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月啼
-
2 # 姚宇時代頻道
姚宇:關於這部電影我在很多場合談到過作為一部電影它失敗的原因!作為一個導演並自詡為武術文化研究者徐皓峰的缺陷!作為一個娛樂產物生產者的能力不足!作為一個對投資人極其不負責任的人徐皓峰導演的人格缺陷!
第一個問題失敗的原因:所有電影中無一例外,從第一場戲的第一個鏡頭開始就在建立的是整個故事的發展動機,直至結束。簡單講就是故事驅動力。手段很多方法各異,不同導演有自己的絕活,不贅述了。那麼即是所有導演追求的東西,由於素養的高低等原因並不是每部電影都能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也是事實。但最怕的還不是這原因,最可怕的是離題萬里或立意根本倒置,如範這個錯誤則是毀滅性的。比如“師父”就在此例,其故事基礎搭建在一個基礎立意或叫做邏輯之上,“南拳北傳”所謂南拳北傳就是徐皓峰設想故事裡廖凡代表的詠春拳派高手想到北方宣傳推廣南派拳法。但在天津遇到了一系列事件打斷了這個理想,最後演變成與整個天津武術界的鬥爭。或者隱含著南派和北派的競爭主題。不談故事是否精彩,武戲處理的技巧。談談歷史問題,有史以來,中國武術的發源地始終集中在中原之地,無論是吳越越女劍法,還是戚繼光俞大猷的劍經陣法,直至民國1929年五虎下江南,都一再證明一個事實。中原歷來是個大熔爐包括武術技法的各種發展演變都依附於上,而南方生存空間所限及海洋文化的影響,積累不足沒有文化積澱的土壤,因此拿來主義更多過創造。(可以證明:南拳、詠春皆傳自北方)那麼南拳北傳就是個違背歷史的臆想了。當然有人說故事當然可以編輯了,沒錯,你可以隨便編,但懂史的人不能隨便。這是個責任問題,文化的謬誤就是這樣一點一滴變質的。徐皓峰因參與“一代宗師”成名後,可能以為詠春是一大賣點,於是不顧事實以此道具開新故事。
第二一個導演的缺陷、徐皓峰的缺陷不是他個人的原因,為什麼這麼說?這是個社會性問題,今天的文化已經不是文化了,它叫“文化市場”這個詞的定語是市場,市場就是交易。基於這個原則,為追逐利益徐導套了個自以為能夠標新立異的點子,開始打造他的故事。難怪故事講的磕磕絆絆。試問一個武術技術技巧如林立的北方重鎮天津,居然閒的找個南方拳手來撐場面,如果我真的站在民國那個時代看見這事簡直笑談了。選錯了道具,動力再強方向也錯了,彆彆扭扭是這個故事整體給人的感受,源自於此!(忠告:自詡為文化學者或研究者務必別把觀眾當傻子,自說自話前過過腦子是上策)
第三能力不足、據說徐皓峰在學校期間就是個異類,所言所想與眾不同。說是怪。後來出了本逝去的武林,才覺得他用力的方向不同而已。但總而言之他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那類人,成名後一口氣拍了幾部武術類電影,結果市場平平,所謂平平是說的客氣,幾乎部部賠錢,好奇怪!按說武術類電影一般是賣座保證的,再不濟也賺個吆喝。但徐導一如既往的異類,賠!連續的賠!樂此不疲!歸根結底說了一個規律,電影真的是市場行為,真的!只顧自我的小情懷,是有後果的。我很奇怪為什麼徐導還有戲拍,估計投資人裡也有不要命的附庸之士吧。簡而言之,他不可能給投資人拍投資人想賺錢的東西,他混影視圈就一個目的,拍他自己想拍的而且必須用他的方法。賺不賺錢不是他考慮的事兒!
第四人格缺陷、本來人有缺陷裝作不知是華人優秀品格之一,但面對損人利己而被損者不自覺時,倒想說兩句了。徐導為自己而拍片由來已久,可怕的是明明賠錢沒市場居然這麼多人甘願陪著自殺,究其原因,外行幹內行的事兒還自以為內行,是多數不敢承認也不願承認的事實。徐導帶頭幹武術研究這行本就是努著幹了不屬於他該乾的事兒,不是寫本口述史就是專家了,技術是核心,背口訣可不是什麼技術活兒,三歲的孩子你只要教他也會背!剩下一眾投資人等更不用說了,迷信是一切賠錢的罪魁禍首,自以為找到對了的人的這種盲目自信,是賠錢的萬惡之源!不過這事兒跟徐皓峰無關,賠了錢的投資人們得自己負責自己,誰讓你眼睛擦的不亮,沒有認清文化市場的本質,讓這樣的半吊子混進了純潔的商業隊伍中的!
投資有風險!認清這類導演的本質是關鍵!
以上觀點來自“太極道”姚宇
-
3 # 玄門
江湖算計
——《師父》觀後感
《師父》的導演是徐皓峰,他還導過《倭寇的蹤跡》;《一代宗師》是他的劇本;電影《道士下山》是改編自他的同名小說(陳凱歌確實爛的無底線了,《霸王別姬》真的是他導的麼?)
徐皓鋒有本書叫《逝去的武林》,更能凸顯他對傳統武術的痴迷和專研。
《師父》講的故事,是廣東詠春武師陳先生,想要在中國的武術之都天津開武館,弘揚本門名聲。不過封閉的天津武林不會容許外鄉人揚名,所以他只能培養個徒弟出來,只要這個徒弟能夠成功打贏天津八家武館,他的門派就可以在天津開武館。
但是,身為外鄉人的陳師父不能踢館,因為會駁了天津武行的面子。
而且,徒弟得是天津人——也是為了面子。
最後,徒弟踢館成功後,天津武行會聯名請出本地最大高手打敗徒弟,該徒弟必須遠離天津,不得回來——也是為了面子的規矩。
這些規矩,都是天津武行泰斗鄭老先生告訴陳師父的,如果他的徒弟連踢八館後,天津武行最後請出來挽回面子的,就是鄭老先生。因此,鄭老先生說了,你要想開武館,可以,就按上面的方法辦:"你教你徒弟的,我也得會!"
所以,詠春傳人陳識陳師父必須得做幾件事情:
一、招個資質不錯的天津本地徒弟,花個幾年時間培訓成才;
二、娶個本地媳婦,找個低收入的工作養家,這樣,留在天津帶徒弟就有合理的藉口。 媳婦好解決,陳師父(廖凡演的)看上了著名的起士林西餐廳的女招待(小宋佳演的,後面簡稱師孃吧,片子裡就沒叫過師孃的名字。
話說這是廖凡第二次跟宋佳合作,上次是《好奇害死貓》)因為這個師孃的出身不好,嫁給師父算是好選擇,倆人約好在一起結婚三年,三年後再自由選擇,陳師傅付出擔保金八百大洋。
徒弟,鄭老先生最初給挑了一個,可後來有個腳行混混耿良辰(叫什麼不好叫良辰)讓陳師父覺得是武學奇才,就選了良辰了。其實良辰最初是垂涎師孃的美色才找上門來的。陳師父覺得這樣也好,這小流氓最後被趕出天津他也不會良心不安。
就這麼著,良辰的功夫也學了一年,居然比陳師父預料得還要好,那就踢館吧。連踢七家都贏了。這第八家武館的館長鄒女士(蔣雯麗飾),是天津武行的第二號人物,可卻是天津武行玩政治玩的最好的一位。鄒館長殺氣騰騰地去找陳師父的麻煩,陳師父一年前的佈局很好地掩護了他的目的,鄒館長失望而歸。耿良辰踢館第八家也成功了。
可就在鄭老先生趕跑耿良辰的比武開始前夕,發生的新變化使事態沒法按老劇本來唱了。鄭先生的徒弟是本地軍閥的副官,姓林;軍閥們垂涎武館的高收入,想要插手武行,那就得先掙面子後搶裡子。林副官使了個詭計打傷了師父,按武行的規矩,獲得了武行最高地位的話語權。為了讓天津武行買面子,又指使手下高手圍毆耿良辰,又刺了良辰兩刀,這其實也是壞了江湖規矩了——本來,打跑了踢館者就行了。
雖然良辰是死了,可陳師父還是可以在天津開武館。照理說,陳師父原本就打算拋棄那個混混徒弟的,他只需要繼續按劇本開武館就好了。可陳師父落下了心病——武人的"義"字哪裡去了?因此,在武館開張當日,在鄒館長的配合下,陳師父一刀瞭解了林副官。最後,與天津武林痛痛快快地逐一過招,成功逃出了天津衛。 這故事挺複雜,寫影評不劇透幾乎沒法開講。
為什麼說這片子好呢,首先是劇本真好,這回的故事講圓了;再就是細節好,徐皓峰的進步非常讓人驚喜,全片無尿點,這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導演了。
這故事充滿了黑色寓言意味:原本的武林是為了振興國術、行俠仗義,可現實中的武館
只是個撈錢的工具,鄭老先生也說了:"武館不教真東西,遲早讓洋人把你贏了去。" 可是以鄒館長為首的武行們覺得,即便出不了人才,有錢賺那就過一天是一天。
陳識陳師父,本意是要弘揚詠春,可要想開武館,就不得不向世俗的江湖規矩低頭。空有一身好武藝的他,卻不能跟武林同道痛快切磋一場。因此,在殺死林副官的那個晚上,坐在他最終的武館裡他嘆息:"我一心想著開武館,卻是處心積慮地算計我的徒弟,我這不是師父,我是個算計的生意人"(大意,原句不記得了) 整部片子裡,還真是充滿了算計:
鄭老先生要陳識教他刀法,最後一次對決鄭已經佔了上風,還是一刀刺向陳師父要害,目的就是逼陳師父使出真功夫來,判斷陳師父的傳授是否有所保留。
林副官先算計師父後算計良辰,每次出手都是陰謀加強權,毫不在意江湖規矩。
鄒館長是這個片子裡算計心術的大贏家: 先是幫林副官拿掉了鄭老先生的地位;為了維護武行的利益又設套借陳師父的刀殺了林副官。
開館當日,鄒先是要林副官換掉官服出席,不動聲色地解除了林副官的護衛;
再播放林副官欺瞞鄭老先生的電影片段坐實他欺師滅祖的惡性爭取了武行的道義支援; 繼而安排打手假意困住陳識,卻暗地裡遞了刀子讓陳識刺殺成功;
再以雷霆手段收服林副官的護衛替武行洗白 最後殺人滅口想做掉陳識給軍方一個交代。 這連環計步步精準,巾幗不讓鬚眉。
比較諷刺的就是,武行的人最終讓算計佔了立身之本,武藝就真不行。結果給陳師父殺出一條血路,闖關的最後一刀還削掉鄒館長半個耳環——耍詭計你行,講功夫你不行。片子看到這裡,前面一個多小時的鬱悶總算得以抒發。
片子好看的地方還很多,武打設計既漂亮又有講究,詠春的十三點半棍法,隱隱然有河北大槍的風範,闖關對決的刀戰也比《倭寇的蹤跡》進步很多,既有武術的攻防判斷真功夫,又有動作的舒展美麗。
片中美女不少,小宋佳演繹的俏師孃及其性感,俄裔舞娘貢獻了美麗的大長腿芭蕾舞,耿良辰做生意還勾搭上一個沖茶湯的新疆美女(話說徐皓峰喜歡用異族美女上癮,《倭寇的蹤跡》裡面還硬插了個胡姬舞女進來) 廖凡一邊用竹竿痛打小混混,一邊坐長凳跟宋佳聊天的那場戲,是全片最美的片段。
看後我跟太太交流,都覺得徐皓峰做編劇,王家衛做導演那片子就美極了。而徐皓峰自己的這部《師父》拍出了不同的風格。
-
4 # 朱夏無憂
其實這是真實的武林,我也是武門子弟,或許在我的故鄉,浙江省天台縣我是最後一代可以稱作武門子弟的一代人了,大多數人對於武功的形象都是來源於武俠小說,是金庸筆下的壯麗是古龍筆下的神秘,但是對我而言是養練演打的刻板,是一加一等於二的狀態,我能把一把無格無顎的水龍刀插進大腿粗的馬尾松,讓刀尖從另一邊出來,但是我不會翻筋斗,我能上手任何東西做武器一個紙團一根筷子都可以,但是不會後背接槍,我能挑重擔行百里,也能背重物翻高山,我不會飛簷走壁!但這是我的武林,十幾歲的時候家族最後一次行使權力招來北方的同門教會我一拳一刀一棍,我喊他師傅卻不知道他的名字,三年時間換了三個師傅,然後等待必要時候的任務,我是幹什麼的?我是挑夫,是砍柴佬,是十字街頭挑擔賣水的白勝,實際上我就是運輸物品,傳遞情報,接應人員的“腿子”,這是我的武林,我是其中的“暗流”!所以我能看懂《師傅》裡的故事,他們是武林的門面,他們爭的是明面上的東西,而我們是負責背後的事情的,今天想來如果不是我小的時候海燈法師的事情那麼轟動,可能就不會有我那三個師傅的南下,我也不會有這一番機遇,一個人的故事影響了這個沉寂許久的“小社會”方方面面,我可能遭遇了一場“意外”!事實上我們看武俠小說會發現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無法解釋:這些大俠也好,敗類也罷,吃什麼?他們的錢從哪裡來的?又花在什麼地方?武林其實比所有人以為的都要離我們更近,其實武林就是下里巴人們的社會準則,我們講“止戈為武”,其實就是一個誰說了算的問題,兩人行於道,路窄只通一人,何人得過?武可以解決這樣的小問題,二人搭手,力大者為上,他說了算,多麼簡單的事情,而俠就是力大者讓力弱者罷了!小問題可以這樣解決,大問題,哪怕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也是如此,所以施恩給武松錢,榮養著他,然後一路酒一路肉的去打蔣門神,就這麼點事情,這也是武林!而至於面子,這離我有些遠,我沒有經歷過明面爭鬥,但是我也清楚,面子就是權威,它是在雙方力量差不多的情況下解決爭端的一套規矩,成了,落地生根,坐吃八方利益,敗了,退走他鄉,如此而已!
-
5 # 醒8573651
師父是一部很另類的動作片,動作設計不好看,但是真實,尤其是對永春的兵器,八斬刀和六點半棍,有俗話說千金難買一聲響,其實說的就是永春的這兩件兵器,因為兵器對碰的機率不大,一旦對碰,就會有空隙,就會一刀致命。該片講了一個當師父的心裡歷程,想揚名,被逼無奈要遵守天津武行的潛規則;偶遇良才,又忍不傾囊授業;徒弟被殺,也是悲憤難忍,打碎天津武行的陰霾;但是最後敗盡天津高手,卻也只能遠逃他鄉。。。裡面有理想,有熱血,有無奈,也有溫情。看了一些影評,我也覺得凳子上一邊完虐混混,一邊和師孃聊天那一段最是精彩,回味無限。推薦本片,如果你不是純粹看花哨動作的視覺黨,那麼這部片子肯定有一些東西能打動你。
-
6 # 釘棺材
一個無名的南方武術家,身懷絕技,想要在民國的武術之都天津揚名立萬,開宗立派,彼時的武林,已是一片暮氣沉沉。 老舍寫過,走鏢已沒有飯吃,而國術還沒被革命黨與教育家提倡起來,這樣的日子,才過去不久。老祖宗鑽研了幾百年的玩意兒,在西洋的槍炮面前,好像突然就沒用了。 武行卻還都端著架子,把絕技藏著掖著,不傳真學。 武館成了賺錢的買賣,師父利用徒弟,徒弟算計師父,拉幫結派,以眾欺寡,宗師們把寡婦頂在前面,用密不透風的規矩壓迫著新人不能出頭。 新人要成名,縱使一身好功夫,也不能跟整個武林做對。 只能在武林泰斗的指點下,用上不得檯面的方法暗渡陳倉。 “一戰成名”是小說裡的事,現實中,要在門派林立的江湖插上一腳,立起一塊招牌,就要深謀遠慮,長遠規劃,時間三五年,佈局和善後佔去大半。 面子上揚名的事要做,裡子見不得光的事也要做。
收徒弟,不為傳藝,只為出賣。 這事兒,從一開始,就壞了。 師父固然驕傲,但也並非不知變通。他年輕時經歷家變,從富貴到一貧如洗,跑過鏢,從過軍,見多了三教九流,知道為目的不擇手段,仁義講多了,事情就做不成。 但武人也有痴心,門派間為名利勾心鬥角,詠春與八卦也能找到淵源。真心與私慾相互交織,對女人的愛是利用,也是羈絆,本來只是簡單利用的徒弟,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情義。 可事情終究是走到無法挽回的一步,武林成為軍閥眼中的肥肉,體魄強健的拳師就是督軍們最好的招牌,招牌吸引兵源,有兵就有地盤,有了地盤,錢和權力便相隨而至,這是更上層的生態。 武林雖然落魄,依然不甘被白白吞食,但大勢面前,一幫微渺的武人無力以對,不過是抱著好日子得過一天是一天的心態,用孱弱的力量反擊落單的敵人。陰謀、陷害、謀殺,面子上還是意氣風發的長袍馬褂,是形式感十足的規矩與禮貌,但骨子裡,卻已經完全崩壞殘缺,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中華武士們,要面對註定而來的消亡。 徐皓峰其實是用非常武林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反武林的故事。 武人階層終歸是消亡了,而在電影中,這個過程被以更加委婉地態度表達了出來。外部的壓力固然劇烈,但內部的崩潰才是本因。電影裡的人開口閉口講規矩,繁文冗節,事無鉅細,連苦力都不會做的齷齪事,也可以拿到堂面上來商量。 害人時,宗師們都不開口,只飲茶,喝茶,是為了不說話,以此安心。 這樣的規矩,本身就是壞的,壞規矩下,又如何容得好人? 這個圈子存在太久,佔住了位子的老人們便總想著用陳規冗習來穩固地位與權力。天津武林的招牌鄭山傲要藉助外來者陳識攪動這一池死水,但自己終究也想要功成身退保住名聲,不惜教唆陳識出賣徒弟。 壯心不再的武林泰斗已然如此,遭遇徒弟的叛逆也就在情理之中。最後老爺子功虧一簣,一世英名成全了徒弟,只換得兩幢豪宅,眼淚滴到房契上,但還是收下了。既然虧了名節,賣得的錢財為何不要? 一代宗師,終歸也是凡人。 高手也不例外,師父被天津武林團團圍住,打不過便扯謊逃跑,一群武人在市井裡狼奔豕突,風度全無。 過往電影小說中俠客們風輕雲淡,飲馬江湖的豪情全然不見。這也是江湖,一個更真實的江湖。 徐皓峰最後還是給了師父實現自我救贖的機會,雖然對於電影這顯得有些畫蛇添足。 長巷中,陳識持八斬刀,將追殺而來的各門各派一一挑落,被時代拋棄的冷兵器打落一地,算是為徒弟報了仇。宗師們黯然無光,勝利者依然只是狼狽地逃離。 無名而來,無名而走,留下的只有徒弟耿良辰打敗津門八家武館的傳奇,在街巷的茶攤流傳。很多年後,這些名聲也沒有了。 這就是《師父》的故事。 對於沒有看過徐皓峰電影的人來說,進入《師父》的節奏或許需要一個過程。 徐皓峰是《一代宗師》的編劇之一,《道士下山》的原作者,對民國武林軼事知曉頗多,用起來自然也駕輕就熟。 寫慣了小說,改編起自己的作品自然得心應手,原著是部短篇,節奏明快,出彩之處電影全無遺漏,質地清脆。只是在文字向鏡頭語言轉化的過程中有些生硬,人物開口閉口都是金句,囉嗦了些,一些對白和行為也過於強調形式感,略顯做作。 這不是大家熟悉的那種功夫片,儘管這可能已經是徐皓峰面向市場,最為照顧大眾審美的一部電影。 寫實感十足的動作場面,一招一式,力與力之間的往來,描寫得細緻入微,勝負往往就在數招之間,對於看慣了香港武行動作設計的人來說,這種真實可能並不好看。 儘管融入了更多商業元素,在投資與場面上有升級,《師父》也許依然不是會討好市場的型別。 它是面向喜歡功夫,喜歡民國江湖掌故的小眾,是關於中國功夫電影的另一種可能途徑。喜歡功夫片的觀眾,在裡面看到熊欣欣和陳觀泰這樣的港式武俠的老面孔,會開心。同時,電影有一個不錯的故事,真實,充滿寓意,承載著作者對那個逝去時代的滿滿感慨。 或許旁枝末節稍多,人物對白過於書面,加上無比跳躍的剪輯與運鏡,好像故意踩錯節拍的BGM,不算完美,未必人人喜歡,但充滿了特別的趣味。 這樣的電影,票房上難有作為,但值得被推薦。至於徐皓峰的怪趣味,有興趣的可以去找找他的《倭寇的蹤跡》來看。
-
7 # 朏朏
首先,不得不說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給我看了一個真正的武林,真正的武術。情節什麼的不多說,還是比較精緻的。人物的刻畫上,貪嗔痴盡顯,可當真實二字。最大的就是格鬥不應該說是搏殺場面,不像袁導給我們的美,給我們是真實的感受,一招一式間,便生死立判。兇險謹慎狂妄鎮定,一招既出便取人性命。這部電影感覺是一部真正的武俠片。
-
8 # 高階大氣上檔次37317051
徐皓峰拍的都是不錯的電影,【箭士柳白猿】也拍得很好,看似平淡的敘事角度,演員著裝佈景道具都有下功夫,廖凡也是很不錯的演員,從早期【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就開始關注他,直到之前銀熊獎【白日焰火】
-
9 # 廖偉強81377186
香港武俠電影在後期更傾向於商業片,透過華麗的動作和場景給人視覺衝擊,至於動作背後的社會換成古代、現代都不會影響最後的感觀。人物臉譜化,絕對的好人和絕對的壞人,無需觀眾思考背後的種種。徐浩峰的武俠片更像文藝片,用凌厲乾脆的武術作為整個江湖聯絡在一起的基礎,有武藝高低,也有武德約束或者說支撐。人物形象很豐滿,沒有所謂的壞人,都只是我們熟悉的一個個人。真實的動作,真實的人,觀後你不禁會去回想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的每一句話。
-
10 # 未羊
很有風格,或者說很有風骨的一部電影。
徐浩峰把自己這麼多年對於武林,江湖的瞭解與理解,用自己熟悉的影響按照自己的意志,從《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到《師父》一步一步的趨於成熟。從一開始的晦澀難懂,到《師父》已經非常具有可看性了。
電影師父裡廖凡的設定,非常的好,一個來自南方,為了在天津開宗立派,而不自覺被天津武林的所謂規矩所羈絆,一步步的走向自己挖的坑。
整部電影在動作方面非常的寫實,人物也都非常的紳士,儘管背後隱藏的是奸詐與血腥。
《師父》這部電影是徐浩峰開宗立派的開始(我指的是他的電影風格)。但願徐浩峰自己能在這個充滿著陽謀與陰謀的電影圈裡,能繼續前行。
-
11 # 網際網路的扒皮王
徐浩峰的作品,未開播就已經吊足了我的胃口。看預告片,冷峻的廖凡,冷豔的小宋佳,還有帥氣幹練的蔣雯麗,配上乾淨利落的功夫,短小精悍的臺詞,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武俠電影。
看完之後,真是感嘆一句值回票價!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和以往的武俠片不一樣。它裡面的男女主都不是完美的高高在上的人。反而都是有雜質的。故事也不是一個正義的,熱血的,拯救式的英雄狹義故事。而是一場追逐,一場博弈,一場陰謀。 武俠電影我看的並不多,大概所有的武俠基礎都是徐克電影給我定義下來的。在他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武俠裡面的人都是不食人間煙火,分辨的清楚是非黑白的俠義之士,他們為民請命,劫富濟貧。
比如新龍門客棧的周淮安,一代宗師的葉問,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黃飛鴻。他們都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一身正氣,永遠代表了正義的一方,鏡頭對他們是仰拍,尊敬崇敬之情滿滿的一螢幕。 而與此對比的就是我們的陳識師傅,一出場,剛毅的臉龐,白色西裝打扮,和鄭山傲在短短几句中就已經安排好了自己的“北上揚名”的大計。讓人正邪難辨。犧牲一個天才,成就一個門派。這種話從他嘴裡說出來,難以相信竟然是一個自帶武俠男主光環應該說出來的話。 應該說這部電影給我打破了以往武俠世界的那種純粹。在武俠的世界裡,習武之人應該是乾淨的,他們的追求的狹義精神也是乾淨的。
但是應該的東西,往往經不起疑問。世俗之人免不了汙濁,而武俠不過是我們的一個夢。 現在夢應該醒了,美好的東西背後都藏著你不願意相信的故事。 如果我是耿良辰,我想我死也不會原諒自己的師父。還好他沒有那麼聰明,至少死的時候還只記得師傅的好。 相比於電影的拍攝,我更關心的是電影要表達的東西。 陳識為了報師恩,北上揚名。心心念唸的都是為了建武館。在天津站穩腳跟。為此他極為隱忍。但是計劃不如變化,當初和他達成協議的鄭山傲成了一個未知的變數。他的變化使得自己陷入了另一個陰謀。徒弟意外被殺,自己又無意中成了殺人兇手。看不清局勢,光有一身本領也是無可奈何。蔣雯麗扮演的館長,初看時就覺得不是一般的角色,談笑間似乎看清楚了一切。“費了好大勁想要得到的一切,如今都是做做樣子。可是人活著不就是做做樣子的麼?”,“從今天起,武行就被軍界接管了,我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耐人尋味的臺詞和詭異的笑容,不禁讓人後背發涼,似乎總有些不安分的東西在攪動。是什麼也說不清楚。
師父也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即使妥協,最後也是被人利用。不知不覺中發現當初要一心追求的東西現在也不是那麼重要了。給他人留條後路,也給自己留一條路。他還要和小宋佳在火車站見,只要能活著就是有希望的。 電影的結局是開放式的,按照導演給的線索,師父應該是遠離了江湖和小宋佳一起過著沒羞沒臊的日子。但也還是留了蔣雯麗的一個追殺的尾巴。 徐浩峰的師傅,乾淨利落,殘忍卻又有些溫情。除去師徒之間的感情比較單薄之外,扣除一星,其他地方我都很喜歡。
-
12 # 影評寶寶
《師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師父| The Master
喜歡《一代宗師》的人應該也會喜歡這部《師父》,兩部的調性有點相似,雖然電影中有不少精彩的武鬥場面,但《師父》是一部「武俠片」,而不是一部「武打片」。在此界定之下,《師父》以特別的語言講述著與以往不同的武俠故事,劇情中大量地隱喻了很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現實與無奈,更是彰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驚濤迭起,也多虧幾位演員精采的詮釋,才有辦法達到這部電影該有的水準。
《師父》是由《一代宗師》的編劇徐浩峰改編自己的同名短篇小說並親自執導而成,故事在講述為了揚名立萬而遠赴天津開武館的詠春拳師父陳識(廖凡飾) ,為達此目的而不惜一切作為的始末,並且藉由這樣的故事來表達武人在江湖中,凡事講求規矩,其實卻常被這些所謂約定成俗但沒什麼合理性的規則束縛,雖然此片是一部武俠片,但卻不是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金庸式武俠故事,以大俠之名,高歌仁義為先的俠者風範,這些角色,更像在世間載浮載沉的凡人,為求名利,往往也陷在身不由己的險惡之中。
故事篇名直接取為「師父」其實頗耐人尋味,江湖陋習、秘笈自珍、機關算盡、人心險惡,其實這部電影暗諷了許多中國社會自以為優良的傳統美德,不過都是點到為止,故事中對於人物的情緒表達相當內斂,現實往往人心難測,短短一句臺詞就包含了背後許多含義。故事的主人翁是早已藝成的詠春拳高手陳識,戰亂造成家園殘破,因此陳識想要以自身武藝重振家聲,但是想要在天津開武館必須連續打贏八家武館,再由所有武館聯合請出一位最厲害的高手把關,贏了之後會將這個人逐出天津,挑戰者的師父就可以在天津開武館,而且這個挑戰者必須是天津人。
挑戰眾家師傅以開館授徒的劇情並不鮮見,《葉問2》中就有類似的橋段,不但在電影中成功表現出葉問無可匹敵的詠春武技,也創造了一場詠春與洪拳的世紀對決,讓觀眾大飽眼福,這是劇情的需要,所以精彩,《師父》同樣也有這樣的必要。江湖約定成俗的規矩其實充斥著詭異的邏輯,這部電影並非主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與標榜「尊師重道」的老派理念,反而更進一步闡述李慕白在《臥虎藏龍》對玉嬌龍說「既為師徒,就要以性命相見」的道理,打贏八家武館有多難?鄭師父(金士傑飾)說從沒有人打到五家以上,原因在於每位師父在傳授的時候都留一手,開館授徒也只是爭名奪利的工具,根本不是為自己的技藝留下傳人,造成武術界長期青黃不接,沒有人才。因此《師父》中這樣挑戰的方式與開館授徒的畸形規矩就不難理解,沒人玩真的,自然沒有師父可以教出能打敗八家武館的徒弟,自然也沒人能開館授徒,威脅到自己的地位,甚至取代其在武術界的地位,這樣規矩的建立不但代表著無理的陋習,背後的意義更是顯示人性的自私與粗鄙暗奪的產物。
隨著《師父》的故事接近尾聲,到底誰輸誰贏?陳識沒有開館成功,狼狽逃回廣東。他的徒弟耿良辰是個人才卻丟了性命。鄭師父希望保住最後的聲譽光榮退休,卻被他認為從未好好教導只為利用的徒弟打敗而離開故鄉,常去天津武術界的地位還晚節不保。鄭師父的徒弟林副官處心積慮要用軍界的勢力控制武術界,但卻被陳識暗算而死。鄒館長為了保住自己在武術界的地位,不惜讓高手傾巢而出,最後卻落得兩頭空的下場,陳識追殺不到,天津武術界更可能就此人才凋零。
這些結果似乎正是在說中國武術漸漸式微的原因,只是徐浩峰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比起過往那些「一代宗師」為振興國術而努力的老生常談更為現實而生動,就算再怎麼熱血沸騰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偶爾換個口味,也別有一番風味。
-
13 # 阿郎看電影
1.
《師父》是近年為數不多的被低估的華語電影。
最大的罪名就是做作。可惜了曾“君子不困於厄,不鼓不成列”的祖先,他們當年堅持的風骨,竟然被不成器的後代冠以做作。
重看《師父》時,總讓我想起李鴻章被掘墳一幕。當年堅持掘開墳墓的那幫文革小將們,在青筋暴露、振臂高呼時,可能不知道,他們讀書的那所學校是李鴻章祖上的私塾。
只有極少的文字記錄了當年李鴻章的屍體被拖拽著遊街的情形,在歷史書頁的縫隙裡,在標準答案的字裡行間,李鴻章都是以賣國賊的樣子出現的。
我只是想,當年扒開他墳墓的小將們,在點燃他枕下自己撰寫的小傳時,知不知道,唯一一條通往歷史真相的大門也被徹底燒燬了。
活該你們眼盲心瞎。
《師父》是後人強行撬開時間後,從縫隙裡擠進來的一道光亮。
徐浩峰有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表達方式,我還記得當年在威尼斯電影節看《倭寇的蹤跡》,如坐針氈又欲罷不能。
《師父》是他第二部作品,也不過是短短四年時間,他好像一個恍然大悟的高手,一夜之間打通了任督二脈。敘事之流暢,美學之共整,臺詞之筋道,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2.
《師父》再一次擦亮了規矩。
在影片中,提及頻率最多的詞彙就是“規矩”。
武術界有武術界的規矩。
“打過八家武館,就可以在天津立足”。雖然知曉了你的貓膩,但輸了還是支援你開武館,“你的武館開在最繁華的東門裡大街,三重院落,二十二間房。天津沒有過這麼大的武館。”
腳行有腳行的規矩。
“天津街頭不許見鐵器,車伕打架都在車底下藏根棍子”。“退出腳行就不能留著腳行的小車”。“小耿臨死前推了我們腳行的大車,就是我們腳行的人。他的仇,我們管”。
吃也有規矩,“起士林的麵包,沒人能吃過五個。”
結婚前,女人的要求是,“一個月陪我逛一次街,吃一次螃蟹。”
結婚後,男人對女人說,“15歲開始,每日揮刀五百下,這個數管住了我,保證我不會胡思亂想。今日起,我以你為約束。”
街頭賣茶湯的女人也講規矩,“我看見你欺負人了,以後別再吃我的茶湯。”
影片也講了規矩的損壞。
“不用你打,你打,被你踢了的武館不會容你。教出你的徒弟打。徒弟得本地找,天津人容天津人”。
“天津武館十九家,踢到第八家,館長們會聯名請出一位高手,擊敗此人,逐出天津。但我們承認踢八家的戰績,此人師父可以開館,如此小拳種揚了名,天津的臉面也保住了”。
“本該武行做的事軍人給做了,為向市民能表態,軍人將接管武行。多少年來武行的事都是武行自理,這一刻起,好日子沒了。”
3.
《師父》也講了這些規矩破壞者與捍衛者不同的命運。
金士傑飾演的鄭山傲,當了三十年天津武行的頭牌,“只想在隱退前,做點造化人的事”。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我老了,隱退前想要再贏一次,這輩子的名聲就圓滿了。這是我最後一戰,不能有意外。你徒弟會的,我都要會。”
黃覺飾演的林副官,以徒弟的身份害了師父,以軍人的身份介入了武行。
蔣雯麗飾演的鄒館長,“拳術自古秘傳,廣招學員的武館是生造出來的,政客做政績,商家做名聲,等他們做夠了,不再捐款,武館的繁榮也就斷了。好日子不長,何必認真。”
反倒是宋洋飾演的徒弟耿良辰,一開始“好在是個小人,毀了不可惜”。但在最後,林副官說,“我以為這輩子遇不到一個有骨氣的人,督軍不是,我師父也不是,他倆是強者和聰明人。你徒弟是。他活著,武行會有趣些。”
小宋佳飾演的師孃和陳師父在一起,有兩個前提,一,要了一筆合適的錢,二,三年後,你回廣東,我不跟,“天津的女兒不外嫁”。但在最後,她拎著一個小箱子,坐在離他兩百米遠的地方,“今天我求一個人活著”,她願意跟著他到天涯海角。
當鄒館長帶人圍住她時,她頭都沒抬說,“他的事,我擔著。”
廖凡飾演的陳識,為在天津開宗立派,不惜同流合汙。最後,強敵環伺,甘願引身一搏,“我和你們一樣,也盼著耿良辰毀了,打完八家,逐出天津。毀了一個天才,成就一個門派。我不是他師父,是個算賬的。”
當他壯士斷腕一般“我臨死一搏,給孩子們留一個念想”,可一轉身如喪家之犬一般越過人群落荒而逃的一刻,師父成為真正的師父。
他回到當初的規矩裡,做為詠春拳傳人一家一家地打過去,打遍了天津十九家武館。
《師父》全片都在為這些規矩做足了儀式感,從師父的西裝、徒弟的赤膊,男人的鬍子,女人的煙託,到踢館時的儀式、鏡頭的運動、打鬥時定格的pose、突然傾瀉的音樂。
這些儀式感不屬於觀看的當下,這也是影片“做作”“惡趣味”的由來。當下的人在失去了解過去的通道後,已經不願意瞭解過去。大多數人對過去的的認知,只是現在的風塵化。
在不講究規矩的現在,一部講過去規矩的電影,就是可笑的。
4.
《師父》將飄在空中的功夫,拖拽回地面。
影片沒有一般武俠電影對功夫超物理現象上的拉伸,也沒有一般的功夫電影在鏡頭前的表演慾。《師父》裡的功夫,是一套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
在絕大部分時間裡,出現在鏡頭裡的功夫和打鬥,要麼是為技術而打做的奇觀,要麼是為鏡頭表現力而做的表演。
兩個打鬥的人,不是武者,是技術實驗用的小白鼠,是鏡頭前表演功夫的賣藝的。他們在為一個共同的“奇觀”目的而努力。
《師父》不做奇觀展覽,它真正的奇觀是十幾年來“每日揮刀五百下”後,力量、技巧,毅力重新生成的本能。
是附著在這種本能之上的克己守禮,能屈能伸,有所為,有所不為。
它把規矩推到了儀式感的地步,它把功夫拉回到煙火氣的現實裡。
一拉一拽之間,《師父》的美學思想,破空而出。
最後小巷裡的大戰是這種世界觀之集大成。
陳識以一對蝴蝶八斬刀,力戰單鋒劍、戰身刀、子午鴛鴦鉞,都只是電光火石之間,一擊定勝負,拼的是力氣、膽量、技巧,更是時間。
在火器出現之前,時間是功夫千古的道德。十年苦練,一鳴驚人。
這一段,“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所謂“沙場秋點兵”,“醉裡挑燈看劍”,“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雄姿英發,驚濤拍岸,談笑間,千古風流人物”……亦不過如此。
天津十九家武館,也恪守了功夫最後的底線。一一近前,紛紛落敗,各自退去,絕不糾纏。
因為規矩而節制,因為肅穆而高貴。
最終站立的人,伏地不起的人,逃跑的人,追趕的人,被時間烙印在一幅水墨的長卷裡,高懸在故國的殿堂。
當有人撬開一道縫隙,有風掠過,才再一次響起獵獵的旗幟之聲。我們才知道,我們的來處,曾盛產英雄。
-
14 # 子莫言
拍的還不不過的,表現手法比較新穎,看慣了傳統武打橋段的觀眾還不大適應,但故事情節還是很清晰的,就是結局有點團圓,另外那個帶個老頭是繡春刀裡的魏忠賢,笑容特魔幻…
回覆列表
感覺真是很牛,他沒有《一代宗師》的文藝,也沒有《葉問》的誇張,感覺裡面的打鬥都很真實,尤其最後巷戰,各種兵器的展示,格鬥的時候好不花俏,令人耳目一新。
音樂有意思了 ,不落俗套 ,和整片氣質很符合。
無可挑剔的老派動作戲
正是這種老天津式的武打設計,讓《師父》的武鬥場景有著特別不一樣的質感。和現在武俠片裡面典型大開大合、故作瀟灑的武術,或好萊塢那種實用主義至上、拳拳到肉的蠻打都不一樣,《師父》的武打戲點到即止,而且透著一股暗勁。
這股暗勁尤其體現在高手過招之間,兩人往往距離極短,動作看似不快也不大,但最為直接而不花哨,往往在幾手之間就見勝負,不拖沓,不纏鬥,是武打戲中難得的乾淨利落和爽快。
除了動作的利落和悅目,更重要的是一種“武道”的重現。一方雖人多勢眾,但也是輪番挑戰,沒有群湧而上;一方雖技藝高超,但也是點到即止,沒有傷人性命。於是廖凡每打敗一人,攔路的對手就退後一步,直至被全部撂倒,廖凡揚長而去。彷彿一場武道的試煉,充滿了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實際上在這部電影裡隨處可見,營造出一種曾經“武道至上”的尊崇感,這和《一代宗師》倒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節奏感凌亂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