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太極拳到底是健身運動還是防身技能?我相信中國武術,太極可不是那麼簡單的,打不過我認為還是實戰的功夫不夠”,還有一種看法,則直接把傳統武術歸於騙子之流,不知大家怎麼看?
6
回覆列表
  • 1 # Wanderingwind

    太極應該也是斷了傳承吧,據說當年楊露禪打遍京城無敵手獲得楊無敵稱號後,糊弄那些達官貴人弄出來現在這種軟綿綿的太極養身拳,真正的太極拳是很猛的。。當然,這些只是傳說,大部分練武術的都以套路為主,實戰經驗非常之少。。其實散打也是中國拳法,糅合了不少拳法的實戰拳

  • 2 # 老夫掐死你1

    比武的兩個人一個腦殘一個二貨,都不怎麼樣。要說那種武功好這個有絕對的嗎?不管什麼武要看這個人,要靠大腦的,那個叫什麼來著他那麼歷害為什麼國際舞臺上沒見過他?打贏一次就洋洋得意在我們老家有句俗話 狗戴帽子闖上了

  • 3 # 靜以養身

    李小龍曾經說過,沒有最強的武術,只有最強的人,他兩個,只能代表自己,代表個體,。絕不能從此就認為,自由搏擊就永遠能戰勝太極。這個事件,對於武術界倒是個好事,把那些有名無實的,打著幌子賺錢的假大師,都剔除乾淨,讓真正的太極發揚光大。

  • 4 # 蝶泳的青蛙

    我看下來,太極拳沒有進攻的方法,如果徐不出擊,雷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出手,太極拳的名頭反而捆綁的他連個普通人都不如。太極拳號稱注重化解力道,但從不考慮萬一化解不掉怎麼辦,也從不考慮萬一倒地了怎麼辦,所以雷第一下試圖用太極手法化解徐的進攻,但根本化解不掉,也纏不住對方雙手,只能後退,退的速度又沒有對方快,後來就只是下意識的用手保護自己頭部了。

  • 5 # 幸福汪汪隊

    現代的太極拳主要以養生為主,技擊為副丿技擊術對現代人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o你要是說他是假的,那麼假的東西能傳承那麼長時間嗎?現在的問題是丿有的太極拳老師丿自己都不怎麼懂丿傳授的是拳架而非拳法,健身有效丿但/打不了人,人家練出了會打人的拳法,他又說不是太極∫不管是不是太極/只要打的了人/就是好拳o還有一些騙子丿冒充太極拳大師,你拳理都沒吃穿’就敢亂創拳法,膽大包天,主要是騙人銀子,現在被人一打,原形畢露/只是這樣一來丿徹底敗壞了太極拳的聲譽/以後/還有誰肯練太極拳/都怕做了下一個人肉沙包o

  • 6 # 森平正一

    1.意外也不意外。意外的是沒想到"大師"輸得這麼慘。不意外的是假把式的遇到真打架的必敗無疑。

    2.都不怎麼的。“大師"就不用說了,徐雖然贏了,但看他的身手也強不到哪去,打第一拳時身體也差點跌倒,然後靠猛衝把"大師"撞倒了。在"大師"倒地前沒有一拳擊中"大師",而且下盤根本沒有防護。如果對手躲閃快,徐再衝兩次體力就不行了。

    3.傳統武術不是不行。一提傳統武術,人們就自然想到套路表演,其實這只是它的一種表現方式,散打也是它的一種表現方式,是武術的擂臺化,兩者是一體的不是對立的。傳統武術流傳千年絕非靠忽悠,只是在當今缺少保留和發展其實戰本質的平臺,習練的人只作為業餘愛好而非專門職業,教練的人只作為掙錢生意而非畢生追求。

  • 7 # 老實和尚木大師

    太極當年以實戰著稱,現在以傳說張目,以養生為本,以技擊含義號武,憑推手立足現代,陳溝則以摔拿關節技稱雄。說再多都是想當年,到現在就則不然,固步自閉是最大的思想根源,不屑實戰則是雷雷的敗因。推手是手段不是目的,把手段當目的自然必敗。仙風道骨,不離塵土,若要抗爭,還需殘酷實戰訓練才行。

  • 8 # 中華文明網

    我記得1960年代在我們這裡有一個不太有趣的街頭玩鬧。一天 與趕馬車的發生了口角,玩鬧也是個練家子。三句話不合 把那趕馬車的揍得鼻青臉腫,練家子好不威風。練家子 彈了一彈身上的灰塵剛要揚長,馬車伕的鞭子嵌入練家子肉皮,剛才還威風的練家子此時蜷縮在地上,馬車伕的鞭子上下翻飛 鞭鞘卻只是觸到了練家子皮毛就收了回去。看官們心中叫絕。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在北韓戰場上38軍的第一仗 彭德懷氣得不斬梁興初 要斬“馬謖”。如果MMA真的要與太極拳二番爭戰的話 不妨由太極拳制定比賽規則,這樣也體現出公平嗎。

  • 9 # 太極智慧劉綏濱

    中國傳統武術肯定能打,並也能健生養生,當然想要平衡這兩點也是比較難的。

    首先,天天練習散打肯定容易受傷,老了肯定身體不好,不得長壽。天天練習養生的人呢,身體肯定會比一般人,比練散打的人更容易長壽。做到又能打又要長壽是很難平衡的。

    我建議年輕人可以練散打練搏擊,因為你不練習散打搏擊,在國家、民族、家庭、親人,包括自己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你拿什麼去保衛呢?但是對於中老年人就不能以筋骨為能,這時候練太極練養生,生命就能更長久。

    在我所師從的青城派師父中,俗家的基本上都活了90到103歲,道家的蔣信平師父則活了111歲。所以這個長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我未說過太極不能實戰,我覺得太極是實戰、養生功能均有。

    有個《太極拳論》,有人說是張三丰寫的,有的說不是,但是裡面提到太極拳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影響世界的人練的,目的讓天下英雄延年益壽,很有道家思想。因為太極就是道家思想的動態體現,道家思想的產物。

    以前道家人在深山老林裡修道,可能空氣清新,水很乾淨,但是生活條件差,可能都還沒床,就睡在山洞裡,風餐露宿。如果不修煉,如何抵禦風溼、寒冷、飢餓?

    第二深山裡有野獸,有強盜,如果不修煉,如何在危機時刻保護自己?所以養生實戰都得學,但實戰學了不是說與別人爭第一,而是被動防衛,我們道家思想就是講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不管太極,還是其它傳統武術,如沒有精力和資金培養訓練專業隊員,自然是打不過的現代搏擊的,但不代表沒有實戰能力。

    傳統武術如要向實戰方向發展,可以提煉技術,自籌資金或與企業合作,組建專業隊,適應規則,反覆訓練,經常對抗,走向擂臺,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表現。

    我未說過太極打不過詠春。第一青城太極沒有和詠春打過;第二,青城太極不能代表所有太極,不具備發言權;第三,青城派的原則是不攻擊其他門派,不參與其它門派之間矛盾。

    有人擔心因此次太極打輸了,以後人們不會練習太極而是學現代搏擊了。我認為它們各有精彩,各有風味,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喜歡傳統太極好,有人喜歡現代搏擊也沒錯。

    傳統太極武術不會因此事出現滑坡。近期,山東日照世界太極日萬人太極活動照常舉行,僅主會場就超過6千人,世界太極文化節陳氏太極拳高峰論壇同時在河南溫縣進行。

    在公園內你問練習太極的老年人太極不能實戰,你練不練?人家肯定練!他們練習太極是健身的。

    我們的企業家學生、國外學生學習太極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提高太極實戰能力,尤其是大企業家都有保鏢,怎麼會是因為實戰而學習太極?!他們學的是太極的養生、道家智慧,太極融進生活,併成為精神生活方式,對他們的家庭、生活、事業都有幫助和啟迪。

    中國傳統武術和傳統中醫目前確實都面臨一些困境。現在國內總有些人認為西方的拳擊和醫學比中國傳統武術和中醫強,而我是既學過中國的傳統武術,又學過西方拳擊和中國現代散打的;我的大學專業又是學醫的,但主修的是西醫,中醫也是必修課,並且授課的老師大部分是中醫。

    所以我親身經歷後有個界定:不論是中醫、西醫,傳統武術還是現代搏擊都是各有優勢,各有劣勢,應該放下身段,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合發展才是兩個體系真正的未來。靠相互詆譭,相互攻擊只會兩敗俱傷。

  • 10 # 週末不懶床

    太極拳據我所知現在分為許多派系,每個派系的側重點也不同,但大方向肯定是偏重於強身健體,修身養性。因為它現在並不是以擊倒對方的目的而存在,跟現在的格鬥技擊的出發點就是不同的,所以請不要叫囂傳統武術多能打。如果是偏向於競技格鬥的功夫一般情況下對身體的損耗與透支都是避免不了的,兩個方向的東西。傳統武術對付沒有功底的人或許有用,但是如果進行格鬥對抗,那就需要講究力量,速度,最短的肢體執行軌跡,全身肌肉如何去協調而爆發出最大的力量,最簡潔的動作,與最有效的防護。這方面做的最到位的站立式格鬥當屬泰拳,地面戰當屬巴西柔術,但這些職業運動員在身體健康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問題,傷病纏身。如果在健康養生,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強身健體方面,中國的太極與其它傳統武術還是位列第一的。所以中國的傳統武術不要在能不能打敗對方,或者有多能打的方向去跟這些現代技擊格鬥去比,去叫囂,而是要認識到這種不同與差異,併發揚它的長處。

  • 11 # 奇堯最棒

    太極拳也好,其它拳種也好,起源於冷兵器時代,那時作用就是用於保家衛國。

    可如今,武器發展到天上,地下,海上,國家,家庭再不用象古代那樣用刀劍拳護衛,故習練者也就僅僅為鍛練身體而習武,除非那些專門用於競技搏擊運動專職訓練者。

    現如今有一誤區,一談及習武者,就聯想到搏擊是錯誤的,儘管武術有此功能,但不是會幾套就能用,古人拜師學武后,闖江湖,見世面,找對手比武,歷經實戰,方可出師。凡高手就如同現今找到了工作一樣,用於生計,年代背景的不同,習武也就失去了原先的功能,

    如今,明確地說,戰場上不用,時處和平年代,治安自有國家管理,習武者也大多隻是愛好者和強健體魄目得而練,年輕人學習,生計哪顧得上習武,故:武術前景並不看好。

  • 12 # 福州禪武

    太極拳最初建立應是實用武術,但後來的發展更傾向健身;傳統武術實戰證據太少,還不誠實。誤導群眾。

    楊式太極宗師楊露禪當年在北京擂臺上與別家武者比武較量,出手即見紅,一響必成功,遂被譽為打遍京城"楊無敵"。可想而知,太極拳是可以實戰的武術。但仍沒有必要把太極看成非常了不起的格鬥術,畢竟太極還只是一個區域,宗師,根據自己的思想,經驗創建出的拳術,在隨後的環境中,太極拳明顯越來越走向健身,在大量的太極拳教學影片裡大家可以看到,談;慢、松、氣、這些完全是適應年長者和醫學的理論,比如說“氣”,是從哲學到醫學的過程,經絡學也是談養生,治病,不是談格鬥。

    在現代散打、拳擊、訓練中有一專業術語稱;專項身體素質訓練,是指在運動訓練中,根據專項的特點採用與專項有緊密聯絡的專門性身體練習的手段與方法,充分發展和改善與專項運動有直接關係的專項力量、速度、耐力、靈敏以及柔韌等素質的體能發展,以保證運動員在訓練中更好地掌握專項技術與戰術,並在比賽中順利有效的運用。例如;散打的專項訓練,無論是拳法、腿法、摔法、都是以直接對抗形式出現,沒有所謂的套路練習,沒有所謂的以慢代快。反觀太極拳有需多個人主觀意識。

  • 13 # 袁歷史

    一、傳統武術為何現在受到質疑

    中國武術可籠統分散打格鬥、套路表演與傳統功夫三大門類。散打格鬥是一直未被國際搏擊界廣泛認可的技擊術,套路表演更象是一種體操、雜技或舞蹈,而傳統功夫在玄學化、神秘化、宗派化的傾向下,逐漸淪為某些人沽名釣譽的營生。

    如果武術不標榜自己的搏擊屬性,就像瑜伽、體操、普拉提等運動方式一樣,健身養生也好、參禪悟道也罷,都不會受到質疑。但傳統武術一方面宣揚自己是殺人技,最博大精深,最所向披靡,一方面又拒絕登上擂臺接受實戰檢驗,那就是瞞心昧己、欺天誑地的劣行了。

    空手道、泰拳、巴柔、跆拳道等格鬥術,都曾在MMA或Kickboxing規則世界大賽有過驕人戰績和傳奇人物,唯獨散打走不出國門。至於傳統武術的威名,更是隻存在於影視作品和謊言詐騙裡,比如太極拳名家閆芳顛覆物理學原理的隔空打人。

    有人替武術辯解,沒有最強的格鬥術,只有最強的格鬥家。那麼請問,武術如果真的實戰效果奇佳,為什麼那些搏擊世界冠軍都不感興趣?都不屑於練習?一項格鬥術的美譽度,很多是靠實打實的擂臺戰績建立起來的,巴西柔術從日本柔道進化而來,最初名聲並不顯赫,巴柔得到全世界刮目相看恰恰源於格雷西家族在UFC的連勝神話。傳揚武術,為武術正名,堂堂正正上擂臺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可惜,我們只有閆芳,沒有格雷西。

    還有一種無稽之談,規則束縛了武術,武術只有在沒有任何規則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威力。國際通行的無限制格鬥其實規則是開放的,戴分指手套,沒有護具,拳腿膝肘摔乃至寢技都可以運用,要說武術遭規則掣肘,難道空手道、泰拳就不受遏制?

    真正有生命力的格鬥術,應該有規則能打、無規則也能打,莫非去除插眼、撩陰、偷襲後腦等下三濫手段,武術就別無所長了?中國武術講究見招拆招,而現代搏擊注重直接實用,一旦不設犯規動作,抗擊打能力薄弱的武術,只會更不堪一擊。

    武術不該是拼祖宗,不該是講故事,也許中華武學的確源遠流長,也許武俠小說的確精彩紛呈,但我們還是要正視當下武術停滯不前的困境,只有深刻認識到中國功夫遠遠落後於現代世界搏擊的事實,才有可能清醒找到差距重振武術。

    隨著國家政策支援,隨著體育產業騰飛,中國搏擊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國內湧現了不少向世界頂級比賽靠近的品牌賽事,比如《崑崙決》大賽世界冠軍掃滅K-1、Glory世界冠軍的一幕,讓國內格鬥迷揚眉吐氣。但是,如果有好的平臺不加以利用,所謂的武林高手繼續“躲貓貓”,缺少探索擂臺、適應擂臺、征服擂臺的勇氣,只會辱沒國粹、盡失人心。

    沒人敢於真打,所以只能假打演戲;沒人願意實幹,所以只能忽悠意淫。這就是中國武術的可憐可悲之處。

    二、太極拳到底是健身運動還是防身技能

    古人創造太極拳,其目的有三:一是健身;二是防身;三是修身。太極拳的健身功能是太極拳的第一個層次,也是最基本的功能,無論是哪一家的太極拳,都具有比較好的健身祛病功能。太極拳的健身功能,是由它的立拳根本所決定的,這個根本就是兩句歌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雖說太極可推手實戰,但太極拳最終的目的不是技擊,而是透過練功,強身健體,達到修養身心,完善自我,最後益壽延年。

    為什麼修養身心就能益壽延年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欲則剛”。從科學的角度講,在生活工作中,我們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積極樂觀,心胸開闊,就能達到生理上的健康。身心健康,就能益壽延年。太極拳從立拳的根本,到理論指導,其最終目的都是“益壽延年不老春”,它與其他的運動健身方式相比較,更注重在深層次上的修養身心。太極拳不僅能夠鍛鍊強健的肌肉、體魄,而且透過對肌肉、體魄的鍛鍊,培養人體內在的元氣,最後達到自我完善,使人體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達到健康。

    太極拳的特點首先是“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就是說,我們在鍛鍊中,最終要達到的標準就是意氣為君,骨肉為臣。因此,太極拳不僅是肢體運動,還是意氣運動,其最重要的是意氣運動。在這一點上,太極拳區別於諸多其他的運動方式,比如跑步、打球,這些運動方式雖然也能夠健身,但是他們僅僅是外在的疏忽筋骨,而達不到內在的行氣。太極拳這種意氣運動有很深刻的內涵,在養生功法《五字訣》中第一點就要求“心靜”,人只有在心靜的狀態下,才能遇事不慌,正確地處理各種事情;人只有保持一種平和、安詳的心理狀態,才有益於身體的健康;人只有在平心靜氣的心理狀態下,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避免繁雜的表面現象消耗自己的腦力、體力。因此,心靜、意專的意氣運動,對修身養性有著獨特的作用。

    其次,在拳架的練習上,太極拳也有獨特之處,往往很多練習和教授太極拳者均從練習初期便進行或者傳授太極呼吸辦法,其實大錯特錯。它並非用動作帶動呼吸,而是呼吸自然,從而引動內氣在體內執行,練功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達到 “腹內松靜氣騰然”的境界。在練習中,太極拳是一步一樁,虛實分清,不斷地調節自己重心平衡,它是活的樁功,這有利於對人體骨骼肌肉的鍛鍊。

    總之,太極拳在內是以內引外,達到呼吸深長,從而鍛鍊人體的內臟器官;在外是透過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剛柔相濟的動作,按照獨特的身法要求—立定腳跟豎起脊,拓開眼界放平心,這樣一弓一撐地反覆錘鍊,來培養一往無前的豪氣,鍛鍊人體的肌肉骨骼。久而久之地內外修煉,人體內正氣浩蕩,陰陽平衡,內臟器官各安其位、各司其職,身體中正安舒,骨骼強健肌肉發達。同時,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人的意識也是處於一種心曠神怡、天人合一的狀態中,在外行人看來似乎這是一種虛幻的吹噓,但真正太極練到一定程度專注者,的確應當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這股身心愉悅,氣定神閒。這樣從精神到肉體地修煉,自然而然能使人益壽延年。

    從之前的黑白電視上的吳式門人對白鶴拳的門人來觀看太極的對打,還比不上街頭的流氓對打,在那邊晃來晃去,什麼化勁等都沒有,那些講解很多都是自吹自擂。同樣的例子在現在,那所謂一些大師的發勁是真的,很利害,也能感受到。問題是當這些慢手慢腳的東西不為規則中對上搏擊格鬥的強勁腿法或者拳法,你覺得這些阿伯閃得了,化得掉或者反震嗎?被人打倒是一定的。從古至今的太極拳,雖然是拳,但我們必須要承認其表演,養生。說到打就給一堆理由,道理說到很好,發勁也會,表演表演可以,一實際動手就只有獻醜的份。畢竟防身不是太極推手,街頭的格鬥更加不是具有規則的。甚至現在的自由搏擊、散打、泰拳選手也無法應對街頭流氓豐厚的實戰經驗。

    總體來看雖在宣傳中一味說太極拳是集健身、防身、修身三點,實質健身、修身可達到,但防身只能說相應某種程度或者角度下的,例如推手,但推手技術好,並不亦為防身格鬥是推手。故與速成防身的擒拿格鬥綜合技術來說,練就到本能應用的地步是何等的困難。並非否定防身功效,只是跟現在速成競技防身專案相比較而言。所以建議太極練習者以修身、養身為主吧!

    三、從歷史和現狀的不同側面,探討太極拳的技擊問題

    (一)從歷史角度看太極拳的技擊

    當初,楊露禪在北京以太極拳技稱雄,被冠以“楊無敵”之名的時候,北京武行強手如林,八卦掌、形意拳、傳統摔跤等等各武術門派都是人才濟濟,楊露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北京“揚名立萬”,並使太極拳從此得到極大的發展。後來的楊班侯等人與各門派高手較技的事例更是不勝列舉,太極拳的技擊得到了當時社會的廣泛認可。

    舊時,以習武為生的行業和人員都很多,許多人終生都在習武,相互間的比武也在所難免。這類的比武活動有時是有組織的擂臺賽,更多的是民間的比拭,一般都沒有什麼規則,拳手們可以各施絕技、盡情發揮,很多情況下會造成比武雙方的傷亡。各家武術有著的不同特點,但是絕不會因為你是練太極拳的,人家就和你推推手,在教量時都是全力施展拳腳。太極拳師也不可能象平時練拳一樣,用慢悠悠的動作去應付猛烈的攻擊,那種格鬥象今天的散手一樣,沒有具體的形式,“太極全身都是手”。上下七星,都是攻擊的利器;拳打、腳踢,肘擊、肩靠,都是制勝的手段。所以,當時的太極拳就是一門克敵制勝的格鬥術。

    (二)現狀的尷尬

    首先,太極拳的功能發生了變化。隨著社會的變遷,武術已經不再是謀生立身之道。大多數人練習太極拳是為了強身健體,同時,太極拳套路的表演功能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接受,太極拳本源的技擊功效反而淡化、並逐漸失傳。太極拳的練法也由重功法、重技擊的方法,轉向以套路的練習為主,而套路本身也越來越呈現出舞蹈化和體操化的趨勢。其結果是:太極拳具有精妙完備的理論,是理論的巨人,卻不能用於技擊,是實踐的跛腳漢。現在的太極拳,作為一種體育運動,進行表演和比賽。上場參加推手比賽的運動員,是一些身體條件好的年輕人,有些根本沒有練過太極拳;練太極拳套路的打不了,沒有聽說參加散打比賽的運動員,那一位是透過練太極拳而上擂臺的。

    其次,推手規則的困惑。對於現在太極拳推手比賽的規則說法很多,外行覺得這種比賽觀賞性不強,練太極拳的人認為,這種推手不能表現太極拳技擊的特點。國家體育局的張山先生,在介紹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的制定過程時說,過去推手只限於師傅和徒弟、師兄弟之間進行,沒有各門派之間或社會上的公開比賽經驗可以借鑑。現行推手規則是經過了數次專家論證、審定,還多次向全國幾大門派太極拳的傳人和名家徵求意見,又經過十幾年不斷補充、修改的複雜的過程。從八十年代開始的推手競技比賽,近幾年也停止了。社會上對現行推手規則不滿意可以理解,但是誰也沒有能拿出一個成熟的改革方案,改革或者重新制定一套規則。在現行推手規則的約束下,現在的推手比賽,擺脫不了力量的對抗,還有人用“太極跤”來比喻現在的推手比賽,總之,和太極拳的理論或先輩的技擊實踐相比較,總覺得這種比賽體現出來的不是太極拳。

    再者,具體條件限制著太極拳技擊的發展。現在的太極拳運動並非國家競賽專案,從事太極拳鍛鍊的大部分是民間愛好者,由於自身的素質和訓練條件的限制,使他們擔當不起繼承和發展太極拳技擊的重任。在七、八十年前,太極拳大師雲集的時候,軍隊和社會上對武術行業有廣泛的需求,武術可以成為跨入上層社會的進身之階。在孫中山“強國強種”的精神感召下,更有許多仁人志士將練武提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所以吸引了眾多社會精英練習武術,許多家庭甚至王公貴族,都不惜重金延請武師教子,“窮文富武”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武術發展所必須的人、財、物都得到了保證,正是在這樣的現象為太極拳技擊的發展奠定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對於練習太極拳者的選材廣泛,當時高明的老師也很多,太極拳技擊的水平高是理所當然的。

    現代社會,練習太極拳的人,多是出於愛好或者是為了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即便是立志以太極拳為事業的人,也要一邊維持生計,一邊在業餘時間練習拳術技藝,受著訓練場地、時間和器材、資金等條件的限制。況且,每個練習太極拳的人,也不一定都具有上場格鬥的素質,使他能夠進行太極拳的技擊運動。在專業競技隊,有這樣一個現象:某個優秀隊員,可能因為一次比賽取得了好成績,經過領導特別批准休了半個月假,再回到隊上時,他在完成恢復訓練以前,其競技狀態就不足以同以前水平次於他的隊員對抗。專業隊員尚且如此,民間的“練家們”長期沒有系統地體能訓練,沒有經常性的對抗訓練,沒有賽前的高強度集訓。這樣的狀態,民間的“練家們”在體能、攻防意識和臨場的適應程度上,已經與專業隊員有了相當大的距離,儘管擁有師門完善的技法傳授,卻不一定能夠使出來,其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在現實的推手比賽中,經常有許多練了多年太極拳的選手,不敵那些根本沒有練過太極拳的退役舉重運動員,或者業餘的摔跤手。“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絕非太極拳不能技擊,而是從事這項運動的人的差異,以及訓練方法、訓練條件的制衡,妨礙了太極拳技擊運動的發展。

    總而言之,太極拳技擊現狀的尷尬,也暴露出整個傳統武術的軟肋:在散打的擂臺上閃展騰挪的,不是傳統武術的練家子,而是從各地選來的一些自身體質條件好的青年人。許多武術家在議論,散打比賽沒有反映出中國武術的真實水平,究其根本原因,與太極拳技擊神話的失落也相差無幾。

    (三)太極拳技擊出路的推想

    太極拳的技擊要得到發展,首先要給它一個適當的定位。現在一談太極拳,很多人就大談推手。其實,推手不是太極拳鍛鍊的終極目標,不能算是太極拳的技擊。在太極拳的整個體系中,推手是在練習了拳架之後,是師兄弟之間為了熟悉沾、拈、連、隨之類的勁法,以及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手法的一種鍛鍊手段,或者說是學習太極拳技擊的一個過程。在推手之後,還要練習單勢,也就是“著”。由著熟至漸悟懂勁,而後從心所欲,從心所欲就可以“打手”了。“打手”,就相當於現在不拘形式的散打,打手才是太極拳的技擊,才是太極拳鍛鍊的最終目的。太極拳是一門武術,本源的功能就是為了訓練人的技擊能力。做為武術,能打倒才是硬道理,否則就是“舞術”、“文術”,失去了技擊的功能,就不可以“武”稱術。

    合理的研究總結太極拳技擊的技法,用以指導、結合具體實踐,是發展太極拳技擊的必然之路。

    目前,太極拳的研究重點是對套路和健身祛病的研究,一談到太極拳的技擊,就會指向推手。推手是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如果將推手與太極拳技擊等同,就割裂了太極拳的整體性,從而否認了太極拳的技擊特徵。所以,要發展太極拳的技擊,就必須重視關於太極拳“打”的那部分理論和技法,將它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整理出符合人體生理和運動規律的部分,用於指導具體的技擊實踐。一般人練了太極拳,能打過泰森嗎?不一定,但泰森練了太極拳,掌握了太極拳的技擊方法,就可能打過他原來不敵的劉易斯或著霍利費爾德。

    民間的太極拳愛好者,應當注意吸收專業競技運動的科學訓練方法,積極與傳統的技法相結合,並不斷地豐富太極拳的實踐,為專業隊伍提供借鑑的經驗和後續人才。專業和業餘的散打、搏擊運動員,應當學習民間太極拳蘊涵的的勁法和技法,直接用傳統武術來豐富散打的技術,這樣對太極拳技擊的發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4 # 青青河邊遊

    可能真正的太極拳是健身尤其也是防身技能,武俠書上的太極拳可厲害了,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現今社會應該健身意義更多。我們小區的廣場上每天清早都會有很多老人在練太極,穿的太極服也很好看很舒服,柔緩的音樂柔緩的動作,對身體各部位的鍛鍊真的是蠻好的,防身可能就感覺不出來了,大概是自己沒練過看不出來吧。

  • 15 # 鬆柔子

    真假以誰的標準而論,追求真假,去偽存真,人類做了幾千年,還是越演越烈,為什麼?一是認知不同,一是利益驅動。這兩項根由都無法根除。所以,別費勁了,黑格爾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另外,你們想把太極拳、中華武術、中國傳統文化都貼上虛假、愚昧、自欺欺人的標籤,不就這點破心思,早就昭然若揭了。

  • 16 # 淡定哥81010156

    昨晚在人工湖散步,我學著少林寺化拳堂的練功,雙掌猛然拍向右側石壁,“啪”聲漸小,回過神來,人即幾乎在離路的左邊歪倒,後面傳來“譁”一聲驚呼,右掌青腫。(體驗了被自己打飛,在電影、小說內才會出現不可思議經歷。2015.05.16)

  • 17 # 碧海啟潮聲

    太極拳被成為內家拳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估計這是一種功法,到底有沒有流傳下來估計很懸了,他的各種技巧應該是類似一種理論的東西,各種各樣的功夫應用了這種理論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太極拳,所以大家看到有很多種流派的太極,我估計就算是洪拳應用這種理論都能成為一種太極。打那麼慢,估計是要讓學拳的人掌握、體會那種發勁的方法和理論吧,並不是說拼命起來還打那麼慢。

    就像李小龍所創的截拳道,實際上也是一種理論的東西,你理解了就掌握了

  • 18 # 種田的老頭子

    早上在公園散步,路遇一仙風道骨的老人打太極,一招一式都顯得很有力道,忍不住問老人:大爺太極拳打了多少年了?打的這麼好! 老人哈哈一笑說:小夥子,來,用你最大力氣打我一拳試試。 於是我用力打了老人一圈, 結果。。。。。被訛了5000!這特麼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轉給要挑戰太極那位參考。

  • 19 # 閒人天下第一

    中國的麵條被馬可波羅帶到義大利,義大利人發明了500多種空心粉,行銷全世界。美華人看到了中國的臭球鞋,發明了旅遊鞋比中國的球鞋貴幾十倍上百倍。外華人學會了詠春拳發明了詠春拳擊比單純的拳擊威力高很多。喜歡太極拳的馬雲成了中國的首富,噴太極拳的噴子們每天都得苦逼的搬磚。智商決定命運,智者從迷信中看到的是智慧,愚者從智慧中看到的是迷信。

    “三人行必有我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經常汲取別人優點的人雖然不會個個都成馬雲,但他會混的越來越好。老是嘲笑別人看不起別人的貨,能搬一輩子磚就不錯了。

    馬雲用150萬的年薪聘請了一個太極拳保鏢兼教練,他是要去打誰?只有高智商的人才能玩的好太極拳,因為太極拳蘊含深刻的中華文化內涵。玩泰拳的找不出一個本科畢業生。

  • 20 # 會英門功夫館

    太極拳是防身技能,但同時也有養生的能力。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初衷是戰鬥,是殺人之技,而他的副產品是強身健體。而且這個副產品是不可能被跳過和遺漏的。

    為什麼是這樣的?因為在學習太極拳的時候,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功法!而不是我們現在經常在公園和電視上能看見的那種套路,那種套路應該被稱為太極操或者太極舞,而不是太極拳!繼續前面的話題,功法是什麼?功法就是樁功一類的東西,透過練習這個,人的筋骨會變強壯,會變得有更大的力量。力量大了,實際戰鬥能力就會理所當然的提升。筋骨強了,身體也會變得更加健康。

    但是如何能夠正確的抻筋拔骨,使得筋骨更加強壯?站樁!在認真又刻苦的站一年左右時間的時候,你可以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筋變強了太多。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裡所說的太極拳是真正的太極拳!而不是公園裡老人們經常跳的那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盆中很多黃色的蟲卵,是什麼,如何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