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描述
4
回覆列表
  • 1 # 荷聲茹夢

    京劇風光不只是梅蘭芳

    京劇瀟灑還有一個馬連良

    張學津沐浴著新時代的Sunny

    把古老的京劇傳承發揚

    我在默默敬仰

    好一個鬚生傳承人飽經風雨滄桑

    人生舞臺也是多姿多樣

    演出了屬於自己的《龍鳳呈祥》

    藝術與人生一起開場

    後來者也就是駐足欣賞

  • 2 # 培民7

    張學津、馬派親傳弟子餘派再傳人、但是婚姻是他的可悲之處、由共其是和大宋佳與女兒楚楚、我在電視上見過她兩人秀、一真不要臉、但是張學津是公認的藝術家,聽他的空城計不是馬派的路子餘派的

  • 3 # 湖廣潭州

    張學津的藝術是在繼承餘派和馬派藝術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種藝術風格。他最早在北京戲校向王少樓先生學藝,王先生是餘派藝術傳人,同時也借鑑了馬派藝術之長,在年輕時代即被劇評家譽為"唱似叔巖,做似連良"。後來因嗓音塌中而離開舞臺,以從事京劇教學為主。王先生悉心指導張學津,為張學津打下了十分紮實的功底。張學津畢業之後,接受了其父張君秋先生的建議,於1962年拜馬連良先生為師,直到四年後馬先生辭世,張學津得到了馬先生的親傳,學習了一些馬派劇目。餘派與馬派雖然風格迥異,但內在精神是一致的。馬連良最早也是以"正宗譚派"為號召的,並從餘叔巖先生身上努力學習譚派,大量觀摩餘先生的演出,吸收餘派藝術營養,最終形成馬派藝術。張學津也是在走餘馬兼收的路子,他雖以馬派為主,但也有很多餘派的東西。《十老安劉》《趙氏孤兒》《清官冊》《白蟒臺》《四進士》等劇目體現了馬派藝術神韻,《捉放曹》《失空斬》《擊鼓罵曹》則充分展示了餘派藝術風範。其唱腔更多是以餘派口法唱馬腔,顯得乾淨挺拔,樸實大方。做表則以馬先生為圭臬,體現馬派特色。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餘叔巖先生的做表、唸白都很好,決不遜色於其唱腔,只是他息影舞臺過早,很多人未見到餘先生舞臺上的風采。張學津生於1941年,餘叔巖於1943年去世,因此張學津也未看過餘先生的戲。但他卻幸運地看過馬連良先生的舞臺演出,為他直接學習馬派提供了便利條件。

  • 4 # 杜新1

    做為張君秋大師的長子, 張學津先生不愧是大家子弟。不僅有著外貌上的氣宇軒昂,瀟灑俊朗,而且有著深厚的藝術造詣和內在的品德修為。

    本人上初中的時期在圓恩寺影劇院觀看過他主演的〈甘露寺〉,他扮演的喬玄宗馬派,深得馬派的神韻和風采。及至上高中的時候,本人又從收音機裡聽到他教唱現代戲“箭桿河邊”裡的那段反二黃“賴子呀你要好好想一想”,在這段唱裡,他在唱到“過去的苦”中的“苦”字和“病倒在草房”中的“房”字的時候的高亢之中透出淒涼,也有餘派的風韻,真個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上大一的時候,又在學校的電視放映室裡看到他主演的〈智取威虎山〉,他扮演楊子榮。剛看到演員字幕的時候,不免有些擔心,擔心他在“打虎上山”時的身段和功架能不能使楊子榮“活起來”。等到他在倒板中把“氣衝霄漢”的“漢”字唱得聲震屋瓦,直上雲霄的時候;等他在筞馬上山的一連串的身法步法表現出他的不凡的武功功底和英雄氣概的時候,本人不禁感嘆:這是最好的“楊子榮”!(那時候有三個劇團都演出過〈智取威虎山〉,由上海京劇院的童祥苓,北京劇團的譚元壽,北京實驗京劇團的張學津分別扮演楊子榮。)

    往事如煙,斯人已逝。值得慶幸的是,回首往事的時候眼前還會浮現出他的俊朗的相貌,還能在那麼多的音配像裡看到他的精湛的表演。“高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 5 # 王暉wedding

    我家曾與張君秋先生為鄰,我隨我父曾與晚年頭髮全白的張君秋先生聊天。

    張學津先生回京,與原配黃汝平合演《蘇武牧羊》,正值中年,意氣風發、嗓音嘹亮、扮相瀟灑、颱風俊逸,很像馬先生劇照的神韻,因略顯年輕與馬連良先生的唱做,一眼能夠識別出區分,嗓音夠寬,但尚欠馬先生特有的韻味。

    其後不久,張學津先生與宋佳結婚,宋佳於1988年初(約2或3月)在友誼醫院婦科普通病房誕下一女,宋佳抱著嬰兒出院時,一輛普通黑色轎車接她母女時,看到當時的宋佳高挑、青春,著實漂亮!

    張學津宋佳結婚不久,曾在廣播訪談節目,提起與宋佳共築愛巢的經過,如,二人如何裝配傢俱等。

    張學津先生素裝形象紳士,似乎也曾想過多棲發展,曾在一部電視劇(恍惚記得是《蝦球傳》中扮演一位開明紳士)。

    在張君秋謝虹雯擔綱搶救京劇遺產的音配像中,張學津是馬連良先生的主要配像者,為後世的京劇學習和研究,留下了寶貴遺產,這項文化工程功不可沒!張學津先生的“做”功,得到充分展示,與馬連良先生的聲音完美結合。

    個人認為,在馬連良先生的眾多弟子中,張學津先生是繼承和發展馬派,較為突出的一位。

  • 6 # 拖鼻e龍

    喜歡張君秋的戲,自然也喜歡他的家人。但說實話,他的馬派不靈,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先天不足,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 7 # 旺旺微言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痴情於戲

    為戲而生

    臺上飄逸

    臺下人真

    相由心生

    名早出戲

  • 8 # 明揚51

    張學津先生,馬派名家。其父是鼎鼎大名的張君秋大師。出身梨園世家的張學津8歲考入北京戲曲學校,十年科班畢業後,到荀慧生京劇團開始了他的舞臺生涯。1969年調入上海京劇院,1982年調回北京京劇院。2012年,只有71歲的張先生患病去世,讓人惋惜。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他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藝術形象和經典的唱腔唱段。

    題目所問“如何評價已故京劇名家張學津”,是要給張先生寫傳記嗎?範圍太大了吧?似乎只從京劇藝術角度談談更恰當。

    說說我的看法:

    1:馬連良先生親傳弟子。

    1961年,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李多奎等名家,舉辦了聯合收徒儀式。十二名優秀青年演員分別成了這幾位大師門徒,其中張學津、馮志孝拜在了馬先生名下並學有所成,扮相瀟灑大方,颱風俊朗飄逸,唱、念、做俱佳,他的表演絕無單純“賣藝”的以力取勝,形神兼備,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逐漸成為諸多弟子中最得馬派藝術精髓的一位藝術家。

    2:馬派中融匯餘派神韻。

    3:不斷創編新劇。

    4:致力音配像工程。

    作為馬派弟子,作為音配像總顧問之子,形神兼備的張先生可謂當仁不讓的最佳人選,馬連良先生留下的52齣戲中,張先生配像46出,以及根據老唱片配像13個唱段。把老藝術家的珍貴資料鮮活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為京劇藝術寶庫增添了寶貴財富。

    5:提攜後輩傳承馬派。

    張先生曾說過:“我們的眼光不能太功利,太淺陋。儲存和繼承自己的傳統文化其實關乎民族的興亡”。他不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提起張先生對馬派藝術的傳承,真是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他不僅常與弟子同臺演出加以提攜,直接示範,臺下更是“一磕一”的傾囊相授,一招一式親自示範,絕無半點藏私保守。記得看過一個影片,已然重病不起張先生病榻上還在為弟子說戲《甘露寺》,糾正“執掌江東七十二合閣”的念法。此時此刻,他心裡裝的只有京劇藝術。

    張學津先生稱得上是一位為了京劇鞠躬盡瘁的藝術家。

  • 9 # 王月珉

    張學津的《趙氏孤兒》,小王桂卿的《宋士傑》當年上演的兩部好戲,展示了京劇舞臺上的生活化的氣息,演“活"了。

  • 10 # 風入松106

    張學津是最優秀的馬派傳人之一,身患重病,還為馬連良先生的大部分錄音配了音配像。流傳很廣。舞臺生活也近六十年,留下了精彩的很多角色和劇目。又教了很多馬派再傳弟子,承上啟下,碩果累累。

  • 11 # 陳相因631

    回憶十二年前京劇《鐵公雞》的演出。

    那是06年中央戲曲頻道演出武打京劇《鐵公雞》,一開始就吸引了我,使我讚歎不已,為對搭當個個精彩。

    常東、康雲翔(以馬伕褲子顏色)黑隊

    張曉波、王鵬飛。 紫隊

    黃濟峰、司鳴。 灰隊

    董宏利、王大興。 綠隊

    劉魁魁、李陽明 蘭隊

    五支隊來自五個省、市,奇怪的是常東和劉魁魁的伴相酷似,黃濟峰和董宏利相似。這齣戲精彩點很多,常東的劈腿和他的急撲身上著火的動作逼真瀟灑;王鵬飛的跳腿連續作了十幾個;文魁魁和李陽明的空中接鞭丶換騎。劇中每個人都有突出點,他們的動作輕盈、明快、乾淨、利落,叫人嘖嘖讚歎。

    我是外行人翻出更多的門道,只覺得太好看了,始終處於興奮狀態。這些演員在舞臺上精湛的技藝給觀眾極大的快樂和享受,這是他們艱苦訓練分不開的,太不容易了,這些演員太可愛了!京劇界演員嚴格要求自使京劇藝術更上一層樓便國粹藝術發展空前高度,希望華人給予大力支援更好的發展!

  • 12 # 老李有刀

    爺爺喜歡張學津的表演,從甘露寺到借東風,都是爺爺過段時間就會拿出來聽的節目。爺爺評價張學津是得了馬連良先生馬派的真傳,甚至表演上要超過馬先生。

    後來來了北京讀書,才知道馬連良在京劇圈的名氣之大,完全不輸梅蘭芳。而作為得馬派真傳的張學津,也是在當代發揚了馬派精髓。

    提到張學津,不得不提他的父親,張派京劇創始人張君秋先生,而且張學津還跟餘派傳人王少樓學過,在這些京劇名派的薰染下,張學津最後選擇了馬派,既與張先生的喜好有關,也是最適合張先生的方向。

    張學津也不負自己所擔的馬派天命,將馬派發揚光大。

  • 13 # 古戲新說

    2012年12月冬至,一代京劇名家張學津先生去世。第二天在貼吧裡看到這樣一個貼子:

    “看到張學津先生去世的訊息我壓根就不相信這是真的,晚上空中劇院的戲播完之後看到張學津先生從後臺走出向觀眾致意,我猛的站起來衝著電視機使勁兒鼓掌……學津先生千古!”

    這是我們可敬的角兒,也是可敬的戲迷

    張學津,1941年出生於北京市,北京京劇院老生演員、國家一級演員,畢業於北京藝培學校。1959年,到荀慧生京劇團任演員。1962年,拜馬連良為師。1964年,演出京劇現代戲《箭桿河邊》。1969年,調至上海京劇院。1979年,隨上海京劇團赴聯邦德國、比利時、盧森堡、英國、荷蘭等國訪問。1982年,調回北京京劇團。2000年,當選北京市文聯第七屆副主席。2001年,創作排演新編歷史劇《大唐貴妃》。2007年,出版《生正逢時》個人傳記。2012年12月21日,因肝癌醫治無效逝世。代表作品有馬派劇目《借東風》、《趙氏孤兒》、《清官冊》、《甘露寺》,現代戲《鐵流東進》、《刑場上的婚禮》,新編近代史劇《譚嗣同》等。

  • 14 # 李鴻華

    馬派當家人,把馬派老生髮揚光大,創造豐富到新高度,聽張學津的戲過癮,乾淨似水,音域寬鬆,借東風,二進宮……百聽不厭

  • 15 # 沉默如金68796

    張學津的婚不好,斷了再接,斷了再接,共四次婚了一生的子和女會親的不夠了。但是張的四個妻子很美,親,熟不夠了。

  • 16 # 臥殘陽

    張學津對傳承馬派藝術有一定的貢獻但實話實說也沒學到多少東西,因為馬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被迫害至死了,馬先生的弟子中基本沒有一個能唱出馬派的韻味張學津也不例外倒是有幾位票友的嗓子唱出來更像是得到了真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個過客,讓你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