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噴子_殺手

    世界上歷時最長的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

    世界上歷時最長的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

    歷時最久的戰爭要算英法兩國在法國土地上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這場戰爭從1337年煤發,到1453年結束,前後延續了100多年,歷史上稱之為“百年戰爭”。

    這場戰爭最初由法國王位的繼承問題引起,同時也是為了爭奪在法國境內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戰爭初期,法國一直處於下風,軍隊節節敗退,大片土地被英軍佔領。到這個時候,兩國國王爭奪權位的戰爭已經演變成法國的民族解放戰爭。

    到了戰爭後期,法國民眾主動參戰,廣泛展開游擊戰,聖女貞德作為法國的民族英雄領導瞭解放戰爭。雖然貞德最後被內奸出賣,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但她勇敢無畏的精神激起了法華人民的高度愛國熱情,最終法軍於1453年10月19日迫使英軍在波爾多投降,全面收復了失地,戰爭至此結束。

    英法百年戰爭起因

    英格蘭王國的大陸領地

    中世紀前期,法國海岸漁民長期遭受北歐維京海盜打劫侵略。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三世以協助抵禦其他海盜為條件,於公元911年,同意維京人領袖洛羅及其族人定居在英吉利海峽沿岸一塊肥沃的土地上,並封洛羅為公爵。由於維京人又稱為諾曼人,這塊土地稱為諾曼底(意思為諾曼人的封土)。維京人在此建立了諾曼底公國,停止海盜行為,並改奉天主教及接受法國文化,但諾曼底公國自此割據一方。

    1066年,諾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其後150年內,說法語的諾曼底公爵同時為英格蘭王,統治英格蘭和諾曼底。可是諾曼底公國卻是法國國王的附屬國,導致了原來平等的兩個國王,變得完全不平等[2]:1。後來,控制著阿基坦公國的法國王后阿基坦的埃莉諾與法國國王路易七世離婚,並且嫁給了作為諾曼底公爵和安茹伯爵的亨利。

    1154年,亨利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又因為聯姻,英格蘭王國獲得了阿基坦的領土,同時控制了英格蘭以及法國近半的地區。

    13世紀初,當時的英王約翰失政,法王乘機奪回諾曼底及安茹兩地,約翰返回英格蘭。

    1215年,在當地貴族逼迫之下訂立大憲章,才保住英格蘭王位。此後百多年,這位法國貴族出身的英王,念念不忘要向法王取回祖宗的失地,而英王亦仍然控有法國西南沿岸一隅的阿基坦,也成為銳意一統全國的法國王室的眼中釘。

    14世紀時,法國想趕走仍然盤據西南地區的英格蘭,統一法國。後者非但不肯,還想奪回其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兩國另因法蘭德斯的貿易糾紛,加深彼此的衝突。該地位於法國北疆,表面隸屬法國,實則獨自行政,且與英格蘭有很多羊毛貿易。

    法國王位危機

    法蘭西王位規定不可由女性繼承,女性的繼承權在幾位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世(死於1316年),腓力五世(死於1322年),查理四世(死於1328年)逝世後曾多次提出,但每一次最終都由男性繼承。

    當只有一獨女的查理四世於1328年去世,和他血緣最近的男性親屬英王愛德華三世。愛德華的血統繼承自其母伊莎貝拉,查理四世的姐姐;但由於其性別,伊莎貝拉是否具有王位繼承權同樣是個問題。此外,法國貴族對接受一位英國國王的統治也猶豫不決。因此法國的貴族和教士們在巴黎集會,明確男性不能因母親的繼承權而繼承王位。如此一來,最近的男性繼承人就成了查理四世的堂兄瓦盧瓦伯爵腓力,並確定他應該加冕,成為腓力六世。

    1340年,教皇確定在薩利克法下男性不能透過母親的血統繼承王位。

    經過

    百年戰爭依局勢轉變,大約可分四階段:

    第一階段

    1337年-1360年之間,英法爭奪佛蘭德斯和阿基坦。1340年,英軍在斯魯伊斯海戰打敗法軍,奪得制海權,防止法軍渡海入侵。1346年8月,英軍先於陸上的克雷西會戰大勝,再圍攻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11個月後成功佔領。接著又於本土的內維爾十字之戰打敗蘇格蘭入侵,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衛二世,大大減少其威脅。

    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1356年,英格蘭再度進攻,奪取法國西南部的基恩和加斯科涅。隨即在普瓦捷戰役以相同戰術再次獲勝。法國王室則承受英軍橫徵暴斂、國家經濟崩潰、平民起義反抗等內外煎熬,情勢非常不利。1360年於布勒丁尼,法國被迫簽訂極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約,割讓出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

    第二階段

    1360年-1400年之間,法王查理五世展開報仇,欲奪回被侵佔的領土。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取代大部分的騎兵、建立野戰炮兵、重建海軍。他改革內政,整頓稅制,以安撫民心。時機成熟後,他任命貝特朗·杜·蓋克蘭統領軍隊,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大敗英軍。1380年,英軍已退守沿海區域。英王擔心丟失全部領地,乃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僅保留波爾多、巴約訥、佈雷斯特、瑟堡、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訥間的部分地區。

    第三階段

    1415年-1429年之間,法國勃艮地、阿曼雅克兩派發生內戰,農民市民也起義反抗,英格蘭藉機重啟戰端。1415年,英軍於阿金庫爾戰役打敗法軍,再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多數地區。法王查理六世無力抵抗,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亡國的特魯瓦和約。英王亨利五世成為法國攝政王,有權承繼查理六世死後的法國王位。法國已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然而,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卻於1422年同年去逝。兩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度交火。百年戰爭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

    1429年-1453年之間,法華人民不堪英軍壓迫,各方紛紛反抗,游擊隊經常捉拿英格蘭的徵稅者,牽制英軍部隊,對法軍有很大幫助。1428年10月,英軍和勃艮地派包圍了奧爾良,法軍嚴重不利。此時法國出現一位傳頌後世的救星聖女貞德,指揮法軍於1429年5月擊敗英格蘭,奧爾良解圍,扭轉了整個戰局。

    年僅19歲的聖女貞德不久被英軍捉住,1431年被以女巫罪處死。這激起法國民族義憤,助使法軍作出大反攻。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地區。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奪回吉耶訥。

    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加萊除外的全部領土。

    15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格蘭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城市。

    影響

    百年戰爭對英格蘭和法國的人民都是大災難,期間又逢黑死病爆發,兩國受到戰爭和疫病雙重打擊,普遍經濟重創,民不聊生。

    法國身為戰事進行之地,國土滿目瘡痍,人民流離失所。但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更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軍史地位

    百年戰爭發生於1337年-1453年之間。後者也是中世紀結束的標誌之一。戰爭過程中,雙方的武器裝備、戰爭體制、戰術思想都有緩慢而深刻的改變。

    戰爭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慮。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於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僱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法國則迫於初期戰局失利,必須擴張王室統合權力以抵擋外敵。因此在戰爭結束時,雙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得勝,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戰後,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許多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已經流傳四方,步兵的重要性從此不斷提升,而騎兵的地位則不斷下降。

    戰爭初期,法國在各次大會戰都使用重騎兵正面衝擊,到了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已模仿對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鬥,這說明騎兵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更突顯騎士貴族為主的法軍於戰爭中屢屢失敗,標識出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雙方的武器裝備也有很多演進。如何設計和應用攻城武器,對戰事發展有重大分量。鎖子甲在歐洲已超過千年歷史。戰爭初期,它仍是最好的護身裝備。但中後期的貴族騎士已普遍使用新創的板甲,防護力大為增進。1513年的弗洛登戰役,板甲已讓稱雄300年的英格蘭長弓失去效用了。

    第二次百年戰爭

    第二次百年戰爭(the Second Hundred Years" War,約1689年-1815年)是一些歷史學家使用的歷史分期術語,用以描述從約1689年至1815年間英國(起先為英格蘭王國,後為大不列顛王國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與法國(先後為法蘭西王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帝國)之間的一系列軍事衝突。這個名詞由約翰·羅伯特·西利(英語:John Robert Seeley)在他的著作《英格蘭的擴張:兩場講座》(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Two Courses of Lectures,1883年)中首次創造。

    和“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一場單一而連貫的戰爭,而是由兩個主要交戰國之間的一系列斷斷續續的戰爭組成。這個名詞也用來指代英法兩個世界強國之間的競爭狀態,而不僅是直接軍事衝突。這是一場決定這兩個殖民帝國未來的較量,而英國在1815年的最終勝利,確立其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

  • 2 # 文史磚家

    古往今來,世界上發生的戰事難以計數,就時間長短而言,發生在錫利群島上的“335年戰爭”,無疑是世界上歷時最長的戰爭。不過,這場戰爭並沒有造成任何傷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錫利群島位於英國康沃爾郡西南方,距地角40-58公里,四周被凱爾特海包圍,約由50座小島和許多礁石組成,陸地面積約16平方公里,人口約3000人,首府為休鎮。錫利群島最早是海盜的巢穴,後來成為臭名昭著的走私場所,從1571年開始,相繼成為戈多爾芬家族、史密斯家族的私人領地,直到1933年才劃歸英國王室。

    英國內戰期間(1642-1651年),以圓顱黨首領克倫威爾為首的議會派,透過長達將近9年的戰爭,終於擊潰擁護國王查理一世的保皇派,並建立起英國史上唯一的共和國-英格蘭共和國,隨即又自立為護國公。早在內戰正式結束前2年(1649年),克倫威爾已經逮捕查理一世,並以“叛國罪”的名義將他推上斷頭臺,令整個歐洲為之震動。

    早在查理一世被處決前,其長子查理二世便潛逃至錫利群島,並以此為根據地,指揮保王黨軍隊抵抗議會派,直到1646年奉父命離開英國,到法國首都巴黎跟母親相會。查理一世被處決後,潰散的保王黨軍隊撤退到錫利群島,以巴斯伯爵為首領,發誓效忠查理二世,並負隅頑抗克倫威爾政府。此後兩年間,克倫威爾政府忙於清剿英倫三島上的王黨殘餘軍隊,由此給錫利群島提供喘息機會。

    為儘快完成反攻復國的目標,巴斯伯爵指揮的王黨軍隊聽從查理二世的命令,除了派軍登陸作戰外,還頻頻襲擊、搗毀克倫威爾政府及其盟國的船隻,以此保持制海權。由於荷蘭在英國的幫助下襬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1648年),因此出於“報恩”的目的,自獨立伊始便跟克倫威爾政府結盟。雖然荷、英締結盟約,但並未派軍參加英國內戰,而克倫威爾政府也並未提出相應的請求。

    雖則如此,保王黨出於對克倫威爾政府的憎恨,還是將荷蘭視為敵國。因此在1650年底,盤踞在錫利群島的保王黨軍隊,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襲擊途徑凱爾特海域的荷蘭商船,擊傷、擊沉數艘船隻,令後者遭受巨大損失。事件發生後,荷蘭派海軍上將特羅姆來到錫利群島,要求保王黨賠償荷蘭船隻和商品的損失,對此巴斯伯爵一口予以回絕。

    巴斯伯爵的強硬態度惹惱了特羅姆,惱羞成怒的他便代表荷蘭對錫利群島宣戰,時在1651年3月30日。特羅姆回國後,組織海軍準備遠征錫利群島,然而遠征軍尚未到達前線,由羅伯特·布雷克率領的克倫威爾政府軍便攻佔錫利群島,並迫使保王黨軍隊投降,時在當年6月。由於失去作戰目標,所以荷蘭海軍沒發一槍一炮便折返回國。

    由於這場“流產”的戰爭僅僅是荷蘭對英國一個地區的宣戰,其合法性值得質疑,因此荷蘭政府一直沒有正式宣佈結束“戰爭狀態”。由此,錫利群島跟荷蘭之間保持著一種極為奇葩的關係,即名義上處於戰爭狀態,但實際上卻無仗可打。漸漸地,荷蘭與錫利群島都開始淡忘此事,直到1985年才被人提起。

    當時,身為錫利群島議會議長的歷史學家羅伊·鄧肯,在閱讀史料時得知錫利群島與荷蘭之間仍處於名義上的戰爭狀態後,立刻寫信給荷蘭駐英國大使館,向他們講述了事件的起因和經過,並建議荷蘭方面派使節到錫利群島,跟後者簽訂正式和平條約。荷蘭政府在確認事件的真實性後,果然派駐英大使瑞因·豪德寇波前往錫利群島,與鄧肯一起宣佈結束雙方間的戰爭狀態,並簽訂和平條約。

    荷蘭與錫利群島的和平條約簽訂於1986年4月17日,此時距離正式宣戰的時間,已經過去整整335年時間,因此歷史上稱其為“三百三十五年戰爭”。條約簽訂後,豪德寇波大使跟鄧肯等人開玩笑地說,幸虧簽訂了和平條約,否則當錫利群島的居民得知荷蘭可能在任何時候襲擊群島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感到寢食難安。這也算是一則趣聞了。

  • 3 # Malo

    三百三十五年戰爭

    三百三十五年戰爭是英國南部的錫利群島與荷蘭共和國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開始於1651年,持續335年間雙方處於宣戰狀態,堪稱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然而事實上雙方沒有任何人員傷亡,甚至沒有放過一槍一炮。戰爭宣言的合法性不能確定。到了1986年,錫利群島議會最終與荷蘭簽訂和平條約,宣佈戰爭結束。

  • 4 # 盜墓球球Fireman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第一階段(1337─1360)主詞條:斯魯伊斯海戰、克雷西會戰、普瓦捷會戰、布勒丁尼和約英法主要爭奪佛蘭德斯和基恩。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軍在斯呂斯海戰中打敗法軍,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奪得制海權,防止法軍渡海入侵。 1346年8月,英軍先於陸上的克雷西會戰大勝,英軍又取得了陸上的優勢。再圍攻法國海防要塞加來港,11個月後成功佔領。1347年攻佔法國的加來,接著又於本土的內維爾十字之戰打敗蘇格蘭入侵,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衛二世。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 1356年,英格蘭再度進攻,奪取法國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1356年9 月,普瓦捷會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藉此向法國索取鉅額贖金。英華人無限度地徵收苛捐雜稅和法國內部經濟陷於完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法華人民的起義——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王室則承受英軍橫徵暴斂、國家經濟崩潰、平民起義反抗等內外煎熬,情勢非常不利。1360年,法國被迫簽訂極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約, [3] 割讓出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 [2] 此外,法王還需支付300萬金幣的補償款,作為條件,愛德華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聲索。第二階段(1369-1380)主詞條:蒙鐵兒戰役、二十年停戰協定1364年,法國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查理五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1367年,雙方介入西班牙卡斯提爾王國之內戰,黑太子愛德華在納胡拉之戰獲勝。但英軍的戰場勝利被查理五世的外交勝利所扭轉。愛德華支援的佩德羅一世終於被親法的恩裡克二世推翻。1369年起法軍連續發動攻勢,欲奪回被侵佔的領土。查理五世任命貝特朗·杜·蓋克蘭統領軍隊,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蒙鐵爾戰役等多場戰役大敗英軍。1380年,英軍已退守沿海區域。英王擔心丟失全部領地。 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僅保留波爾多、巴約納、佈雷斯特、瑟堡、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第三階段(1415—1424)主詞條:阿金庫爾戰役、特魯瓦條約、王位鬥爭1415年─1429年之間,法國勃根第、阿曼雅克兩派發生內訌,農民市民也起義反抗,英格蘭藉機重啟戰端。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 [3] 英軍攻陷哈弗勒爾(哈弗勒爾攻城戰),於阿金庫爾戰役大敗法軍。10月,與勃艮第公爵結盟,佔領法國北部,法王查理六世無力抵抗。 1420年5月21日英、法在特魯瓦簽訂幾乎亡國的特魯瓦條約。英王亨利五世成為法國攝政王,有權承繼查理六世死後的法國王位。法國已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1421年,博熱之戰爆發。法軍與巴肯伯爵約翰·斯圖亞特率領的蘇格蘭援軍聯手,對英軍取得勝利。他們殺死了亨利五世的弟弟,王位繼承人克拉倫斯公爵。1422年,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同年去世,兩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度交火。由於爭奪王位鬥爭(1422—1423年)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的居民的身上。1424年,貝德福德公爵派索爾茲伯裡伯爵托馬斯·蒙塔古打敗圍攻克拉旺的法蘭西-蘇格蘭聯軍,隨後,貝德福德公爵指揮英格蘭-勃艮第聯軍在韋爾訥伊會戰中擊敗法蘭西-蘇格蘭聯軍,巴肯伯爵、道格拉斯伯爵等蘇格蘭貴族均戰死沙場,蘇格蘭援軍全軍覆沒。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華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第四階段(1424—1453)主詞條:奧爾良戰役、庫米尼戰役、卡斯蒂永戰役、巴約勒之戰

    1428年10月,英軍和勃艮地派包圍了奧爾良,法軍嚴重不利。

    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貞德以“戰爭總指揮”的頭銜。她全身甲冑,腰懸寶劍,捧著一面大旗,上面繡著“耶穌馬利亞”字樣,跨上戰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奧爾良已被英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軍難以抵擋,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著一匹白馬,在錦旗的前導下進入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她。貞德率領士氣高昂的法軍,迅速攻克了聖羅普要塞、奧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5月8日,被英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於解了圍。奧爾良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從此戰爭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此後,法華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鬥中,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所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後竟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華人。貞德寧死不屈,她說:“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1431年5月29日上午,貞德備受酷刑之後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貞德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同時由於勃艮第背棄英王,重新與法聯合(1435年),促使法軍轉入大反攻。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地區。1450年,法國和布列塔尼聯軍在庫米尼戰役中大敗英軍,整個曼恩和諾曼底地區迅速落入法國手中。 1450年,法軍解放諾曼底,並在巴約勒之戰中重創英軍。1453年,奪回吉耶訥。1453年7月17日,法軍在卡斯蒂永戰役中殲滅加斯科尼的英軍主力,1453年7月,在卡斯蒂永之戰中再次打敗英軍。10月19日波爾多英軍投降,法國收復加萊除外的全部領土。 14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國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據點。結果法國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更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古惑仔中的哪個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