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1582年10月份為什麼沒有5日至14日,發生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日子一天連著一天,不會多一天也不會少一天,但在1582年的10月份,從10月4日後就直接跳到到了10月14日,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怎麼會缺失了這十天呢?

    關於儒略曆和格里高歷

    一直以來歐洲用的都凱撒大帝時代就已經制定的儒略曆,儒略曆一年為12個月,大小月交替,每隔四年在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日,從凱撒大帝起到當時已經延續了將近1600年,和實際的誤差越來越大,因此在1582年教皇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制,轉而使用格里高歷,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公曆,兩者相差了10天左右,因此教皇下令跳過了這是天,從1582年10月4日太陽下山後,第二天早上起來就直接跳到了10月15日!

    儒略曆的來歷

    準確的說儒略曆就是最早的陽曆,它是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觀測與主導下制定,並由儒略·凱撒大帝(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釋出的新曆,將早期羅馬的歷法統一成了新曆!儒略曆的制定與月亮陰晴圓缺無關,純初取地球環繞太陽公轉週期為基準!

    各位在這裡肯定有一個問題,難道古羅馬時代就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了嗎?其實當時還真有人知道,古希臘的阿里斯塔克和赫拉克里特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但當時日心說並沒有流傳,僅僅是以太陽的年週期執行特徵制定的歷法,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並不清楚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

    儒略曆的一年為12個月,合計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一年合計366天?沒錯,羅馬人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他們將經常二月份處決犯人的不愉快月份減掉了一天,因此儒略曆中的2月份只有29天!那又是怎麼變成28天的呢?這是凱撒的繼任者奧古斯都生日在8月份,因此將2月份減掉一天,增加到了8月份,因此變成了7月31天,8月也是31天,而二月則變成了28天,每四年才會有一個29天出現!

    格里曆的來歷

    儒略曆的一年長度365.25天,迴歸年的長度是:1迴歸年 = 365.2421990741日 = 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儒略曆短了11分14秒,400年就會多出三天,時間越久與真正的地球公轉運動誤差會越來越大,終有一天會誤差到六月份的北半球就開始下雪,這不必驚訝,只要差180天即可,理論上大概是24000年,當然這會在很久以後,但16世紀時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在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裡利烏斯的主持下改革儒略曆制定了新的歷法,教皇格里高實施新曆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改為格里高歷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

    這誤差的十天就是羅馬時代到十六世紀這1600多年的誤差累積在這十天中直接消除,格里高歷在頒佈時同時除了將把1582年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外還有一條規。,年號不能被400除盡的年(輪到閏年)(比如如1700、1800年)不再算作閏年,

    這個規定糾正了春分的誤差,避免將春分提前十天導致節氣錯誤,另外將格里高歷中的年平均長度調整為365.2425日,與迴歸年僅差26秒,因此格里高歷大約過3300年才會誤差一天!為什麼格里曆中會有那麼多規定?因為天數是整數,無法分成半天或者小半天,但迴歸年的點卻是一定的,所以格里高歷中制定了這個標準來儘量消除這個誤差!

    關於儒略年

    很多朋友會認為儒略年就是儒略曆中的年,因為儒略年的長度就是儒略曆中年的長度,其實現代儒略年的含義並不是和儒略曆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一個測量時間的長度!

    比如光年中的年時間就很關鍵,因為年的定義很多,比如恆星年,迴歸年,交點年等等,算哪個呢?天文學上規定了一個儒略年即365.25天為光年中年的標準,每天為國際單位86400秒,總數為31,557,600秒!

  • 2 # 科學黑洞

    上邊這個圖片是我自己手機系統自帶的日曆截圖,從圖片內容中可以看到1582年根本沒有10月份。而下邊的另外手機上系統自帶日曆軟體的截圖,可以看到1582年的10月份並沒有5-14日。有的人可能感覺這是手機出現了bug,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哪?我們來看一下。

    有很多吃瓜群眾好奇這個事情,難道在1582年的10月發生了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實並不是,這個事情也沒有很稀奇,主要就是因為人類定製曆法中的一年和地球公轉週期之間存在誤差,這種誤差在短時間內並看不到差別,但是長時間的積累下,就會差出很多。例如在一個曆法最初執行的幾年間會非常的準確,但是使用的時間長了,可能就會積累出可見的誤差。因此新曆法的出現,為了彌補這樣的誤差,在新執行曆法的時候就會取消掉幾天或者重疊幾天。人為的把日期拉回到和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實際情況相匹配。在我們現在使用的歷法之前還有一種舊的歷法被稱為(凱撒又名儒略·凱撒),公元前46年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凱撒提出了這個新的歷法,並且在公元45年1月1日開始執行。用來取代更加舊的羅馬曆法,儒略曆把1年分成12個月,這與現在的歷法相同。同時採用大小月交替的形式,單數月長31天,雙數月長30天,平年的時候2月29天,閏年2月30天,最後年平均長度大約為365.25天。而凱撒的繼任者奧古斯都把2月減少了一天,加在了8月上。

    儒略曆比迴歸年365.2422每年長0.0078日,這樣大約400年間就會多出三天左右。由於儒略曆使用的時間較長,積累的時間誤差也很大,舉個例子本來每年的春分是3月21日,但時間的誤差積累已經導致可能在3月初真正的春分就到來了。

    而到了16世紀誤差已經超過了十多天,為了消除這種誤差使曆法和實際情況相匹配,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宣佈重新制定曆法,新的歷法就被稱為格里曆,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公曆。為了消除儒略曆積累的時間誤差,直接簡單粗暴的抹去了這十天。1582年10月4日之後就不再過5日-14日,直接跳轉到15日。因此從日曆上看到5-14日這個間隔的時間段就直接被跳過去了。

    這消失的十個日期並不代表這十天的時間消失不見了,就是想要往上去追趕一下。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都有秒錶,讓它從1走到100秒,對於秒錶來說每秒鐘的時間間隔都很恆定,這個時候我們憑感覺去數數,也是從1-100。但我們無法準確的掌控每兩個數字間的時間間隔,時間一長就出現了誤差。當秒錶已經走到了90的時候,我們只數到了80,為了跟秒錶個數字匹配上,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直接忽略81-90這幾個人數字,下一次直接數91,這樣就完美的匹配上了。

    道理很簡單,以上就是簡單的講述!

  • 3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以下是我手機調到1582年10月份的截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真的沒有5日到14日,從4日直接跳到了15日。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那一年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而是由於先前曆法的不完善造成的。

    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是格利戈裡曆法,這個曆法的前身是儒略曆法。儒略曆法是羅馬共和國於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的,目的是取代舊羅馬曆法。在儒略曆法中,一年被劃分為12個月,單數月份31天,雙數月份除2月份外30天,2月份平年29天,閏年30天,因此全年天數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年平均長度為365.25天。

    而在天文學中,地球環繞太陽轉動一圈的時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天,週期是365.2422天。因此,使用儒略曆法之後,由於每年的時間要比實際長那麼一點點,日積月累日期就顯得明顯慢了。到1582年的時候,儒略曆法的日期已經比實際晚了10天,於是羅馬教皇採用了曆法改革方案,將儒略曆法更改為格利戈裡曆法。

    更改的方案核心之處有兩個,一是此後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紀年,如1700年、1800年等不再作為閏年,而1600年、2000年等可以被400整除的年份仍被視為閏年。二是為了修正之前的誤差,在1582年當年的10月份中,摳出10月5日到14日這10天。這樣,更新後的歷法,年長度平均是365.2425天,每年僅比實際長25.9秒,精確度比以前高出很多。

  • 4 # 鍾銘聊科學

    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古人到底是如何看時間的?

    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當時有個學者被稱為屍佼,他的著作《屍子》當中就有一句: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意思是說,宇宙的“宇”代表空間,宇宙的“宙”代表時間

    其實這是高度概括了古人對於宇宙的理解。其中也告訴了我們,古人看是如何看時間的。說白了就是看天象。一個月就是月球繞地球一週,一天就是一個晝夜,一年就是每天的同一時間,太陽在天球上繞一圈的時間。

    為什麼需要曆法改革

    或許是為了生活方便,亦或者其他什麼需求,幾個古代文明都紛紛的開始建立自己的歷法系統。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就是有個類似於現今檯曆用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了不得,古代的幾個文明古國,大多是搞農業的,這個曆法可以指導農民種地,因此是有精準度要求的。

    如今我們使用的歷法叫做格里高利曆。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是由一個叫做格里高利的人改革的歷法。那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進行曆法改革呢?

    這其實要從古羅馬時期的一位著名獨裁者說起,這個人就是凱撒。他統一了羅馬全境,並且幾乎可以稱帝,結果不幸被元老院的人暗殺。但是他在位時,就修訂了一個著名的儒略曆。儒略曆就是基於當時的天文觀測而來的。其實也很簡單,他們把一年分成了12個月份,單月都是大月,也就是31天一個月。除了2月之外的雙數月都是小月,也就是30天一個月,而2月份兩種情況,平年就是29天,而閏年就是30天。

    後來,凱撒有個繼承人,也就是屋大維,他對凱撒時期指定的歷法進行了修改。

    他把8月、10月、12月改成了大約,9、11月改成了小月,然後從2月中抽出一天,因此平年就是28天,閏年就是29天。

    如果仔細看,你就發現這不和我們現在的歷法是一模一樣的嗎?但是實際上,這裡是有區別的,在這個曆法當中,每4年就會有一個閏年。這時候,我們其實可以計算出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實際上在古人看來就是太陽繞天球一週的時間,實際上的觀測時間是365.2422天。而儒略曆算下來其實是365.25天,具體的演算法就是(365*3+366)/4=365.25天。這就會有0.0078天的誤差,還是多出來的,換算成時間就是11分14秒。你可能會覺得這根本沒啥,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量變也會引起質變。

    後來,過了1000多年,到了1582年的時候,這個誤差就積累到了10天,這嚴重影響了當時的日常生活。修改曆法勢在必行。

    格里高利曆法改革

    於是,當時的羅馬教廷就盤算對曆法進行修正,但是又不想改太多。於是,他們就決定,依然保持著每4年有一個閏年,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就不按閏年來說,這就意味著每過400年,就會少三天。這樣一算,就發現,一年平均的時間是365.2425天。具和實際的365.2422天,只相差了0.0003天。

    也就是說,即使過了1萬年,也只有3天的誤差。這樣修改就可以修正儒略曆帶來的巨大誤差,但並不是說,這個曆法就完全準確的,相反,它還是有點誤差,只是十分小而已。而且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公元4000年,或者8000年,12000年是設定成閏年好,還是不潤年後,根據計算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是不潤更好。但由於目前還遠遠用不到。所以,這些念頭潤不潤還沒有定論。

    我們繼續說回格里高利曆法改革,即使要改革,實際上也要考慮到已經造成的10天誤差。格里高利就決定,當時的10月4號第二天算成是10月15號,這其實就是減掉了10天的誤差。後來,格里高利曆修改過的這個曆法就被廣泛接受了,並且一直持續到了至今。

    而正是他的這個改革,才會出現了1582年的10月份,沒有5-14日,這其實是為了補儒略曆1000多年所產生的誤差罷了。

  • 5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正常來說一年應該是有365天或是366天,然而在1582年的十月份卻有十天缺失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原有計歷方式誤差大

    在16世紀之前,歐洲使用的都是凱撒大帝時代就已經制定的儒略曆,儒略曆一年為12個月,大小月交替,每隔四年在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日,從凱撒大帝起到當時已經延續了將近1600年,到了16世紀的時候和實際的誤差已經越來越大。當時年的近似長度和真實長度之間的差異已累計約10天。

    改制

    為了消除這個差數,羅馬教皇格雷果裡十三世改制,轉而使用格里高歷,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公曆,把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雷果裡歷10月15日,中間消去10天,讓曆法和迴歸年重新對應,開始使用新公曆,因此教皇跳過了這十天,所以從1582年10月4日太陽下山後,第二天早上起來就直接跳到了10月15日。

  • 6 # 史海鉤沉者小王

    手機日曆一翻就看到少這幾天。主要是由於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推行公曆時,由於原先的歷法產生時間誤差近10天,所以推行新曆法就直接刪掉了10天。

    公曆由來

    公曆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曆或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格里曆。

    儒略曆又是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計算後,於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的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

    但儒略曆使用過程中累積的時間誤差越來越大,也就有了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採納裡利烏斯改革意見、頒佈推行格里曆的事情。

    誤差形成

    儒略曆每年設365日,每四年一閏,閏年366日,每年平均下來就是365.25日。然而實際中1迴歸年 = 365.2422日。

    也就是《儒略曆》比迴歸年365.2422日長0.0078日,也就是11分鐘14秒。

    公元325年5月20日,第一次在尼西亞舉行基督教大公會議,在基督教逾越節(即現今之復活節)的日期上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在春分後的、第一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為節慶,是每年3月21日。

    到了1582年,1582-325+1=1258個迴歸年,比實際迴歸年時間長了近10日。

    所以,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推行新的格里曆時,直接刪掉了10天。

    曆法的計算

    其實,除了裡利烏斯的計算外。元代的郭守敬在編寫《授時歷》時,推算出的一個迴歸年為365.2425天,即365天5小時49分12秒,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實際時間只差25.92秒鐘,公元1281年《授時歷》實施,比格里曆早了300年左右,兩者都達到了同樣的精度。

  • 7 # 代號鳳凰山

    公元1582年某日,天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於羅馬大施法咒。霎時間,風雲變色,電裂長空,大雨傾盆,黑暗之中似乎連天地四極都在晃動,西方諸神莫不小心翼翼,大氣都不敢喘。其門下信徒們則莫不戰戰兢兢,心中惴惴不安,不知教皇大人為何大肆施法,難倒教皇大人在和撒旦征戰?一時間,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興奮者有之,準備起事造反者有之,腳底抹油溜之大吉者亦有之。然數日後,雨收雲散,教廷卻並沒號令聖騎士組建十字軍東征,而是頒佈了新曆法——格里曆,廢除原來的儒略曆。只有個別法力高深的紅衣主教發現十月五日到十四日教皇大人施法這幾天的所發生的一切事情被人為的從教眾的記憶中抹去了,只留下一片空白,形成了一個歷史的斷層。

    數百年後,西曆大行於世。有人偶然發現這一歷史斷層,甚為好奇。然教皇早已跌落神壇久已,雖知其因,然卻無施法之能補上這一歷史斷層啦。

  • 8 # 風光藝境

    1582年10月5日——14日這十天在歷史上消失,是因為新曆“格里曆”取代舊曆儒略曆而頒行所致。

    1582年10月4日,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譯格雷果裡或格列高利)十三世頒佈實行其所制定的“新曆”,以代替當時歐洲通用的“儒略曆”(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所頒行)。新曆最早稱“格里高利曆”,簡稱“格里曆”,後稱“公曆”,在中國習稱“陽曆”,為世界多數國家所通用的歷法。

    儒略曆的平均年長為365.25日,與迴歸年長度365.2422日相差0.0078日,即比迴歸年長11分14秒。從其頒行至十六世紀末,累差已約十天;即自公元325年(該年採用儒略曆為宗教日曆)累積到十六世紀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為消除這一差值,格里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10月4日硬性規定,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即原10月5日)定為格里曆10月15日。

    因此,歷史上便缺少了1582年10月5日——14日十天。

  • 9 # 丶劉大大

    582年10月5日——14日這十天在歷史上消失,是因為新曆“格里曆”取代舊曆儒略曆而頒行所致。

    1582年10月4日,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譯格雷果裡或格列高利)十三世頒佈實行其所制定的“新曆”,以代替當時歐洲通用的“儒略曆”(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所頒行)。新曆最早稱“格里高利曆”,簡稱“格里曆”,後稱“公曆”,在中國習稱“陽曆”,為世界多數國家所通用的歷法。

    儒略曆的平均年長為365.25日,與迴歸年長度365.2422日相差0.0078日,即比迴歸年長11分14秒。從其頒行至十六世紀末,累差已約十天;即自公元325年(該年採用儒略曆為宗教日曆)累積到十六世紀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為消除這一差值,格里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10月4日硬性規定,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即原10月5日)定為格里曆10月15日。

    因此,歷史上便缺少了1582年10月5日——14日十天。

  • 10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正常來說一年應該是有365天或是366天,然而在1582年的十月份卻有十天缺失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原有計歷方式誤差大

    在16世紀之前,歐洲使用的都是凱撒大帝時代就已經制定的儒略曆,儒略曆一年為12個月,大小月交替,每隔四年在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日,從凱撒大帝起到當時已經延續了將近1600年,到了16世紀的時候和實際的誤差已經越來越大。當時年的近似長度和真實長度之間的差異已累計約10天。

    改制

    為了消除這個差數,羅馬教皇格雷果裡十三世改制,轉而使用格里高歷,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公曆,把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雷果裡歷10月15日,中間消去10天,讓曆法和迴歸年重新對應,開始使用新公曆,因此教皇跳過了這十天,所以從1582年10月4日太陽下山後,第二天早上起來就直接跳到了10月15日。

  • 11 # 史海鉤沉者小王

    手機日曆一翻就看到少這幾天。主要是由於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推行公曆時,由於原先的歷法產生時間誤差近10天,所以推行新曆法就直接刪掉了10天。

    公曆由來

    公曆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曆或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格里曆。

    儒略曆又是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計算後,於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的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

    但儒略曆使用過程中累積的時間誤差越來越大,也就有了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採納裡利烏斯改革意見、頒佈推行格里曆的事情。

    誤差形成

    儒略曆每年設365日,每四年一閏,閏年366日,每年平均下來就是365.25日。然而實際中1迴歸年 = 365.2422日。

    也就是《儒略曆》比迴歸年365.2422日長0.0078日,也就是11分鐘14秒。

    公元325年5月20日,第一次在尼西亞舉行基督教大公會議,在基督教逾越節(即現今之復活節)的日期上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在春分後的、第一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為節慶,是每年3月21日。

    到了1582年,1582-325+1=1258個迴歸年,比實際迴歸年時間長了近10日。

    所以,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推行新的格里曆時,直接刪掉了10天。

    曆法的計算

    其實,除了裡利烏斯的計算外。元代的郭守敬在編寫《授時歷》時,推算出的一個迴歸年為365.2425天,即365天5小時49分12秒,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實際時間只差25.92秒鐘,公元1281年《授時歷》實施,比格里曆早了300年左右,兩者都達到了同樣的精度。

  • 12 # 驛路長亭

    這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的歷法改革,來修正此前的歷法誤差。我們中國的歷法,在明朝沒有出現這樣調整。採用西曆是1912年,這是往回推溯的結果。

    現在的陽曆400年97閏,基本不會出現這樣的誤差了。不過前幾年有過潤秒,到23:59:60,再跳到第二天的00:00:00,對生活幾乎沒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鍋店服務員都做哪些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