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武帝一生對匈奴征戰不斷,但是感覺好像匈奴好像更多的是被自然災害所傷的。
14
回覆列表
  • 1 # 墨蠡36993468

    匈奴並不是被打敗,準確的說答法應還是民族融合變遷。在東周末年到西漢初年,幾百年間實際上是中華民族雛形發展過程,思想和民族都在劇烈衍變融合。而到了西漢漢武帝時期,中央政權形成了相對優勢並出現了劉徹這樣強權人物,所以加速了這一程序。換句話說,是戰爭催化了民族的融合,自然的災害不從歷史上看是民族遷移的客觀因素,所以,造就了一部分匈奴在戰爭和自然面前選擇了西遷。所以匈奴不是被征服或者打敗,而是其自身民族群體性選擇了大部分臣服融進中央政權,一部分西遷融入西亞民族。最後申明,問題發起者最好不要試圖製造民族爭議,因為有證據表明匈奴實際上是華夏後裔,商人不願臣服西周的子民北遷形成的群體,理論上也是炎黃後人,所以漢武帝時期的融合,我個人為不過是歷史的一種程序和對過往的因果關係。

  • 2 # 只愛潘多拉

    漢武帝時代中原政權解決了內部的諸侯王問題,文、景兩朝又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樣漢武帝時代就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試圖使用軍事手段徹底解決匈奴對中原的威脅,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分別是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首先是河南之戰,前127年武帝派衛青為主帥,率大軍進攻匈奴的樓煩王部和白羊王部,佔領了匈奴的河套地區,在這裡設定了朔方郡,隨後築城屯兵,擋住了匈奴對朔方郡的反攻,此役使匈奴人失去了在地理上最好的地方,使匈奴的畜牧業受到很大的打擊,同時也使匈奴不像以前那樣容易直接進攻漢朝的邊境。其次是河西之戰,前121年,武帝以霍去病為主帥,率領大軍進攻匈奴渾邪王部和休屠王部控制下的河西走廊,獲得大勝,解除匈奴對中原西部邊境的威脅。最後是漠北之戰,前119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主力進攻打擊,派衛青和霍去病分別出擊,這次深入漠北,直接與匈奴單于決戰,匈奴軍隊的主力遭到重創,有八九萬騎兵死亡,此後匈奴單于不敢再到漠南駐牧。自漢初以來形成的匈奴對於漢朝的軍事優勢正式逆轉。不過漢武帝的戰爭政策,雖然取得不小的成功,但也要注意的是,他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對匈奴的戰爭是硬仗,每次作戰的傷亡都很大,衛青和霍去病的勝利,靠的是拼消耗,二人的軍事才能都是吹出來的。根本沒有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之類的。差不多達到一比一的地步,如漠北之戰,殲敵八九萬,而漢軍損失士兵數萬,戰馬十多萬,加上長途作戰,每次都要調動和消耗大量的財富,三大戰役下來,漢朝的財政也瀕臨崩潰,武帝為了打仗,想了很多增加財政收入的辦法,其實就是巧立名目,苛捐雜稅,弄得老百姓生活反比匈奴人來侵擾時更痛苦。其中一些辦法,後來為歷代專制政府所繼承,給人民造成了長期的痛苦,也給中國社會造成了持續的傷害,如鹽鐵酒專營專賣政策、算緡告緡政策(打土豪、分家財)等。因此戰爭政策可以說是一個兩敗俱傷的政策,從漢初一直到漢武帝時代,一百多年間,漢與匈奴的關係緊張,互相攻戰不斷,特別是漢武帝中後期,約有二十多年基本上處於不間斷的大規模戰爭階段,上面講到的漢朝方面發動了對匈奴的三大戰役,而事實上每次漢軍出擊之後,匈奴都要組織人馬反擊,雙方几乎年年都有大戰,可以說無論是漢朝還是匈奴都遭到人力物力的極大消耗。相對而言,戰爭對匈奴造成的經濟破壞遠遠比漢朝為大,首先,從戰爭本身來說,雖然漢朝方面為了保證前線軍需供應,需要調動大量的物資,其損耗非常大,但因為漢—匈奴戰爭的主戰場基本都在匈奴境內,所以漢朝的農業生產本身不會受到什麼影響,對漢朝而言,戰爭消耗了大量農業生產積累起來的財富,使得海內虛耗、府庫空竭,換句話說就是存不起錢來,但對匈奴來說,戰爭造成的後果就要嚴重得多,因為每次大戰,對匈奴的遊牧經濟都是重大打擊,牲畜的直接損失很大。比如河南之戰開始時,漢軍首戰雖然只取得了俘敵3000人的小勝,但卻在戰鬥中搶獲了匈奴人的牛羊超過百萬頭。其次,漢武帝發動的三大戰役,使匈奴在漠南地區不能立足,特別是使匈奴失去對水草豐盛的河南地和商業發達的河西走廊的控制,也就在經濟生產能力上對匈奴造成根本性的打擊,為了避開漢軍,匈奴人基本上不會再在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漠南地區活動,三大戰役後,有一年漢軍曾組織了一次五千人小規模北伐,但深入匈奴境內,行軍二千餘里,結果是不見匈奴一人而還。漢匈之間的競爭,最終以匈奴的臣服,漢朝的勝出結束,那麼雙方的競爭,漢之所以能夠取得最後勝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說是“文化上”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匈奴不是在軍事上被漢朝打敗的,而是自己內亂造成國內統治秩序崩潰,整個社會陷入困境,最終不得不求助於漢朝,主動歸服於漢朝,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的話,公元前60年開始的五單于爭立之亂,並不是偶然的。匈奴帝國的每一次最高權力轉移的過程,幾乎都伴隨著劇烈的政治鬥爭,前126年軍臣單于(冒頓的孫子)死後,其太子於單被其弟左谷蠡王即後來的伊稚斜單于打敗,投降漢朝,漢封為涉安侯。前85年,狐鹿姑單于死後,也發生過單于的顓渠閼氏及其親信廢除單于之弟右谷蠡王,而另立己子左谷蠡王為壺衍鞮單于的事件。每一次權力交接的明爭暗鬥,都在摧毀單于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最終以五單于爭立達到白熱化,使得匈奴的實力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再也無力跟漢朝相爭,分裂的匈奴不得不借助漢朝的力量生存了。由於缺乏像漢朝那樣成熟的政治文化,漢朝經過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逐漸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意識形態,和以“忠孝”為核心的政治倫理,皇帝的權威和神聖性獲得全社會的認可,因此儘管漢朝也有皇位繼承的鬥爭和內亂,但各方力量在這個成熟的政治文化氛圍中還沒有失控,整個社會的穩定性沒有遭到破壞。比如說類似的權力交結期中的鬥爭,漢朝也有,前91年,衛太子因巫盅事件而發動兵變,兵敗而死,太子一方和武帝大臣一方在長安各有數萬人參與戰鬥,前87年漢武帝病死,他生前的司機霍光成為首席輔政大臣,昭帝在位的十多年間,實際上完全由霍光專權,前74年,昭帝病死,霍光迎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帝,時年19歲,但只做了27天的皇帝,就被廢掉,據說霍給他羅織了多達1127件,其中所謂的大罪,有一條還是在服喪期間常私買雞豚以食這樣的事情,之後霍從民間找到漢武帝的孫子劉病已,就是後來的宣帝,這時的漢朝天下,可以說盡在霍光之手,但由於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政治文化成熟,這一系列事件並沒有動搖皇權的根基,霍光權侵朝野,也不敢自己做皇帝,宣帝是他在民間找的一個孩子,既無顯赫的政治身份,也沒自己的政治實力,前68年霍光死後,他最終還是做穩了皇帝之位,後世還是明君的身份,成為漢代最受人景仰的皇帝,以這樣的情況,當時居然也沒有暴發皇位爭奪的戰爭。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 3 # 朝文社

    首先需要糾正問題裡的一個錯誤,西漢時期的匈奴並沒有滅亡,確切的說法,是投降。

    從縱橫草原的匈奴鐵騎,到西漢中後期,徹底向西漢王朝低頭認輸,漢朝這場衛國戰爭的勝利,真正的焦點,都集中在漢武帝年代。雖說漢武帝時代,未能徹底打趴下匈奴,但是無可爭議,給予了匈奴致命一擊。

    今天好些華人,對於漢武帝這場反擊匈奴的戰爭,依然充滿各種爭議。但是有一點,恐怕任何人都不能否認,這世界所有的和平,都不是靠送錢送女人換來的,一味的割肉喂狼換區苟且的偏安,最後的結果,只能是無情的滅亡。關於這一點,中外許多國家民族的滅亡,特別是中國歷史上好些血淋淋的年代,都十分鮮活生動!

    在這樣的教訓面前,開國即面對強敵匈奴壓境的大漢朝,沒有任何理由選擇懦弱,一味的安於現狀,安心享受女人財富換來的和平,才恰恰是對於民族最大的不負責任。關於這一點,漢朝開國曆代帝王,都是十分清楚,無論是低三下四向匈奴單于示好的呂后,還是不停和親的西漢文景二帝,沒有一個人放棄了戰爭的準備。

    也正是在這樣歷代的積累下,西漢王朝積攢了巨大的財富,擁有了強大的軍隊。而北方的匈奴,卻從來沒有一刻停止過狼子野心。很多竭力反對與匈奴開戰的人們,特別是今天的和平主義者們,都無法解釋一個事實:享盡了西漢和親成果的匈奴人,沒有一天放下刀槍,相反從漢文帝至漢武帝早期,漢匈全面戰爭爆發前,匈奴的侵擾,已經有越演越烈的趨勢。是匈奴人自己的貪得無厭,提前招來了戰爭的報復!

    當年輕時代的漢武帝拍案而起,發起對匈奴的自衛反擊戰後,早期的西漢軍隊,也曾栽過跟頭。但是,與許多中國歷史上的憤青帝王不同,漢武帝是一個真正的戰爭專業人才,懂得長遠的戰爭規劃與正確的選拔用人,漢軍從最初的不利局面,很快完美翻盤,陸續在河西地區和漠南地區取得大捷,並終於在漠北之戰裡取得完勝。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就是西漢王朝對匈奴決定意義的一勝。從此以後,匈奴對漢朝或許有勝利,卻再也無力翻盤!

    值得一提的是,漢匈戰爭中,漢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也正是漢武帝的戰爭規劃,使漢軍能夠以相對比較合理的代價,實現戰爭的勝利。漢朝更透過打通絲綢之路,實現了東西亞商業的暢通。這一代人的代價,換得了華夏的崛起!

    但實事求是的說,匈奴並非是在漢武帝時代投降的,甚至在漢武帝晚期,漢軍還遭到了對匈奴戰爭的挫折。一直到公元前51年,漢宣帝才在未央宮,正式接受了匈奴呼韓邪單于的朝拜,這也意味著匈奴向漢朝的正式投降,十五年後,漢軍將軍陳湯,在阿富汗單于城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的人頭,這也就意味著,漢軍對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 4 # 腦洞大開的歷史

    看了一下其他人的答案,比較渣渣。

    提到漢匈大戰,好多人知道的資訊到漠北大戰就結束了,便以為漢武帝取得了最後勝利,其實不然。漠北大戰,匈奴並未滅亡,而是遠遁,休養生息。20年後,漢匈大戰重新開始,漢武帝三連敗(公元前99年~公元前90年),分別是公元前99年的天山—浚稽山之戰(李陵正是在此戰被俘)、公元前97年的餘吾水之戰、公元前90年的燕然山之戰。後期的漢匈大戰,衛青與霍去病已死,是李廣利指揮的,一塌糊塗,隨後李廣利也兵敗投降被殺。

    這裡指點說一下燕然山之戰,此乃漢武帝在世時與匈奴的最後一次大戰,同時也是他用兵匈奴以來最大一次敗仗。漢軍出動14萬,至少損失一半,連統帥都被抓了。漢武帝既震驚又後悔,加上國內民力用盡,隱隱再現“秦二世”時代的亂象,於是決定不再興征伐之事。2年後(公元前87年),漢武帝就死了,對付匈奴的事業只能交託後代。

  • 5 # 指動濟南

    如果說漢武帝之前,匈奴一直是傲慢甚至狂妄的,處於戰略上的攻勢,經漢武帝的連番用兵,尤其是衛青、霍去病的沉重打擊,匈奴已充分意識到大漢民族不可欺辱,在“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強音下,匈奴最終被消滅。可以說,漢武帝為後世子孫解決匈奴之危打下了堅實基礎。

    縱觀對匈奴用兵,大體可分兩段,前段以衛青、霍去病為主導,後段以李廣利、李陵為主導。

    1、馬邑設伏失敗

    漢武帝對匈奴的第一次用兵是馬邑之戰。當時,漢人聶翁壹假裝把馬邑城出賣給匈奴,軍臣單于率兵10萬進入漢界。漢軍在馬邑埋伏30多萬人,只等匈奴進入埋伏圈。

    匈奴離馬邑還有100多里時,發現曠野中無人放牧,抓住雁門尉史得知內情就退走。投降的漢軍尉史被匈奴封為“天王”。漢將王恢原來襲擊匈奴輜重,懼怕沒敢出擊。而馬邑伏兵之計首倡者就是王恢,漢武帝將其斬殺。此後,匈奴主動斷絕與漢朝和親。

    2、衛青收復河南之地

    馬邑設伏失敗後的第5年秋天,漢武帝派4將各率1萬騎兵攻打匈奴。衛青兵出上谷,直到龍城,殺匈奴700人。公孫賀兵出雲中,一無所獲。公孫敖兵出代郡,被匈奴打敗,損兵7000人。李廣兵出雁門,被匈奴打敗,匈奴活捉李廣,李廣半路逃回。戰後,公孫敖下獄、其他人均被貶為庶人。

    元朔二年,衛青率3萬騎兵出雁門,李息兵出代郡。二人從雲中向西大迂迴包抄,突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得胡首虜數千,羊百餘萬”,殲敵數千,收復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土地。修築朔方郡(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修繕蒙恬抗擊匈奴所築的長城要塞。此戰是漢武帝用兵匈奴的轉折點,漢軍有了主動出擊匈奴的前沿陣地,把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完全解除。

    3、漠南之戰大敗匈奴右賢王

    軍臣單于死後,伊稚斜自立單于,企圖奪回河南之地,多次攻打朔方城。元朔五年,衛青率6將和10萬鐵騎兵出朔方、高闕。匈奴右賢王以為漢軍不會長途襲來,喝醉了酒。

    衛青率軍奔襲六七百里,連夜包圍右賢王的王庭(今蒙古南戈壁省),右賢王逃脫,部眾1.5萬人被抓。此戰是漢軍第一次深入匈奴賴以藏身立命的沙漠縱深。

    4、定襄之戰趙信投敵

    元朔六年春,衛青再率6將和10萬鐵騎兵出定襄攻擊匈奴,殺敵1.9萬餘人,漢將陣亡2人,損兵3000餘人。右將軍蘇建隻身逃脫,前將軍翕侯趙信兵全軍覆沒,投降匈奴。

    趙信本是匈奴小王,後投降漢朝,被封翕侯。伊稚斜得到翕侯封他為“自次王”,把姐姐嫁給他。“信教單于益北絕幕,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毋近塞。單于從之。”趙信讓單于再往北退去,越過沙漠,不靠近邊塞。伊稚斜聽從趙信建議。此戰後,匈奴主力駐兵大漠以北,河西(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匈奴已無法構成威脅。

    5、河西之戰天賜霍去病

    元狩二年,天才將軍霍去病率1萬騎兵從隴西出發,越過焉耆山1000多里,消滅匈奴8000多人,奪到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第一次河西之戰後,同年夏天霍去病與公孫敖率兵從隴西、北地出發,行軍2000裡,攻擊祁連山,消滅匈奴3萬多人。此戰以大縱深、大迂迴戰術,翻越賀蘭山,繞過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進入祁連山觚得(今甘肅張掖),殲滅渾邪 王、休屠王部3萬餘人。

    兩次河西之戰中匈奴昆邪王、休屠王損兵折將,伊稚斜準備殺此二人。二人害怕,商議投降漢朝,霍去病率部迎接,昆邪王殺休屠王,率部投降。

    6、畢其功於一役的漠北之戰

    元狩四年春,漢武帝與軍臣商議“翕侯信為單于計,居幕北,以為漢兵不能至”。趙信給單于獻計,把主力遷居大漠以北,認為漢軍攻不到那裡。於是出動10萬騎兵,另有自帶衣糧、馬匹志願軍共14萬人,運糧車馬不計在內。衛青、霍去病各領一半兵馬,衛青兵出定襄,霍去病兵出代地。西漢畢其功於一役的漠北之戰打響。

    史載,伊稚斜率精兵迎戰衛青,打了一天,天黑後颳起大風,漢軍出動兩軍包圍伊稚斜。伊稚斜與數百騎兵突圍逃跑。漢軍連夜追擊,沒有抓到伊稚斜。此戰俘虜和消滅匈奴1.9萬人,一直追擊到趙信城。

    霍去病出兵後北跨2000多里,與左賢王交戰,斬殺俘虜匈奴7萬多人,封狼居胥,兵臨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返回。“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本次大決戰使匈奴邊患基本消除。但因為漢兵死亡也有數萬,戰馬死去10萬餘,無力再用兵匈奴。

    7、浮沮井、匈河水之役無功而返

    其後,匈奴多次主動提出和親,但漢武帝均沒有答應,雙方也常把互派的使者扣留,外交上較力持續不斷。霍去病、衛青相繼去世,西漢對匈奴的用兵就進入後段時間。

    元鼎六年,公孫賀率1.5萬騎兵出九原,縱兵2000裡至浮沮井、趙破奴出令居(今甘肅永登)數千裡至匈河水(今蒙古拜達裡格河),均未遇匈奴部隊。

    8、受降城北之戰趙破奴被俘

    太初元年,匈奴發生內訌,左大都尉欲殺單于降漢,漢武帝令公孫敖建受降城。太初二年,又派趙破奴為浚稽將軍,兵出2000餘里,率2萬騎兵接迎左大都尉。趙破奴按約到達浚稽山(今蒙古音河之南),左大都尉事變被發覺,單于殺之,出軍攻打趙破奴,趙破奴一邊退軍,一邊擊殺匈奴數千人。

    退軍到離受降城400餘里時,被匈奴8萬騎兵包圍。趙破奴夜裡獨自找水,被匈奴活捉,失去主將的漢軍全軍覆沒。匈奴進攻受降城,沒能攻下。

    9、天山、浚稽山、餘吾水三戰無大收穫,損失李陵

    此後,漢武帝分別派李廣利、李陵發動了天山、浚稽山、餘吾水三戰,但未取得大戰果。浚稽山之戰中,李陵被單于8萬大軍截擊。漢軍只有5000名步兵,箭射光了,士兵死傷大半,邊退邊戰,8天后在被堵在山谷裡,截斷歸路,最終李陵投降,全軍只有400多人返回。李陵被俘後,單于把女兒嫁給他,漢武帝則殺了李陵的母、妻、兒全家。

    10、燕然山之戰李廣利投降

    徵和三年,李廣利率軍7萬兵出五原,被匈奴主力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打敗,李廣利降匈奴。燕然山之戰後,漢武帝重新採取休養生息國策,至死沒有發兵匈奴。

    11、陳湯千古豪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隨著漢宣帝劉洵時的國力恢復,西漢對匈奴再啟戰端。透過本始二年、神爵二年的兩次用兵,匈奴大敗,避戰遠逃,匈奴的日逐王乾脆投降漢朝,漢朝設西域都護府控制了西域。甘露元年,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遷至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

    建昭三年,西域副校尉陳湯矯詔,借兵西域諸國、屯田漢軍4萬人滅北匈奴,“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的此言威震西域,匈奴徹底敗亡於茫茫沙漠,漢匈百年大戰以漢朝的勝利告終。

  • 6 # 步步小贏

    -------------------以下是文章全文--------------------------

    大漠匈奴

    匈奴是聚居在中國北方大漠草原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特點是隨著水草生長不斷遷徙,哪裡草多就去哪裡。匈奴的最高首領稱為單于,單于以下按等級高低分為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 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等。單于同時是最高軍事首領,以下至當戶,均領兵作戰。匈奴實行全民兵制,成年男子均為甲騎,平時遊牧狩獵,戰時從事攻伐。匈奴作戰形式主要是騎兵,一般歸類為輕騎兵,快速,輕便。匈奴的作戰戰術按照《漢書》的總結是: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其戰法飄忽不定,聚散無常,善於奇襲和突襲,按我們今天的認識來看,典型的游擊戰術。

    匈奴騎兵對中國北方邊境的威脅從戰國時代就開始了,秦統一六國後,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今黃河河套南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修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一說今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匈奴退往大漠以北,10餘年不敢南下。秦末漢初,中原戰亂。匈奴傑出的軍事家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東滅東胡(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西驅大月氏(遊牧於今河西走廊一帶),南並白羊王、樓煩王, 北服渾庾(又作窳)、屈射、丁令、鬲昆、薪葷等部族。匈奴軍事力量強大,有“控弦之士”(騎射部隊)30餘萬,不斷襲掠西漢北部邊郡。

    韜光養晦忍辱負重60年

    漢高帝六年,韓王信(名字叫做韓信,不是淮陰侯,也叫韓信,被封為韓王,史稱韓王信)以馬邑降匈奴,匈奴乘勢南下。七年,劉邦親率大軍反擊,被冒頓單于精騎圍困於白登山(參見白登之戰)。脫險後,接受劉敬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西漢以宗女名為公主,嫁匈奴單于為妻;贈送金、絮、繒、酒、米等物於匈奴;開放關市,准許兩族人民貿易;漢與匈奴結為兄弟,以長城為界。這要是在今天看來,肯定要被罵為喪權辱國了。但是在西漢初年,由於長期戰亂,中原地區經濟殘破,人口銳減,百姓貧困,國庫空虛,軍力衰弱。又有異姓諸王的心腹隱患,急需一個鞏固政權,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時間,因此不得不採取韜光養晦的政策,這也是無奈之舉。

    此後,歷經惠帝劉盈、高後呂雉、文帝劉啟、景帝劉桓至武帝劉徹初60餘年,西漢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和防禦戰略。匈奴南下的次數減少,使西漢獲得廠鞏固政權和進行戰略反擊準備的時間。西漢實行重農抑商,鼓勵生育,崇尚節儉等一系列與民“休養生息”的措施,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人口也得到較大增長。漢高帝時平定了異姓諸王,文、景帝時,又採取許多措施削弱了形成割據勢力的同姓諸王,特別是景帝時期,周亞夫平定了吳、楚等七國的叛亂,加強和鞏固了中央政權。

    為加強邊防建設,實行了“徙民實邊”、“輸粟實邊”等政策。在邊境建城邑,以免罪、拜爵、免除徵役、修房舍、配農具、供衣食等措施,鼓勵民眾向邊境城邑遷徙。還以賜爵、赦罪等辦法,鼓勵民眾向邊境輸送糧食。對邊郡居民進行軍事訓練。邊郡設立馬苑,大量養馬,並獎勵私人養馬。到武帝時,民間街巷、田Mustang匹成 群,政府養馬達45萬匹,奠定了建設大騎兵集團的基礎。武帝還創置北軍八校尉,其中的屯騎、越騎、長水、胡騎四校尉都是為建設騎兵而置。又選六郡“良家 子”(地主、官宦子弟)為郎(漢官名,主管皇帝的宿衛侍從),以培養軍事人才。還大量僱用長於騎射的匈奴人訓練騎兵。經過長期的努力,終於建設了一支能夠和匈奴抗衡的騎兵部隊。

    漢匈大戰拉開帷幕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決然放棄和親和防禦戰略,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六月,西漢以精兵30萬,設伏子馬邑附近山谷和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西部,欲誘匈奴單于南下而擊之。伏兵被單于發現,未遂,但揭開了西漢對匈奴戰略反擊的序幕。

    在開戰之初,漢軍顯然不善於應付匈奴人這種游擊戰術。但很快漢武帝就啟用了衛青,扭轉了對匈作戰的不利局面,加之霍去病橫空出世,漢軍對匈奴形成破竹之勢。

    名將出世,橫掃匈奴,漠南無王庭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匈奴襲掠西漢東部諸郡。西漢採取胡騎東進,漢騎西擊之作戰方針,以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部出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 托克托東北),沿黃河西進,對河南地區匈奴樓煩王、白羊王部實施遠端迂回奔襲,一舉收復河南,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使匈奴失去水草肥美、對其生存和發 展十分重要的河套地區。西漢在河南設郡縣,移民屯墾,修繕蒙恬所築之秦長城,將河南建成出擊匈奴的重要基地。

    河南之戰後,匈奴南下襲掠更加頻繁,右賢手更是不斷襲掠朔方(郡治朔打,今內蒙古杭錦旗北),企圖奪回河南。為鞏固河南地區和打擊大漠以南匈奴,漢武帝於五年以 騎兵10萬發起漠南之戰。主要方向由衛青率3萬騎出高闕(今內蒙佔狼山中部計蘭山口)六、七百里,乘夜包圍襲擊了有賢王王庭(約在今蒙古南戈壁省內)。右賢王兵敗,率少數人逃走。漢軍俘右賢王男女1.5萬餘,削弱了匈奴在大漠以南的力量,阻隔了匈奴中、西部的聯絡。

    元朔六年,為進一步打擊匈奴在漠南主力,武帝以大將軍衛青率將軍公孫敖等六將軍共10萬騎兩次出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擊匈奴,打擊了 單于主力,前後斬獲1.9萬人,漢亦亡兩將軍,損失3000人。此後,匈奴單于將主力轉移至大漠以北,河西(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地區)匈奴勢單力孤。

    武帝抓住時機,於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發起河西之戰。是年春,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精騎萬人自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出發,經五個王國, 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西北大黃山)千餘里,斬俘8900餘(參見第一次河西之戰)。同年夏,霍去病率數力騎出北地(郡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馬嶺鎮),再擊河西匈奴。漢軍渡黃河向北,採取大縱深迂迴行動。越賀蘭山,向西北繞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向西南進入祁連山觚得(今甘肅張掖)一帶,殲滅渾邪 王、休屠王部3萬餘人。此戰,打通了西域的道路,解除了匈奴對西部邊郡的威脅。西漢在河西設定郡縣,移民實邊,修築城塞,切斷了匈 奴與西羌的聯絡,進一步孤立廠匈奴單于。

    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武帝於四年春令衛青和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發起漠北之戰,並以“私負從馬”(運輸私人行李的馬匹)4萬匹(一說“萬匹)隨軍行動,步 兵數十萬轉運輜重。衛青率部出定襄。北進千餘至漠北,擊敗單于軍(參見衛青擊匈奴單于之戰),追擊至闐顏山(今蒙佔杭愛山南面一支)。霍去病率部出代郡 2000裡,至漠北遇左賢王,大破之(參見霍去病擊左賢王之戰),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一說今內蒙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大勝而 歸。漠北之戰,共殲滅匈奴9萬餘。漢軍亦損兵數萬,損失馬10餘萬匹。此戰,西漢準備充分,兵力優勢,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優長,較圓滿地解決了大 騎兵集團的後勤補給,保證了決戰的勝利。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西漢也一時無力渡漠反擊,雙方暫時休戰。

    絕代雙驕,帝國雙璧

    衛青作為一代名將,和其外甥霍去病堪稱帝國雙璧!我們簡要回顧一下衛青與霍去病的主要戰績:

    元光六年(前129年)首戰龍城,大捷,被封關內侯。

    元朔二年(前127年)收復河朔,在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帶設定了朔方郡和五原郡。

    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襲高闕,包圍右賢王,俘虜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官拜大將軍,漢軍所有將領歸其統轄。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大戰。而出定襄,斬獲萬餘人。霍去病首次參戰,率800騎賓士數百里奇襲匈奴,打擊匈奴的軟肋,斬敵2028人,殺匈奴單于祖父,俘虜單于的國相及叔叔,被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兩戰河西,收復河西走廊。匈奴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同年秋,霍去病河西受降,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正式併入大漢版圖。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大戰。衛青以武鋼車結陣,以弱勝強擊敗單于主力。霍去病部奔襲兩千多里,殲敵七萬多人,封狼居胥,飲馬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經此一役,匈奴遠盾,漠南無王庭。

    衛青與霍去病:絕代雙驕,帝國雙璧

    一代將星隕落,漢軍輝煌過後是平淡

    由於漢武帝在漠北大戰中使出雙劍合璧,衛青霍去病一舉肅清大漠,匈奴遠盾漠北苦寒之地,西漢也一時無力渡漠追擊,雙方暫時休戰。此時漢兇大戰勝負已分,西漢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聯絡西域國家共擊匈奴。雖未成功,但加強了和西域各國經濟文化往來,相互友好,進一步孤立了匈奴。

    但到了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匈奴死灰復燃,又南下襲擾,並遮斷西域通路。六年,為打擊匈奴,並與匈奴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武帝對匈奴繼續用兵。只可惜此時霍去病已病逝,漢武帝又擔心衛青軍功過高,雪藏衛青,啟用公孫賀、趙破奴等帥軍出戰西域匈奴,結果漢軍連匈奴軍影子都沒見到。此後漢兇屢戰,互有勝負。元封五年(前106年), 衛青病逝,享年45~48歲左右。

    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李廣利率軍7萬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軍2萬出西河(郡治平定,在今內蒙古東勝境);重河侯馬通率4萬騎出酒泉。匈奴單 於聞漢大軍至,將輜重北徙至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自率主力南渡姑且水(今蒙古巴彥洪格爾省南部圖音河)以待漢軍。李廣利出塞後,擊敗匈奴左大都尉衛律,乘勝追擊至郅居水,匈奴退走。李廣利以2萬騎渡郅居水,擊敗左賢王,殺左大將。漢軍撤退時,單于知李廣利疲憊,以5萬騎遮擊漢軍於燕然山(今蒙古杭愛 山),漢軍大敗,李廣利降匈奴。馬通、商丘成兩路,亦未有斬獲。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燕然山之敗後,漢武帝在經濟困難,人民疲憊的情況下,停止了對匈奴用兵,並下詔罪己,採取一些“思富養民”的措施,發展生產,恢復國力。漢宣帝劉洵時,西漢國力逐漸恢復,又開始對犯邊之匈奴進行反擊。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以祁連將軍田廣明等五將軍和校尉常惠監烏孫兵,六路擊匈奴。五將軍少有斬獲,唯常惠監烏孫兵擊破右谷蠡王庭,殲匈奴4萬餘。匈奴避戰遠遁,人畜死亡不計其數。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內部爭鬥更甚;西漢設西域都護府,完全控制了西域。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呼韓邪單于率南匈奴附漢,郅支單于率北匈奴西遷至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東部築城而居。

    建昭三年(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矯詔發西城諸國兵及屯田吏士4萬人分兩路攻殺郅支單于,滅北匈奴,從而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陳湯滅北匈奴後,給漢元帝上書,算是先斬後奏了,其上書全文如下: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於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7 # 老宋坎山

    匈奴是公元前三世紀興起的北方遊牧民族。最初在蒙古高原鄂爾多斯草原建立了國家。是夏朝滅亡後,夏王朝的一支遺民北漂西遷,融合了月氏,Murano,呼揭及其周邊26國之人,逐步形成的遊牧部族。匈奴的全勝時期是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商周時期的戎,狄,鬼方,等民族都是匈奴人。《羋月傳》中的義渠國就是典型的匈奴人。

    匈奴是華夏民族北方的遊牧民族的統稱,主要活動在華夏民族北方的西伯利亞寒溫帶,蒙古大草原及阿爾泰山以東的戈壁草原,東到庫頁島,貝加爾湖畔。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征戰匈奴把匈奴趕到了河套地區以北,後來秦國內亂,匈奴逐步強大。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四路大軍第一次漠南大戰時,只有衛青一路小有勝利,斬殺七百多人。但損失了一萬七千人。可見當時的匈奴十分強大!

    隨後衛青霍去病河西大戰,漠北大戰後匈奴主力損失大半,匈奴人一度北遷到漠北。漢軍也損失慘重,開始了暫時的和平。後來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征戰匈奴大敗,可見匈奴仍然強大。一直到了光武帝劉秀時期,對匈奴作戰大勝,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遷入中原地區。北匈奴西遷河西走廊。匈奴經過三百多年強盛走向衰落。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元帝求親,昭君出塞,匈奴和大漢和好。此時,匈奴受到多方面壓力:西面和北面有逐步強大的烏桓,東面有鮮卑族,蒙古族,南面有大漢。匈奴四面受敵,無奈向漢元帝納貢求親!

    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1年)漢軍主力在金微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徹底把匈奴趕出了東北亞,匈奴殘兵敗將在單于帶領下遠走中亞。匈奴徹底消失了!還留在中原,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的原來遊牧民族(原匈奴人)逐步被漢族,突厥族,鮮卑族,蒙古族等民族融合同化了。匈奴消失,華夏民族北方的遊牧民族改名叫了突厥,蒙古,鮮卑,契丹。

    總的來說,並不是漢武帝把匈奴打趴下消失的。從匈奴的崛起到消失大約延續了三四百年,後被周邊逐步崛起強大的其他遊牧民族和大漢朝合力消滅了!

  • 8 # 喵星悍將

    不是漢武帝打跑的,是叫你這種煞筆極其低下的智商嚇跑的。給你普及點生活常識,別再出來丟人現眼,一小偷犯案見你就跑,不是你牛逼是他怕你身後的警察。第二你活得好好的,不是惦記你的匪徒少,那是怕作案後付出的代價,第三你能不受戰火蹂躪,那麼不是世界和平,那是你所在的國度安全,第四國土是最寶貴的資源,沒有一個民族會輕易讓出。第五,所謂華人並不是指你的膚色,而是指你的認同感,如果你不認同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請你有多遠滾多遠。

  • 9 # 沉140769451

    導致匈奴滅亡的是匈奴的五單于爭位,爭位失敗的伊稚斜單于(娶王昭君那位)率部投靠漢朝以避免對手的打擊,使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之後漢朝一直聯合南匈奴和趁匈奴分裂而掘起的鮮卑人打擊北匈奴,但直正長期與北匈奴作戰的是南匈奴和鮮卑人,武帝后的漢朝總是適時出擊,而非與北匈奴持續作戰,實際上是利用南、北匈奴爭鬥,鮮卑人搶地盤,消耗匈奴人的實力,最後出手擊潰了北匈奴。南匈奴並沒有被消滅,而是在漢朝滅亡後,進入中原地區,經過數百年的時間逐漸和中原地區各民族融合,最後成為漢族的一部分。北匈奴潰散後部分向西方遷移,部分則和不願意跟隨北魏政權的鮮卑人(有稱柔然人)融合發展出後來的蒙古人。漢族與蒙古族的聯絡就在於,雙方血脈中都包含了鮮卑人和匈奴人的血脈。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遊牧民族,在長時間的對中原民族的人口掠奪中,無意識的將自己與中原民族的血脈也融合到了一起,使當代中國各民族的血脈相通。

  • 10 # 漩渦鳴人yy

    西漢的匈奴沒有滅亡,他只是被漢武帝給打怕了。我看了一下問題的簡介說匈奴大部分都是被自然災害給弄的衰弱了。這一點我並不苟同,回頭我又看了一下其他的回答有一篇回答讓我感到十分氣憤,他說衛青和霍去病的軍事才能是別人吹出來的,我的天哪,當年的冠軍侯大將軍在漠北上馳騁疆場,鮮有敗績的將軍竟然被後人稱為是吹出來的將軍。稱是滑天下之大稽。

    西漢的匈奴,在這裡我們特指漢武帝時期的那一批匈奴究竟是如何衰敗的。這東西的考量,可能要從很多的方面去考司考。

    你就是漢朝的國力,我們很多時候都會說文景之治,給了漢武帝很大的一部分的能力和財力去支援如此龐大的軍事活動。事實也的確如此在早些年的時候是漢朝初期的時候曾經與匈奴有過一次戰爭,當然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漢高祖劉邦被人圍困在城池裡面根本就不敢出來,最後憑藉著美人計等一系列下作的手段,才從裡面倉皇逃出來。有人說劉邦不會打仗,被匈奴打的這麼慘,但實際上大家想想經歷過楚漢戰爭之後,中華大地上早已經不起任何折騰。漢高祖劉邦所帶領的軍隊雖然說是百戰之士,但是真正的後勤補給和當時的軍隊事情來說是比不上匈奴的軍隊,匈奴當時的單于冒頓單于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少數民族首領。在他的帶領下,匈奴從一支古老的部落演變成了草原上的龐然大物,這一隻草原部落吸收著中西方不同的軍事技術。加上他們龐大的騎兵部隊。和先進的騎兵戰法,也就是照顧靈王的服服騎射,只不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雖然一部分人能夠做到馬上射箭,但是不如匈奴的部隊來的多。而匈奴單于都部隊是能夠做到馬上射箭。在匈奴幾代人的努力之下,匈奴漸漸地在草原上樹立起了自己的權威,也就是他的王城,與此同時西漢在文帝和景帝兩個君王的勵精圖治下,國力逐漸開始強盛起來。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形容說當時倉庫裡串錢用的繩子都已經開始腐爛了。倉庫裡的錢已經堆不下了,再加上週亞夫對於漢朝其他諸侯王的討伐,使得整個漢朝可以高枕無憂。安心的對付北邊的匈奴。

    當然,擺在漢武帝面前的問題還有很多粥還是得一鍋一鍋的端。漢武帝首先想到的並不是武裝部隊直接攻打匈奴,而是希望透過對於匈奴後方的騷擾,也就是派出使臣對於匈奴後方的那些不少數民族進行拉龍。賄賂使其能夠結成對匈奴的對抗聯盟。從而達到騷擾。匈奴在前線的精力的投入。這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張謇出使西域。但是漢武帝忙活了一好大一陣子才發現這些諸侯王,對於攻打匈奴這件事一點都不上心,設定出現了懼怕的意思,很顯然是被匈奴幾代人的打壓,打出了心理陰影。因此漢武帝這時候明白。做這件事情得蘿蔔大棒兩手抓。先使出重拳打出樣子,然後才能迫使這些諸侯王結成對於匈奴的反抗聯盟。

    因此,漢武帝命令手下對於匈奴的軍事部隊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最著名的就是那些武器裝備的改裝,比如說斬馬劍,還有對於匈奴彎刀的分析,對於漢朝本土戰馬的培訓……當然,匈奴人可不會管這些有的沒的。對於匈奴而言,每年的秋天就是他們打秋膘的日子。這個時候的漢武帝還是一直在忍著不與匈奴形成正面上的對抗。

    雖然當時的匈奴並不是最強盛時候的匈奴。但是他的軍事實力仍然還是不弱,尤其是他的騎兵部隊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要想戰勝它,可以借用現代的坦克理論對付強大的坦克,他的真正的剋星,還是敵人的坦克。還在草原之上對付強大的騎兵部隊就需要更強大的騎兵對其進行反制。但是說實話,當時中原方面還在使用戰車部隊這一點上可以看得出中原對於騎兵部隊仍然是並不重視的。並不是說中原並不想發展傑騎兵部隊,而是發展騎兵需要消耗大量的國力人力和物理。漢武帝在最後的莫北之戰時候所使用的那14萬匹戰馬吃的是人吃的粟米。大家可以想象,養一批戰馬需要多大的資金投入。但是漢武帝鐵了心要打匈奴那麼就是以傾國之力去維持攻打匈奴的不對。

    當漢武帝重新組建完騎兵部隊以後。新的問題就來了如此龐大的騎兵部隊需要什麼樣的指揮才能,指揮的到呢。草原上的那些少數民族從小就與戰馬結緣,對於他們兒來說,大批的騎兵部隊的指揮行進就不需要太多的指揮,每個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到張弓搭箭,然後上去砍殺。就能夠對其他的人形成實力上的壓制。對於中年人而言,他們本身就並不擅長於起碼。如何才能夠對於騎兵部隊的使用,他們也是一頭霧水。李廣浩成飛將軍,但是他的指揮,卻一直讓人所詬病,為什麼字都不對,從來都沒有什麼章法,如果讓其他的人去指揮他的部隊就會發現根本就指揮不了,他都不對不走佇列,而且指揮起來也不聽指揮官的命令。李廣多次對匈奴展開戰爭,被人號稱飛將軍,但實際上騎兵部隊上的交戰,也僅僅是一幾百人或者更少的時候是幾十人之間的對戰。如此龐大騎兵部隊就需要更高明的將領來指揮才能夠發揮出它真正的威力,否則你就是羊入虎口,給人送經驗,送人頭去了。

    這個時候我們的主角,也就是衛青,霍去病就登場了。有人說衛青和霍去病不會打仗,你看啊衛軍霍去病在那個草原上跟匈奴人打一比一,這已經算得上是最小的戰損比啊。麻煩那位仁兄仔細去看一下地圖。當時的中國地圖來說衛青與霍去病想要進攻匈奴需要長途跋涉,有的時候行進,甚至超過了數千公里。在古代,尤其是戰國時代的時候,《孫子兵法》說,當時士兵的觀察哨,可能是50裡左右,但是在草原上觀察哨,可能是幾百裡。如此龐大的行軍過程必然造成的部隊的非戰鬥減員。在加上當時衛青,霍去病所面對的不對,是擺在草原上經歷過血腥廝殺的匈奴騎兵。衛青,霍去病所率領的是什麼人呢?舉個例子當時的漢武帝想要拿汗血寶馬當時就拍他的一個將領叫李廣利去攻打大宛國。結果他的不對,是有什麼人組成的是在邊關遊手好閒的幾千人組成的,當時的國家來說,他計程車兵並不是職業的,而是如果說要打仗了就在當地。進行招募,招募以後,然後再訓練一下就成為了士兵。衛青和霍去病心裡都清楚自己手裡的事,並實際上也就是一群娃娃兵。很多人都沒見過血,草原上又是一群喋血的孤狼,他們戰鬥意識更好戰鬥意志更為頑強。戰鬥的方法也比你更加先進,你能怎麼辦。漢朝初期對於匈奴的歷次用兵都以失敗告終,你難道看不出來。對於匈奴的戰爭歷來是殘酷的。從長安一路殺到了貝爾加湖。衛青與霍去病的戰績和軍事能力。不是一句,封狼居胥,就可以說得出來的。

    在匈奴與漢朝的前幾次戰爭受挫以後,匈奴內部的問題也就逐漸暴露出來。首先就是權力內部的鬥爭。匈奴單于之間的位置爭奪是十分激烈的失敗者。很可能面臨的是妻離子散,對於草原上這種荒涼的地方來說,在那生存的人們,很容易就會養成狐疑的性格,對於他們而言隱患,是絕對不可能存在的。漢武帝也就抓住了這個機遇。對匈奴實行的分化打擊的策略,效果顯著,與此同時,透過對於戰果的宣傳,使得西域小國對於漢朝的軍事實力也產生自信。這樣參與漢朝,對匈奴實現反抗聯盟的機率也就多得多了。

    最後一站,漠北之戰,漢家兒郎,將匈奴的權威,王成給摧毀殆盡。在草原上,匈奴如果還想在團結起來反抗漢朝就必須在經歷幾代人的努力,至少得把王城這個草原上最重要的權威給樹立起來。才能夠安心地對漢朝實行復仇之戰,否則,匈奴只可能小打小鬧不可能,對於漢王朝的統治產生什麼實質性的影響。與此同時,經歷過這十幾年間,對於匈奴的歷次用兵匈奴可以作戰的青壯年,也幾乎損失了一半。沒有了青壯年匈奴就缺少了能征善戰部隊沒有了,能征善戰的部隊,匈奴就變成了草原上的肥羊。

  • 11 # 木子之甬

    匈奴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西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轉守為攻,主動出擊,獲得戰場主動權!背景是文景之治時漢朝休養生息國力恢復,漢武帝早期的勵精圖治,加上提拔了衛青、霍去病、蘇建、公孫傲等年青一代將領!在戰略大師衛青和戰術大師霍去病的帶領下打得匈奴遠遁漠北,從此走向衰落!

    到漢元帝時期分裂成南北兩支部落,呼韓邪單于已歸大漢,郅支單于未服其誅,於是陳湯,甘延壽舉兵討伐,一舉斬殺郅支單于!喊出了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 12 # 行雲流水1437995

    西漢初期的匈奴正值鼎盛時期,國力強大。劉邦被圍只能靠賄賂單于妻子而逃掉,否則歷史將會改寫,漢族這個稱謂也將不復存在。經過漢初到以後的文景之治,西漢國力已遠超匈奴。漢武帝時開始反攻,將匈奴趕出漠北,被迫西遷。衛青、霍去病的軍隊也有極大的運氣成分,一戰攻入單于營帳,匈奴軍隊群龍無首,被切割殲滅。漢初由弱轉強,匈奴正好相反,每當新單于登基,必有內亂殺戮。到漢武帝時甚至出現五個單于,內部分裂,勾心鬥角。所以匈奴是被自己打敗的,漢軍的遠征只是加速了它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連衣裙怎樣穿體現出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