽到年輕媽媽說「我家寶寶只認識我,只要我抱。我一離開他就會哭呢」,因為即使嬰兒還不能看清楚和理解世界,但是他依然能透過微弱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感知到「媽媽面具」。

    當我們剛剛脫離了母體環境,處於一種完全陌生的環境時,是非常需要安全感的,而「媽媽面具」就是他獲取需求的第一個介質,也就是客觀面具。在與「媽媽面具」互動的過程中,嬰兒會逐漸形成他的行為模式,就像人們常提醒的「你不要老是抱著孩子哄他睡覺,這樣他以後都會讓你抱的」,這就是透過媽媽形成的「寶寶面具」,也是人生命中形成的第一個主觀面具。

    這個觀點甚至可以深入到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為什麼教育學家常常提倡家庭是「最重要老師」,就是因為父母在孩子「人格面具」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客觀面具的作用,這些直接影響了孩子主觀面具的形成。就像我們常看到很多卓越的音樂家、演員,他們的父母也多是文藝工作者,很多傑出的企業家,家中也多是有成功經商的長輩。

    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亦是一樣。我們常會抱怨他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做,因為這個時候他們還並沒有形成「職業面具」。進入不同型別的企業,會成就不同的「職業面具」。在全球五百強企業和在普通小型私企分別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即使學歷、知識等起點一樣,透過「內化」的過程,最終都會形成完成不同的「職業面具」,而在之後的「實踐」過程中,能使「職業面具」得到什麼樣的昇華,這就取決於自身的特質和能力,最終會形成每個人獨有的,並影響他人的「職業面具」。

    三、心理障礙是如何形成的?你為什麼會帶錯「面具」任何一種心理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透過「人格面具」而表現出來的,所有心理障礙都是面具障礙。

    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多的「人格面具」,才能較好地適應環境。但面具多了,互相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當矛盾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內心衝突。

    「面具」之間的矛盾,一方面,來自面具和麵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則是來自於面具出現的時機和情境之間的不恰當性。若不好好處理,激化的後果往往會造成「人格分裂」「邊緣性人格障礙」「躁狂與抑鬱的雙相障礙」「強迫症」「矛盾性依戀」「決策困難」「衝動控制障礙」等等十幾種心理障礙。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面具和麵具間的關係。

    第一種,是面具和麵具間可以和平相處,比如你的「職業面具」是一名老闆的秘書,你每天保持微笑,彬彬有禮,所有檔案都處理的井井有條。然而你的「媽媽面具」是一個有主見又嚴格的形象,能很好的照顧孩子的衣食,但是面對孩子的過錯和任性,也會堅守你的觀點。雖然這兩張面具有一定的不同點,但是共存下來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第二種,是當兩張面具的表現完全相反。從心理學產生的原理來說,「人格面具」一般都是成對出現的,擁有一個勇敢的「面具」,也就會產生一個「膽小」的面具,往往這一對相反的面具,若誰在你的人格中佔了上風,那麼你的決定就會傾向哪一種特質。所以我們常在做決定時,彷彿有兩個人在你的心裡對話,這就是面具與面具之間的溝通,是我們人類心理學中最基礎的活動表現。

    而第三種,就比較危險,你心裡的某一個「人格面具」被隔離,無法和其他的面具溝通,久而久之壓抑下去,最終爆發時,就會造成人格障礙。一般這種隔離型的「人格面具」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他的相反面具太過於強勢。我高中時有個室友,她一直是大家的“開心果”,經常被大家開玩笑也不會生氣,寢室裡的苦活累活她都搶著幹,可是突然有一天,她居然拿著剪刀差點刺傷了一個同學。後來我們才知道,她是因為期末考試沒有考好崩潰了,導致發瘋了。她的初期算是非常強勢的「討好者面具」,將自己的「廢物面具」完全壓制,可是由於成績的下滑,他無法遮掩也無法改變時,最終爆發出了「衝動控制障礙」。另外一種,是由於收到了某種重大的創傷,平時被自我防禦機制給保護起來,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爆發。例如一些女孩很小的時候被性侵,雖然那些記憶不是特別清晰,但是長大後遇到男人或者更加親密的行為時,往往就會爆發出來,形成心理障礙。

    接下來,我們再談談,面具和情境之間的關係。

    其實這一點非常好理解,我們身邊每天幾乎都會發生。最常見的就是夫妻間,比如丈夫是一個公司的領導,如果每天下班回到家中,他依然還用管理下屬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妻子,那十之八九,今晚一定是一個爭吵的夜晚。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及時進行「面具」的更換。

    也許有人會問,這麼複雜,難道我們就不能甩開這些面具嗎?

    提出「人格面具」理論的瑞士心裡學家榮格用一生向你證明,你甩掉他的下場只會更慘。他在幾次學術研究的鼎盛時期,都企圖甩掉自己的「人格面具」,迴歸自我,例如和弗洛依德決裂,例如拋棄之前的研究成果幾次開啟新的領域,導致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最終在70歲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寫下了他的學術研究和自傳,向人們證實了,任何人都是不可能丟棄自己的「人格面具」而生存的。

    你只能學習如何與自己的「人格面具」和解,如何幫助你的面具們進行溝通,如何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使他們整合成真正適合你的,健康的「人格面具」,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生活。

    四、如何重建「面具」,讓我們健康、快樂的生活。 「人格面具」一旦形成,永遠不會消失。所謂消失或消滅,其實就是壓抑。壓抑的面具遲早會衝到前臺,導致心理障礙發作,或者干擾當事人的行為。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接納和整合。

    我們來探討一個書中提到的著名案例,電影《致命ID》。

    電影的主人公因為一起殺人案被起訴,由於他是多重人格患者,身體裡擁有11個人格,因此專家們在如何處置他的問題上存在很大爭議。最終專家們設定了一個場景,引出了全部的人格,決定要找出他的殺人人格,並試圖對他的人格進行整合。可主人公的幾個人格陸續被殺,致使他的人Grand SantaFe發緊張和混亂,接著心理專家利用「保鏢」的人格,認定了「假警察」的人格就是兇手,並與他同歸於盡。只有妓女的人格活了下來,她改過自新,搬到了其他的城市生活,可是她還是被人殺了,原來還有一個小孩的人格活著。最後,小孩控制了主人公,並殺掉了現實生活中的心理專家和獄警,並越獄逃跑了。

    在破案的過程中,心理專家多次被小孩人格誤導。因為心理專家一開始是抱著揪出兇手的目的在進行觀察,而不是用治療的角度去觀察。如果他能更深入的去了解每一個人格的生成原因,並且利用面具間的對話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或許他就不會被小孩人格誤導。

    為什麼妓女人格會活下來?主人公的母親就是一名妓女,按道理他應該是他兒時的陰影和創傷,在所有人格融合後,不應該留下一個負能量如此強大的人格。既然留下了,那一定是還沒有真正的融合,他只是帶著「角色面具」,真正留下的,是「小孩面具」,這個面具代表了主人公兒時受到的所有屈辱,所有創傷,致使他痛恨所有人,致使他有強大的力量壓制和殺死了所有其他的人格,最終成為了復仇的使者。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告訴我們,

    要重建面具,必須要對其進行分化和整合。分化就是要把各個面具區分出來,整合就是要把梳理或對立的面具統一起來。

    你可以回顧自己的一生,那些重要的階段,記憶深刻的事情,對於你而言重要的家人、朋友和愛慕者,找出形成你「人格面具」的原因,千萬不要回避那些你不想碰觸的回憶,你越是壓抑,他們就會在暗處,滋長成更強大的惡魔,第一步,你必須面對和接受他們。

    然後介紹你的面具互相認識,想辦法進行溝通和對話,找出折中的辦法進行融合。就好像《致命ID》這部電影中,最後剩下的妓女和小孩的「人格面具」,我們嘗試思考一下,小孩人格對於妓女人格的怨恨來自母親,母親不僅是妓女,並且經常打罵他。如果心理專家能做好調查,有意識的引導小孩去了解自己母親的生活,瞭解妓女的無奈,妓女的悲慘以及母親打罵他的原因等等,只要小孩對妓女的人格產生了「共情」或者「憐憫」,或許小孩就不會在最後殺死妓女,也許也不會殺死現實中的人們。這就是面具間溝通的作用。

    作者黃國勝先生,是一位致力於心理治療本土化的專家,從事臨床研究三十餘年,對於榮格提出的「人格面具」研究頗深,《隱藏的人格》一書的寫作的角度和方式,都極容易讓人理解。

    對於專業人士來說,黃國勝老師分享的治療方法,是非常值得實踐和研究的課題。而對於更為廣大的讀者來說,本書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大家正視都市生活壓力所帶來的焦慮、抑鬱、躁鬱等情緒通病,讓你知道你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並不是「廢物」或者「無藥可救」,你只是需要更科學的指引,甚至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讓我們為自己戴上這世間最美的「面具」,就像戴上一條無與倫比的項鍊,就像戴上結婚時神聖的鑽戒,只有你學會了解自己,正視自己的一切,你的「面具」最終才會無堅不摧,

    你才能允許自己被別人愛,也才有可能真正的愛別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年後黃猿還能團滅草帽海賊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