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揮霍青春
-
2 # 苦茶庵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的蒙人,大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死於公元前286年,與孟子同時。據《史記》和《莊子》記載,莊子在他的家鄉蒙這個地方,當過管漆園的小官,幹不了多久,他辭職回家,生活窮得跟人家借米,有時他不得不打些草鞋賣點錢混日子。他平時衣履不整,有一次魏王召見他時,他就穿著補了又補的衣服。儘管他也有些朋友,如作過魏國宰相的惠施,就是他的一個好友,但是他不肯出來做官。
傳說,有一次楚威王派兩個人帶著重金請他做楚相,他拒絕了,他說他要過逍遙自在的隱士生活。他對一切抱無所謂態度,認為生死本來沒有什麼區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他的妻子死了,他也不哭,坐在屍體旁邊,當著惠施的面,敲著瓦盆唱起來,即所謂“鼓盆而歌”。
《莊子》一書,是莊子的門人彙編和添補起來的,與《老子》的哲理詩不同,書中用了不少寓言故事和對話來表達莊子的思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莊子》原來有五十三篇,現在我們見到的只有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照過去傳統的看法,認為“內篇”是莊子自己寫的,可以代表莊子思想,外、雜篇是他的弟子補添的,甚至有的是別人偽託的,不能作為研究莊子的思想資料。
《莊子》自己道出他的寫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天下篇》)“卮言”是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作抽象的論說,“重言”是引證或假託古今著名人物的成說,其中有許多就是作者的假託,“寓言”是包括一些神話式的故事,也包括一些通常所說的寓言故事。把這三種方法靈活運用,巧妙配合,便構成《莊子》一書的藝術特色。其中“寓言”和“卮言”最有文學價值,就是整篇或整段純全是抽象論說之辭的,也頗具有詭奇變幻的特色。
作者採取“寓言”和“重言”的形式來闡述他的深湛的哲理,是透過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濃厚的浪漫情調抒寫出來的。他有意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話傳說都具體化、人格化,因此,鯤鵬的巨大變化,冥靈和樁的長壽(《逍遙遊》),用五十頭犍牛為餌以釣大魚(《外物》),蠻觸的交戰(《則陽》),蜩和鶯鳩的自白(《逍遙遊》),鴟的嚇鵷雛(《秋水》),涸鮒的求援(《外物》),陷井之鼇和東海之鱉的對話(《秋水》)等等,無一不可使它們有思想,表現它們的精神活動。作者還讓髑髏談生死問題(《至樂》),甚至把“無足”“知和”(“盜蹠》)這類抽象的概念也擬人化,使之互相詰問和爭辯,人物出現在《莊子》書裡的,有的是歷史上的,有的是神話中的,有的卻是作者虛構的,這些人物都可任意為他驅使,為他的觀點服務。如使列子御風(《逍遙遊》),黃帝和“知”問答(《知北遊》),孫叔敖、熊宜僚、孔子這些時代不同的人物也可使他們相聚一起(《徐無鬼》),只有像《莊子》這樣充滿浪漫氣氛的作品才會如此。
-
3 # 本樞
這是我公共號《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的《白話莊子》的文章。
很多朋友對老子不陌生,對《道德經》也是有所耳聞,但是,對於莊子卻知之甚少。莊子是個雜家,知識淵博,對天文地理、動物植物都有很深的研究,但其主旨還是繼承了老子的道學思想,同時又有很大的突破與創新。他雖然也思考宇宙天地等自然界的天道觀,但是,莊子的著眼點更多的是聚集在對生命的思考上面,特別是人類生命的思考上面。
莊子的哲學主張是“心”與“形”分離。“心”是逍遙的,不受任何物質和精神的約束;“形”是委蛇的,受到各種外在條件的制約,可能是健全人,也可能是殘疾人。心依託著形的外衣而實現著理想,但是,又高於形體的委蛇,莊子筆下的心如同巨大的鯤魚在汪洋大海中恣意遊蕩,如同展翅高飛的大鵬鳥在茫茫雲海裡自由翱翔。莊子思想對中國後世哲學、藝術、宗教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價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莊子》一書又稱為《南華真經》,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深刻的道學思想外,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諸子百家中,莊子的語言風格非常罕見,不同於老子格言式的表述,也不同於孔孟嚴謹的表述,他是一種無厘頭的敘述方式,既像周星馳的電影,又像瘋瘋癲癲的濟公和尚,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亂砸一氣,閱讀的過程中有種不知所云的感覺,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極度誇張。可是,莊子的每一篇文章又都有一根繩子把那些支離破碎、散落各處的珠玉穿在一起,形成一個構思巧妙、瑰麗奇特的工藝品,莊子的浪漫主義情懷和唐代詩人李白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是因為莊子獨特的語言風格吸引了我,我決定在解讀《易經》之前將莊子的內篇文章介紹給大家。莊子既然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我也就不拘泥於咬文爵字,來一個《白話莊子》,用大白話侃出莊子心裡話。
莊子
莊子奇人奇書
老子和莊子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始祖,中國哲學史上統稱為“老莊”。老莊哲學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名周,是戰國中期宋國蒙縣人。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比老子晚出生兩百年左右,是中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莊子》原有50多篇,後來流失了一部分,晉代的郭象編輯、整理33篇文章,後世的釋文、註疏基本上都以郭象的版本為依據。
現在通行的看法是: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和雜篇是莊子弟子所作。
說明:內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
外篇有:《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
雜篇有:《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蹠》《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
-
4 # 喻德武
莊子是個窮困潦倒但又喜歡苦中作樂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好玩有趣,看得開,心態非常好,因為他是逍遙派掌門人嘛。
但有一次,他很是狼狽。
那天,他出門打獵,走進了一個果園,好傢伙,發現果樹上有一隻黃雀,莊子嚥了一下口水,伸進口袋,摸出了一顆石子。
黃雀此時正張開翅膀,死死的盯著一隻螳螂,螳螂伸出了鋸齒一樣的利爪,正對準一隻蟬慢慢靠近……而蟬呢?此時正在忘情的吸著樹汁,還不忘“ving、ving、ving——”的大聲叫嚷,對身後的危險渾然不覺……
一場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好戲即將上演!
別激動,此刻,莊子已經把石子放進了彈弓兜裡,他拉長皮條,瞄準黃雀,一切盡在掌控之中。莊子心裡莫名的興奮起來,腦海裡浮現出和老婆、孩子一起大快朵頤的畫面。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忽然“咯噔——”一下,莊子心裡往下一沉,猛然驚出一身冷汗。
他立刻丟下彈弓,拔腿就跑!
果然,身後傳來一陣“旺——旺——”的狗叫聲,看果園的人向這邊追了過來。
莊子死命的奔跑,很是狼狽,終於擺脫了身後的追兵。
好險哪,差一點被抓了個現行。
幾千年後,一個叫卞之琳的詩人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由來,還有“庖丁解牛”、“莊生夢蝶”、“逍遙遊”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歷千年而不朽,大玩家莊子,了不起!
-
5 # 雕刻歷史
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性人物,對於華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他既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又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家,還是一個知名的辯者,他在多個方面影響著我們。但莊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最深遠的影響在於,他確立了一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處世哲學。
莊子生活的戰國年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盪最為無道的時期之一,戰亂頻仍,兵荒馬亂,要在那樣一個亂世中生存下來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莊子自始至終思考的是如何在亂世中安頓身心的問題。他說:“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這是莊子面對無道的社會唱出的一曲心靈悲歌,同時也點出了莊子思考的核心,即“天下無道,聖人生焉”。在無道的社會,他思考的是如何“保全生命,安頓身心”。
在這個問題上,莊子和儒家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莊子和孔子一樣身處春秋戰國時期,面對的都是天下無道的時代。但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極力拯救這個無道的世界;莊子則知道個人的力量是無濟於事的,無法改變混亂的社會,因此採取“不為”的態度。
《笑傲江湖》裡的令狐沖說“有些事情本身我們無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莊子則說既然世界不可改變,那麼我就只能改變我自己。所以莊子的名言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命”代表著某種不可解不可逃避的東西,因此心必須接受它。命的範圍不僅包括了儒家說的死生和富貴,甚至還有外在的譭譽、賢與不肖等。因為莊子處在一個兵荒馬亂的無道時代,個人的生死存亡也不由自己做主,而是由命決定的。
圍繞著這個主題,莊子具體闡述了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思想。所以說,莊子的意義在於,他教會人在夾縫中求生存,對儒家教人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的入世哲學,形成一種有益而不可或缺的補充。
-
6 # 大道有垠
借拙作《道德經本意》中的一段,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其中也包含了孔子。
這裡要提下兩個人,孔子和莊子。人們一直以為道家和儒家相互貶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也絀老子”。說明,從司馬遷開始雙方已經開始對立。事實上,孔子和老子都是治國之策。用老子的話說“同出而異名”。老子傾向上層無為而治。孔子一直尊道而行,去向老子請教;“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庸)”“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在老子略後的孔子的禮法思想更具有實用性,儒家提出明確的社會行為規範,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應該說,儒道本是一家。相互的對立應該是在莊子發展道家學術以後、在獨尊儒術以後逐步形成的。 老子200年以後的莊子(200年的間隔其實已經很久遠了,但我們印象中一直覺得他們很近。),對老子的學術有了巨大的發展。隨著戰國平民文化的興起。莊子完全從大眾的角度,對《道德經》的哲學成分加以充分討論。之所以說是討論,因為他並沒有形成哲學意義上的準確結論。在摒棄舊的等級觀念,打破舊觀念的束縛、打破思想侷限性,解放思想,莊子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鮮明的主張。為以後的觀念更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鑑。但莊子顯然是以一個自由主義的學者身份出現的。對於客觀的道、社會形態、治理方式,過於理想化、簡單化。有不可知論、自由主義成分,有的僅僅是玩思維或者概念遊戲,我不認為“莊周夢蝴蝶,蝴蝶夢莊周”有實際指導意義。可能是自己愚鈍。 在發展老子哲學思想的同時,莊子是對《道德經》本意根本的、影響深遠的一次歪曲。《道德經》從服務於人主轉變成服務於大眾,自然就失去了“治國之策;帝王之術;為官之學;安民之法”的中心內容。從老子的區別對待人主和百姓就能知道:老子還是講社會階層和秩序的。但莊子遺漏了老子的時代背景,並無視等級社會的客觀現實,追求極致的自由。服務物件和時代背景的變化,《道德經》從治國安民的入世哲學變成了出世哲學。同時,莊子還誇大了儒家禮法思想對人束縛的負面作用。儒道對立由此開啟。莊子的理論是有缺陷的、過猶不及。莊子如果能客觀一些、約束一點自己的觀念,倒是有可能發展形成完整科學的哲學。
-
7 # 閒看秋風999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活得瀟灑,活得自在,無憂無慮的唯有莊子一人。 老婆死了, 在旁人來說至少要哭得天昏地暗,可是莊子非但沒有一滴淚。反而鼓而呼之。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喜歡莊子,就要懂得老子。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鬱滯的。莊子認為只有不滯於不滯,才可乘物以遊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三閭指屈原,而漆園指莊子)
莊子活了83歲,一生沒有做過大官,更沒有什麼顯赫的功名。可就憑著他和老子的《道德經》成就了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直接和儒佛三分天下。為形形色色,忙忙碌碌追求人生的華人提供了不同的精神家園。
喜歡莊子,當然也就會喜歡那首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8 # 鑽石鼻子
莊子的世界觀還是非常具象化的,大鵬,朝菌,蟪蛄,等等。他想說的,還是看山水不是之後的明淨與直接,即所見即所得,所謂看山是山,見水是水。
至於"莊周曉夢迷蝴蝶",就是李義山的詩意發揮,有稍許無病呻吟的兒女私情的意味。這又不可與莊子本尊素淨,渾然的人生觀,混為一談。
-
9 # 風雅宋
喜歡中國古典文化的人,沒有幾個不心儀道家的;心儀道家的人,沒有幾個不傾心莊子的;傾心莊子的人,沒有幾個能夠說明白為何喜歡他。我傾心莊子,且常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自比為莊生,今天就嘗試著談談莊子吧。我心目中的莊子,是詩人,也是兒童;是士人,也是憤世者;是哲人,也是孤獨者;是達者,也是狂人,有時似乎還是個玩世不恭的遊世者。
首先,莊子是詩人,是極富想象力的詩人,也是極其無邪的兒童。翅若垂天之雲的大鵬鳥,讓後世的人們過足了自由想象的癮,甚至連李白、蘇東坡這樣的千古奇才也為這氣勢所傾倒;在蝸牛角上爭戰的觸國和蠻國,鑽到莊子夢中的蝴蝶與骷髏等等,無不讓人覺得新鮮、奇特。說他是兒童,因為大抵只有兒童才會有這樣的想象力,而且莊子的文字也偶爾顯示出童趣來。且不說《逍遙遊》篇中的那些超乎尋常的想象,就是那討論濠水中的魚兒是否快樂的片段,似乎不是嚴肅的思想爭鋒,而是莊子有意在逗弄惠子。他似乎有意以賞玩的藝術心態看待事物,而非冷靜的認知心態。明明知道惠施說的事實,還故意在語言的耍小聰明,完全像是要強的小孩子在鬥嘴。而莊周夢蝶那段,則是又一讓我共鳴之處了。我在兒時,常做飛翔的夢,有時竟自以為能夠飛起來,就算白天的嘗試失敗了,也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原有的感覺。在兒童那裡,夢與現實好像是渾融相通的,並沒有分界,而莊子夢蝶物化的情形,與此是很相似的。
其次,他又是個士人,是個才華橫溢,關心現實的知識分子,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憤世者之一。知識分子這個舶來詞,頗近似古中國計程車人概念,二者內涵中都有關心天下大事,尤其是關心民眾的疾苦,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等因子。用知識分子來指稱莊子,似乎並無不可。莊子,這位常常宣揚自然、無為的思想家,正是因為看清了“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現實,才會有那樣的主張。我以為,讀《莊子》,最好先讀《人間世》篇,然後再讀他篇,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理解莊子其人及其思想。該篇呈現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生存狀態,把無道之世的種種亂象都揭露出來了,看完這篇,再讀別的篇章,收穫想必是很可觀的。
作為士人,或者說知識分子,莊子又有矛盾的、複雜的。一方面,他厭惡濁世,不遺餘力的批判它;但在另一方面,他並未提出相應的改造辦法,而是宣揚遠害保身觀念。可以說,他是個未喪失良知,但無力也不願同黑暗社會作鬥爭的絕望的知識人。他的思想,也是一個被殘酷的現實壓迫到內心的生命所生髮出的,是弱者進行自我調解甚至麻醉的工具。他的生命激情與能量,被嚴峻的現實所封印,只能在想象的審美的世界裡馳騁。他是不幸的,因為他無力、弱小,無法改變混亂黑暗的現實;他又是幸運的,在思維的世界裡,他找到了生命在現實中失卻的自由,這一自由甚至比現實世界的自由更深刻更恆久!
再次,他是哲人,也是孤獨者。思想家大概分為兩種,一類以邏輯嚴密,體系完整見長;另一類則以見識透闢,深刻冷峻為特徵。無疑,莊子屬於後者,而這類人的思想的生命的氣息更濃,也更讓人動容。他說“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又說“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等等。深刻,是對現實的犀利的解剖,往往源自絕望與偏激。因為深刻揭示了現實的重要側面,所以人們往往能夠原諒甚至忽略其中的偏激。莊子像老子一樣,反感禮樂、仁義等人為規範,認為它們是導致社會混亂,自然人性被遮蔽的重要原因,甚至因此把黃帝、堯舜等儒家賢君嘲笑批判一番。(至於老莊們對社會混亂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不過,似乎顛倒了因果,事實應當是,社會秩序失衡了,才會有那麼強烈的需要仁義、禮樂等來規範,使社會重新達到平衡的狀態。)他常深刻地揭示出社會動亂的原因,“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而在關於生命等方面,莊子的灼見就更多了。比如,“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指出慾望與人們的智慧之間所存在的對立之關係;“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則啟示世人,生命所需的條件其實極有限,沒必要勞神費思的去爭奪;等等。
哲人,在思想境界上高於眾人,因此更易孤獨,在天下無道的時代,尤其如此。每個個體都希望自己的聲音,能夠得到迴應,所以對知己的渴求是很強烈的。在《大宗師》篇,莊子連續幾次描繪了幾位朋友,莫逆於心的故事則曲折的表達了他的孤獨感。而《徐無鬼》篇“運斤成風”的故事,則借郢人之事,表達了他對知己惠子的懷念之情。在《齊物論》中,他則直接抒發了知音難遇的孤獨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之遇也。”這裡,莊子對知音幾乎是絕望了,似乎無論是他所在時代,還是後世,都很難出現真正懂他的人了。這種孤獨裡,不知含有多少悲哀之情啊。
最後,莊子又是達者,也是狂人,有時似乎還是個玩世不恭的遊世者。在莊子那裡,巢由楚狂諸人,比黃帝、堯舜和孔子們要智慧的多。這些高士們懂得生命的真正意義,不為傷身害己之事,能夠認清天下大勢,善於全身養性。所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這已完全不同於孔儒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精神了,代之而來的是把現實的一切當作命運來看待、接受。他認為“得者時也,失者順也”,主張“安時而處順”,推崇“哀樂不能入”的“懸解”境界。而《莊子》中,有多處直接提到達者,並將其作為極高的人生境界來加以推崇。
達者,或者叫做狷介之徒,往往也是狂人。這裡的狂者,不是孔子所說的進取者,而是以異於世俗的非常言行,來表明他們特有的主張和見解。子桑戶死後,其二友竟然臨屍而歌,這讓子貢等人困惑不已;後來,莊子妻死,他也有類似的做法,即鼓盆而歌。這些驚世駭俗的行為,傳達了莊子對於死生一體的看法。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他所推崇的面對死亡等無可奈何之事的態度。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死亡,或許人們就不會侷限於生死有別,生樂死哀的分別中了,甚至為生命能夠返回本真而感到欣慰。這其中,似乎含有一定的遊世傾向。而莊子那些弔詭的文字,在種程度上可以看作遊戲筆墨。他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周這裡強調的萬物大小短長的相對性,他未必不知道秋毫之末為小而泰山為大,彭祖壽永而殤子短命。他透過這種有悖常識的方式,來表達他特有的思想,對於人們的衝擊往往更大,帶來的啟發往往也更深刻。而他的這些表達,頗有遊世的味道。而且《天下》篇,直接指出了《莊子》之言多非莊重嚴肅的話,原因是“天下沉濁”,“不可與莊語”。
總的來說,莊子透過將生命所面臨的問題藝術化審美化,從而達到對苦悶的消解,在現實中無能為力的人們,在精神的思維的界域裡獲得了逍遙遊。這既是殘酷現實壓迫的結果,也是莊子的主動選擇。他的思想,在修身養性,化解逆境中的心理鬱結,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是有效的積極的。然而,若要將其當作社會和人生各領域的指南,則是要鬧笑話要碰壁的。魯迅先生說,他曾中過莊子的毒。我猜想,這種毒大概就是相對主義的毒,就是習慣於消解矛盾迴避問題,從而不能直麵人生與社會的傾向,這種傾向和心態無益於人生的幸福,也無益於社會的進步。
因此,我以為在人生的不同情境下,對於莊子的取捨也應有別,否則就要走彎路,甚至會誤入歧途。這或許人們在接受外物時,都應加以注意的,對於接受那些魅力十足的東西時,尤其需要謹慎,否則就會被原本是美的好的東西毒害。我讀李白、蘇軾和《紅樓夢》等作品時,也遇到類似的問題,基本上從一個不加判別的審美接受,走向了一個漸趨理性,將藝術和生活分開的過程。由於情況類似,此處不再重複了。
六年前舊作,略改於櫻花盛開時節
-
10 # 這瓜有點大
莊子曳尾世間,多交布衣,故下筆於工技屠宰、瞽盲兀刑處無不盡其態,傳其神。歷觀離合,遍嘗貧苦,颯颯風霜滿目,喜怒不形於色,是之謂槁容。胸積鬱氣,常不擇地而出。出則悚然,毛髮盡張,指天斥地,瞠目金剛也。接輿之歌、子輿之呼、柏矩之哭、混沌之死皆此類也。更兼狂骨,鵬舉萬里是其狂也,蝸角之爭亦是其狂也。秉骨而行,量乎天地,自然傲笑王侯,得道糞土。俗人見其蹣跚塵世而沉著自得,蹉跎槁容而清神高歌,謂之大快樂者,豈不謬哉?
鬱則沉,沉則潛,潛則落地為人;狂則清,清則翔,翔則上天登仙。莊子為人則嫌太清,登仙則嫌沉。上亦上不得,下亦下不得,自嘲曰“材與不材之間”,嗚呼!
-
11 # 綠巨人講史
莊子,戰國初時期人,生卒年(公元前369年-前286年),莊子宋國的蒙地在今河南商丘,一說在今安徽蒙城。當時正是宋國將亡未亡時期,莊子一生未仕,貧困不堪,而其一生的貧窮促使他著書立說,人稱莊子為亂世之民。
史記中只記載了其為“蒙漆園吏”和楚威王欲聘其為相兩件事,以表明他“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的思想性格。莊子在世上,他的職位只是一名小吏,那莊子具體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在《天下篇》中,莊子自己說,他是“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獨與天地精神來往,而不敖倪於萬物”,“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他用自己的精神與天地來往,
與萬物為友。
總之,莊子的學識極為淵博,歷史上以“老莊”並稱,但莊子並非老子的嫡傳弟子,他只是追求真理的探索中選擇了老子,可見其地位之高度。
-
12 # 精塾國學
“要從中國文化中選一個真正熱愛自由的人,一定是莊子”
“要從中國文化中選一個想象力最豐富的人,那也是莊子”
韓鵬傑老師用簡單的四個字來概括莊子“窮,傲,博,情”
莊子“窮”
莊子這個人是真窮,起初做漆園吏,到後來辭職了。那時候的知識分子不做官還可以教學生,像孔子有“三千弟子”,自然不愁生活。但莊子沒有幾個弟子,經常窮得靠編草鞋貼補家用。
《史記》裡邊有記載,有一次莊子去見魏王“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系履而過魏王”。莊子穿了一個破破爛爛的大衣服,上面打滿了補丁,見魏王時候一看鞋帶也斷了,趕緊把鞋帶繫好,然後見過魏王。
魏王上下打量一下莊子,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先生你怎麼這麼潦倒啊?
莊子曰:“貧也,非憊也”——“我窮是窮,但我不潦倒。”
莊子“傲”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楚威王對莊子非常看重,覺得莊子有本事,是個賢才,派使者厚幣迎之,讓他來楚國為相。
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下面莊子又開始講故事:“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莊子說,你沒看到郊祭的時候,那個被當作犧牲品的牛嗎?那犧牛很尊貴,穿得那麼漂亮,養得那麼白胖,可是它被一刀宰了。
你看那個小豬,雖然很孤單,但它還活著,就像我這樣。
你趕快離開,不要汙染了我的地盤,不要侮辱我的智慧。
我寧願在這個汙泥濁水之中,像小豬一樣,快樂地在汙泥裡打滾。
不要為這些你們說得這些所謂的國事,讓我受到這麼多的羈絆。
我終身都不會做官,我要隨我的心願,隨我的志向。
莊子“博”
莊子胸懷寬廣博大,莊子的文章給人最大的一個啟發就是我們要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格局。
我們不僅要待在地面上,還要飛在空中,哪怕是躺在陰溝中,也要仰望星空。而莊子的文章裡經常出現這種遠慕高舉的故事。
莊子“情”
莊子的情如果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應該是對道,對自由的一種真誠的熱愛。
因此不能把莊子想的那麼消極,莊子是一個看透了生活,又非常熱愛生活的人。雖然他在文章裡,表現出對生死的豁達,但是你同樣會感覺到,他對於自然的熱愛,對於生命的留戀,在讀莊子的文章時,你能看到那種神秘的悵惘,那種對聖睿的憧憬,對大自然天地無邊無際的一種企慕。這樣也就使他成為了一個最真實的,“道是無情卻有情”的人。
-
13 # 感覺184472828
莊子是成道的大修行者,學富五車,我正在翻譯莊子的大宗師,感興趣的話來看我的翻譯,我也是明心見性的成道者,能夠把莊子的東西傳神的翻譯出來。
-
14 # 大鵬看球
莊子堪稱古代版“魯迅”,花式懟裝×,懟虛偽,懟…
最近,紙條君又發現了一個寶藏人物。
以前,在語文書上剛接觸他時,只以為他是風一樣的男子,思想深邃宏闊、文章氣勢磅礴……
再接觸,覺得他佛系又瀟灑,整日釣魚遛彎,不求名利。明明窮得連鍋都揭不開了,送上門的官位還是不要。
再後來,仔細翻讀了關於他的傳記,才發現:他逍遙的外表下,竟是個中國第一毒舌段子手。
這個人,名叫莊子。
沒錯,就是寫下那篇要背誦全文的《逍遙遊》的作者。
一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引發多少人的浪漫遐想,佩服他的飛揚文采,欽佩他的恣意胸懷。
誰能想到,這個如謫仙般的聖賢之人,竟不像孔子、老子、孟子那些“子”們,走苦口婆心教育人那一套;
而是化身古代版的“魯迅”,花式懟裝×,懟虛偽……看完不得不說,這個“反正統”版本的莊子,真是搞怪的有點可愛。
Part 1 毒舌篇
莊子,本名莊周,出生在戰國時期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裡。
雖處亂世,他卻長成一個妥妥的“學神”。才學令世人仰慕,思想令世人尊崇,所以被尊稱為莊子。
但是,莊子自己,對於這些仁義禮智的虛名是毫不在乎的。而且還特別毒舌,專治各種不服,看他懟人的日常,估計連魯迅都甘拜下風。
一、炫富的人,該懟
莊子不喜歡官場的虛偽做派,更討厭官員間的勾心鬥角,所以他一直拒絕在朝為官。
據《莊子·秋水》記載:楚威王曾仰慕莊子之名,派使者帶上厚禮,去請莊子到楚國當大官,可惜莊子以“泥龜”自喻,說自己寧願在爛泥裡玩耍,也不願被供奉在朝堂。
要知道,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四處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學說,也很難求得一官半職。而莊子就這樣輕易放棄,寧願回家釣魚,可見他是真不喜歡官場之氣。
但偏偏有個官員,故意跑來他跟前炫富,結果被懟到懷疑人生。
那天,莊子正在家裡編草鞋,突然有人通報,說宋國重臣曹商來了,他便趕忙起身迎接。
沒想到剛來到門口,曹商就直接拉著他去看自己停在村口滿滿的馬車,問:“你猜這有多少輛呀?”
起初,莊子並不明白他的來意,就很老實地說:“太多了,猜不出。”曹商聽完,得意大笑,說:“有一百輛,哈哈哈……”
原來,曹商是來炫富的,炫就算了,這人還炫得停不下來:“我前段時間出使秦國,秦王欣賞我的口才,賞了我這麼多馬車。可憐你一身名氣,卻在編草鞋過日子。”
莊子聽完,也不生氣,悠悠地說:“我聽說秦王屁股上長了個大痔瘡,正想找人給他舔,舔一次就賞五輛車馬,舔得越多,獎的也越多,莫非你……?”
曹商聽完,臉都綠了,憤然離開。雖然是有點噁心,但莫名解氣有沒有!
二、虛偽的人,該懟
的確,故意炫富的行為會令人心生不悅,但還有一種行為,更讓人深感不齒。
不知大家有沒遇到過這樣一類人,在你需要幫助時,滿嘴仁義道德,實則只為推脫,讓你又氣又無奈。
莊子也遇到過,不同的是,他不僅不會假意接下冠冕堂皇的推脫之詞,還直接揭開你的虛偽,懟得你羞愧難當。
有一次,莊子家的糧吃光了,又恰逢陰雨連綿,他沒辦法出門釣魚,就決定找朋友借糧,日後再還。
想來想去,他決定去找監河侯。因為之前他受過莊子的幫助,而且如今他家境豐裕,缺這點糧食並不會造成太大困擾。
結果,監河侯聽完莊子的來意後,假裝大方地說:“這是小事,等我之後收完租,直接借你三百兩金子都可以。”
怎麼樣?冠冕堂皇吧,乍一聽讓人覺得他很大方,實際就是既想保全面子,又不想幫忙。
然而聰慧如莊子,一聽便明白了,面對監河侯假大方,真吝嗇的偽善面目,他開始不留情面地開懟。
莊子絲毫不掩飾生氣的表情,還直接給他講起了故事:
“昨天,我在來的路上遇到了一條快乾死的魚,它想讓我找點水去救它。我說好,等我去南方拜訪吳越兩國時,說服國君,將整條西江的水都引來給你,如何?
結果魚兒聽後對我破口大罵,說‘我現在只要一點水就能活,你再東拉西扯,明天去魚乾市場找我好了!’”
莊周說完憤然離開,全然不顧早已臉紅耳赤的監河侯。
看完心裡舒適度極限上升。是啊,面對他人的請求,若你不願意,可以直接拒絕,實在不必說那些虛偽的話。
做人,還是真誠最重要。不然要是遇到了莊子這樣的直腸子,就只有被懟的份兒。
三、朋友錯了,也該懟
莊子這人,一生朋友不多,知心的更是寥寥無幾。唯獨惠子,與他相交至深,是他最看重的好友。
可惠子若犯了錯,他也照樣開懟不誤。
那時,惠子當上了梁國的宰相。倆人許久沒見,莊子便想前往梁國看望惠子,誰知,一時謠言四起,紛傳莊子這次過來,是來搶惠子的相位。
本來,朋友間應該彼此信任,但不知為何,惠子聽信了謠言,還派人在城裡到處找莊子,搜了三天三夜。害怕一不留神,好友便面見梁王,搶了自己的飯碗。
莊子聽說後哭笑不得,直接找惠子,說:
“南方有種鳥,叫鵷鶵(yuān chú),可高貴了。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後來,它路過一隻在吃腐爛老鼠的貓頭鷹,貓頭鷹還以為這隻鳥要和它搶吃的,就發出一陣陣怒斥聲。”
咦,這聲音還有點耳熟,惠子,是你在兇我嗎?反正高貴如我,是不會跟你搶臭老鼠(相位)的!
不得不承認,莊子真是個段子連篇的懟人王者。
Part 2 佛系篇
除了毒舌段子手,莊子身上還有個亮眼的標籤:佛系文化的祖師爺。
“佛系”這個詞,近年來被批判得不輕,很多人都說它是以不爭不搶來掩蓋沒能力的毒雞湯。
那是假佛系,而莊子,是一個將生命看透,一個真正佛系的人。
一、妻子死了,還敲盆唱歌
相信大家都聽過,“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
據《莊子·至樂》中說:那年,莊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作為好友,傷心地前往他家弔唁,路上估計還在想怎麼安慰莊子才好。
結果倒好,當他來到莊子家時,卻看見莊子正盤腿坐在蒲草編的墊子上,敲著瓦盆唱歌呢。
惠子懵了一會,然後怒了,大聲質問他:“為你生兒育女,與你日夜相伴的妻子死了!你不但不哭,還這麼高興,腦殼壞了吧!”
聽到惠子的斥責,莊子停下動作,微笑著解釋說:“你知道嗎?她剛去世的時候,我也傷心欲絕,但後來,我想通了,人的生老病死,就像四季交替一樣,不斷迴圈往復。
她只是沿著這個規律,誕生於天地之間,如今又重新與天地合為一體,我卻為此大哭的話,不就是不懂大自然的道理了嗎?所以,我才不要悲傷了。”
莊子對待生死的態度,真的令人欽佩。面對至親的離世,誰都忍不住傷心難過,但流淚之後,能真正看透生死本質,欣然接受的,除了莊子又有幾人?
二、把我拋屍荒野就行了
看到莊子如此坦然面對妻子的生死,有人讚賞,也有人疑惑:那若是自己的生死,也能如此看得開嗎?
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更加“絕情”。
莊子年老臨終之際,曾問弟子:“如果我死了,你們打算怎麼安葬我?”弟子們紛紛表示,一定要給他風光大葬!
誰知莊子聽了,並沒有滿意地點頭,而是擺擺手說:“免了免了,太麻煩,直接把我的屍體扔在荒野就行了。”
弟子們嚇了一跳:“老師,如果你被烏鴉老鷹吃了怎麼辦?”
莊子最後還幽默了一把:“把我埋了,螞蟻也會吃我,既然如此,幹嘛不喂烏鴉老鷹而去喂螞蟻,太偏心了。”
弟子們都拿這個“反正統”的老師沒辦法,最後只得照辦。
莊子曾說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如今他以天地為棺槨,以星辰、世間萬物為陪葬,不正是在用生命來踐行自己的哲學觀嗎?
莊子老先生對待世間萬物的豁達和自適情懷,讓人羨慕不已。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大部分人就缺少這種超然灑脫的人生態度。
Part 3 奇思妙想篇
以前讀莊子的文章,總有種天馬行空感覺。直到近年來,隨著科幻大片的火熱,才發現:這些都是莊子故事裡出現過的情節,他竟然是個腦洞大開的“編劇”!
《逍遙遊》撞版《哥斯拉》
還記得莊子的成名作《逍遙遊》嗎?《哥斯拉》一播出時,紙條君就想起了它。
莊子在文章裡寫,北方有條大魚,叫做鯤,身長几千里,為了飛往南邊度假,就從海里飛上天,變成了大鵬鳥。
大鵬鳥,張開翅膀,奮力飛翔時,海水都被激出千層浪,捲到三千里的高空。(這不就是海嘯嗎!)
飛上天后,還將天空遮住了,地面霎時間,被一大片黑影籠罩。可大鵬鳥才不管這麼多,繼續飛到九萬里高空上玩去了。
這劇情好熟悉啊,不就是現在很多好萊塢科幻片的開頭嘛。
看完是不是開始覺得,莊子這個人,沒想象中的無趣,他也有搞怪可愛的一面,他的思想和文章,也並非是些枯燥無味的空談。
之前就聽人說,莊子是中國第一個朋克青年,反正統,愛自由,叛逆又有趣。
同時,也有人批評他“很頹很喪”,沒啥追求,整日就懟懟人,釣釣魚,空有一身才華,卻沒有“上進心”。
他的這種人生態度,後人們崇尚也好,笑話也罷,都再難活出他的灑脫,他的真實,他的不落俗套,他的知行合一。
如果可以,真的好想穿越回去,和莊子交個朋友啊。
回覆列表
莊子,繼承併發揚了老子的“道”“一”思想,並提出了自己的“天”“人”哲學理念,這奠定了日後道家門派的哲學思想、宇宙觀及人性觀的根基,也同時奠定了莊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和老子一樣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隱歸、不爭的論述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憎的人。正因為世道汙濁,所以他才退隱不問;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才有了“莊生夢蝶”。正因為對社會愛得熱烈,所以他才對世事恨得如此徹底。 莊子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所以假託己為鯤鵬;莊子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天地相終始;莊子提倡人的精神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順應天道行事,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莊子提倡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認為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傳統上,“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