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離的私家筆記

    常用的古韻是《平水韻》和《詞林正韻》。學習這些古韻,沒有一年半載的積累,連入門都難,甚至三年五載都不能完全掌握。

    因為古韻和現代漢字發音有所不同,所以現在很多人創作古體詩詞時,押韻和平仄就會以現代標準讀音的《中華新韻》為準。

    《中華新韻》以漢語拼音為基礎,讀音歸納整理得比《平水韻》和《詞林正韻》要規範化許多,對於熟悉漢語拼音的現代人來說,《中華新韻》會更容易掌握。

    從學習的難易程度看,不用古韻,可以大大降低詩詞推廣應用的門檻。但說到底,掌握不了古韻,還是古典文化積澱不夠。

    多讀古詩詞,自然能發現古韻的規律,多閱韻書,多嘗試使用古韻,學會了古韻,你就會發現,古體詩的古韻古風,厚重又清靈,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長處,無可替代。

  • 2 # 好幸福花圃緣

    個人也覺得不能與時俱進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傳統文化的確很優秀,可以說穿越了時空,但尊古不代表不需要創新和與時俱進,唐代之人對前面的古風等之類的進行了革新才有了唐詩的繁榮,後面宋代的又進行了革新,反而幾百年過去了卻不進行革新怎麼行?古文化可以作為學術研究使用,但需要進行創新讓更多更符合當代的習慣的參與進來,不然詩歌真的要沒落啦。天朝自大夢帶來了毀滅,歷史記憶猶新,如果我們的當代文化跟不上來,我們就有可能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之下和古文化的過度自信中迷失。個人覺得唐詩其實最重要的是以兩個字為一個節拍,然後平仄交替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多數採用平聲韻結尾,但也經常看到很多名篇也沒有完全按照標準規範來寫,甚至有許多拗句和拗體,可見古人也並沒有一味死守也是在創新,在整體意境和需要面前是犧牲了平仄規律的。所以個人覺得用新韻寫詩也是一樣,該押韻的地方用新韻規範來押韻就可以了,平仄規律總體還是需要遵守確保朗朗上口,區域性為了整體意境出律也無妨。當然有些學者學識淵博只喜歡古韻也是無可厚非的,但詩歌要繼續發展離不開大眾的支援,離不開時代的語言習慣。

  • 3 # 文峰熙本

    為什麼有些寫古詩詞習慣用舊韻的人認為不能用新韻寫,覺得新韻不成韻?想了解此問題,敬請加粉關注!真正的詩詞大師寫古詩詞大多用《平水韻》與《詞林正韻》,這究竟是什麼呢?我們推崇唐詩宋詞,大多數人都能背誦幾首,而唐詩宋詞基本上採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因此,《平水韻》與《詞林正韻》是詩詞傳承的主要形式之一,成為詩詞論壇的主流。很多人感覺《平水韻》與《詞林正韻》比較難適應,這主要在於古代漢語與現代語言的聲調差異。現代漢語的普通話是以北方語言為基礎形成的,而北方地區在中國歷史的演變過程中與北方多民族的交融碰撞,從而導致語音語調的改變。所以,真正最大限度保留古漢語音調卻是南方許多地區的方言土語。這就是為什麼南方一些地區的人對於《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的平仄韻律的認知相對容易些的原因。當然,現代人學習《平水韻》與《詞林正韻》也不是一道鴻溝不可逾越,現在網路的發達普及為學寫《平水韻》與《詞林正韻》詩詞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非常便利的捷徑。現在網路上有很多詩詞檢測欄目,可以檢測驗證詩詞是否合乎韻律,《平水韻》與《詞林正韻》都可以快速查詢,很好解決我們在寫詩詞過程中的障礙。雖然不少情況下我們還是感到困惑,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大多數人能夠很快掌握瞭解《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的。現代人對於詩詞的發展最大的貢獻在於《中華新韻》,他為現代人寫詩詞打開了方便之門。在《中華新韻》中,平,基本上就是拼音聲調的一二聲;仄,基本上都是拼音聲調的三四聲。讓愛好詩詞的人們能夠熟練的掌握和運用。不過,一般情況下在寫詩詞中按《中華新韻》寫的詩詞都要求註明,而用《平水韻》與《詞林正韻》寫的詩詞卻不用再標註,這就是詩詞界的慣例,沒有什麼過多的為什麼,遵循慣例也是對詩詞的傳承,僅此而已。敬請加粉關注,以便切磋交流!

    信手拈來愧對詩,談平論仄律循之。

    春風和軟花慷慨,夏雨輕狂水妄思。

    楓謝秋霜紅醉句,梅羞冬雪白純詞。

    塵埃落定雲吞霧,化作青山度嗜痴。

  • 4 # 三上詞話作者

    押韻一一緣於詩詞是唱歌的

    ▶️ 古典詩詞押韻的焦點問題,還不是新韻能不能押的問題,是涉及聲調的問題,即平時所講的四聲問題。中古四聲與現在的普通話四聲是有區別,這個區別在於語言聲調的變遷所致,主要是漢字不像拼音文字,字隨音轉,漢字可以同語言相分離,比如日本、北韓等國有漢字,卻讀音不同,大體就這個道理。

    中古四聲,即平、上、去、入。南北朝時,梁武帝與大臣以“天子聖哲”詠對,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個不同的聲調,用以表示音節的高低變化。平聲、上聲、去聲又稱舒聲,入聲則為促聲。舒聲韻尾以母音或者鼻音結尾,促聲韻尾以塞音結尾。入聲除了是一個聲調,還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韻母的統稱。現代普通話已經失去了入聲。唐宋以來,漢語在四聲的基礎上區分聲母清濁對應的陰調和陽調形成八聲,也就是四聲八

    調,現在各地的方言聲調大都是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即根據聲母性質,分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的不同分化合並出來。拿普通話的基礎方言北京話來說,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其陰平陽平就是根據古代平聲字聲母的清濁分化來的,而入聲被分派到其它調類。如“國”“急”“席”字,被分派到陽平,“一”“郭”“八”字分派到陰平。故而字聲讀音不同,還不是制約押韻問題,而真正的區別在於平仄的限制。

    平仄的限定不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而是詩詞配樂的需要,即樂調與字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故創作古曲詩詞押今韻,如果要是用於古代唱歌,是很不搭調的。正因為這樣,創作古典詩詞,一般強調詩押《平水韻》,詞押《詞林正韻》為好。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三上詞話》作者。

  • 5 # 聽書人

    個人覺得主要原因還是古代的聲調和現在普通話的聲調發生變化(影響平仄)和詩韻發生變化的緣故。

    在說聲調具體變化之前,先來看看古代聲調和現代聲調。

    現代漢語的聲調系統是繼承古漢語的聲調系統而來的。

    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也就是有四個調類,又按照聲母的清濁等不同條件進行分化。

    凡是古清音聲母字的聲調屬陰調,古濁音聲母字的聲調屬陽調。

    這樣,古四聲實際上分化演變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八類。

    這是咱們常說的“四聲八調” 。

    而普通話的全部字音有四種基本調值,既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四種調類,統稱“四聲”。

    具體的變化分為三個方面。

    1,古代聲調的【平聲】,在普通話中分為了【陰平】【陽平】。(也就是咱們說的一聲,二聲。)其中古代的清聲母平聲字為【陰平】(一聲),濁聲母平聲字為【陽平】(二聲)。

    2,古代【上聲】字裡全是濁聲母的字現在唸【去聲】(四聲)

    3,普通話沒有【入聲】,【入聲】字分化到普通話的四聲裡了。(部分地區方言還保留有入聲,個人認為這是最大的變化了。)

    讀音是跟平仄相關的,此外,來看看“詩韻”的不同。

    圖一是“平水韻”,圖二是“中華新韻”,當時學韻時我自己整理的筆記。

    顯然,“平水韻”共106個,而“中華新韻”只能說有14個,這麼大的差別,很多在新韻裡明明屬於同一個韻腳的字,劃到舊韻裡就差了十萬八千里,習慣舊韻的人當然會覺得“新韻不成韻”了。

    最後,這是初學時自己填的兩首中華新韻的《眼兒媚》

    才疏學淺,“平水韻”實在是難度略高駕馭不來,新人一枚,請多包涵,也還請多指教。

  • 6 # 南山騷客

    詩詞格律本質上是音樂美 ,音樂美表現在抑揚頓挫的節奏,和優美和諧的韻律。當今人依然用古韻寫詩時,卻給今人看時,由於語音的變遷,這種音樂美恐怕就破壞了。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墨守成規,不能與時俱進,無異刻舟求劍。如何傳承文明,讓古老的文學樣式煥發生機呢,當然是一個變字。抱殘守缺,就不會發揚光大,國粹也會失去光澤。

  • 7 # 沈大哥

    謝謝邀請。1.我認為“音韻”可讓詩詞讀來上口,起伏跌宕,韻味十足。2.古詩詞中古人為誦讀唱和定製的音韻,留傳至今,所以學習研究古詩詞一定要從古韻。3.漢語從古漢語進化到現代漢語有很大變化。如古人依韻書《唐韻》,《平水韻》定音韻,其聲呼叫平仄區分。現代新韻依拼音中的韻母,其四個聲調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這是對古音韻的繼承和發展。4.現代人寫格律詩是讓現代人去朗誦的,若依古韻很難朗讀出古人的吟誦唱和的韻味。所以,我認為現代人寫格律詩,最好依現代拼音定音韻和平仄,因為詩詞是讓人讀而不是讓人看的。

  • 8 # 左綿公子

    這個問題爭論很大,這就需要對中國古代韻律有一定的基本常識了。所謂舊韻,其實也不舊,它是一脈相承傳承下來的!古代的方言比現在還多還複雜,那麼這麼多語言,寫詩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各種方言的最大公約數,那就是總結一部韻書,讓天南地北的人大致都能接受。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韻書了,但都已失傳。到了隋代,出現了切韻,唐代出現了唐韻,宋代出現廣韻,這些都是傳承根據前代韻書傳承的。南宋末年,山西平水有個官員將廣韻進行合併,成為平水韻。元代,明代繼承平水韻,清代根據平水韻編修了佩雯符韻。所以,平水韻可以說是總結唐宋,承啟明清,上下千年,縱橫萬里,放之四海皆準。我們知道,從元代開始,北京這個地方就已經是政治的中心,但元人還是傳承平水韻,明代首都大部分在北京,明人傳承平水韻,清代首都在北京,清人也是傳承平水韻。民國時期確定北京話為國語,但依然傳承的是平水韻。而推廣新韻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時間!新韻是以普通話也就是北京話為標準確定詩韻,北京話只是中華語言的一個區域性,一是沒有傳承,只適合於當下這個時代的一部分人。二是不能放之四海皆準,除了普通話,其他語言讀起來很彆扭。三是北京話沒有入聲,只有平上去三聲,像溼,竹,黑白,約,急等等這些南方人一看就是仄的入聲字,北京話裡是平聲。總之理由太多了,韻書的知識面太廣,憑記憶打字,疏漏之處請諒解!

    創建於2017.12.7

    編輯

  • 9 # 壯圖山人

    有些寫古詩詞習慣用舊韻的人認為不能用新韻寫,覺得新韻不成韻,可以直率地說,這種現點是沒有點足點的,不能認為是正確的。

    首先要糾正題主的一個提法,不是寫古詩詞的人,而是寫格律詩的人。他們在寫格律詩時,習慣使用舊韻,應該說這是無可指責的,但不宜提倡。因為漢字的讀音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按現代漢語的發音讀己經不成韻了。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這兩句詩,用舊韻是押韻的,但新韻就不押韻了。如果是這種情況還用舊韻,嚴格地說那樣的格律詩就出韻了。不能認為那是舊韻就是正確的。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穿越回到古代,和古人生活在一起。你的詩是寫給現代人看的,你得用現代漢語來讀。如果再讀成古音,那是沒有人打收條的。

    其次,用新韻不成韻的說法也極其片面。假如一個寫作者在寫詩時注意運用了同一韻母的字作韻腳,那與使用舊韻有什麼區別?當然寬泛到與鄰韻通用,那樣的新韻還是不用為罷,因為的確失去了詩的韻味。

    最後的結論應當是,舊韻中那些在現代漢語裡讀音已經發生的字,使用舊韻的人如果再用就是出韻;新韻中那些鄰韻通押的詩作,無可疑義地應認為是出韻。正確的做法是寫作格律詩時,如果使用舊韻,則應當儘量避免讀音己經發生變化的字。如果使用新韻,則絕不能鄰韻通押。

  • 10 # 老街味道

    關於新韻和古韻的問題,我以前回答過,做新韻是一個階段,我也是從此走過來的。

    下面我說一下我的學詩歷程,或許會對大家有些啟發。

    一、最初對格律詩的排斥

    做律詩對於初學者難度確實比較大 , 我當初對於今古平仄的不同很頭疼,直接對作格律詩產生畏懼與排斥,也抱有詩不能一成不變、要變革發展的認識。

    但是,後來才覺得有些可笑。

    二、從新韻開始入門

    詩的對仗、平仄、粘連、押韻四項,一開始對於初學者確實很難。特別是平仄和押韻因為今古的不同令人舉步維艱。

    所以入門時可以先用新韻 ,比如是作詩時用《平水韻》,寒刪先元鹹這些不同韻部不能混用,直接讓人暈菜。那麼就跳過這一步,差不多用普通話的四聲代替古韻是一條捷徑,然後再過渡到古韻。

    我的以前用新韻的習作:

    迷芳澗底知春在, 問道禪門待霧開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僧掃山雲堆寺角 ,燕銜螢火點香臺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箏長曲短催燭老 ,人瘦衣寬怯月來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坎坷盡嘗霜雪苦, 蹉跎空嘆呂伊才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用古韻看 :

    燭,入聲,落韻。造成:箏長曲短催燭老,成為拗句,必須把:“人瘦衣寬怯月來 ”中的怯字改為平聲救拗。

    三、過渡到古韻

    好像一年後我就不用新韻了,現在的詩作也絕不用新韻,因為:

    1.古人用古韻,用新韻無法體會古人妙處。

    閱讀古人作品是詩人的必做的功課,古人的句法,遣詞造句都必須符合平仄,如果不知道古韻,那麼讀書的營養大部分吸收不到。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眼界完全不同。

    2.使用古韻以後,發現自己有這個能力,何必開倒車呢?古人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四、入門時填詞儘量不用新韻

    詞韻《詞林正韻》幾乎把詩韻《平水韻》裡的鄰韻都合併了,押韻不再是問題,只是平仄不同而已,現在有很多檢測軟體,修改不會浪費很多時間。

    調整平仄比調整韻腳簡單很多。

    五、學格律的次序

    從律絕句開始,再到五七律,然後填詞和古體詩就自然會了。

    當然,格律通了只是入門而已。不過格律通了,就能真正看懂古人的詩作了,您的學習和創作一定會突飛猛進。

    只會新韻作詩,還是在門外。

    2018-3-8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饅頭一斤粉加三兩紅糖可以發酵起來嗎,糖的量怎麼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