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史官

    法家的人為君主設謀卻會觸及權臣的利益 在對立的狀態下誰夠狠才能活下去 沒有僥倖可言 吳起 商鞅 都是死於政變 法家人士面對的是很兇殘的敵人 從變法開始危險就開始伴隨他了 有增無減 直到一方滅亡 法家的人都是報定了必死的決心才去變法的 因為早就知道自己的結局了 那就是不管成功失敗都要付出鮮血 法家人士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不惜奉獻生命 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並不像某些人 明哲保身

  • 2 # 大秦魂的微博

    正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先賢總結了幾千年的政治經驗,告訴我們,只有遵循天道,才可以富民強國,太平盛世才可以長久。

    法家人物慾變法圖強,就得推行天道,這勢必要損害那些權貴的利益。他們的政治生涯必然是兇險異常!

    談法家人物就不得不談商君,談到商君被車裂,高舉仁義道德大旗的道學家、儒學家們,把唇槍舌劍瘋狂投向商君,“分析”其被車裂的原因,得到的都是一些莫須有的誅心之說。為什麼他們不譴責譴責秦惠文王,和那些被商君斷了不勞而獲世襲享受之路的老氏族?

    就因為秦朝滅亡了,就足以證明,秦帝國的統治是殘暴的。就因為商君被車裂了,就足以證明,商君的德行是刻薄的。同樣,就因為鴉片戰爭甲午海戰我們打輸了,就足以證明,中華文明是專制落後的。諸如此類,正所謂“存在即合理”,在這些“事實”面前,華人陷入了文化自卑的深淵!

    在這黑暗無光的深淵裡,我的內心在一次次的考問,在一聲聲的吶喊!中國,你是否還是那山河浩蕩雄立東方的中國?中國,你是否還是那治平天下協和萬邦的中國?中國,你是否還是那萬古流傳生生不息的中國……?

    歷史以來,一代代的儒生學子們(其實是權貴集團)總在呼喊,告戒,千萬不要變法,商君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鑑。那有些愛追根問底的學生要是說:“商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下場?”老師就說:“因為他刻薄寡恩冷酷無情,仁義不施沒有人性。因為他的法是暴法,不得人心……。”

    人生的根本問題,就是生死問題。生是如此可貴,死是多麼可怕。對於每個人來說,死是天大的事,所以談商君者必談其死。似乎他的死,是證明其為人的失敗,其法治的不合理的最好證據。

    在普通人眼裡死而不得正寢,就是人生的失敗。死是一個個人的問題,是與生完全相隔和對立的兩回事。試問,有幾個普通人,認認真真的思考過生死的問題?

    中華先賢們早在數千年前,已深刻的思考過人的生死問題,莊子說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不光生死是一回事,萬物也是一回事,天人也是一回事。

    事實上,商君之死和普通人之死並無區別,商君之死亦並不重要。因為他的知識還在,他的資訊還在,他的精神還在,他的功業還在!正如老子所講的:“死而不亡者,壽也。”華夏文明五千年,死而不亡者幾何? 對於華人來說,偉大的商君死了,但他的法治還在。偉大的秦始皇大帝死了,甚至他的王朝也很快滅亡了,但他的制度還在,他的血脈與土地還在。

    周秦之變是中國歷史五千年中,最偉大的一場變革,奠定了包括今天在內的秦以後的兩千多年的郡縣集權制政治模式,後世所有皇帝、領袖,再無力做本質上改變。這便是商君這個歷史上永遠不可磨滅的人物,存在過的意義。

  • 3 # 家有梧桐

    法家政策得到貫徹實行的犧牲品而已!法家思想改變的是原有的政治制度或者是長期執行的政策,這些制度和政策代表的是既得利益集團,觸碰這些東西自然要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的反對和報復,既得利益集團利益受損,畢竟將矛頭只想大家的推行者,因為他們不敢對最高決策者君王發難,君王為了安撫受損利益集團,只能在政策推行完畢後,幹掉法家執行者,來平息反對派的不滿,這是大多數法家人物的宿命!

  • 4 # 天涯明月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劇烈動盪與重大變革的重要時期。儒、墨、道、法四家針對現實社會都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張。儒家的“以仁治國,克己復禮”,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無為而治”,法家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他們最大的悲劇在於他們倡行“法治”卻又最終“為法所治”。他們主張的“法治”缺乏了法治應有之義,法家“法治”的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但最直接的目的是維護帝王之治。他們主張的“法”是君主之下的法,將法異化為最高統治者手中的工具,這種“法治”實為帝王一人而左右,“法治”與帝王的賢愚緊緊相連,是帝王之法,於是貌似“法治”實則是“人治”。“人治”的隨意性最終決定了他們的悲劇命運。

    法家思想以務實和積極入世的精神主張登上了歷史舞臺,它拋棄了“禮治”、“德治”,力主變法,實行以法治來構建新的社會政治經濟秩序,從而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國力的強盛。但與此形成鮮明而深刻的矛盾對比的是,一些著名的法家的代表人物卻都死於非命。

    比如韓非子,秦國採用了韓非子的主張,得以兼併六國,成就霸業。韓非子因而聲望日隆,由此遭到秦國宰相、他的舊日同窗李斯嫉妒,被陷害下獄,最終死於秦國獄中。而李斯本人同樣作為法家代表,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做出貢獻,後來被趙高陷害,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在他們之前的商鞅的結局也不例外,

    各個在位君主雖然大力支援法制,然此法制並非彼法制。當朝君主為了集權必然會借法制之名整治一些皇權、利益集團,這些集團沒有活路又會影響君主地位的動搖,所以君主用法制之名打壓完之後在卸磨殺驢。如此迴圈,直至集權制度達到巔峰。再用儒家思想統治。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輪迴就是這樣形成的。

    法家人物死亡是那個時代的必然,也是當時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進步。

    由此可見,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多美的美好,才是真正的法制時代。

    所有不以百姓福祉為出發點的政策思想,不僅對人民嚴苛,最終是傷身害己,為政者還是要以“為人民服務”而不是“讓人民為我服務”為宗旨,才是大道。

  • 5 # 河東來

    法家在漢武帝以前是沒有這個稱呼的,他們屬於道家的法派,以老子為信仰核心,專心研究《道德經》,實際上是道家為主,儒家為輔的一種帝王之術,從這個意義來說,《道德經》也可以被稱之為《道儒經》。

    現在所說的道家,實際上主要是道家道派,以黃帝為信仰核心,專心研究《道經》。

    道家講究“負陰而抱陽”,習慣於暗處觀察及行事,講究默默無聞,講究陰謀詭計,講究低聲下氣,一直推崇的是道派的思想和價值觀,講究“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講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講究“飛鳥盡,良弓藏”,追求當“弓才”為己任,就像姜子牙,就像張子房,就像劉伯溫。

    道家法派,也就是後來所謂法家,他們的命運為了貫徹“負陰而抱陽”原則,一般都講究“士為知己者死”,講究“狡兔死,走狗烹”,“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為了一時的榮光,身死族滅也無所謂,以追求當“狗才”為己任,就像漢景帝時期的“蒼鷹”郅都,就像漢武帝時期的張湯、主父偃、江充,就像武則天時期的來俊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蛋的營養很豐富,你覺得我們應該吃哪一部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