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心理諮詢師每天跟各種負能量打交道,會不會工作完就自己關小黑屋,自我療傷去了。
2
回覆列表
  • 1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首先,要感謝提問者,在問題中我似乎讀出了對心理諮詢師的些許關愛,麼麼噠。當然,另外的一種感覺是對心理諮詢這個職業的一些疑惑和不解。這就是時下科普的必要性所在。

    對以上問題的回答是,有的會有的不會,因人而異。通常,崩潰了的心理諮詢師就會去他們的心理諮詢師去了,行業內稱此過程為個人體驗或督導。

    我是一名從業八年的心理諮詢師,在臨床心理諮詢工作中,當然會接觸到大量的心理垃圾,特別是前三年在心理醫院工作,更是滿滿的負能量,但還不至於有過自己關在小黑屋的經歷。心理諮詢是一個科學而專業的工作過程,它需要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之外,還需要心理諮詢師本身不斷成長的自我和健全和人格。當然,它還需要一個專業的督導團隊來進行內部的督導和最佳化。

    對於每一位心理諮詢師來說,尋找一位督導老師或一個朋輩督導團體是非常重要的。特別作為新手諮詢師,個人限界感不清或諮詢設定沒明確時,常容易出現反移情或過度共情的情況,簡言之,就是過度捲入。即使在專業訓練時,我們一再強調儘量避免被來訪者的情緒問題所影響,但諮詢師在工作中是在用心靈溫暖心靈,用生命影響生命,接收到負面影響也是在所難免。關鍵是諮詢師是否能覺察到自我的狀態,進而及時地尋找朋輩的幫助或導師的督導。

    那麼,哪一類心理諮詢師會容易崩潰呢?一類是在其自我成長過程中本身帶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個人不懂得求助而一味壓抑自己的情緒情感;二是帶著強烈的助人情結去工作,不願在求助者或同行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而強撐著進行偽裝。無論是哪一種,都是需要成長的。

    記得某一位督導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心理諮詢師是懂得在走出諮詢室的那一刻,就把工作狀態留在諮詢室裡,做回自己,而不是繼續帶著來訪者的問題回家。

  • 2 # 心理師肖雪萍

    題主的問題,源自大眾對情緒的陌生和恐懼。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把情緒和情感幻想成洪水猛獸,似乎只要看見它們,自己的生活就會改變,一旦觸控到它們,“好的自己”就會消失。在這個幻想裡,情緒和情感的形狀像是固體的,形式一成不變,內容也比較單調,而人的內部空間很有限,時間長了,如此性狀的情緒情感就會堆積如山,演變成“垃圾”。

    實情當然不是那樣。

    情緒和情感更像是流動的空氣——看不見也摸不著,而只能感受到。並且它們雖然在身體裡駐紮,卻並非固定不變,相反,情緒和情感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也複雜而有層次,彼此之間還能互相掩蓋或轉化。更重要的是,他人的情緒確實能被我們感知到,但是卻只會從我們的身體穿過,而非在我們的身體駐留——如果我們的身體沒有勾住不放的話。

    當人們和痛苦情緒相遇卻又害怕體驗它們,是因為把情緒誤會成了固體,以為只要進去那個情緒就會被它吞沒,以為只要進去那個情緒就變成了情緒本身,且再也無法與它分離——那確實很可怕。但事實上呢?和情緒相處比較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進去那個情緒之後,只需短則幾秒長則幾分鐘,那個情緒就會散去,自己又恢復到本來的狀態,即情緒是情緒,自己是自己,情緒是流動來流動去,自己卻是穩定不變的。

    人們經常被自己的恐懼——因對情緒的陌生感而來的恐懼——困住,而無法體驗到這樣的過程。也是同樣的原因,讓人們把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幻想成“情緒垃圾桶”。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心理諮詢師確實會被來訪者的情緒所影響,但這樣的影響卻是心理諮詢工作的寶藏。

    但這個“影響”和人們普遍想象裡的影響很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心理諮詢師必須讓自己被來訪者“影響”,即主動沉浸在來訪者的情緒裡,如果自己的某些情緒感受被喚醒,要能夠容納它們,允許它們在身體周圍流動。

    這可能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

    對於深入的心理諮詢工作來說,諮詢師個人的情緒情感一定會被勾起,那難以避免,也很有必要。因為諮詢師體驗到的情緒情感——無論它們是什麼——並不是問題或障礙,還反而是理解和幫助來訪者的重要資源:諮詢師能夠透過自己的情緒反應,去理解到來訪者的內心感受,或者體驗到來訪者身邊人的感覺。在隨後的工作中,透過對這些體驗的理解和討論,可以幫助來訪者理解自身的感受和需要,並促進來訪者的自我成長和心理發展。

    所以,心理諮詢師會主動讓自己被來訪者影響,因為他需要用那份“影響”來工作。

    長期穩定的個人治療,可以幫助心理諮詢師做到這些。

    正常情況下,當諮詢師體驗到來訪者的悲傷,自己也會感到悲傷,不過那悲傷只在身體裡短暫停留,很快就會散去。但是,如果體驗到來訪者的悲傷後,諮詢都結束了,諮詢師卻還在長時間悲傷(超過10分鐘),且濃度很強烈,那意味著諮詢師心裡潛藏了很多悲傷而不自知,就需要透過個人治療去看看那個屬於自己的悲傷。

    也許讀者此刻已經明白,如果說是來訪者的悲傷影響到了諮詢師,還不如說是來訪者幫助諮詢師觸控到真實的自己更恰當。

    作為活的、有血有肉的真人,心理諮詢師當然也有——甚至是必須有——自己的心理創傷。恰到好處——剛好能夠被治癒——的心理創傷,可以幫助諮詢師理解自己和人性,也能幫助他們理解來訪者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被治療的經驗能讓他們有機會學習如何治療他人,以及幫助他們不至過度捲入來訪者的情緒情感,有能力被“影響”,也有能力釋放那“影響”。

    每一位心理諮詢師都必須經歷長時間的個人治療,無論他是什麼樣的理論流派。

    個人治療使諮詢師的情緒較為平穩,不容易被激惹,對自己和自己的情緒也瞭解更深。那麼在當來訪者的情緒情感釋放開來,諮詢師就能穩穩地陪伴在那裡,一邊深深地共鳴來訪者的情緒情感,一邊體驗自己身體和內心的感受,一邊看到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一邊結合來訪者的背景來理解這發生的意義,一邊還能組織語言和邏輯,用來訪者能理解的方式去進行工作——解釋、澄清等。

    最後,諮詢師自身的情緒狀態和對自身情緒情感的態度,決定了他在工作過程中的狀態,也決定了他面對來訪者的情緒情感時的感覺。唯有經歷了長時間的個人治療,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持續的督導陪伴,才能幫助諮詢師在專業的道路上走得更穩定,更深遠,也才能保證心理諮詢師個人的心理健康。

  • 3 # 父母學點心理學

    如果你是來訪者,那麼回覆可能是

    你是在擔心當你表達真實情緒時,我可不可以有能力陪你走下去嗎?

    或者,你擔心我,是你的生活體驗中,你曾被情緒垃圾淹沒過?

    或者,有人因為你的情緒而導致情緒崩潰嗎?

    在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已的痛;在別人的情緒中,看到自己的創傷。如果被來訪者的情緒擊中,這是諮詢師的反移情。

    諮詢師都經歷過比較完整的內在體驗,還有案例督導的支援。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心理諮詢師能幫助來訪者有可能過得更好。

    關注《父母心法》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談親子關係,也談親密關係最終都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 4 # 心理諮詢師王麗

    好朋友真的對我表示過這種關心和提醒。我的來訪者也曾經既歉疚又欽佩地也表達過這樣的疑問。所以我真的願意認真回答一下。

    情緒不是垃圾

    首先,對於我來說,情緒不是垃圾。情緒就是情緒,它是一個人隨時隨地都會自然產生的東西,它不受意識控制。當我們遇到一件事時,我們就本能地會產生情緒反應,比如高興、憤怒、悲傷。心理諮詢的很主要的一塊內容,就是陪伴和幫助來訪者去識別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

    可是事實上,我們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把情緒像打包垃圾一樣丟棄。在諮詢室,對於你所不能接納的情緒,我會和你一起去嘗試看清它們,看清它們是什麼,看清它們是怎麼產生的,看清它們後來去了哪裡。經過這樣的過程,你就能夠學到如何與自己的情緒共處並適當地表達它們。然後,你就不會再認為有些情緒是垃圾了。

    情緒的能量—感染力

    在問題描述部分,你提到“負能量”。我認同能量的說法,並且情緒是具有能量的,所以我們經常說情緒是有感染力的。對於我來說,我是依靠被感染而能夠去理解來訪者的情緒感受的。然而所謂的“負”能量,它的意思是,在來訪者的感受中這樣的情緒是讓Ta覺得受傷的、萎靡的、能量被削弱的。可是,對於諮詢師我來說,我能感受到Ta的情緒狀態,也能理解這情緒對Ta造成的負性影響,但是這並不會對我造成同等的傷害或者負性影響。這裡所說的是當諮詢師比較能夠做到客觀、中立的狀態時。

    諮詢師遇到某個特別的來訪者

    業界的確有傳聞諮詢師、精神科醫生工作久了自己病了。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樣和複雜的。比如職業倦怠,比如諮詢師或醫生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了應激事件,也有可能是遇到了某個特別的來訪者。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某個來訪者的問題恰好與諮詢師的情結契合,諮詢師由於自己的情結沒有修通,而導致此情結被來訪者觸動、刺激而勾引出來,相當於諮詢師舊傷復發。在這種情況下,諮詢師就會選擇去做療愈和成長。同時諮詢師還可以給來訪者做轉介紹。

    回到問題本身,其實並不是來訪者的負能量灌輸給了諮詢師,而是諮詢師被勾引到舊傷復發。

    諮詢師的能量輸出導致疲累

    當然,諮詢師一定會疲累,這是因為諮詢的過程需要諮詢師十分專注,是一個投入很多能量的過程。像我的話,一天最多隻接待三個來訪者,再多我就應付不了,因為精力有限。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 5 # 鵜鶘心理

    的確,如你所說每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幾乎每天都在接受情緒垃圾,尤其是在做“共感”時,會大量接受來自來訪者的負性情緒,比如,憤怒、憂愁、鬱悶、恐懼和羞愧等。情緒是一個人對客觀世界和事物認知判斷過程中的態度、感受和體驗,情緒的特點之一是主觀性,就是即使對待同一事物每個人的情緒反應也可能是千差萬別的,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言歸正傳,專業心理諮詢師對於不良情緒的調控,是經歷過長期訓練的,也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因此,能夠避免負性情緒對自己身心健康的影響和傷害。專業諮詢師通常採用的方法是:

    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當處於某種負面情緒時,專業諮詢師首先會客觀承認情緒的存在,不會去評估性質和程度。比如說,對自己說:“你發怒了。”或者“你感到很鬱悶”等。這段單純的心理對話會為諮詢師贏得了一些時間,足以使他們的大腦因此做出正確適當的反應。

    從引發情緒反應的事件中跳出來。當諮詢師的腦海中不斷出現引起反應的事件時,他們會及時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想想美好的事物,轉換一下話題和思路,回憶一些好笑的影片等。事後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更多了,比如說,閱讀你感興趣的書籍,唱歌跳舞、旅遊運動等,透過這一切基本可以讓負性情緒逐步好轉,心情也會開朗起來。

    另外,心理諮詢師一般也需要定期接受支援性督導,或是與同行之間互相傾訴,以獲得外界的支援。所謂醫者不自醫,適當的求助則可避免崩潰。

  • 6 # 黃崢博士

    我做了十七年心理諮詢,這期間被很多人問過這個問題。事實上,每個職業階段裡,我的體驗和回答不盡相同。早期我可能更多從現實層面來講——心理諮詢師通常有自己的諮詢師、接受過一定時間的自我體驗(個人成長),也會在職業生涯中一直保持專業學習、督導、同伴小組等制度,這對維護個人健康和處理困難案例都是保護因素等等……。但現在,我更想從主觀層面說一下個人感受:

    1、心理諮詢師確實很多時候會聆聽來訪者的負面情緒、負性事件,但談不上是“情緒垃圾”,絕大多數時間裡來訪者也不是為了“傾倒垃圾”或宣洩。諮詢會幫助來訪者更好地理解負面情緒的來源、功能和意義,也幫助Ta從更廣泛的角度理解生活事件,而不僅僅感覺自己是個“受害者”。和所謂的“負能量”打交道的過程並非想象的那樣糟糕和無奈。

    2、諮詢也不止討論消極面。事實上,來訪者往往具有很好的感受和表達能力,至少有一定的心理悟性,才願意選擇心理諮詢作為解決其生活困擾的一種途徑,而諮詢關係又提供了安全和支援。所以,在諮詢裡我和來訪者探討的關於人生的議題,包括愛與恨,生與死,憂患與恐懼,喪失與獲得,願望、幻想和夢境,親密關係、複雜情感和性等等,往往是日常對話所達不到的深度。我不僅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也深深享受這一交流過程。這是這個職業所帶來的回報之一。

    3、總體來說,心理諮詢是一個不斷直麵人生困境和侷限的過程。諮詢師比其他職業更可能意識到,人性中很多根深蒂固的願望(被愛的願望、依賴的願望、永生的願望、無限性的願望等等)無法實現,人生是一個不斷面臨喪失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帶來的未必是憂鬱和沮喪,更可能是心智的成熟。借用羅曼羅蘭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 7 # 芳香心理

    心理諮詢師每天接受情緒垃圾,導致崩潰的話,那麼他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垃圾桶,垃圾桶裝滿垃圾,又不清理的話,就會發臭、腐爛。

    每個來訪者都是帶著自己的問題來求助的。心理諮詢師要做的只是不帶入自己的主觀意見的陪伴。

    心理諮詢師不能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反而被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所困擾,那麼,這個心理諮詢師就要分析自己的原因,考慮一下自己是否還能繼續接見來訪者。

    如果是因為自己短期的狀態導致受到來訪者的影響,那麼應該儘快的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及生活狀態,找上一級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輔導。

    如果及時找上一級心理諮詢師做了心理輔導,依然把來訪者的情緒變成了自己的,隨著來訪者的情緒而喜怒哀懼,不是上一級心理諮詢師專業度不夠,就是已經不適合心理諮詢師這個崗位,可以先調整一段時間,實在不行的話只能轉行了。

  • 8 # 肖震宇的科學小屋

    可以把“情緒垃圾”換一個詞,叫做“情緒問題”。其實對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諮詢師來看,來訪者呈現的各種問題就是一個個人間故事,他們不會給來訪者的故事貼標籤,做評判。當你不做好壞評判,可能也不會覺得它們有多負面了。

    每個心理諮詢師都有自己的案例督導和個人成長體驗的老師,在背後給予支援。像我們團隊的諮詢師,不少是內觀禪修方向的整合式的諮詢風格,諮詢師幾乎每天都在做內觀體驗。一旦和來訪者諮詢完了之後,諮詢師一般會坐禪半小時左右,且諮詢師會保持天天禪修。禪修的好處,可能就是觀照來訪者的問題,觀照自己的問題,幫助情緒排毒,把一些諮詢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馬上做一個處理與清除的工作。

    如果,來訪者的某種情緒引發了自己的情緒,那麼諮詢師會自我覺知,看看這種情緒的源頭在哪裡,如果自己一時無法解決,就可以尋找自己的督導師來幫助自己,透過自我諮詢,來看到自己這種情緒究竟來自於何處,它引動了諮詢師哪些潛意識的需求,是不是掀起了諮詢師的某些傷口?該怎麼處理?諮詢師透過規律的自我體驗以及諮詢,在督導師的幫助下慢慢處理療愈好了自己的負面情緒或創痛,那麼也就找到了幫助個案的方法。

    所以,諮詢師在做個案的過程中,要常常不帶評判的清晰覺察,覺察來訪者當下的情緒以及身體感受,也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與身體感受,跟這些情緒和感受在一起。不要試圖逃避、隱藏或者對抗這種情緒,而是坦然而如實地看到它。既不誇大,也不縮小,一切如是。

    如果來訪者的某些故事,某些問題,確實引發了你的不適,且這種不適一時你透過方法無法解除,你可以把他轉介到更適合的諮詢師那裡。

    總之,關鍵在於要做好初診評估,一般心理諮詢師主要處理的就是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部分透過醫院治療之後已經處於康復期的神經症問題。但是,像精神分裂症、嚴重抑鬱發作、需要立即服藥治療的神經症性問題等,諮詢師是不能接的。這類來訪者最好先去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的精神科,進行診療,當其病情恢復好轉、鞏固之後,再考慮進行心理諮詢康復治療。

    心理諮詢師,有可為,也有不可為。也要加強自我保護,自我覺知,注意休息。醫人先自醫,不可強求。先保證自己的心理健康,再量力而行,接待一些自己能接,能勝任的個案。

    ===========================

    我們的心理諮詢團隊,資深以及專家級諮詢師均臨床從業經驗8年以上,擔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情感嘉賓,《父母必讀》《心探索》《時尚健康》雜誌資深撰稿人,出版著作《他的前女友》《婚戀自愈力:做強磁場的魅力愛人》等。個案諮詢3000小時以上,接受督導和個人體驗500小時以上。

  • 9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作為一個每天都要與各色來訪者打交道的心理諮詢師,我確實會感覺內心能量的消耗。但這消耗不是簡單地因為接收到情緒垃圾,實際上,每天我聽的那些來訪者們的傷心事並不對我真正構成消耗。我內心的耗竭感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二、由來訪者所講述的故事或宣洩的情緒而引發的我的內心的動盪。

    心理諮詢師是以自己為器,更準確一點說,是以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對人性的理解為器,來兜住來訪者內心的惶恐、不安、迷茫與絕望。我自己必須很堅定,才有力量穩住、兜住我的來訪者。

    而如果對方所展現的事實或者表達出的情緒,觸動了我整個系統裡的弱點或者盲點,就有可能引發我的存在式焦慮。這種時候,我內心的能量就會消耗得比較大。

    三、自己因為長時間相對固化的生活模式而產生的內心鈍化。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兼自媒體作者,每週我都會有一些固定的任務需要完成,再加上一些長程來訪者規律的諮詢安排,其實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被框住的,可調整的餘地並不像旁人想象中的自由職業者那麼大。

    規律的工作容易讓一個人的內心鈍化,但我的工作偏偏要求我要保持敏銳,還有對生活的熱情與洞察。因此,我需要去給生活找到熱情與力量的源泉來克服鈍化感,而這就需要我經常在現有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在一開始必然需要消耗能量。

    因此,如果有一天我崩潰了,那麼請不要單純地認為我是被來訪者的負面情緒擊垮了。相信我,我的“死因”肯定要複雜得多……T_T

  • 10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馮鬍子。作為心理諮詢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故事有點兒長。

    1

    今天早上,睜開眼,愣怔了一會兒,“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麼?這是誰的床?”看到身邊沒有人,我就又放心地睡過去了。如果是以前,我身邊有人的話,我是絕對睡不著的,現在我覺得自己睡覺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

    “為什麼呢?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帶著八卦迷幻的心情,我滿眼興奮地望向這位不願透漏姓名的王老師。

    王老師,性別保密,年齡保密,住所、電話統統保密,和我的關係保密,唯一可以透漏給你們的就是他是一名心理諮詢師。

    故事的發展是這樣的。

    王老師,之前有一個物件,談了有一年多吧。我們都知道,一段完美的愛情要經歷:相識——熱戀——磨合——昇華——代際傳承,這五個階段,渡過去了就叫婚姻,渡不過去的叫遺憾或失戀。

    很多人的愛情都是卡在了“磨合”這一階段,王老師也不例外。

    我不想過多描述,王老師和他物件關係好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場景,畢竟對我這個單身狗傷害太大。

    比如,在吃火鍋的過程中,明明點了一大堆的菜,我卻經常吃不飽,原因是他們不給我吃肉。

    每次我要夾塊肉,剛伸出筷子,就被放了片青菜在碗裡,對我說,“你最近減肥,要多吃青菜,少吃肉,再說你一個人吃那麼多肉有什麼用,又沒地方消耗,肉要留給有需要的人”。

    好吧,我吃青菜就青菜,我要碗米飯總可以吧。又告訴我說,“吃火鍋吃什麼米飯,這麼多菜還沒吃完呢,多浪費”,然後又給我夾了片黃瓜,老子臉都要吃綠了。

    更過分的是,兩人把肉都夾給了對方,理由很簡單,“親愛的,你看你最近都瘦了,多吃點肉補補,不然我會心疼的”。

    媽蛋蛋,明明昨天還告訴我,剛稱了體重,又漲了兩斤,到底是誰瘦了。好吧,我不付錢,我忍就是了。老子真想吐你們一臉臉!

    2

    最近,王老師經常約我吃飯,一開始我都拒絕了,後來聽他說,不吃火鍋,吃小龍蝦,我欣然赴約。

    來了之後,天哪,居然只有王老師一個人,在我震驚又迷幻地眼神下,王老師解釋說,嗯,和物件吵架了。

    我心驚膽戰地拿起電話,假裝老闆找我,準備溜了。王老師開口了,“我點了一份霸王蝦套餐”。(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霸王蝦套餐,我無法用語言和你形容,反正就是上下3層,集合了各個口味的小龍蝦,一層大概有“手動比圓圈”那麼大)。

    電石火光之間,我放下電話,乖巧地坐在椅子上,真誠而又不失禮貌地等著他繼續說。

    他沉默了一會兒,還是不說話。(我的內心活動:“嗯,沉默在諮詢中很常見,who TM care,熬到蝦上來就好了,為了小龍蝦,繃住”。)

    ……(此處省略一應場景人物特寫,請自行腦補)

    終於,在我吃了第N只蝦的時候,王老師開口了,“好吃嗎?”。

    “好吃”

    “嗯,xx也喜歡吃這家的小龍蝦”

    What?好吧,你贏了,成功地打破了沉默。

    接下來,我認真地聽完了王老師的敘述,至於他們吵架的內容是什麼,我不記得了,唯一清楚地記得的就是王老師說的一段話。

    “作為心理諮詢師,我真的好累!這種累,是由內而外的心理和身體的疲憊。”

    我作為心理諮詢師招誰惹誰了!和他相處這麼久,我每天都要共情、積極關注他,承接他的所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東西,照顧他的感受,包容他的任性。

    因為我是諮詢師,所以我就要在這段關係中,更加地包容、忍耐和體貼嗎?時間久了,我感覺自己的能量都快被掏空了。

    我現在回家和他相處,總覺得自己是在做諮詢。一旦我承接不住他的情緒和情感,他總是說“你不是心理諮詢師嘛,你對你的來訪者都那麼地包容和接納,對我為什麼這麼地……”

    我有次真的忍不住懟了回去,“你不是我的來訪者,我也不是你的諮詢師。”

    我白天和你在一起,晚上也和你在一起,天天要對你共情、積極關注,我也是一個平凡的有情感的人啊,我不可能時刻都保持著諮詢師的身份,你不要把對我的期待理想化成真正的我。”

    這段話讓我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作為諮詢師,我們(我和王老師)經常在關係中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另一半對我們的要求,變來變去,讓我們很混亂。

    一會兒,要求你以諮詢師身份理解他、關注他,滿足他的需求;一會兒,又說他不懂心理學,你不要把心理學的那套用在他身上去分析他。老子真想吐你一臉臉!要這樣的是你,那樣的也是你,你他媽媽的到底要怎樣!

    3

    我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我們角色的定位不清和另一半對我們的理想化期待。

    諮詢師的身份,必然會導致另一半對我們的期待的增加。他們期望我們既能像諮詢師一樣善解人意、通情達理,又希望我們如普通人一樣,避免過度地分析他們,引起他們的恐慌。

    同樣的,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的矛盾爭吵大部分來自於對方對我們的角色定位和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角色定位的不一致。

    比如,原生家庭中,爸爸期望媽媽既能照顧家庭孩子,又能幫助分擔部分家庭經濟負擔;而媽媽則希望自己能被當成一個獨立自由的客體被尊重。兩者的期待目標不一致,矛盾摩擦無可避免。

    唉~作為心理諮詢師在親密關係中和普通人真的差別不大,有時候,可能會更辛苦。

    大家請善待你們身邊的心理諮詢師。出了諮詢室,我們真的沒那麼多精力去分析每一個人的,我們在分析非來訪者的時候,真的很剋制。所以,不能因為我是心理諮詢師,你就欺負我!

    作為諮詢師,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來訪者的情緒或事情影響,但是都有很好的調節功能。如果遇到故事裡這種不講道理欺負來訪者,我也會情緒崩潰的。

  • 11 # 夯七婚戀指導

    首先回答提問,心理諮詢師每天接受情緒垃圾,不會崩潰。先和大家澄清一個觀念吧,心理諮詢師那並不是每天都接受情緒垃圾。心理諮詢師是一個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助人自助的角色,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好像,永遠都是負面情緒的垃圾桶。

    當然,心理諮詢師也會有自己有煩惱的時候,我們會向外或者是向內去尋求幫助,向外的話我們會找督導或者同輩督導尋求幫助,向內的話我們會更多的會自省。會去分析和察覺自己,當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情緒?如何形成的?然後如何用什麼方法更有效的消化或者是改善這樣的狀態。對我們諮詢師來說,情緒它不是垃圾,是更好的幫助我們瞭解來訪者的,要是去知道他的問題出現在哪裡。情緒只是一個副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去發現,有事實有問題才會出現這個情緒。

    當然在為來訪者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肯定會接收到一些,來自大家的消極情緒,但其實情緒他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當下對你生活的一個反饋,就是讓你更瞭解你自己,你目前的這個狀態是怎麼樣子的。

    說到崩潰這個問題,其實心理諮詢師那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單打獨鬥的,正規的好的諮詢師,都是有自己的督導的。督導會為我們做系統的支援和輔導。當我們會遇到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或者是自己的瓶頸期的時候,我們會請教督導。

    另外一個方面呢,作為心理諮詢師的話,我們會有很多同輩督導的活動,也就是大家都是彼此都是心理諮詢師。例如在保護隱私的情況下,大家會共同去探討一些問題。像如何去做情緒管理、緩解壓力。找到更好的處理方法和應對模式。

  • 12 # 依清淅心理

    確實會有些情緒垃圾,

    1.好的心理諮詢師象水一樣,垃圾經由心理諮詢師流走了。

    2.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其實是互相滋養的過程。任何的情感流動都是互相的。

    3.諮詢師需要一直做內在的自我成長才可以達到象水一樣的流動,負面的東西不會在體內滯留。

    4.做個案久了會崩潰或是很累的諮詢師,有可能是:內在成長不夠、過於用力等原因造成,需要加強內在的成長。

    更多人際、育兒、婚姻、職場等心理方面專業問題及活動請關注“極悅心理”!

  • 13 # 心理治療師萬勇

    我是純粹自學做心理的,只是以成人自修和個人愛好為基礎開始的。我是沒有心理師證的,我的督導也是歷史上的各位先哲,現實裡從不向人求助,因為我早就知道求人不如求己。這是我從小從貧窮的父母親那裡學到的。

    我前面用了大約十五年時間才學會了不受客戶情緒和生存事件影響而可以做到客觀冷靜為客戶做治療輔導,而且這個服務過程裡與客戶總是處於他的命運線融合發展中的。這十五年末期,我就基本被陌生人認可為一個做心理的人了,很不容易。之後的五年,我的風格基本就比較固定了,風格和諮詢師的個性是直接關聯的,到成熟期,諮詢師的風格差異已經不太明顯,主要就體現在對於理論和現實的認知度以及自我修養程度的比較上了。

    十五年中,我記得剛開始第一次有客戶,我就經歷了第一次大崩潰,哭得比客戶還厲害,諮詢做不下去,那位求助者盡力安慰了我半個小時。後來沒收費,我還想給她錢,她說不用。之後第二次遇到類似生活悲慘客戶我就沒崩潰了,還能夠正常給出一些淺薄的分析建議,卻總是忍不住想用錢來幫助對方,可是我自己也窮困潦倒。然後也明白了,如果我自己都站不穩,是沒辦法完全幫助別人的,我那些心理學知識幾乎都用不上,頂多只能算是安慰。而安慰是不可能起到關鍵作用的,拋開那些心理學術語,那和街坊大媽是同一個層次。

    還是說那十五年中,第一次崩潰後又面臨了對 生,愛,責任,忠誠,信用,勇敢,平衡,妥協,耐心,細緻。。。。等所有的正向以及負面觀念的重新理解。這可是個艱難的過程,而且到現在還經常進行反覆的思考。加上對自己的這些方面的提升,似乎也沒有止境。總之就是經常被震撼,崩塌,猶豫,混亂,沉思,嘗試自我改變,尋求突破之道,遺憾,無語,接納等等。

    我印象深刻的是被一個著名腦科醫院的主治醫生的兒子罵了兩年,第三年不罵了,就康復了。還為國內一位著名運動員處理好了競技時出現蒼蠅強迫症問題。也做了很多免費的,為一位雖然表現為產後抑鬱症想要抱著孩子跳樓的,而實際上是精神分裂的患者做了兩個月的義務治療,那時她和我談了幾句後就天天到處說我是騙子,罵我各種難聽的,用我沒聽過的齷蹉語言問候我全家。我就一直對她有挑逗性的迴應,把她拉著,讓她有寄託而不至於實施跳樓行為,後來她慢慢就自己平息了,後來也聽群友說她其實也是一位心理師。在這個過程中我對精神病的瞭解也是有很大收穫的。

    生活裡喜悅很少,網上認識了一位患了嚴重抑鬱症的老奶奶的女兒,那時六十歲了,女兒說奶奶已經有幾次有自殺行為實施,家裡人苦不堪言,無法完全控制奶奶的自殺意圖,可能隨時會出事。他們找了當地的醫院都沒有辦法。只能女兒時刻陪護,後來委託了我對奶奶進行一個月的幫助。這一個月非常艱難,遠端輔導作用很大,老奶奶甚至都能夠開心地笑了,她說她已經很多年沒有笑過。聽到這句我就心酸了兩天。。。。。。一個月後我正準備進行比較高級別的升級調整措施時,沒想到家屬會做出把她強行送到一個山上的廟裡去天天唸經的決定。雖然我努力制止並且願意義務為奶奶幫忙到底,但無法做通子女的工作。他們認為宗教是更加有用的,儘管我一再嚴重提醒家屬,奶奶仍然可能隨時會自己了斷,但他們還是做了。

    在廟裡,奶奶沒有電話,她只能在下山時到村裡借電話和我聯絡著。但感到她是實在不願意在廟裡的,這時我突然就對她的子女感到寒心了,也對奶奶的處境有了不詳的感覺。我猜測很可能實際上是子女已經把奶奶作為負擔而主動拋棄了,這個後果肯定難以言喻。

    之後的兩個月,過一個星期能夠在約定時間接到奶奶一次電話。基本上每次都能較為愉快地交流,儘管我經常在網上給她女兒留言,但她的女兒女婿基本上不再主動和我聯絡了,一開始還說謝謝萬老師,後來也不說了。我理解為他們在謀生,也不容易。其實那時我也不需要他們謝我,我只想奶奶不要輕生。既然碰上了,就是緣份,我只是盡力想要做點該做的。

    兩個月過完,突然有一天奶奶不是在約定時間打電話我。電話中奶奶說感謝我的照顧,說我是個好人。談到她女兒女婿時她就沉默了一會又嘆了一口氣說,自己在廟裡挺好的,他們有他們的事情要做,去了外地。我聽到心裡就一緊。於是盡力安慰一番,可是這一次奶奶沒有笑了。之後我立刻給她女兒打電話,那邊女兒說媽媽挺好的了,她和愛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出去打工,沒辦法陪伴老人。我說明老人需要照顧,怕危險。她說沒辦法就掛了電話。我呆在原地很久,最後也只好一聲長嘆。。。。。。

    這次電話沒想到就是永別。過了一個星期,沒有奶奶的電話來,果然出事了!她女兒打電話來說奶奶在廟宇橫樑上吊了,說走的時候很安詳,帶著微笑的,沒有痛苦。我當時就感到天旋地轉。。。。

    後來,我用了一年時間才逐漸恢復了。這個事件使我對現實和人性感到了完全的無奈。挫敗感

    人,總是在這些經歷中成長的。不論是普通人還是心理師,都會面對生活的各種風雨閃電悲歡離合,這可能才是生活的常態吧。我仍然做不到對人間疾苦能夠有效地所謂隔離,只是已經能使嘆息和喜悅平衡一些了。

    最後在這裡,我願大家都能好好生活,沒有苦難。

  • 14 # 心理諮詢師郭曉豔

    我是一名從業八年的心理諮詢師,在臨床心理諮詢工作中,當然會接觸到大量的心理垃圾,特別是前三年在心理醫院工作,更是滿滿的負能量,但還不至於有過自己關在小黑屋的經歷。心理諮詢是一個科學而專業的工作過程,它需要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之外,還需要心理諮詢師本身不斷成長的自我和健全和人格。當然,它還需要一個專業的督導團隊來進行內部的督導和最佳化。

    對於每一位心理諮詢師來說,尋找一位督導老師或一個朋輩督導團體是非常重要的。特別作為新手諮詢師,個人限界感不清或諮詢設定沒明確時,常容易出現反移情或過度共情的情況,簡言之,就是過度捲入。即使在專業訓練時,我們一再強調儘量避免被來訪者的情緒問題所影響,但諮詢師在工作中是在用心靈溫暖心靈,用生命影響生命,接收到負面影響也是在所難免。關鍵是諮詢師是否能覺察到自我的狀態,進而及時地尋找朋輩的幫助或導師的督導。

    那麼,哪一類心理諮詢師會容易崩潰呢?一類是在其自我成長過程中本身帶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個人不懂得求助而一味壓抑自己的情緒情感;二是帶著強烈的助人情結去工作,不願在求助者或同行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而強撐著進行偽裝。無論是哪一種,都是需要成長的。

    記得某一位督導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心理諮詢師是懂得在走出諮詢室的那一刻,就把工作狀態留在諮詢室裡,做回自己,而不是繼續帶著來訪者的問題回家。

    二、由來訪者所講述的故事或宣洩的情緒而引發的我的內心的動盪。

    心理諮詢師是以自己為器,更準確一點說,是以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對人性的理解為器,來兜住來訪者內心的惶恐、不安、迷茫與絕望。我自己必須很堅定,才有力量穩住、兜住我的來訪者。

    而如果對方所展現的事實或者表達出的情緒,觸動了我整個系統裡的弱點或者盲點,就有可能引發我的存在式焦慮。這種時候,我內心的能量就會消耗得比較大。

    三、自己因為長時間相對固化的生活模式而產生的內心鈍化。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兼自媒體作者,每週我都會有一些固定的任務需要完成,再加上一些長程來訪者規律的諮詢安排,其實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是被框住的,可調整的餘地並不像旁人想象中的自由職業者那麼大。

    規律的工作容易讓一個人的內心鈍化,但我的工作偏偏要求我要保持敏銳,還有對生活的熱情與洞察。因此,我需要去給生活找到熱情與力量的源泉來克服鈍化感,而這就需要我經常在現有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在一開始必然需要消耗能量。

  • 15 # 霍體清

    心理諮詢師每天接受情緒垃圾,會不會崩潰?

    很多行業,雖然看著千差萬別,但是原理是一樣的,就像雜技演員,整天做那些危險、高難的動作,會不會過早的出現危險?整天以玩毒蛇為生的人,會不會早早地被毒蛇咬死?整天在傳染病房工作的醫務人員,會不會更容易感染傳染病?表面看,這種機率是存在的,並且很大,但實際,這些人比普通人出現危險的機率要小,原因是他們更專業。

    一個優秀的心理諮詢師,懂得心理疾病的發病原理,知道如何化解來訪者的負能量。每天和一些負能量滿滿的人交流,工作的目的是把他們帶出這種狀態,但是他們會及時化解這些消極情緒,幫助來訪者改變這些錯誤的消極思維,不但不會被這些情形影響,相反會增加自己的免疫力,遇到不順心的事,分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降低消極情緒對自己的影響。心理諮詢師越專業,排解負面情緒的能力越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帶妹子入坑雲頂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