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逐浪大徐
-
2 # 阿柴歷史筆記
歷史的潮流一次被一次見證和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果沒有李淵李世民父子,可能會出現蕃鎮鼎立的畫面,像隋朝之前的南北朝或者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一樣,也可能另有一名集賢良、睿智有能力的高人統一天下,天下事無奇不有,任何事都有可能。就這兩方面說一下我的看法。
蕃鎮割據隋朝末年出現了很多能人義士,異性王林立,很多人手握軍隊,各方實力難分上下。隋朝雖說有靠山王楊林這個能征善戰的護國老將,但是楊林在隋朝建國之初已經很大年紀了,僅靠他一人怎能平定各方勢力。北平王羅藝,洛陽王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兩淮的杜伏威,瓦崗寨的李密,馬邑的劉武周,以及河北的張金稱等多地武裝存在,這些人當時都是封疆大吏般的存在,以北平王羅藝,洛陽王王世充的實力較大。羅藝屯兵數萬,在軍械和糧草方面更是在動亂的年代有所儲備。其帳下燕雲十八騎常年征戰大漠,都是以一抵百的恐怖存在。亂世中保全自己非常容易。王世充佔據河南,地域遼闊,從小喜歡文史在鑽研兵法的他在中原大地上稱王稱霸。跟瓦崗幹仗不落下風,在中原一帶,百姓心中聲望很大,有著堅定的民心。有能力上位的藩王我個人認為北平王羅藝若有成大統之心,平定天下還是有可能的,畢竟實力擺在那裡,羅藝當時幾乎是頂尖的存在。手下大將眾多,何況軍隊紀律嚴明,當時的羅家軍戰力太強了。王世充也有很大的可能,畢竟在河南稱王,若是沒有李淵父子,盤踞中原大地,佔據了地利,並且在山東河南百姓呼聲很高,佔了人和。若是老天祝他,大業可成啊。江山代有才人出,民間還有很多有能耐的人,明朝的朱元璋不就是個典型嗎,曾經當過和尚馬伕的他卻統一了天下。在這些蕃鎮的人馬中不妨有這樣的存在。前期並不顯山露水,關鍵時刻卻能名垂青史,成就大業也有很大可能。縱觀古今,有能力有才能的人太多了,成不成就霸業就看自己的努力和民心了,自古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
3 # 華夏長河五千年
首先,隋末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各路英雄揭竿而起,一起推翻隋王朝的統治。而李淵父子只能算是其中的一路諸侯,而且大隋王朝的天下,覆滅的原因是隋煬帝窮兵黷武,貪圖享樂,民不聊生,導致的結果,即使沒有李淵父子,隋朝還是難以逃脫滅亡的命運。
其次,隋末天下英雄並舉,各路反王問鼎天下,而李淵父子只是抓住了時機,趁勢而起,收攏民心,各個擊破,最終統一了天下,結束了紛亂局面。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就算沒有李淵父子,依然會有其他的正義力量能得到百姓擁戴,最終結束亂世,統一天下。
再次,李淵父子也是先割據一方,然後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收攏民心,收服驕兵悍將,以及天下俊傑,文臣謀士,為自己所用。並實行切合實際的富民養兵之策,得到百姓的擁護,最終在文臣武將的輔佐下,消滅反王,定鼎李唐江山。所以,關鍵在於政策,即使沒有李淵父子,那仍有其他人會使用合理的政策,一統天下。
綜上所述,如果隋末沒有李淵父子,那在英雄輩出的亂世之中,只要有合理的政策和強大的兵力,依然能結束亂局,一統江山。
-
4 # 寒門兒郎
華夏民族歷史發展以來,都是有它一定的規律的,也是我們所常說的那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經歷過很多的朝代,也在不停地更替著,並沒有那個朝代能永久的發展下去。
隋朝也是中國古代較為出名的一個朝代,隋文帝楊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他也是我很喜歡的一位帝王,在位時也有很大的作為。
如果說沒有李淵父子,在隋末時期,楊廣當時的那種朝政,隋朝的結果也是不能發展下去的,最有可能的無非有兩種結果。
一、李氏沒有取代,他人也會取代。在隋末時期,天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隋煬帝楊廣的政績也發生了變化,他政績惡劣,民不聊生,天下的百姓也沒有能在隋朝的天下里安居太平。
在隋末時期,天下除了皇帝楊廣,各地也有不少的諸侯和門閥,他們也都擁有各自的勢力和政權,相對也形成了一股爭奪天下的勢力。
如果說沒有李淵父子的勢力,在當時的各方門閥之中,也一定有心存奪取天下之人。在多方的勢力之下,隋朝的江山能不能發展下去也是一個未知數,肯定也會被除李淵父子以外的人所奪取的。所以,即使沒有李淵父子,隋朝的發展也不會長遠,也會被其它門閥勢力所取代。
二、一朝回到解放前,天下再次分裂。在隋朝統一天下之前,天下也是分裂的,各個國家各個勢力也都佔據一方,連年的爭鬥不休,沒有什麼太平天下的局面,直到隋朝統一以後,天下才安定了那麼幾十年。
在隋朝統一之後,天下也算安定了下來,在沒有像之前的那樣連年戰爭,百姓也安定生活。隋朝也分封了各路功臣,這些功臣也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慢慢的形成自己的一方勢力,逐漸壯大起來。
在隋末時,除去李淵父子,其他的各路門閥也比比皆是,比如李密、王世充、宇文家族等等,也都形成了一股奪取天下的勢力。
在這麼多的門閥之中,如果沒有李淵父子,其它各路門閥也會推翻隋朝,在世間爭奪天下,如果沒有那方的勢力能夠統一這亂世,那天下必定再次分裂,陷入各個國家割據一方的局面。
-
5 # 雨那時的憂傷
瓦崗寨確實是隋末最大的勢力,敢與隋朝政府,王世充,宇文化及等正面對抗,但最終也會走向失敗!瓦崗寨最致命的便是沒有政權管理經驗,以領袖李密為例,雖然擔任過宮中禁衛,也得到楊素的讚賞,但其氣魄與遠見與治國是兩回事!從李密入主瓦崗寨之後,瓦崗寨雖然取得連續勝利,但治下州縣貧弱衰敗,軍械糧草供給日益困難,只能以剝削百姓維繫軍隊!
雖然兵力很強,聲勢滔天,但沒有可以依託的堅城,只要一次失敗就會變成牆倒眾人推!當時,李淵佔據了關中,並且先打弱敵後打強敵。先消滅了薛舉劉武周,使得後方穩固再圖謀中原。 而瓦崗軍呢,跟王世充在洛陽死磕,雖然也贏了幾場,但王世充死守洛陽,瓦崗李密同時又去打宇文化及,結果被王世充打敗了 。
李密在楊玄感發動起義的時候給他提出了三條計策,上策是堵住楊廣撤回來的路,中策是直接奔襲隋朝首都大興(即後來的長安),下策是攻打東都洛陽,應該說李密的策略是很正確的,要麼讓楊廣回不來,要麼直接佔據關隴貴族的老巢關中,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可惜楊玄感選擇了下策,結果在洛陽城下被守城隋軍死死拖住,最終戰敗身亡,李密也因此成為了隋朝的通緝犯,被迫投奔了瓦崗寨。
李密錯誤估計了形勢,以為只要佔領東都,天下就易為己有。遂長期屯兵於防守嚴固的東都堅城之下,與隋王世充軍前後交鋒百餘戰,貽誤了向其他地區發展,奪取更大勝利的機會,又極大地消耗了義軍的力量。
-
6 # 蒼海巫山
歷史是前人一步一步走來的,每一步都是真實的,所以,歷史不能假設,也不能如果。隋朝往前追朔到東漢末年,中國大約有四百多年的四分五裂的狀態,從三國分立到兩晉的貌似統一,從五胡亂華,到南朝的宋齊梁陳,北朝的魏齊周隋,人民生活在戰亂的水深火熱之中,是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結束了分裂,實現了統一,這一功績無疑是偉大的,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開闢科舉制度,以及開疆拓土等偉大舉措,皆有利於國泰民安,皆造福千秋萬代。同時,勞民傷財,急功近利也是隋煬帝的致命短板,從而加劇了統治階層之間,統治階層和平民百姓之間的矛盾。最終是一方統治階層(李淵父子為代表)取代了另一方統治階層(楊廣為代表),建立了李唐王朝,但,其治國方略仍沿襲了隋朝的一套,換湯未換藥。話又回到本題,如果沒有李淵父子,其結果,1.隋煬帝繼續執政,那就是隋煬帝繼續功過並行,2.沒有李淵父子,還會有王淵,張淵來取代,他們可能是統治階層的內部紛爭,然後,產生了新的領導人物,也可能是農民或平民起義奪取政權。這些如果,已被真實的歷史碾壓的無影無蹤了,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回覆列表
先說一下楊堅的天下是怎麼得來的。
楊堅得以矯詔篡位是多方面的,前面兩位皇帝都早逝,第三位皇帝年幼繼位,不能親征,而皇太后是楊建女兒,政治手腕極其有限。導致北周大權落於楊堅之手,並且楊堅之繼位之後迅速的平定了北周老臣尉遲迥等人的政變,坐穩了皇位。
再看看李淵父子幹了些什麼。
當時李淵起兵時,大兒子和四兒子當時都在河東,只有一個李世民在身邊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於是就暫且擱置了這件事情,但後來突厥並沒有退兵,而是攻擊的越來越厲害。因此皇帝趕緊讓李淵去阻止突厥大軍,於是李淵就覺得是時候搞一波事情。於是就通知了自己的兒子們讓他們儘量去招兵買馬,完事趕緊回來會合。因此李建成和李世民很快就招了一批人馬,這個時候還要考慮到突厥。所以李淵就暫時的向突厥稱臣,這樣也就解決了自己的顧慮。然後李淵就開始行動了,因為計劃制定得比較完美。
一路上非常順利,而且對沿路的百姓也都非常的愛護,因此軍隊變得更強大了,沒過多長時間就把隋朝推翻了。然後李淵就建立了唐朝,所以主要的功勞是李淵的。
李世民只是從旁協助他,是他的一個得力助手而已。但是在後來的歷史中記載的卻是李世民的功勞,當時是他和劉文靜兩個人決定起兵。
如果沒有李淵父子,也許天下就是宇文家的也未必。山東竇建德,中原李密,洛陽王世充,隴右薛舉,山西劉武周,揚州楊氏餘部,將會有人站出來。個人覺得竇建德更加強大一些 竇建德也是比較得民心的。
#歷史# #文化# #歷史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