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太極王敏夫

    練太極拳要求是尾閭松豎,而不是尾閭前兜。尾閭松豎就好比尾巴支撐在地上與兩條小腿形成三角形的面,來增加穩定性,就好比三條腿的凳子一樣。

    不知道啥時候,有人把尾閭松豎改成了尾閭前兜,這樣做的就好比夾尾巴狗一樣,只有狗在害怕的時候才把尾巴往前夾起來,腰弓起來渾身發抖。

    正常有尾巴的動物在運動中沒有把尾巴往前夾起來的,大家可以看看動物世界的影片即可知曉。

    許多人靠著想像來教人,把脊椎骨拉直,胡說啥這才是把脊柱練出來,稍微懂的人體解剖知識的人都知道,人的四個生理彎曲是用來像彈簧一樣減震的,如果把脊柱拉直了,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五腰椎會遭受損害,在脊椎的病變就有曲度變直的一項說法。

    傳統太極拳的臀微泛,就是要保持這個曲度而使胯根沉下來,同時也做到了尾閭松豎,這樣做有利於腰勁往下塌住,從而使勁力順利的松沉到腳下。

  • 2 # 帥八叔

    主要健身目的,稍微前兜就可以,如果對練功要求強,前兜更好,

    但是尾閭只是身體的一部分,具體到要不要前兜還是兜多少需要實際根據自己狀態來,兜得主同時要全身能合得住,腿部力量要夠,上身也要能夠松,否則前兜太多可能造成橫氣填胸。

    前輩們說什麼要參考,但是更主要是自己要能邊實踐中思考適合不適合自己,或者自己當時狀態有沒有達到要求,否則一味只看前輩大師說的結果就做,跨了階段直接找結果可能就是錯的了,而且這種東西一旦錯就是一定會傷身體。

    拳還是要一步步練上部去,不同階段不同要求,個人建議,切記盲目崇拜前輩大師們對於拳術結果狀態的闡述,除非是有老師具體講明瞭具體步驟方法。咋們的文化裡崇拜祖先,很多人就喜歡講什麼都要借前輩大師們是怎麼說的,然後照抄,前輩的經驗總結要學習,但也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辨別是結果的描述,還是過程的方法,方法可以嘗試,結果就暫時放心裡參考,當目標,找方法去實現目標。

  • 3 # 問道凡夫

    尾閭就是人類進化到今的結果!這還能象動物的尾巴一樣能放能收保持身體平衡!那還是個常人麼?其實太極樁功中的含胸撥背已有說明開胯松腰提襠,當然就是要求尾閭自然松活中正(懸半圓),這和少林功法中的陰陽轉換功是一樣的有利於小周天行氣通任督二脈(功夫是無所謂門派的,練到腰馬合一境界是一樣的)為什麼很多大師都喜歡分門派特色招數?喜歡玄虛複雜化,甚至咬文嚼字莫測高深的樣子一一這樣非常不利於太極拳的推廣和普及!對一些行功要訣解釋得玄之又玄,往往使人不理解,如梢頭領勁,虛領頂勁,捨己從人,四兩拔千斤等等這都是到了一定境界(實戰)才能領悟的技巧!當下學太極的大多數一一甚至可說根本就不要求什麼實戰!只要求養生怡情,減壓舒心就行。說白了就為了健康!這也符合太極拳普及和推廣的初衷!否則不被誤解為騙子才怪!

  • 4 # 上善若水125944379

    謝邀,這個問題提的很奇怪,如果是初學者應該先弄明白什麼是太極?太極拳理是什麼?從哪兒來的,這些亊清楚了,自然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練太極拳是為了身體健康,換句話說要讓方法順應人體生命活動規律,讓其為身體健康服務,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請問哪個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或者在某種形式的體育鍛練中先刻意調整尾閭,或時刻老想著這部位?人體有206塊骨頭,只調整尾骨是不是不太公平?如果與對手過招,面對對手不斷變化的迅猛攻擊,有時間去想尾骨嗎?想想真的是讓人憂慮,太極拳本來是拳道至簡,養生至簡,發展到如今反而是至繁了,如此“創新”下去,豈不悲哉?“立如平準,活似車輪”。王宗嶽老先生的“太極拳論”是標準答案。

  • 5 # 紫雲觀濤

    很多人練拳糾結尾閭前兜還是後泛,甚至直接下了定義。有不少練楊氏太極拳的前兜就是對的,斂臀對,泛臀錯。練陳氏小架又說泛臀對。

    眾說紛紜,對於初學者,很是不好。

    其實尾閭這個問題,更直觀是牽扯命門後撐還是內凹。實質在腰,目的是為了連結上下盤。

    說白了要求身直。三豐祖版《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明確表示了勁路的要求。

    先看下圖:

    首先按馬步來說。只要站姿正確,不走膝蓋一般人就是上圖的站姿。按拳理,泛臀。泛上天了。

    下圖是錯誤的。久練傷膝。

    但是不要看身子前傾厲害但是附會脊柱生理曲線,

    如上,脊柱的生理曲線,因為一般人胯的筋緊,陰面也沒有力量。這麼站,在腰部就凹下去,在胸部挺胸。這是正常人蹲馬步的狀態。

    將就看吧,這樣比如想轉腰,想發人,勁一定斷在腰上。

    看一下什麼是練功後理想狀態。

    人靠牆蹲時的狀態,這樣的身體狀態符合傳導要求。但是下盤是沒有勁的。練習可以。

    沒找到很合適的,這張圖也可以說明一下。上面的胯根還是沒有很開。但是他的尾閭,命門,胸部要求算是合格。

    下面這張就很說明事了,很穩定,而且不累。因為構架正確,力量也就順下去了。

    楊澄浦拳照,看一下背部,是不是大體正直,沒有明顯凹凸。命門沒有明顯外撐,也無內凹,這就是填滿了。一般是打這個式子,腰絕對是凹的。要想撐一撐,背部就會弓,勁力不能正確傳導。

    洪均生拳架,是不是也一樣。

    馮志強拳照:

    薛顛拳照,這一個式子可以試一試。看一下腰背能不能直起來。

    泰森的搏擊影片。看看他的腰部背,動態中的典範,前傾腰不凸不凹,胸不挺不窪。最近傳導狀態。

    ——————————————————

    總的來說,尾閭前兜也好,外翻也罷,目的為了保證身體有一個立木頂千斤的傳遞狀態,和下肢聯絡起來。為啥現在那麼多說斂臀,命門後撐的呢。只不過是想這麼練感覺出功快。但是很多人胯根筋的問題,和腰部肌肉,筋的問題。根本感受不到。一前兜,命門一撐就挺胸,胸一含,整個後背看起來就彎了。自我感覺還良好……

    過去襠裡面的玩意沒有三年基礎講都不講,知道的太早沒有好處。

    祝題主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 6 # 不二太極

    過去的老拳師傳藝,內裡的呼吸不會輕易講,大椎和胯不會輕易講。

    這並不是保守啊,而是讓學生知道的太早了,沒有好處,徒增煩惱影響進境不說,嚴重的還會導致臟腑筋骨受傷。

    但是現在網際網路,大家爭奇鬥豔,為了吸“粉”,真是把所有規矩都給碾壓了,把什麼不能說、不該說的也都說出來了。

    人的尾閭好比動物的尾巴,在人運動起來的時候,起到維繫中正平衡的作用。

    只要是武術,都對尾閭有所要求,這並非太極拳的專利。

    不光是練武的人,靠力氣把式吃飯的人,比如農夫,比如鐵匠,比如搬運工,比如木工,再比如手工彈棉花、磨刀的匠人,他們的尾閭形態,與醉心舞文弄墨的書生,都會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你說,鐵匠們會去專門“修煉”尾閭嗎?那一定是不會的。

    這就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尾閭的狀態,不是主動“調整”過來的,而是日積月累,自行適應出來的。

    這個“適應”的過程,是尾閭在與身體各個部門之間的“互動”中逐漸達成的。

    反過來說武術中的尾閭。大家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很多時候秉承的是經驗主義。

    武術中尾閭的正確狀態,是無數武者透過觀察總結出來的,認為這個狀態是最適合“走勁發力”,最適合“閃展騰挪”。

    而這個正確的狀態,各家拳術中,其實是大體一致的,那就是“尾閭中正”。

    對直立行走的人類來說,尾閭中正,是最適合武者的一種狀態。

    那麼,為什麼一會兒說“斂”,一會兒說“翻”呢?

    這裡面,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生活經歷、家庭環境、行為習慣的不同,會造成每個人的身體結構不盡相同,因此,拜師學藝的時候,有的人尾閭撅翹,有的人尾閭內含,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對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但過去的師父很少去講“為什麼”,徒弟們也不敢問,於是就這麼傳下來了。

    我們也會碰到同一個師父教出來的徒弟,對尾閭說法不一致的情況。碰到這種情況,大致就是這麼個原因。

    第二種情況,“斂”和“翻”,分別對應的是站靜樁和走拳架。情況不同,當然要求也不同。很多人沒有學明白,所以就給搞糊塗了。

    站樁的時候,有老師要求“斂臀”,這也沒啥錯,但如果是你在打拳的時候,斂臀就會下盤不穩。反而是“翻臀”效果更好。

    說了這麼多,現在劃一下重點:

    練太極拳的時候,不必糾結於這些內裡的東西。先要把拳架練好,拳架會自動調整你的呼吸,會自動調整你的跨根,也會自動調整你的尾閭……

    當你連拳架子都打不穩當,耍不流暢,玩兒不出舒服勁兒的時候,你知道的越多反而越壞,你的意識會徹底散掉,必然會顧此失彼,練拳辛苦而不得功夫,甚至反受其害。當你把拳架子盤的嫻熟於心,耍的流暢自如,玩兒的陶然忘機,那時,自然就會意動形隨,自然就會尾閭中正。

    所以說,先把太極拳,耍出樂呵來,才是當下最緊要的事。

  • 7 # 紫雲觀濤

    很多人練拳糾結尾閭前兜還是後泛,甚至直接下了定義。有不少練楊氏太極拳的前兜就是對的,斂臀對,泛臀錯。練陳氏小架又說泛臀對。

    眾說紛紜,對於初學者,很是不好。

    其實尾閭這個問題,更直觀是牽扯命門後撐還是內凹。實質在腰,目的是為了連結上下盤。

    說白了要求身直。三豐祖版《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明確表示了勁路的要求。

    先看下圖:

    首先按馬步來說。只要站姿正確,不走膝蓋一般人就是上圖的站姿。按拳理,泛臀。泛上天了。

    下圖是錯誤的。久練傷膝。

    但是不要看身子前傾厲害但是附會脊柱生理曲線,

    如上,脊柱的生理曲線,因為一般人胯的筋緊,陰面也沒有力量。這麼站,在腰部就凹下去,在胸部挺胸。這是正常人蹲馬步的狀態。

    將就看吧,這樣比如想轉腰,想發人,勁一定斷在腰上。

    看一下什麼是練功後理想狀態。

    人靠牆蹲時的狀態,這樣的身體狀態符合傳導要求。但是下盤是沒有勁的。練習可以。

    沒找到很合適的,這張圖也可以說明一下。上面的胯根還是沒有很開。但是他的尾閭,命門,胸部要求算是合格。

    下面這張就很說明事了,很穩定,而且不累。因為構架正確,力量也就順下去了。

    楊澄浦拳照,看一下背部,是不是大體正直,沒有明顯凹凸。命門沒有明顯外撐,也無內凹,這就是填滿了。一般是打這個式子,腰絕對是凹的。要想撐一撐,背部就會弓,勁力不能正確傳導。

    洪均生拳架,是不是也一樣。

    馮志強拳照:

    薛顛拳照,這一個式子可以試一試。看一下腰背能不能直起來。

    泰森的搏擊影片。看看他的腰部背,動態中的典範,前傾腰不凸不凹,胸不挺不窪。最近傳導狀態。

    ——————————————————

    總的來說,尾閭前兜也好,外翻也罷,目的為了保證身體有一個立木頂千斤的傳遞狀態,和下肢聯絡起來。為啥現在那麼多說斂臀,命門後撐的呢。只不過是想這麼練感覺出功快。但是很多人胯根筋的問題,和腰部肌肉,筋的問題。根本感受不到。一前兜,命門一撐就挺胸,胸一含,整個後背看起來就彎了。自我感覺還良好……

    過去襠裡面的玩意沒有三年基礎講都不講,知道的太早沒有好處。

    祝題主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 8 # 不二太極

    過去的老拳師傳藝,內裡的呼吸不會輕易講,大椎和胯不會輕易講。

    這並不是保守啊,而是讓學生知道的太早了,沒有好處,徒增煩惱影響進境不說,嚴重的還會導致臟腑筋骨受傷。

    但是現在網際網路,大家爭奇鬥豔,為了吸“粉”,真是把所有規矩都給碾壓了,把什麼不能說、不該說的也都說出來了。

    人的尾閭好比動物的尾巴,在人運動起來的時候,起到維繫中正平衡的作用。

    只要是武術,都對尾閭有所要求,這並非太極拳的專利。

    不光是練武的人,靠力氣把式吃飯的人,比如農夫,比如鐵匠,比如搬運工,比如木工,再比如手工彈棉花、磨刀的匠人,他們的尾閭形態,與醉心舞文弄墨的書生,都會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你說,鐵匠們會去專門“修煉”尾閭嗎?那一定是不會的。

    這就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尾閭的狀態,不是主動“調整”過來的,而是日積月累,自行適應出來的。

    這個“適應”的過程,是尾閭在與身體各個部門之間的“互動”中逐漸達成的。

    反過來說武術中的尾閭。大家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很多時候秉承的是經驗主義。

    武術中尾閭的正確狀態,是無數武者透過觀察總結出來的,認為這個狀態是最適合“走勁發力”,最適合“閃展騰挪”。

    而這個正確的狀態,各家拳術中,其實是大體一致的,那就是“尾閭中正”。

    對直立行走的人類來說,尾閭中正,是最適合武者的一種狀態。

    那麼,為什麼一會兒說“斂”,一會兒說“翻”呢?

    這裡面,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生活經歷、家庭環境、行為習慣的不同,會造成每個人的身體結構不盡相同,因此,拜師學藝的時候,有的人尾閭撅翹,有的人尾閭內含,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對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但過去的師父很少去講“為什麼”,徒弟們也不敢問,於是就這麼傳下來了。

    我們也會碰到同一個師父教出來的徒弟,對尾閭說法不一致的情況。碰到這種情況,大致就是這麼個原因。

    第二種情況,“斂”和“翻”,分別對應的是站靜樁和走拳架。情況不同,當然要求也不同。很多人沒有學明白,所以就給搞糊塗了。

    站樁的時候,有老師要求“斂臀”,這也沒啥錯,但如果是你在打拳的時候,斂臀就會下盤不穩。反而是“翻臀”效果更好。

    說了這麼多,現在劃一下重點:

    練太極拳的時候,不必糾結於這些內裡的東西。先要把拳架練好,拳架會自動調整你的呼吸,會自動調整你的跨根,也會自動調整你的尾閭……

    當你連拳架子都打不穩當,耍不流暢,玩兒不出舒服勁兒的時候,你知道的越多反而越壞,你的意識會徹底散掉,必然會顧此失彼,練拳辛苦而不得功夫,甚至反受其害。當你把拳架子盤的嫻熟於心,耍的流暢自如,玩兒的陶然忘機,那時,自然就會意動形隨,自然就會尾閭中正。

    所以說,先把太極拳,耍出樂呵來,才是當下最緊要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小龍雖然不是最能打的,但是是對武術貢獻最大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