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狂想的蘆葦1

    第一個方面,為什麼理想狀態上講應該容易有幸福感。首先,從學科目的上說。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現象,這些研究最終級的目的就是掌握人獲得幸福的規律,促進整個人類都趨向於幸福。這也是心理學這門學科存在的基本意義所在。作為心理學的專業人士,理應比其他人更容易掌握和應用這些規律,使自己更幸福。反過來,心理學專業人士連自己都不能運用這些規律,只能說明他們找的規律是假的、沒用的,那麼他們的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其次,從對幸福的解釋上說。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古往今來有太多的解釋。範偉在他的一部電影《求求你,表揚我》中說:“我餓了,看別人手裡那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兒了,你就比我幸福”這句話很樸素,但確實說出了幸福的一個基本特點,那就是需要的滿足。也就是說,需要滿足了,就感受到幸福;反之沒有滿足,就不幸福。但是,幸福作為人生終極追求來說,僅一次或個別需要的滿足遠遠不夠,而是要有長久的、穩定的、全面的需要的滿足。但這個願望是不可能滿足的。因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需要不能滿足的情況遠遠多於能滿足的情況。於是,人們關注了一個新的變數,那就是在各種需要中加上價值這一權重。就像孟子說的,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這實際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但是,選擇要想持久不變,必須要有穩定的價值觀和堅定的信仰,也必須要有良好的策略來抵制價值觀的混亂和信仰的動搖。也就是孟子說的:“非獨賢者有是心也,賢者能勿喪耳。”心理學專業人士理應明白幸福的本質,具備穩定的價值觀、堅定的信仰以及恰當的策略,因而他們更容易感到幸福。

    第二個方面,我要說的是,前面僅是理想狀態,而現實中絕大多數的心理學專業人士都做不到,包括我自己。為什麼?我們回到上面的理由來解釋。首先終極目的上即使不研究心理學也知道。而要找出最核心的、最真切的、最準確的且能運用的規律,這個世界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做到,甚至我都懷疑人類到滅亡的時候也不能做到,這是個極限,只能趨近而永遠不能達成。也就是說,目標雖然明確,但現在限於條件和能力,還達不到,自然也談不上更容易幸福的事。其次,因為需要的複雜性,要選擇權重更大的需要來獲得滿足。但這種選擇太難,且變化太多。要達到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即使孔子本人也不可能。心理學專業人士也是人,有著各種慾望和需求,他們的幸福感不僅不容易得到提升,反而會因瞭解這些規律而帶來更大的困擾。第三是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社會浮躁的風氣。人人看的都是別人的好,而很少堅持自己的價值。上述範偉的臺詞雖然很有道理、很樸素,卻正反映了“這山看著那山高”的心態 其結果也只能是“到了那山沒柴燒”。二是金錢、(物質)利益至上的觀念。過去“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是被批判的,但現在卻理所當然,有人還振振有詞:人家鬼推了磨,難道不給錢?這不符合市場規律啊!人人都知道,錢不是萬能的,但人人都強調,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當金錢這一工具變成人們追求的目標時,人就已經異化為金錢的奴隸。看看那些貪官汙吏,看看那些明星網紅,看看那些不法商販,看看那些學術造假,不都是異化的證明嗎?心理學專業人士有多少不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做事的?既如此,他們獲得了物質而空虛了精神,如何體驗幸福感?三是狹隘個人主義的思潮影響。個人主義本來不是什麼不好的事,真正的個人主義是關注個體精神同時尊重他人利益。人人都能尊重他人,同樣是一種平衡,同樣是“仁者愛人”。但狹隘的個人主義是隻關注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它的同義詞叫自私自利。試想,一個不關注他人、不尊重他人、相互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社會環境如何獲得幸福?心理學專業人士自然也不乏這種人。他們在成名前或許有著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但在成名後往往就退化了,成了孟子說的“鄉為身死而不受”的人卻為財、名和讚譽等身外之物改變了初心;甚至許多人在選擇心理學道路時就是奔著名利而去的。他們怎麼會有幸福?

    綜上所述,心理學專業人士是有可能更容易感受到幸福,但現實中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感受到幸福的人也是非常少的,從機率上說,和云云大眾沒有什麼區別。那如何更容易獲得幸福?我的觀點有以下幾點:1、堅定信仰;2、服務他人;3、關注精神財富;4、不斷超越自我;5、重在過程。理由包含在前面的論述中,就不贅述了。如何評判自己幸福與否?我的觀點是:等自己要死了,彌留之際回想自己的一生,覺得自己過得值,才是真正的幸福!

  • 2 # 大鵬4308188

    心理學專業人士從理論上講應該比普通人更懂得並善於調諧自己的心理狀態一一一即人們通常說的調諧自己的情緒和減壓。但感受幸福則是另外一件事!因為幸福感是人們在對某一方面的追求達到了預期的滿足而自然由升的一種感受,不需要控制,更不需要人為調諧,也不容易假意做作的一種自然表情。

    當然,對幸福感的感受是每人各不相同的。而幸福感的來源也是多方面。相對而言人們對物質金錢的感受更顯直接和容易,而對來源於精神方面的幸福是一種複雜而細膩的精神感受,因人而異甚至於不可理解的。這種幸福感在感受者感受萬分時,也許旁人還在感到莫名其妙呢!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每個人的幸福感都是特殊的。是特定人物的特定感受。當一個乞丐得到一個雞腿時他的幸福感由然而生即刻顯現。而當一個心理學專業人士得到別人及時的幫助時,他首先表示感謝,然後定會心中反覆揣摩“為什麼”?掂量自己接受幫助的利與弊,掂量對方的動機和隱藏的目的。所以即使接受了幫助,他的心理還是感到不踏實!待到一切都清楚了,也許幸福感還一直沒有出現呢!你說是不是?所以說,其實使心理學專業人士能感覺幸福反比一般人更不容易!誰能看到一個感動得不知如何表達才是好的心理學專業人士,那麼他定會同樣能中大獎了!

  • 3 # 星座生肖解析

    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大學學習心理學專業出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畢業後一直從事心理學專業相關工作,做過心理諮詢,團體行為訓練,心理輔導等。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先說一下我的觀點:學心理的可能未必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但會比其他人更能識別情緒,感知狀態。

    也就是說,心理學專業的人和其他人一樣,該不爽的時候同樣會感到不爽,但是心理學專業的人會有更好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更容易達到內心的平衡。

    舉個例子,朋友讓我幫他一件事情,我付出了很大努力才辦成,但是這個朋友呢,連個感謝都沒說,我心裡會感到非常失落。但是,學習了心理學,我會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我費了很大勁才去辦好,但是我的朋友知道嗎?他有可能認為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是非常輕鬆的。所以不應該在他人不知道我的代價的情況下期望相應程度的感謝,我的失落源自我沒有得到我自認為應得的回報,而這個期望是不合理的。

    上述這個過程就是心理諮詢過程中,著名的合理情緒療法,也叫做ABC理論。

    一個人要想體驗到幸福,關鍵還是看自己,心理學哪怕就是再有用,也只是個媒介和工具,該體驗到的痛苦焦慮憂鬱等等,心理學專業的人一樣如此,只不過他們的自省能力強,比大多數人看得開。因為學習了心理學,他們知道自己的焦慮來源於哪裡,所以目標會更加清晰,然後向著目標前進。

  • 4 # 每日情感說

    你好,對於這個問題是非常簡單的,心理學專業人士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首先你要想一下,心理學專業的人都是人,和每個人都一樣,愛恨情愁都一樣,不一樣的就是,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不一樣的情感事,你要知道這一點,但是學心理學的專業人士在普通人沒有學這門學問的時,他們看待幸福感和處理情感等事情上是比我們要好的。

    其次,就是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學著不同的專業,但是它們運用的地方不同,還有,有的心理師也是要靠自己也處理事情的,如果說更容易感到幸福感這樣的話就是滿足,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追求的事情也是不一樣,其他心理學專業的人士也是如此。

    最後,分析下心理學專業人士,有的人學這門,處理不好也是和常人一樣,有的甚至會走極端的,定義不一樣,但是它們比我們常人更好一點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世界》為何全部照搬《紅色》上的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