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府資料庫
-
2 # 李長諭一、什麼是“四時八節”?1、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季。2、八節: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另一種說法,八節是指春節、元宵節、寒食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這八個節日都有不同的民族風俗和民族文化,但與節氣和時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二、“四時八節”的名稱釋義(一)、四季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在古籍中常更名換姓,有時多達三十種。對季的釋義通常為:
春季:三春、陽春、九春、青陽、豔陽、陽節、韶節、蒼靈、麥春。
夏季:三夏、朱明、清夏、炎夏、炎亭、九夏、牛夏、牛律、炎節、長贏。
秋季:三秋、素商、悽辰、金天、九秋、高商、素節、商節、日藏。
冬季:三冬、嚴節、元冬、歲餘、九冬、青冬、安寧、冬辰、元序。
(二)、八節清代陳希齡在《恪遵憲度抄本》二十四節氣解釋時說:
立春:立春見也。九十日之氣,往者過而來者續,故為之立。立夏、立秋、立冬皆同。陽動物,於時為春。春,蠢豬,物蠢生乃動運也。
春分:分者半也,九十日之半,謂之分。秋分同。立夏: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夏至:陽氣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立秋:秋就也,萬物成就也。秋分:分者半也,九十日之半,謂之分。立冬:冬始也,物終藏也。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三、四時八節的由來西漢的《淮南子》一書,完整的記錄了二十四節氣。(一)、節氣的性質二十四節氣,按不同的性質,有六個類別。分別是季節類、天文類、物候類、降水類、氣溫類、水氣類。1、季節類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是根據氣候的變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
2、天文類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別表示晝夜的長短。春分、秋分,晝夜等分;夏至白天最長,冬至黑夜最長。
3、物候類驚蟄、清元、小滿、芒種,表示在天氣的變化和影響下,動植物及農作物所發生的候應現象和相應的農事活動。
4、降水類雨水、穀雨、小雪、大雪,根據降水的季節及降水量的大小而定,表示將水的性質和程度。
5、氣溫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根據氣溫的高低程度而定,表示天氣的炎熱、寒冷程度。
6、水氣類白露、寒露、霜降,表示近地面水氣隨著氣溫下降的程度及產生的凝結狀態,主要體現氣溫的下降程度。
(二)、古代節氣的測定方法遠古時期,中國的先民們十分注重掌握農時和節氣的氣候變化規律,從最初的觀察物候入手,觀察自然界和非生物界對節氣、氣候變化的反應現象,從而掌握節氣氣候,以物候作為農業活動的依據。
後來發現,用物候來掌握節氣和氣候變化規律,顯的比較粗放和不夠穩定,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用土圭來測量太陽對晷針所投影子的長短(即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時期。
所謂土圭測影,就是用直立的竿子,在正午時刻測其影子的長度,一年的影子夏天短冬天長。經過反覆的觀察,人們發現在夏天某一天的正午影子最短,而後影子越來越長,天氣越來越涼,進入冬天后,又有一天的竿影達到最長。於事,我們的老祖宗給這種現象起了個名字叫作“日至”。
“至”,就是達到的意思。後來把夏天的日至稱為“夏至”,把冬天的日至稱為“冬至”。而從夏至到夏至,冬至到冬至,正好是太陽公轉一週,即陽曆的一年。
在夏至到冬至和冬至到夏至的兩個時段裡,有兩天的白天和夜晚時間是一樣長的,起名為“春分”和“秋分”,”分”表示晝夜平分。
今天,如果你有機會走到嵩山腳下,就能看到保留著一座完好無損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測量臺”,它是中國先民用土圭測日影的最好佐證。除了用土圭,也有用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來定節氣的方法。黃昏時斗柄指向東為“春分”,指向南為“夏至”,指向西為“秋分”,指向北為“冬至”。如果你有興趣,不妨觀察一下,看我說的是不是和我描述的一樣。
“兩至”和“兩分”確定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春夏秋冬四個節氣也相繼確定。這樣,”四立”、加上“兩分”和“兩至”,恰好把一年分為八個基本相等的時段,從而也把四季的範圍定下來了。《呂氏春秋、十二紀》中記載了完整的八個節氣,而且記載了許多關溫度、降水變化的內容,以及溫度、降水變化所影響的自然物候現象,這些都成為以後七十二候的“候應”。(三)、節氣在陽曆的日期由於二十四節氣和陽曆都是基於地球繞太陽執行的週期規律來確實的,所以,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中有一定的日期,前後相差不過一兩天的時間。
一是從八節來講立春:太陽位於黃經315度,大多在 2月4號至5號交節。
立夏:太陽位於黃經45度零5分,大多在5月5號至 6號交節。
立秋:太陽位於黃經135度,大多在 8月7號至8號交節。
立冬:太陽位於黃經225度,大多在11月7號至8號交節。
春分:太陽位於黃經零度,大多在3月20號至21號交節。
夏至:太陽位於黃經90度,大多在6月21號至22號交節。
秋分:太陽位於黃經180度,大多在9月23年至24號交節。
冬至:太陽位於黃經270度,大多在12月22號至23號交節。
二是從節氣和七十二候來講立春:正月,初候,東風解凍,陽和至而堅凝散也。
春分:二月,初候,玄鳥至,燕來也。
立夏:四月,初候,螻蟈鳴,螻蛄也諸言蚯蚓者非。
夏至:五月,初候,鹿角解,陽獸也,得陰氣而解。
立秋:七月,初候,涼風至。
秋分:八月,初候,雷始收聲,雷於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
立冬:十月,初候,水始凍。
冬至:十一月,初候,蚯蚓結,陽氣未動,屈首下向,陽氣已動,回首向上,故屈曲而結。
四時八節,對農業生產具有特別的意義,並且在不同氣候和農業生產特點的地區應用中,產生了大量的農諺和民謠。但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南方與北方的氣候有很大差別,古人的這些經驗總結,來源於中原地區(今河南省),在理解和應用時應該有所差別。謹以此言,拋磚引玉!
回覆列表
還有一首是講秋天的,叫作:“秋天秋氣秋日分,秋高秋 記者:關於這四時八節,溫州有很多的民謠,念起來朗 素秋悽辰,秋風秋雨秋葉落,秋瓜秋果秋物金。”使人有“秋 朗上口,背熟它就不易忘記,這對我們對節氣的記憶和理解 高氣爽”之感。 都很有幫助,金老師您給提供幾首吧。 下面這一首介紹冬天的,這首歌謠更將冬景冬色講得淋 金文平:記得咱們溫州人有一首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歌 漓盡致。它這麼寫的:“冬三冬九冬寒天,冬霜冬雪冬冰漣, 謠,很有意思,它是將一年的農曆正月開始至十二月的 冬松冬梅冬竹友,冬風冬月冬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