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不凡價值不凡

    馬雲在2016年世界浙商上海論壇上指出,過去一百多年,人們都崇尚市場經濟。但未來三十年會發生很大變化,計劃經濟將會越來越大。究其原因就在於資料的獲取,可以讓人們更容易把握市場這隻無形的手。

    2017年,馬雲在貴陽數博會上發表了《資料創造價值 創新驅動未來》,再次指出大資料時代的出現讓人類進入了萬物互聯的時代,取得對資料進行重新處理的能力也遠遠超過過去,對世界的認識將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大資料讓預判和計劃都成為了可能。因此,我們需要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進行重新定義,市場經濟不一定會比計劃經濟更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馬雲說的“計劃經濟”,是基於計算機的進步、大資料、人工智慧的發展,從而實現收集資訊並用於預判經濟,並基於此可以計劃經濟。

    那麼,馬雲說的“計劃經濟”靠譜嗎?

    馬雲直接將計劃經濟的問題歸結於資訊不足的問題,而錢穎一曾指出,計劃經濟遇到兩大突出問題:一是資源配置問題,二是激勵問題。前者問題是因為計劃經濟中的價格不是由市場供求決定,而是由計劃者決定,由此造成巨大的資源配置扭曲。後者問題是由於在公有制和政府主導經濟下的“大鍋飯”和“軟預算約束”等原因造成的激勵扭曲,表現在個人、企業、政府沒有增加效率的積極性。

    關於資訊不足,計算機、大資料、人工智慧的確能更廣泛的收集資訊,但人民是有隱私的,有些私人資訊是收集不到的,並且人的思想是不斷變化的,我今天的思想不帶一定代表明天的想法,這個計算機能算出來嗎?

    關於資產配置方面,即使這個問題解決了,但完全的計劃者控制,必然會導致衍生問題,比如腐敗。

    而激勵問題就更復雜了,關於產權、合同、所有制、治理等問題都有激勵有關。同時,激勵也與價格也密切相關,但是它不僅與價格相關,更與政府與個人、政府與企業、政府層級部門之間的權力配置關係密切。這些不是計算機能解決的,也不是人工智慧就能調動積極性、提升效率的。

    所以,我並不看好完全的計劃經濟。

  • 2 # 連鎖話癆

    馬雲口中的“計劃經濟”,跟前蘇聯和中國在1992年之前的“國家計劃”並不是同一回事,它指的是一種大資料和人工智慧,能讓資源得到更高效配置的經濟機制。

      人工智慧拯救不了蘇聯式的計劃經濟

      這並不是馬雲第一次“唱好計劃經濟”,早在2015年9月,在接受臺灣“中央日報”專訪時,馬雲也曾表示“2030年計劃經濟將成為更優越的系統。”

      根據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負》一書中的觀點,計劃經濟在實踐上行不通的根本原因是,並不存在一個“全知全能”的人可以掌握到足夠的足以做出科學決策(中央計劃)的經濟資訊。於是,各個市場主體進行“分散決策”所形成的“自發秩序”,便成了唯一行得通的經濟執行機制。然而,在市場經濟中的“分散決策”下,我們看到的是,由於供求雙方資訊不對稱,導致供給和需求經常被錯配,結果,社會總是生產出大量多於實際需要的產品,產生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不過,在即將來臨的大資料時代,“無法掌握足夠的決策資訊”這個問題貌似可以透過技術手段得以解決,因此,很多人對透過“以需定產”來避免浪費的計劃經濟的幻想便重新被點燃。然而,無論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多發達,它也永不可能助我們回到蘇聯式的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大資料其實是“事後諸葛亮”,如果用它來總結消費者過去的需求,還是不錯的,但計劃經濟需要計劃的是未來的生產和消費。以過去的資訊為依據來應對具有不確定性的未來需求,很難成功。即使是超級人工智慧也無法用未知的引數來計算未來。因此,即便是有了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我們仍然找不到那一個“全知全能”的人來做計劃的主體。

      2、大資料的產權是分散的,它被掌握在多個不同的市場主體手裡,而每個市場主體都不願自己手裡的資料輕易被別人使用,中央政府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資料,因此,中央計劃無從談起。

      3、如果一個國家禁止除政府之外的機構採集和分析經濟資料,規定經濟資料是國家機密,這樣的話,由全知全能的中央政府來根據資料調節經濟,應該能夠奏效。但問題在於,有誰會願意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呢?

      消費者掌握主導權的“新計劃經濟”

      既然無法回到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那麼,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影響下,我們將會進入一個“新計劃經濟”的時代。

      新計劃經濟,是美國學者安迪·波拉克和英國學者斯蒂芬·博丁頓於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的具體含義是:透過資訊科技進行生產資訊和消費資訊的採集和處理,在靈活的物流配送體系下對產品的生產、銷售、分配、消費進行計劃指導。

      過去的計劃經濟之所以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隻從供給一方考慮問題,消費一方沒有發言權,也便失去了產品的價值發現功能,時間久了,產品的定價便會偏離價值太遠而造成巨大損失。而在“新計劃經濟”時代,以需定產,所有的生產都會按照消費需求進行,每一件產品在生產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費者是誰,並且知道這件產品的標準是怎麼樣的。

      當下很火熱的“C2B”模式,正是新計劃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所謂“C2B”,就是消費者提出要求,製造者據此設計消費品、裝備品。“以消費者資料為基礎的消費者喜好和需求畫像倒逼到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供應鏈、營銷等製造業供給側的多個環節,這就是C2B的本質。”阿里資料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潘永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C2B模式的主要特徵是:在前端,它們或是提供相對標準化的模組供消費者組合,或是吸引消費者參與到設計、生產的環節中來;在內部,它們提升組織能力,以個性化定製方式服務於海量消費者;在後端,它們積極調整供應鏈,使之具備更強的柔性化特性。

      三一重機(上海南浦)有限公司專案總監、總經理辦公室主任李斌舉例介紹,過去因為不可能一雙腳做一個模具,所以不能按照每個人的腳生產鞋,但智慧製造解決了這個問題。“你看中了某一品牌和款式的鞋子,只要你用手機將自己的雙腳拍一張照片發到這個品牌的企業,這個企業就能運用技術手段將你的雙腳資料化,並把這些資料輸入到鞋子的製造系統,系統透過柔性化生產系統便可以給你生產出只有你穿才合腳的鞋子。”

      在傳統的生產方式裡,產品是生產者說了算,消費者只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買或者不買。而C2B卻引起了一場“消費關係”的大解放,未來的消費關係是:消費者需要什麼,生產者就得生產什麼,這是一個逆向生產的過程。並且,生產商之間比拼的不再是價格,而是誰能最先對接到消費者的需求,並且完成消費者需求的精準程度。此時,不會有庫存,也不會有惡性競爭,社會成本極大地降低。

      整個社會的供應關係將被摧毀重建。

      這也是工業4.0的本質,工業4.0將在未來實現工廠、消費者、產品、資訊資料的互聯,最終實現萬物互聯,從而重構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即利用物聯網、大資料、移動網際網路的手段,使工廠實現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pl季後賽將線上下進行,LGD還能無敵嗎?還會是奪冠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