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過了期的餅乾、泡麵、以及一些沒有發黴的食品還能吃嗎?
12
回覆列表
  • 1 # 花笙在重慶

    食品安全的概念深入人心,大家購買食品時對營養標籤、保質期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不過,讓很多人頭痛的是,家中總有些食物面臨超過保質期的尷尬:扔了可惜;不扔,又怕吃出問題。

    什麼是食物的保質期

    一般來講,確定食物保質期需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個是食用品質,比如外觀、顏色、口感、味道等,保質期內的食物,其食用品質不應有明顯的劣變,例如:保質期內的麵包不會顯著乾硬;另外一個方面是其衛生品質,生產實踐中大多以微生物指標做為判斷其衛生品質的依據,保質期內的食物,不應出現微生物引起的腐敗變質現象。但是," 保質期 " 並不等同於安全,過了保質期,並不意味著就變得不安全了,而是品質較差了。

    保質期內的食物是不是絕對安全 ?

    " 保質期 " 內的食品其實只是廠家給消費者的食用口感和安全性最佳的承諾,從口感和安全性考慮,保質期內的食品當然是最好的,但在食品貯存條件達標、包裝完好、色香味沒有發生變化的前提下,過期食品也能食用。比如過期麵包沒有發黴,也沒有變硬,顏色、味道、口感正常,就可以放心食用。

    食物的保質期還與儲藏和包裝條件相關。" 保質期內不變質 " 需要遵循廠家的儲存要求才能實現。否則,在保質期內食品也可能變質,而廠家也沒有責任了。比如說,鮮奶保質期兩週,是指沒有開封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經開蓋,或者放在室溫下,那麼就可能很快變質,雖然在保質期內,但還是變質了,也並不安全。所以,過了期的食品並不是都不能吃,而保質期內的食品,如果儲藏不當,也可能變質。

    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食品即將到保質期時並不意味著食物不能食用,如果購買回家之後,放過了保質期,有些食物如果狀態正常,仍然可以食用。

    任何一個產品的保質期,都有一定的儲藏條件要求。一般來說,儲藏溫度越高,同樣一種食品的保質期越短。比如說,零下 18 ℃下能儲存 12 個月,不等於室溫 25 ℃度下也能存這麼長時間;要求密封儲存可以放半年,如果敞開放著肯定不能放那麼長時間,所以,消費者購買食品後一定仔細閱讀食品標籤,注意其存放條件。

    主食類。主食按照含水分多少分為兩大類,水分多的有饅頭、麵包、月餅等,水分少的如餅乾等。麵包的保質期一般為 3~7 天,過了保質期,如果僅僅是發乾,可以做成麵包渣吃,如果長黴、發酸就不能吃了。饅頭的情況和麵包相近,如果黴變有灰斑,就應丟棄。月餅的保質期根據包裝的不同,從幾天到 90 天不等,由於其中脂肪含量高,過了保質期一旦出現哈喇味,就不能吃了。餅乾含水量少,如果是密封包裝,保質期一般一年以上,只要不漏氣、受潮,即便過了期,只要味道沒變化一般還能吃。

    罐頭類。罐頭都是密閉包裝,隔絕了空氣,因此保質期較長,有的能達到兩年以上。購買的時候注意不要買脹罐的。如果過了保質期,發生脹罐,往往是食品被細菌汙染,這種罐頭就必須扔了。如果沒脹罐,開啟聞一下,如果有酸味和雜味,就不能吃。如果罐內有鏽蝕,也不應食用。另外,過了保質期,即便沒變味,也應該加熱一下再吃。

    牛奶及奶製品類。牛奶根據工藝、包裝的不同,保質期從 48 小時到 7 天不等。過了保質期的牛奶,如果呈現稠而不均勻的溶液狀,或有凝塊或絮狀物,就要扔掉。即便看上去正常,也要煮一下試試,如果煮開後產生凝塊,說明細菌超標,就不能喝了。奶粉沒有水分,保質期較長,過期時間不長,只要沒有顏色發暗,肉眼可見雜質或異物,出現陳腐味、黴味等,還可以吃。用開水衝奶粉後,如果發現有白色凝塊、水乳分離,或有遊離脂肪上浮,就不行了。過期的酸奶,如果有氣泡或乳清分離,不代表有毒有害,這隻能說明裡面的乳酸菌把剩下的乳糖酸化了。如果出現了酒味、腐敗味、黴變味等,說明受到了別的細菌汙染,就不能喝了。

    香腸等肉製品。如果是真空包裝,在乾燥、冷凍的條件下放置,營養會差一些,保質期可達 3 年。香腸本身不算健康食品,臨近保質期的應儘快吃掉。過了保質期,如果出現哈喇味或腸衣發黏,說明微生物繁殖,肯定不能吃了。

    飲料類。一般都密閉包裝,過了保質期如果外觀沒明顯變化,未出現褪色、渾濁、沉澱等,應以口感為準,有異味就不能喝了。

    食用油類。很多人為了省錢,都是一次買一大桶油慢慢吃。儘管油脂看起來還沒有變色、變味,但是開蓋接觸氧氣後,油的過氧化值會逐漸上升,長期吃這樣的油,可能使體內氧化程度升高,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因此,開了蓋的油,3 個月內務必用完;倒到油壺裡的油,1 周之內必須吃完。

    乾果類。真空包裝的乾果保質期達半年到一年,但一旦開啟包裝,在保質期內出問題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這類食物只要聞著有哈喇味等異味、吃著發苦發酸就該扔。如果口感不脆了,說明吸水了,會很快變質、長黴、氧化酸敗,也不能要了。

    保質期越長,新增防腐劑就越多?

    食品的保質期長短是由食品自身特質、食品的包裝型別和食品的生產工藝來決定的,很多食品都可以實現無防腐劑保鮮。蜂蜜、泡菜、醋、白酒等高糖、高鹽或高酸食品,食材本身就對生物菌群具有抑制作用,從而大大延長了自身的儲存時間;常溫奶、罐頭、罐裝飲料等食品,透過真空、密封、殺菌、無菌包裝等現代食品科學技術,同樣可以實現無防腐劑長期存放;蜜餞、速凍食品等,由於本身水分很少,或運儲過程中溫度很低,也能實現不新增防腐劑,而保質期較長。

  • 2 # 冬日暖陽124086398

    今天編者再度提出:過期食品還能不能吃?我可以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不能吃!如果能吃還要保質期幹嗎?當我們每每走進超市,走進食品經營區,貨架上玲琅滿目的食品無形中增強了我們的購買慾。食品從大類上分,規範的分類應該是預包裝食品、散裝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等,在預包裝食品的外包裝上必須標註的內容有:商品名稱、商標標識、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有效期)、聯絡電話、原材料(主要成份)等,保健食品還應註明適宜人群或不適宜人群。超市裡的散裝食品除了要求應加蓋封蓋以外,還應註明商品名稱、生產商名稱、生產商地址、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散裝食品裡面還有現場加工的即食食品,往往是熱燙的食品無法加上封蓋,我們稱為裸露食品。既然食品有保質期,那麼在他在過期以後就不能食用。我們應該知道,食品加工生產除了主要原材料以外,還需要一些輔助原料或食品新增劑,所謂食品的保質期既包含主原料的保質期,也包含輔助原料包括食品新增劑類的保質期,只要食品中所含原料有任何一種過了保質期,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個食品就過了保質期,食品的保質期也就由此而來。

    有人說,一些食品過了保質期還可以吃,而且吃了沒有任何副作用。這種說話完全是拿健康或生命開玩笑,我們必須承認,人的個體差異和體制的不同,面對同一種有害物質,有人能承受,有人不能承受,承受或不能承受只是一種表現,也可以說危害是客觀存在的,也許是潛在的,有人有所表現,有人則毫無表現而已。

    食品的保質期有長有短,像烈性白酒,在密封和常溫狀態下是沒有保質期的,所謂酒是陳的香就是這個道理,而紅酒或甜酒是有保質期的,有的食品保質期只有一天或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像上面提到的裸露食品或現場加工的即食食品,其保質期就更短。

    過了保質期的食品是絕對不能食用的,而且我們還需要警覺的是,保質期內的食品不一定就絕對沒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購買食品時要更加的小心謹慎,有些食品在感官質量辨別時就能看出問題,比如黴變、腐爛、有異味等,因為預包裝食品難免會出現密封不嚴或在運輸過程中出現過度擠壓以及儲藏不當等而導致食品損傷或損壞。

    還有一點就是,一般的商場、超市或食品經營門店,在食品即將到期時,我們稱之為臨界食品,生產廠家或供貨商就會把這樣的食品回收,而這些過期食品回收以後去了那裡?我們不得而知,我曾經同一位片區的食品供貨商經理談及過這樣的事情,他竟然說他也不知道回收的過期食品去了那裡。真是讓人心驚肉跳!

    為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我們國家對《食品安全法》幾度修改,監管力度在不斷加大,監管機制在不斷健全和完善,我們相信食品一定會越來越安全,人民會越來越健康,社會也會越來越和諧。

  • 3 # 吃喝實驗室

    逛超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保質期,這是媽媽從小就叮囑我的。可每次到超市購買大量的食物長時間貯存在家中,總會不小心買到一些快要過保質期的食物,可惜又不敢吃的尷尬處境就在所難免。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食物的保質期賞味期,以及臨期食物的那些事兒。

    什麼是保質期?

    每一種食品都有外觀、味道、口感、安全性等各方面的指標,它們會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而逐漸變化。存放流透過程中,每種食品在各個指標必須達到一個規定的“安全值”,只要其中一個指標不合格,這件食品就是“不合格”的。

    但這種不合格,並不一定是影響食品安全的,也完全可能是顏色、味道或者口感有所不如。

    目前最常用的含義是:在這個期限內該食品的各項指標完全合格過了這個期限可能有某項指標不合格而商家也不必為超過保質期的食物承擔任何責任

    賞味期的由來

    日本人愛較真的性格使他們提出了賞味期這一概念。賞味期限指,對於品質惡化較慢的食品,若保證包裝完整、置於所規定環境下,在此期限內,製造者保證食物的狀態、食用風味、安全和其他全部品質。

    也就是"在此時間之前保證安全好吃"

    所以賞味期更像是"保鮮期",賞味期限即使過了一些,吃起來也是沒有大問題的。過了賞味期限就扔掉其實是浪費的,因為加工食品都經過九死一生的被加工過了,高糖高油高防腐劑的,命比較硬。

    臨期商品究竟何去何從

    在讀大學的時候,總有一些三輪車拉著僅剩幾天保質期的大桶果汁,奶茶,在校園裡以極低的價格售賣。我們還覺得佔了極大的便宜,臨期商品雖然沒什麼問題,但這些來歷不明的食品當時也真下得去嘴。

    對於臨期商品,國家工商總局發通知,要求“即將到保質期的食品在陳列場所向消費者做出醒目提示,但是少有商場遵守這個規則。

    短期上來看,矇蔽消費者,把臨期的商品原價賣出會減少損失。但只要一不留意出售了過期商品,商場所承擔的責任是巨大的,更別提吃出健康問題了。

    雖然有消費者不願意購買臨近過期的食品,但在國外,臨近過期的食品經常會用半價甚至更低的價格促銷。對於買回家會及時吃掉的消費者,這也是很划算的買賣。

    最後,買到了過期食品不要自認倒黴,帶著票據可以找商家索賠10倍賠償喲~【叫我雷鋒】

  • 4 # 所最

    食品給出的食用期限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是一個大概的範圍。過期食品不吃當然是最好的,但是硬要說能不能吃的話,剛剛過期的食品應該是能吃的。而某些比較特別的食品哪怕是過期,實際上也是可以食用的。罐裝食品就是如此。

    普通的罐頭食品透過高溫處理,進行了殺菌消毒,使酶與細菌死亡,然後再放入密封的容器中,隔絕了空氣,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保證了食品的安全。而軍用罐頭食品更是可以儲存數年之久,甚至出現過罐頭食品保質期只有兩年,但十年後仍可食用的情況。

    聯合國在海域問題上有不成文規定:是誰撈到的沉船便屬於誰。也發生過人們在百年沉船上打撈到的罐頭食品,竟然仍舊可以食用的現象。

    導致食品變化的因素有三,一是生物因素,包括原料自身的酶與外界的微生物。二是物理因素,包括溫度、溼度、氧氣、滲透壓等問題。三是化學因素,包括金屬鹽、酸鹼度、氧化劑。而罐頭食品完美地解決了這些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某些食品超過了保質期限卻依舊沒能變質的原因。

    因此,隔絕了以上因素的食品,哪怕是過期也仍舊可以食用。

  • 5 # 好奇心食堂

    過期食品當然不能吃!食物在保質期內,儲存得當的話,發生變質的情況是比較少的,但過期食品很有可能發生變質,一旦食用,腹瀉、嘔吐都是小事,有些甚至會嚴重危害健康。雖然過期食品不能吃了,但也不意味著一定要扔掉。有些過期的食品還可以拿來再利用。以牛奶為例,過期的牛奶可以用來洗臉和敷臉,這對人的身體是無害的,並且可以滋養面板。除此之外,牛奶也可以用來澆花,哪怕牛奶已有了一點酸味,澆花也不會有影響。

    過期食品不能吃,但沒過期的食品就一定安全麼?

    答案也是否定的。食物的存放方法很重要。不僅僅是我們買回來後小心存放,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儲存也很關鍵。所以我們不僅要注意食物的保質期和存放方式,也要在購買時注意購買質量信得過的品牌,一定不要買三五產品。

    購買食品一定要定量,吃多少買多少,避免買回來放壞而造成的的浪費。畢竟食物都是勞動的結晶,凝結了每一道工序的工人的汗水,愛惜食物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將優良的傳統繼承下去。

  • 6 # 營養百事通

    選購食品看保質期,越新鮮品質越好,我想這是很多人的想法,而過期食品應該丟棄,也是很多人認為毋庸置疑的常識。但今天我告訴大家一個毀三觀的真相——過了保質期的食品,有些還是可以吃的。

    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保質期。保質期更準確的來說,應該叫最佳食用期,它是食品生產廠家標註在包裝上的承諾。也就是說,在保質期內,在規定的儲存條件下,生產廠家承諾食品的風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證,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如果出了問題,廠家需要承擔相應責任。例如酸奶,在4-6℃全程冷鏈運輸的條件下,廠家可以保證15天內的口感、風味和安全性。如果食品過了保質期,意味著食品品質變差。

    食品保質期不等於食品最後可食時間,過期食品並不是必然帶來食品安全問題,只是過期食品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可能性會大於在保質期內的食品。

    食品從生產、包裝、流通、銷售、到消費者儲存的各個環節,食品的各方面都在慢慢發生變化,而對不同的食品,這種變化的性質,速度與程度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含水量較少的食品,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受潮變軟,最先帶來口感的變化,像爆米花受潮口感不好了;

    而冷凍食品過期後,味道會不新鮮的,像北極甜蝦放置在冷凍層時間久了會析水結冰影響口感。但是這些變化只是食品品質某種程度的下降,並不會帶來食品安全問題。

    其實僅從安全形度來說,過期食品仍是可食用的。

    食品是否能吃,主要看食品是否腐敗變質。所以如果過了保質期,食品並沒有發生腐敗變質,雖說口感差些,但我們就把它丟棄,那麼也會造成很大的浪費哦。

    所以從商家提供商品來說,保證在保質期內是必須的;而從消費者角度,過期食品像餅乾、泡麵臨近保質期或者剛剛過期,是否一定要丟棄還是吃掉它,就看自己的決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維修工具體工作是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