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這種情況臨床很罕見,有誤診的可能。但是這種可能性很小。如果術前活檢病理明確是癌,並且免疫組化也證實是,術後即使病理報告沒有發現癌細胞,也不是誤診。除非再次會診術前病理不是癌,那麼這種情況屬於誤診。

    這也是為何在惡性腫瘤術前要有明確的病理診斷,才考慮手術治療。

    有沒有活檢時恰好把癌變的組織切取活檢,術後整個標本都沒有癌細胞。實際上有這種情況,就是“一點癌”,這種情況有一種巧合的因素,比如胃癌很早期,局灶癌變,而胃鏡活檢恰好把癌變的地方取走,活檢病理明確是癌,術後標本沒有,這種情況肯定不是誤診。

    對於有一種假誤診的情況,就是術前病理只是籠統報告低分化癌或者惡性腫瘤,這種情況下沒有明確具體的病理型別。一般當做腺癌手術去做,術後病理可能是淋巴瘤或者神經內分泌癌。這種情況不是誤診,但是不建議在診斷不確切情況下急忙手術治療(除非患者有梗阻或者出血或者穿孔等急性情況)。因為胃腸淋巴瘤可能不需要手術,化療就有可能治癒,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治療。

    正是因為有這種可能,所以臨床醫生會想方設法取得確切病理結果再考慮安排手術。或者有外院的病理診斷,但還需要本院病理會診,這主要為了診斷明確,避免術前病理不明的問題。

  • 2 # 小影大夫

    術前病理是癌,我猜測有可能是做了穿刺活檢、鉗除活檢做的病理,意思就是穿一針進去取一點組織出來做活檢,就好像一個蘋果,知道有一部分是爛了,用一針進入取一點東西出來看看是不是真的爛了的意思。而鉗除活檢就是表面取一點病變出來做化驗。這兩種方式都是臨床上很常用的對腫瘤定性的方式,但是都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取的是一點組織,不代表整個腫瘤的情況,結果有可能會有偏差,就是會出現上面說的兩種情況。第一如果穿出來的一點組織沒有穿到腫瘤真正的部分,有可能就沒有看到癌細胞,就可能術前的病理是良性,但是實際上是癌。還有就是穿出來的一點組織只是一個區域性,看到有可疑的細胞會診斷為癌,但實際上不是癌。這兩種情況都會出現,但是比較少見,不算是誤診。

    最終要以術後的病理為確診的標準,術後就是腫瘤切除後整一個腫瘤拿去化驗,這個結果會更加全面和真實的反應這個腫瘤本身的性質。術前穿刺活檢雖然說有缺陷,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能反應腫瘤的性質的,在臨床上也是診斷病變的重要方式之一。

    所以,如果術前是癌,術後病理是良性的,其實更值得高興,不是癌,良性的切除了就沒有問題了。

  • 3 # 小兒外科盧醫生

    術前是疑似也沒有確定,術後確定是良性腫瘤應該慶幸。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都需要手術,沒有因為術前疑似診斷而對患者造成額外傷害。手術是治療手段也是診斷手段。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搞清楚一點,什麼是術前病理?人們所熟知的、在手術中切除部分組織進行快速冰凍病理診斷不叫術前病理診斷。準確說,那應該叫術中病理診斷,是目前臨床上確定腫瘤良惡性最常見的方式之一。但是,因為組織處理方式的侷限性,許多組織是不適用快速冰凍的。而且,因為未經脫水處理、加之取材有限,術中快速冰凍在一定範圍內是允許存在診斷誤差的。簡單說就是,如果術中快速冰凍病理診斷報了良性,而術後病理蠟片報告報出了惡性,理論上是允許的。但如果把良性報成了惡性,雖然理論上也是允許存在這種誤差的,但有時候往往會導致臨床醫生擴大手術範圍、給患者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因此,除非診斷非常明確,病理醫生通常是不會再術中冰凍病理診斷中直接下惡性診斷的。

    那麼,什麼叫術前病理診斷呢?在目前的臨床應用中,術前病理診斷主要指的是病變組織活檢。簡單說就是直接夾取少量病變組織,或者透過器械、如粗針頭等穿刺取出少量病變組織製作成病理石蠟切片,從而確定病變的性質,以決定接下來的治療方案。

    以子宮頸活檢為例,婦科醫生在陰道鏡下用活檢鉗夾取少量高度懷疑病變區域的子宮頸組織,然後送病理科製作成石蠟切片,由病理醫生確定病變性質。如果只是低級別上皮內病變,通常只需參照炎症系統治療後複查即可。如果是高級別上皮內病變則需要進行子宮頸錐切手術,這既是治療手段、同時也是檢查手段。如果錐切標本病理診斷切緣為陰性,則治療到此結束。如果切緣陽性,則需再次擴大切除部分或全部子宮頸。如果錐切標本切片中出現了浸潤性癌的影象,那麼就只能進行廣泛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之類手術治療了。因此,很多疾病的術前病理診斷對於臨床治療方案的確定是有很強指導作用的。

    那麼,為什麼子宮頸活檢為高級別、甚至低級別上皮內病變的患者,錐切標本病理診斷會出現浸潤性癌的診斷呢?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因為活檢是一個人為盲選操作,婦科醫生夾取的只是陰道鏡下醋白反應明顯的區域,至於這個區域到底是不是真正病變最嚴重的區域,婦科醫生的肉眼無法確定。因此,很可能會出現夾取的組織病變程度並不是最嚴重的部分,從而導致活檢病理診斷結果比實際病變要輕。而子宮頸錐切則是切除了部分或全部子宮頸,因為切除組織較大且較深,往往容易發現更加嚴重的病變。但如果以錐切作為常規方式,則又容易引發過度治療的問題。因此,目前婦科臨床上還是採取了子宮頸活檢與錐切相結合的方式來確定子宮頸病變性質,以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其他部位的活檢大同小異,如粗針頭穿刺等等,同樣存在取材侷限的問題。在影像學輔助下進行穿刺比陰道鏡下更加不直觀,而且粗針頭穿刺出的組織比直接夾取的子宮頸組織量還要少。因此,漏診或者活檢病理診斷比實際病變輕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最終還是要以術後病理診斷作為正式診斷。換言之,穿刺活檢病理診斷報出了良性,而術後病理診斷卻是惡性的情況是無法絕對避免的。雖然這可以透過臨床醫生水平的提高來彌補,但水平再高的臨床醫生也做不到百分百穿刺到最嚴重的病變組織!

    至於提問者所說的術前病理報告為惡性,而術後病理報告為良性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的。對於活檢組織,除非診斷非常明確,病理醫生通常是不會直接下惡性診斷的,至少本人不會隨意去下這樣的診斷。畢竟,病理醫生惡性的診斷下出去,對於患者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即便是高度懷疑,也不要輕易直接下惡性診斷,留個小尾巴既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患者的負責。畢竟,二次手術擴大手術範圍總比把沒有病變的組織器官切除要好得多!人的組織器官切掉了再想安回去就難了,但切少了卻是可以透過二次手術擴大再切除的,而且並不影響患者的預後。

    再說術前病理診斷惡性,而術後病理診斷良性的問題,算誤診嗎?這個要具體來看。如果術前活檢標本沒有惡性依據,完全是因為病理醫生的疏忽或能力不足而導致的,那必須算誤診!但如果是因為病變本身組織學結構複雜,加之活檢標本量少,所取組織呈現出了極度近似惡性的顯微鏡鏡下特徵,病理醫生下了惡性的診斷並不能完全算誤診。畢竟,有一些疾病連世界頂尖的病理學家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診斷,就更別說是普通病理醫生了。當然,最終的界定,不是病理醫生說什麼就是什麼,必須經過相關機構的司法鑑定。

  • 5 # 乳腺科醫生盛志娟

    術前病理是癌,術後病理陰性,這個真的很值得慶幸!至少說明病情比較早!點狀胃癌鏡子下取活檢病理確診癌症,術後病理陰性的例子不少!這種事少見但絕不是誤診!當然病理誤診是有可能的,但是機率特別小!因為目前診斷疾病還是靠病理,病理科顯微鏡下看到癌細胞,免疫組化證實了的,絕大部分不會錯!極個別難診斷難辨別的就需要多家醫院會診來判斷。

  • 6 # 屮人

    我不是醫生,但我也不想成cancer 症患者。術前檢查一般都做CT有癌症的苗頭,醫生建議做病理檢查,等個30分鐘結果出來了,是不是癌不就清楚了嗎?這個決不是什麼“事故”。

  • 7 # 懸壺濟世的良民

    有些腫瘤客觀上存在區域性癌變。而剛好術前活檢的時候取到癌變那點組織。這種時候術後的大標本病理報告最好是發:結合術前活檢***號,符合***瘤區域性癌變。

  • 8 # 影像科豪大夫

    發現腫瘤,術前穿刺查到可疑癌細胞,及時做了手術切除,術後大病理卻發現是良性腫瘤,坦白說,這個時候應該慶幸!

    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確實在醫院裡能遇到。

    我們舉個病例,用事實說話:

    這是一位60多歲的女士,因為咳嗽和消瘦住院,CT發現右下肺腫塊,比較光滑,像土豆一樣,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這種形態常見於一些肉瘤、低分化癌和小細胞癌。穿刺找到可疑腺癌細胞。

    老人做了胸腔鏡切除手術,病理是硬化性肺細胞瘤(PSP),一種良性腫瘤。

    為什麼穿刺會誤診為肺腺癌呢?

    原來這種腫瘤從病理看含有4種成分,其中以乳頭區、實性區為主者,形態結構與細胞特點與肺腺癌細胞有些類似,穿刺標本太少,易誤診為腺癌;同時因為這種腫瘤含有一些血管瘤樣區,會造成咯血,也容易被當成肺癌症狀。

    但這種腫瘤有惡性潛能,就是說有潛在的癌變風險,手術切除是有益的。

    反過來想,如果把肺癌誤診為肺炎,後果反而是致命的

    醫學不是萬能的,有時候要從機率出發。

    這是一位60多歲的男性,老菸民,因為咳嗽、低熱做檢查,錢沒帶夠,只拍了張x光片,沒有做CT。發現左肺斑片狀影,邊界不清。

    醫生建議CT進一步檢查,或者抗炎治療後短期複查。

    很遺憾,老人比較倔,吃了幾天藥沒症狀了,就沒有回來複診。一直到九個月後回來複查,肺癌晚期骨轉移了:

    這兩種遭遇比起來,哪個更不幸呢?

    不過社會是在向前發展的,透明會促進公平,行為不端的人也會把自己的口碑砸壞,最終被淘汰。

  • 9 # 普外科曾醫生

    手術前的病理是癌症,術後病理是陰性的,這種情況真的非常非常罕見,非常的低,但也不是不可能,確實偶爾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術前活檢的病理可能會有一些偏差

    一般來說,手術前取病理的方式有幾種,一種是穿刺活檢,一種是切除活檢,一種是鉗取活檢。無論是哪一種方式的活檢,都可能出現誤差。

    穿刺活檢使用專門的活檢針或者注射器,在彩超或者CT等影像學檢查的引導之下,用針抽取一些病變組織,然後送去病理科,讓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看看有沒有癌細胞或者長的比較像癌症的細胞。

    甲狀腺、乳腺、肺部病變,都可以做穿刺活檢,穿刺的時候,只是取了一點點組織,特別是使用注射器穿刺的時候,取的細胞數量非常少,有可能出現漏診或者誤診。

    因為癌症也是由正常細胞突變而來的,一個癌症的團塊,裡面並不全是癌細胞,裡面也有正常的細胞,如果取的組織很少,就是有可能沒有取到癌細胞,有可能會漏診,這種情況是更常見的。

    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本題目當中的問題,術前取活檢的時候,取出來的少量細胞,有可能看著像壞細胞,例如良性的腫瘤,但是不一定真的是癌細胞,但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很低很低。因為現在病理科醫生都是非常謹慎的,如果報告寫癌症,一定會是經過仔細的閱片,經過詳細的討論。

    如果真的發生像題目中所說的情況,確診屬於誤診,但這種機率真的很低很低。

  • 10 # 骨科木匠劉醫生

    我認為題目所說的"術前病理是癌,術後病理是陰性"的這種情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確確實實是病理診斷有誤。

    我們常說病理檢查是金標準,一般病理醫生說是癌,那麼基本上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為什麼病理檢查通常被認為十分可靠?這是因為病理檢查要求取到病變這個部位的組織,然後送到病理科那裡,病理科的技師對它進行一些技術上的處理,而後再交給病理醫生判讀!病理醫生怎麼判斷是不是癌症?看!透過肉眼來觀察在電子顯微鏡下這個細胞長的像不像癌細胞,它有沒有癌細胞的一些特徵?說到這裡,大家肯定就會發現其實病理診斷肯定是靠譜的,因為醫生是實打實的的要看到癌細胞才會診斷癌!眼見為實嘛!但是,有的時候(其實很少很少時候)眼睛容易被"欺騙",或者說經驗不足的病理醫生容易被欺騙!也就是說有些長的太像癌細胞了,所以醫生才報的癌!但是,說實話這種情況太罕見了!

    第二個原因,有可能是取材的問題。

    取材就是醫生透過超聲引導、CT引導、核磁共振引導穿刺取到組織,或者直接手術切除組織然後送病理科檢查。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有的取材是用活檢,活檢用的有粗針和細針。粗針一般還好,如果是細針的話穿刺的組織就很少啦。這樣一來病理科獲得的"原材料"就非常有限,所以就容易產生錯誤。其實像題目中這種術前是癌,術後病理確實陰性的非常少見。當然,我們也碰到過"一點癌"!就是這個癌還很小很小,然後恰好被你穿刺或者活檢給取到了,而後再做手術的時候就找不到病變組織了!你說這是不是幸運呢?另一種情況其實比較多見,那就是多次穿刺都沒穿到癌組織,但是醫生根據影像學資料,根據臨床表現基本上可以肯定就是癌。怎麼辦?沒有病理診斷不能上化療啊!所以繼續穿刺!我見過穿刺了三次甚至四次的!當然,現在液體活檢在發展,也許以後再也不需要活組織穿刺了呢,抽個血或者驗個尿就ok了。我們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佛教和道教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