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儒道兩家應該有所區別吧?但是大道應該是相通的,以老子跟孔子的境界應該殊途同歸才對吧?
12
回覆列表
  • 1 # 朝海暖春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道”一般指的是天道自然,“德”則是指的人道。如此看來,無論是由天及人的《道德經》,還是由人思道德《德道經》,都沒有妨礙我們去探究這本書的意義。我倒是有個想法,如果不是馬王堆發現了《老子》,人們就會一直按照先道後德的順序研讀,好像也沒什麼錯,這是不是很有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 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道經》開篇第一章就講了“道”,道是不可言說的,無法定名的。天地從無到有,從有到萬物,虛虛實實,都是出自於“道”。可以說是道生萬物。其實,通俗的來說,道就是“道路”,人有人的道路,動物有動物的道路,日月星辰有日月星辰的道路,生是道路,死也是道路……這一切,無論是否被人類已知,或者未知,都在按照自己的“道”運轉、興衰,而這大部分是不被人所知的——因為人只是無盡“道”中的其中之一而已。

    有句話叫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其實放在天地大道來講是很有道理的。順道而為,那一切都是按其道,行其事,有因有果,迴圈往復;否則,就是失道,至於失道,那就不多說了,我想都明白這個詞的意思。

    關於“德”,在《德經》也就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也是有闡述的。“德”指的是人為,人道。其實《道德經》本身對於人間道是有批判的,這些批判也是著書《道德經》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如《德經》開篇中用到的一個句式“失……而後……”,《道德經》再如何將自己置於“上帝角度”都無法擺脫“人為”,畢竟經書本身也是出自人的手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 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 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德經》將德分為上德和下德。我們之前說人道也是道之一,德指的就是人道。上德指的是遵循人道者,按自然規律行為處事的人;下德也是有違人道,強逆大道自然的人,這種人也就“無德”了。

    人間本有其道,人們遵循自然,遵循規律,按其道而行自然可得。現實卻是,因為下德、失德、無德等人的存在,所以人要設定法律、規定,要設定專門的禮教、規矩。這種設定本身就是“失德”的產物,這是道與德之外,人自己設定的、自然天道之外的存在。

    《德經》的這段闡述本身就是一種很哲學的說法,其實換作我們通俗的理解可能會更簡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說現在市面上最暢銷的書籍,很多都是與“錢”相關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因為人心所向啊。同理,人們為什麼要設定法律法規,要普及仁義禮教,因為有人在違法,有人在違信違德。

    生在人世間,無論是自然道,還是人間道,還是這個已經本人為刻意更改的世間,我們都要遵循其道,因為既來之,則安之,只有如此,才能“得道”。

    人生即修行。

  • 2 # 國正傳M媒

    道是自然,德是道的體現。道是清靜虛無,法於自然,沒有思想感情,沒有後天意識,一切按照自然法則和規律,默默無聞,時時刻刻造福人類,滋潤萬物,卻從來不聲揚自己功勞和偉大,也不去索取任何的讚美和報答。

    所以上德之人,已經把思想感情和自然融為一體,做到無心於萬物,一切善舉都是出於自然本性。

    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提出了把道、德、仁、義、禮分五個層次,還把“德”分為“上德”和“下德”,“道”為上德,“仁、義、禮”為下德,“仁”是和順的,接近於“上德”,而義則有決斷之義,因為義重則生剛,剛勝則必有果斷,果斷必有是非,換言之,義重則剛心生,心動則意馳,意馳必有為,而以有為之意為心之使,體現出來的完全是一派氣質殺伐之心。至於“禮”,有回敬的意思。知恩報恩,相互幫助,來而不往非禮也。屬於下德最後一層。然而,在今天的社會,雖為“下德”,如果能夠按照“仁、義、禮”的要求去做,都是難能可貴的。

  • 3 # 十二十頁

    《道德經》的“道”與“德”

    1、老子的“道”

    道教教義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迴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 道教崇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又講自然無為、清靜寡欲、柔弱不爭,返璞歸真與萬法歸宗徹底展現了道教追求無上大道的心境。

    從東漢末年起,道教出現過許多宗派,如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後來的上清派、靈寶派以及全真道、正一道等。各派經文略有異同,科儀方術也各有側重,但是,信仰道,以道為教義的核心這一點卻均無差別。 “道”這個詞,原是道路的意思。在先秦哲學中道作為哲學概念被提出來的是在道家的著作中。

    “道”字出現74次。方仙道,就是方士鼓吹的成仙之道。仙靈之道,指的就是造神理論。天地之道,指宇宙觀,特別是宇宙生成論。

    2、老子的“德”

    《道德經》中有“德”字41處,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積德等觀念,但是對於德的含義卻沒有具體的解釋。 第五十一章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一般認為“德者,道之功也”、“德者,道之用也”、“德者,道之見也”。

    道的尊高和偉大,其最高體現就是德,道造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明可敬也是因為有最高尚的德行。 所以,修道應以德為基。對於廣大通道務道之士來說,修道的先決條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功德。其關鍵在提高自我修養,具有良好的品德。

    【小結】

    道家宣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主張人以自然為本、天性為尊。道家思想的這種主張,在西方被稱為古典自由主義的代表。道家強調人與自然的天性結合,注重個人的修身養性、避世修道,所謂“道散形為炁,聚形為太上老君”,道家教人修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俗人出世修道成為神人。

    《論語》中的“仁”與"德”

    1、儒家的“仁”

    “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絡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2、儒家的“德”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以及“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等等。

    儒家的政治主張是提倡以德治國,以禮教化萬民。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只有透過禮制教化,人才能規矩做人。而統治者應該施仁政,善待天下百姓,這就是所謂的仁君愛民。荀子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儒家宣揚的核心思想是仁愛,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認為人最重要的是注重品德修養。後世儒家發展出的三綱五常等學說,更是教化人要做一個有德之人。所謂: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儒家思想最終目的,希望教化人入世成為君子。

    【結語】

    儒家和道家兩派的思想學術,是中國延續下來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傳統國學。其中儒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而道家思想卻成為本土道教的教義。

    儒家文明在中華文化圈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而道家思想在西方卻得到了最大的認同。

    道家學說龐雜而淵博,被稱為百家之源頭。後世的法家、陰陽家、方技家、數術家、墨家、兵家等都受道道家學說的啟迪。道家思想在西方學術界備受推崇,很多學者認為道家思想是西方自由主義的真正源頭。《道德經》被西方傳教士傳入西方後,成為西方最為暢銷的外來書種。

    儒家佔據社會統治地位後,給中國做出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傳統道德體系和創造了豐富的儒家文化,在東亞建立了以儒家文明為主的中華文化圈。儒家和道家本應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雙引擎發動機,同為中華傳統的基石。

  • 4 # 十方紫麼妙音

    論語!是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平時教育弟子們的記錄!孔子的需教的四書五經成冊於孟子!儒教的中心思想就是:仁,義,理,智,信!溫良恭儉讓!仁是第一位的!仁字即是二人之意!其廣意就是兩個人沒有心!也就是說對朋友要忠誠!對父母要盡孝!夫妻互敬互愛!那麼道德經所講的道!究竟是是什麼意思呢?道德經開篇就說的很清楚了,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道德經字不多,可以細緻的去品讀!弄懂了就入道了!古聖賢人的智慧!不是我們後世子孫們品首論足的,只有誠心誠意的去悟其中的道理!自己就會與聖賢一樣,智慧福報現前!孔子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啊!

  • 5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仁,就是愛心,把世界上的人與物視為一個整體,就是說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沒有必要就不應該去破壞和打破自然界的平衡,把他人看作自己的親人,把自然界看作是自己的身體。這就是仁。德,就是思想與操行準則,是道德量化標準。德是得到社會認可的成就。

    老子講的道德也是一樣的意思。道,是哲學,白話解釋就是“講道理”,道高德重,道高就是懂得非常多非常多的人生大道理,在生活中思想碰到的困惑都有辦法去解釋清楚。有那麼多的知識當然也就是一個思想行為操行很的人,也就是有大德。孔子講的是以仁愛之心看自然界,老子講的是道,道也就是以人類健康發展為本,不合理的就不是道。道是理論層面,仁是實際操作層面,其根本目標都是有利人類健康發展的。意義是一樣的,只是“道”,是還在研究中,“仁”是代表實際行動了。

  • 6 # 使用者62522440723

    仁與德,仁心懷天下,關愛無限,良心的發現;德即品性,做人做事的基礎。

    道與德,道即方式方法,事物的規律,德與上述相同。

  • 7 # 守絀田園

    孔子的“仁”與“德”立足於社會學,著眼於人的品行。而老子的“德”則立足於對所從事工作的態度。所以與“道”孿生。老子的原始“道”即提倡對自然的深入認識。故有了認真的態度(即德)方能“順”。於是乎生成了“厚德載物”的結論。

  • 8 # 心物辯證

    一個天然,一個人為,一個無為法,一個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9 # 感恩生命裡的遇見

    相通。

    孔子以仁為本體,以德為顯化。老子以道為本源,以德為相用。

    仁而德至義至禮,是經世致用,以事顯道,道亦於事中,此二者無分。

    道無為而為曰德,以厚德載物,以德明理, 理不離日行,異名而同一。

  • 10 # 小易陽光生活

    儒家的“仁”與“德”和道家的“道”跟“德”是否相通呢? 可以說追尋的思想境界是想通的,但思想境界的高度是不同的。

    儒家的“仁”泛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儒家的“德”多以“溫、良、恭、儉、讓”為修身五德。春秋時期,子禽問孔子學生子貢為什麼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子貢回答:他老人家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他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告訴他,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也是與別人聽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道家的“道”可以理解為不可見控制可見的形,或者不可見導致可見的事件發生,並控制它如何發生。不可見形成可見的現象形狀。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繫辭傳.上》

    比如“春夏秋冬”就是形而上的力量。人不能看見“春天”。人只能看見草木復甦、蛇蟲驚醒的現象,“春”它不是簡單的氣溫回升、晝長夜短的變化,人只能看見與描述春天的現象,但春天確是一種形而上的概念。四季以及其它諸如此類的概念都是如此:它不可被直接描述,所以只能勉強用語言為它取個“代號”。

    “道”就是宇宙中最大的執行規律,道家思想中,“道”即形成萬物生息的形而上的終極力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吾不知其名,強謂之道。”——《道德經》

    道教的“德”可以理解為以可見寓意不可見,以有形寓意無形。以行為寓意無為,以自然現象寓意不可見的規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德經·第四十三章》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德經·第五十八章》

    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老子·道經·第十九章》

    可以說儒家的“仁”與“德”和道家的“道”跟“德”有相通但不近相同。

  • 11 # 顛強時代

    《論語》呢是孔子的鉅著,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呢提出了“仁”的學說,在歷代朝代的統治中,各朝代的君主都把儒家學派的學說作為自己治理國家的文化思想,由此呢儒家學派的學說也正式統治了中國近兩千年的文化思想,因為儒家學派的學說更加的符合統治者的利益,更利於統治者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而《論語》中的“仁”與“徳”,“仁”呢就是要求統治者實行“仁”政,對待百姓要愛護自己的國家的子民,對待自己的子民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給他們幸福穩定的生活,不能隨意的發動戰亂,破壞人們的幸福生活,造成他們妻離子散,而作為國家的子民呢,人與人之間也要相互尊重,相互的愛戴,不能造成不和諧的因素,這樣生活才會美好,社會才會有良好的社會風氣,《論語》中的徳呢,在這裡指的是人的“徳行”和“品質”,作為統治者君主要品行兼修,注重自己內外本心的修養,不能慌亂朝政,淫亂國家的綱政紀律,在那個社會作為國家紀律的最高制定者,一定要言出必行,既然作為帶頭者就要以身作則,把控好自己嚴格執行好紀律。而要求國家的子民呢“品德端正”,守住自己的本心,不能丟失自己的本性,更加的強化自己內外的美,讓自己的精神層次邁向一個新的臺階,不能做一個品德敗壞危害社會的惡毒小人。

    《道德經》呢是老子的鉅著,老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道德經》裡的“道”講的是“大道”,萬物的開始自然的規律法則,在《道德經》開篇就給我們直接挑明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講述了“道”的開始,自然規則的變化與開端,這裡的“道”是虛擬的,在自然中誰也琢磨不透的,而“徳”呢與《論語》中的“徳”有一點相同之意,指的是人的“本性”,從“人”本身來說的。

    所以呢綜合以上這些《論語》中的“仁”與“徳”和《道德經》中的“道”與“徳”不是完全相同的,不過確實是存在一點聯絡的。

  • 12 # 明心自覺

    論語裡的仁與德是孔子的思想主張。它的產生,有其時代背景,孔子生於春秋末期。當時周王朝的統治以經衰落,各個諸侯國根本不服從周王朝的統治。各自為政相互之間互相爭霸。導致戰亂頻發,周朝的禮制完全崩塌。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許多思想辯論家即諸子百家,以至於後來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局面。孔子就是在這個時期提出了“克己復禮”的主張,其實就是要恢復周朝的禮制,進而又提出所謂“仁,義,禮,智,信”。以及“三綱,五常”等等。孔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概括起來“仁愛,道義,禮儀,誠信,智慧”。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那麼就具備了最高的品德,即聖人之大德。

    總體來說,孔子一整套學說,代表了儒家最高的思想精髓。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再說“道德經”裡的“道與德”乃是老子的主張。老子與孔子屬於一個時代,比孔子年長一些,老子年輕時做過周朝藏書館一名小吏,相當於現在圖書館的管理員。因此老子才有機會接觸很多的藏書。(那個時代除了貴族,普通百姓是沒有機會接觸竹書的)其中老子對“易經八卦”有深刻的研究,並深通易理,進而悟得大道。最終被推崇為道教的鼻祖

    那麼老子所謂的“道”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天地之道,陰陽之道,自然之道。”是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的一種自然法則。因此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人的一切行為都要順應天道,順應自然,保持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然而當下許多人卻偏偏要逆天而行,逆自然法則而動,古人講“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而現在很多人卻偏偏要晚上不睡,早晨不起。還有很多年輕人冬天為了美穿的很少,夏天卻要捂蛆,再有,當今人類為了謀求快速發展,過度的開發和採伐地球資源,導致地球環境不斷惡化。自今年也就是2020年開年以來,全球各地各種災難集中爆發。非洲的蝗災,澳洲火災,美國大面積的流感,還有多國爆發的新冠疫情,以及中東動亂局勢的更加惡化。泛此種種,都是人類違背自然法則所帶來的惡果。是大自然對人類無德行為的種種懲罰。所以說“天道不可違”,違則必遭天譴。

    那麼如果一個人真正做到了順應天道,順應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那麼他自然而然的就具備了“德”一種無為之德。也就是真正的“道德”。所以說道家的“德”和儒家所說的“德”,還是有區別的。儒家之“德”是人為之“德”是一種品德。而道家之“德”是無為之“德”,是真正的“道德”。

  • 13 # 醉眠芳草

    簡單的說,在《論語》中,孔子以“仁”講“禮”,克己復禮為仁。“禮”就是要求人們遵守的行為規範,但“禮”要體現“仁”。“仁者愛人”,這種愛是從“親親”(愛親人)開始的,然後引申到政治秩序中,即所謂綱常倫理,符合這種倫理秩序,是為“德”,破壞秩序的就是“非德”。

    《道德經》中,老子講究“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講在規律面前,只能無為,但是你順應了規律,就能無不為。道家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秩序,所謂“天地不仁”,符合規律秩序,就是“德”,不符合規律秩序,就是“非德”。

    所以,雖然“德”都是符合秩序,但《論語》即儒家的秩序是社會秩序,政治秩序,《道德經》中的秩序是自然規律,自然秩序,兩者是有類別的不同的。

  • 14 # 春臺96245986

    《論語》孔子的德和仁如何理解?與老子《道德經》的道和德是相通的嗎?

    孔子的仁和德與老子的道和德

    都是先賢對”社會道德與道德五行”的不同的解讀,即將殊途同歸,都統一到社會道德五行或董仲舒“三綱五常”上來。

    什麼是仁、德與道?什麼是社會道德? 孔子的仁是 “仁者愛人”的意思, 德為”德性德行”的意思; 老子的道是 “有名(之道), 萬物之母” 《道德經1章》, 什麼才能是萬物之母?那只有客觀歷史規律的 新需要,才能產生出萬物,故道就是客觀歷史規律, 不是客觀歷史規律需要的 人和物就都不會產生,強生的也要被“適者生存與優勝劣汰 ”自然法則所選擇淘汰,故道就是客觀規律。 德是什麼? 老子給的 定義是 “孔德之容, 唯道是從” 《道德經21章》,指孔見德的容顏,就是隻服從天道法理支配。因還都不知天道規律到底是什麼樣的,所以對德的認識還都有些模糊補清。那麼,何為社會道德?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及其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行為規範的 總和。 它與法權不同,是民間議論研討自發形成的”社會主流道德意識”,如現在為什麼都討論“老子哲學道法?王陽明心學?”等,過去為什麼不提?這都代表社會正在呼喚中國哲學與社會科學的橫空出世,故也是天道主導支配社會主流意識升級發展的 ”一種重要” 方式,只能“因勢利導” 而不可壓制阻擋,或是 ”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基礎,不可小覷。

    何為社會道德五行或”三綱五常”?孔子的道德五行是“仁義禮智信”,董仲舒三綱是“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 嚴格 等級觀念,與社會主義“道生命運”,只是分工不同,故都是同等同志關係;其“仁義禮智信” 道德五行,明確了 封建社會 精神道德意識 ”陰陽五行迴圈運動” 關係,老子對此也做了 明確概括闡述:”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 而愚 之始” 《道德經38章》。什麼意思? 可為:社會天道丟失之後而開始講德性;德性丟失之後而才又講仁愛;仁愛 丟掉之後而 大講義氣;義氣 丟失之後而 又講禮法;那禮法者,則是忠信變的 斐薄 而是禍亂之開始。能提前認識這些者,而又知將是 逆向提升 成為天道之光華,與若愚服從道法的開始。故在孔子社會道德“仁義禮智信” 或老子 “道德仁義禮”生克五行意識哲學迴圈中,禮法則為 ”道德五行生剋” 迴圈的主導。如社會有一段時間,只講哥們義氣或親情 仁愛,就可以都不要不顧天道王法,而隨便殺人放火、貪汙詐騙等都可以妄法或不被追究,而社會還在呼喚禮節法制,故這就是社會道德淪喪而生混亂之始;相反也是社會法權開始”講道德法制”開始的“轉變”點,故客觀上社會道德五行有”義禮向道德”的重生轉變,也有”道德向仁義”轉化的拐點;老子以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的客觀現象而提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 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 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道德經16、19章》。是說以眾生都有老而歸根,靜待之後,又能覆命的常理,而概括出社會能”絕棄虛聖假智、只講仁義、取巧奪利,則民利孝慈而無盜。對此三者文過飾非而不足治理,故恐王權會另有所屬,才是 老子 絕棄 聖智、仁義與巧利 而適度”重生拐點”的真實用義。中國 陰陽五行 學說 源自《黃帝內經》 對客觀自然天道 “天有四時五行”客觀觀察與概括,為什麼是春夏秋冬四時五行?是在夏秋之間又有一個 新老交替”長夏”節氣,從形成四時五行,而新老交的長夏節氣才是陰陽五行生剋的主導, 若其”生”為前進,“克”則可為剎車 , 能調控 ”適中”而行、而轉才能做到平穩安全前進與發展,是為”中庸之道”基礎理論依據。故孔子的仁德與老子道德都是中國陰陽五行完整哲學解讀而是相通的。

  • 15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這是儒道兩家的文化常識,可搜尋古今學者註釋,瞭解基本意思不難!下面結合經典,閒聊幾句,供參考。

    【1、“仁和德”的多義】

    在《論語》中,“仁”出現較多,隨語境不同,基本意思可分為八類:(1)代指人性。如《學而篇》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2)代指聖賢和君子,如《學而篇》的“泛愛眾,而親仁”。(3)專指禮義。如《八佾篇》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4)泛指崇高的內在修養,如《里仁篇》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5)代指平等,如《公冶長篇》的“雍也仁而不佞”。(6)泛指愛,如《雍也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7)泛指聖教的人際關係,如《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8)指道智,如《子張篇》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德”也多次出現,隨語境不同,基本意思可分為五類:(1)代指人性,如《學而篇》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2)代指人性的善用,如《為政篇》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3)指“道”的內容,如《為政篇》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指“道”,如《里仁篇》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5)指“道性”,如《雍也篇》的“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2、“仁和德”的異同】

    從上面能看出,《論語》兩字的相同處是三個:(1)都指“人性”。(2)都指“道義”。(3)都指“修養”。兩字的不同處是兩個:(1)“仁”專指人;“德”既指人,也指物,含義包括“仁”在內。(2)“仁”偏重指聖行,“德”偏重指聖性。

    若深究下去,在儒家思想的哲學層面看,兩字的區別主要是六個:(1)“德”指方法論,“仁”指人生觀和價值觀。(2)“德”指人性之源,“仁”指人性之用。(3)“德”是先天的,“仁”是後天的。(4)“德”是本能的,“仁”是修悟的。(5)“德”是“仁”的根本,“仁”是“德”的化身。(6)“德”是萬物共性,“仁”是世人共性。可見,《論語》在混用兩字的多義,讀者若當單義詞解讀時,就會被迷惑。

    【3、儒道兩家的“道和德”異同】

    在道家的《道德經》裡,“道”專指世界(萬物)的共源性和同體性,“德”專指“道”對世界(萬物)的益世性和維護性。顯然,儒道兩家的“道和德”含義有區別,但引申義近似,主要是七點:(1)“道”在道家指道源,在儒家指道性(自然性);“德”在道家指道用,在儒家指性用。(2)“道”在道家指萬物的共體,在儒家指萬物的共性;“德”在道家指萬物的共用,在儒家指萬物的共善。(3)“道”在道家指一體性,在儒家指統一性;“德”在道家指萬物的真實性,在儒家指萬物的公義性。(4)“道”在道家指萬物的不異性,在儒家指無我性;“德”在道家指萬物的共享性,在儒家指萬物的共有性。(5)“道”在道家指無差別性,在儒家指平等性;“德”在道家指共生性,在儒家指濟世性。(6)“道”在道家指普遍性,在儒家指無外性;“德”在道家指永久性,在儒家指長壽性。(7)“道”在道家指中道性,在儒家指中庸性;“德”在道家指無矛盾性,在儒家指無敵性。

    【4、《論語》的思想宗旨】

    該書是孔子和弟子們對修身、為學、家教、處世、治國、善政、人際等人生觀、價值觀層面的教育語錄集,重點宣說了儒家思想的自聖原理和救世原理;確立了“大教、大學、大行”的入世方向,以“孝、悌、謹、信、愛、仁、學”為內容和順序,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歷久不變的聖賢教育傳統,為建設“己、家、族、國和世”的人間樂土示範了萬古的榜樣。所以,書中的“仁和德”兩字只是貫穿全部教理的線索,本質都是對“自然性所化身的人性”的描述語。在很多語句中,二字等義,可以互換。

    【5、《道德經》的思想宗旨】

    該書是老子對中國上古以來共通文化基因“道德思想”所做的完整總結,宣說了“萬物共源、共體、共在於道,共享、共用、共受於德”的永恆真理,揭示了“道”以“無”為真、以“有”為假、三性為一不離的終極真相,教育世人“徹悟道德,超越矛盾、生死和時空,頓然恢復圓滿本性”的最高智慧。所以,書中的“道和德”只是救人救世的假設語,人能無慾,就入道門;人能無為,就入德門。智者能知“道德即萬物”,樂而永恆;愚者自困“萬有牢獄”,苦而自受,故道德在心,悟道在舍。

    總之,儒道兩家經典裡的“仁德、道德”是既近似、又區別的相關詞彙,在兩個思想體系裡各有具體所指,別試圖去統一背後的教理。即便兩家聖賢教育將殊途同歸,但教言卻始終未離“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施教法則,讀者不能誤解和混淆這個背後的用意。

  • 16 # 太一天帝正一上帝門生

    沒有那麼複雜,講長篇大論反而讓人找不到北而一頭霧水,幾句話就可以表達了!

    儒家孔子的《道》偏向《人之道的私心》,故損不足而奉有餘也!孔子的道是講究怎樣讓老百姓安己守份而讓君王放心也!也就是人為創造了一些條條框框!讓天下與老百姓按框框與計劃運轉也!

    道家老子的《道》偏向《天之道的公心》故損有餘而補不足也!老子的道是講究人類要去合道合自然的一種讓道自然全息全自動運轉的方式也!也就是要讓老百姓與那時的農業經濟自由運轉!讓天下與老百姓去自動化運轉也!

    失道而後才有德,失德而後才有仁,失仁而後才有義,失義而後才有禮,失禮而後才有智,失智而後才有信!現在人的心估計連信都沒有了!

    道家老子聖人講的《德》是偏向天性的德,儒家孔子聖人講的《德》是偏向人性的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球迷三年前喜歡庫裡,去年喜歡倫納德,今年喜歡利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