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人舊事總在追逐
-
2 # 我已非昨日
一 梁帝的心結
梁帝的皇位怎麼來的?書中給了答案——政變奪位。“在梁帝的一生中,他曾經經歷過兩次這種規模的叛亂,前一次他是進攻者,而這一次他成為了別人的目標。兩次的勝者都是他,第一次他贏得了皇位,第二次卻連他自己也說不清自己贏了什麼。”
不過,梁帝也並不好過,因為他雖然贏得了皇位,輸掉的確實他的本心和情義。對於奪了老爹皇位的梁帝來說,這一段經歷讓他真真正正的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這個看似無尚尊崇的皇位實際上是無比脆弱的,稍有不慎就會失去。此外,恐怕梁帝的心裡也更堅信了一個真理,那就是什麼親情孝道,在這個至尊之位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一個奪了自己親爹皇位的人當然不可能會去認為他的兒子們將來一定不會去奪他的皇位。而如果連有生養之恩的兒子都能來奪自己的皇位,那些大臣又為什麼不會呢?
於是,這個心結在梁帝心裡慢慢的深入,而梁帝本人也就變的越來越涼薄多疑,寡情昏庸。而這也就是將來"赤焰逆案“的根源。對於梁帝這麼一個皇帝,甚至是對於任何一個帝王,恐怕都不會允許自己身邊有強大到自己無法掌控的力量吧。同樣的,梁帝從自己的身上還明白了一點,那就是人心是最不可控的東西,所以他也不會把心寬到把希望僅僅建立在臣子”不想反“的基礎上。因為誰知道原本不想反的人哪天是不是忽然就想反了呢,他當初不就是如此嗎。”祁王當時是不是真地反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旦想反地話,隨時都可以反!“其實,梁帝因為這個原因處置祁王並不奇怪,帝王大體都會如此。不過現在說這些還太早,因為對於梁帝而言,祁王的危機還是以後的事情,而在祁王之前梁帝還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危機。
二 梁帝的第一次危機
梁帝能上位,兩個人是功不可沒的。文有言闕,武有林燮。”‘為什麼?’言闕咬緊了牙根,‘就因為那個人是皇帝。是我們當初拼死相保,助他登上皇位的皇帝。當我們從小一起讀書,一起練武習文,一起共平大梁危局時,大家還算是朋友,可是一旦他成為皇帝,世上就只有君臣二字了。’”這兩個人可不得了,言闕縱橫捭闔,家族勢力更是遍佈朝野。而林燮更是大梁戰神,不僅勇冠三軍而且用兵奇絕人所不能敵。
有了林言二人的扶持,梁帝順利登上了皇位。但是,就在梁帝剛剛登上皇位的時候,可怕的事情來了,起碼對於梁帝而言這件事足夠他睡不著覺了——那就是言闕和林燮的妹妹林樂瑤要在一起了。這可了不得,梁帝是不是也喜歡林樂瑤還在其次,關鍵在於隨著他們兩人的結合,林言兩個家族也會慢慢的結合。林言兩家究竟多強大,我想梁帝比誰都清楚。他們一文一武,一軍一政,一個是手握重兵的大梁戰神家族,一個是掌控朝堂的大梁帝師家族。如果這兩股勢力要是結合在一起,擰成一股繩,那還有皇帝什麼事兒嗎?
我們說了。梁帝的心結標明瞭他的底線。他決不允許有自己無法掌控的力量出現在自己周圍,也絕對不會把自己皇位的穩固僅僅寄託於臣子的忠心。而林言兩家的結合恰恰觸碰到了梁帝的底線。所以,梁帝絕對不會允許他們兩人的婚姻。因為對梁帝而言,臣子想不想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臣子就是想反也反不了!那樣梁帝才會絕對安全。
於是,梁帝出手了,而且說實話,這一招很漂亮!
-
3 # 齊老禿就是命硬
梁帝心狠手辣,雖懂得帝王之術,卻又太多猜忌。當皇權收到威脅,毫不留情。權力越大,越容易失去理智。太子、林帥、老婆、親妹妹這些最親近的人都無法倖免。他沒有一個信得過的人,誰對他威脅最大,就必須除之而後快。同時也是一個溫情的人,最後他面對梅長蘇的懺悔,讓人心疼。作為親人、朋友他也曾後悔過,心軟過,但是一旦上升到權力爭奪的層次,他又會露出嗜血的一面。最後如果不是被架空,就剩一個兒子,那麼冤案不會被平反,甚至還會迎來大清洗。
-
4 # 蘭州範兒
劇中的粱帝可謂將帝王心術運用到了極致,制衡之道、縱橫捭闔、陰謀陽謀,一應權謀之術運用得如臂使指爐火純青,把一個老謀深算的帝王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由此讓我想到,梁帝當初是怎麼登上皇位的?對此無論劇情還是原著都沒有明確交代,但根據現有情節不難推知,梁帝之所以能夠榮登大寶大抵有這麼幾個因素:
一、個人素質。包括文才武略以及之前述及的帝王心術等等。
二、外力因素。這裡所說的外力是指助其登上皇位的助力,主要包括以發小林燮、言闕等人為代表的本國軍事、貴族力量以及外族力量即以玲瓏公主為代表的滑族這兩大股。而粱帝主要透過聯姻的方式與這兩股力量取得緊密聯絡,前者就是宸妃林樂瑤(林燮之妹、言闕終其一生不能忘懷的紅顏知己,從未正式亮相卻貫穿全劇)及言後(太師之女、言闕之妹,有子早夭),後者即玲瓏公主(滑族皇室,和其妹璇璣公主都代表了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在暗中呼風喚雨推波助瀾),當然還有兄弟之情(如和林燮、言闕的總角之交)、君臣之義(每個皇位的有力競爭者都有自己的專屬班底)等,總之動用所有能動用的手段(主打感情牌)籠絡一切可以籠絡的力量。從這個角度看,孩子是感情和利益結合的紐帶(如梁帝和宸妃生下祁王,與玲瓏公主生下譽王),使梁帝和這兩股力量更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如果皇長子祈王順利登基,作為外戚的林家地位更形超然;也因有子玲瓏公主想必會更放心地把國家和個人命運寄託在這個男人身上)。然而當他一旦登上那個至高無上的位子,一切就大不相同。試想十幾年後梁帝才垂垂老矣(所以那時才有譽王和太子針鋒相對地近乎白熱化的儲位之爭),那麼初登大寶時說是正值盛年也不為過,可以說正是摩拳擦掌準備大過皇帝癮的時候,然而皇長子蕭景禹橫空出世、驚才絕豔、鋒芒畢露,更重要的是其背後盤根錯節的勢力實在龐大得令人觸目驚心(可說是細思極恐):以林燮為代表的赤焰軍是其堅實的武力後盾(林燮又尚了晉陽長公主,所以梁帝既是林殊的姑父,又是他舅舅,聯絡不可謂不緊密);還有朝中一班元老重臣輔翼(如當時的太子太傅黎崇就享有極高聲譽,可說是文壇士林中的泰山北斗,也可能正是基於此點最後只是被流放)。在這種形勢下,梁帝面臨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試想他窮盡諸般手段才登上皇位,結果屁股還沒坐熱就冒出個德才兼備各方面都完美得無可挑剔的皇長子接班人,而且祁王還不懂得適時收斂,經常在政見不合時面折廷爭(倒不是說祁王有野心,而是他本身就是理想化的人物,也在努力實踐自己的理想,直到臨死前才認識到“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在這種情況下,悲劇幾乎是無可避免的。設若祁王晚生幾年或者他懂得藏拙表現得不那麼完美和激進又或者粱帝本人對權勢不那麼熱衷,那麼一切又會有所不同。但是沒有如果,梁帝骨子裡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在他眼裡沒有什麼比自己的權勢地位更為重要,所以他不惜捨棄骨肉之親(祈王、晉陽長公主)、夫婦之情(宸妃林樂瑤、滑族玲瓏公主)、兄弟君臣之義(以林燮為代表的赤焰軍以及受祈王一案牽連的相關人等),這就是所謂的天家無親,這和他在利用完玲瓏公主的勢力後又選擇犧牲滑族(不能讓天下人知曉他曾藉助外族之力登上皇位)性質一般無二(要動祈王必先除赤焰),典型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其實粱帝本人比誰都清楚祁王是否有謀反之意,但正如他所說,不管祁王是否謀反,只要他有這個實力就足以令他坐臥不安,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就是這個道理,他不允許有任何潛在的不安定因素威脅自己的皇位(哪怕是親生兒子),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威及地位,他不惜血洗京城(很多家族因此滅門)把祁王勢力連根拔起,可以說梁帝的寶座就是血洗出來的(包括了敵人親人朝臣的血)。追根究底是因為世易時移,當他順利登基後此前的助力也就成了他想要長久地坐在這個位置上的阻力,所以他下了這個世上最狠的心(蒞陽公主語)也就不奇怪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譽王這點最像他沒錯,論心術權謀譽王也差相彷彿,不過在火候上嫩了些,如果譽王登基,假以時日必將又是一個梁帝。那麼,梁帝不好嗎?不好,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梁帝崇尚帝王心術,著重帝王權威神聖不可侵犯,所以朝臣只顧或者只能揣摩上意,以致黨派林立、文恬武嬉、結黨營私之風盛行,上行下效,朝臣們都只顧著站隊結黨傾軋以獲取個人利益最大化,而紮實做事之人則永無出頭之日,長此以往則國將不國。而祈王的理想則是激濁揚清、整肅風氣,讓勤懇做事的人上位,再造一個朗朗乾坤,這不僅是祈王也是林燮和當時助梁帝上位一干人等的共同理想(所以梁帝說林燮要的朕給不起)。兩者最終的分野在於梁帝最為看重的是個人的權勢地位,奉行的是天下為私,以天下供養來滿足個人私慾;而以祈王為代表的一系注重的是天下為公,著眼於整個天下蒼生的福祉,必要時甚至可以犧牲自己以顧全大局。前者,是現實;後者,是理想。而靖王,就是以祈王為代表的政治理想的延續;他的登位,是祈王政治理念的最終實現。這就是為什麼最後歷史或者說劇情選擇了默默無聞的靖王(靖王其實是最沒存在感的一位王子,祈王在時他是小跟班,譽王和太子爭鬥得你死我活時他靠邊站)的根本原因,這是《琅琊榜》一劇的主旨,也是《琅琊榜》區別於單純的復仇、權謀或者愛情劇的根本立意所在。
-
5 # 已宰的羔羊01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卻不是天下人都能統治的,觀眾都站在梅長蘇這邊看問題,都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因為劇情早就分明對錯。然而站在梁帝這邊看看會怎麼樣呢?對於梁帝來說最重要的是皇權,任何威脅到皇權的行為都是不能原諒的,即便是自己的兒子,謝玉消滅赤焰軍已經是既成事實,皇帝只不過順便清理祁王的影響。赤焰軍有沒有真的謀反他並不關心,因為已經不存在了。劇中的梁帝並不是昏君,而是將帝王術運用得極致的人物。最後梅長蘇慷慨激昂的陳詞,聽起來合情合理,但是卻是不現實的,統治者從來不是聖人,政治從來都是骯髒和殘忍的,根本沒高尚可言。
-
6 # 手機使用者6981532779
對皇帝而言,軍權大於皇權,而且是掌握在一個不肯聽從自己指揮和制衡的人手裡,你林燮現在沒反,但是你隨時可以反,而且和一個威望日高,人人擁護的太子交好,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我也很贊成他的那句這個位置是會改變人的,帝王之術不是憑自己的一腔熱血,一頭水牛一根筋似的就可以讓國家繁榮昌盛的,故事很感人,為了情誼,為了永恆的正義,慷慨激昂,但是用在帝王家,用在政治上就顯得天真了
-
7 # 獲得本赤大曬一等獎
首先,不要用平頭百姓的情感去帶入一個帝王的情感,不論他是明君還是昏君。這點很重要,皇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爾虞我詐的環境當中,沒有父慈子孝,沒有手足情深。所有人都是競爭者,甚至是敵人。明白這點後,我們再來看梁帝的處境,太子賢德,大有明君風範,朝野上下一片讚譽之聲,林燮手握重兵赤焰軍,曾為梁帝登上皇位立下汗馬功勞,林燮的未婚兒媳婦,霓凰郡主,代弟行雲南王之職,鎮守邊關,家裡是異姓王,封疆大吏。可怕的是太子和林燮竟然過從甚密,不知避嫌,從中國歷史看,手握重兵的將軍,凡是和皇位繼承人比較親密的,基本沒有好下場,大家換位思考一下,你坐在梁帝的龍椅上,穩當嗎?別忘了,真實的歷史上,李淵可是鐵的事實
-
8 # 搞機不搞事
梁帝應該是歷史上很多皇帝的一個縮影——自私多疑,皇權至上。
"只要坐在這把龍椅上,人是會變得。"(好像是這樣,有點忘記了)。皇權的高高在上,讓梁帝不敢相信任何人,這也導致了他內心的孤獨。
或許當初他知道祁王並不會起兵。但在皇權和親情面前,他還是選擇了前者,被權利矇蔽了雙眼。但在歷史上大多數的皇帝都是這樣,可能皇權真的會讓人迷失吧(也沒當過皇帝)。像林燮那樣,功高蓋主,若真像梁帝說的那樣擁兵自重。也確實不免讓人忌憚,更何況是一位擁有皇權的帝王呢。
但是梁帝最後的那一跪,個人感覺,是他自己內心的懺悔,更是對林殊這個唯一倖存後人的內疚,祈求他的原諒。"朕抱過你,帶你騎過馬,陪著你放過風箏,你記得嗎"。也許在皇權面前,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皇帝也只能表示無奈吧。
感覺一個帝王無法僅用好壞二字來形容,在那種特定環境下,誰又能確保不是那樣呢。就他個人而言,一個自私多疑的人。但這種性格也許也是他擁有皇權之後才養成的吧。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9 # 君安日跡
梁帝:殺兄弒父,踩著眾人的鮮血登上王位,這樣殘暴的人又怎會是一個好君主呢?自古皇帝皆多疑,而梁帝更是如此,那麼梁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冷血殘暴。都知道梁帝皇位來路不正,他殺兄弒父才奪得這個位置。一個不顧兄弟父子親情的人,雖然皇家自古無父子、無兄弟,但是殺盡所有兄弟(除了紀王),還是有些不能接受,這說明他骨子裡還是比較冷血殘暴的,這也為赤焰軍泯滅、林燮之死埋下伏筆。不僅是對父親兄弟殘忍,就連自己的兒子也是說殺就殺,完全不問緣由。祁王之死是必然吧,就算沒有林燮謀反也還會有其他理由,因為祁王賢德,名聲威望大盛,甚至已經威脅到了皇權。雖是自己的兒子,但威脅到自己也是不可以的,當初他弒父奪位,不意味著他不怕自己的兒子也如此做,而夏江正是算準了梁帝的這份心思,才會誣陷祁王謀反,從而導致了赤焰軍慘案。
二、多疑。身為皇帝,多疑是通病,但一個聖明的君主應該明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梁帝呢?因為林家戰功赫赫,有功高震主之嫌,再加上頗負盛名的祁王之母又是林燮之妹,所以梁帝對林家生了嫌隙。但他沒有想過,林燮將自己唯一的妹妹送入宮中便已是最大的忠誠,而且梁帝、林燮算是從小一起長大,又為他打下天下,把他當做兄弟,要說梁帝對林燮的性情應該是十分了解的,為何最終會落得如此境地呢?也許是他登上皇位,體會到了權利的美妙,又害怕其他人來爭奪,加上身邊小人的誣陷,本來對林燮的信任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懷疑。一旦懷疑的種子種下,一切便都晚了。
他的多疑並不是對一人而言,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祁王便是最好的例子,再加上後來太子與譽王的爭吵,也讓他產生懷疑,就他對在寢宮靜妃的所言便能看出來。
三、聰明自負。能排除眾難登上皇位,梁帝也是個聰明人吧,畢竟當初林燮、言侯可是力挺他當皇帝的,如果沒有一點聰明,又怎能使得這兩人跟隨呢?但有時候太聰明瞭反而不好,有句話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太聰明,所以很自信,但自信過頭便成了自負,他認為天下所有的都是他的,他是天下之主,一切都以他為中心。而梅長蘇就是利用這種自負設計了扳倒夏江的計策,因為紀王之言,梁帝便選擇相信,不去查明真偽就定了夏江的罪,甚至不願見他。所以最後知道梅長蘇是林殊、眾人請求重審赤焰一案的時候才會那麼崩潰,彷彿老了十歲,因為他不相信自己是錯的。
四、固執己見。有錯死不承認,非得說自己沒錯,認為自己這個天下之主即使錯了也是對的。關於赤焰軍謀反一案,我想最開始他是相信了的,冷靜下來之後想想清楚就知道這絕不可能,但夏江動作太快,祁王已死、赤焰軍已滅,索性就將錯就錯,認定了此事。當梅長蘇身份被揭穿、眾人要求重審舊案的時候,他固執的不肯答應,即使知道自己是錯的,但身為皇帝怎麼能有錯呢?皇帝的一切都是對的,絕沒有存,最後他流著淚對梅長蘇說,他知道自己錯了,但是那又怎樣呢?該發生的已經發生了,如果當初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也許林家就不會滅,祁王也不會死!
記:梁帝這個人也是比較複雜吧,小安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寫著寫著就感覺自己寫得不對,但是大體上對梁帝的性格把握還是可以的吧!
-
10 # 飛反
我想文中被讀者“罵”的最多的就是梁帝,因為十三年前的赤焰軍一案,冤案。滅了風華絕代的皇長子,翻了威名赫赫的一座帥府,自毀國家脊樑赤焰軍……死的不僅是七萬男兒,還有他的親人他的好友他的股肱之臣,還有,一個清明的理想,那個由他的長子構築的理想世界……為了什麼——自己的皇權。
君父君父,首先是君才是父。理解了這句話,很多東西就可以理解了。
皇位,至尊,權力,財富。
皇帝,首先要是皇帝,有了皇帝所掌握的生殺予奪的大權,才能實現自己的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我覺得梁帝在之前,一定是一個好皇帝,這個標準來自於最大眾的標準:為百姓謀福祉。
他也是一個有理想抱負有能力的人,不然怎麼能讓言闕林燮甘心扶他上位或者說站在同一個立場。
且看雲南穆王府,梁帝不過是拖拉了兩年多的軍需,就難以支撐到被敵人搞死了主將,所以梁帝在前期,是一個能主。
說梁帝是能主,那麼梁帝此人,絕對不是一個庸人。
文章開局三國求親郡主的那一場面,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樣的話,梁帝表現的著實好。在書中,雖然梅長蘇在主角的光環之下步步為營取得了節節勝利,但是梁帝所散發出的作為一個精明帝王的霸氣,時常讓我膽寒,讓我覺得梁帝就像是一隻臥著的雄獅,懶洋洋地躺在草原的最高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腳下的羚羊小鹿豹子各種動物你爭我搶相互之間為了生存而追趕,迷濛眼睛裡偶爾放出的精光卻如一道寒光,讓人發顫。就算這種精光更多的是為了表現作為帝王的權謀與算計。
梁帝他最在意的,還是自己無上的皇權。特別是在不怎麼有外憂的情況下,皇權的穩固是至關重要的,任何皇帝都不會放任朝堂的某一勢力獨大,譬如祁王譬如赤焰軍。說到這裡,真該說蕭景禹是政治上的白痴還是林燮是政治上的小白,從梁帝要了林樂瑤奪了言闕的心上人之後林燮就該知道,帝王就是帝王。或許期間有因為內憂外患(譬如滑族霍亂需要赤焰去滅了),但是一個皇長子派、一座帥府所牽扯的朝政軍政能成這樣一個局面(朝堂可是看祁王風向的),怎麼能讓一個正值壯年的帝王放心?可以說,梁帝所作出的選擇,合乎常理,只不過過於狠辣,文中說,那一案的鮮紅血液,染了兩三年。這裡梁帝有私心有懼怕,或許還有能力不足的恐慌,還有之前出於對祁王的喜愛對林燮的信任所放任其勢力壯大的後悔。
在之後梁帝將譽王拉到可以和太子比肩的地位就可以看出,後來的他,是多麼熱衷於搞帝王的牽制平衡,或許從赤焰獨大之後,梁帝才學會了帝王之術。那些譽王太子一派的升升降降,都是為了平衡到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
再回來說說文中梁帝的表現,除去那些十三年前的背景描述,梁帝並沒有太表現出他的昏聵,像在霓凰擇婿風波的那裡,表現出的是一個長者政治家的優秀手段。
梁帝其人,也曾是熱血男兒:霓凰郡主依然冷著臉,半點也沒有順勢謝恩的意思,那股子傲骨烈氣只怕連男兒中都沒幾個,竟令梁帝不僅沒有感到不悅,反而生出了激賞之情,心中暗暗讚歎。
終於風停了,屬於梁帝的風停了。
史筆如刀,再強悍的帝王也不能改變良心的定論。譽王其實才是最像梁帝的兒子,對刻入骨髓的那種東西,其他都可以不計,曾經的理想抱負曾經的一起歲月風華的人,在這耀眼的皇權面前,都逐漸黯淡無光。還有那些帝王的孤獨和寂寞,都可以用別的東西來替代。
-
11 # 無愛一身輕
99非常喜歡琅琊榜,看了不下六遍了。
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梁帝很壞,林殊的家破人亡,七萬人的性命,自己親生兒子一家的性命都斷送在自私的皇帝手裡,很讓人痛恨。
可是後來越看就越覺得梁帝其實也是逼不得已,林燮手握重兵,還常常不聽皇帝號令,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開國元勳自居,,怎麼能讓皇帝安心,功高蓋主,換做任何一個人處在梁帝的位置上,恐怕都不會安心的,殺他是必然的,鞏固自己的皇權。
處死自己兒子的時候,梁帝正值壯年,眼見兒子一天天強壯一天天的聲勢浩大,怎麼能不心憂,處死他的時候滿朝文武一大半都替祁王作保,可見朝中一大半的大臣都臣服於兒子而不是老子,這怎麼能讓皇帝放心呢。
反觀靖王,他比登基多年的梁帝多一份堅毅和寧折不彎的傲氣,但是我覺得靖王沒被立為太子的時候跟梁帝沒當皇帝時的性格應該是一樣的,不受寵,朝中也沒有支援的大臣,靠著兵變弒父殺兄才奪得皇位,在當上皇帝之後才變的多疑寡恩,靖王在得知林殊被帶入皇宮有生命之憂的時候不也要和霓凰蒙摯兵變麼,那時他並不知道林殊的身份,為了一個謀士要弒父,這份狠絕也是驚到我了,所以梁帝會說別看靖王現在好,一旦登基坐上皇位是會變的。
但是靖王登基跟梁帝還是不一樣的,靖王身邊沒有手握重兵的兄弟,只有身患重病時日無多的兄弟,不用擔心,也沒有兒子跟他日月爭輝,,朝中大臣也都是支援他的,朝局穩固,所以不值當狠絕,有一點,如果靖王真的大公無私對皇位沒有眷戀,那他已收庭生為義子,他又是祁王的嫡子,那靖王退位後應該立他為太子繼承皇位方是正統!也不辜負靖王口裡心裡唸的皇長兄了!
總而言之,梁帝是罪大惡極比罪難消,但是一切都是皇位皇權在做怪,任何人都抵擋不住這個誘惑,唉,這都是我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噴
-
12 # 意思-夢
看完琅琊榜也很久了。現在無聊想說一說最後皇帝和林殊對話。最後皇帝終於說出來殺皇長子真相。一 皇長子太賢明。二 百官都聽皇長子的 上奏稱是祁王之意。。其實無論哪一條都是一把手所不能容忍的。尤其第二條。試問所有事都聽皇長子的 還要他這個皇帝幹嘛? 皇帝不可能哪個事都是正確的。比如修個宮殿。那大臣們就會想這個皇帝太奢侈不如皇長子廉潔。事情多了 大臣們自然感覺誰更好。。或許當初皇帝抓祁王進天牢只是為了讓他明白誰說了算 過幾天再放出來。可是結果一半的大臣站出來為祁王喊冤。剩下的不是不喊 而是不敢喊。。如果你是皇帝 你怕不怕?而且最厲害的赤焰軍統帥也聽祁王的 你還不怕?就算是親兒子 你敢相信就算放出來祁王 祁王不記仇?就算祁王不記仇 他手下給他黃袍加身 你怕不怕? 康熙王朝最後李光地和康熙說的好 君於儲君之間含糊不清 就好像日月不明。甚至比黨爭更可怕。
-
13 # 御清絕君海棠
琅琊榜有個漏洞。梁王這種人無論亂世與盛世都是很適合做皇帝的。就是當他支援譽王與太子對這乾的時候。他們六部支援的人下了。沒有安排他自己的心腹去頂上。我覺得不合理。梁王是個皇帝料。
-
14 # 教你攝影教你美
《琅琊榜》中的梁帝一方面殘暴、生性多疑,為了奪權不顧自己兄弟的死活,甚至因為擔心自己的兒子篡位而聽信小人讒言,導致七萬赤焰軍喪命火場,另一方面他又極善謀略,胸懷抱負。這個問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第一,殘暴、生性多疑。梁帝的這個特徵在劇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本來他自己的皇位就是靠著自己不擇手段奪取來的,因而在權力這一方面他一直都很敏感。一旦覺得他人有謀權篡位之心,或者說只要有一點這樣的念頭,他都會想辦法除掉那個人。也正是因為他對皇位的迷戀、對忠臣的猜疑,導致了那場冤案,造成了七萬赤焰軍喪命火場。第二,擅於謀略。毫無疑問,一個能從那麼多人手上奪來皇位的人必然是有很強的謀略能力的,梁帝也不例外。而且在電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太子和譽王之間一直是處於一個平衡相對的狀態,這其實也是梁帝的一個謀略,只有讓他們相互牽制,他才能坐穩皇位。第三,胸懷抱負。其實,在梁帝的言行和他對劉濤飾演的霓凰郡主的喜愛,我們也可以看出他本人也是很有抱負的。梁帝的很多話無不展現出他對興盛國家、鞏固版權有著強大的野心,而且面對驍勇善戰的霓凰郡主,他是非常讚賞的。就算霓凰有時候頂撞了他,他也願意去原諒,因為他骨子裡也是跟霓凰一樣,渴望施展自己的能力的人。總的來說,梁帝在《琅琊榜》中的人設確實有些欠罵,而且容易遭到觀眾的吐槽。但從其所處的君王的位置來看,其實他的行為都是能被理解的。
第一,國家,先有國再有家。梁帝既然是一國之主,他的行為必須要考慮到國家的長遠發展,如果他無法穩住自己的君主位置,他又如何發展國家。也正是因為他對權位的看著導致了他的多疑。第二,他的很多行為確實代入了個人的情感,但我認為,任何人在他所處的位置都無法做出一個令所有人都滿意的決定。他的兒子實力日益雄厚,甚至只要他想做點什麼事,朝中大臣就會拿他與自己的兒子進行對比,我想這也是很多人無法容忍的。謝謝您的閱讀!
-
15 # 清水空流
可以說,梁帝絕非昏庸之主,絕對是個梟雄之主,對國家是絕對掌控的。他不惜以動搖國本的代價誅殺太子和林帥,也顯示了梁帝的狠毒和醜惡。
當太子時候的梁帝應該是精明強幹的,如不然,也不會從幾個兄弟中脫穎而出成為太子(從書中描寫來看,梁帝絕非長子)品性,才幹,能力,文采,軍事都應該是相當不錯的,從梁帝的弟弟紀王的嘴裡得知,梁帝的登基也是歷經風雨,絕非一帆風順,也用了些不乾淨的手段和血腥暴力。
所以梁帝登基以後,絕對不允許任何人威脅他的權力和利益,任何對他的威脅都不可以,即便是這種威脅是微小潛意識的,即便這個人是他的長子,太子,也不可以。
祁王蕭景禹的建議正確與否不在考慮範圍之內,提議撤銷懸靜司不是你太子應該考慮的,他是梁帝的逆鱗。而且與軍方大帥關係莫逆,換做任何一個帝王都得警覺,梁帝也並非寬容之君,在皇帝這個座位上,一切皆有可能,孤家寡人就在於此,天家無情,皇家無恩,都是必須的。而且朝臣一半都歸心於太子,這樣梁帝做合感想,如何為君,如何為帝。
所以梁帝寧可動搖國本,野要誅殺太子滿門,等於抄了自己的家,誅殺臨帥一家和幾萬大軍,只要自己的帝位穩固,一切都可以從來,如果自己完了,一切再好,也和自己無關。
梁帝的作為事每一位封建帝王的化身,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新的梁帝登基回咋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一樣的。只不過,新的皇帝會做的漂亮些,外面會光鮮些。但實際都是一樣的。
-
16 # 無問西東南
看到你們都在罵梁帝多疑,多疑說好聽的是謹慎,是一個帝王必備的。如果一個皇帝不多疑,單純的像一張白紙,那麼他離死不遠了。梁帝時期,外無敵國犯邊略地,對外戰爭幾乎都是勝利。對內,朝堂裕王太子黨爭多年,而政局穩定。在人才上,謝玉夏江都得到了重用,雖然他們都是奸臣,但才能不可否認,雲南穆府也在重用。梁帝成也皇權敗也皇權。拋開最後的失敗,他不是一個賢能的君,但他也不是庸君,帝王的手段是有的,還很不錯。
-
17 # 葉落飛不動
比起那些面子工程、貪慕虛名,梁帝最讓人鄙夷的,便是多疑寡恩的性情了。
如果從他登基開始算的話:1. 無視言侯和林樂瑤的感情,強封宸妃,有了祁王蕭景禹。2. 對滑族痛下殺手,從此滑族由明轉暗,幾近消亡。3. 在梅嶺將赤焰軍全軍屠盡,林氏打為叛逆。4. 祁王蕭景禹下獄,飲毒酒自殺,宸妃自殺,晉陽長公主自殺。5. 求情作保的官員被清理或者殺戮,直至無人發聲。6. 靖王力爭無果,常年被打壓。這六點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梁帝完成了一次對舊勢力的清洗,但是這種清洗太過滑稽,以至於在多年之後,梁帝依舊無法讓自己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擋得住悠悠眾口,卻擋不住如夢的舊人。
用言侯的話說:登上了王位,就只剩下君臣二字了。
梁帝忌諱文臣武將間的聯姻,所以他絕對不會看著林家將林樂瑤嫁給言闕。全然忘記了他橫刀奪愛的不只是普通的臣子,而是他發誓同甘苦共富貴的摯交好友。
用沈追評價祁王的話說:是他一旦想反就隨時可以反。
祁王長大成人,輔政議政,梁帝心裡的刺卻越扎越深,祁王常有不同的政見,甚至每每與梁帝針尖麥芒。
比如裁撤懸鏡司,這不僅僅是讓夏江下了決心,更是埋下了最危險的一顆種子。因為誰都知道,梁帝最倚重信賴的就是懸鏡司,這個機構與他的多疑簡直是天作之合,而祁王的建議,理所當然的會被視作是在挑戰皇威。
在梁帝眼中,祁王是想要裁撤一個專門用來針對他的機構——他焉能不驚不怒!
因為梁帝不放心任何一個領兵在外的武將,不放心任何一個不受直轄的有司,而這一切中危險係數最大的,其實就是最強的軍隊+最大的文官群體的林家和祁王府。
另外,梁帝對制衡之術的偏執,幾乎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軍隊上,最大兩個角色,一是謝玉,一是靖王。二人水火不容,幾乎是深仇大恨。
朝堂上,太子和譽王並肩,一個是東宮之主,一個是砌築親王,皇后養子。
在十三年前完成那次清洗之後,最大的文官群體被瓦解殆盡,最強的軍隊零落成泥。最大的特務機構聽命於皇上,最精銳的軍隊是蒙摯的禁軍和直屬御前的御林軍,可以說,如果你不考慮整體水平,梁帝完成了最絕對的集權。
但是,這種集權代價太大,以至於大梁國力日漸危殆,朝野上下文不思政武不思戰,蠅營狗苟間盡是腐朽之氣。
事實上九安山謀反的事情讓人覺得最為諷刺:他殺掉了自己最不放心的兄弟,屠戮了自己不相信的軍隊,逼死了不奉承自己的二字。可是回過頭來,自己最信任的夏江出謀劃策,自己赦免的武將偽造兵符,最貼合自己心意的兒子起兵造反,救下自己的,卻是當年慘案的波及者——靖王、霓凰,還有林殊。
所以我也很想問問那些為梁帝洗白的人,他的多疑,有個卵用?
梁帝不是一個明君,更不是什麼梟雄,他的氣度和格局實在太小,以至於容不下功臣,也安不了天下。他愛慕虛榮好大喜功,多疑薄情心腸狠辣,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竟然就能讓他自毀長城。
說真的,看到結局時他的狼狽,我一點也不同情他。
他罪有應得。
-
18 # 立志成蟲
看了大家的回答,對梁帝一片罵聲,確實沒錯,只是大家都忽略了這個皇帝也做了利國利民的事兒。還記不記得慶國公柏業濱州侵地還導致了人命案,慶國公咎由自取的完蛋了,從梅長蘇向主審慶國公案的靖王提建議的對話就知道,背後是梁帝在對貴族官僚和地方豪強兼併土地下狠手了,要清洗打擊的肯定不是一家兩家的少數。從《琅琊榜》的劇情側面知道這個梁帝既不是開國之君,應該也不是大梁的前3代皇帝,卻深知兼併土地是亡國之兆,而且也不手軟的開始鐵腕打擊了。縱觀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中期的皇帝,道理好懂,動手卻難,王朝不可避免的開始衰落走下坡路,土地被兼併到大貴族,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積重難返,就等著飢寒交迫的民眾特別是農民揭竿而起改朝換代了。所以說穩定國家經濟根本梁帝算是個好皇帝。至於他多疑,猜忌,冷酷,畢竟皇帝是個屁股決定腦袋的職業,為了自己的皇權可以毫無人性不擇手段。對不起家裡人和大臣卻對得起天下人的皇帝又不止一個兩個,骯髒血腥的個人權術和為國家前途民眾福祉的政治畢竟是兩回事兒
-
19 # 高維宇宙觀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句話來評價現在很多對於梁王的一邊倒的惡意評價最為公允。
《三體》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概念:猜疑鏈。
任何王侯將相都擺脫不了這個魔咒。
趙匡胤沒有黃袍加身的時候那是如何的寬廣仁厚,否則不能解釋他會有那麼多心腹好友會把黃袍披到他的身上,但是對於深宮中的那對孤兒寡母那可是一點都不客氣。
比較相似的還有隋文帝楊堅,從他做了皇帝之後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非常仁慈愛民的好人,但是這樣品德高尚的人依然篡了位,而當時的皇太后就是他的親生女兒。
那又如何,有時候你或者是故意為之,或者是被推上前臺,就如同赤焰軍的主帥林燮,掌握著梁國最精銳的部隊,他的妹妹是梁王的愛妃,他的女僕也進了後宮,也就是靖王的母親,靜妃。可謂是外有軍權,內有策應。
這樣的人物,如果你稍微懂點歷史,就會看到雍正朝年羹堯的影子,當然,他也極有可能變成楊堅,就算他不是楊堅,誰能保證他的兒子不會變成司馬昭呢?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具體分析下:
基情四射的琅琊榜據說原小說一開始是放在耽美區裡連載的,真是心有慼慼焉。不過好在這部被稱為中國版《基督山伯爵》的良心之作,無論是劇情還是人物性格的塑造,甚至是音樂都讓人稱道,類似的好劇也只有不久前的《甄嬛傳》可以與之媲美。
好劇之所以是好劇,除了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之外,人物刻畫肯定是最重要的一環,無論是陰沉冷靜的梅長蘇,還是不善偽裝的靖王,或者是耿直無畏的蒙摯,呆萌可愛的飛流,不太正經的藺晨等人物,都是目前網友們的大愛,但是多疑善變,自私冷漠的梁王卻更讓我印象深刻,也正是他,恰如其分的將歷代君王的無奈和悲涼、進退失據的兩難境地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並非是朕生來無情,只要坐在這把龍椅上,人是會變的”......梁王的這句話真是經典,雖然梅長蘇以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樣進行了反駁,但是這種反駁對於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來說是多麼的蒼白無力,當梁王跪下的時候,其實我明白,他只是聽從了導演的安排不得不做出一副懺悔的樣子,但實際上,他並沒有任何理由下跪。
玲瓏公主和他上床,幫他登上皇位,但玲瓏公主又何嘗沒有目的?之後滑族降而復叛,他能不派赤炎軍去剿滅嗎?倒是他還留下了那個譽王,反倒是體現出了他的人性一面。
雖然赤炎軍統帥林燮是他的同窗伴讀,並數次幫其解圍還助其登上皇位,但是他就是太不懂為官之道,並以此所謂兄弟之情為憑,不接受梁王的監督官員,數次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搪塞。作為大梁最強戰力的軍隊統帥,哪個君王會對他放心?林燮功高震主,能不殺嗎?
他賜死自己最有才謀的皇長子祁王一杯毒酒,但我觀祁王此人不懂變通,連開會不應該直接頂撞領導,而應該在會有主動溝通的基本辦公室政治理論都不懂,只憑父子之情就橫衝直撞,毫無大局觀,而且與赤炎軍的關係千絲萬縷,一旦作亂,如何抵擋?這樣沽名釣譽的王子,就算他心底無私,但是做事如此,能不教訓甚至幹掉嗎?只看一向耿直的靖王竟然不顧父子之情,在其恩准其為太子的父王的生日宴會上反戈一擊恰恰就可以看出,所謂的道德是多麼不可靠。
就算祁王真的上位,不一定就能成為真的賢王。因為人都是有弱點的,就連多疑的梁王都被手下的高湛,譽王、夏江以及超脫的梅長蘇所看透並玩弄於股掌之間,耿直的祁王和靖王我看更好不到哪裡去。
其他的宸妃,晉陽公主之流的賬,又怎麼能算到梁王頭上?
權謀一道,其實並非只要君王心底澄明,大公無私就可解決的,很多時候是一種開車悖論,就是我開車不一定撞其他車,但是其他車卻有可能來撞我。很多時候,君王都被臣下逼到了死角,你不玩我,我就玩你唄。而小說中,卻經常將複雜的政治弱化成簡單的道德,將你死我活的鬥爭弱化成簡單的情意背叛,說句實話,這當然是為了劇情需要或者說是為了引起讀者的共鳴,卻實在太不公平。
作為君王,看似光彩,卻自稱寡人,實在是高處不勝寒,最是寂寞晚涼秋。他對所有人都要強顏歡笑,對所有人都要敷衍,沒有真正的親人,看似高高在上,其實卻是風險最大的職業,僅僅是為了自保,他不得不懷疑和猜忌所有的人。如果沒有制衡之術,最終完蛋的就是自己,不是魚死就是網破,根本就沒有迴旋的餘地。這方面歷史給予了更多的經驗教訓。
父子又如何,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弟囚父皇,自立為帝。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的郢王朱友珪,也是殺了父親、梁太祖朱全忠當上皇帝的。
親戚又如何,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就連最早被稱為天可汗的隋文帝,不就是踩著自己皇后女兒的後背踏上的皇位嗎?明成祖朱棣奪了自己侄子的帝位,還為了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六出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宋太祖傳位弟弟宋太宗時“斧光燭影”暴斃而死,雖然沒有定論,但地球人都懂的。
朋友和器重的大將又如何,一直被後周王室所器重的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倒逼後周恭帝禪讓退位,一旦得位又杯酒釋兵權,釋掉的那是幸運的,沒釋掉的也就被幹掉了;朱元璋得位後大肆屠殺功臣和當年的親朋,就算你威脅不了我,威脅我的兒子也不行啊。
看到這些,你讓這些帝王還敢相信誰?信任誰?當然這還是一個角度問題,很多人罵帝王,只是因為他還沒有做帝王,做了帝王之後,就像梁王說的,只要坐到這個龍椅上,人是會變的。
後世對於這些問題的態度其實也是一本糊塗賬,有的說這是殘暴不仁,有的卻會開脫說這叫當斷不斷 不是好漢;當決不決 不是豪傑。
其實不過是四個字,成王敗寇。所謂的正義和邪惡的道德準則甚至是什麼兄弟情義,拜託,這是廟堂又不是江湖,就算是梁山泊裡也充滿了陰謀和政治,何況要統治一個國家呢?政治就是政治,附加別的任何東西,只會在悖論中打轉暈頭轉向。
-
20 # 喵星人照夜白
這個片子看了好幾遍,覺得還是有資格說幾句的。
梁帝最大的問題就是多疑。但是說實話,我們每一個人換到他的位子上,也不見得比他更心胸開闊。
作為高位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他的各種做法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從主角的角度來說,他們當然是無辜的受害者,但是作為臣子來說,有能力有本事之後,功高震主而被滅掉也不是一個兩個了。從龍之功當然是不世的大功勞,但是功勞太盛讓領導覺得有危機感,那就離著抄家滅族不遠了。自古如是。
回覆列表
《琅琊榜》中的梁帝蕭選,也是一位前後變化明顯、性格複雜多端的君主。登基之前的蕭選,有理想有抱負,否則如何能與賢臣言闕、良將林燮結為好友,使其甘心效力?梁帝在位的前二十多年,也一定是位不錯的皇帝。在他的信任下,林燮打造出了大梁最精銳的軍隊赤焰軍;在他的支援下,皇長子祁王蕭景禹整肅朝綱、激濁揚清。但是隨著祁王威名日盛,林燮又是祁王的衷心擁護者,梁帝感覺受到了威脅,於是藉助奸臣構陷之機,滅掉了林氏,葬送了赤焰軍,毒殺了祁王,親手毀了國家的股肱之臣,扼殺了一個政治清明的理想。如果我們進一步比較劇中的梁帝蕭選與歷史上的梁武帝蕭衍,可見他們都是經歷豐富、性格極為複雜多變的君王。他們都是依靠軍事力量走上帝位的,在位時間都頗長,即位之初都是勵精圖治、選賢用能,使國家呈現欣欣向榮的繁榮局面。劇中屢屢言及大梁以禮治國,年終尾祭的人選問題引發了名儒論禮,這凸顯出大梁對“禮”的重視;歷史上的梁武帝齊集各方禮學大儒,親自主持修訂《五禮》,完備了禮樂文化建設。劇中靖王與臣僚商討選官問題,談到應該多選一些寒門學子,打破門第限制,唯才是舉;梁武帝用人同樣重視才能,大量選用寒門庶族治國。但是他們都沒有能做到始終如一,及至暮年,倦怠政事,心中已無天下黎民。梁帝后期遠離賢臣,重用謝玉、夏江,這有如梁武帝晚年專寵佞臣朱異,致使政風衰頹。慶國公在濱州大肆侵佔土地,則明顯帶有梁朝中後期世族豪強兼併土地之風的影子。劇中梁帝的統治和歷史上梁武帝的統治多有吻合之處,兩人都將前明後暗、性格多面的君主形象演繹到了極致。在“急於黎庶,緩於權貴”方面,梁帝蕭選和梁武帝蕭衍更加如出一轍。私炮坊一案,譽王為了鬥倒太子,拿幾十條百姓的性命鋪成其上位的臺階,可謂無法無天之極。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梁武帝末年,王侯子弟在街市白日殺人行兇,卻也若無其事。梁帝對於王公貴族的這些違法大惡行徑,表面發出雷霆之怒,實則息事寧人,盡力維護皇族子弟,他早已忘記了民為社稷之本的道理。而梁武帝晚年,大臣賀琛針對當時官場腐敗和流民日增的危機,上書希望整頓朝綱、輕徭薄賦、息費養民,其言辭甚為懇切,梁武帝閱後竟勃然大怒,逐條予以駁斥,絲毫不加採納,平民百姓在他心中的地位,已經遠遠不及皇族宗親和貴族官僚對他的擁護來得重要。要說劇中梁帝與歷史上梁武帝性格方面的不同之處,則尤其表現在祁王案的處置上。可以看出,梁帝蕭選多賴殺伐和陰謀以操權柄,梁武帝蕭衍則能以一顆寬容忍讓之心以求統治的穩定,這也許是他多年事佛的效用吧?不妨再“八卦”一點蕭選與蕭衍的不同。劇中的梁帝蕭選,由山東籍演員丁勇岱扮演,筆者感覺扮相蠻好;而歷史上梁武帝的相貌,據北宋米芾《畫史》所記張僧繇畫梁武帝像說:“武帝作居士服,反唇露齒”,米芾又有詠梁武帝像詩,其中有句:“神清眸子知寡慾,齒露唇反法定飢。”我們知道,以“畫龍點睛”典故而著名的張僧繇,是梁武帝同時人,在朝為官,蕭衍思念在外諸王,就派他畫貌,有對畫如對面之嘆,所以張僧繇所畫的梁武帝像,一定真實傳神,於是我們知道了,蕭衍其實是撅起嘴唇、露著牙齒、其貌不揚的面相,至於我們今天見到的蕭衍像,絲毫不見反唇露齒的痕跡,那大概是後代畫家在圖畫中美化了梁武帝,正如傳統史家在記載上美化了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