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離的私家筆記

      

    《後漢書·張衡傳》中,對地動儀的記載也就只有196字,未提及任何具體構造和原理。

    而教科書上地動儀的配圖,是上世紀50年代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的王振鐸在196字記載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並遵循直立杆原理設計製作的1:10木質模型,主要目的是“作陳列和宣傳之用”,不能實際用作監測地震。

    無實物流傳、沒有詳細構造和原理記載、也未經有記載的確切的實踐檢驗。

    《南齊書》中有個故事:宋武帝北伐大勝,繳獲了一具指南車,但是徒有外表,內部機械已經失去,但這畢竟一件重要禮器,又是北伐的戰利品,當然要給天下人看看,於是每次皇帝出行時,就“使人於內轉之”——就是讓人躲在車中,操縱指南車上的木人,以保持它始終指向南方。

    由此可見,地動儀和指南車,這些在古代是否真的成功執行過,目前都無法斷定。

  • 2 # 笑嘗歷史百態

    先說說地動儀吧。在文獻中記載,地動儀可以預測地震發生後的方位。

    1、地動儀本身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地動儀,其實是根據王振鐸的設計復原的。所以不存在博物館收藏一說。

    2、地動儀是否存在也有疑慮。

    地動儀受到地震波衝擊時,銅柱就倒向發生地震的方向,推動同一方向的橫杆和龍頭,使龍嘴張開,銅球下落到蟾蜍嘴中,併發出響聲,以提示人們注意發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時間和方向。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麼敏感,人們感覺不到,地動儀感覺的到,那麼製作地動儀的人是怎麼離開做好的地動儀的勒?周圍的腳步聲,車馬聲是不是比千里之外的地震波更強烈?怎麼判斷這是地震還是其它因素?

    再來說說指南車吧

    它與指南針利用地磁效應不同,它不用磁性。它是利用機械傳動系統來指明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其原理是,靠人力來帶動兩輪的指南車行走,依靠車內的機械傳動系統來傳遞轉向時兩車輪的差動來帶動車上的指向木人與車轉向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使車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指南車出發時設定木人指示的方向,“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西晉崔豹所著《古今注》及《志林》等古籍說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作大霧,黃帝造指南車為士兵領路

    指南車作為木質結構,古代文物很難儲存,這也是為什麼博物館沒有收藏的原因。

  • 3 # 星輝650

    指南車早有文獻記載,地動儀也有文獻記載,

    雖然都是根據文獻資料仿製復原,但基本可以證明文獻所言不虛,

    指南車雖無直接出土但文獻記載一直不斷提到,且隋代北宋都有輪槳船利用其相關原理機制,

    地動儀,文獻記載明確,雖復原之路並不順利,前幾版,功能上不夠靈敏,但後來一版重新理解督柱一詞後採用懸柱,實現了文獻記載的功能。

    可以肯定文獻不虛,原理真實。

    文獻,壁畫有圖,有文字註解,

  • 4 # 奧卡姆剃刀

    張衡地動儀和指南車大名鼎鼎無人不知,這兩樣東西是中國古代科技的代表,雙雙登上了郵票畫面。

    但令人遺憾的事,這兩樣東西並沒有出土過,現在的模型都是幾十年前做的。

    張衡地動儀就不必說了,這個裝置並沒有出土過。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有一個叫王振鐸的文物修復專家,根據19個字的古文獻想象製造出來的,其“直立杆”原理已經被學術界徹底否定。

    指南車起到的並不是利用地球磁場的指南針作用,而是利用差速齒輪和離合機構所實現的定向功能。

    出發前將指南車的小人的手臂指向固定的方向,在行進過程中由於沒有參照物,車頭向左諞了,而小人的手臂會指向反方向的右邊,甭管車頭往哪個方向拐,小人手臂總是指向固定的方向,這對行軍具有重大意義。

    這個設計思路是成立的。但限於古代的工藝水平和實際路況,其實用性恐怕要大打折扣。

    核心原因是差速器所產生的誤差會逐漸積累。時間不長就會徹底失去方向。

    近幾十年來,很多人包括中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差速器,用來複原指南車的固定指向機構。

    雖然利用了現代高精度的工藝方法。但也只能在光滑平面上做短暫的演示,在崎嶇顛簸的山路上依然存在著誤差快速積累並導致最後失去方向的問題。

    缺少標準方向,從而形不成能夠消除誤差積累的負反饋機制,這是核心的工程原因。

    所以說,指南車這種機構並不太靠譜,還是依靠地球磁場的指南針或導航定位衛星系統才能夠持續不斷的給我們提供正確的方向。 地動儀和指南車在更大意義上來說,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盤核桃應該怎麼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