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藍中華
-
2 # 楚小玲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人社部等五部委聯合下發《關於支援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針對“天價片酬”現象開出藥方。首先分析一下現在電視劇產能過剩的現象:
從《甄嬛傳》、《琅琊榜》到《人民的名義》,這些年來,電視劇的發展可謂如日中天。每天追劇的島友們或許不知道,每年拍而不播的電視劇比播出的電視劇多多了,但電視劇的實際收視率,卻比公佈的收視率低多了。但這只是電視劇行業的亂象之一。
2016年12月4日,電視劇《美人私房菜》在浙江衛視播出,當天收視率僅為0.184,在全國排名第20位,期間更是創下浙江衛視“50年來收視最低值”。12月9日,《美人私房菜》正式被撤檔。後該劇的導演披露,該劇在網路表現都非常好,收視率低迷這正是沒有購買收視率導致的。進一步暴露收視率造假對整個電視劇行業的重傷。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認為,這需要解決嚴重產能過剩這個電視劇行業的首要問題。他認為,目前電視劇行業的亂象是產能過剩自然帶來的惡性競爭:電視劇對知名演員、大資本投入的嚴重依賴,也使得大量小資本精心製作的作品和未成名演員進一步喪失了成名的機會,進而導致了作為文化工業關鍵要素的基礎,出現了結構性塌方。
產能過剩怎麼來的?要從2000年各大衛視紛紛“上星”說起。“上星”,即各大地區頻道透過衛星轉播的方式傳送,各大電視臺拍攝或播放電視劇的覆蓋範圍,不再侷限於一省一地,觀眾群體拓展到了全國。於是包括中國電視劇在內的各個領域就踏上了“野蠻生長”週期,早在2000年,中國電視劇的總量就超過了一萬集。
這個時期的中國電視劇具有典型的自由競爭性的階段特徵,從新世紀初開始,中國電視劇的自由競爭年代差不多一直延續到2012年,到了2012年中國電視劇的產量也開始見頂,達到了17000集,但中國現有廣電體系的衛影片道播出容量,每年最多也就是8000集左右。以上所有資料證明現在的電視劇粗枝亂造產能過剩。
其次再談談演員“天價片酬”,堪稱懸在中國影視行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今年初,有業內人士公開表示,“2016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一部成本3億元的電視劇,明星拿走2億元片酬。” 相關資料顯示,部分國內演員的片酬甚至已達到影視劇全部成本的50%到80%。
不少電視劇為討好電視臺的原則進行選角,即使導演、製片們明知觀眾看劇已經不再注重明星效益,但卻為了能播出,依然會選擇大牌。
電視臺片面單純以明星論價,客觀上造成了拍攝製作成本結構不盡合理、分配比例失衡,影響到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也使得出現大牌明星供不應求,出現天價片酬,滋生出拍戲不專業等行業亂象。
《人民日報》去年9月也發文痛斥演員天價片酬,文章稱,不少影視劇裡,用於演員薪酬的花銷佔到整個專案費用的一半以上,而最該花錢的後期製作、特效等環節,卻只能在有限的預算裡“戴著鐐銬跳舞”。
一位資深經紀人曾透露,目前圈內演員片酬貧富懸殊巨大,一些一線演員片酬近億,而一般新人三個月的打包價僅15萬。“目前製片方往往把演員片酬的預算提高到了三分之二”。甚至,一些演員會相互攀比片酬,簽約時提前找人從片方那裡打聽搭檔的酬勞,然後坐地起價。
演員圈內有句行話:“要麼看戲,要麼看錢”,不少影視劇質量差,沒有內容優勢,一味依賴明星。很多電視臺、影片網站等根本不重視影視專案的劇本、製作和定位,只關注明星陣容,如果有某當紅明星參與的劇目,就提高購劇價格,這樣一來,片酬自然被提高。因此,天價片酬不僅擾亂了整個電視劇市場,還拉低了電視劇質量。
只有知名演員參與的大製作劇集和綜藝才會有相對穩定的收視率,只有收視率高了才能得到更多播放,為下一部劇拉來更多資金,甚至,知名演員可以透過參股的方式,獲得實際是投資方身份的更大額度回報,這無疑是更為辛辣的諷刺。這也顯然並不符合經濟規律,過高的片酬只會繼續加劇影視領域的寡頭壟斷的現實,將已經淤堵不堪的文化工業生產鏈條推到更為絕望、荒唐的境地。
回覆列表
影視是一種行業,也是一種類企業。它是走在社會發展的前巖,有引導性和指導性,對於演員要求的演藝技能非常高,所以一切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