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夜西樓

    諸葛亮還沒有兒子的時候,過繼了他兄長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但在25歲就死了。諸葛亮在46歲的時候有了他的長子諸葛瞻。

    諸葛瞻十七歲時娶公主為妻,生了兩個兒子諸葛尚和諸葛京。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拒絕鄧艾的招降,在錦竹與鄧艾展開激戰,兵敗跟17歲的諸葛尚都戰死。

    諸葛瞻戰死時,次子諸葛京還小,不到打仗的年齡倖存了下來。諸葛京,字行宗,蜀國滅亡後,於公元二六三年遷到河東。在西晉時,初為郿縣令。有政跡,後升至江州刺史。

    諸葛亮的三子諸葛懷,晉武帝一統天下後,曾詔諸葛懷到洛陽封贈顯爵,諸葛懷上表說:“臣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衣食自有餘饒;才同欞櫟,無補於國,請得歸牖下,實隆賜也。”司馬炎只得順其志向,是以未出仕,在家奉養老母。

    諸葛亮後人居住的地方------蘭溪諸葛八卦村

    在浙江蘭溪市以西20公里處,至今還居住著一大群諸葛亮的後人,那個村莊也被叫作“諸葛村”。

    據有關資料記載:諸葛村原稱:高隆,始建於南宋末年,公元1340年,諸葛亮第27世孫諸葛大獅舉家遷居此地,村落逐漸發達興旺,逐改稱“諸葛村”。又因諸葛大獅巧借高隆的自然地勢,墾土平窪,引水建池,修路築屋,使高隆崗的獨特地形與其陰陽八卦思想相結合,融合天然和人工之偉力,終於建成了一個按九宮八卦陣排列的村落,故該村落又稱“諸葛八卦村”。

  • 2 # 草竹道人

    從史料和文獻的記載中,並沒有對諸葛亮死後“歸隱”之人有明確描述,但是在“演義”或者其他民間傳說方面來判斷,諸葛亮死後選擇“歸隱”之人,不會很多,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後主劉嬋對諸葛亮沒有“敵意”

    一般歷朝歷代選擇“歸隱”的,多是因為仕途不順或者在朝廷中“身處險境”,而對於諸葛亮來說,並不存在這種情況,其追隨諸葛亮的人,也就沒有理由選擇“歸隱”來逃避禍患。

    二、諸葛亮“身先死”對其他人的“激勵”

    另一個方面就是,一般選擇“歸隱”之人,都是對前途“自暴自棄”之人,既然諸葛亮“身先死”留下的了遺憾,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和“鼓舞”了“有志之士”繼續奮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讓那些有意歸隱之人,鼓起勇氣。

    所以在我分析看來,諸葛亮死後選擇歸隱之人,不會太多。

  • 3 # 攀登的岩羊

    諸葛亮死後有多少人歸隱,我想不多,權利是個魔杖,誰也不願放棄,歷史上功成名退的又有幾人,諸葛亮之前的著名的有孫武,張良,之後的有,王明陽,曾國藩,能看淡名利和大徹大悟的,真是超凡脫俗,陶淵明是代表人物,

  • 4 # 看歷史圖一樂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真隱者應籍籍無名。

    歷史上的三國沒有記載諸葛死後有誰走向了歸隱,即使三國演義也沒有這樣去寫,畢竟和水滸要表達的東西不一樣。然而從歷史的脈絡中,我們卻可以一窺其中端倪。

    自古隱士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隱為目的,終南採藥,東籬種花,寄情山水,桃源避世。另一種是以隱為手段,於江湖之處養望天下,出仕則平亂世濟蒼生,不負大好河山。魯迅先生有《隱士》曾寫到,隱士“歷來算是一個美名,但有時也當作一個笑柄。”

    三國時期著名的真隱士應該算有“鳳雛”龐統的叔叔龐德公和水鏡先生司馬徽,而著名的出世之隱當然是諸葛亮了。

    諸葛亮死後,真正愛戴擁護他的人,想必是繼承遺志,繼續北伐大業,比如姜維。而要去歸隱的人,肯定是諸葛在時不得歸隱,只能勉為其難去做官的人。

    真隱士是不想出世做官的,寧為太平犬,莫做亂世人,深山老林裡一藏,逍遙自在豈不美哉。然而真正能放下胸中抱負,放下身邊親友,放下天下蒼生的人又能有幾人?每個人都有弱點,所以也有人就會被迫出世,被迫為官。

    劉備得益州,對於原來的“益州派”官員來說,很多人其實是失望的,也是不想繼續做官的。首先他們對原政權是有一定的忠誠的,其次那時候的人都好名甚於利,君不見“三姓家奴”呂布讓人唾棄千古。最後,聰明人都知道,老人做新主子的官,是不好當的,動輒就會被兔死狗烹,反攻倒算。然而對於新的當權者來說,用舊人的好處也很多,安撫民心,熟悉上手快,對於迅速穩定新地盤來說,是不二選擇,所以他們必須先逼著這些 “益州派”官員名士繼續當官(多是有名無實),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統治更為合理合法化一些。

    諸葛亮作為劉備手下的第一權臣,在劉備死後大權獨攬,六出祁連,討伐中原。他沒死的時候,“益州派”的那些被迫做官的人在其陰影之下,想必官當的並不怎麼爽快,他死之後,就終於能夠歸隱了吧。

    諸葛擔任益州牧的時候,也曾逼迫一個人出世為官,這個人就是杜微。

    杜微就是益州土生土長的人,師從於蜀郡大學者大教育家任安。任安就曾經棄官回家,幾辭東漢的官爵,以淡泊名利為素志,隱居綿竹,潛心教育,給學生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杜微作為任安的學生,在劉璋時代就辭官去職,歸隱山野。劉備奪益州之後更是常常自稱耳聾而不仕,拒絕了諸葛亮“益州主薄”的邀請。

    諸葛亮親便派車把他叫到府上,親自跟他談。

    領導派車接你過來談話,你總該聽了吧?杜微:我耳朵不好聽不見啊!

    諸葛亮就寫出來讓他看。

    杜微依然堅持不做官,“汲汲欲求去”。

    諸葛又寫一篇,表示怎麼著你也得當個官兒吧,這一來二去的,最後杜微只得答應做了一個諫議大夫,光動動嘴皮子的言官。然後並沒有什麼建議...

    益州派系的很多官員,雖然土生土長,人數不少,但他們本就是蜀國陣營中最受排擠的一派,在高層的話語權最弱,官當的憋屈。

    尤其是像杜微這樣心不甘情不願做官的人,想必諸葛死之後,終於可以好好的歸隱了吧?又或者小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藏身廟堂之中,歸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中有哪些容易讓人忽略的經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