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到很多人把小狗小貓當成親兒子,卻對周圍的人很冷漠,我覺得對人都沒有基本的關懷,反而把愛用在動物身上,難道不諷刺嗎?
6
回覆列表
  • 1 # 人亦云

    雖然我本人是比較討厭小動物的,但是對於這種行為我還是表示理解的。首先,寵物不同與人,沒那麼複雜,不需要費心思去判斷好人壞人之類的;其次,你付出對寵物的愛,它回報的是一生的陪伴,這是人所不能代替的;最後,只要不影響他人的生活,這都是別人的自由,他人也不能去評判什麼。

  • 2 # 妮妮貓兒童樂園

    你拿一分的熱情對待動物比如狗,狗會拿十分的熱情回報你。你拿十分的熱情去對人,人家嫌你賤。你拿五分的熱情去對人,人家嫌你虛。你拿一分的熱情去對人,人家會想,你拿我當什麼了。太特麼累了!

  • 3 # 學拍照的男朋友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

    敬人者,人恆敬之。

    ”意思很簡單,你對別人好,別人就對你好。

    而如果別人對你不好,是怎麼回事呢?“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 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孟子說了,這時候要反省自身,是不是自己不仁?無禮?不忠?那如果自己仁且有禮且忠呢?“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那這就不是你的錯了,而是對方乃妄人也,與禽獸無異。

    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如今看來,也是正確的。但孟子不會因為自己遇到了很多的妄人,結果就開始對所有人都不仁無禮,因為那樣自己也就成為了妄人,

    換句話說,自己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已經有許多答主解釋了,因為曾經待人很好,結果被傷得很嚴重,因此便開始待人不好了。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我們不是孟子那樣的聖人,有這樣的反應情有可原。

    但實際上,因為周圍一些人的做法就讓自己變得冷漠,很不理智,也不明智。這其實是一種十分消極的做法,它減少了我們的社交,讓我們變得冷漠,根本上是在逃避這個社會,畢竟在社會里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不是人與動物。

    和動物的交流確實可以讓一個人很開心,但也很空虛,空虛的點在於,當你想找一個人說說話的時候,你發現你找不到,除非你有魔法老師主人公的能力,不然你只能一個人唱獨角戲。

    還有一個更諷刺的事實,每一個說自己有某某寵物就足夠的人,內心都在渴望著一個知己的降臨,但因為找不到,所以退而求其次。不過,你不出去找,哪裡會有呢?

  • 4 # 紅塵醉無憂

    沒聽現在人們常說,狗可能永遠都是狗,但人有時候不如狗。

    也就是說,狗永遠都會忠實地對待主人,你對它好,它就會對你好,非常簡單。而人呢,變數太多,你對他好,他卻不一定好。

    為了不讓自己的付出落空,所以更多人選擇寧可相信狗,也不再相信人。

    這的確是一種信任危機的諷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信任危機呢?難道真的如尼采所講的:他人即是我的地獄嗎?

    人與人的相處,一定要有一方先邁出第一步,如果都等著獲取,沒有一方去主動奉獻。那麼就會永遠都是互不信任。所以要想改變,就必須從自己做起。自己必須是那個選邁出第一步的人。

  • 5 # 櫻桃燦的小榴蓮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人們動不動就為動物的權益問題互相吵起來,對於一些非自己寵物的動物受傷、死亡的訊息也會表達出強烈的悲痛和憤慨情緒,這些情境給人們一種感覺,我們是不是真的關心動物勝過關心人?

    美國喬治亞攝政大學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試驗,發現人們關心動物勝過關心同胞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存在。他們假設了一個場景,一條路上有一個人和一隻狗,這時一輛失控的公交車衝過來了,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一共有573個人接受了調查,科學家們發現,救人還是救狗取決於三個因素。第一,路上的人是誰。如果是普通的外地遊客,人們更願意救狗;不過如果是自己的親人或朋友,那大家還是更傾向於救人。第二個影響因素是狗,有40%的人說假如那條路上的狗是自己家的寵物的話,他們更願意救狗,寧願犧牲人;不過假如這隻狗不是自己家寵物,只是隨便的一隻狗的話,只有14%的人還願意堅持救狗。第三個因素取決於被調查者的性別,女性比男性更關心動物,調查中願意救狗的女性是男性的兩倍。

    2013年,美國東北大學(是真的在美國哦,不是瀋陽那嘎達的)兩位社會學家也做了一個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年齡比物種更能影響人們的同情心。

    這兩位社會學家分別是研究人與動物關係的阿諾德·阿魯克,以及對重大謀殺案件和連環殺手頗有研究的傑克·萊文。他們撰寫了一則假新聞,大意是,據目擊者陳述,xxx被棒球棒打傷,警察趕到的時候xxx一隻腿被打斷,身上多處傷口,處在昏迷狀態,目前兇手沒有找到。這則“新聞”有四個版本,受害者xxx分別是一隻一歲多的小狗,一隻成年的大狗,一個人類嬰兒,還有一個成年人。

    他們把“新聞”拿給學校裡的學生看,並且測試了他們在閱讀“新聞”後對受害者的同情程度。結果發現,最能激發人同情心的是那則受害者為人類嬰兒的“新聞”,其次是一歲多的小狗,排第三的是成年大狗,最末尾的是成年人。阿魯克和萊文在2013年的美國社會學協會的大會上公佈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人們並沒有更關心動物或更關心人類,人們更關心的是無助、弱小、沒有反抗能力的群體。

    在通常認知裡,成年人可以自己照顧自己,有一定的反抗能力和自救能力,受到傷害時逃脫或恢復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嬰兒或小狗不會說話,沒有反抗意識,因此在遭到不測時就更能激發人們的同情心。

  • 6 # 臭臭與我

    你得看什麼人啊!對你好的你不屑一顧證明你是傻子!對你壞的你費心討好!證明你是賤的!動物沒有人那麼多的心眼,你對它好,他也對你好!我為什麼不好好對待真心對我的它,而要一再討好沒有心的人?我又不傻!

  • 7 # Longsuixinyuan

    這有什麼諷刺的?周圍的人,也從來不像寵物那樣,對他這麼討好,這麼殷勤呀?從來也不會老遠看見他就飛奔過來呀?情感都是相互的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娶一個會武術的媳婦,生活是個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