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嘯歌雜譚
-
2 # 毒藥君
作為傳統教育的關鍵一環的教師,對於小孩的成長則起到重要作用。有時候,可能就是一句話,他們就能輕易改變一個小孩的一生。
所以,有必要再和你們重溫這部經典了。
《死亡詩社》
Dead Poets Society
因為看過它的人特別多,評分也特別高,所以,我覺得把它推薦給還沒看過的朋友,是非常有意義的。
簡單說一下這部影片的故事吧。
故事發生在一所男子寄宿學校,雖然校長為人古板保守,但這所學校的升學率和教學質量在當地顯然配得上名校之稱。
新學期,又一批新生入校。這一年,文學系來了位新教師——同樣畢業自該校的約翰·基丁先生。
這位基丁先生呢,和傳統的教師不太一樣,別的教師都是一本正經傳道授業解惑。
這傢伙開學第一天就不走尋常路,搞得學生也摸不著頭腦。
一般老師都會來個開場白讓大家自我介紹,然後規規矩矩站講臺前開始第一課。這貨直接本後門兒出去了。
表面上看起來很無厘頭,但實際上他的知識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學生的。
開學第一課,他就用古靈精怪的方式,讓學生和他一道走出教室,去感受時間的緊迫,其目的,是為了告訴學生抓緊時間努力活出自我。
按理說,學校既然給了你課本,那你就好好按著上面的來教吧,但他偏不。
比如在學習詩歌時,課本上的其中一個理論認為應當對詩歌進行機械化的分類,從而形成一套科學的評判機制。
然而美妙的詩歌怎麼能用如此死板的方式去進行定義呢?
所以,在他的感召下,撕書變成了學習的一個正常環節——把鬼扯淡的理論通通撕掉。
基丁獨特的教學風格除了讓他顯得與其他教師格格不入以外,基本上帶給學生的東西,都是“正常”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東西。
比如其中有位學生託德,他生性內斂,但實際上骨子裡是個悶騷。
▲當時年僅18歲的伊桑·霍克飾演了託德一角
基丁有一次佈置了個作業,讓大家第二天帶著自己寫的詩到課堂上來唸給大家聽。
無論好的壞的,所有人都念完了,唯獨這小子沒上臺——因為他壓根就沒寫。
要是按照傳統觀念,面對這種學生,罰站、罰抄、約談三件套一般都逃不了的吧?但看看人家基丁是怎麼做的吧。
首先,他嘗試讓託德在眾人面前大叫,目的是為了提升其膽量。
然後,他利用“逼問”方式,要求學生快速表達,目的是為了培養其應變和想象的能力。
最後再換一個意象,讓託德迅速造出一個他此前自己都不敢想象的美麗短詩。
有多漂亮?看基丁的反應吧。
很顯然,託德的故事告訴大家,
世上無難事,一切只有你敢不敢,沒有能不能。
比起能力,很多人缺少的是跨出第一步的勇氣。託德的成功,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努力,基丁的指引當然也很關鍵。
基丁先生這個人物最有魅力的一點還來自於,他不會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的,相反,他會讓學生自主建立自我人格與獨立認知。
很多學生正是經過他的啟蒙,才重新在這個死氣沉沉的寄宿學校中拾回自我,從而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
這裡著重說說基丁的學生,尼爾。
尼爾家庭背景一般,為了供他念書,尼爾的父親費了點兒功夫,把兒子送到了這所學校,只期待他能早日去往常青藤大學學醫,為家族增添榮耀。
很顯然,對兒子有這樣期許的家長一般都不是省油的燈,尼爾的父親也不例外。
除了對兒子嚴加控制,他還有極不好的習慣,在孩子面前充老大。
入學當天,這位父親和尼爾“約法三章”:好好學習,不準參加戲劇部。
但這和尼爾個人意願有所違背,因為小夥子最感興趣的,恰好就是表演。
和基丁混了段時間,尼爾明白了勇敢追逐自己喜歡的事物並沒什麼不對。但既然父親為人強勢,小夥子只好以父親口吻偽造文書,讓校方同意自己進入戲劇社。
事情敗露後,小夥兒再次被父親警告。儘管在此期間,他曾嘗試反抗。
這種無力感,也許每個經歷過青春期的人都有過。
誰,又沒個夢想呢?
悲劇在於,有的人,一直夢想著某事,但終究只能讓它消解於夢中,而有的人,終生都致力於為夢想奮鬥,直到得到想要的結果。
▲父親前來戲院並沒有終結尼爾的悲劇
一些人經歷過雞血的燥熱後淪為平庸,只因為他們還沒有徹底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有多少人,是在所謂的夢想破產後,自怨自艾度過自己的人生。
但尼爾不同,他還年輕,他就如同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情況下,他仍舊在堅持自己從事表演的夢想。
雖然父親的拒絕讓尼爾一時陷入絕望,但好在基丁給了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但正如尼爾所言,他很清楚這麼做的代價。
儘管表演當天,父親百般不情願地前來學校觀看了兒子的演出,但顯然,固有的觀念並沒有說服他支援尼爾。
相反,老傢伙選擇固執己見。而一旁的基丁,也因此躺槍。
當希望之火被撲滅,尼爾選擇以死捍衛自己的尊嚴。
他的選擇雖然極端,但他的死亡的確象徵著其個體意識的覺醒。但反過來說,《死亡詩社》也並沒有因此而打算將尼爾的父親批判一番。
是的,老傢伙的做法雖然可憎,但也不是毫無道理。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上人呢?也許,他只是希望尼爾能將自己年輕時未曾實現的夢想一一實現。也許,他也曾想要支援尼爾(否則就不會親臨劇院看兒子的表演),只是無奈自己沒辦法承擔尼爾做出選擇後的相應開支。
種種現實原因,都讓他“殺死”了尼爾。
這,就是影片《死亡詩社》另一個巧妙的地方,它揭露了生活中那些隱性,而你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現實沒有多錯,只存在利弊之分,而這還得取決於你站在什麼樣的立場去對待它。
生活最弔詭的一點也在於此,它處處充滿矛盾。即便你終於心想事成,你也終究無法完滿獲得曾經的預期。
獨立和自由,從來都不絕對。
所以,我建議你還是感謝生命中那個曾經引導你找到自我的良師益友吧。不管你何去何從,至少是他們,讓你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另一種可能。
《死亡詩社》告訴你的,只是萬千選擇中的其中一種,該怎麼走,得由你自己決定。
-
3 # 朵朵的爺爺19666
毛澤東時代的電影教育人,給人們一種積極向上的影響力,健康向上。現在的電影相反,專排編那些摟抱親嘴上床睡覺,不知道導演是怎麼導的,演員是怎麼演的,創作這樣的"作品″對社會不利,對青少年的成長不利。
-
4 # 神的電視機
推薦《成長教育》
本片根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琳·巴貝爾的回憶錄改編,講述了16歲的少女珍妮一直對父母督促自己學好拉丁文並考入牛津大學這件事十分厭惡,追求著自己的少年又無法得到家人的支援,珍妮漂亮聰明,內心深處與所有少女一樣嚮往著浪漫,而當她遇到成熟又富有的中年男子戴維時,真愛的鐘聲似乎正在肆無忌憚的響著。
戴維的衣著很有品味,他總會帶著珍妮出入很有情調的高階餐廳,在和珍妮聊天時總可以迎合她的每一個興趣,然後再提出自己更深度的見解,似乎除了年齡偏大以外毫無缺點,但這一切真的是那麼完美嗎?
中年男子比少年多了些什麼呢?無非就是對人生的歷練以及更加厚實的經濟基礎,他們雖然更加彬彬有禮,說話做事也絕對不會幼稚,總是帶著女孩子去見所謂的“大世面”,他們給予女孩嶄新的生活,而女孩讓他們重新體驗青春,聽起來雖然並不違背什麼,但他們永遠無法提供的,是純粹而又簡單的愛情。
正如片中所說的:“生活沒有捷徑”,任何一個對大叔趨之若鶩的女孩都應該明白,企圖從“大叔”身上獲得愛情或成功的這個想法,從頭至尾都只是一個夢罷了,一定不能當真。
電影中的珍妮便是這樣一個女孩,她起初被男人刻意營造出的假象所矇騙,但她獨立、優秀,在這段經歷中明白了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這便是這部電影想要告訴觀眾的道理。
回覆列表
其實並不是只有勵志、成長類的電影,才具有人生的啟迪意義,各種型別電影或多或少,或正面或反面,都會給觀眾帶來不同的人生體會。
下面介紹這部美國文藝片《文科生戀曲》就是一部對人生有啟迪作用的電影。
傑西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大學生畢業後,在現實世界中卻感到無所適從。偶然的機會回到母校後,卻發現自己對於學生時代所有美好的印象,全都有令人沮喪的另一面。
傑西最敬佩的導師彼得一直是一個激進樂觀的人,但是卻在要退休的時候,被學校掃地出門,他陷入了人生虛無主義狀態。
傑西另一個偶像是教授詩歌的女教授,她給傑西打開了一扇窗戶,讓他領略了詩歌的美妙。結果她根本不相信詩歌的美麗,還認為寫詩的人,全是命運悲慘的人。女教授信奉的是及時行樂。
活力四射的19歲女孩伊麗莎白,讓傑西眼前一亮。她的對音樂和文學的熱情,讓傑西以為找到了人生知己,結果卻發現她對腦殘的吸血鬼小說相當痴迷。深刻與淺薄並存的女孩,讓傑西大為失望。
傑西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被無情的現實打破了。
但是經過現實的洗禮,傑西又重新找回了人生的意義,樹立了正確的理想主義觀。
經過了迷茫期的老師,告訴他:自己會走出迷茫,要變得更加堅定。
對社會失望的女教授,在給予傑西負能量的同時,告訴傑西:生活要有樂趣,不然活得再久也沒用。年輕人要學著堅強,自食其力,有所建樹,該出手就出手。
傑西的紅顏知己則告訴傑西在讀書的同時要多接觸外面的世界,書本是有限制的。同時告訴他要懂得生活,熱愛生活,要優雅地老去。
最終找回人生意義的傑西,同樣把正能量帶給了想要自殺的迪恩。他告訴迪恩: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實現自己的價值。甚至推薦他讀吸血鬼的小說,畢竟這些小說可以讓人很快樂。
觀看電影的每一個人都會從這部電影中得出自己的關於人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