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源頭開始,然後再來分析,三禮源頭在哪裡?在筆者看來,就是起源於儒。
首先,儒者起源。儒者,古之司儀也,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專司禮儀的人,參照西方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類似於西方祭司的角色。《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華夏傳統重死輕生,故從而產生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儒”。據傳在夏商兩朝神權與王權交織的時代,儒亦為神職人員,也是巫師的一種,但也是最弱小的一類,我們可以理解為或等同於司儀類的唱詞角色,如此而已。
其次,儒家沿革。商周之時,儒家逐漸走下神壇,步入民間,從國家祭祀主管逐步向民間拓展,到了孔子時期,經孔子綜合整理,逐漸以孔教替代儒家,這裡面不得不提到三個人,一個是物質上給予支援的子貢,一個是在孔子去後,於河西宣傳孔子思想的子夏,還有就是人所皆知的孟軻孟夫子,當然心孟學派歷來受到儒家和朝廷打壓而已,直到明朝才一躍而上,這是後話。到東漢後期,人們基本上泯滅了對先古之儒的認識,卻而代之的則是孔儒(孔教),其特點是強調對孝、仁、義、禮、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實踐和修養,在歷史上已成為中國大部分倫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礎。如:儒者(研究儒家學術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眾或集團);儒風(儒家承傳下來的風範); 儒門(猶儒家)
最後,三禮淺析。而三禮,則指《周禮》丶《儀禮》和《禮記》。《周禮》展示國家機關設定及其功能,說是西周的,學者懷疑為周秦儒者所造。《儀禮》本該講吉丶兇丶賓丶軍丶嘉五禮中各子項,現在僅存像婚禮丶鄉飲酒禮等殘篇。《禮記》是秦漢儒者編輯或寫作的關於禮俗的文獻或文章,傳說為漢儒戴勝所總輯。三禮各有側重,經東漢鄭玄再次整理,從而系統化、體系化,但在筆者看來,儒家凡是提到三這個字的東西,一般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在裡面的,如曾子日三省乎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三畏、三戒、三謙等等,從華夏傳統文化來看,三亦有其特殊意義,如天地人三才、日月星三光、益者三友等等,故在筆者看來,所謂三禮者,往小則為具體《周禮》丶《儀禮》和《禮記》,往中則可為世間所有禮之統稱,往大考慮則或為天地人三禮,亦即敬天、尊地、育人,筆者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筆者認為,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源頭開始,然後再來分析,三禮源頭在哪裡?在筆者看來,就是起源於儒。
首先,儒者起源。儒者,古之司儀也,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專司禮儀的人,參照西方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類似於西方祭司的角色。《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華夏傳統重死輕生,故從而產生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儒”。據傳在夏商兩朝神權與王權交織的時代,儒亦為神職人員,也是巫師的一種,但也是最弱小的一類,我們可以理解為或等同於司儀類的唱詞角色,如此而已。
其次,儒家沿革。商周之時,儒家逐漸走下神壇,步入民間,從國家祭祀主管逐步向民間拓展,到了孔子時期,經孔子綜合整理,逐漸以孔教替代儒家,這裡面不得不提到三個人,一個是物質上給予支援的子貢,一個是在孔子去後,於河西宣傳孔子思想的子夏,還有就是人所皆知的孟軻孟夫子,當然心孟學派歷來受到儒家和朝廷打壓而已,直到明朝才一躍而上,這是後話。到東漢後期,人們基本上泯滅了對先古之儒的認識,卻而代之的則是孔儒(孔教),其特點是強調對孝、仁、義、禮、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實踐和修養,在歷史上已成為中國大部分倫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礎。如:儒者(研究儒家學術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眾或集團);儒風(儒家承傳下來的風範); 儒門(猶儒家)
最後,三禮淺析。而三禮,則指《周禮》丶《儀禮》和《禮記》。《周禮》展示國家機關設定及其功能,說是西周的,學者懷疑為周秦儒者所造。《儀禮》本該講吉丶兇丶賓丶軍丶嘉五禮中各子項,現在僅存像婚禮丶鄉飲酒禮等殘篇。《禮記》是秦漢儒者編輯或寫作的關於禮俗的文獻或文章,傳說為漢儒戴勝所總輯。三禮各有側重,經東漢鄭玄再次整理,從而系統化、體系化,但在筆者看來,儒家凡是提到三這個字的東西,一般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在裡面的,如曾子日三省乎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三畏、三戒、三謙等等,從華夏傳統文化來看,三亦有其特殊意義,如天地人三才、日月星三光、益者三友等等,故在筆者看來,所謂三禮者,往小則為具體《周禮》丶《儀禮》和《禮記》,往中則可為世間所有禮之統稱,往大考慮則或為天地人三禮,亦即敬天、尊地、育人,筆者一家之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