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拙匠文化君

    毛版最流行,是集大成者;

    嘉靖本,由於時間上更接近,傳言最接近原著!但演義雖然是跳脫了正史的桎梏,但越靠近歷史則越容易受正史和作者立場的影響!

    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在文字和現世世界中尋找契合的內容進行填充,使故事更有戲劇性,人物更立體化!

    毛本通行,應該就是在這方面做的好,何方都能認可!

    嘉靖本,接近,但感情色彩和偏見更濃!

  • 2 # 愛剪輯製作創意工坊

    “嘉靖版”與“毛版”《三國演義》在思想觀念上存有不同區別:

    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有庸愚子(蔣大器)作的《序》、修髯子(張尚德)的作的《引》。該書共24卷,每卷10則,共240則,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如第1卷第1則《祭天地桃園結義》。這個版本被認為是最接近羅貫中原著的版本。

    毛版

    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對回目和正文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增刪,並作了詳細的評點。毛版《三國志演義》,正統的道德色彩更加濃厚,但在藝術上有較大的提高,其評點文字也多有精到的簡介,故稱為後來最流行的版本。近人常將它簡稱為《三國演義》,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普通的各版本,均從此版出。

    嘉靖版對曹操多讚頌之語,顯然是出自對英雄豪傑的欣賞之情;毛版將這些讚頌之語刪去,表現出鮮明的“貶曹”傾向;正統觀念更為濃烈一些;“嘉靖版”對曹操祖先家世的介紹也多讚頌之語,既是對客觀事實的交代,也為後文曹操在逃離京城後能迅速拉起隊伍討伐董卓埋下伏筆,對其家世全部刪去,只突出其祖父是宦官,顯然是出自“貶曹”的觀點。

    嘉靖版為代表的版本與毛版的差別不僅僅是一般版本文字上的差別,更重要是思想觀念的上差別,這是學術界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

    個人觀點,請多指教!

  • 3 # 專注影視領域

    自從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問世以來,流傳之廣,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種,清代刻本還有七十多種。可以說,《三國》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說中是無與倫比的。這大概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從形態來看,三國演義的版本大致分為三種

    1.《三國通俗演義》

    2.《三國志傳》

    3. 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志演義》

    其中以毛宗崗父子的版本最為突出,有《第一才子書》之稱,近代人民文學出版社以毛本為基礎,刪去毛氏的評語,糾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並加上少量註釋,成為一個較好的通行本。但是,由於受過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術性錯誤",包括人物錯誤、地理錯誤、職官錯誤、曆法錯誤和其他型別的錯誤。儘管如此,它至今仍是發行量最大的版本。

    八十年代以來,許多出版社又進行了整理,但其中具有學術價值的並不多,其中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國演義》受到學術界和讀者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校正書中大量存在的"技術性錯誤",並以《校理一覽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術性錯誤",指出錯誤所在,提出校正意見,說明校正依據;同時,針對讀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處進行註釋,深入淺出,給人以新知。

    關於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版本

    《三國志通俗演義》為明嘉靖壬午本《三國演義》即“羅本”,由民間長期流傳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編成的。早在唐末,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李義山《驕兒詩》即雲:“或謔張飛胡(大鬍子),或笑鄧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現了專講三國分立故事的說話人。元朝又出現了許多搬演三國故事的雜劇,並且出現了一部《三國志平話》,這部平話從黃巾起義開始講到西晉的統一,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元末明初,羅貫中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歷史資料,編撰出《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通俗演義一問世,便出現許多刊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加以修改,使小說的文字內容更加完整,稱為“第一才子書”,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國演義》。毛本一出現,羅本反而湮沒無聞了。

    《三國志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最早刊本為明嘉靖年間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亦稱“羅本”、“嘉靖本”。這是公眾認為最接近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原本。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群眾創作和作家創作相結合的典範創作之一,也是成就很高、影響很大的古代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故事很早就流傳於民間。南北朝時,裴松之為陳壽《三國志》作注,已採用了不少民間傳說故事。據晚唐李商隱《驕兒時》雲:「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知,三國故事在晚唐已流行於民間。蘇軾《東坡志林》說:「塗巷小兒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反映在北宋都城汴梁,已有民間藝人說演具有「擁劉反曹」傾向的三國故事。金元雜劇搬演三國史事者至少有三十多種。元代英宗至治年間(一三二一 -- 一三二三)有建安虞氏刊本《全相三國志平話》,凡上中下三卷,後來的《三國演義》,在此書中已粗具規模。

    羅貫中(約一三三○ -- 約一四○○)就正是在上述民間傳說及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博採正史、雜史、傳記、佚聞,並聯系他豐富的生活經驗,才寫成不朽的《三國演義》,後刊印於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羅氏此書問世後,新刊本紛紛出現,均以羅本為主,只做了些考證、批評、文字增刪和回目卷數的整理工作,內容無甚改動。《三國志演義》,60卷,120回,通常所稱“毛本”。是目前最通行的版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對羅本作了較大的修改,附上評語,加以刊印,共七十五萬言,成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師金聖嘆稱為「第一才子書」。

    要了解三國風雲,除了史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歷代不同的版本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三國演義》自誕生以來,其以恢弘的氣勢,宏大的場景,動人心魄的故事情節及生動感人的人物描寫,贏得歷代藏書家和刻書家的青睞,也受到普通讀者的熱烈歡迎。目前,流傳下來的各種版本形成了一個龐大體系。僅現存明代刊本就有30餘種,清代刊本70餘種,各種版本之間,源流之複雜堪稱古代小說之最。一部《三國演義》,無數種版本,這便構成了瞭解、研究並傳播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70年前,鄭振鐸即發表《〈三國演義〉的演化》和《羅貫中及其著作》,提出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為《三國演義》的最早刊本,其作者為羅貫中。此說一直延續了許多年。1995年,學者張志和在國家圖書館發現了《明書林黃正甫刊〈三國志傳〉》版本。這個版本雖曾收入孫楷第先生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但從未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張志和先生將《明書林黃正甫刊〈三國志傳〉》與嘉靖壬午本《三國通俗演義》進行了對勘,得出結論,這個原刻於福建的嘉靖黃刊坊刻本至少比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早20年,這個本子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早於明代其他《三國志傳》的“最初整理寫定”本和各種《三國演義》刊本的祖本。同時,張先生的結論對作者是否為羅貫中提出了質疑。

    其實,在龐大的《三國演義》版本體系中,影響最大的是嘉靖元年本(即俗稱“羅本”)和毛綸、毛宗崗評改本(即“毛本”)。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沿用的是這兩個體系。

    據研究者調查,在現存的明代版本中,存世最多的要算萬曆至天啟年間的各種《三國志傳》本,世稱“俗本”。根據比較,研究者認為,這些版本雖晚於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但其所宗祖本刊刻的年代要早於嘉靖壬午,也就是說流傳於世的《三國志傳》本應早於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也有研究者認為,《三國志平話》刻本出現40年之後羅貫中才開始創作《三國志傳》,而後其他各種志傳刻本都以羅著為宗,因此可以斷定《三國志平話》刻本要早於志傳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正是在各種志傳本基礎上產生的。

    近年來,國外一些《三國演義》學者研究成果頗豐。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學者魏安對現存《三國演義》各種版本進行細緻研究,包括先後考查了26種不同的非毛評版本,其中包括被認為刊行年代可能早於其他版本的上海圖書館所藏殘頁,及西班牙愛思哥利亞修道院圖書館藏嘉靖二十七年葉逢春本《三國志傳》,卷端書名《新刊通俗演義三國史傳》等。魏安透過研究認為,元末明初,羅貫中寫成原本《三國演義》,經過流傳,演化為現存各種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其正文為10卷,卷首有總歌。後元祖本分化為AB系統的祖本和CD系統的祖本,分別在明中葉刊行。

    總之,《三國演義》版本繁多,源流複雜,各種研究雖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尚有許多問題尚待澄清。同時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 4 # 信天翁影視

    “嘉靖版”與“毛版”《三國演義》到底有何區別? 我想這是許多“三國愛好者”思考的問題吧!

    在我個人看來,想要弄清楚“嘉靖版”與“毛版”《三國演義》的區別,必須先了解《三國演義》這部偉大鉅作的發展歷程。

    自從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問世以來,流傳之廣,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種,清代刻本還有七十多種。可以說其版本之多,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是無與倫比的。這大概與中國古代歷史有關吧!

    從形態來看,三國演義的版本大致分為三種

    1.《三國通俗演義》

    2.《三國志傳》

    3. 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志演義》

    《三國志通俗演義》為明嘉靖壬午本《三國演義》即“羅本”,由民間長期流傳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編成的。早在唐末,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李義山《驕兒詩》即雲:“或謔張飛胡(大鬍子),或笑鄧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現了專講三國分立故事的說話人。元朝又出現了許多搬演三國故事的雜劇,並且出現了一部《三國志平話》,這部平話從黃巾起義開始講到西晉的統一,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元末明初,羅貫中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歷史資料,編撰出《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通俗演義一問世,便出現許多刊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加以修改,使小說的文字內容更加完整,稱為“第一才子書”,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國演義》。毛本一出現,羅本反而湮沒無聞了。

    《三國志》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最早刊本為明嘉靖年間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亦稱“羅本”、“嘉靖本”。這是公眾認為最接近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原本。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群眾創作和作家創作相結合的典範創作之一,也是成就很高、影響很大的古代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故事很早就流傳於民間。南北朝時,裴松之為陳壽《三國志》作注,已採用了不少民間傳說故事。據晚唐李商隱《驕兒時》雲:「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知,三國故事在晚唐已流行於民間。蘇軾《東坡志林》說:「塗巷小兒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反映在北宋都城汴梁,已有民間藝人說演具有「擁劉反曹」傾向的三國故事。金元雜劇搬演三國史事者至少有三十多種。元代英宗至治年間(一三二一 -- 一三二三)有建安虞氏刊本《全相三國志平話》,凡上中下三卷,後來的《三國演義》,在此書中已粗具規模。

    羅貫中(約一三三○ -- 約一四○○)就正是在上述民間傳說及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博採正史、雜史、傳記、佚聞,並聯系他豐富的生活經驗,才寫成不朽的《三國演義》,後刊印於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羅氏此書問世後,新刊本紛紛出現,均以羅本為主,只做了些考證、批評、文字增刪和回目卷數的整理工作,內容無甚改動。《三國志演義》,60卷,120回,通常所稱“毛本”。是目前最通行的版本。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對羅本作了較大的修改,附上評語,加以刊印,共七十五萬言,成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師金聖嘆稱為「第一才子書」。

    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志演義》 這個版本版本最為突出,有《第一才子書》之稱,近代人民文學出版社以毛本為基礎,刪去毛氏的評語,糾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並加上少量註釋,成為一個較好的通行本。但是,由於受過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術性錯誤",包括人物錯誤、地理錯誤、職官錯誤、曆法錯誤和其他型別的錯誤。儘管如此,它至今仍是發行量最大的版本。

    八十年代以來,許多出版社又進行了整理,但其中具有學術價值的並不多,其中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國演義》受到學術界和讀者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校正書中大量存在的"技術性錯誤",並以《校理一覽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術性錯誤",指出錯誤所在,提出校正意見,說明校正依據;同時,針對讀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處進行註釋,深入淺出,給人以新知。

    《三國演義》自誕生以來,其以恢弘的氣勢,宏大的場景,動人心魄的故事情節及生動感人的人物描寫,贏得歷代藏書家和刻書家的青睞,也受到普通讀者的熱烈歡迎。目前,流傳下來的各種版本形成了一個龐大體系。僅現存明代刊本就有30餘種,清代刊本70餘種,各種版本之間,源流之複雜堪稱古代小說之最。

    其實,在龐大的《三國演義》版本體系中,影響最大的是嘉靖元年本和毛綸、毛宗崗評改本(即“毛本”)。元末明初,羅貫中寫成原本《三國演義》,經過流傳,演化為現存各種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總之,《三國演義》版本繁多,源流複雜,這也體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在我個人看來,從各種版本的《三國》來看,嘉靖版與毛版《三國》從本質上來說區別不大。《毛本三國》的主題思想還是和羅貫中一樣的“尊劉貶曹”,他只不過美化了語言,豐富了內容,修改了部分細節,使《三國演義》這本書更加具有了“名著”的氣息。

    毛氏父子以簡便易懂的語言重新裝點了一番。毛氏父子不但完善了“俗本”的文字,還豐富了內容。毛氏父子依照“古本”對《三國演義》重新做了一個大整理,刪繁就簡,取其精華,捨棄糟粕,才能使現代讀者以窺全豹。可以說要是沒有毛氏父子,《三國演義》的影響力與受眾面絕不會如此廣泛。

    我想這或許就是嘉靖版《三國演義》和毛版《三國演義》的區別所在了吧!

  • 5 # 大C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篇《臨江仙》,是小說《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作者是明朝中葉人楊慎。這首詞可謂家喻戶曉,詞意豪邁大氣,意境深遠。縱觀王朝更替興衰,以英雄豪傑的成敗得失抒發感慨,表現出一種曠達超脫乃至“大徹大悟”式的歷史觀和人生觀。那麼現在出現了一個疑問,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那麼明代中期文人的詞又為何出現在《三國演義》上呢?答案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三國演義》,並不是羅貫中的原作,而是清朝人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過本子,也就是現在市面上通行的本子--毛版《三國演義》。

          現在羅貫中的手稿或者原作,已無從探尋。現在比較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就是本文要說的嘉靖版《三國演義》。現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書24卷,240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這個版本比較完整。稱為嘉靖版《三國演義》,又稱羅本三國。比毛宗崗的版本更接近羅貫中原作三國的面貌。這個版本與毛本有很大不同,在內容目錄上,嘉靖版《三國演義》共有240則故事。毛本是把240則故事合二為一回,共120回。此外還有文字描寫上,情節上也是略有差異。      如兩版目錄的差異,嘉靖版目錄節選:第一則:祭天地桃園結義 第二則:劉玄德斬寇立功 第三則:安喜張飛鞭督郵 第四則:何進謀殺十常侍 第五則:董卓議立陳留王 第六則:呂布刺殺丁建陽 第七則:廢漢君董卓弄權 第八則:曹孟德謀殺董卓 第九則:曹操起兵伐董卓 第十則:虎牢關三戰呂布。而毛本對應的目錄: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嘉靖本和毛本在文字描寫上也是有很大差異,拿第一回舉例,先講毛本,毛本開篇是這樣描寫的:詞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霓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裡。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以上就是我們熟悉的毛綸,毛宗崗父子的評改增刪的通行版本的《三國演義》關於第一回的描寫。那麼在看一下羅本,也就是嘉靖本的開篇有什麼不同,以下為嘉靖本的描寫:      後漢桓帝崩,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朝廷有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司徒胡廣共相輔佐。至秋九月,中涓曹節、王甫弄權,竇武、陳蕃預謀誅之,機謀不密,反被曹節王甫所害,中涓自此得權。      建寧二年四月十五日,帝會群臣於溫德殿中。方欲陛座,殿角狂風大作。見一條青蛇,從樑上飛下來,約二十餘丈長蟠於椅上。靈帝驚倒,武士急慌救出,文武互相推擁,倒于丹墀者無數。須臾,不見。片時大雷大雨,降以冰雹,到半夜方住,東都城中壞卻房屋千餘間。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省垣皆倒,海水泛溢,登、萊、沂、密盡被大浪卷掃居民入海,遂改年熹平。自此邊界時有反者。熹平五年,改為光和,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見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於是帝憂懼,遂下詔,召光祿大夫楊賜等詣金商門,問以災異之由及消復之術。賜對曰:臣聞《春秋》讖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內亂。”加四百之期,亦復垂及。今妾媵奄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又鴻都門下,招會群小,造作賦稅,見寵於時。更相薦說,旬月之間,並各拔擢:樂松處常伯,任芝居納言,卻儉、梁鵠各受豐爵不次之寵,而今縉紳之徒委伏畎畮古畝字,口誦堯、舜之言,身蹈絕俗之行,棄捐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幸賴皇天垂象譴告。《周書》曰:“天子見怪則修德,諸侯見怪則修政,卿大夫見怪則修職,士庶人見怪則修身。”此《逸書》也。唯陛下斥遠佞巧之臣,速徵鶴鳴之士,斷絕尺一,抑止槃遊。冀上天還威,眾變可弭。      議郎蔡邕亦對,其略曰:“臣伏思諸異,皆亡國之怪也。天於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妖變,以當譴責,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蜺墜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趙嬈,貴重天下;永樂門史霍玉,又為奸邪。察其趙、霍,將為國患。張顥 、偉璋、偉姓璋名。趙玹、蓋升蓋,音合,姓也。並叨時幸,宜念小人在位之咎。伏見郭禧、橋玄、劉寵皆忠實老成,宜為謀主。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不宜聽納小吏,雕琢大臣也!且選舉請託,眾莫敢言,臣願陛下忍而絕之。左右近臣,亦宜從化。人自抑損,以塞咎戒,則天道虧滿,鬼神福謙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禍。願寢臣表,無使盡忠之例,受怨奸仇。謹奏。”      帝覽奏而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事遂洩漏,邕等被罪。中涓呂強憐其才,奏請免罪。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這十人執掌朝綱,自此天下桃李,皆出於十常侍門下。朝廷侍十人如師父,由是出入宮闈,稍無忌憚,府第依宮院蓋造,不題。      兩個版本對比,有很大的區別,毛本加上了文章開頭所講的明代文人楊慎的《臨江仙》的詞,而嘉靖本沒有這首詞。毛本刪去了上奏的表文,使故事簡潔明快。羅本則文筆更加細膩。還有毛本張飛的字是“翼德”。羅本寫為“益德。”按正史陳壽寫的《三國志》上所說,張飛的字是寫為“益德”而不是毛本的“翼德”。

          嘉靖本《三國演義》在內容上尊劉抑曹的思想上沒後面的毛本那麼強烈。寫劉備曹操都是按英雄來寫的,劉備沒毛本所寫的那麼仁厚,而曹操也沒毛本上描繪地那麼奸詐。按羅貫中的筆法,他的原作寫魏蜀吳三方應該是比較公正的。      到了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對之前的《三國演義》版本加以修改,使小說的文字內容更加完整,更具有文學觀賞性,被後人稱之為“第一才子書”,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國演義》。毛本一出現,原來的嘉靖版反而湮沒無聞了。如果說符合羅貫中原作的三國,相對於毛本,嘉靖本《三國演義》更加符合。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所做。這是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第一部長篇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在小說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深遠!三國的歷史雖然已經久遠,

  • 6 # 謝懷慶407

    嘉靖版與毛版的區別及其他

    第一章明清小說評點

    第一節《三國演義》的版本變遷

    一、《三國演義》的兩大版本系統

    (一)“嘉靖本”系統

    1、嘉靖本

    現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有庸愚子(蔣大器)作的《序》、修髯子(張尚德)的作的《引》。該書共24卷,每卷10則,共240則,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如第1卷第1則《祭天地桃園結義》。這個本子被認為是最接近羅貫中原著的本子。

    2、“嘉靖本”系統的其他版本

    (1)葉逢春本、黃正甫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評本、鍾敬伯本,李漁本,均稱為《三國志演義》

    (2)這些版本多從“嘉靖本”而出,內容和形式上無多大區別,只有李卓吾評本將240則合併為120回,回目也由單句變為雙句。

    (二)“毛本”系統

    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對回目和正文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增刪,並作了詳細的評點。毛本《三國志演義》,正統的道德色彩更加濃厚,但在藝術上有較大的提高,其評點文字也多有精到的簡介,故稱為後來最流行的本子。近人常將它簡稱為《三國演義》,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普通的各本子,均從此本出。

    二、“嘉靖本”與“毛本”在思想觀念上的區別

    以“嘉靖本”為代表的版本系統與“毛本”的差別不僅僅是一般版本文字上的差別,更重要是思想觀念的上差別,這是學術界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兩者的差別主要表現在:

    (一)“擁劉反操”傾向的輕重

    《三國志通俗演義》在總體上是較之於毛本《三國演義》相對較輕。從兩個簡單的例子來看。

    1.“嘉靖本”中劉備的出場: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生平不甚樂讀書,喜犬馬,愛音樂,羨衣服,少言語,禮下於人,喜怒不形於色,好郊遊,天下豪傑,素有大志,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第1卷第1則)

    “毛本”中劉備出場介紹: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以下同)

    2.“嘉靖本”中曹操的出場介紹:

    殺到天明,張梁、張寶引敗殘軍士,奪路而走。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當頭來到,截住去路。為首閃出一個好英雄,身長七尺,細眼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嘆齊桓晉文無匡扶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彷彿孫吳,胸內熟諳韜略,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漢相曹參二十代孫,曹操曾祖曹節字元偉,仁慈寬厚,節生四子,第四子名曹騰,字季興,桓帝朝為中常侍,後封費亭侯,養

  • 7 # 待曉兒

    “三國”故事有兩大系統:

    一個是以“嘉靖壬午本”為主,衍生出的葉逢春本、黃正甫本、李卓吾本等等;

    另一個是毛綸、毛宗崗父子在李卓吾本基礎上修訂而來的版本,被稱為“毛本”,也就是我們今天市面上通行的《三國演義》。

    雖然這兩種系統之間有較深的關聯,但從內容和形式上有著比較大的差異,所以有了兩個系統的分化。

    比較兩種文字風格的區別,不能看具體的字句,因為不同編者進行整理,在具體表述上必然會有所不同,這是正常現象。

    比較兩者區別,應該從“文字內涵”、“形式特徵”兩方面入手。

    先來說說“形式”上的差別

    “毛本”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就是將章節內容進行規劃和整合。

    “嘉靖本”一共有240回之多,每一章基本上是七字單句的回目。比如第一章就叫做“祭天地桃園結義”,第二章叫做“劉玄德斬寇立功”。

    而“毛本”將章回題目由七字單句變成了兩句對偶,並且對不同章節內容進行合併和概括。“嘉靖本”中的第一、第二兩章,在“毛本”裡變成了“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這種形式上的變化說明了一個問題,《三國演義》這本書從通俗市井逐漸走向案頭。

    仔細思考一下,七字單句這樣的章回題目更適合什麼樣的體裁作品?

    圖冊、評書、戲曲這種帶有表演性的藝術,其標題往往都比較簡練,形式規整容易宣傳和記憶;內容相對較短,更利於商業傳播。

    所以說,“嘉靖本”這樣的形式更接近於表演類的通俗藝術,這與《三國演義》創作的目的吻合。

    而“毛本”這種對偶式標題,記憶起來要比“嘉靖本”更難,說書人如果採用這麼長的標題和故事情節,表演場次就少,而受眾也不容易記住其中的內容。

    所以說,這樣的標題形式更適合集結成冊,放置於書桌上供人閱讀,也就是“案頭文字”。

    而“毛本”對於“嘉靖本”還有另一個明顯的改動,那就是添加了很多“詩歌”進去。

    話本、戲劇等表演藝術在開場之前往往會有一個“定場詩”,如今相聲這樣的形式有些劇場還有這樣的傳統,比如德雲社就經常使用。

    而這個“定場詩”不是書中的內容,但往往和其有關,不同的說書人有不同的選擇,有人用這首,有人用那首,“嘉靖本”更接近於表演類文字的形式,在“定場詩”等內容上就沒有固定的文字。

    而“毛本”不同,它更接近於案頭閱讀的形式,那就必須有一個固定的形式來開篇,所以就將明代楊慎所作的那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作為了卷首詩。

    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是元末的小說,卷首詩卻是明代人的作品,這是毛宗崗父子後來加入進去的。

    除此之外,“毛本”中經常能看到“後人有詩讚曰”、“有詩單表此事”等等內容,都是這個道理。

    說書的時候可以根據現場氛圍來決定是不是念一首詩,或者臨時發揮寫一首通俗打油詩,但閱讀的時候就必須把它固定下來,其質量還不能太低。

    所以,“毛本”當中的很多詩詞質量還是很高的,尤其是敘事手法非常成熟。

    再來講講“內容”上的不同

    上文說到,“嘉靖本”的章回有240節之多,“毛本”變成了120回,這不是簡單的合併,而是在內容上有了大量的刪節。

    這種刪節有兩個主要方向,體現了“毛本”和“嘉靖本”在內容上有明顯的傾向性。

    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演義》,曹操“奸雄”形象非常鮮明,這是“毛本”的功勞。它將“嘉靖本”中一些關於曹操正面形象的塑造部分通通刪去,使得文字具有更鮮明的特色,藝術成就更高。

    或許有人會想,這不是改變了作品的原意嗎?其實不是。

    “尊劉貶曹”的傾向在宋代以來就在民間盛行,比如蘇軾在《東坡志林》當中記載了說書人現場的景況:

    聞劉玄德敗,顰蹙而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暢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而“嘉靖本”在“尊劉貶曹”的傾向裡,還有關於曹操的正面形象混雜其中,或許是保留了一些說書故事的豐富性,但從實際上來說是冗餘成分。“毛本”將之刪去,會使得故事更為精煉,藝術效果更好。

    同理,“毛本”還刪去了很多關於人物的心理描寫。

    比如,同是“三英戰呂布”的情節裡,“毛本”主要描寫的就是打鬥場面,而“嘉靖本”卻有很多心理描寫。

    我們來看具體的對比:

    “毛本”:

    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裡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

    “嘉靖本”:

    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搜神威,酣戰呂布。八路諸侯見張飛漸漸槍法散亂,呂布越添精神。張飛性起,大喊一聲。雲長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又戰到三十合,兩員將戰不倒呂布。劉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時!”掣雙股劍,驟黃驃馬,刺斜裡去砍。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呆了。

    “毛本”明顯要比“嘉靖本”更為簡練,打鬥場面也更為突出,對於氣氛的烘托也更為有效,這是在藝術效果上進行的最佳化。

    第二個方向就是價值立場上的區別。

    “嘉靖本”在故事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一種觀點: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這樣的內容出自很多人物之口,王允、諸葛亮、張松等等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有學者統計,全書一共出現過六次之多。

    但並不能說“嘉靖本”的內涵就比“毛本”的要更深刻,這需要考慮時代的背景。

    “嘉靖本”比較接近羅貫中的原著,而羅貫中生於亂世,有“圖王”之志,所以在對於“民本”的表述上自然有這樣的傾向。而“毛本”的編纂者雖然也經歷了明清兩代的變遷,但戰亂年間較短,大部分人生還是在和平的年代裡,其所採取的立場自然就有所不同。

    總結來說,《三國演義》的“毛本”和“嘉靖本”兩個系統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無論是在內容還形式上都有很明顯的區分。

    但從藝術效果和傳播影響力上來說,“毛本”無疑是更為出色的,也是對“嘉靖本”的一種改良。

    這樣的現象其實很常見,比如說書人石玉昆所用的話本《三俠五義》被俞樾改寫成《七俠五義》,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藝術效果都有長足的進步。“毛本”與“嘉靖本”的關係和此類似。

  • 8 # 竹史鐵驪

    嘉靖版和毛版,究竟有什麼區別?不妨讓我們從一樁三國演義中的懸案,兩個大家熟悉的人物身上說起。

    他們是誰呢?一個是有萬夫不當之勇,赫赫威名的關羽,一個是演義中武藝時高時低變化無常的顏良。這樁懸案就是,關羽到底怎麼殺的顏良。

    東漢孔融:“顏良、文丑,勇冠三軍!”

    宋朝陸游:“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

    對顏良文丑,有人誇上天,有人踩下地。直到互聯資訊爆炸的今天,演義裡顏良文丑的武力水平究竟如何,都還在網友鍵盤下爭論不休,也算得上三國演義另一樁懸案。

    讓我們來重溫一下這懸案怎麼來的: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話說官渡之戰打響,曹操親率五萬軍,迎戰袁軍先鋒顏良,但雙方一見面,旋即為顏良麾下軍馬整齊的陣勢所震懾。呂布手下舊將宋憲、魏續不忿,相繼上陣與顏良單挑,都很快被殺。接著徐晃出馬戰顏良,大約二十合後敗走,使得曹軍諸將慄然。

    要知道徐晃可不是一般人物,演義中除典韋許褚夏侯惇之外,徐晃就堪稱曹營武力翹楚,他竟然才撐了二十個回合,這顏良也太強了吧!

    回營後,謀士程昱力薦曹操召來關羽。次日顏良列陣,關羽與曹操坐在山頂朝下望。書曰:

    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操又指曰:“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操曰:“未可輕視。”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關羽跨上赤兔,果斷衝入袁軍。顏良當即被關羽所殺。關羽還割下顏良首級,綁在馬脖子上,順利返回。顏良軍士氣大損陷入混亂,曹操在白馬之戰中大破袁軍。

    這不禁讓人有點糊塗,徐晃出馬,與良戰二十合,敗回本陣,諸將還在慄然。

    第二天一轉身,被關羽一刀秒了。那這麼說,關羽秒徐晃,豈非只用半刀就夠了?

    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因為之後219年,演義的襄陽之戰中,關羽和徐晃有過直接的交手,八十回合不分勝敗,關羽選擇主動脫戰,最終全軍還敗於徐晃之手。

    道理完全解釋不通啊。

    作為參照系的徐晃直接要崩潰了!而且這其中的邏輯錯誤還相當低階,難道是羅貫中老先生哪裡搞錯了不成?

    同時,據《三國志關羽傳》所述,顏良也確實是死於關羽之手,演義所寫,並非虛言。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這一下就讓人更加懵圈了。究竟是哪裡的邏輯上出問題了?

    實際上,三國演義中顏良之死,這個邏輯BUG本身是並不存在的。

    箇中關係,羅貫中老先生早就用兩句話交代得清清楚楚了。這兩句話就是:“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這兩句顏良贊詩,除了毛宗崗本三國演義以外,被各個古本採用。

    其實,三國演義絕大多數版本都來自嘉靖版,除了贊詩,接著還有一段說明文字,原文是:“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曰:“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

    並且,在顏良被殺前,各個演義版本都有顏良想要問話的描述,包括有,方欲問時,卻欲問之,恰欲問之。

    可見在羅貫中老先生的原意很明顯,顏良之死是因為劉備囑託,而根本沒做和關羽戰鬥準備,所以才被殺死的。

    換個角度說,無論早有預謀預先就寄信聯絡,還是無意中利用了顏良的大意,關羽肯定不道德地偷襲了顏良。這也是羅貫中先生在演義中對該一歷史事件的分析,其中的邏輯結構展示得十分清晰。

    從書中描寫看,全副武裝的河北精銳士兵根本是得到了顏良的將令,才會對關羽任由來去,不加阻攔。我們從演義中絕不難體會到作者的用意:如果不是偷襲或詐偽,關羽在河北軍陣中斷然殺不了顏良,何況還割了首級從容離開

    而關羽死後歸神時,羅貫中又藉著普淨禪師頓悟關羽之語,也言明瞭顏良之死:“向日白馬隘口,顏良並不待與公相鬥(汝)忽然刺之”。再次描寫了顏良之死,有不道德欺騙成分,麥城死了,也別光自己叫冤枉。

    所以一切很清楚。"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這次突如其來的襲擊,改變了官渡大戰的戰局,甚至改變了整個三國的戰爭程序。

    好吧,很抱歉兜了一大圈。現在終於可以回到版本的正題上了。

    既然羅貫中先生早已經明言了緣由。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一件本不該成為懸案的敘述,卻硬生生成為了懸案呢?

    答:這就是因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三國演義,絕大多數源於三國演義毛宗崗改編厚版本,簡稱毛版三國,也有人叫清版三國。答:那嘉靖版是什麼?它是明朝第一個三國演義正式的印刷刻本,也是明代三國主流版本。

    毛宗崗(1632至1709後)是浙江諸暨人,字序始,號子庵,生於明崇禎五年,成年後主要活躍於清康熙年間,清初文學批評家。

    當時文壇怪傑金聖嘆,因評點《水滸》而名聲遠揚。毛綸毛宗崗父子也想仿效金聖嘆刪改水滸的作法來收拾三國。

    所以對外假稱得到《三國演義》罕見古本,對羅貫中原著進行修改,並在章回之間夾寫進批語,題為“聖嘆外書、聲山別集”,又偽作金聖嘆序,冠於全篇卷首,名為第一才子書。

    這次修改,對以嘉靖版為代表的明代版本三國演義變動很大,不僅情節有增刪,還有整頓回目,全書定為120回本,並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與原著比較,毛本在文字技巧、語言修飾方面有所提高。內容上尊劉抑曹的正統觀念,和天命論明顯加強,尤其對關羽做了極大美化。

    不知熟為因果,但這一點充分迎合了康熙朝廷,拿掉明代武聖岳飛,將關羽包裹推上新武聖人之位的需求。這令它大受支援,從而取代了舊版本,廣為流行。甚至盛極一時。

    建國以來,國內的通行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

    這是以清朝毛宗崗版本為基礎,刪去毛氏父子所做評語,改配有少量註釋的一個通行本

    也就是說,一般我們看的都是毛版,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才有嘉靖版和其他版本少量印刷出版,其發行量和影響力遠遠不及毛版。所以直至今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三國演義,也大多是毛版。

    所以類似這些邏輯混亂搞出的鍋,是毛宗崗父子為了迎合滿清泡製出來的,羅貫中先生,和嘉靖等三國演義版本是不用背的。

    最後,也順道幫顏良文丑兩位大將正一下名,斬顏良事出有因,而我們從顏良文丑對曹軍將領的對戰情形看,論武藝,顏良文丑都是超一流武將,和關羽張飛應只在伯仲間

    文很長。

  • 9 # 木子君的小屋

    我是木子君,就個人對於兩個版本的粗淺認識,回答如下:

    一、書名。

    嘉靖版的書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而毛版的書名是《三國演義》。

    嘉靖元年本,約定俗成通稱為”嘉靖本“,到了後來,就出現了以李卓吾,李笠翁、鍾伯敬等人的評本,在此基礎上,清代毛倫、毛宗崗父子以尊劉抑曹的的王朝正統思想為指導,又進行了修改,簡化,就成了現在通行的《三國演義》版本。

    如果你在書店看到兩個名字的三國,請記得,他們都是《三國演義》,只不過版本不同。

    二、尊劉抑曹思想。

    好多人都認為,羅貫中從尊劉抑曹的封建正統出發,一味醜化曹操,極意美化劉備。實際上不然,在毛本《三國演義》中,所體現的毛倫,毛宗崗的思想,和羅貫中的思想並不一致。

    在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對曹操雖多有批判,但也不乏讚美之詞。例如曹操的出場,在嘉靖版中,是這樣介紹的:為首閃出一個好英雄,身長七尺,細眼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笑齊桓、晉文無匡扶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彷彿孫吳,胸內熟諳韜略。(《劉玄德斬寇立功》一章)

    而在毛版中,毛倫毛宗崗父子很看不過慣曹操,就把這一段給刪改了,縮為冷冰冰的幾句話:“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

    官渡之戰後,曹操把部下私通袁紹的書信都付之一炬,並引”史官“之詩進行讚美:史官有詩曰:盡把私書火內焚,寬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贏得山河付子孫。此言曹公能籠絡天下人心,因而得天下。也都被毛本刪掉。

    以上可以看出,羅貫中在寫三國之時,對當時英雄比如曹操都儘量客觀,並不想掩飾曹操的優點,對這些優點也不吝讚美之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時,凡是史料上所有的,能夠顯示曹操優點的事蹟,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都加上描寫,並進行了藝術誇張;同時,他還虛構了一些情節,來讚揚曹操。

    對劉備,羅貫中雖然頗多讚美,但其實還是把他當作”梟雄“來寫的。

    如《雲長延津誅文丑》中,寫關羽斬文丑,袁紹欲殺劉備,備以言自解,作者評雲:此玄德極梟雄處。可見他對於劉備的認定是,不是一般的梟雄。在《劉玄德敗走夏口》中,關羽提起昔日欲曹操而被劉備阻止之事,說當時若從吾願,可無今日。劉備回答說:此時亦為國家惜耳,若天道輔正,安知不為福也。

    接著,羅貫中就引用斐松之的話,說劉備的回答並非真話,實際上也就顯法了:即使對所謂義同生死,情同骨肉的關羽,劉備也沒忘記耍弄權術,和”極梟雄“之類的評語可以互參,而這些,都被毛版所刪改。

    三、結構上毛版更最佳化

    毛版被認為是所有版本里“藝術性”最優的一版,加入了今古經學大師鄭玄治家的逸聞,如加入了家中婢女故意惹怒鄭玄,而以《詩經》內容對答的段子;同時也刪掉了原版一些後人如周靜軒的鄙俚之詩,引進了唐宋不少詩詞,刪掉了冗餘的詔令、奏章,使行文更緊湊。使之變得愛憎分明、淺顯易懂,更為讀者接受,為三國史圈粉無數。

    以上,即是嘉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毛版《三國演義》的區別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動擋車,轉彎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