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看到了暴力美學的相關話題,想聽聽大家對當代不同型別暴力美學電影的分析及評價,例如昆汀大神、北野大爺、吳家老漢、三池老鬼等。
16
回覆列表
  • 1 # 視不見聽不聞

    電影是視聽媒介,直接刺激感官,能有效宣洩暴力情緒。類似宣洩的方法自古就有,『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相當於是交戰前先看三場戰爭片,把暴力衝動都宣洩掉乾淨。曾經暴力電影只是宣洩暴力,而所謂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能讓人宣洩暴力,而且還覺得很酷很爽。

    對我而言暴力美學就是昆丁塔倫蒂諾、北野武,最喜歡還是昆汀

    暴力美學是人們在文學藝術中樂意且擅長的表現手法,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以美學的方式、詩意的畫面,甚至幻想中的鏡頭來表現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為的一種電影的表現手法。

    而我的理解就是:裝逼使用暴力,當婊子還要立牌坊

    吳宇森的電影中可以看到“暴力美學”的體現,其代表作,當然是它的《碟血雙雄》、《英雄本色》,到了美國以後,它把“暴力美學”的精神更加發揚廣大,最出色的表現是在它的《斷箭行動》和《變臉》,尤其是後者,成為了“暴力美學”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後的《碟中諜》第二集儘管也不乏經典的段落,但由於表現手法上缺少新的創意,因此使得它的美學理論缺少了新的元素。

    日本和南韓的暴力美學則總體上體現為冷靜式的暴力,主要風格以表現絢麗的畫面,冷酷的現實和冷靜的人物性格為特點。代表人物是日本導演北野武,由他執導的影片《花火》、《玩偶》都是以清新優美的畫面佈置人物的周圍環境,然後以催人淚下的故事營造悽美的氛圍,暴力成為展現人性美的手段,於殘酷的外在形式下表現人物內在的真善美,形成了一種“殘酷的美”。南韓影片《朋友》、《飛天舞》都具有類似特點。

    美國的昆汀.塔倫蒂諾是“暴力美學”的又一體現者,可巧的是,他對香港和日本的“暴力電影”又非常傾心,因此他的作品就有集東方暴力與西方暴力於一體的味道。

    昆汀是影迷導演,他的營養來源是老港片,日本片,通心粉西部片和汽車電影院的剝削片。他從這些電影裡吸收了各種技巧,混雜在一起,所以觀眾覺得很新鮮很有意思。但正如我在之前說的,他這種夾帶迷影私貨做法不損失動作場面的效果——沒看過這些老片的觀眾仍然會感覺很爽。竅門就在於他用視聽語言,用剪輯音樂攝影等等手法調動起來的氣氛引導觀眾進入情緒。他電影中的動作場面雖然看似血腥,但由於極其華麗,能讓觀眾感覺非常爽,甚至有點搞笑,而並不會有恐怖之感

    昆汀是個話癆,其實從《無恥混蛋》《八惡人》可以看出,他拍對話也不是簡單的對話,而是用視聽語言引導觀眾情緒,仍然是電影手法,這些大段對話都是為了影片整體節奏服務。如果一部電影從頭打到尾,一刻不停,觀眾也會疲勞的——甚至《突襲》在開頭和中間也鋪墊了好幾處文戲呢。對話也可以先抑制住觀眾的情緒,在觀眾已經無聊的時候開始一個暴力場面,這時暴力能產生最大效果,所謂先抑後揚。

    昆汀另一大特色就是音樂,這麼多歌曲找到適合電影的歌曲不太容易。要知道,有些歌平時聽著一個樣,但放在電影裡就另一個樣,比如南茜•辛屈拉的《Bang Bang》,第一遍聽可能感覺一般,但是所有人看到<Kill Bill>開場段落時都覺得這配樂非常NB。

    昆汀的編劇,拋開環形敘事後現代拼貼等等花枝招展的大詞兒,他的編劇手法仍然是老好萊塢結構,包括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低俗小說》,其實說穿了還是遵循傳統好萊塢三幕劇結構來講故事,只不過是講了三個故事而已。

    昆汀更牛逼的是,他的電影都是自己寫劇本,自己導演,自己選配樂。當然還有,自己跑龍套

    代表作品:《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無恥混蛋》、《八惡人》、《被解救的姜戈》、《落水狗》、《罪惡之城》、《疾走羅拉》、《殺出個黎明》、《傑基-布朗》

    看昆汀的電影就是一個字:爽

  • 2 # 科技與我們的生活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聽到“暴力美學”這個詞彙。電影評論中,一批新銳導演的作品被認為與“暴力美學”相關,如美國的昆廷·塔倫蒂諾,中國香港的吳宇森等。一些武俠電視劇,以及原本單純可愛卻被加入暴力內容的卡通畫,被聯絡至“暴力美學”;一些新推出的電子遊戲產品,也爭先恐後以“暴力美學”作為賣點。一些新聞類作品,如犯罪實錄電視採訪、展示殘酷場面的新聞攝影作品,也被貼上了“暴力美學”的標籤。“暴力美學”究竟是什麼呢?

      “暴力美學”是個廣義的、泛審美的概念,並非嚴格的美學概念,相關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展示攻擊性力量,展示誇張的、非常規的暴力行為。文藝作品中,暴力的呈現可劃分為兩種不同形態:一是暴力在經過形式化、社會化的改造後,其攻擊性得以軟化,暴力變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彈、血腥的場景經過特技等手段處理後,其侵害性傾向被隱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國的一些電影中,施暴者代表正義卻蒙受冤屈,這種人物關係的設定也軟化了暴力行為的侵略性。另一種情況是比較直接地展現暴力過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這種傾向在多種文化行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兩種暴力呈現方式審美價值不同,社會效果也不一樣。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中國香港發展成熟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其特徵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遊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這類影片更注重發掘槍戰、武打動作和場面的形式感,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發揚到炫目的程度,卻忽視或弱化了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

      受“暴力美學”的影響,近年來出品的武俠電影和電視劇對暴力(武打動作)的處理也出現了舞蹈化、詩化、表演化的傾向,人們在觀看武俠影視劇的時候,彷彿是在欣賞一場別開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兇殘的暴力場面有時反倒呈現出一種視覺的美感,進而消解了暴力的殘酷性。

      “暴力美學”是後現代主義四個審美特徵中的“主體消失”在影視創作中的體現,這兩個矛盾的詞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具有全新含義的詞語。它將傳統的主體意識弱化了,注重對暴力的細節及場面處理,呈現出反對權威、反對經典、反對主體創作意識、反對精英主義的特徵。

  • 3 # HeatDomain

    暴力美學一詞實際理解可分可合,但筆者認為,重點應放在後者,美學,但並非嚴格的美學概念,同時可以將暴力當做是修飾或輔助,可以理解為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美化或賦予一定意義上的附加值體現,慢慢的,這種說話和形容變得流行,變得廣泛化,甚至成為了當代審美的因素,而這些廣泛的領域最先從影視界發酵,蔓延至體育甚至是生活當中。

    文藝作品中,暴力的呈現可劃分為兩種不同形態:一是暴力在經過形式化、社會化的改造後,其攻擊性得以軟化,暴力變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彈、血腥的場景經過特技等手段處理後,其侵害性傾向被隱匿了一部分。

    另一種情況是比較直接地展現暴力過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這種傾向在多種文化行為中都可以看到。

    影視代表作品:《殺死比爾》、《罪惡之城》等

    而從生活化領域來闡述,想必一些競技類體育專案(身體接觸頻繁類)是最能體現也是最好理解的例子了,例如拳擊、美式橄欖球、足球及籃球等……

    雖說直播的場面很血腥,例如拳擊格鬥專案,但很直白的講,面對慢放鏡頭,肌肉撞擊瞬間的扭曲和力量感讓人著迷,甚至讓人感覺這樣的畫面無比唯美……不是嗎?

  • 4 # 危險的戴夫

    說到暴力美學不得不提到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我覺得他是當今世界把暴力美學元素融入到電影最好的導演之一了,基本上亞洲無對手,推薦看看《兇暴的男人》 《花火》《座頭市》。與其在這用文字闡述暴力美學,不如你們直接在電影中直觀的體驗。

  • 5 # 史上第一大事兒逼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香港成熟(現在又有向美國轉移的態勢)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2]。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將暴力的動作場面儀式化。其特徵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遊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這類影片更注重發掘槍戰、武打動作和場面的形式感,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發揚到炫目的程度,卻忽視或弱化了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從早期電影人對暴力的敘述直到20世紀80年代吳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吳宇森影片中對暴力的風格化處理成為電影中暴力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因為以往好萊塢對電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規都是針對暴力和色情提出來的,都是僅從道德層面出發將暴力當成一種對社會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這些限制是與當時電影中暴力的呈現方式密切相關的。吳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現使得他以暴力為題材的影片不再被當成是“暴力影片”來看,因為他給全世界觀眾提供了一種審視暴力的全新視角——東方美學視角,第一次使暴力成為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語),其後的北野武、三池崇史、奧利弗·斯通、大衛·林奇、昆汀·塔倫蒂諾等人對暴力進行的風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壇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掀起了一個“暴力美學”的熱潮。昆汀·塔倫蒂諾代表作品有《低俗小說》《殺死比爾》,中國香港赴美國發展的導演吳宇森的作品有《喋血雙雄》《英雄本色》《變臉》,沃卓斯基兄弟的代表作品有《駭客帝國》系列等。其中把 “暴力美學”這個詞眼發揮到極致的電影莫過於《罪惡之城》和三池崇史的《殺手阿一》[1]。

  • 6 # 迷你好萊塢

    影視作品中的暴力美學是什麼概念?

    我所理解的“暴力美學”就是將槍戰,打鬥,殺戮等暴力場景用美學的角度畫面等展示出來,給人帶來一種視覺上的快感!

    “暴力美學”的概念起源於美國,成熟於香港,在上世紀80、90年代,經常在香港電影的影評中出現,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提到“暴力美學”,首先想到的是香港電影!

    “暴力美學”中的暴力不同於恐怖片中的暴力,他們所展現的往往是一種俠肝義膽,兄弟情誼!

    說到“暴力美學”,就不得不提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系列,該系列電影是香港“暴力美學”電影的經典之作!

  • 7 # 小花妹妹201184152

    《處刑人2》:暴力美學10年後再度來襲

    《處刑人2》是獅門影業公司於2009年發行的一部動作電影。《處刑人》已經過去了10個年頭。

    在《處刑人》中,愛爾蘭兄弟因為自衛殺人而得罪黑幫,警察雖然釋放了他們。但是黑幫不會放過,自此二人決定以暴制暴。在一次會議上端掉黑幫部分頭目後,黑幫頭子喬伊著急了,於是僱傭公爵來對抗二人。

    但是沒想到卻來了個驚天大反轉,公爵和兄弟兩人一同對抗喬伊,甚至還在法庭上開槍殺死了他。從此,三人銷聲匿跡。

    10年過去了,影片開頭的一大段臺詞直接帶入了狀態。"基本上,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光說不練,另一種埋頭做事。大多數的人都很會講,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說到底,改變世界是那些付諸行動的人。當他們那樣做,就會改變我們,所以我們不回忘記他們。你是哪種人,你只是說個不停,還是會挺身去做些改變?"平靜是記憶的敵人,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要麼付諸行動,要麼平凡下去,世界是公平的。

    隨後就是主角們出廠了。

    這姿勢帥氣,迷人,甚至讓人想到了小馬哥。雖然經過了10年,但是兄弟兩個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變樣啊。還是那樣的帥氣,那樣的有型,彷彿歲月沒喲在他們身上留下一點痕跡。

    只是這次的警察不再是男警察,而是優雅嫵媚的FBI女警,震撼出場。

    只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不單只是欣賞他們的暴力美學和曼妙身姿。更多的是要去想一下以暴制暴這件事情本身是對還是錯。

    認為是對的人覺得法律無法約束那些罪惡之人,有康納兄弟和公爵這樣的人來處決他們未嘗不是件好事。

    但是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怕就怕處刑人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控制著。就像當年的公爵一樣,覺得你這個殺手沒用的時候,就把你關進監獄。但是我需要你的時候,自然有辦法讓你出來。

    康納兄弟處決的人,會不會是某一個利益集團想要扳倒卻沒辦法做到的人。他們會不會成為了利益集團操控世界的手而不自知。

    如果有興趣的話,快來看吧,絕對出乎意料的精彩。

    《處刑人2》:https://cloud.189.cn/t/vUFjq2ymeaqi (訪問碼:604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攝影藝術表現出“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這樣痴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