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中國的玉文化具有八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具有典型特色的宋代玉器製作工藝對周邊的遼金玉器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隨著元蒙入主中原,其玉器的技藝特色仍然沿襲了前宋的特徵,而明清玉器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其玉料材質的不斷提高,其雕琢工藝更加精湛,而其中的透雕技藝是玉器工藝發展的一個重要提升,由於它起源於戰國時代,延續於宋、遼、金、元玉器,同時影響了明、清玉器的發展,對於上述各朝各代透雕刀法工藝上的區別,請看本人的以下敘述:
我們都知道,玉是一種硬度很高的大型寶石,先人在對她的雕刻中所採用工具的硬度比其更高,而透雕在當時屬於難度較高的一種,雖然戰國以後鐵製琢玉工具得到大量運用,但對於透雕(又稱鏤雕或鏤空雕),還是採用先人留下的線鋸拉絲的方式來去除多餘的玉料,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金剛質鑽頭,先人在透雕部位預先設計好紋飾,然後在其邊緣鑽好一個或數個圓孔作為基準點,然後將玉定位在木製夾具上,用專門的線穿過已經打好的孔,順著已經設計好的紋飾邊,一邊蘸著解玉砂漿,一邊來回抽拉,就像木工拉通花一樣,俗稱“搜工”。
前面問答已經說過,宋代玉器以世俗化題材為主,又受到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其題材的細節更加豐富,大多以花卉與禽鳥為主。從圖案形式上來看,宋代玉器作品一方面非常講究玉器圖案中各裝飾細節對稱,另一方面又很注重人們常見的生活情趣,而且能使得二者高度統一,這是明清透雕玉所難達到的。宋代透雕玉器的種類很多,其構圖精緻,鏤層細析,例如出鳳穿花、龍穿雲與穿竹為主題的佩飾,從刀法痕跡來看,植物的花葉、飛禽的羽翼與魚類的尾鰭等表面裝飾都是採用刻度較深的硬直線來表示,外部的邊緣都是採用鋸齒狀表示。宋代典型花鳥透雕玉器就很能證明當時精湛的刀法:玉片裝飾上的花葉外形簡練緊密,兩者數量雖然不圖多少,但整個玉料的空間已經被尺寸較為誇張的花葉所填滿,圖案表面起伏度不大。但所注重的是圖案深淺的變化,而非層次區分(相反,元明玉器透雕卻過分強調透雕層次,而忽視了細節的處理)。另外,在花卉的紋飾中,其葉脈以陰線勾勒為主,做到該粗則粗,該細則細,做到結構比例疏密有致。
一.民族風格強烈的遼代透雕玉器
契丹建立的遼是地處中原的大宋王朝的心腹大患,兩者雖然戰爭頻繁,但其兩者的文化交流始終沒有停留,而遼的琢玉工藝卻沿襲了唐代的傳統而很少受到宋代玉器工藝的影響,其造型不拘一格,佈局不受傳統思想的侷限,但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形態既不具有吸引眼球的誇張,也沒有炫耀琢玉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繁縟裝飾。大雁、天鵝與仙鶴在漢民族眼中都是優雅的鳥類,而在它們在契丹人眼中猶如即將征服的中原,故在五代時期,遼就開始侵擾邊境,“海東青啄鵝”就是契丹人根據自已多年的打獵經歷所作的透雕玉作品。從這件作品來看,遼代玉器題材加入了民族因素,透雕的工藝與表現手法基本延續唐代傳統,但刀法痕跡比唐略粗而不太注意細節,從兩個飛禽表面的陰刻線來看,遼玉刀法比宋、元、明、清要寬而硬朗,但透雕側立壁上的刀痕更為粗糙。或許契丹人思想也單純,只是將其日常打獵過程所見所聞的場景體現在玉器題材上吧了,在欣賞此玉器的同時,使得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遊牧民族雖然沒有深厚的文化沉澱,但卻擁有無拘無束的想象力。
二. 借鑑宋代琢玉工藝的金代透雕玉器
金是發源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他們早期受到遼的控制,故玉作上在繼續沿襲遼代玉器傳統的同時,又強烈吸收宋代玉雕工藝中的優勢,故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藝術風格,其玉飾品既體現了遼代的清素平淡,有出現了具有高度發達、題材豐富、層次分明透雕工藝的玉器,其複雜度不遜色於宋代同類玉作、 例如這個金代的透雕作品-荷葉巢龜飾,總體是沿用了宋代玉器的造型,但其玉表面的陰刻線比宋遼玉器更深,背截面底部呈現橢圓狀,又稱“U”字型,而荷葉的捲曲性更為誇張,立體感更強,從花葉脈絡勾勒的刀法細節上,比宋代玉器更加節省、疏朗,硬朗有餘,卻委婉不及,總體看來其透雕鏤空細節之處不如宋代玉器之多,但卻間接說明了金代玉器一方面受宋代制玉工藝與表現手法的影響,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粗曠特性,同時還有不多講究用工、線紋歧出,過界較多的習慣。金代玉器之所以能夠如此發達,是因為他在聯宋滅遼與再滅宋的靖康之變中,搶奪了上述兩國的玉器的同時,也俘獲了大量的玉器匠人為其服務的結果。
一.透雕工藝偏粗的元代玉器
元代玉器的透雕工藝還是沿用了宋、金玉器的風格上繼續向前發展,同時其浮雕技藝也被用的出神入化,圖案紋飾儲存了宋代傳統的花鳥與山水的同時,還添加了前朝的螭虎與該朝的海獸,元儘管是來自草原的蒙古,但在漢化的過程中不得不採用進步的政策以鞏固其統治,故其玉器作品以形神氣韻取勝,同時保持了本民族質樸的特點,玉器中粗曠豪放的外表中不乏含有細緻入微之處。與前朝玉器相比,元代玉器的透雕以圓形為主,例如透雕爐頂,其外形就是圓柱形,其外表圖案與宋金玉器相比,其紋飾顯得稍有蕪雜凌亂,刀法不夠簡潔利落,雕琢的工藝沒有前代細緻,從側面來看,所透雕玉器的內壁拋光處理不求甚精,故意顯得粗放。由於元代玉器更注重實用器皿為主,在透雕兩邊手提把手的同時,偏重表面紋飾的修飾,而不注重透雕本身的美觀度。雖然細節不注重用工,但在構圖把握上做得到位,透著靈氣的粗曠。
二.透雕工藝精湛的明清玉器
明代玉器繼承了宋元傳統,外在造型顯現出元代玉器的粗曠,但題材繼續沿用宋代常用的動植物外又添加了人物,明代玉器也是注重實用器皿的發展,但與元代玉器相比,玉的胎體更加厚重,其透雕的技術比元代玉器更加細膩。在平面片狀的玉料上能用透雕的方式雕刻出兩層不同的花狀圖案,俗稱“花上壓花”,這種透雕立體器物時,能恰到好處地把握好玉器表面與其內部之間的和諧,對清代玉器的透雕頗具影響。刀法下產生的裝飾線條剛勁利落,稜角分明,其不拘小節的特點仍然借鑑了遼、金、元玉器的共性,即處理不求甚精,但這並不妨礙它對古樸大氣的追求。明代玉器皿的外形一方面是仿照商周青銅器的造型,但透雕工藝仍舊沿用了元代花形杯工藝的餘續。
清代玉與明代玉相比,採用了一器多工的特色,也就是一件玉器,每個匠人各自完成自己的工序即可,也就是浮雕與透雕等各有分工。與前朝的各種透雕工藝相比,清代玉器的紋飾都是抄襲前朝,自己沒有創新,但在紋飾細節的美化與修飾上下了很大功夫,故清代透雕玉器的很少出現像前朝玉器所帶的各種如跳刀、麻底與毛道等毛病。尤其是乾隆期間的“乾隆工”,透雕玉器的表面的陰刻線更加細密,各角度規整,勻稱度好,不存在斷刀或接痕的缺點,線條與明代刻線相比更加整齊,邊緣的圓潤度也理想。刀法產生的層次更加複雜,立體感更強,同時拋光度更加精良,整個玉器表面光潤細滑,油脂或蠟狀光澤更加強烈,尤其是仿古玉器上的紋飾比宋、元、明的玉器更加精整華麗。
總之,玉器透雕是一種傳統的精湛琢玉工藝,它在宋代進一步發展,雖未影響到與其對立的遼代玉器,卻對金代玉器的透雕工藝產生了影響,而在隨後的元、明、清三代,透雕工藝與刀法在被繼承的同時又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希望上述觀點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閱讀。
我不懂唐宋元明清古玉特徵、但是 每個時期都有獨特的紋飾風格。只要足夠了解每個時期紋飾就很好分別透雕的 斷代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中國的玉文化具有八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具有典型特色的宋代玉器製作工藝對周邊的遼金玉器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隨著元蒙入主中原,其玉器的技藝特色仍然沿襲了前宋的特徵,而明清玉器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其玉料材質的不斷提高,其雕琢工藝更加精湛,而其中的透雕技藝是玉器工藝發展的一個重要提升,由於它起源於戰國時代,延續於宋、遼、金、元玉器,同時影響了明、清玉器的發展,對於上述各朝各代透雕刀法工藝上的區別,請看本人的以下敘述:
何為透雕刀法工藝我們都知道,玉是一種硬度很高的大型寶石,先人在對她的雕刻中所採用工具的硬度比其更高,而透雕在當時屬於難度較高的一種,雖然戰國以後鐵製琢玉工具得到大量運用,但對於透雕(又稱鏤雕或鏤空雕),還是採用先人留下的線鋸拉絲的方式來去除多餘的玉料,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金剛質鑽頭,先人在透雕部位預先設計好紋飾,然後在其邊緣鑽好一個或數個圓孔作為基準點,然後將玉定位在木製夾具上,用專門的線穿過已經打好的孔,順著已經設計好的紋飾邊,一邊蘸著解玉砂漿,一邊來回抽拉,就像木工拉通花一樣,俗稱“搜工”。
透雕工藝題材豐富的宋代玉器前面問答已經說過,宋代玉器以世俗化題材為主,又受到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其題材的細節更加豐富,大多以花卉與禽鳥為主。從圖案形式上來看,宋代玉器作品一方面非常講究玉器圖案中各裝飾細節對稱,另一方面又很注重人們常見的生活情趣,而且能使得二者高度統一,這是明清透雕玉所難達到的。宋代透雕玉器的種類很多,其構圖精緻,鏤層細析,例如出鳳穿花、龍穿雲與穿竹為主題的佩飾,從刀法痕跡來看,植物的花葉、飛禽的羽翼與魚類的尾鰭等表面裝飾都是採用刻度較深的硬直線來表示,外部的邊緣都是採用鋸齒狀表示。宋代典型花鳥透雕玉器就很能證明當時精湛的刀法:玉片裝飾上的花葉外形簡練緊密,兩者數量雖然不圖多少,但整個玉料的空間已經被尺寸較為誇張的花葉所填滿,圖案表面起伏度不大。但所注重的是圖案深淺的變化,而非層次區分(相反,元明玉器透雕卻過分強調透雕層次,而忽視了細節的處理)。另外,在花卉的紋飾中,其葉脈以陰線勾勒為主,做到該粗則粗,該細則細,做到結構比例疏密有致。
遼金玉器,其透雕工藝來看,前者沿襲了唐代工藝,而後者借鑑了宋代工藝一.民族風格強烈的遼代透雕玉器
契丹建立的遼是地處中原的大宋王朝的心腹大患,兩者雖然戰爭頻繁,但其兩者的文化交流始終沒有停留,而遼的琢玉工藝卻沿襲了唐代的傳統而很少受到宋代玉器工藝的影響,其造型不拘一格,佈局不受傳統思想的侷限,但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形態既不具有吸引眼球的誇張,也沒有炫耀琢玉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繁縟裝飾。大雁、天鵝與仙鶴在漢民族眼中都是優雅的鳥類,而在它們在契丹人眼中猶如即將征服的中原,故在五代時期,遼就開始侵擾邊境,“海東青啄鵝”就是契丹人根據自已多年的打獵經歷所作的透雕玉作品。從這件作品來看,遼代玉器題材加入了民族因素,透雕的工藝與表現手法基本延續唐代傳統,但刀法痕跡比唐略粗而不太注意細節,從兩個飛禽表面的陰刻線來看,遼玉刀法比宋、元、明、清要寬而硬朗,但透雕側立壁上的刀痕更為粗糙。或許契丹人思想也單純,只是將其日常打獵過程所見所聞的場景體現在玉器題材上吧了,在欣賞此玉器的同時,使得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遊牧民族雖然沒有深厚的文化沉澱,但卻擁有無拘無束的想象力。
二. 借鑑宋代琢玉工藝的金代透雕玉器
金是發源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他們早期受到遼的控制,故玉作上在繼續沿襲遼代玉器傳統的同時,又強烈吸收宋代玉雕工藝中的優勢,故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藝術風格,其玉飾品既體現了遼代的清素平淡,有出現了具有高度發達、題材豐富、層次分明透雕工藝的玉器,其複雜度不遜色於宋代同類玉作、 例如這個金代的透雕作品-荷葉巢龜飾,總體是沿用了宋代玉器的造型,但其玉表面的陰刻線比宋遼玉器更深,背截面底部呈現橢圓狀,又稱“U”字型,而荷葉的捲曲性更為誇張,立體感更強,從花葉脈絡勾勒的刀法細節上,比宋代玉器更加節省、疏朗,硬朗有餘,卻委婉不及,總體看來其透雕鏤空細節之處不如宋代玉器之多,但卻間接說明了金代玉器一方面受宋代制玉工藝與表現手法的影響,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粗曠特性,同時還有不多講究用工、線紋歧出,過界較多的習慣。金代玉器之所以能夠如此發達,是因為他在聯宋滅遼與再滅宋的靖康之變中,搶奪了上述兩國的玉器的同時,也俘獲了大量的玉器匠人為其服務的結果。
各具特色、風格不一的元、明、清透雕玉器一.透雕工藝偏粗的元代玉器
元代玉器的透雕工藝還是沿用了宋、金玉器的風格上繼續向前發展,同時其浮雕技藝也被用的出神入化,圖案紋飾儲存了宋代傳統的花鳥與山水的同時,還添加了前朝的螭虎與該朝的海獸,元儘管是來自草原的蒙古,但在漢化的過程中不得不採用進步的政策以鞏固其統治,故其玉器作品以形神氣韻取勝,同時保持了本民族質樸的特點,玉器中粗曠豪放的外表中不乏含有細緻入微之處。與前朝玉器相比,元代玉器的透雕以圓形為主,例如透雕爐頂,其外形就是圓柱形,其外表圖案與宋金玉器相比,其紋飾顯得稍有蕪雜凌亂,刀法不夠簡潔利落,雕琢的工藝沒有前代細緻,從側面來看,所透雕玉器的內壁拋光處理不求甚精,故意顯得粗放。由於元代玉器更注重實用器皿為主,在透雕兩邊手提把手的同時,偏重表面紋飾的修飾,而不注重透雕本身的美觀度。雖然細節不注重用工,但在構圖把握上做得到位,透著靈氣的粗曠。
二.透雕工藝精湛的明清玉器
繼承前朝工藝的明代玉器明代玉器繼承了宋元傳統,外在造型顯現出元代玉器的粗曠,但題材繼續沿用宋代常用的動植物外又添加了人物,明代玉器也是注重實用器皿的發展,但與元代玉器相比,玉的胎體更加厚重,其透雕的技術比元代玉器更加細膩。在平面片狀的玉料上能用透雕的方式雕刻出兩層不同的花狀圖案,俗稱“花上壓花”,這種透雕立體器物時,能恰到好處地把握好玉器表面與其內部之間的和諧,對清代玉器的透雕頗具影響。刀法下產生的裝飾線條剛勁利落,稜角分明,其不拘小節的特點仍然借鑑了遼、金、元玉器的共性,即處理不求甚精,但這並不妨礙它對古樸大氣的追求。明代玉器皿的外形一方面是仿照商周青銅器的造型,但透雕工藝仍舊沿用了元代花形杯工藝的餘續。
雖無題材創新,但工藝精湛的清代玉器清代玉與明代玉相比,採用了一器多工的特色,也就是一件玉器,每個匠人各自完成自己的工序即可,也就是浮雕與透雕等各有分工。與前朝的各種透雕工藝相比,清代玉器的紋飾都是抄襲前朝,自己沒有創新,但在紋飾細節的美化與修飾上下了很大功夫,故清代透雕玉器的很少出現像前朝玉器所帶的各種如跳刀、麻底與毛道等毛病。尤其是乾隆期間的“乾隆工”,透雕玉器的表面的陰刻線更加細密,各角度規整,勻稱度好,不存在斷刀或接痕的缺點,線條與明代刻線相比更加整齊,邊緣的圓潤度也理想。刀法產生的層次更加複雜,立體感更強,同時拋光度更加精良,整個玉器表面光潤細滑,油脂或蠟狀光澤更加強烈,尤其是仿古玉器上的紋飾比宋、元、明的玉器更加精整華麗。
結束語總之,玉器透雕是一種傳統的精湛琢玉工藝,它在宋代進一步發展,雖未影響到與其對立的遼代玉器,卻對金代玉器的透雕工藝產生了影響,而在隨後的元、明、清三代,透雕工藝與刀法在被繼承的同時又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希望上述觀點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