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朋友,人們傳說中的八種珍琋昂貴的菜餚,都是哪八珍菜餚?
6
回覆列表
  • 1 # 娛樂微話餅

    八珍原指八種珍貴的食物,後來指八種稀有而珍貴的烹飪原料。 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

    八珍的提法最早見於《周禮·天官冢宰》:“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應該說中國曆代“八珍”的內容各不相同。《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

    乃是後世之八珍筵席的先驅之作。

    周代

    “八珍”一詞出現在周代《周禮·天官》:“珍用八物”、“八珍之齊”。其具體內容,據註文是指《禮記》所列: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珍(酒糖牛羊肉)、熬珍(類似五香牛肉乾)和肝膋(網油烤狗肝)八種食品(或者認為是八種烹調方法)。另說“珍用八物”是指牛、羊、麋、鹿、馬、豕(豬)、狗、狼。

    宋元明

    將八珍指為原料,最早見諸文字的,是北宋元豐年間的《埤雅》。明代俞安期所輯《唐類函》指出:“按《禮》所謂八珍者……後世則侈雲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張九韶撰《群書指唾》也有同樣記述,只是將豹胎易為兔胎。至於龍肝、鳳髓,本屬子虛烏有,但也有以白馬之肝、雄雉之髓充數的。

    元朝還有“迤北八珍”,陶宗儀《輟耕錄》說,這八珍是:“醍醐、麆吭、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

    元代八珍。迤北八珍(又稱蒙古八珍或北八珍)。見於元末陶宗儀《輟耕錄》。迤北八珍是醍醐(精製乳酪)、沆(有人認為是馬奶酒,也有的人認為是獐)、野駝蹄、鹿唇、駝乳糜(駝奶粥)、天鵝炙(烤天鵝)、紫玉漿(可能是紫羊的奶汁)和玄玉漿(馬奶汁)。

    清代八珍

    清代八珍。 據載,其一是“參翅八珍”,“參翅八珍”中海產品佔半數。指參(海參)、翅(魚翅)、骨(魚明骨,也稱魚脆)、肚(魚肚)、窩(燕窩)、掌(熊掌)、筋(鹿筋)、蟆(蛤士蟆)。

    民國八珍

    民國以後,飲食行業中的“八珍”因地而異,品種更多,常見的“上、中、下三八珍”其品種與以上大同小異:

    北京上八珍:猩唇(駝鹿頭面的風乾製品)、燕窩、駝峰、熊掌、猴頭(菌)、豹胎、鹿筋、蛤士蟆;

    煙臺上八珍:猩唇、燕窩、駝峰、熊掌、猴頭(菌)、鳧脯(野鴨胸脯肉)、鹿筋、黃唇膠;

    北京中八珍:魚翅、廣肚(香港產的鰵魚肚,即鰵魚鰾)、魚骨、龍魚腸、大烏參、鰣魚、鮑魚、乾貝﹔

    煙臺中八珍:魚翅、廣肚、鰣魚、銀耳、果子狸、蛤士蟆、魚唇、裙邊;

    北京下八珍:川竹筍、烏魚蛋(烏魚子)、銀耳、大口蘑、猴頭(菌)、裙邊、魚唇、果子狸;

    煙臺下八珍:川竹筍、海參、龍鬚菜、大口蘑、烏魚蛋、赤鱗魚、乾貝、蠣黃。

    現代

    以前的八珍中,有很多現在已屬於保護動物物,國際明令禁止捕殺食用,如熊、猴、象、鹿、猩猩、豹、犀牛、天鵝、貓頭鷹、野駱駝、海豹、娃娃魚等等。如今這些動物自然也就不能列入八珍之中了。

  • 2 # 老牛31899056

    朋友,人們傳說中的八種珍琋昂貴食品,因為有好些是受保護動物己經見不著了,如仿熊掌是用駱駝蹄代替的。八珍又細分為,上八珍,分別為猩唇,駝峰,猴頭,熊掌,燕窩,鳧脯,鹿筋,黃唇膠。

    猩唇。

    紅燒熊掌。

    煲仔焗駝峰。

    金玉猴頭。

    香辣鹿筋。

    黃唇魚膠,使用的是金錢魚下圖。

    ,,,冰花燕窩湯。野鴨鳧脯肉。中八珍是魚肚,銀耳,鰣魚,廣肚,果子狸,哈什蟆,魚唇,裙邊。魚肚,是使用鯊魚,鯢魚的肚子肉做的菜餚。銀耳。清蒸鰣魚,生長在長江,到現在有30年見不著了。廣肚,是鰵魚的鰾。果子狸。哈什蟆。魚唇,鯊魚的嘴上唇,鼻部,鰓部肉。裙邊,甲魚背甲邊上軟肉。下八珍是海參,龍鬚菜,大口蘑,川竹男,赤鱗魚,乾貝,蠣黃,烏魚蛋。海參。龍鬚菜。大口蘑,生長在內蒙古的一種野生蘑菇。川竹筍。赤鱗魚。生長在泰山之溪中一種珍貴的魚。乾貝。蠣黃。烏魚蛋。

  • 3 # 蒼蠅館子

    “水陸八珍”:魚翅、海參、明骨(鯊魚或鱘魚脆骨)、花膠魚肚、燕窩、熊掌、鹿筋、哈士蟆(雪蛤)。

    “動物八珍”:熊掌、象撥(鼻)、駝峰、猩唇、鹿尾、猴腦、豹胎、燕窩。 “山八珍”:熊掌、鹿尾、象鼻(即象撥,但有說是犀牛鼻或駝鹿鼻)、駝峰、果子狸、豹胎、獅乳、獼猴頭。 又有說是: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拔(鼻)、豹胎、犀尾、鹿筋。

    而且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當代對“八珍”的定義。周代八珍、宋元明八珍、清代八珍、民國八珍、現代八珍都是用美食對時間最好的致敬。現在自然是吃不到了,實在要評選只有在國家允許食用的動植物範圍來定,而且需從“珍、稀、貴、美”的角度出發。

  • 4 # 鶯鶯的小廚

    現代人又將山珍海味的珍貴原料分為:“上八珍”--狸唇、燕窩、駝峰、熊掌、鹿筋、猴頭、豹胎、蛤士蟆。“中八珍”--魚翅、鮑魚、果子狸、大烏參、廣肚、鱉裙、魚唇、鰣魚。“下八珍”--川竹蓀、銀耳、冬菇、猴頭菇、乾貝、魚骨、魚腸、烏魚蛋。 古人在吃上面下的功夫太大了,稱之為飲食文化那真是一點兒都不為過!在飲食方面的成就別的國家還真比不上!不過現在真得口下留情了,其實就是看看都夠過癮的了!我們津津樂道去遐想“八珍”的時候,不妨探究一下“八珍”的來龍去脈;其實,原來最初所謂的“八珍”,據說是出自遠古時代的《周禮·天官》一書之中,這本書實際上是一份安排和設定職務及工作範圍的列表,從“掌建成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的“大宰”之職,到“夏採掌大喪;以冕服於大祖,以乘車建綏復於四郊”止,將宮廷的所有職能部門及其工作範疇著一列明,其中最引人注目是設有“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的“膳夫”一職的工作範圍,書中有道:“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在此率先將“珍用八物”引用出來;所謂“六穀”即“稻”“黍”“稷”“粱”“麥”“菰(現在的‘茭筍’)”;所謂的“六牲”是指“牛”“羊”(豬)”“犬(狗)”“雁(鵝)”“魚”,又或是“麋(駝鹿)、鹿、熊、麇(獐)、野豬、兔”和“雁、鶉(鵪鶉)、鷃鳥、雉、鳩、鴿”;那麼何為“珍用八物”呢?書中沒有即時表明,有人估計它是原始的食譜或是八種不同的烹調法,不過在後來漢代鄭玄的《禮記·內側》註釋中找到了據說是公認的答案(因為有人推斷這時的“珍用八物”是指牛、羊、麋、鹿、狗、狼、豕、麇(獐)等),書中曰:“珍,謂‘淳熬’‘淳母’‘炮豚’‘炮牂(羊)’‘搗珍’‘漬’‘熬’‘肝膋’”,剛好撮合八數,因而後人將它們定為“周代八珍”,在書中並且附帶解釋了那“八珍”,由於都是文言文,筆者又將它翻譯,以訖參考。“淳熬”:《禮記·內則》解釋:“淳熬,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當中 “醢”即為“肉醬”。全句解釋為“將肉醬放入鍋內煎,待肉醬熬濃後,將其淋在煮熟的米飯上面,再淋上一些動物油。”類似我們現在的“肉醬煲仔飯”。“淳母”:《禮記·內則》解釋,“淳母,煎醢,加於黍食上,沃之以膏。”同“淳熬”類似,只不過前者用米飯,後者用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淡黃色,去皮後叫‘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做成。“炮豚、炮牂(羊)”:《禮記·內則》中所記這炮法,“炮,取豚若將(應該是牂),刲之刳之,實棗於其腹中,編萑(蘆草)以苴之,塗之以謹蜍;炮之,塗皆幹,擘之;濯於以摩之,卻其皽,為稻粉,糔溲之以為酏(稀粥);以付豚,煎諸膏,膏必減之。鉅鑊湯,以小鼎薌鋪於其中,使其湯毋減鼎,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後調之以醯(醋)醢(醬)。”全句解釋為“將小豬或肥羊宰殺後,去除內臟,將棗子填滿入它們的肚中,用蘆葦草繩捆紮,塗上粘泥在火中燒烤。待粘泥烤乾後,掰去幹泥,洗淨手,將小豬或肥羊表皮上的一層薄膜揭去;再用稻米粉調成糊狀,敷在小豬或肥羊身上;然後,用油將豬、羊煎炸;大鼎裝滿熱水,小鼎內放香草,再將小鼎放入大鼎之中,大鼎內的熱水不能滿過小鼎;如此三天三夜不斷火;之後調入醋、肉醬而吃。“搗珍”:《禮記·內則》中載“搗珍,取牛、羊、麋、鹿、麇(獐)之肉,必脄,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熟,出之,去其皽,柔其肉。”當中“脄”古時解釋為裡脊肉。全句解釋為“取牛、羊、麋鹿、鹿、獐的肉,一定是脊肉,每份肉與牛肉的份量相同,反覆捶打至疏鬆,去除肉筋,煮熟,取出,去除肉上薄膜,將肉揉軟;再加入醋和醬油調味而吃。“漬”:《禮記·內則》中載“漬,取牛肉必新殺者,薄切之,必絕其理,湛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梅醬)。”r/> 全句解釋為“取新鮮牛肉,切成薄片,必須橫向而切,在好酒中浸泡一天,用肉醬或醋、梅醬蘸食。“熬”:《禮記·內則》中載“熬,捶之去其皽,編萑,布牛肉焉,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幹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麇,皆如牛、羊;欲濡肉,則釋而煎之以醢;欲乾肉,則捶而食之。”全句解釋為“將肉捶松,除去筋膜,攤放在蘆草編的席子上,把姜米和桂皮碎灑在上面,用鹽醃後曬乾了就可以吃了。用麋鹿、用鹿、用獐、都好象牛肉、羊肉一樣的做法;如想吃帶汁的肉,就用水把它潤開,加肉醬去煎;如果想吃乾肉,就捶軟後再吃。”此法有點類似今天的“牛肉乾”。“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灸之舉其燋(焦)其膋,不蓼。”其中“膋”即網油,“蓼”即水蓼,當時用以佐食的一種香料。全句解釋為“取一塊狗肝,用狗網油包好,再將包好的狗肝浸溼,架在火上燒烤,待燒至外表焦黃時即可,吃時無須加入水蓼等香料。”此品類似現代的“烤豬肝”。除了這“八珍”之外,另有一種烹飪方法亦在《禮記·內則》中記載,它就是“糝”,由於鄭玄在《禮記·內則》中的註釋“炮豚”、“炮牂”合在一起,所以,後人熱衷於將“炮豚”、“炮牂”合二為一,再加入這個“糝”,來禪述這個“周代八珍”(亦有人認為“糝”只屬“饈”而非“珍”),書中註釋說:“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即是說“將牛、羊、豬肉三等分,細剁成茸,兩份稻米粉一份肉,混合成餡,入油煎炸。”此法有點類似今天的“煎肉餅”;當中北方烹調中也有“糝”的做法,即為粵菜的“蝦膠(百花餡)”之類。從以上《禮記·內則》的註釋看“周代八珍”,無非是八種當時稱得上珍食的烹飪方法,仍未屬後世為人競仰的“八珍”,只不過算是珍貴食品的代名詞;到了三國之後,史書中方出現完整的“八珍”稱法,在《三國志·魏·衛覬傳》有“飲食之餚必有八珍之味。”以及以後的其它“八珍盈雕俎,綺餚紛錯重”和“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但還是沒有列明具體何謂“八珍”。隨著歷史的推移,稱得上有實質內容的“八珍”才有些少眉目地浮出水面,我們在唐代詩人杜甫的《麗人行》中尋獲有“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的詩句,自此由杜甫詩中率先將“八珍”的內容充實,詩中所說的“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後人推斷為“炙駝峰”和“蒸白魚”,亦自此有將山貨和水產列入“八珍”的先例。當然,僅憑杜甫《麗人行》詩中的幾句,的確很難想象出餘下的“六珍”有什麼名堂,未敢肯定南唐詩人李賀《大堤曲》中的“郎吃鯉魚尾,妾吃猩猩唇”算不算是;直至到了元代,我們才從《饌史》和《輟耕錄》中找到兩個不同版本的齊全“八珍”內容;《饌史》無名氏記,它稱“八珍”為“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之高興之後,又被當中古怪的名稱卡住,因為世間根本就沒有“龍”和“鳳”,後來在明朝太監劉若愚著述的《明宮史》的“火集·飲食好尚”中提到的“內臣又最好吃牛驢不典之物(指牛驢性具),曰‘挽口’者,則牝具(雌性)也,曰‘挽手’者,則牡具(雄性)也。又‘羊白腰’者,則外腎卵也。至於白牡馬卵,尤為珍奇貴不易得之味,曰‘龍卵’焉。”由此推斷所謂的“龍肝”有可能是白馬之類的肝臟,但也有說,可能是娃娃魚或穿山甲的肝,或是蛇的肝;“鳳髓”是用錦雞骨髓充當的。而“豹胎”可能是豹子臨盤時的胞衣;“鯉尾”和“猩唇”證實為唐代中的“八珍”之一,“猩唇”指的是猩猩的唇肉亦差不到那裡去,但如果說此處的“鯉尾”說的是“鯉魚尾”的話,這“八珍”便算不上稀奇珍貴了,於是有人說是“鯉魚須”,但估計不確切,很可能是穿山甲的尾,因古時稱穿山甲為“鯪鯉”;“鴞炙”即烤貓頭鷹之類的鷂鷹;至於“酥酪蟬”可能是類似蟬腹的奶製品(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則謂“乃今之抱螺酥也。其形與螺形不肖,而酷似蟬腹)。由於此“八珍”跨越了唐、明四代才解釋得清,加之明代張九韶在《群書拾唾》之中亦有記載,所以,後人習慣上將它稱之為“明代八珍”;有這見解的人可能認為,既然有了以下的“元代八珍”及“清代八珍”,如果有此稱法,即便形成了“元”、“明”、“清”三代較為聯貫的“八珍”;此提法,多少有些“理想化”和“完美化”的主觀體現。筆者認為,這個“八珍”既然是從唐代開始涉及,完整見於明朝,且“元代八珍”由於忽必烈入主中原後,才將這些大多是沙漠所產之物帶入,並不一定是中原人所喜的珍物,所以將它們稱之為“四代八珍”、“唐明八珍”或“中原八珍”較為適合,一者體現“唐提明存”的現實,二者可將漢文化與蒙文化平行開來。再有一個“八珍”版本出自陶宗儀的手筆,他在《輟耕錄》中提到:“所謂八珍,則醍醐、麈沆、野駝蹄、駝鹿唇、駝乳麋、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之後還補充說“玄玉漿即馬奶子。”原來“醍醐”在佛教中比喻境界最高的佛法,古書指是從牛奶提煉出來的精華,其製品類似今天的乳酪;明代陶弘景說:佛書稱‘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奶做成酪時,上面重的,凝結成酥,酥上面的一層油即是“醍醐”。“麈沆”是指馬奶酒,(有書抄錄為“麈吭”,如是則釋為小獐的喉肉或頸肉);“野駝蹄”即野生的雙峰駱駝蹄掌;“駝鹿唇” 即麋鹿或俗稱“四不像”的嘴唇部位(麋鹿滿族語為“堪達罕”,其鼻又稱“犴鼻”,至今亦甚為珍貴);“天鵝炙”即烤天鵝肉;“紫玉漿”和“玄玉漿”即是紫羊奶和馬奶。由於這個“八珍”,據說是成吉思汗在亞歐大陸征戰時所設,出自成吉思汗時的重要謀臣耶律楚材的兒子耶律鑄所作的《行帳八珍詩》之中,此詩是一篇組詩,共五首,第一首描述他與眾人對美味“醍醐”的喜愛;第二首題為《麈沆》;第三首詠的是“駝蹄羹”;第四首敘寫的是“駝鹿唇”;最後一首名為《軟玉膏》,這“軟玉膏”雖沒有羅列在他自敘的“行帳八珍”之中,但它是元代頗具特色的名餚,有時也作為“行帳八珍”中某一菜餚的替代品。所以歷史上將陶宗儀編列的“八珍”稱之為“行帳八珍”或“迤北八珍”,而後人則稱它為“元代八珍”或“蒙古八珍”。到了清代,因為曾有過一個上百年曆史的“康乾盛世”,人民生活穩定,商業空前繁榮,做就了侈華攀比排場的飲食環境,如“千叟宴”“全羊宴”及“滿漢全席”等先後粉墨登場;加上愛新覺羅福臨入關之後,大清皇朝便開始養著一大幫不用打仗的“職業軍人”,這幫人並不是“食飽思淫慾”者,而是全部將心思都擺在研究“文化”之上,二百多年間可以說是什麼東西都涉獵過,他們之中更有負責蒐羅天下間珍羞美食,因而先後出現了所謂的“水陸八珍”“動物八珍”“山八珍”“水八珍”“海八珍”“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禽八珍”和“草八珍”等,而且內容非常俱體,因而給後世留下無數的珍貴文獻。“水陸八珍”:魚翅、海參、明骨(鯊魚或鱘魚脆骨)、花膠魚肚、燕窩、熊掌、鹿筋、哈士蟆(雪蛤)。“動物八珍”:熊掌、象撥(鼻)、駝峰、猩唇、鹿尾、猴腦、豹胎、燕窩。“山八珍”:熊掌、鹿尾、象鼻(即象撥,但有說是犀牛鼻或駝鹿鼻)、駝峰、果子狸、豹胎、獅乳、獼猴頭。又有說是: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拔(鼻)、豹胎、犀尾、鹿筋。“水八珍”:鮑魚、海參、魚翅、花膠魚肚、魚唇、裙邊(水魚裙或山瑞裙)、乾貝(瑤柱)、明骨(鯊魚或鱘魚脆骨)、哈士蟆(雪蛤)。又有說是:魚翅、海參、魚肚、鮑魚、海豹、海狗(娃娃魚)、乾貝(瑤柱)、魚唇。“海八珍”:黃翅、烏參、網鮑、廣肚(魚肚的別稱)、鱉裙(水魚裙)、魚皮、海龍腸(北京稱‘魚筋’)。“上八珍”:猩唇、駝峰、猴頭(菇)、熊掌、燕窩、鳧脯(野鴨)、鹿筋、黃唇膠(亦是乾魚鰾的一種)。又有說是:猩唇、燕窩、駝峰、熊掌、豹胎、鹿筋、蛤士蟆(雪蛤)、猴頭(菇)。“中八珍”:魚翅、明骨(鯊魚或鱘魚脆骨)、龍魚腸(北京稱‘魚筋’)、大烏參、廣肚(鰵魚肚等)、鮑魚,乾貝(瑤柱)、魚唇。又有說是:魚翅、銀耳(雪耳)、果子狸、花膠魚肚、鰣魚、蛤士蟆(雪蛤)、魚唇、裙邊(水魚裙或山瑞裙)。“下八珍”:海參、龍鬚菜(髮菜)、大口蘑(蘑菇)、竹笙、赤鱗魚、乾貝(瑤柱)、蠣黃(鮮蠔)、烏魚蛋。又有說是:川竹筍、竹笙、銀耳(雪耳)、猴頭(菇)、裙邊(水魚裙或山瑞裙)、魚唇、烏魚蛋(墨魚卵)、果子狸。又有說是:海參、乾貝(瑤柱)、蠣黃(鮮蠔)、烏魚蛋(墨魚卵)、赤鱗魚、龍鬚菜(髮菜)、塢塊、燕筍。“禽八珍”: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草八珍”:猴頭(菇)、銀耳(雪耳)、竹笙、驢窩菌、羊肚菌、花菇(特級冬菇)、黃花菜、雲香信。“海味八珍”:魚翅、海參、魚肚、淡菜、乾貝(瑤柱)、魚唇、鮑魚、魷魚。“動物八珍”:熊掌、象鼻、駝峰、猩唇、鹿尾、猴腦、豹胎、燕窩。“北京上八珍”:猩唇、燕窩、駝峰、熊掌、猴頭(菇)、豹胎、鹿筋、蛤士饃(雪蛤)。“北京中八珍”:魚翅、廣肚、明骨(鯊魚或鱘魚脆骨)、龍魚腸(北京稱‘魚筋’)、大烏參、鰣魚、鮑魚、乾貝(瑤柱)。“北京下八珍”:川竹筍、烏魚蛋(墨魚卵)、銀耳(雪耳)、大口蘑(蘑菇)、猴頭(菇)、裙邊(水魚裙或山瑞裙)、魚唇、果子狸。“煙臺上八珍”:猩唇、燕窩、駝峰、熊掌、猴頭(菇)、鳧脯(野鴨胸脯肉)、鹿筋、黃唇膠(花膠魚肚)。“煙臺中八珍”:魚翅、廣肚(鰵魚肚等)、鰣魚、銀耳(雪耳)、果子狸、蛤士蟆(雪蛤)、魚唇、裙邊(水魚裙或山瑞裙)。“煙臺下八珍”:川竹筍、海參、龍鬚菜(髮菜)、大口蘑(蘑菇)、烏魚蛋(墨魚卵)、赤鱗魚、乾貝(瑤柱)、蠣黃。“參翅八珍”:鮑(鮑魚)、參(海參)、翅(魚翅)、肚(花膠魚肚)、唇(魚唇)、燕(燕窩)、掌(熊掌)或筋(鹿筋)、蟆(雪蛤)。在這有必要說明一下,在清代時分,人們編列“八珍”時,主要是依據唐詩“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而稱呼,因而先出現“水陸八珍”,繼而細分為“山八珍”和“水八珍”,後來,人們覺得“水”字不夠氣派,且大量的乾貨海味被開發,才換以“海八珍”的稱法,同時原料亦有所節改。我們現在所說的“八珍”多引自此時。隨後,我們在《揚州畫舫錄》中又找到了“小八珍”之說,書中道:“散酒店、庵酒店之類賣小八珍,皆不經煙火物。如春夏則燕筍、牙筍、香椿、早韭、雷菌、萵苣。秋冬則毛豆、芹菜、茭瓜、蘿蔔、冬筍、醃菜。水族則鮮蝦、螺絲、燻魚。牲畜則凍蹄、板鴨、炸雞、燻雞。”又在《揚州散記》中找到“初夏八珍”之說:“揚俗,揚花飛舞時,將鰣魚、櫻桃、筍、莧、蠶豆、蒜苗、麥仁、揚花蘿蔔列為‘初夏八珍’。”可能是“康乾盛世”已過的緣故吧!大清後期的生活亦相對樸素很多,就連“八珍”也降格了。眾觀周代的“珍用八物”至清末民初的各式“八珍”,其內涵可以說是都沒有固定的模式,大多隨著當時環境能被視作珍貴者皆可列為珍品。由於人類有過一段“暴飲暴食”的日子,根本忘記了“生態平衡”的道理,導致很多曾列作“八珍”的動物或植物都頻臨滅頂之災,諸如野生麋鹿在1900年滅絕,人工繁殖全世界不超過3000頭,且因後裔近親面臨遺傳缺陷;華南虎世上僅存50只左右,皆在動物園中飼養;雪豹野外生存1000-2000只;楊子鱷不超過1500只;犀牛於1922年在中國境內消失;黑犀牛從1970年的6萬隻銳減至現時的3500只┅┅;真是太可怕的數字,至使國家不得不迅速定出有關的法律去保護它們;繼後,我們除了能在書中欣賞“八珍”之外,唯下的可能只有是一片唏噓!

  • 5 # 牛不吹的牛掌櫃

    記得曾經有位師傅教我何所謂八珍時是這麼說的,八珍分為上八珍,下八珍,又仔細分為山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禽八珍,顧名思義,就是野味八種,海鮮八種,菌菇八種,雞鴨乳鴿一類算禽八珍,現在很多食材都是被保護的,所以就是湊個數

  • 6 # 嘟嘟美食

    中國將珍貴的烹飪原料稱為“珍”,可分為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八珍”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唐朝詩人杜甫的《麗人行》中寫有“御廚絡繹送人珍”,白居易的《輕肥》中寫有“水陸羅八珍”,這裡面說的“八珍”均指的是食物,到了清代,“八珍”已專指烹飪原料。

      滿漢全席中的“八珍”分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

      山八珍: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拔(鼻)、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魚翅、海參、魚肚、鮑魚、海豹、狗色、乾貝、魚唇。

    魚翅

      禽八珍:紅熱、飛龍、鵪鶉、天鵝、麈鴣、彩雀、斑鴻、紅頭鷹。

      草八珍:猴頭菇、銀耳、竹蓀、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猴菇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過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吃點什麼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