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些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在家吵架鬧矛盾。使孩子也陷入煩躁、消極的環境中。這樣的孩子怎能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昂的學習熱情呢?那麼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生活環境?有好的建議,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吧。謝謝!
3
回覆列表
  • 1 # Anne1547371

    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我覺得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自己要追求進步,培養美德。

    用習慣培養習慣,用人格陶冶人格。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就是什麼樣的人。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就必須讓自己努力成為具有高尚人格、諸多美德和良好習慣的人。這樣孩子在你的影響和薰陶下,就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成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 2 # 簡效育兒

    老人的育兒方式真的是和我們的不太一樣。每次我兒子哭鬧,不聽話的時候,我爸媽都會說,就是欠打,打一頓,下次他就不敢了。對此我不敢苟同。

    一開始,我爸媽會輕輕的在孩子的屁股上拍兩下,表示懲戒。我看到了,立刻就制止了。我告訴他們,打輕了,跟本沒效果,而且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打重了,你們捨不得,孩子也吃不消。況且,即使你們自己覺得是輕輕的拍了一下,在孩子那裡,也可能是很重的。畢竟,孩子只是個孩子而已。這樣,孩子再哭鬧,他們就不會再動手了。

    類似的情況,我會分析利弊給他們聽。畢竟,是要長期住在一起的人。既然如此,只能好好的說,畢竟,老人們心裡面是疼孩子的。只是方式和觀點不同罷了。

  • 3 # 壹父母

    孩子的許多病患與精神心理因素和家庭、社會環境有緊密的關係。尤其對於嬰幼兒,父母長輩的精神狀態、思想認識、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形成了兒童生活中最重要的小環境,這個小環境也是核心環境。

    家長都非常愛孩子,給孩子的生活增添非常多的內容,儘可能的滿足孩子的需求,甚至創造條件超前的滿足孩子,出發點非常好。但是,大家都知道,植物在幼小的時候,是不能施肥過多的,因為它的根系還不發達,無法吸收太多的養分,澆了太多太濃的肥料,反而會把小樹的根燒壞,導致小樹的枯萎。

    現在的孩子常常因為吃的太多、太好,導致消化不良,不光是食物,在物質和精神上的補給也太多太好。家長們都會關心孩子的營養,關心孩子吃什麼藥,很努力的去尋找好的知識和技能讓孩子學習。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會不會接觸的太多了?現在物質過剩、資訊過剩,很多東西一想要就能得到,如果沒有“孩子需要什麼”的鑑別力,有時候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干擾。

    這些現象的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原因,我們現代人缺乏古人那種舒緩而安靜的精神環境,我們大人活的非常焦躁不安,無法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柱,不僅僅是生活支柱、經濟支柱,最重要的是精神的支柱。打個比方,孩子是一塊小磁片,父母是一塊大磁鐵。尤其是0~3歲的孩子,這個階段從心理學上來說,自我還沒有顯現,是一個相對無我的狀態,他/她的精神狀態和節律是與父母的精神狀態和節律,乃至整個生活環境的狀態和節律同步的。

    作為父母,要有意識的讓自己的震盪減少,讓自己的意識、精神、內心清晰穩定,不亂不暴躁,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滋養。這些無形的東西,遠遠超過我們用金錢、用關係得到的資源。我們現在太在意那些有形的東西,但是這些無形的東西,作為父母可以做到的卻不做,這就是捨本逐末。

  • 4 # 紐哈頓國際早教

    在育兒的過程中,一個良好的育兒環境,不僅對孩子的生活成長有幫助,而且有助於提高家庭的和諧氛圍。試想一下,我們看到溫馨的場景,從視覺和感覺上給人一種輕鬆愉悅的感受,心裡壓力慢慢變小,整個人變得平靜。

    那麼如何營造良好的育兒環境呢?給大家分享3個小方法:

    ①,家庭中的育兒理念是一致的

    在早教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父母和老人(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的育兒理念會有差異,有的時候甚至截然不同,這裡面或許有很多原因,包括:思想觀念、經歷、個體差異等等,因此,家庭中的育兒理念一致,不僅有利於家庭的和諧發展,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營造出了溫馨的育兒環境。

    這樣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老人可能害怕孩子生病,會把孩子捂得嚴嚴實實,在家裡亦是如此,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應該在外面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這就是不同的育兒方式,我們要選擇科學有效的。

    ②,孩子所生活的地方是健康安全的

    最基本的是,為孩子的健康著想,孩子所住的房子起碼空氣指數需要達標,給孩子買的玩具最好是大品牌或者正規廠家生產的,不能因為貪圖小便宜或者買低劣產品,這樣會起到反作用。總之孩子所能接觸的東西,包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玩的玩具等等,在正規的地方去購買。

    在育兒的階段,特別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樹立良好的榜樣,給孩子傳遞正能量,而不是在孩子面前爭吵、拌嘴以至於冷暴力,在孩子看來,心裡會受到影響,負面情緒會阻礙孩子健康的發展,甚至影響到孩子的性格以及今後的人生。

    因此,育兒的過程中,父母給孩子傳遞溫暖的愛,讓孩子感受到美好的氛圍,在充滿童趣和正能量的環境中,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

  • 5 # 諾亞的生活

    溫馨和睦的家庭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感覺有安全感投入到學習中去,作為父母要給孩子孩子一個溫暖和睦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溝通尊重孩子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讓孩子在學習當中遇到困難願意和父母找到解決問題,不要把考試的成績當作孩子成敗的標準,孩子有進步就表揚,跟孩子說不要驕傲,退步了不要指責孩子慢慢溝通,和孩子找問題一起解決問題,良好的成長環境對孩子學習成長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長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 6 # 傑睿麻麻

    每個媽媽都會盡最大努力來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事實上,溫馨的家庭環境影響要遠遠大於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哪怕家庭再窮,只要家人間充滿溫情,孩子就能在歡笑中幸福快樂的成長。溫馨幸福的家庭是媽媽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能夠為孩子的身心成長注入生機和活力,讓孩子對生活充滿自信和勇氣。

    工作忙、加班掙錢、為了以後能更好地生活等等······這些都不能作為家長疏遠孩子的藉口。孩子需要的不是一臺“賺錢的機器”,這話我經常會對我的老公說,所以孩子需要我們家長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吃穿等物質要求固然重要,但是心靈的飢餓才是最可怕的。孩子在學校承擔著很大的學習壓力,回到家裡,他們急需來自爸爸媽媽的關懷和支援。

    另外,即使再溫馨和睦的家庭,夫妻之間也難免會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但切記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研究發現,嬰兒能“聽懂”聲音中蘊含的情緒,即使在熟睡中也是如此。美國俄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透過對20名6~12個月大的嬰兒的大腦進行掃描發現,同樣在熟睡時收聽研究人員播放的明顯帶有憤怒情緒的話,來自矛盾衝突較多的家庭中的嬰兒,其大腦中負責壓力和情緒調節的部位做出反應更為強烈。因此,心理學家認為,嬰兒經常處於吵架等衝入環境中,會影響到嬰兒大腦處理情緒和壓力的方式。

    根據調查顯示,有85%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父母吵架。所以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

    可人非聖賢,如果真的吵起來了,也要及時的去彌補會給孩子造成的傷害:1)安撫孩子的情緒,及時跟孩子溝通爸爸媽媽吵架的原因,告訴他們吵架是因為意見不和,而並非因為孩子,降低孩子的自責心理;2)千萬不要跟孩子訴苦或指責另一方;3)大人之間及時處理好關係,當著孩子的面和好,並且勇於跟孩子承認錯誤。

    給孩子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是爸爸媽媽共同的任務。教育孩子也是。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 7 # 兜麥麥

    一個幸福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媽媽被寵愛

      曾有一位爸爸向美國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梅迪納教授請教:教授,你告訴我,我怎樣才能幫兒子考上哈佛大學?

      梅迪納回答說:從現在開始,你回家好好愛你的老婆。

      究其原因,梅迪納回答說:在美國,對學業成就的最佳預測指標,就是家庭情緒的穩定性。家庭情緒穩定性大部分可被妻子的情緒所預測。

    所以說媽媽的情緒是否穩定關係著這個家庭情緒的穩定性,關係著孩子的成長和成績。所以想要讓家庭情緒穩定那就要家庭的女主人能夠情緒穩定,最好的辦法就是好好寵愛她。

    爸爸被尊重

    一個被寵愛的女人,會容光煥發,溫潤如玉。一個被尊重的男人,則會精神飽滿,神采奕奕。男人越寵愛女人,女人則會更尊重男人。女人越尊重男人,男人則會更愛女人。愛情如此,經營家庭也是如此。妻子尊重丈夫,丈夫更愛妻子,家庭則更溫暖。

    所以經營家庭和婚姻的真諦就是愛與尊重,充滿了愛與尊重的家庭才是一個和諧而溫馨的家庭。

    孩子被接納

    看了這句話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說:“怎麼會不接納自己的孩子呢?”其實仔細想想我們的日常,每一次對孩子發火,真的都是因為孩子錯了嗎?還是因為孩子的所作所為沒有按照你的意願?

    所以做到真正的接納孩子不容易,作為家長總覺得無條件的接納會把孩子寵壞,但是在孩子看來能否被接納又是自己判斷的標準。

    幸福的家是這個樣子的

    家庭是母親的世界,父親的王國,兒童的樂園。

  • 8 # 飛媽叨劇

    首先,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第一位,父母的作用是誰都無法取代的。李玫瑾教授說“再窮也要自己帶孩子”。在《媽媽是超人》中黃聖依的孩子安迪要啥有啥,但惟獨缺少母愛,看過的小夥伴們既羨慕又有點同情安迪,每個孩子最喜歡的應該是父母,跟父母最親才是最健康的。小孩子的世界很簡單,誰陪伴他最多,他就跟誰最親,這種最本真的感情,是再優越的物質基礎,再良好的教育資源都替代不了的。

    其次,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影響孩子。我們可能壓力大,可能遇到不順心的事了,可能累了,但回到家時請耐心對待孩子,不要讓孩子成為您的出氣筒。夫妻雙方有意見時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有很多家庭,夫妻雙方並沒有多麼高的文化,但孩子仍然積極開朗樂觀,因為他們脾氣好不吵架,對孩子有耐心,孩子並沒有接受那麼多的負能量。

    第三,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孩子小時都是模仿父母的,所以父母要先管好自己,孩子自然就服你。

  • 9 # 每天學點兒國學

    對於“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要怎樣做?”這一問題,我認為,最為關鍵的,是要營造一種好學上進的書香家庭氛圍。

    一、家長自身要有意識地培養讀書興趣。

    目前,社會上多種經濟成分共存,各階層貧富差距拉大,造成一些社會成員心態浮躁, 一些人崇尚享樂主義,一些人只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缺乏長遠的眼光,“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傳統社會中倍受人們尊崇的書香家庭不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直接造成的影響是,大部分家庭缺乏最起碼的讀書氛圍,一些家長在人際往來、穿衣打扮等方面捨得投資, 但是在讀書購書、接受教育培訓等方面卻顯得非常吝嗇。

    作為家長來說,一年當中讀不了幾本書,甚至根本就沒有讀書的習慣和愛好,孩子們的課外讀物也非常少,以至於現在的中小學生缺乏應有文化底蘊,只關心學校的考試科目,視野非常的狹窄,寫起作文來,也是無話可說,缺乏必要的思辨深度,語言乾乾巴巴,毫無文采可言。

    對此,建議先從家長做起,有意識地培養讀書的愛好和習慣。

    二、精選讀書書目,制定讀書計劃,言傳身教。

    每年要讀幾本書,讀哪些方面的書,都要有所計劃。最好是結合個人的工作崗位需要,著眼提高個人的工作技能和文化綜合素質來進行書目的選擇,在愛讀書讀好書方面,給孩子做出榜樣。

    畢竟身教重於言教,不能光口頭上督促促孩子讀書,要求孩子讀書 ,而自己卻一本書也不讀,甚至整天光知道玩手機,甚至沉迷於打麻將之類的娛樂活動。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家庭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書籍購置,訂閱各類有益的報刊雜誌。作為家長,下班之後回到家裡,大部分時間用來閱讀書籍、 學習進修,在這樣的家庭氛圍當中, 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自然能夠培養孩子愛好讀書的習慣。

    三、開展親子共讀,指導孩子讀書方法技巧。

    家長要特別注意擠時間,多陪伴孩子,多陪孩子讀書。建議透過親子共讀的方法,加強在讀書方面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透過讓孩子複述書籍內容、講讀書的體會、存在的疑惑等方式,提高孩子的閱讀、分析、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各學科的學習成績,鍛鍊孩子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10 # 薇愛米多

    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是每位家長正在操心的問題。

    首先是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是良好的。家庭暴力,家庭矛盾家庭冷暴力中生長起來的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心理是冰冷的,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長大以後也是暴躁易怒的人,並且這種環境中的孩子也容易叛逆。

    其次,是父母的榜樣作用,言傳身教。最重要的是身教的作用,父母為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孝順父母熱愛生活,熱愛工作,不嘮叨,不抱怨。平時不要老是抱著手機不放,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陪孩子寫寫作業,陪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的習慣。

    不讓外界的不良習慣感染孩子,“孟母三遷”就是這個道理,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環境把好關。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從自身做起,用心去做,只要用心,就沒有做不好的。

  • 11 # 閱芯悅翼1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人生的最初5年,對整個人生將起決定性作用。研究了很多有關於原生態家庭的書籍,發現,家,對於人的一生來說,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為家長,首要任務是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

    第一, 坦然接受童年的“不當”,做一個心態平和的家長

    人,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即使為人父母,原生態家庭依然對我們有深遠的影響。如果家長本身曾經在幼年時候感受到孤獨、自卑、暴躁、冷漠等等情緒的影響。請意識到這一點,不要將自己過去深受其害的經歷再傳給孩子。這需要自我的成長。

    做一個心態平和的家長,聽上去容易,但是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說不定會觸動你“內心深處那個小孩”的神經,使你情緒失控。

    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這點至關重要,這需要我們透過學習和努力,掌握一些技巧,接受自己心中的“那個孩子”,才可以更加平和的面對自己的孩子。

    第二, 多和家人交流溝通,努力帶孩子融入社會

    是的,你沒看錯!多和家人溝通,包括對自己的老公,對自己的父親、母親,公公、婆婆。孩子,只是家庭的一部分。

    如果只注重和孩子溝通,體會他們的心聲,那樣並不是給孩子營造家庭氛圍的最佳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透過觀察身邊人的處事方式、處理衝突的方法,來學習。而不是教孩子什麼,他就會學到什麼。

    很多時候,無形的語言,遠比單純的說教來得更有說服力。

    孩子,從生下來起,就註定要想方設法融入社會。所以,如果想讓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請給他們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

    第三, 以身作則,請做成長型家長

    孩子是透過感官來學習的,如果,家裡人天天玩遊戲、打麻將,孩子註定會迷上這些無意義的活動。如果,家裡人天天吵架,冷戰,那孩子也會耳濡目染中變得刻薄。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請你先努力變成那樣的人。

    如果你希望孩子愛上閱讀,那麼,從我做起,以身作則每天堅持讀書。

    如果你希望孩子擁有良好的決策能力,請保持一種坦然的心態,做一名富有決策力的家長,讓孩子放手去做。

    如果你希望孩子執著於某樣愛好,你也可以嘗試找一樣喜歡的事物堅持下去,做一做。

    以身作者,是最具有影響力的,這樣做不僅會使自己成長,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所以,放下對孩子過多的要求和期望,努力從自身做起,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12 # 九鬥學生心理

    不管貧窮還是富有,不管刀山還是火海,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每個孩子需要的都是積極、樂觀、豁達,永遠願意和孩子在一起,永遠支援他們、理解他們、愛他們、懂得聽他們說話、很少吵架(不是完全不吵架)、但是吵架之後能很快和好、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一起讀書、一起看有趣的電影、一起分享秘密的家長。

    孩子對物質的敏感程度永遠沒有對感受到“父母的愛”那麼強烈,在物質和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之間選擇,我想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選擇後者。

    所以,別以忙為藉口,別以要賺大錢為藉口,別以這麼努力和暴脾氣都是為了家的付出為藉口。孩子要的是關注、陪伴、信任、欣賞,這些關鍵詞總結到最後其實只有三個字,和孩子“在一起”。

    1.積極樂觀,勇敢的面對生活中所有的艱難困苦,以解決問題的姿態和孩子一起成長。

    2.願意聽孩子說話,聽孩子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願意聽孩子說心理話,願意聽孩子表達他們的不滿,願意聽孩子暢談對未來的設想。

    3.願意和孩子一起玩,願意為孩子準備好吃的食物,偶爾買買零食,偶爾一起旅遊 ,偶爾一起看電影,偶爾一起像朋友一樣聊聊天,而不是整天都在催促孩子“快一點,快一點”。

    4.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自己也真心的熱愛閱讀,有空的時候不是在看手機,而是在讀書,認真的讀書,我相信孩子一定會學著你的樣子,讀書,安靜的讀書,豐富自己的內涵,為了孩子,就算你不愛讀書,拿起報紙雜誌裝裝樣子也是好的。

    5.夫妻恩愛,吵架但不相互傷害,始終把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孩子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能夠把前四項都做到位的家長,孩子的學習成績差不到哪裡去。

    愛孩子,關注孩子,願意和孩子一起成長,這就是最好的環境,相比物質環境,孩子更愛的是父母營造出的人文環境。

  • 13 # 熊丙奇看教育

    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首先要明白家庭教育是什麼。現在的家庭教育已經功利追求異化,親子關係變為分數關係、成績關係,這樣的家庭環境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

    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因此,家長更應該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應該在平時生活中多陪伴孩子,瞭解孩子的想法。不親而教,等於無效,有的家長不願意花時間陪孩子,只給孩子佈置任務,這很難有好的效果。有的家長以物質的補償代替情感溝通與價值觀教育,導致孩子養成很多不良習慣,一旦無法滿足物質需要,就抱怨父母。

    有不少家長陪孩子,不是陪伴孩子成長,而是陪讀,配合學校監督孩子完成作業、檢查批改孩子的作業,這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混淆。家長陪伴孩子不是陪讀,而是交流、溝通,陪讀不但會讓家長陷入學業焦慮,還會影響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性和責任心培養。作業應該由孩子獨立完成,家長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制訂學習計劃,並監督孩子完成學習計劃。比如,每天晚上幾點開始複習、作業,幾點必須睡覺。

    還有一些家長教育孩子,是把自己設定的目標強加給孩子,這讓孩子變為父母的影子,而失去自我。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個性、能力,父母要讓孩子成為有個性的人才,就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根據孩子的個性、能力規劃孩子的學業發展。

    家庭教育是十分個性化的教育,不要簡單複製他人的模式,也不要動輒那孩子和他人比,給孩子營造個性發展的成長環境最為重要。

  • 14 # 聶耳朵

    作為一位二胎寶媽,我閱讀了不少育兒書籍,耳濡目染了許許多多的成功或者失敗的案例,總結出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需要做到的四點:陪伴、閱讀、遊戲、遊學。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201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誓就職,自此,有一位優秀的職場女強人形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而吸引我繼續關注她的,而是她出色的家庭教育.

    很多媽媽在有了孩子以後便覺得在職場奮鬥,已經變成一件力不從心的事情,每天光照顧孩子就已經忙的團團轉,本職工作就開始疲於應付,而林鄭月娥自1980年,加入港英政府政務職系,便開始了自己的職場生涯,即使兩個孩子出生,也絲毫未耽誤工作,而且把兩個兒子送進了聞名世界的劍橋大學.

    是什麼支撐她一路走來職場順意孩子又如此優秀呢?這讓我這個二胎媽媽極為好奇.後來看了中央電視臺對林鄭月娥的專訪,讓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句話:“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請一個工人,煮飯什麼事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照顧他們的。”林鄭月娥有個樸素的念想:年幼時,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關懷照顧,陪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她的育兒觀就是8個字: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這句話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共鳴和反思.自從有了二胎,原本用來陪伴老大的時間,都在照顧老二的吃喝拉撒,面對老大的抱怨我經常厭煩的覺得是她在”找事兒”,直到有一天五歲的大女兒留著淚對我說:”媽媽,我就這樣孤獨痛苦的坐在黑暗的角落裡,你們都不用管我.”我的心才深深的被刺痛,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沒有和她商量,卻不能給她足夠的陪伴……直到看到林鄭月娥的專訪,才意識到,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是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的基本.

    閱讀——為孩子開啟無數扇窗

    近幾個月,我迷上了TED演講,每每看到講臺上來自歐美各國的精英人士侃侃而談,不時的引發臺下的陣陣掌聲,就很期待有一天能在這個講臺上看到一位亞洲面孔,更確切的說,希望看到一位華人站在上面演講.

    直到前幾天,看到一位亞洲面孔的女士出現在講臺上,面帶微笑,眼睛閃著光,幽默又不失熱情的娓娓道來, 以《從湖南到沒美國:書籍如何成為心靈解藥》為題,講述自己從湖南到美國的奮鬥之路,沒錯,湖南,她是一位華人.

    我激動極了,能站在這裡演講,又把英語說的這麼地道流利,該是多麼優秀的人啊!小時候的卜秋靜,夢想著當一名黃梅戲演員,然而父母卻希望她成為一名工程師,在她給校長和電臺主持人寫信未果之後, 她開始在書中尋找解決的辦法。因為閱讀,卜秋靜開始變得獨立,開始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

    大學畢業後,卜秋靜得到一套《三毛全集》,這激發了她遊學世界的慾望;讀南懷瑾的歷史書,張五常的經濟書、邁克爾·波特的管理書,都為她打開了世界的大門,於是有了出國深造的決定。1995年,卜秋靜隻身來到美國,攻讀威斯康星一麥迪遜大學新聞傳播系碩士。

    當然,出國留學並不是我們讓孩子閱讀的最終目的,而是透過”讀萬卷書”,拓展孩子的視野, 從而改變她的想法,認知,人生,繼而改變她的人生。

    因此,鼓勵孩子閱讀,當為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遊戲——激發孩子的生命力

    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以後,我比以往更加的注意親自教育,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也許很多媽媽也和我一樣苦惱,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找不到破解的出口,這一秒隱忍,下一秒 就爆發,而後不僅的自責席捲而來。

    後來接觸了勞倫斯·科恩的《遊戲力》,才豁然開朗,原來在各種育兒方法中還有這樣一條“蹊徑”,在不傷害彼此的同時,愉快的化解所有不安。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孩子常見的行為問題,重建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溝通的橋樑,而“遊戲力”也被稱為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

    作者在書中用幾十個案例告訴我們,孩子會透過一些行為向我們傳遞他們內心的需求,這些表達方式有無所事事、無理取鬧、和大人對抗、打人、欺負弟弟妹妹等等,而我們作為父母要學會與孩子溝通,及時而準確地翻譯出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他們的需求。然而怎樣翻譯,又是一大難題。這就凸顯了遊戲力育兒方式的價值, 透過遊戲,能夠緩解孩子和父母之間緊張的關係,能讓父母迅速加入孩子的世界,與他們連結,彼此互換角色,從而使家庭氛圍更加融洽,孩子的成長氛圍更加輕鬆充滿樂趣。

    遊學——而不是單純的旅遊

    培養好的成長環境,第四個重要因素,我覺得是遊學,重點來了,是遊學,而不是走馬觀花的去遊山玩水。

    我曾經關注過一個父親,為了孩子辭去了教師的工作,帶著孩子環遊中國,每次出發之前,他會讓孩子做足了功課,比如去首都北京,會讓孩子提前瞭解北京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有哪些著名景點,每個景點的文化典故,參觀名校之前,查閱這個學校的歷史、名師等,並想辦法去拜訪。

    去年,這個父親自駕4萬公里,穿越26個國家,歷時108天,把女兒送到了美國西雅圖大學,而期間每個國家的停留,都需要孩子自己用英語去溝通所有的事項。可想而知,孩子從中學到了多少知識,不僅如此,意志也得到了很大的磨練,和父親的關係也更為親密。多少年後,當她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時,我想一定不會忘記這段難忘的時光。

    全身心的陪伴,儘可能的多閱讀,放下身段和孩子游戲,和他們融為一體,週期性的進行遊學,做到這些,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 15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良好的成長環境的因素有很多,我認為最核心的有兩點:

    一是父母不斷的自我學習

    很多父母提出關於孩子各種問題的時候常常都是源自不瞭解孩子、不瞭解孩子的發展、階段的特點、心裡發展的規律等等。這種焦慮就造成了要麼強化了孩子的問題,要麼父母過度焦慮。

    比如,常常有低齡的家長問到:“我的孩子最近總是喜歡亂丟東西;我的孩子最近總是喜歡撕紙張;我的孩子特別自私,不愛分享;我的孩子不愛叫人”等等這些系列的問題。這些是孩子發展的適齡性的問題還是真的行為問題呢,前提都需要父母首先了解孩子,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二是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健康關係

    很多家長會說,孩子怎麼能和我們是平等的呢,他們完全沒有社會閱歷,很多事情還要依賴於我們。我這裡的平等指的是作為個體需要的尊重和自主。不少父母總是覺得孩子是我的,就什麼都要聽我的,不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去控制孩子的各種行為。這是很限制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的。所以,外在的條件再好也不如父母和孩子有著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

  • 16 # 潤豐22

    孩子的最初6年,是孩子身體智力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對孩子整個人生將起決定性作用。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對於人的一生來說,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一,堅持家庭教育首位。每個孩子最先接觸的是父母,跟父母最親才是最健康的。小孩子的世界很簡單,誰陪伴他最多他就跟誰最親,這種最本真的感情,是再優越的物質基礎,再良好的教育資源都替代不了的。

    第二,注重平等,身先示範。孩子此年齡段的活動特點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作為家長,應注重平等,注重示範的影響效應,父母是第一位的老師。

    第三,探究、學習、模仿,是孩子此年齡段的主要任務。要圍繞此組織一切有關的培養活動。

    第四,教育過程中,要注重賞識教育的運用。賞識教育的推行運用,可以極大地促進孩子的自信、興趣,乃至源源不斷內生出極大的探究學習動力。

    第五,孩子的培養,要注重差異性。要結合家庭的特點,興趣方向,因地、因時、因人的尋求創造教育方法,營造育人環境。切忌千篇一律,跟風效顰。

    總之,陪伴、遊戲、賞識和差異性,是家長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必須要堅持的幾點。環境薰陶人,環境同樣也在塑造著人。同時,環境還是能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及時的、不失時機的,主動地去創造、營造並影響環境,才能達到優良的教育效果。

  • 17 # 福星育兒16011

    如何營造孩子成長的良好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他不僅包括家庭的物理環境,也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以及共同形成的一些語言和行為方式。這些構成了孩子成長的心理環境。在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環境所引起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一個好的家庭氛圍能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進步和身心的健康成長,因此最佳化家庭環境應是我們家長成功培養孩子的基礎工程。

    11歲的小東放學後不是和同學一起玩,就是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直到父母回家後才寫作業。小東在學習方面得過且過,成績一般,也不喜歡看書,因為家裡也沒什麼書可讀。父母工作很忙,下班回家路途也較遠,倆人也都沒有太多文化。辛苦的工作和路途的奔波以使兩口子的情緒難以快樂起來,在家說起話來也就不管不顧,為此家中經常為一些小事吵架,甚至相互責罵。但是他們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孩子的作業和試卷,並詳細詢問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後,有時苦口婆心地教育一番,有時暴躁的父親還動手打孩子一頓,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他們經常苦惱地對孩子說:“我們為你費了那麼多的心,你怎麼一點進步都沒有呢?”

    小東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而從以上現象看出他的家庭環境也比較差。研究表明,一般家庭環境不好分為幾種型別:第一種是父母根本不管孩子,並且還因自己打麻將或者酗酒之類的不良嗜好而干擾孩子的學習;第二種是孩子不干擾孩子的學習,但是對孩子不聞不問,任由孩子自己發展;第三種是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不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不注意和孩子的溝通與交流,過分看重學習成績等。很顯然,小東的家庭環境屬於第三種情況,這樣的家庭氛圍不太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在學校學習難度增加,學習壓力增大,青春期發育的心理困擾等等,都使得孩子特別需要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來作為成長的外部支援系統。由於孩子逐漸步入叛逆期,家長要格外注意關心方式方法,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給予孩子適當的關心。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只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所適從,或者只挑輕鬆的路走。但是如果家長過於盡職盡責,對孩子管得太多或者太嚴,甚至支那分數來評判孩子的好壞,成績理想時就大加褒獎,成績落後時就一頓責罵,導致孩子情緒煩悶,甚至產生逆反心理,而這又導致了家長更多的不理解和責難,形成了嚴重的惡性迴圈,進而使不良的家庭氛圍由此惡化。

    因此,努力營造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氛圍,應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頭戲。父母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和家庭積極向上的榜樣作用是形成家庭良好氛圍的硬性條件。在此基礎上抓好如下要點,就可以輕鬆地為孩子打造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良好家庭環境和氛圍。

    一、以愛為基調,營造濃淡相宜的教育氛圍 談到孩子的學習,不能不涉及家庭的基本氣氛問題。由於孩子學習的時間長達十幾年,而且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指導往往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進行,因而決定了適合孩子學習的家庭基本氣氛必須是淡薄而和諧的。無論教育目標多高,要求多嚴,學習內容如何豐富,都必須簡潔、和諧、淡泊,否則就無法持久。水是淡的,唯其淡才能長久引用,米麵也是淡味的,唯其淡,一才成為人的主食而一生不厭。家庭教育時間長,如果教育調門高,能持續多久呢?教育氣氛太濃,或頻繁說教,誰能受得了?家長常常在嘴裡重複著對孩子的殷切希望,就不是家庭教育,而是矯揉造作了。如果家長不講究教育節奏,張弛有度,造成教育氣氛太濃烈,就會失去家庭教育的特色,教育難以為繼。因此適合於孩子學習的家庭教育氣氛不宜太濃,節奏緩一些,氣氛和諧一些才行。 我們看到不少家長把教育氣氛弄得很濃烈,調子也定的很高。家長投入了整個心身,早期教育、智力開發、藝術薰陶.......不亦樂乎。家長密切注視著孩子的每一細節的變化,每一點進步都給家長帶來極大的喜悅和無窮的幻想和希望。家長不斷地把各種指標拿來與孩子對照,又把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若有一點不足,就趕快教育加碼。尤其是孩子比較聰明,家裡的更是轟轟烈烈,無所不學,評價也很絕對:“這孩子太聰明瞭!”“他現在學得連我們成人也不會!”這種氣氛對孩子是極不利的。 每天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盤查,是家庭教育氣氛過濃的表現之一。對孩子功課的瞭解和檢查,家長應力求簡潔,最好不要每天都問都查,更不能代替孩子做仔細複查。要培養孩子逐漸學會自己對學習負責,這是最重要的。 對孩子的行為看管過嚴,也是家庭教育氣氛過濃的另一種表現。如孩子打電話問同學作業,然後寒暄兩句,家長就馬上職責不學習而去聊天,甚至孩子和同伴一起時,不顧孩子的感受馬上要求孩子去學習,等等。這種事無鉅細地看管,會使孩子的內心很反感,但卻又沒有足夠的理由反對,高的孩子情緒低沉,態度消極。 我們提倡家庭教育的氣氛要濃淡相間。濃是說我們內心要有很強的教子意識和責任感。淡是說孩子的學習是一種大腦的獨特活動,需要自然、平靜的環境。家長不停地說教,會干擾孩子的正常學習過程,破壞孩子大腦的正常活動。 家本身就是溫馨的字眼,愛是家庭和諧的首要元素。親子之間用一顆溫暖的心去彼此相愛,這是家庭氛圍濃淡相宜、融洽和諧的前提,也是孩子努力學習、健康成長的動力。

    二、親子之間相互尊重多溝通 人人都需要尊重,孩子也一樣。許多人特別是家長,他們往往光有嚴和愛,卻忽視了尊重,包括對彼此的人格、情緒情感、興趣喜好以及相關權利的尊重。 有個家長,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為孩子安排著安排那,事無鉅細。可孩子一點都不高興。問他怎麼啦?他說:“媽媽,我覺得您一點都不尊重我!您為我安排這些的時候問過我嗎?尊重過我的意見嗎?”孩子的話像給媽媽當頭一棒,他說:“看來,我要好好反思反思了。”其他家長朋友也不妨反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問題。 溝通是我們關心彼此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營造出和諧、融洽家庭關係的重要途徑。經常與孩子平等溝通,是家庭教育中最自然、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家裡有什麼大事小事,親子之間有什麼疙瘩誤會,個人有什麼疑難問題,都可以開誠佈公地進行溝通,您會發現,一切都變得明朗起來。 說教和嘮叨不是有效溝通,而是最讓孩子反感的折磨。事實上,一般學習優秀的孩子的家長都不經常說教,也很少嘮叨,即使將道理也比較簡潔,絕無“喋喋不休”之弊。因此家長要學會說短話,長篇大論不適合家庭成員的交流,而且會破壞孩子學習環境“宜淡宜靜”的氣氛。更重要的是,沒有和諧寧靜,孩子的任何學習心境和靈感都會在家長絮絮不休的叨唸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事例都能證明偉大的發明創造關鍵的“靈感”是在家長的嘮叨聲中形成的。

    三、淨化家庭環境和語言 一些家庭中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現象:客廳裡,煙霧繚繞,麻將聲嘩嘩不斷,為父為母者一邊訓斥強令自己的孩子坐在書房苦讀,不許出門一步,一步同牌友們通宵達旦地玩,孩子在喧鬧的環境中,就算坐在了書桌前,又怎麼會有心思學習呢?另外,對孩子經常使用一些不文明或者命令式、強制性語言,夫妻間也常常爭吵甚至相互謾罵,試想一個沒有溫暖、缺乏文明的家庭怎麼能培養出勤思好學、人格健康的孩子呢?因此,父母要想培養有出息的孩子,就要不斷淨化家庭物質環境,逐步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形成文明祥和的家庭語言風格。想改掉那些命令式的語氣,請試試這些詞彙:好不好,可不可以,應不應該,如果,不妨,或者,等等。我們會發現,當類似的語言被越來越多地運用的時候,我們的家庭氛圍也會越來越好,孩子也會越來越自信而Sunny。 同時,建議親子之間也要經常使用身體語言。即使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也非常喜歡父母恰如其分的愛撫、信任的注視、善意地拍拍肩........這些無聲的語言往往會讓親子關係產生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四、在家庭中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形成學習型的家庭氛圍 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的任務就是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讀書對於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瞭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人。他們讀書態度近乎宗教: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塗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他們也決不允許把書才在腳下。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華人均只有5本。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係,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身教遠大於言教。父母有多少功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2004年,中國出版協會做了一項調查:中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櫃;南韓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香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訊,講述成長故事等。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對於十多歲的已經懂事的孩子來說,溫馨、和諧、安靜,加上濃濃的書卷氣的學習空間和家庭氛圍,是他們最希望得到的、也是父母最應該給予的。

    我們可以幫助您什麼?

    認識自我與原生家庭,清晰自我定位,做好夫妻好家長; 親密之旅,婚姻相處之道,做伴侶的最親愛的人; 和諧親子,家庭教育之道,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為人父母那些事,把經驗變為智慧,學習,體驗,交流,分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小龍的側踢、泰森的重拳、播求的膝撞,哪個最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