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田
-
2 # 幼兒園扛把子161928522
遺傳界50/500法則:孤立種群至少需要50個個體,更好則需要500個個體才能維持其遺傳變異性。
先來個概念
最小生存種群(minimumviablepopulation,MVP)數量:種群免遭滅絕而必須維持的最低個體數量。或:確保某一物種長期存活所必需的個體數。
預先考慮了統計隨機性、環境和遺傳隨機性以及自然災變的影響,MVP是以99%的機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種群大小。
對美國西南部荒漠上的加拿大盤羊種群持續生存力進行的連續70年研究顯示,少於50個個體的種群在50年內全部滅絕,而所有大於100個個體的種群在同一時期內均能持續生存。種群數量變小,由於捕食、競爭、疾病和食物供應的變化,及不定期發生的由單一事件產生的自然災害如火災、洪水、火山爆發、風暴或乾旱等引起的環境波動。
遺傳變異性的喪失
遺傳變異性(genetic variability):是指種群內不同個體具有不同型別的基因即等位基因。這對促使種群適應於不斷變化的環境很重要。
在某一種群內,這些等位基因在出現頻率上可能是變動的,從普遍到稀少。透過隨機突變,種群中會產生新的等位基因。
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在小種群裡,等位基因的頻率從一個世代到下一個世代僅僅由於機率也會發生變化。
在小種群中當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很低時,那麼它在各世代中喪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透過突變產生新的遺傳變異性的速度可以抵消因小種群數量而喪失的遺傳變異性的速度 人類繁衍所需數量最小化的例子可以參考 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本來是無人島,離最近的大陸也有3000公里,是世界上最偏遠的有人居住的島嶼。目前人口是297人,他們的祖先是1817年的一對夫妻和以後陸續到島上的13名船員。
美華人喬納森·蘭伯特在1810年成為特里斯坦島的第一個居民,他宣佈自己為島的主人和皇帝。
蘭伯特死後,大英帝國在1816年正式吞併特里斯坦島。一年後,威廉·格拉斯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來到這裡,成為島上的第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後來有了8個兒子和8個女兒。這些子女與來到特里斯坦的船員和5名婦女通婚。在他們及其後代中,產生了7個不同的姓氏,即現在島上的7個家庭。島上從來沒有一對夫婦離婚。
在這樣的特定條件下,島上出現了遺傳方面的問題。居民的生育率不高,很多夫婦在生孩子方面遇到困難。青光眼這種疾病相當普遍,更普遍的疾病是哮喘,它是由早期在島上定居的姐妹倆帶來的。今天島民有50%患哮喘,特里斯坦的診所裡放著很多人工呼吸機和氧氣瓶。近親結婚是很多病症的根源,如夜盲症和耳疾。
考慮到人類的懷孕期需要近1年的時間,靠一對男女有限的生命誕生足夠個體來繁衍整個物種有點渺茫。理論上近親結婚的後代遺傳性疾病的發病率比非近親結婚的後代高出150倍,最可能的結局是物種延續了,但是後代全部變成白痴,文明斷裂。。。
但是這個也只是最大的可能之一,並不是說100%的事情,撞大運兩個人的後代什麼異常疾病都沒有,甚至突變成更好更完美的人類形態也很正常,生命本來就是很奇妙的事情。
-
3 # 裸猿的故事
當物種只剩兩隻個體的時候,也許一次小小的意外事件就能讓物種滅絕,換句話說,它們對抗風險的能力已經降低到0,不能承受任何意外的打擊,而自然界中意外層出不窮,因此從機率上看,這個種群繁衍的希望極低。
如果它們非常幸運,居然沒有被自然中的各種意外事件毀滅,並且還找到了彼此成功配對。那就得看它們到底是什麼物種了,越是複雜的物種,通常孕育後代越少,也越是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個體,來維持住基因庫中各種不同的等位基因,以便當環境改變的時候,也有足夠遺傳多樣性的後代能成功應對,不至於滅絕。大多數哺乳類動物包括鳥類,大概都無法從一對開始成功繁衍出能持續延續的物種,所以基督教中的方舟計劃是完全行不通的。
但如果是昆蟲或者某些產卵量巨大的魚類,那也許它們真能從一對開始,繁衍出龐大的種群出來。某些雌性昆蟲甚至可以在雄性數量不夠的情況下,控制自己產下多是甚至全部是雄性的後代,然後母子交配延續種群的現象。各種讓人三觀粉碎的有性生殖發生在昆蟲世界中都是相當的稀鬆平常。
-
4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對於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隻個體,該物種還有希望繁衍嗎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處在自然界之中,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任何物種都有它的天敵,有病毒侵入,有生病,有意外等因素,隨時都可以奪取其生命。如果他們倆還未來得及生下後代而先死了一隻,那麼這個物種將會不復存在。如果他們倆能倖免並己生下後代,假如全是雄性的話,這個物種的繁衍就會進入到危險期的邊緣。假如後代全是雌性或雌雄各佔一半的話,這個物種就有可能會起死回生,衝出重圍,保全物種基因的延續。由此可見,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隻個體時,該物種能繼續獲得繁衍的話,就必須符合如下幾個條件:一是沒有被天敵吃掉;二是不生病或發生意外;三是能儘快生育後代;四是所生的後代必須是雌性或雌雄各半;五是要迅速進行近親交叉繁殖,不斷增大種群數量。只有滿足這五個基本條件,該物種才有從新獲得繁衍與保全的希望。否則,將會自然走向滅絕的不歸道路。不知這樣回答讀者看後是否清楚?如覺得有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宇明於東莞市。
-
5 # 圖海拾貝
兩隻指一雌一雄兩個個體
1自然原因
自然淘汰後族群只剩下兩隻,沒用,再多也沒用,他們已經不適應環境了,還是要淘汰。除非人類保護他們,那樣的話參考2
若這兩隻和他們能生的少量的處於危險中的後代就在這時突然發生變異,能夠適應環境,參考2
2人為原因
(人為原因是指把適應環境的生物殺的只剩下兩隻、保護因為不適應環境剩下的兩隻、沒有那種生物的地方帶去兩隻。。。等等等等)
可以的,不過基因庫小,極小,全是近親,種群競爭力下降。不過可以慢慢恢復。雖然因為短期內數量少而非常容易死光光。
(如果是人類把不適應環境的生物殺的只剩下兩隻還不保護,參考1)
3澳洲的兔子,一開始也僅僅是帶去了幾隻。。。歐洲的螃蟹,自己跟著船去的。。。
-
6 # 魔方科學
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個個體,種群還有希望繁衍嗎?按照理論上來說,確實可以繼續蔓延,但萬一雌雄兩隻個體都不能繁殖,那肯定就滅絕了,而考慮在能夠繁衍的情況之下,種群能夠繁衍嗎?從正常想法的角度來講,這兩個個體可以無限進行繁殖,並且可以讓更多的物種群體出現,這種情況是需要不考慮任何基因,外界因素等情況才可能。
因為按照科學的角度來講,這個種群不會繁衍的可能性最大,因為自然界是不允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也是自然規律,為何這樣說?我們來看看就明白了。
雌雄兩隻個體產生後代,會出現近親繁殖大家都知道,在只剩下兩個個體之後,雌雄兩隻個體只會產生近親的物種,後代都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子女之間就存在近親繁殖的情況。在生物學角度來講,近親繁殖是指血統或親緣關係相近的兩個個體間的交配,即兩個基因型或相近的個體之間的交配。而在這樣的交配情況之下,可能會產生一些意外的情況,所以如今生物學之中也是禁止同代之間的交配,因為很大機率會出現“惡性”狀態,當然近親繁殖的優缺點非常的明顯。
確實不可否認,是可以近親繁殖或者說交配的,但是當出現近親繁殖的時候,它會使好的更好,壞的更壞,最突出的好處就是導致優良的性狀得到穩固和純化,但壞處是各類遺傳病的機率大大增加。同時近親繁殖帶來的危害是遠遠大於了好處,所以這種狀態之下,很可能會形成該物種的滅絕。當然能夠完美的產生下一個後代的可能性還是有,只不過這個可能性極低。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了雌雄兩隻個體,那麼滅絕的可能性很大,無論交配還是不交配,都是滅絕的可能性更大,這個物種群體的擴大希望基本上沒有,因為自然淘汰機率很大,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種群還有希望繁衍嗎?如果在人類的干涉之下,還真的有可能繁衍,如今的動物基因工程是存在的,並且已經存在一些物種在人工的影響之下繁育出現了,所以這並不是沒有這個可能性。例如,世界上第一隻用已經分化的成熟的體細胞(乳腺細胞)克隆出的羊,並且還生存下來了,不過這個技術是存在一定爭議性的問題,那就是很多科學家擔心克隆人問題,人類等高等動物的兩性繁殖方式是生物經過幾十億年進化的結果,是最適合人類繁殖的方式。
如果這項技術得到大規模的運用,那麼很讓科學家們擔心克隆人的大規模出現,所以這不是一個好訊息。不過這裡我們站在生物繁衍的基礎上來講,是可以進行物種的繁衍,當這個物種避免滅絕的風險,所以綜合性來說,這種方式可以改變當然世界上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隻個體,種群繁衍的可能性。這種方式算是一種突破性的方式,但是科學家們又不太提倡和大規模的應用,主要還是擔心人這方面的問題。
物種蔓延需要遵守自然規則站在自然的角度來講,生物的蔓延是需要遵守自然規則的,畢竟物種的更替也是這樣出現的,如果在沒有人影響情況之下,生物的自然淘汰也是屬於正常的規律。但是在人類影響之後,物種可能會繁衍更好,但是也可能繁衍更差。如今人類對生物的干涉很多都是建立在利益角度,所以大規模的生物種群減少也是有原因的,純粹的保護肯定動植物群體會擴大。
所以無論地球未來的物種群體會變成什麼樣子,其實自然變化之下的物種變化是最好的,但是如今人類已經打破了自然正常規律,那隻能夠採取必要的方式才可能將物種群體擴大,不然生物種群的數量還將大規模的減少,這就成為了真正的物種滅絕趨勢,這就是大概的說明。
所以綜合情況而言,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隻個體,種群自然狀態之下的繁衍是不太可能的,因為近親繁殖會影響物種的發展。而如果有人了的影響,採用人工技術來繁殖該物種群體,那麼該物種的蔓延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就是兩種不一樣的情況之下,一個快要消失滅絕的恢復與不恢復的可能性。
-
7 # 獵奇動物社
從理論上說,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隻個體,它們是能夠繁殖的。但是,如果僅僅靠一雌一雄來繁衍種群,這個難度就相當的大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問題牽扯到兩個生物學概念:最小存活種群數量和基因塌陷(近交衰退)。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舉兩個現實的例子第一個是:北部白犀牛
犀牛是現存陸地上體型第二大的哺乳動物,在現存的犀牛下,一共有5種犀牛,比較諷刺的是最少和最多的都是白犀。最多是指白犀的整個野生種群數量是5種犀牛中最多的(約有20000頭),最少是因為白犀分為北部白犀牛和南部白犀牛,其中南部白犀牛是白犀的全部,因為北部白犀牛已經於2016年5月全部滅絕。
北部白犀牛曾經遍佈北非各地的草原之上,從19世紀開始,人為的獵殺是它們數量驟降的主要原因,畢竟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的犀牛,北部白犀的犀牛角比其他犀牛的角都要長的多,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人瘋狂的獵殺下,北部白犀牛的數量降低到了15頭,成為了極危動物。
隨著對北部白犀的保護,曾經在21世紀初,這15頭白犀的數量到達過32頭。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偷獵者總是無孔不入,他們想盡辦法的偷獵,導致了原本到達32頭的北部白犀牛在2003年年底就變成了不足10頭。
到了2005年年初,剛果共和國透過大範圍地搜尋一共只發現了5頭北部白犀,隨後政府將這5頭白犀轉移到肯亞,不幸的是在還沒等開始轉移,這5頭白犀盡數死亡。這5頭白犀的死亡意味著很可能北部白犀牛就此消失了。
但是,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5年年底,經過地毯式的搜尋,人們又發現了3頭北部白犀,其中一頭成年雄性,兩頭成年雌性。此後,當地政府有進行過多次地毯式搜尋,最終都是一無所獲,因此,到了2005年,全世界範圍內北部白犀牛就剩下了3頭。於是,這3頭北部白犀被當地政府派遣荷槍實彈的武裝24小時輪流看守。
免去了偷獵的風險,接下來就是繁育種群的問題了。畢竟當時這3頭北部白犀是一雄兩雌,所以,還是比較有希望的。但是,即使在悉心的照料下,這3頭白犀也沒有留下一兒半女,之後,科學家又嘗試過人工繁殖,但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最後,在數次人工繁育未果下,到了2016年,這3頭野生北部白犀相繼死亡,至此野生北部白犀野外滅絕(人工飼養下世界範圍內還有2頭,但是均為雌性,已經沒有生育的可能了,也就是說雖然北部白犀是野外滅絕,但是不出意外,隨著這兩頭人工飼養下的白犀死亡,北部白犀會完全滅絕)。
第二個是:斑鱉
斑鱉是現存最大的淡水鱉,也是最瀕危的龜鱉類。早在2019年以前,世界範圍內已確認的斑鱉個體一共僅剩4只,其中兩隻在中國,兩隻在越南(其中一隻只是在一個湖的湖水裡提取到了微量的斑鱉DNA)。
其實原本斑鱉的數量並不少,這一點從20世紀一些動物園中有大量的“大黿”就能看出,是的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斑鱉一直被當成是大一點的黿,直到20世紀90年代,蘇州市科技學院生物系教授趙肯堂對這些“大黿”進行了細緻的研究才最終為斑鱉正名。但此時,斑鱉的數量已經極少了。
我們言歸正傳。如果說上面說的北部白犀人工繁育失敗還有情可原的話(繁殖能力差,每3年繁殖一次,一次僅產一隻幼崽),那麼斑鱉就不存在這個情況了。因為斑鱉與其他龜鱉類一樣都是卵生動物,它們每次能夠產下8-15只卵,而且一年至少會產卵一次,繁殖能力還算是比較強的。
在中國的兩隻斑鱉也能夠正常交配產卵,但是它們的卵從未正常孵化過,之後,在中外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先後給雌性斑鱉進行了5次人工授精,最終也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在第五次人工授精後(2019年4月13日),雌性斑鱉意外死亡。至此世界範圍內,野生斑鱉僅剩3只。
透過以上兩個實際的例子我們發現,當一個物種僅剩下幾隻時,無論是正常繁殖還是人工繁殖都存在著很大的難度,而且以上兩個例子都以失敗告終。由此可見,物種僅剩2只(雌雄各一隻)想要繁衍都費勁,更不用說恢復種群了。
最小存活種群數量和基因坍陷從以上兩個失敗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物種想要繁衍下去,最小存活種群數量是非常關鍵的因素。而在最小存活種群數量中又有可參與繁殖的數量、健康等因素的影響,比如北部白犀就是因為雄性白犀的年齡較大,嚴格意義上說,它在自然界中已經不屬於可參與繁殖數量中的一員了。
從目前,人工介入拯救物種成功的案例看,最小存活種群數量在6只左右,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的虎種,而且它們曾經遍佈中國超過60%以上的地區,但是在數次的“打虎熱”以及人為的對環境破壞的影響下,華南虎走向了野外滅絕。
值得慶幸的是,在20世紀的50-60年代之間,有一些野生華南虎被抓進了動物園,正是這些老虎成為了華南虎最後的“救命稻草”。目前人工飼養下,華南虎的數量已經突破了100頭,而這些華南虎均為20世紀60年代,參與人工繁殖的6頭華南虎的後代。
基因塌陷(近交衰退)
上面我們說過最小存活種群數量是6只,這只是一個最低的基數,而且是對特定的物種有效,對那些繁殖能力本身就差的物種,這個數量依然會失效,而且種群數量越少,那麼發生基因塌陷的機率越高,這就是我們說的近親繁殖導致的近交衰退。
一個物種的數量越少,那麼在繁殖時,近親繁殖的機率就會增加,而近親繁殖雖然常被人用作純種選育,但是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後代畸形、先天性發育不足等等,最重要的是近親繁殖會不斷的導致近交衰退。
我們上面說到的華南虎就是如此,雖然在人工繁育下,華南虎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百頭,但是,近親衰退也直接導致了它們很難被再次的野化,這也就意味著,靠最小生存種群數量是無法真正的恢復野生種群的。
當然這個說法也不是適用於所有動物,比如老鼠就不太適用,因為6只雌雄各異的老鼠完全有能力恢復種群,因為它們有足夠強的繁殖能力。
總結如果一個物種僅剩下雌雄各一隻,在兩隻動物健康可以參與繁殖的前提下,它們想要恢復種群數量是非常困難的,對於大多數動物來說,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有例外,如果一種動物的繁殖能力超強,它們就能夠自己完全“篩選”(畢竟基因塌陷是有機率的,這時靠強大的繁殖能力,就能夠不斷的壯大種群)。
-
8 # 味哎兒
(這個鳥是由七隻,漸漸發展成現在這幾百只幾千只的。)
這是生物學普及太偏頗造成的誤解而形成的題目。
也就是過分的強調雜交優勢,而忽視了提純優勢了。
事實上非血緣的物種之間的交配,是雜交。
雜交交出來的一般都是一些怪物。
所以袁隆平第1次進行水稻雜交試驗的時候,產生的子代是沒有穗兒的稻苗子。也就是隻長到秧子,不長谷子穗兒的。
這才是一個雜交優良品種,需要幾十年才可培育出來的原因。
因為雜交育種,所育出了一些怪物,須經過多少年以後,找到真正的優勢品種以後,繼續培養,才可實現優良品種出現的。
也就是在眾多的怪物當中,選出一個苗頭趨勢較好的品種,用同血緣的自交體系進行提純,把優良的基因保持住,並達到固定下來的完成,這才可以形成優良品種的。
這才是雜交品種,需要很久時間才能完成優良品種選出的原因。
也就是雜交一次以後,需要無數次自交提純,才能選出優良品種的。
雜交是非血緣之間的交配生仔。
自交是親兄弟姐妹之間進行交配生仔。
回交是子代與父代進行交配生仔,也包括子代與母代交配生子。
而自交和回交都是提純。就是把所要的基因固定下來。
可見雜交是要基因突變。也就是打破固定的基因,形成新的基因形式。
在育種上一次雜交需要無數次自交提純才可以形成優良品種的,甚至需要多次的回交幫助,才可以固定住優良基因的。
普及育種知識的時候,太過分強調雜交了。幾乎不提自交和回交的提純。
從而一個物種只剩雌雄兩體的時候就要滅絕,就成為普遍的認識了。
(普氏Mustang)
實際上同血緣的雌雄兩體可以繁育後代的,並且很純很純的血統的。
因此古代華人育種的時候,是用雄性之間相鬥進行挑選優良品種的。也就是選擇打勝仗的那個雄性為良種,進行後代動物的繁衍生育的。打敗仗的那個動物就被殺吃了。
這是大自然的一種方法。
所以現在的普氏Mustang以及四不像的糜鹿,都是親緣之間的兄弟姐妹進行繁殖的。
而鴿子出生就是一對兒一對兒的,不與其它窩的鴿子生育交配的。也就是親兄弟姐妹之間配對生兒育女的。
永生不死的單細胞生物,都是自身1分2進行繁育的。沒有雜交的。
說單細胞生物永生不死,是因為它的一個身體分成兩個身體,進行繁育出新的兩個個體來。原先的那一個個體溶於兩個個體之間了。並沒有死亡。所以說是永生的。
所以一個物種,只剩下雌雄兩個個體以後,它們可以交配和生育後代的。
(四不象的糜鹿)
只不過子代之間在交配的時候,就需要一個雄健的雄性打敗弱雄性,不許弱者生育,淘汰弱者,只強者存留,漸漸的種群就可以發展起來了。
但是僅剩的這兩隻雌雄必須好好的保護起來,不能被外來的生物給吃掉了。包括它們所生的後代子孫在內。如果僅剩的這幾隻都被吃掉了,這個物種就滅絕了。只有在不被其它生物吃掉的條件下,這個物種才能漸漸的發展起來。
這個其它生物吃掉這個物種,包括細菌病毒在內。
細菌病毒真菌害動物和植物生病,就是在吃這個動物和植物。
(單細胞生物繁殖)
-
9 # 怪羅科普
如果世界上只剩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那麼人類還是有機會繁衍的。
雖然幾乎沒有基因多樣性的可能,也會發生近親繁殖,但總有小機率事件存在,只要時間允許,也足夠幸運,總會發生往好的方向發展的小機率事件。
比如:在眾多相似的基因中,總會出現那個與眾不同的人
如果說的是其他物種,只剩下雌雄兩個個體,那種群繁衍的成功率會大很多,畢竟這個世界還有人類的存在。
人類有很多高科技的手段,克隆、體外受精、基因工程、世界基因庫等等,透過這些高科技手段,完全能幫助其他物種實現種群繁衍。
只是這樣的物種,由於基因多樣性的侷限,抵禦風險的能力幾乎為零,很容易被淘汰滅絕。
因此,像這樣的物種繁衍,在自然環境下是不可能發生的,除非人為,而且是在人類保護的前提下。
北非白犀的功能性滅絕即使世界上只剩下兩隻雌性的動物,人類也會想盡辦法,讓它們生孩子,繁衍種族。
北非白犀生活在非洲草原,體型龐大,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天敵,人類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整個物種。
早期殖民時代,出於休閒和娛樂目的,統治者開始了毫無節制的狩獵活動。那時候,犀牛角象徵著一種榮耀,作為獎盃儲存。
正是源於這些歷史,在接下來的文明中,直至今日,犀牛角仍然是財富和榮耀的象徵。
人們獵殺犀牛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藥用。
很多國家,尤其是在東南亞,犀牛角被當做一種中藥,儘管沒有科學證據支援犀牛角的藥用價值,但正是這種不確定的特性,讓犀牛再次陷入滅絕風波。
據傳,在黑市,犀牛角作為一種商品出售,價格是黃金的3倍。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北非犀牛在1970-1980年代,從500只減少到15只,2000年增加至30幾隻,但到了2003年,獵殺再次猖獗,野外數量只有5-10只。
野外的北非白犀在人類摧殘下,完全消失了,只留下了捷克動物園裡的4只北非白皙。
4只犀牛分別是:蘇尼(雄)、蘇丹(雄)、法圖(雌)和納金(雌)。
2014年,蘇尼去世;2018年蘇丹也死亡,地球上僅存的兩隻北非白犀是法圖和納金,均為雌性。
2只雌性犀牛的復興之路——體外受精2只雌性,怎麼孕育下一代?
科學家認為,體外受精或許是最有效的辦法。
只要有精子和卵細胞,就可以人工授精,再將胚胎移植就可以。
目前僅有的犀牛都是雌性,那精子從何而來?
科學家早有準備,從去世的雄性北非白犀體內採集了大量的精子,並儲存著。而卵細胞則是由已經去世的雌性提供,眾所周知,卵細胞的產量比精子少得多,為了保護僅有的2只雌性犀牛,科學家們從去世的雌性體內取出卵巢組織,在體外培養,得到數量可觀的卵細胞。
透過細胞工程技術,就可以得到受精卵,然後培育出胚胎,最後可以在其他動物的子宮中孕育新生命。
目前為止,已經成功製造了3個胚胎。接下來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讓胚胎在南部的白犀牛體內成活併成功分娩,也正是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的最後一個難關。
最後如今全球的科學家都在為最後一項努力著,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聽到北非白犀成功誕生的訊息。
只要能產生新的北非白犀個體,就能充盈整個物種數量,從0到1比較難,但從1到10,甚至到100,就相對容易些。
總的來說,若一個物種只剩下一雄一雌,在自然狀態下,是不可能種群繁衍的,一次小小的意外,就能讓僅剩的兩個個體意外死亡;
在人類的幫助下,繁衍是可行的。不僅僅是北非白犀,科學家們也正在研究如何孕育已經滅絕的猛獁象。
但要實現大規模物種繁衍,很難,由於基因多樣性的侷限,這樣的物種幾十年內就會被自然淘汰,除非一直活在人類的保護之下。
-
10 # 啟寒
從神學講,中國是女媧造人,一根柳條加點泥巴,一甩就是人。
西方是一男女也就亞當和夏娃繁衍了人類。
其它神學各異,總之你這個問題可以成立。
-
11 # 春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前面別人說的非常好了,湊個數補充點:一個結論:死定了。原因就是:有性生殖。先說有性和無性的優缺點,無性繁殖就是複製自己,基本上都是雌性那樣的話效率馬上翻了一倍。但是如果遇見細菌病毒,那麼因為基因完全一樣,要麼什麼事也沒有要麼全軍覆沒。有性繁殖就是生下來就與眾不同,基因和誰也不一樣除非是雙胞胎。因為基因差異,遇見各種危險時候,比如鼠疫,就不可能出現全滅的風險,因為人人千差萬別,任何病變不能消滅人類。說回來,兩個甚至十幾個,因為後代不可能繼承全部的基因。犀牛生育率太低繼承的更少,就算老鼠和兔子也不行,因為隨著幾代的繁殖基因越來越少。基因突變需要千年,而千年繁殖很多代了,根本就跟不上。繁殖速度是基因突變的幾百倍,到頭來就是基因單一。極端化就是基因一樣,雌雄基因都差不多,那樣的話要麼後代子孫一丁點缺陷也沒有這不可能自然界不存在,要麼就是像無性繁殖一樣遇見大災大難叢集全滅。哺乳動物還是靠數量的這樣就有了足夠的時間,白人黃種人和黑人遠離了萬年以上基因變化還不大,至少可以通婚。種群數量太少不行,沒有時間,時間沒有足夠長細菌病毒就會使種群全滅。
-
12 # 信口雌黃的黃口小兒
你得分族群,如果是老鼠,那麼只要他們生育不成問題,肯定可以。如果是懷孕長,成長慢的,沒有在外力幫助,幾乎就是不行。
-
13 #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三生萬物,萬物分陰陽。
三對原初個體在人為干預下可以繁衍。
不考慮倫理問題。
初代雄性編號為1、3、5,雌性編號為2、4、6。
規則:雄性首字元為單數,雌性為雙數。
二代、1+2繁殖,雄性為12,雌性為21。
編碼如上:1+4,14,41。1+6,16,61。
3+2,32,23。3+4,34,43。3+6,36,63
………以些類推。
下一代編號為上一代兩組數相互組合。
三代會出現初代和二代繁殖如:
1+23,123,231。1+25,125,251。……
同為二代繁殖如:12+43,1243,4312。
編碼原則12為雄性,43為雌性,如後代為雄性則12在前表示為1243,雌性則43在前表示為4312。透過1243可得知其父系為12,母系為43。12原則如上父為1,母為2。……
四代、雄1+雌2354,雄12354,雌23541。
雌性2354表示父系54,母系23,祖父5,祖母4,外祖父3,外祖母2。
一、12+4563,124563,456312。12=1+2。4563=4+563,563=5+63,63=6+3。
二、1245+63,124563,631245。1245=12+45,12=1+2,45=4+5。63=6+3。
…………
第一組的124563和第二組的124563是不同的兩個個體,但基因相似度極高。
兩組數結合或拆分,兩組數首位數必為一個單數和一個雙數。
人工試管繁殖可跨多代交配如初代和四代。繁殖原則基因不重疊,父系和母系不能出現相同數字。直至極限,無法在不重疊的情況下繁殖。
逐出伊甸園。
求教大神。
最多能繁殖出多少個基因不重疊的個體?
-
14 # 細說情感558
1、低等生命體還是可以輕鬆延續種族的,比如蚯蚓等,繁殖能力非常強大的低等生命體,延續種族是沒啥問題的。
2、繁殖能力和智商非常強大的,比如人類,在運氣非常好的情況下,身體又很好,還是有機會的。
3、繁殖能力非常強大的哺乳類生物,比如老鼠,在假設兩隻老鼠能夠正常相遇,並且碰撞出愛情的火花,延續種族還是非常容易的。
4、這個問題其實涉及生物體另一個規律,那就是碰撞出愛情火花的能力,如果那種碰撞能力非常差的情況下,就很難延續種族。
5、如果是高等智慧生命,比如人類,需要相遇、碰撞愛情火花、有生育體質與生育意願,還要運氣好,再懂點醫學技術,還是有機會的。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碰撞愛情火花能力、生育意願、生育能力、運氣、在生育困難又有風險的時候,是否具備醫學能力。
-
15 # X50698311
能,但以後都是近親繁殖,好不好自己想象一下,華南虎都是六隻華南虎的後代,近親繁殖基因得不到最佳化 而且容易得到很多遺傳病的機率
回覆列表
這個就不好說,第一,該一對物種有沒有繁殖能力,即會不會有足夠的生殖細胞。第二,人類,特別是科技人員有沒有控制這對物種。第三,科技人員有沒有了解或認識它的生活習性,即它生長,發育的環境和條件。所以說能不能繁衍,不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