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才四歲,但是比較早熟,很多事情都懂。比如知道把自己的好吃的藏起來不給別人,知道跟爸爸說最喜歡爸爸,跟媽媽說最喜歡媽媽。這是好事兒還是壞事?
19
回覆列表
  • 1 # 丹七育兒

    這要分孩子早熟在什麼方面了。其實早熟也是有好影響的哦。

    心理早熟的孩子思考較多,為人處事較為成熟,在人生的路上可以少吃大虧。但同樣的,早熟的孩子也會失去更多的童趣。有得必有失,事物都有兩面性,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就需要家長多多引導,早熟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關注,不要以為孩子早熟就放養,孩子雖然早熟,但畢竟還在成長,很多方面需要家長引導才能邁入正規。

  • 2 # 父母世界

    當成年人為了生計,小心翼翼地遵守社會“潛規則”的同時,孩子們也向自己的小圈引進了成年人的“遊戲規則”,這令孩子們變得圓滑起來。本應天真爛漫的孩子,突然變得中規中矩,老成穩重,有的甚至已經熟知成人世界的複雜與功利。家有“小大人”是喜是憂?採訪中,記者聽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

    有些父母認為“小大人”更易融入社會。“早熟的孩子更懂事,他們瞭解大人的艱辛,更珍惜自己學習的機會。”對於“小大人”現象,在武漢一外企上班的陳女士持肯定態度。她說世界很現實,過於幼稚,容易吃虧上當。孩子“早熟”一些,對他們將來走上社會是有益的,“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會”。

    也有一些父母認為“小大人”令孩子失去太多,“孩子就該有個孩子樣。”家有“小大人”,會讓孩子失去童趣,父母也喪失了樂趣。“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穩重懂事,但如果以犧牲孩子的童心童趣為代價是得不償失的。”孩子就應該童言無忌,該笑要笑,該哭要哭,孩子本來就應該是天真爛漫,甚至是傻乎乎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說大人話,不一定是好事,小孩語言早熟會降低兒童智商。過早進入成人世界的孩子,並不表明他們心智已經成熟,相反他們的成長限於模仿,缺乏對自我的認識,等真正到了成人年齡,反而往往不會獨立思考和應對生活。

    是誰造就了“小大人”

    家長為孩子“量身定做”

    “多和班主任搞好關係,對將來“小升初’有好處。”這是許多小學生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現在,不少學生演講、競賽中都需要考查綜合能力,為了取得好成績,一些老師和家長對孩子“量體裁衣”,強化訓練。在這種“量身定做”中嚐到“甜頭”的孩子,很容易把打著成人印記的表達方式“學到家”。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察顏觀色”,根源恰恰在於成年人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的心態和表現。

    現在的家長只是一味地問孩子書看到哪了,考得怎麼,只關心學習,時間一長,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認為,父母對我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學習,我只要說學習的事,父母就感興趣。時間一長他們就學會了揣摩父母心思,學會了迎合。

    外界因素刺激影響:一些學校孩子的家庭物質條件較好,父母大多事業有成,孩子從小接觸大人之間的社會行為較多。另外,電視、電影、廣告、網路都會對孩子形成強大的衝擊力,無形中對孩子們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外,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之間交流的時間非常少,接觸的群體都是大人,造成了他們在人際交往上的缺失。孩子們好奇心極強,而成人世界往往對年幼的兒童最具吸引力,不知不覺地他們就會效仿。

    當然,也有些孩子生活在不如意的家庭中,如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家庭貧困等,這樣的家庭走出的孩子不得不壓抑天性,在壓抑過程中,他們漸漸變成了“小大人”。

    家長如何引導“小大人”

    建議一:區分對待“模仿秀”

    孩子的成人化,有些是無傷大雅的,有些則是令人擔憂的。比如,現在孩子都愛唱周杰倫的歌,孩子唱來朗朗上口,歌詞引用古典詩詞,並無不妥。

    古時候孩子就要背誦《詩經》,風雅頌裡有許多涉及到愛情的詩篇。只要它們宣揚的是健康的愛情觀,哪怕帶有成年人的色彩,孩子接觸到了也不可怕。小孩子唱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並不會把小孩帶壞。

    現在,孩子有時也會用一些大人的詞彙。管姐姐們叫“美女”,管哥哥們叫“帥哥”。電視裡、大街上的人講話都用這些詞彙,小孩子模仿能力強,社會上流行什麼,他們馬上就學會什麼。學唱歌、講流行詞彙,都不過是表面上的模仿大人,問題不大。電視裡有些童星,不僅說話用的詞語跟大人一模一樣,而且他們的語氣、語調也在模仿成年人。更可怕的是他們說話的內容也很成人化,一句話“不僅……而且……但是……”一板一眼,少年老成。“這種‘小大人’失去了孩子獨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刻意去模仿大人的思維方式,這才是令人擔憂的。”

    建議二:鼓勵孩子與同齡人玩耍

    “什麼樣的季節開什麼樣的花,什麼樣的孩子說什麼樣的話。”兒童過早“成人化”,這一現象分開來看更恰當。現在的孩子雖然身體發育比較早,但個性上其實是晚熟的。他們的審美觀、語言表達能力、自我意識都成熟得很早,但是抗挫折能力、個性的發展並不成熟。這經常會造成他們更注重表面的東西,更容易產生拜金、追求物質享受等行為。

    當然,孩子的行為大多數是一次性的,還沒有形成行為習慣。大人不必大驚小怪地制止,但也不能覺得他們說大人話就認為孩子聰明,誇獎他們,這樣反而會助長“小大人”繼續說成人話。對於有些不適合小孩說的話,應先不予理睬並淡化。孩子覺得引不起別人注意就會慢慢地不再說了。

    建議:首先,家長要關心孩子心靈的成長,要知道孩子想些什麼,真正需要什麼,要知道他(她)今天為什麼不高興,為什麼生氣。其次,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共享歡樂時光。家長不管多忙,都要拿出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玩耍,哪怕是下下棋,聽孩子說說學校裡班級裡的事情,家長要學會傾聽。另外,家長要為孩子創造有伴交往的環境,還孩子一個爛漫無邪的純真氛圍。試想,與TA玩的孩子都是天真活潑的,受這些孩子的影響,TA自己也會被感染和同化。

  • 3 # 一點求職

    是誰造就了“小大人”

    家長為孩子“量身定做”

    “多和班主任搞好關係,對將來“小升初’有好處。”這是許多小學生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現在,不少學生演講、競賽中都需要考查綜合能力,為了取得好成績,一些老師和家長對孩子“量體裁衣”,強化訓練。在這種“量身定做”中嚐到“甜頭”的孩子,很容易把打著成人印記的表達方式“學到家”。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察顏觀色”,根源恰恰在於成年人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的心態和表現。

    現在的家長只是一味地問孩子書看到哪了,考得怎麼,只關心學習,時間一長,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認為,父母對我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學習,我只要說學習的事,父母就感興趣。時間一長他們就學會了揣摩父母心思,學會了迎合。

    外界因素刺激影響:一些學校孩子的家庭物質條件較好,父母大多事業有成,孩子從小接觸大人之間的社會行為較多。另外,電視、電影、廣告、網路都會對孩子形成強大的衝擊力,無形中對孩子們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外,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之間交流的時間非常少,接觸的群體都是大人,造成了他們在人際交往上的缺失。孩子們好奇心極強,而成人世界往往對年幼的兒童最具吸引力,不知不覺地他們就會效仿。

    當然,也有些孩子生活在不如意的家庭中,如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家庭貧困等,這樣的家庭走出的孩子不得不壓抑天性,在壓抑過程中,他們漸漸變成了“小大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上面板油膩還毛孔粗大該如何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