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345670wys888

    一、氣一元論,即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萬物無非是炁,是曰氣一元論。

    二、“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認為,其一,氣是物質;其二,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元素),其三,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 2 # 禕陽燁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氣一元論 中醫學屬於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範疇,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即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 為哲學基礎,來建構理論體系,並使之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一元論 中國古代哲學的物質觀,從五行的多元論到陰陽二氣的二元論,最終統一於氣的一元論。誠如《河洛原理》所說,“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萬物”. 中國古代哲學用氣一元論的單一物質概念,說明了世界的物質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氣)的不同形態,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根源於物質(氣)的,這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 一、氣的基本概念 (一)氣的哲學含義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標示物質存在的基本範疇,是運動著的、至精至微的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標示著佔有空間、能運動的客觀存在。氣是中國古代對世界本原的粗淺認識,從雲氣、水氣到量子、場,無不涵蓋其中,可謂“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在中國古代哲學上,氣又是一個涵蓋物質與精神、自然與社會的哲學範疇,其內涵既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又是主觀的道德精神,相容幷包,錯綜複雜。 氣作為哲學範疇是人們對世界物質本質及其現象的高度概括,是天地萬物統一的基礎,是生成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它不是某一具體的物質形態,而是一個抽象的、一般的範疇。限於古代中國的科學發展水平,中國古代哲學對氣的認識便不可避免地帶有樸素直觀的特性,以具體物質形態的氣體為模型,構想了氣的聚散、絪縕、升降、振盪等運動形式,把氣又規定為具有動態功能的客觀實體,氣又成為一種具體的特質形態,從而把自然科學的具體物質概念與哲學的物質概念並用。因此,氣範疇具有抽象與具體、一般與個別的雙重意義 ,此為中國古代哲學氣範疇的重要特點之一。此外,氣範疇是一種整體的本原性的概念而不是結構性的物質概念 ,這又是其另一特點。 (二)氣的醫學含義 中醫學的氣具有抽象的哲學範疇和具體的科學概念雙重意義。在中醫學氣一元論中,氣作為哲學範疇的含義已如上述。作為醫學科學中具體的科學的物質概念,在中醫學理論體系,就生命物質系統——氣、血、精、津、液而言,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活力很強、運動不息、極其細微的物質,是生命物質與生理機能的統一。

  • 3 # 古琴liu

    “氣一元論”是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古人認為世界最初是由混沌之氣孕育而來。清氣上升而成天,濁氣下降而成地,“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氣”,確切地說是“精氣”,是組成物質的最基本成分,這一點也是可以被當今的科學所證明的。我們祖先早就有“聚則成形,散者成炁”的內丹修煉的說法。

    中醫也有“病者,聚則成形,散則成空”之說。

    氣之所以能成形,需要強大的能量聚集,要問氣能量有多大才能成物,那各種物種就不同了:比如鐵的熔點是1538°,此時鐵成液體,沸點2750°,此時鐵可成氣。要說人需要多大能量從炁聚集起來,人死後火化時只是轉化一部分,你說要形成一個人需要多大能量?而且生命體的能量還不只是可見的能量。

    其實我們的古典宇宙觀就是“大道至簡”,不過是“通天下一氣爾”。

  • 4 # 靜一號普洱茶

    氣一元論是整個東方科學體系的根基,陰陽學說也是建立在氣一元論之上的,離開了氣一元論,陰陽就成了空洞的哲學概念了,誰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絕大多數理解都有偏差,如此一代一代地把錯誤傳下去,中醫就徹底完蛋了!

    現代人普遍不理解中醫,其關鍵就在於人們忽視了氣一元論這個中醫最堅實的根基。中醫和西醫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科學體系,西醫是建立在西方科學之上的,它的前提假設是原子說,即用少數幾個死寂不變的基本粒子的不同組合來認識世界,它必然會走向還原論;中醫是建立在東方科學體系之上的,它的前提假設是氣一元論,即用一種物質的聚散來解釋自然界的一切,它必然會走向系統論。你站在西方科學的立足點之上,怎麼能夠正確地理解中醫呢?

    就拿陰陽學說來說,如果你站在西方科學的基礎上,只能把陰陽理解為兩種本質不同的東西,此時,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找不到了。或者說你站在哲學的基礎上,把陰陽視為和對立統一類似的學說,你的理解就偏了。陰陽學說是建立在氣一元論之上的,它用一種物質的聚散來解釋自然界的一切,聚則就是氣之陰,散就是氣之陽,這樣一來,陰陽學說就成了物質運動的規律,氣由陽到陰就是物質系統的產生,氣由陰到陽就是物質系統的滅亡,陰陽學說就描述了物質系統產生、發展、壯大、衰退、滅亡的規律性。如果你把氣一元論這個根基拋棄了,陰陽學說就成了無根之木了。

  • 5 # 老外二三事

    氣的學說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論來認識世界。

    中國古代哲學關於氣的學說,滲透並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

    同時,由於氣的學說在中醫藥學領域的廣泛應用,也促進了中國古代哲學相關理論的發展。

    關於氣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甲骨文,《說文解字·氣部》說:"氣,雲;氣也,象形。"可見,氣的原意是對雲氣的表述。春秋戰國時期,氣作為哲學概念逐步形成。最初,以《管子內業》為代表的宋鈃、尹文學派主張"精氣學說",認為"精者也,氣之精者也。"當時,精、精氣、氣的概念基本相同。精氣學說提出,氣(精氣)是物質,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即"氣一元論"的思想。精氣學說是氣的學說的早期概念。作為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標誌之一的《黃帝內經》,在其成書的時期正是精氣學說風靡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領域的時代。因此,在中醫學理論體系內,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著精氣學說的思想。東漢時期,以王充為代表的古代哲學家繼承"精氣學說",創立"元氣學說"。《論衡·談天》說:"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又在"言毒"篇說:"萬物之生,皆稟元氣"。說明宇宙開始是一個混沌狀態氣在宇宙鉅變中產生,作為產生和構萬宇宙萬物的元始物質,由無形之氣變化而生成有形之物。同時代的《難經》也相應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氣"的概念。其後,唐宋明清的哲學家幾乎言必稱氣,例如,宋代張載《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構成萬物的實體,由於氣的聚散變化,形成各種事物現象。明清之際,方以智、顧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進一步發展氣一元論,使氣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範疇。

    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氣(精氣)是物質,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觀點。《易·繫辭上》說:"精

    氣為物"。氣是極其細微的物質,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本原。宇宙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多樣性在於物質世界中

    包含著無限多樣的物質形態;統一性就在於其物質性,即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氣的運動,中醫學稱之為氣機。氣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升,降,聚,散。運動是氣的存在形式及因有屬性。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是運動著的氣的各種不同表現形態。諸如,天地上下、東西南北之空間,春夏秋冬、晝夜晨昏之時間等等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古代哲學稱為"體用",即本體和作用,"體"是氣,氣為物質存在;"用"是事物運動。王夫之《周易外傳·卷二》說:"天下之用,皆其有者,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豈待疑哉?"一切運動都由氣(物質)產生,透過其作用即運動而知氣(物質)的客觀存在。《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某些畫家的創作只是用一桶油漆往畫布上一潑,那麼應該如何理解這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