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暗夜啟明星
-
2 # 職人論世
近幾年,非常流行一個詞,叫"跳出舒適圈”。
人呆在舒適圈,往往是紅色預警;跳出舒適圈,不可避免進入恐懼圈;戰勝恐懼圈,就進入學習圈;學有所成,最後就進入成長圈。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舒適圈:感到安全可控,是一種安於本能的享受。
恐懼圈:缺乏自信,尋找藉口,受他人觀點影響,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學習圈:面對挑戰和困難,要掌握一項新技能,為將來發展打基礎。
成長圈:找到目的,擁有夢想,設立目標,完成目標。
跳出″溫水煮青蛙",才是拓展"舒適圈"的正確姿勢。跳出舒適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跳出舒適圈,開始時我們會感覺到恐懼,會覺得不舒服,不過以後的日子裡,我們會自然而然也把恐懼稱為興奮,把不舒服看成是挑戰。
-
3 # 生活放映視
對於公司而言,不分國企、私企乃至公務員隊伍因疫情影響的諸多限制均不同程度存在,不少企業訂單急劇下降,體制內的員工實行的彈性工作日,日常業務工作明顯放緩等等,還有,以前可以公開辦理的,受疫情影響,開始縮小範圍,更有的是線下的很多工作都一股腦地被搬到了網上,至於不少公司因疫情的持續而撐不來,最終選擇了裁員、降薪甚至於破產更是一種非少數的存在。由此,能夠看到,公司業務停滯是一種大範圍的現象,此時,老想著換工作,其實真得很難換到稱心如意的工作,與其沒有目的地亂動,還不如不動
-
4 # 指尖視野
【問題解讀】
在談到人才發展的時候,很多人都強調“跳出舒適圈”,認為“跳出舒適圈”就可以發展、就可以進步,就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這種理解或者解讀是有問題的。
其一,跳出舒適圈是一種基於成長的方向性建議或者選擇,是方向而不是結果。
不要以為跳出舒適圈就一定或有好的轉機。實際上,有成長的可能,也有面臨風險或者失敗的可能。
其二,跳出舒適圈,不是鼓勵跳槽,更不是在一個地方或者環境呆膩了,就換一個環境。
舒適圈更強調思維、心理或者習慣的依賴性,跳出舒適圈強調現實基礎上的自我挑戰。而不是換來換去。
其三,跳出舒適圈的目的是成長或者收益的最大化。
不是單純追求心理滿足,不是盲目選擇。
不要隨便定義“跳出舒適圈”,更不要以為跳出舒適圈就意味著萬事大吉。實際上挑戰是痛苦的,改變自我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要正確理解並踐行“跳出舒適圈”才有進步的可能。為了清晰解讀這一問題,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正確認識:
1.到底如何認識“舒適圈”。
舒適圈到底怎麼回事?你所以為的“舒適圈”真的是舒適圈嗎?
2.怎樣正確理解“跳出舒適圈”?
隨便的努力或者嘗試不是跳出舒適圈,真正跳出舒適圈並不容易。
3.關於“跳出舒適圈”的錯誤理解或行為有哪些?
哪些理解或者行為不是跳出舒適圈?錯誤的思維與行為只會讓自己更加被動,面臨更大的風險。
4.怎樣跳出舒適圈?
要想真正跳出舒適圈,個人應當怎麼辦?
【指尖觀點】
一個人要想不斷進步與發展,的確需要“跳出舒適圈”。它以個人自我變革為前提,以思維與行為的最佳化為基礎,以不斷接受挑戰為手段,以真正的格局變化與職業提升為目的。“跳出舒適圈”需要顛覆自己的習慣思維和行為標準,需要面對風險和不確定性。跳出舒適圈不是為了跳到“不舒適圈”,而是為了塑造一個更強大和優秀的自己。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舒適圈。關於舒適圈的說法非常多,但很多並不客觀。舒適圈主要針對個人的心理、行為體驗而言,是相對於風險與挑戰的“安全領域”。1.環境舒適
一說到“環境”,很多人都習慣與辦公條件或者工作條件掛鉤。管理角度的“環境”卻不止這些,還包括能量環境以及資訊環境。具體來說,就是資源充沛性、文化適應性、能力匹配性、工作協調性、效率滿意性等與資源、資訊等相關的具體客觀條件。環境舒適,是指在相關領域的自我滿意度較高。
A.物質環境
物質環境,主要是指與工作相關的客觀物質條件,比如辦公環境、休閒設施、食宿交通等客觀的物質基礎。廣義的物質環境,還包括個人因為工作付出而獲得的物質回報。
一個人,如果所處的物質環境較好,條件比較優越,個人滿意度較高,稱之為環境舒適。是個人對客觀環境的心理肯定,形成個人對於環境的依賴感。B.能量及資訊環境
能量及資訊環境,是在物質環境的基礎上,個人具體工作開展的“軟環境”。對於個人能力的發揮、工作的體驗、優勢的體現、職業的成長等都有很大影響。在工作過程中的成就感、效率感、等主觀上的心理認同都會造成“環境舒適”。
能量與資訊環境的舒適,說明個人職業的滿意度較高。能夠較好發揮個人特長,當然也容易成為成長的“天花板”。2.思維舒適
思維舒適,是指個人的認知、分析、判斷方式,個人的邏輯特徵與思維水平限定在某一層次或者領域內,自以為是且難以突破。個人對於自己的思維有一種強烈認同感,不容易接受不同觀點,更不願意進行改變。
思維舒適,使得個人能夠盡情發揮自己的能力,但是很容易形成慣性,且不易提高。A.思維習慣
思維習慣,更準確的說是思維模式,代表著個人的思維廣度、深度、方向以及具體的邏輯路徑,是個人基於經驗與認知基礎上的高階心理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維習慣。但是,如果一個人習慣於按照自己的邏輯方式與認知角度進行思考與判斷,不接納他人的思維角度與方式,就會出現“思維舒適區”。
思維舒適讓人自我感覺良好,沉醉於自我角色與領域的限制性認知,容易止步於現有的模式,缺少創新。是不利於競爭與挑戰的。B.思維水平
思維水平依賴於思維習慣,更體現一個人的認知格局與對事物或者問題本質把握的能力。不同的思維水平會形成不同的見解,對於問題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
當一個人沉溺於自我思維的水平與範圍,習慣於對自我思維結果的肯定,或者排斥他人的不同觀點,就形成思維上的固執。3.行為習慣舒適
行為習慣,主要體現為個人經驗基礎上的工作慣性與價值標準基礎上的是非認知。幾乎所有人的行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遵從自己的經驗慣性、強調自己的價值標準。很多人以自我標準為判斷的依據,牴觸與己不同的習慣或者行為標準,形成自我“舒適區”。
A.行為標準
行為標準,是以價值標準為基礎的“外顯行為”尺度。不同人的價值追求不同,其提倡的行為標準也就不同。個人價值標準與企業或者其他員工相同時,認可度較高,但不同時,就不認可、不尊重或者排斥他人的行為。這種停留於個人自我行為標準範圍、對於不同行為習慣不適應或者不尊重的現象,就是個人的“行為舒適區”。
行為標準基礎上的習慣適應,體現了一個員工與他人或者企業的融合程度。越強調行為“舒適”的人,其適應性或者融合性越差。
比如:某公司提倡入職軍訓。一些員工認為很好,很有幫助,而另一些員工認為都是“搞形式”。並且互不認同。這就是基於個人行為標準的“舒適區”體現。B.能力水平
能力水平,這裡指具體的“能力行為水平”。是一個人能力水平的行為體現,也是個人工作效率與方式的具體表現。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知識結構,有自己不同的能力結構與層次。在面對工作、困難或者挑戰的時候,表現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行為特徵。
一些員工固執於自己能力條件下的認知與解決手段,強調個人行為的有效性,而強調他人的無效性或者不合理性。這就是能力“舒適區”的體現。
比如,張三跳繩的速度很慢。A同事讓他多練習跳躍來解決,B同事讓他加速搖繩的頻率解決,C同事讓他換個場地解決。三個同事因此各執己見。這就是明顯的能力水平“舒適區”造成的。小結:所謂舒適區,並不只是個人在職場環境中的舒適感覺,更多強調執著於個人經驗、思維與價值標準基礎上的限制性“封閉”與排他習慣。是個人不願意接受不同觀點、不願意面對挑戰、不願意面對真實自我的一種客觀反映。
認識舒適圈的目的是跳出舒適圈,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正確的“跳出姿勢”是怎樣的?跳出舒適圈有明確的目的與目標導向,有合理的“跳出”思維或者行為才可以。否則只能是盲目行動。1.“跳出舒適圈”的目的
跳出舒適圈以正確認識“舒適圈”為基礎,以明確的目的或者目標為導向。跳出舒適圈並不是簡單地擺脫某一狀態,而是為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而努力。目的或者目標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動力。
A.基於成長的考慮
對於職場人來說,成長是質的改變,是個人職業狀態的成熟,是不斷走向成功的根本性變化。成長不是量變,而是質變。以成長為導向的質變要求不斷的量變,比如知識的豐富、閱歷的增加;要求量變基礎上的質變,比如思維品質的改善、能力結構的變化等。
簡單的時間與數量積累無法讓一個人真正成長,只有從根本上提升與變化,才可以達到目的。B.基於長期收益的考慮
所謂長期收益,在這裡強調兩點。其一,是更大收益的可行性,其二,是收益的持續性。人總是希望有更好的職場收益,比如職位的不斷晉升,比如薪酬的不斷提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在職業上有更好的發展,必須讓自己更加強大和優秀。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唯有不斷突破,不斷讓自己接受挑戰。
收益的提升意味著責任與挑戰的增加,意味著要面對更多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這就要求個人不能呆在自我的“舒適區”,否則根本不可能有成長的機會,也不可能有收穫的實力。2.“跳出舒適圈”:提升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是一個人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的體現。主要表現為個人的視野廣度、本質把握程度、面對不同問題的反應敏捷性、實事求是認識與判斷事務的能力、堅持追求真正正確觀點的批判性。思維品質的高低是一個人水平的體現,更決定著一個人的最終成就。要想不斷成長,必須提升思維品質。
A.合理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或者風險意識,是個人能夠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是謙虛但不虛榮、滿意但不驕傲、滿足但不固步自封的關鍵。一個人,必須在看到自己優勢的同時,清醒關注自己的短板;必須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看到更多的問題與挑戰。
想要“跳出舒適圈”,沒有憂患意識,不能正確客觀面對自我,是絕對不可能的。B.強化思維水平
客觀全面認知自我的基礎上,個人突破的關鍵在於思維的品質。它是問題認知的深度突破,是效率追求的方法改進,是能力短板的有效提升,是原有優勢的進一步昇華。
強化思維水平,需要開放的心態、需要打破自我認知的束縛,需要不盲目自信、需要習慣於挑戰自己的習慣性思維。3.“跳出舒適圈”:提升能力水平
對於職場人來說,能力水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能力儲備,比如知識、思維、心理等方面的日常積累與狀態最佳化;其二,是行為表現,比如實際的工作思路、效率提升、業績創造等等。
能力水平的兩個方面,都會因為“舒適區”的存在而停滯不前,要想提高或者改變,必須“跳出去”。A.打破能力瓶頸
能力的瓶頸來自於心態與思維。而心態與思維的改變,需要接觸當前的“心理封閉”。需要打破當前的“平衡”進入到另一個“平衡”的狀態。B.強化能力儲備
能力儲備,是指形成能力外顯行為的內在知識、心理與思維狀態。能力儲備包括兩個基本的方面:
其一,是知識的補充。比如,專業知識的增加與有益習慣的強化。
其二,是能力結構的最佳化。比如,心理狀態的調整、自我認知的反思、行為習慣的改善等等。
強化能力儲備,最佳化能力結構,才能夠保證能力瓶頸的不斷突破,才能夠真正達成“跳出舒適圈”的目的。小結:跳出舒適圈不是跳槽,也不是簡單的環境或者個人認知狀態的改變。而是結合個人實際情況,樹立明確成長與收益需求的前提下,進行自我思維與能力的挑戰甚至顛覆,是面對現實自我基礎上的內在變革。跳出舒適圈,方向向內而不是向外。
總有一些人沒有正確理解“舒適圈”,採取一些錯誤的認知或者“跳出”行為。錯誤的行為,錯在哪裡呢?誤解了“舒適圈”或者偏離正確的目的方向時,所採取的行為大多都是不合適的。不但無助於自己的成長,還可能更加被動與尷尬。1.目標錯誤
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的“跳出目的”。盲目確定自己的行為目標,導致一開始就在方向上出現了問題。當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舒適圈”或者不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的時候,所謂的“目的”或者“目標”就是誤導。
A.無助於長期收益
一些人進行所謂的挑戰,希望跳出“舒適圈”。表面上希望自己變得更好,但實際上只是為了暫時利益或者職業滿足的一個藉口。
因為看到薪資更高一些,或者覺得某個崗位更“適合自己”,而斷然放棄自己當前的工作。實際上,目標薪資未必能夠得到,目標崗位也未必適合自己。因為“跳出”的目的錯誤,導致個人盲目選擇、脫離實際。不斷選擇、不斷“跳槽”,自己最終一無所獲。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不是“跳出舒適圈”,只是個人“不安分”的一種無奈解讀。B.無助於自身成長
個人成長有兩個基本前提。一個是自己切實的成長需求與內心動力,另一個則是相對穩定的職業狀態與工作條件。
如果沒有真正的成長動力,或者將成長的原因都歸結於環境,個人不可能真的成長;如果職業狀態不穩定,總頻繁跳槽,也沒有能力積累與豐富實踐的機會,何來成長?單純以環境的改變來促進成長並不可行。
這個時候,所謂的“跳出舒適圈”,沒有任何意義,也只不過是個人試圖改變職業環境的另類說法。2.方式錯誤
跳出舒適圈,不是放棄個人的所有,更不是簡單的“喜歡”或者“討厭”的情緒表達。舒適圈強調個人的自我心理滿足、強調個人自我習慣與思維的固步自封,不是對於某些同事、領導或者公所場所的“興趣”,也不是工作中的“滿意度”體驗。
A.丟棄原有優勢
一個人在職場上的優勢包括兩個基本方面:
其一,是資源優勢。是個人所擁有的,能夠對職業行為起到幫助作用的優勢資源。比如,人脈、客戶、技術等。這些資源能夠讓自己的本崗工作更加出色,能夠讓自己有更好的工作績效。
其二,是能力優勢。包括個人的專業匹配、崗位匹配等等。能力優勢是個人工作成長的關鍵,也是職場競爭的保障。
這些優勢,無論在任何職場都很重要。是不能輕易丟棄的。如果因為希望突破所謂的“舒適區”而放棄自己原來的職業積累,放棄自己在職場立足的比較優勢,這無疑是自毀前途。一切從零開始,完全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行的。B.單純擺脫“環境膩煩”
一些職場人,在某個崗位或者單位工作了一定時間,覺得自己在這個環境“時間太長”,覺得已經“很無聊”,已經“厭煩”所在的職場。希望跳出“舒適區”進行自我“提升”和“改變”。
這種現象比較普遍,面臨“瓶頸”是事實,但所謂的“舒適區卻是假的。“舒適區”是個人成長的內在制約,而不是外部環境的枯燥與無聊。以“逃離”環境制約為前提的“跳出舒適區”行為,沒有意義。
以環境改變為前提的“跳出”行為,只是個人簡單的職業選擇問題,不是真正的“跳出舒適區”。3.方向錯誤
既然是一種“行為”,就有其方向性。跳出舒適區有兩個基本的方向約定:其一,是目標導向;其二,是自我指向。為了達成目標而進行自我改善與提升,這是跳出舒適區的本質。脫離這一基本屬性的行為,一定會失去真正的方向。
A.無標準與依據的行為
雖說想要“跳出舒適區”,但是自己的舒適區是什麼?自己要往什麼方向走?自己要改變什麼?要放棄什麼?要完善什麼?這些基本的問題,如果模稜兩可,哪裡能夠保證行動的方向?
認知與方向的模糊,使得個人行為混亂,既沒有真正的標準,又沒有“跳出”的依據。隨機性太強,沒有可能成功。B.只是在尋找“不舒適”
與“舒適區”對應的是“不舒適區”。正如不少文章解讀的那樣,很多人片面追求“挑戰區”、“學習區”。但是跳出舒適區,到“學習區”要學習什麼?要保持怎樣的思維和心態?要遵從怎樣的行為與標準?不清楚。
跳出舒適區,不是為了單純的尋找學習區或者挑戰區,而是為了完善和提升自己。為了完善和提升自己,沒有那麼多“區”的劃分。單純追求“非舒適區”,就是讓自己不舒服、不滿意、失望甚至很沮喪。但是這個“目的”與真正的提升與成長的目的背道而馳,是錯的!小結:對於“舒適區”片面的認知,以及為了達成自己職業目的盲目行為都是不理性的。跳出舒適區不是為了讓自己“不舒適”,也不是為了讓自己難堪、失敗,而是為了讓自己的職業更穩定、工作更出色、能力更優秀。脫離這一目的的方向、方式都是錯誤的。
綜合以上分析,結合題主的問題,個人提出幾點建議。必須明白,跳出舒適區,是以“舒適”為前提的,是在真正實力積蓄基礎上的厚積薄發,而不是任性而為。1.穩下來尋找“舒適”
在跳出舒適區之前,先要有真正的“舒適”的感覺。要沉下心來,認真工作、深入思考,不斷探討未知的領域,不斷髮揮自己的思維與效率極限。當自己覺得工作問題已經沒有更好的思路、沒有更強的能力解決的時候,當自己覺得所在環境已經沒有任何條件可以支撐自己實力提升的時候,當自己認為在當前企業細分領域“最牛”(不管實際是不是)的時候。你已經遇到了瓶頸,已經習慣於自己的舒適區。需要“跳出去”了。
但是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
A.不要急著跳槽
跳出舒適區不是要跳槽,而是基於現實基礎上的自我變革。是到了需要改變自己的時候,而不是到了改變別人或者環境的時候。
一旦形成以跳槽為基礎的行為習慣或者思維習慣,個人會永遠被“禁錮”在舒適區。所面對的會是連續不斷的“不適”。B.適應當前環境
不要以環境為自己“舒適與否”的參考依據。個人成長的“舒適區”不是生理感覺“舒適”的區域,更不是“對胃口”的文化與習慣。對於環境的膩煩、無聊,以及對於他人的討厭,都無助於個人的提升與發展。
要想真正跳出舒適區,不是動不動厭惡或者“不適”,而是要儘量適應當前的環境,這也是一種能力提升的表現。2.積蓄髮展基礎
跳出舒適區是個人追求成長與發展的一種方式,不是脫離職業成長的孤立行為。它需要能力與實力的支撐,需要個人的意志品質與堅持精神。頭腦發熱的率性而為是沒有意義的,臨時性的偶發奇想也不現實。
A.積澱能量與資訊基礎
所謂能量與資訊基礎,是指個人的資源積累、個人對於職場規則的瞭解與理解,是指個人工作效率提升的心得與體會。
只有足夠的積累,才能夠讓自己有足夠的“本錢”進行提升,才能夠有針對性、有效性地改變與發展。B.思維與能力基礎
跳出舒適區不是輕鬆遊戲,要面對風險與不確定性,面臨困難與挑戰,面對心理、思維與能力壓力。要想真正發展,真的改變自我,就必須不斷最佳化自己的思維水平,不斷強化自己的能力基礎。
知識不足、能力不濟、思維水平不夠,很容易認知偏差或者半途而廢。發展自我靠的是實力,而不是蠻力。3.厚積薄發
要想讓自己不斷髮展,能夠真正最佳化甚至改善自己。盲目行動不可靠,莽撞行為也不可靠。凡事要深思熟慮才有保障。
A.深思熟慮
這裡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盤點自我。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客觀角度瞭解自己的特徵與現狀。
如果這點做不到,很難有真正的進步。其二,確定目標。必須知道自己到底要往哪裡去,自己追求的是什麼。
只有這樣才能夠有的放矢,避免胡亂改變和提升,才能夠避免隨意性和隨機性的行為特點。B.論證可行性
每做出一個決定或者每採取一項舉措,都要分析其可行性。有利於自己目的達成嗎?能夠幫助自己發展和提升嗎?有效或者有用嗎?這些措施的好處在哪裡,弊端有哪些?
只要經常反思自己行為的可行性,才能夠摒棄那些無用、無效的手段與方法,才能夠讓自己少走彎路。比如,頻繁跳槽的行為就未必可取。總結:很多人片面理解“舒適圈”,將個人的舒適感覺當成所謂的舒適區,以片面追求“不舒適”為目的,造成行為上的被動與結果上的失望。舒適區的管理,基於個人進步與成長的基礎之上,是一種自我發展的手段,是個人自我變革的選擇。
跳出舒適區,是為了更廣闊的思維視野、更強大的自我能力、更持續穩定且美好的職業前途。
-
5 # 木舍
跳出舒適圈、人生就是要折騰、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我覺得是一種雞湯的說法。話語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是真正能做的人又有幾個呢?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遇見的可能就是跟提問者一樣的境遇。
我個人認為,我們呆的舒適圈也是我們常年努力奮鬥出來的舒適圈,這個圈子也是經過家庭、事業、人脈等等積累平衡後的結果,哪裡是一句雞湯文就能隨便改變的,除非你有了更好的選擇,或者是舒適圈裡遇到了你所牴觸的情緒。跳出舒適圈有錯嗎?沒有,這能說,你是一個追求上進的人,你是一個不甘平凡的人。但是,如果沒有計劃,沒有想法的就跳出來了,那是對生活的不負責任。所以,在我們做決定前,尤其是重要決定前,一定三思而後行。畢竟我們每個人都不是隻為自己而活,我們身上揹負著很多責任與義務。
跳出來,發現各種不適應,既然選擇了,我們要生存,就要努力去適應,畢竟社會和圈子不會適應你。哪怕這個新圈子你是如何的牴觸與反感。我們依然要笑著面對,成年人的世界裡,誰不是帶著面具生活。成年人的世界,誰不會在自己不喜歡的人面前,還要假裝很喜歡……這就是成年後的生活常態。如果你真的適應不了,接連換了兩份兒工作,依然適應不了。你是否想過,你是成年人了嗎?是誰在為你負重前行。你要冷靜的想一下,你的下一步要怎麼做。如果你還是迷茫的話,你不妨去跟自己的家人聊聊,也許在他們看來,這並不是事兒,也許這個困惑會很快解決了。
我個人給出的建議:第一,努力適應現在的圈子,這也是你經歷及經驗的一部分。如果適應不了,再換份兒工作,繼續。第二,冷靜思考,消除負面情緒。重新梳理一下職業規劃,然後再安排下一步計劃怎麼做。第三,休息一段時間,適當放空自己,也許你能突然豁然開朗。
-
6 # 職場小白丁
你是不是對跳出舒適圈有什麼誤解?教育學的「舒適圈理論」說到: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但若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人經歷了挑戰和痛苦,反而會變得成熟。
但是所謂跳出舒適圈,並不是要你冒險去換工作,去一個你完全陌生的領域。而是在目前駕輕就熟的基礎上,積極應對新的挑戰。
既然你已經跳出來了,特別不適應,那你不妨,先跳回你之前的舒適圈裡去,重新整理下自己的心態,畢竟,現在的你,尚不具備跳圈的能力。
等你迴歸熟悉的環境,你可以理性分析一下,然後再決定是否跳圈。理性分析一下你現在的舒適圈,在三到五年前,讓你覺得舒服嗎?誰的舒適圈不是拼盡全力換來的,舒適圈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偷換概念。大多數的公務員他們會認為自己在舒適圈想跳出來嗎?
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讓你跳出目前的舒適圈後依然安樂無憂?
你是否能承受依舊像現在一樣跳出來之後無法安定的焦慮?
你跳出圈的方向是什麼?你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應付你的新圈子?
如果考慮清楚之後依然想跳圈,那給你以下建議:循序漸進的擴大你的舒適圈範圍。
在你駕輕就熟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去接觸下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工作、專案。比如領導安排的新工作、自己工作的改進創新,慢慢的拓展你的舒適圈。別忘了,現在你跳進去的圈子,也是別人的舒適圈,既然都是圈,幹嘛不在自己的圈的基礎上擴大一下,讓你有更大的空間?
在目前圈子的基礎上,另起一個圈子
資訊高速的發展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機遇,比如很火的自媒體、網上兼職等等,你完全可以在空閒時間做一些喜歡的專案,哪怕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對自身做一些沉澱和積累。
-
7 # 記職場
也許你被一種理論或者觀點套路了。能在舒適圈裡生活,很多人都是羨慕的,需要做的也許不是跳出來,而是改變一下狀態。 現在應該做的,能退回的話,最好先回去,回不去的話,就是硬著頭皮走吧,已經沒有退路,不要頻繁的換工作,什麼事都得三思而行。下面進行具體的分析並提出解決措施。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1)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古人解決問題都要思考三次,還要借鑑以往的經驗。這說明,對一些事情的處理,要非常的謹慎才行。
工作的事情,事關人的吃飯問題,是生存問題,更是要綜合考慮之後決定,甚至很多的離職,都是在找好下一家後才開始的,並不是一時的衝動。
一、舒適圈不一定要跳出來,也許還是最安全的生存方式。能在舒適圈裡生活,是很多人羨慕的,因為,這代表著能夠不那麼辛苦、能夠不那麼操心,能夠生活的還可以。這樣的生活狀態其實是很多人羨慕的。很多雞湯,說的都是精神層面的,真正去做的話,卻是另外一回事了。生活在舒適區的人,有的人說,就像溫水煮青蛙。
溫水煮青蛙是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哲學道理是量變到質變,就是說數量的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會導致本質的變化。寓意是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你的成功與失敗、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在優越的環境中也要隨時保持警惕。
可是這種危險也是相對的,如果外面是一群張著嘴的蛇,那麼跳出這個溫水,是不是死的更快呢?
在沒有辨識這種利害關係的話,沒有對生存環境進行一個充分的考察,溫水裡,也許才是最安全的。
二、舒適圈和努力進取並不矛盾如果舒適圈的日子能給自己提供一個保障,那麼在這種保障的呵護下,去思考自己努力的方向,等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準備妥當的時候,才是離開的時候。
能勇敢的跳出舒適區的人,都是有想法的人,都想著給自己圖個奔頭,去過上更好的生活,願望和出發點都很好。只不過,在具體怎麼離開舒適圈的過程中,有的人就如青蛙一樣不小心跳到了蟒蛇的口裡,有的人,看準了方向,而且在彈跳力足夠的情況下,跳到了草叢裡。因此,究竟能跳到哪裡,取決於是不是看準了周邊的環境、方向以及自己的能力能範圍。
那麼努力的過程在哪裡體現呢?就是在觀察周邊的環境、看方向、以及練內功、練彈跳力,這些都需要學習和努力,不斷地提升自己,才能做到日後跳到草叢裡,而不是蟒蛇嘴裡。所以,舒適圈和努力進取並不是矛盾的,有時候,舒適圈倒逼人去努力進取。
三、跳出舒適區後,會承受恐慌、焦慮帶來的壓力。就如題主所說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導致了有兩次離職,人在這種不確定的狀態下,會產生焦慮,恐慌,考驗著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學研究中關於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處於舒適區的人,離開了這個圈子,就進入到了學習區和恐慌區,這兩個區域都要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壓力適當是好事,它能夠幫助人們激發創新,發揮潛能,但是,當壓力超過了人的承受範圍,那就會出事,最終筋疲力竭。心裡上的這關過去了,才算是有了迎接困難的準備,但是往往這關才是最難過的。
四、已經跳出來了,回不去了怎麼辦?無疑,你已經開始了一段探險。沒有回頭路可走話,就找找個地方躲避起來,在這裡作為緩衝區,就像我們上了高速了,想停都停不下來,好不容易看到了服務區,那就趕緊停車休息。
這裡說的緩衝區,就是你臨時的工作單位,無論好不好,在沒有更好的前提下,先幹著,在這裡你要完成最重要的事——規劃。這次需看清楚周邊的環境,看看舒適圈之外的這些單位的人是看怎麼生存的,你該在這裡修煉多久,你是否能生存,或者你從這裡還可以導航一下,能否到下一個舒適圈或者繞道返回?
留給自己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但無論怎樣《華為問題管理法》裡告訴我們,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行動。”雖然這是對企業管理說的,對我們個人同樣實用。
明確目標,然後經過這兩次離職之後總結一下教訓,再次確定目標及措施,也就是明確了從服務區離開後到底是朝哪個方向開,是繼續前行,無問西東,還是繞道返回?這些都得結合自己跳出圈子後得的客觀認知。
綜上,舒適圈同努力向上不矛盾,舒適圈也許是最適合生存的,出來後也許回不去了,也許不想回來,確定想法後,那就以目標為導向,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全速奮進! -
8 # 職場謀略社
聽到別人講的,你不能聽之信之,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以分析判斷,盲目的就做出決定結果可想而知,還有就是你認為自己跳出來了,但是為什麼後面又換了兩份工作,這就說明你根本沒有走出舒適圈!所以題主的情況,明顯是犯了三個錯誤:
1.聽信別人說的話,不加以分析就行動
2.盲目的做決定,導致一錯再錯
3.自認為式的努力,造成職業生涯種失誤
“別人”說的話,一定要分析判斷“真假”這裡的“別人”,可以是你的同事,你的朋友,甚至你的親人,從他們嘴裡說出的話,有的話你下意識地一聽真是那麼一回事,但是你自己一琢磨,就能感覺到並不是他們所說地那樣,這就要你自己來判斷“真假”。
舉個例子:《射鵰英雄傳》裡,歐陽鋒為了搶奪黃蓉和郭靖的九陰真經,郭靖比較傻,不知道怎麼辦,黃蓉給出了一個主意,十句裡面八句假的兩句真的,完整的看好像是真的,但實際上卻是假的,最後練的走火入魔!職場裡面,每個同事看起來相親相愛,笑臉相迎,但是誰知道對方什麼時候給你挖坑,所以一定要練就一個識別其他人說話真假的能力。
正確的審視自己,不要盲目的做決定一旦說是要做某個決定,在這之前我們要正確的審視一下自己,看自己有沒有具備充足的條件來做這個決定。
題主只是在別人說了一下就去做決定,跳出舒適圈,也許之前也有思考過,畢竟離職是件大事。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
為什麼?
就是因為沒有充足的審視自己,然後盲目的做出決定,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題主更多的應該是從個人能力、專業水平多方面來做個比較,要是自己的能力在這一行裡算作是突出的話,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千萬不要陷入“自認為式的努力”陷阱中職場上面有一種人,覺得自己很努力,加班加點的工作,但是好事總是論不到自己頭上,其實這種情況在領導看來就是一種“自認為式的努力”!
“我覺得我很努力”,“我覺得自己沒錯呀”,這些都是自己的感覺,外人看來沒什麼結果,就覺得這完全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題主的情況和這個差不多,就是自認為自己跳出了舒適圈,其實在別人看來你依然處在舒適圈裡,根本就似乎換湯不換藥。
有的人在一個環境呆久了就換了個工作,就覺得自己跳出舒適圈了,但是時間一長該是那樣還是那樣,完全和在商家公司沒有卻別,這不叫跳出舒適圈,這隻叫換了個工作環境。
跳出舒適圈式的標誌是和之前發生反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方面能力有成長,其實在那裡都可以跳出舒適圈,並不是說一定要換家公司,換個環境;
跳出舒適圈一定是從自身去改變,外界的因素並不重要。
千萬不要讓自己陷入“自認為式的努力”中,這樣相比之以前,反而倒退了。
-
9 # 夏沫無憂
【無憂觀點】近些年舒適圈這個詞越來越多的被人提及,大多數認為但凡有點上進心的人就應該跳出所謂的舒適圈,去迎接挑戰,這樣才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跳出舒適圈這個觀點本沒有錯,但是在我們執行的過程中往往就會出現偏差,造成題主現在的困擾。
一、什麼是舒適圈?舒適圈起源於網路,是指我們經常處於的一個小圈子,周圍是我們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工作,所有的這一切,都讓我們感覺到很舒服,沒有緊迫感和處於新環境的焦慮感。
二、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跳出舒適圈的原因是普遍認為,長期處於舒適圈,容易讓人對社會競爭中的感知變得不再敏感,長期在安逸的環境下容易喪失鬥志,就如溫水煮青蛙,真等到有一天變故發生時,處於舒適圈的我們已經來不及應對。
三、跳出舒適圈的方式有哪些?跳出舒服圈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並不只有辭職一條路。
A、在現在的工作基礎上做出改變。
一份工作做的時間長了,對工作內容已經是駕輕就熟,每天的工作按部就班,我們會感覺很輕鬆,但是我們可以考慮我們所做的工作就已經是完美,在哪裡還有改善提升的地方,假若我們是一線員工,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主管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若是主管崗位,是不是可以從經理的角度去發現問題,職場中,我們不可能只安於現狀,升職加薪是每個人都喜聞樂見的,但是如果不做出比同級別的人更好的成就,憑什麼提拔的是我們,想太多。
B、跨崗位學習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畢業後一直從事人事行政工作,工作十多年,很多人說我的性格適合做銷售,但是我已經35歲,讓我拋棄現在的職業去跨領域,說真的,我還真沒那麼大勇氣,不過去年下半年公司里人員流失嚴重,而又正好趕上銷售旺季,人手不足,我主動請纓,在完成自己工作的條件下,去做銷售,領導非常支援,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我感覺到銷售部的那種緊迫感與壓力,同時也發現了亟需解決的問題,我以我的專業經驗去協助銷售經理解決,人員效率和團隊協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讓領導對我刮目相看,而我自己對自己能不能做銷售也有了評價,假如有一天我真的要轉行,自己也不會迷茫。
C、努力做好主業的同時,可以利用餘下的時間做一份不同的職業
我們長期做一項工作,效率會非常高,這樣就會有空餘的時間,我們可以做個時間管理,來看看我們的時間都浪費在了哪裡,比如我,我沒事的時候喜歡玩遊戲、刷影片,這樣大把的時間都浪費掉了,我們其實完全可以利用空餘時間去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去兼職做一份其他的工作,萬一哪天不幸主業被淘汰,我們還有副業傍身,就像我現在做的辦公室的工作在未來有90%以上的機率會被人工職能替代。增加一份職業的同時,我們也就相當於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
所以說,我們不能只是簡單的偏執的認為我跳出舒適圈,就是離開舒適的小圈子,去接受其他新的挑戰,這樣容易陷入困境之中,那麼現在我們已經沒有了舒適的小圈子,已經離職,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無憂的建議是評估自己的核心價值,找到自己的優勢和興趣點位所在。
離職後,來回的換工作,一般原因是有以下兩個方面:
A、沒有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並對自己的新工作不感興趣,上手慢
B、公司不是自己喜歡的;
在這個時候,建議你對自己進行一個評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是原來的工作還是對其他的行業更充滿期待,找到一個清晰的目標,併為了這個目標去找工作,在找工作的時候,要對面試的公司進行了解,要能夠預估自己在公司未來的發展空間有多大,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在未來的工作當中都充滿挑戰和競爭,才不會讓我們有溫水煮青蛙的感覺。
-
10 # 鯊魚職場
一、正確認識舒適圈
舒適圈(Comfort Zone)一說,在百科的定義中是指“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的狀態,和習慣的行動,人會在這種安樂窩的狀態中感到舒適並且缺乏危機感。”
所謂舒適圈, 也是說一個人處於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工作,熟悉的應對方式,全都不需要花費大力氣就可以應對。
透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周圍的一切已經對其沒有任何挑戰。但是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根據一萬小時定律,我們已經花費了一萬個小時才打將自己打造成某個領域的專家,從而形成自己的舒適圈,更驗證了自己的能力,為什麼要放棄呢,轉而去陌生的領域,面對全新的未知,一切從零開始?
或者我們更應該透過學習力來在多變環境下高效學習,不斷地提升自身能力,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舒適圈。
二、跳出舒適圈2大極端結果有很大一部分人總覺得,跳出舒適區就是要做自己不擅長、不熟悉的領域,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才代表進步。於是為了跳出舒適圈,辭職自己擅自的工作,熟悉的領域,去到一個新領域裡從新開始,那麼他們最後都怎麼樣了?
1、跳出舒適圈,遇到更好的自己
只有極少數的人獲得了成功,真遇到了更好的自己,在陌生的領域裡混得風生水起。
2、跳出舒適圈,邂逅更慘的自己
更多的人,在進入新的領域裡面,各種不適應,想要在拼搏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願望並沒有成功。
比如,有個朋友,在國企是技術大牛A,在別人混日子的時候,他積極研究各種技術,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來學習,不斷求進步。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底層技術都是相通的,一個偶然機會跳到了一家初創企業,雖然行業不同,但相通的技術,讓他更容易成功。而另外一個朋友B,同樣是國企,但是他介行政崗位,由於在工作中,感覺學習不學習,對於自己都沒有太多的改變,就不思進取,將時間放在人際關係上。結果,跳出來後很快被辭退了,遇到了更慘的自己,想再回國企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所在我們在作出是否要跳出舒適圈的決定時,要謹慎!具體總是具休分析,更多的時候或許我們根本沒有必要跳出舒適圈,只要擴大即可。比如行政崗位的B,只是自認為自己是專家,其實在市場上根本不堪一擊,沒有任何競爭力,這時候,我們應在原來的崗位上,透過學習學習再學習,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三、如何擺脫遠離“舒適圈”帶來的焦慮其實道理大家都懂,問題是,破圈不利的我們,如何應對?在這個網際網路知識爆炸的時代,根本不需要優慮,既然已成事實,那我們就直面它。調整好自己,重新出發。
1、調整心態,既然可以打造一個舒適圈,再來一個如何?
先去除焦慮的心態,換2份工作已成事實,不可改變,那麼我們就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先妥協,再求改變。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再打造一個舒適圈,進而不斷擴大。
2、重新規劃新賽道
既然已經走出來了,那麼我們就圍繞現狀,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賽道,重建新的知識體系,只有回不去的過去,沒有到達不了的未來。
3、構建全新的個人知識體系
從基礎學起,保持高效的學習,態度先拿出來,成為新領域的專家,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更在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在迷茫的時候,多學習,多看書,有助於我們衝突迷霧看到未來。
結論:只要我們保持每天不斷地進行吸收,不斷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在知識大爆炸的年代,不斷學習才能真正地以不變應萬變。透過高效的學、有效的學習,在新領域從基礎開始,透過向同事朋友學習,透過不斷地模仿學習總結,進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構建更大的舒適圈。
-
11 # 職場老七
這是個很尷尬的問題,聽別人說,人不能一直活在舒適圈,自己就巴不得的跳出來,想證明自己離開舒適圈也可以活的挺好,結果,出來之後,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不但沒證明自己,還陷入了迷茫的境遇!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思考幾個問題;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如何跳出舒適圈?
舒適圈舒適圈這個詞來源自網路,意思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後來又出來了「舒適圈理論」說到: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但若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人經歷了挑戰和痛苦,反而會變得成熟。說白了,舒適圈就是自己舒服或者習慣的環境,這個環境可以是工作,可以是人脈,可以是場所,可以是某個人!
所謂跳出舒適圈,要麼為了自己更好地發展,要麼為了自己磨礪自己!
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足見環境的影響巨大!但是要知道,舒適圈的存在即合理,從廣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在舒適圈內,只過不這個舒適圈大與小不同,沒有人可以真的跳出舒適圈!每個人其實都在不斷拓展或者變換著自己的舒適圈,只是這種拓展和變換是潛移默化的,比如生活中,從剛開始的摩擦不斷,爭吵不休到後來的相互包容,互相理解;比如職場中,從剛開始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熟練精通;比如人際交往中,從剛開始的不善言辭到現在的談笑風生;
人還是原來的人,工作還是那份工作,不是舒適圈變了,而是自己改變了!
舒適圈本身沒有錯,也不是必須要跳出來!可以說,百分之九十的人都願意呆在舒服圈裡生活,剩餘百分之十的人要麼被逼跳出舒適圈,要麼就是天性因素導致不喜歡呆在舒服圈裡!
一份穩定的工作,不是一個舒服圈嗎?
一份安穩的情感,不是一個舒服圈嗎?
百萬大軍考公務員,不是一個舒服圈嗎?
所謂的舒適圈,只是對現狀滿足的一種說法,所謂跳出舒適圈,就是對現狀不滿足的一種嘗試!舒適圈本身沒有錯!
可見題主對於舒適圈的理解有所偏差,認為呆在舒適圈就不是好事!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從現實情況來看,本質上說其實每個人都在營造自己的舒適圈,比如從愛情到婚姻到生兒育女,是營造自己情感的舒適圈,比如從一線到中層到高層,是營造自己職場的舒適圈;比如賺1千到賺10萬到賺100萬,是營造自己物質的舒適圈!
我們每個人努力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更輕鬆,更舒服!
為什麼跳出舒適圈呢?其實就兩種,被逼的,自願的!
被逼跳出舒適圈:要麼生活環境變化,導致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產生變化,如果不改變,滿足不了自身物質或者精神需求!比如物質需求,房貸,車貸,育兒等,壓力之下,目前工作不能滿足或者過於拮据,就會需要找尋報酬或者發展更好地機會或者平臺,需要重新開始職場奮鬥;比如精神需求,一直呆在一個圈子裡,生活沒有新意,交際更是寥寥無幾,對目前的狀態極為不滿,急需透過跳出建立新的社交圈,新的朋友圈,不脫離社會!
自願跳出舒適圈:此類人員不是很多,跳出舒適圈,更多的是挑戰自己,證明自己!或者去做自己覺得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
至於題主,即不是自願的,也不是被逼,而是被別人或者一些言論蠱惑!
這也是題主跳出來之後各種不適應,甚至迷茫的根本所在!
被蠱惑而跳出,大多屬於一時的衝動,想當然的以為外邊的時間很美好,完全沒有意識到外邊的時間也會很糟糕!
如何跳出舒適圈?為什麼用“跳”這個詞彙,而不是走,蹦,跑之類的詞彙呢?就在於舒適圈即是一種舒服,更是一種束縛!跳代表一種掙脫,一種態度!
當想跳出舒適圈的時候,舒適圈的舒服就是“跳”的負重,跳起來不容易;需要莫大的決心和動力!而動力和決心只能自己給自己,外界是給不了,比如題主,跳出來更多是被蠱惑,沒有內在的強烈決心和動力,一旦不適應就陷入迷茫!
當準備跳的時候,有的決心和動力還是不夠的,因為你不確定跳下來到底是什麼情況?跳下來到底是什麼風景?甚至不確定跳下來是不是會歪著腳,會傷著腿?
面對未知,要做好心理準備的同時更要做好糧草儲備!
心理準備指的是預想和預計的各種情況應對,自身的詳細分析,意料之外的抗壓力,不求能面面俱到,但求想到應該想到的!
糧草儲備指的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儲備,簡單的話,保障自身生存,切記頭腦一熱,連吃飯都成問題,還非要跳來跳去,要知道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時間的沉澱,時間成本是不可隨意消耗的;二是知識儲備,不管是單位或者崗位還是行業的跳,都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如果有跳的想法,就要透過各種渠道去了解學習,切記只看別人的好,看不到別人吃的苦!
小結:我們不能保證跳出舒適圈,最終結果如何!當時我們可以保證跳出舒適圈,自己不迷茫!只要不迷茫,路就在前方! -
12 # 思力讀書
跳出舒適圈只是實現個人成長進步和獲得成功的其中一步,而不是我們所以為的達成目標的最後一步。因此跳出舒適圈並不意味著你就成功了,就能自然而然實現夢想了。
跳出習以為常的舒適圈改變現狀肯定會帶來各種不適應,這可以用經濟學的路徑依賴理論來解釋。當我們習慣了某種輕鬆的狀態後,再想改變進入複雜狀態就需要花費我們額外的精力與毅力,這些都是我們要付出的額外成本。由於人的天性裡都喜歡輕鬆舒適,當要離開輕鬆進入複雜軌道時,如果沒有有意識的努力,人們的潛意識就會選擇原來輕鬆的路徑,這就是路徑依賴。當我們克服路徑依賴選擇複雜路徑時,就意味著我們要面對很多原來沒有的困難,需要額外的意志力與精力去克服,這個過程是原來處於舒適圈的我們不會遇到的,所以我們跳出舒適圈後一段時間裡肯定是不適應的。
那麼怎樣才能克服種種不適應呢?這取決於我們跳出舒適圈後的方向選擇。如果我們是為了跳出舒適圈而跳出,沒有任何方向規劃,此時我們的意志力和精力就不可能有永續性。因為意志力和精力的強弱是與我們的目標追求強度密切相關的。我們越渴望實現某個目標,我們的意志力和精力就越強,就越能克服跳出舒適圈後的不適應和各種困難。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個人成長和進步,真正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不能只盯著跳出舒適圈這一個步驟,還應該認真考慮跳出舒適圈後的方向,畢竟跳出舒適圈不是我們的目的,跳出舒適圈後的方向才是目標。如果在跳出舒適圈前沒有系統的職業規劃,沒有考慮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只是為了跳出舒適圈而跳出,那麼跳出舒適圈改變現狀後,你就會因為各種不適應而無法堅持下去,導致工作的頻繁更換。而頻繁變換工作的結果也不會讓你變得更好,說不定會變得更差。原因很簡單,沒有目標統攝的跳槽就不會有職場進步的積累。而所有的成功都是需要進步的不斷累積的。
所以你現在最需要做的不是頻繁換工作來解決不適應,而應該先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與目標,然後設計相應的工作方案,並堅決貫徹執行它,即使初期很不適應也不要放棄。當你能夠堅持下去時,進步就出現了,也為你將來的目標實現和成功奠定了基石。
-
13 # 頑強海浪q
跳出舒適圈那是因為還沒到坐享其成的時候,如果吃喝不愁我就待在舒適圈帶著。日子能過,我為什麼要去適應別的生活。你說的這個舒適圈只是你的臨時住所。就像臨時房一樣,如果是你的長期住所你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
14 # 中華傑出瀟灑推薦
你跳出了舒適圈,是所謂的舒適圈,感覺自己不適應,換個地方,換個場子,換個單位,你還感覺不適應,是更不適應,不管是做什麼和幹什麼?無論是事業,製造,經商,營銷等等等等,每一個工作都需要去認真的學習,去鍛鍊,去磨合達到一個完美的標準,肯定會有一些困難,讓你去攻克,但是會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時間需要心血,考驗你的時候到了,時間長了,你怕經濟耗不起時間短了,根本學不會,工資漲不了,個人和家庭還需要經濟上的資助,所以你感覺還不如原來的那個舒適圈,幹自己本能的,去新深造更深一步的去學習,研究更好的實施方案和工作方案達到自己價值的預期,我看好你,我相信你加油加油,再加油!
-
15 # 夏天512
你是被毒雞湯耽誤的眾多人之一。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呢,地裡種小麥收成還不錯,我為什麼要改種大米?如果我真得改種大米,估計最後想種小麥都回不去了,這塊地算是廢了。
我們的職場也是如此,財務已經駕輕就熟,卻想跳出舒適圈,挑戰人事,結果因為疫情影響,幾個員工關係處理的都不妥當,反而成了背鍋俠,最後敗走麥城。
跳出舒適圈,置死地而後生,聽著的確讓人瘋狂,萬一成功了呢?
在我看來,跳出舒適圈,遠不如擴大舒適圈來得實在。
暫時不要繼續換工作了,再換下去你還會繼續貶值的。
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下去,把各種不適應,變成你的舒適圈。
我們能打造一個舒適圈,也肯定有能力打造第二個,這時候,你要有足夠的自信。挺過去,一切都是最好的經歷。
回覆列表
首先,跳出舒適圈本質上是販賣焦慮。鼓勵跳出舒適圈本意是鼓勵年輕人不要樂於享受,過度尋求安逸,是鼓勵奮鬥的。但是過度的鼓吹跳出舒適圈等於是鼓勵跳坑。
在跳出舒適圈之前要明白當前的舒適是怎麼來的。如果這個舒適是經過無數努力的來的,那不是應該享受成果嗎?為什麼要跳出去。人之所以努力奮鬥不就是為了能享受安逸,過上好日子嗎?如果是這樣那奮鬥的意義又在哪裡?
對於正在試圖跳出舒適圈和已經跳出來苦苦掙扎的,我覺得最先應該做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路。避免方向不對努力白費。舒適的本意是金錢和自由的平衡,健康和慾望的平衡。在舒適圈精耕細作,好過在痛苦的邊緣來回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