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找歷史的truth
-
2 # 平頭公民
德國吞併蘇臺德地區,是2戰前英國、法國對德國綏靖政策導致的第一個結果。英法德主導下籤定了醜惡的《慕尼黑協定》,全稱就是《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英法的懦弱助長了德國的侵略野心,最終導致2次大戰的悲劇。
蘇臺德地區
蘇臺德地區本來專指蘇臺德山脈,位於捷克斯洛伐克北部與德國交界處,後成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裔聚居區的代稱。德國所說的蘇臺德,指的是德裔聚居區。這樣,捷克地圖外圍一圈都成了蘇臺德地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蘇臺德地區屬於奧匈帝國的領土,該地區以講德語的居民為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戰敗,被分為三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歸屬捷克斯洛伐克。這些講德語的人一下降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數民族,從而開始產生分歧。捷克人將多年對奧匈帝國的怨恨都宣洩在蘇臺德地區的德裔人身上。多年以來就被奧匈帝國欺負,現在翻身作主了,對奧匈帝國的怨恨,都宣洩在蘇臺德地區320萬德裔的身上。
隨著希特勒帶領下的德國的日益強大。德國佔領奧地利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蘇臺德地區。看到德國的日益擴張,英法非常害怕,坐立不安,急於想去安撫亢奮的德國納粹。英法不想而且害怕和德國打仗。
1938年9月29日,在德國慕尼黑,英、法、德、意四個國家達成私下交易,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後來大家都知道,德國的胃口日漸變大,使得膽小懦弱的英法也遭到了滅頂之災。
-
3 # 熱愛地理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召開巴黎和會,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1919年6月28日,會議簽訂《凡爾賽和約》,和約規定德國必須承認並尊重奧地利的獨立;1938年9月29~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和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關於割讓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區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四國首腦會議.面對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英國、法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犧牲捷國家利益而將德國侵略矛頭引向東方,以緩和與德國的矛盾,維護自身安全.為達此目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在與希特勒會談後同意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法國總理達拉第則與英國保持一致,慕尼黑會議是綏靖政策的頂峰,此事件被稱為“慕尼黑陰謀”.而英國一直奉行大陸均勢策略,企圖禍水東引,讓德國與蘇聯相互制衡,法國同英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排斥蘇聯,與英國一樣的心思。並且仗著馬奇諾防線,以為德國無法透過這樣有重兵把守的堅固防線。還有,英法在一戰中元氣大傷,國民普遍厭戰,反戰思想盛行。總之,英法政府不認為德國會雙線作戰,而進攻他們。
-
4 # 不正經的軍棍
安撫德國這個猛虎,誰都不想打,戰爭損失太大,誰也不想被德國咬住。
蘇臺德地區本來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然而此地區都是德華人,作為這個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數民族,蘇臺德地區的人本身怨氣就重。而德華人這個時候就開始了戰前的擴張行動,蘇臺德地區,是他們必須拿下的一個目標。
一戰之後,死了幾百萬人的英國法國都是一片創傷。英國法國從上到下,都不願意打仗。而面對德國的日益崛起,英國法國也沒辦法。英國雖說在當時世界第一,但是,面對德國,也只能採取安撫的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個小國,而當時的局面其實是慕尼黑會議談判桌上那幾個國家控制。作為一個小國,能做的很少,小國只能聽命於那些大國控制。蘇臺德地區,捷克斯洛伐克不想放棄,但是你說了不算。
英法為了躲這場禍,就必須要找個人做替死鬼,那麼,這個替死鬼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德華人不是想要蘇臺德地區麼,可以,給你,只要別跟我撕破臉,你的願望,我儘量滿足。
張伯倫當年回到英國時的志得意滿就說明了一切,說明了英國佬也不想打仗,躲過了戰爭,就是贏了。
就這樣,英法的綏靖政策的縱容之下,德國越來越囂張。而捷克斯洛伐克不過是大國之爭的犧牲品。
-
5 # 廣雅君觀世界
謝謝秘書先生邀請答題。英國和法國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戰勝國,但卻在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英國在戰爭中死亡軍人90萬人,法國死亡軍人124萬人,普通平民也傷亡慘重。同時,戰爭給兩國經濟造成了很大破壞。戰爭的殘酷性促成了戰後英法兩國國內產生了強大的和平主義力量,即不顧一切地要求避免戰爭,維持和平。這種和平主義力量不可能不對兩國的政府產生影響。第二、當時英國和法國對社會主義蘇聯十分仇恨,法西斯德國在希特勒帶領下發展崛起後,英法兩國幻想透過犧牲中東歐某一個或幾個小國來換取法西斯德國向東進攻蘇聯,然後自己可以“坐山觀虎鬥”儲存自身實力。何況希特勒本身也仇恨社會主義蘇聯,因此從理論上講是有進攻蘇聯的想法和戰略的。因此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時英法兩國裝聾作啞、不聞不問。而當時屬於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的主體居民是德意志族人,希特勒認為既然蘇臺德地區是德意志族人的居住區,德國將其吞併不算侵略,至多算“合併”;而英法兩國當時的領導人似乎沒有看透希特勒的本質,天真地認為只要將蘇臺德地區拱手送給希特勒,希特勒就不會再有什麼別的侵略舉動,至多是會去進攻蘇聯,那樣的話對英法不會造成實質性的損失。因此在面對磨刀霍霍的希特勒時,英法竟然同意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送給德國來滿足德國的慾望。
另外,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給英法兩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還在兩國國內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特別是在法國國內還出現了法西斯組織,其影響非常惡劣。當時法國國內出現的法西斯組織主要有“全國軍人聯盟”、“法蘭西團結”、“火十字團”等,其組織成員多達數十萬人。法國政府擔心如果對德國的侵略行動採取強力措施的話,可能會引起本國國內的法西斯勢力起事,造成難以想象的後果。因此法國政府認為實行“綏靖政策”縱容德國的侵略活動應該是“上策”。
1938年9月29~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和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舉行四國首腦會議,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沒有參加的情況下,四國做出了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的決定。慕尼黑會議是綏靖政策的頂峰,同時也是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體現。
英法自以為德國吞併蘇臺德地區後會繼續東進進犯蘇聯;但蘇聯不是傻瓜,為了粉碎帝國主義國家的陰謀,蘇聯決定暫時與德國議和以達到自保的目的。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使英法“禍水東引”的企圖破了產。
-
6 # 士心尚德2987
說這個話題,我們不妨先看下地圖:不難看出,捷克版圖純粹是包裹在德國腹地的一塊疆域。而蘇臺德則是捷克西北靠近德國的邊境地區。這裡聚居的人,大多是以德語作為文化語言。蘇臺德則是這裡的一座有名山脈名稱。
一戰前,蘇臺德隸屬奧匈帝國,憑著德國與奧匈帝國的特殊關係,德國政府從未提出過領土訴求。但是,一戰德國和奧匈帝國戰敗,蘇臺德被戰勝國分給了捷克斯洛伐克。這樣一來,蘇臺德的312萬德裔人,淪為捷克三等公民,肯定不樂意。德國則更加憋氣。
一戰後,德國在希特勒帶領下,工業、軍事發展順速,財富累積,國力強盛。為報一戰失敗之恥,擴張野心日益膨脹。希特勒認為:擁有大部分德裔人口的蘇臺德,必須迴歸德國!德國的強大,讓捷克感受巨大威脅。它放寬了對德裔人口的歧視政策,千般安撫,害怕德裔鬧事。然而,在蘇臺德地區的德裔人口,飽受捷克的限制,歧視,早就存有離捷而去德國的心願。當時,在蘇臺德地區有一個德裔組織,就謀求在捷克高度自治。這個組織在德國唆使下,加速了德裔的納粹化。如此一來,蘇臺德地區的德裔與捷克的裂痕就已成無法彌合的局勢。此後,二戰悄然拉開序幕,德國不費吹灰之力順速佔領奧地利。德國下個目標瞄準了蘇臺德!捷克慌了,它的友邦英,法兩國也是坐臥難安。英國首相張伯倫是出名的妥協派,他提出讓捷克和德國談判桌上解決問題。張伯倫去德國三次,與希特勒談條件。但希特勒依仗軍力強大,語氣逼人:可以不用兵,不動武,但蘇臺德必須迴歸德國!
英國不想與德國開戰,對德國的要求予以滿足。但是,捷克不同意了,立場強硬:要打就打,誰怕誰?但是張伯倫顧及了英國利益,根本沒照顧捷克的感受。
1938年9月29日,在德國慕尼黑召開了由4個國家首腦出席的關於蘇臺德問題的會議。這4個國家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捷克也去了慕尼黑,但是很可憐,沒有資格參加會議,只能乖乖的待在會議室外等候結果。
英、法兩國與德、意達成私下交易,將捷克領土蘇臺德拱手割讓給德國,本意是想免於戰爭。但事與願違。一昧的妥協退讓,只能讓獨裁野心家希特勒更加利慾薰心,桀驁不馴。此後,德國先後攻戰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南斯拉夫,蘇聯,英國(空戰)。英、法兩國的軟弱,放鬆了對德國野心的警惕,致使二戰戰火漫延,這是歷史的血的教訓!
-
7 # 榆木疙瘩牌慧根
因為當時的西方政治家們,
自以為是,自作聰明!
《慕尼黑協議》是當時綏靖主義“大師”們的“高招”,綏靖主義大師們認為“禍水東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於建立反法西斯的聯盟心懷鬼胎,可人家斯大林也不白給,直接與德國簽約,結果“禍水西流”。
最終,英法為最後挽救《凡爾賽條約》最後的一點點兒遺產,不得不自己先跟納粹德國幹上了。
回覆列表
英法把蘇臺德送給德國的說法嚴重錯誤。送領土的前提是對該領土有所有權,蘇臺德地區不是英法的殖民地,更不是英法的領土,也沒有英法的駐軍,英法沒有資格把蘇臺德送給德國。那麼英法為什麼簽訂慕尼黑協議,規勸捷克割讓蘇臺德給德國呢?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國際爭端的調停方職責是勸和。實際上,在捷克割讓蘇臺德問題上,英法只是調停第三方,並非當事國,當事國是捷克和德國,英法對德捷爭端進行勸和,希望捷克和德國各退一步,捷克割讓蘇臺德地區(捷克領土的10%)給德國,德國保證從此不再索取任何領土。調停都是勸和不勸打,如果英法當時勸打,有可能二戰史又要重新改寫,新的說法可能是英法作為調停方不積極勸和,卻火上澆油、故意挑唆激化德捷矛盾,導致二戰全面爆發,英法是二戰的罪魁禍首。
二、捷克割讓蘇臺德符合民族自決原則。一戰奧匈帝國戰敗解體,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建立了包括捷克在內數個國家,但是基本都是德意志人的蘇臺德地區沒有劃為德國卻劃給了捷克,這嚴重違背了“民族自決”原則。捷克政府也未能很好處理民族矛盾,蘇臺德地區一直想加入德國,希特勒積極支援蘇臺德地區迴歸德國。割讓蘇臺德地區符合“民族自決”的原則,捷克扔掉了一個燙手山芋,暫時消除了國家不穩定因素,在當時看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三、英法相信和平解決德捷爭端存在可能性。慕尼黑協定是政治解決領土爭端的一個嘗試,雖然後來失敗了,但是當時情況下,還是值得試一試。只要有可能和平解決領土爭端就應該爭取和平,不應輕言戰爭,戰爭應該是最後的選項。希特勒上臺後,經常散佈和平論調,刻意營造和平假象,迷惑了英、法、蘇、捷、波等各國領導人,當時幾乎整個歐洲都被希特勒騙了,英法被騙並不意外。希特勒信誓旦旦保證蘇臺德地區是德國索要的最後一塊領土,讓英法捷相信這個協定有可能促成歐洲長久和平穩定。捷克也希望和平解決爭端,很快就接受了協議,德國與捷克始終沒有因為蘇臺德發生任何軍事衝突。
四、英法領導人當時沒有其他選項。包括蘇臺德地區在內的整個捷克都是內陸地區,緊挨著德國,與英法並不交界,英法想幫助捷克抵抗德國存在地理上的困難,除非對德國本土開戰。但是,當時英法兩國深陷經濟危機,一戰創傷還沒有撫平,他們被德國打怕了,英法兩國國民厭戰、懼戰是主流,英法領導人即使想開戰也孤掌難鳴,反而被認為好戰分子、戰爭販子。當時的英法已經是選舉制國家,沒有形成基本共識情況下,英法領導人無法強行開戰。當時英法整體實力不如德國,英法沒有做好擴軍備戰,他們對德開戰沒有任何勝算,反而有可能自身難保。因此,外交手段政治解決德捷領土爭端就成了英法領導人唯一的選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