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科技
-
2 # 痛飲黃龍府
題主所提問題很有見地!開篇詞寫的是“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空明,而滿篇寫的都是“天下豪傑爭雄逐鹿”的不甘。為什麼一部小說,兩種取向?可否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首先,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並不是小說作者羅貫中的原創,而是清朝毛宗崗父子將明朝楊慎創作的這首作品放在《三國演義》前面作為開篇詞的。所以,開篇詞與正文之間的價值取向不同,不是羅貫中造成的,而是毛宗崗父子的觀點。
為了便於理解,先把這首詞重溫一下。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諸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一,開篇詞是對全本故事的一種“旁白"。文藝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並提倡不斷探索嘗試。戲劇和電影,為了方便觀眾理解內容,都允許採用“旁白"的手段,即用話外音提示闡述故事。毛宗崗父子在點評刪改《三國演義》時,也嘗試借鑑了這種處理形式,在文章開篇,就告訴讀者“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給讀者的資訊是本篇寫的是歷史大事件,是天下豪傑爭雄的故事;接著又寫“是非成敗"、“秋月春風",都在暗示小說內容的波瀾壯闊,非同凡響。所以,這首開篇詞,巧妙地起到了引導閱讀的“旁白"作用。
第二,開篇詞是對全本故事的一種“點評"。《三國演義》全篇寫的是東漢末年,朝庭闇弱,諸侯爭霸的血腥歷史。在這裡,有功成名就的,有人頭落地的。作為後人,怎麼看待這些豪傑的經歷和故事呢?毛宗崗父子將楊慎這首詞放在全篇前面,意在用開篇詞給出他們的觀點和意見,那就是“浪花淘盡"、“轉頭空"、“青山依舊在"、“都付笑談中"。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英雄也只不過是浪花一朵,轉瞬即逝,留給後人的只是一種笑談,永恆不變的唯有“青山依舊",其餘人和事,不論鬧出多大動靜,經歷多少波瀾曲折,都是一個過客,都將被“浪花淘盡"。為了避免戰爭故事及英雄事蹟誤導後人,所以毛氏父子在作品之前,透過這首詞明明白白地進行了肯定性地評價。
第三,開篇詞簡明扼要地闡明瞭毛氏父子的人生主張。任何一部文藝作品,都包含著作者對人間世事的理解和認識,經過毛氏父子刪改後的《三國演義》也不例外。毛氏父子透過開篇詞告訴讀者,小說寫的是英雄爭霸、殺伐奪隘的故事,但他們並不主張戰爭,使生靈塗炭,血染功名利祿。作為文學批評家,他們的人生理想是“白髮漁樵江渚上"、"一壺濁酒喜相逢"。超出世外,散淡人生。
總之,題主的認識是正確的,作品全篇寫的是戰爭,但毛氏父子不主張殺伐爭戰,透過開篇詞表明“以戰息戰"的思想,即透過講述前人的戰爭故事,警醒後人大動干戈發動戰爭的無意義。
(毛氏父子的觀點主張是否正確,在這裡不做探討。)
-
3 # 花有道
這首《臨江仙》表達的價值觀是——“是非成敗轉頭空”,不要計較那些功名利祿,成敗得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好多事回過頭再看,其實都成了談笑的資料。而《三國演義》表達的價值觀是——人要拼搏進取,不斷努力。運用謀略和手段去戰勝他人,建功立業,青史留名。成功了榮耀,失敗了可悲。
為什麼兩者的價值觀取向會相反呢?因為作者羅貫中具有辯證唯物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1、羅貫中能正視歷史事實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期間發生了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比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周瑜“借東風”火燒曹操的軍營,諸葛亮“七擒孟獲”,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等等。不管是好壞對錯,反正是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不容篡改,不容抹殺。羅貫中用自己生動傳神的描寫,再現了三國時期那段風雲激盪的歷史。他很尊重歷史,能正確理解曹操、劉備他們的壯志雄心,也能正確看待那時的刀光劍影。
2、羅貫中能辯證地看待歷史
東漢末年,國家政權腐朽不堪,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時農民起義不斷,各地豪強趁機崛起,出現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同時劉備、孫權也不甘平庸,打算稱霸一方,進而統一中國。這時國家已經走向分裂。各路豪強都想稱王稱霸,誰也不服誰。各人都使盡謀略與才能,只想打敗對方,讓對方俯首稱臣。
所以三國時期出現了“空城計”、“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等人類能使出的各種計謀,大家都是爭的你死我活。那個混亂的時期,人們信奉的是“成者為王敗者寇”,所以就算是下三濫的手段,人們也爭著使用。羅貫中能夠看到這段歷史中進步的一面,認可劉備曹操等人的歷史功績。
3、羅貫中能辯證地看待人生人生一方面要拼搏進取,像劉備等英雄豪傑一樣去建功立業。另一方面也要看淡成敗得失,像古代思想家老子說的那樣順其自然。只要自己盡力了,結果是怎樣就怎樣吧。贏了又怎樣?輸了又何妨?羅貫中正是透過三國那段刀光劍影的歷史,發現一切是非成敗最後都成了一場空。於是寫書來勸告世人,要努力沒錯,但是不可大動干戈,不是一定要與他人爭個你死我活。
正是由於以上的原因,所以《三國》開篇的《臨江仙》與書的內容的價值取向相反。也可以說是矛盾統一的,這一點也不奇怪。是不?親愛的讀者。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關注“喔愛小咪”。
-
4 # 震天雷
有道是:“洞明世事,不是教人看破紅塵,而是教人看淡得失”。
《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大家都很熟悉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楊慎所做《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後來清初的毛宗岡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這篇詞主要表達了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淹沒在滾滾歷史洪流中,英雄豪傑們的是非功過都成過眼煙雲,半生戎馬浴血得來的江山、權利富貴早已旁落他家。只是青山還在那裡,英雄豪傑們都已不在了。
看人們爭權奪利到頭來一場空,都會成為空餘時的談資。
《三國演義》裡的英雄豪傑又何嘗不是如此。
劉備雖時中山靖王之後,然已落魄到靠織蓆販履來養家餬口。透過半生奔波,終於打下蜀國江山三分天下何其艱難。傳到兒子劉禪軟弱無能,將劉備一生心血送於晉國司馬氏。
吳國孫氏父子三人兩代用一顆玉璽換來的江東地盤,最終葬送在孫子皇位爭奪,導致分崩離析被晉國消滅。
魏國曹操一生戎馬,把持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幾經大戰命懸一線,兒子曹丕即位玩弄權術,逼迫漢帝退位,多的江山皇位。到孫子時被司馬氏兄弟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被司馬氏竊取了江山,歷史何其相似。
所以,《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和作者在書的內容表達的價值取向是相同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明知是場空,又有多少人能明白。
-
5 # 歷史吃瓜客
這首詩和小說作者不同,價值觀也肯定不一致,開篇詩是“出世”,小說是“入世”。除此之外,毛宗崗父子加入的《鄴中歌》基本上是秉持的唯物主義史觀,和小說也是不一樣的。
-
6 # 筠軒微文史
我們現在平常看到的有開篇詞《臨江仙》的《三國演義》是經過毛宗崗父子加了料的,羅貫中原作中本沒有開篇詞。
那麼這篇開篇詞與原著內容表達的價值取向是否相違呢?
欲瞭解真相,我們必須從源頭上去探究,首先來看這首《臨江仙》,全詞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闋詞的作者是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楊慎因“大禮議”事件受到廷杖,被削奪官爵,謫居雲南三十多年。楊慎官場失意,便將大量的精力用於詩詞文章的創作。他在創作《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後世又稱《廿一史彈詞》)時,給第三段《說秦漢》作開場詞,便是這首《臨江仙》。也就是說,毛宗崗選該詞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所本的。畢竟百二十回的《三國演義》前八十回左右講的都是漢末群雄爭霸、逐鹿中原的歷史故事。
詞分上下兩片,一般情況下都是上片寫景記事,下片抒情議論,這闋詞也是如此。上片敘述歷史現實而不著一人物和事件,是述古而虛寫,這是楊慎的高明之處,因為他所感懷的是一段大歷史,而不是某個英雄人物或某段歷史事件。這不同於以往其他詞人臨某地而懷某人的懷古之作,比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詠懷的便是周瑜,所以詞中出現了雄姿勃發的周瑜身影: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楊慎詠懷歷史的心情,其實從某些方面看與辛棄疾登臨京口北固亭詠懷時的心情是一樣的,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詞是這樣的: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在北固亭詠懷的是與北固亭有淵源的歷史人物,如孫權、劉裕父子等等,因北固亭牽涉到了具體的歷史人物,因此辛棄疾才會實寫。而楊慎詠懷的是秦漢時期這段大歷史,不涉及具體歷史人物,因此他才會虛寫。
這闋詞上片的意思是:秦漢時期英雄輩出,群雄逐鹿,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先有劉邦項羽楚漢爭霸,中有劉秀中興漢室,後有漢末群雄混戰,這些英雄為了爭權奪利打的不可開交,可是結果呢?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身軀早已化作塵土,與草木同衰。功過是非、名利成敗,到頭來還不是一場空夢。只有不參與是非的青山仍舊矗立在那裡,唯有不變的夕陽依然如往日那般紅閃閃、亮晶晶。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是這闋詞的過片,所謂“過片”其實就是過渡句,一闋詞上片寫景記事,一般都是透過“過片”過渡到下片的抒情議論。下片的意思是說:我不過是個白髮閒客,整日與漁人樵夫為伍,早已看透了那些追名逐利的往事。還不如帶著一壺酒,一邊飲酒閒釣,一邊與漁人樵夫將那些歷史上的恩恩怨怨當作談論的笑料。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就知道了楊慎作《臨江仙》的本意,他首先要發的是牢騷,謫居雲南三十餘年,官微身閒,不得不強迫自己將那些“追名逐利”的事當作過眼雲煙;其次他表現了一種大徹大悟的歷史觀和人生觀,歷史的車輪便如滾滾東流的長江水,一去不復返,因此人們在追名逐利的同時,是不是該考慮是否值當。其實他的這種境況,與蘇軾作《滿庭芳》時的境況非常類似,所以蘇軾說:“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
明白了《臨江仙》的詞義,再回過頭來看它是否與《三國演義》的價值取向相違。
我的答案是不相違的。我們要知道《三國演義》不脫說書人的桎梏,這部小說就是以《三國志平話》等話本為藍本,再結合《三國志》等史料創作出來的。
因此開篇詞表達的是說書人或者說是作者的歷史觀,整部《三國演義》群雄混戰,打打殺殺好不熱鬧,結果呢,都為司馬氏做了嫁衣,沒曹操、劉備、孫權三傢什麼事了,這還不是“是非成敗轉頭空”?
總結:我們要牢牢記住開篇詞《臨江仙》不僅僅是概括《三國演義》內容的,更主要的是傳達說書人或者說作者的歷史觀、價值觀。只有這樣綜合起來看,才知道毛宗崗選這闋詞作為《三國演義》開篇詞的良苦用心。
回覆列表
因為作者不一樣。
小說作者羅貫中為了文學作品的可讀性,站“大義”的主角劉備的人設。
而楊慎站的角度更客觀,也就是上帝視角。